第四部分:文教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9785
颗粒名称: 第四部分:文教卫生
分类号: C913.4
页数: 2
页码: 3960-3961
摘要: 文教卫生包括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普及社会教育、改善居住条件、消灭地方疾病、建立县区卫生机构与发展农村保健员、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和除四害。
关键词: 文教卫生 抚州

内容

一、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
   甲、建立农村俱乐部:计划内1956年每个农业社建立起俱乐部,内设有图书室、业余剧团、广播收音站、体育协会、时事问答站、黑板报和识字牌。
   乙、建立农村体育场:1956年建立两个灯光篮球场,一个体育场;1958年所有农业社都有一个体育场。
   丙、建立收音、广播网:1957年做到每个农业社都有收音机,1958年所有农业社都设有广播网。
   丁、发展电影放映队:现有电影放映队11个队,1962年发展到70队,平均每7个乡即有一个电影放映队。
   戊、扩大报刊发行量:创办县报,1957年达到各县都办县报一所(最迟可超过1958年)。1967年以前达到每户均有2份报纸(包括人民日报、江西日报、抚州农民报、县报等),并经常订阅其他各种书刊。
   二、普及社会教育
   甲、发展农民业余教育:计划到1959年的4年内扫除青壮年文盲,到1961年的6年内扫除老年文盲,均能认识1500字,到1962年的7年内将青壮年全部达高小毕业水平。大量举办农民业余中学,在1967.年以前全部提高到初中毕业水平。
   乙、发展初等教育:1960年以后,凡适龄小学和幼儿园的儿童全部入学,未达幼儿园年龄之儿童全部入托儿所(含民办)。
   丙、发展中等教育:1956年发展师范学校1所,农村中学1所。1958年以后师范学校的发展应满足小学发展需要师资的要求。县县开办农村初级中学,以便利农民子女入学。并大量提倡民办初中,为在12年内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打下基础。原设在各县城的初级中学全改为完全中学或高级中学。1967年乡乡建立初级中学在农村普及初中义务教育。
   丁、发展职业教育:1956年创办农业技术学校一所,以后根据农业发展需要逐步增设。
   三、改善居住条件
   甲、改善旧有房屋:在旧有的房屋中提倡开大窗子增加光线,并逐步的做好人与猪、牛等牲畜分开居住。
   乙、新建房屋:有计划地和适当的颁布居住区建造新房屋,逐步建造新的住宅区。
   丙、厕所改善:1961年至1962年达到所有的自然村都建立有公共厕所。
   丁、疏通沟渠:1958年各自然村及镇集所有的沟渠都要全部畅流。
   戊、水源改善:逐步做到饮用水源和洗涤水源的分别管理和使用,1962年达到自然村或生产队都有食用水井。
   四、消灭地方疾病
   我区地方病以丝虫病最严重,初步调查约有患者20余万人,其他如麻风病、血吸虫病、秃头、性病、疟疾和钩虫病等都有流行,历年来危害人民的健康极为严重。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7年内基本上消灭我区各种地方病。五、建立县区卫生机构与发展农村保健员
   现有综合医院1所,自1957年起逐步将县卫生院改为综合医院,于1959年达到全区各县(市)都有综合医院。逐步将区卫生所改为乡村医院,每个中心乡镇都有乡村医院,每个高级社有卫生所和防疫站、消毒站。初级社及高级社中每个生产队有保健箱1个。
   六、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1967年建立11所,保健所58所。1957年除资溪外每县建立1所保育院,并在抚州市建立1所群众性的保育院,各农业社和手工业社在条件可能下逐步建立常年托儿所,每个农业社都有保育员。训练接生员,做到乡乡有接生站,每个高级社都有接生员。1958年要求全部达到新法接生。1967年要求降低婴儿死亡率为3%以下。
   七、除四害
   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7年内基本上消灭四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一后改为臭虫)。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