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农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9759
颗粒名称: 第二部分:农业生产
分类号: F3
页数: 4
页码: 3956-3959
摘要: 全区农村有烈、军、工属、残废军人和缺乏劳动力的鳏寡孤独的15万至20万户,各地农业社在一九五六年内,要全部地把他们吸收起来。一般的一社应吸收15户至20户。在吸收这些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入社时,要注意教育社员克服怕吸收他们而增加社内麻烦和负担的思想,说明吸收他们参加农业社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不得有任何的歧视和排斥。吸收他们人社后,对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安排和照顾。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抚州

内容

一、对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的安置
   全区农村有烈、军、工属、残废军人和缺乏劳动力的鳏寡孤独的15万至20万户,各地农业社在一九五六年内,要全部地把他们吸收起来。一般的一社应吸收15户至20户。在吸收这些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入社时,要注意教育社员克服怕吸收他们而增加社内麻烦和负担的思想,说明吸收他们参加农业社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不得有任何的歧视和排斥。吸收他们人社后,对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安排和照顾。吸收他们参加各种劳动生产,应坚决执行同工同酬的方针外,根据他们的特长能够做什么的,就应该尽量安排他们做什么,如养猪、养牛、养鸡、带孩子等;如果他们参加劳动所得的报酬,不够维持生活,社内应从公积金中给予一定的补助;不能参加劳动的,社内则应将他们的生活费用包下来。他们入社后,农业社要保证他们的生活能达到一般社员的生活水平。对他们还应做到有病医病,死后包葬,对于他们的子女,也要和其他社员的子女一样,能够得到上学的机会。这些户入社时对缴交生产股份基金有困难者,社内也应准予少缴或免缴。总之,对这些人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指靠。
   二、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作物的增产指标
   甲、粮食: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的12年内,粮食总产量在1956年126.491万斤的基础上,提高到378,970万斤,即增产199.6%。
   为此,4,002,661亩水田到1967年将在现有每亩要求达到收稻谷900斤。其中要求抚州市每亩达到1,200斤,临川县每亩达到1,150斤,崇仁、南城、金溪等县每亩达到900斤,乐安、南丰、黎川等县每亩达到850斤,宜黄、资溪两县每亩达到800斤。1967年由旱地改水田250万亩,每亩达到650斤。开荒的田及其他旱地杂粮作物每亩达到300斤。
   乙、棉花(细绒棉):从1956年到1967年12年内,播种面积从1955年10,957亩的基础上扩大到75,000亩,皮棉总产量由1955年459,300斤达到1200万斤,即增产26倍多。
   丙、土棉:从1956年到1967年12年内,种植面积要求在5,659亩的基础上,扩大到50,000亩,总产量从现在的87,300斤达到350万斤,即增产40倍。
   丁、黄麻:从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内,种植面积要求从1955年1,604亩的基础上扩大到10万亩,总产量从现在的413,700斤达到9,000万斤。即增产217倍多。
   戊、苎麻:从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内,种植面积要求从1955年5,591亩的基础上扩大到20000亩,总产量从1955年574,800百斤增加到460万斤,即增产8倍多。
   已、甘蔗:从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内,种植面积要求从1955年4,884亩的基础上扩大到3万亩。总产量从1955年的248万斤增加到25,000万斤,即增产1,000多倍。
   庚、油菜:从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内,种植面积要求从1955年184,890亩的基础上扩大到80万亩,总产量从1955年的5,583,500斤增加到1,248万斤。
   辛、花生、芝麻:从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内,种植面积计划从1955年21,082亩扩大到8万亩,总产量要求从1955年1862,000斤增加到1,550万斤即增加83倍。
   壬、绿肥:从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内,种植面积要求从1955年144万亩的基础上扩大到383万亩,即扩大二倍多。
   癸、高产杂粮作物(包括红薯、玉米、高粱、黄粟):从1956年到1967年的12年内,种植面积从1955年的2,158亩的基础上扩大到90万亩,总产量从1955年的316,080斤增加到25,130万斤,即增产795倍。
   同时各地还可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地发展其他有销路的经济作物,土特产品和蔬菜,以增加社员收入,改善社员生活。
   三、储积余粮。从1956年开始,在九年内,每个农业社除逐年留足自食和保证国家需要的粮食外,要求分别储积足够两年使用的余粮(包括食粮、种子、饲料),以备急用。要求每个农业社在1956年储积足够一个月食用的粮食,1960年以前,储积足够一年食用的粮食,1964年以前储积足够二年食用的粮食。
   四、保护和繁殖牲畜和家禽
   甲、耕牛要求在1955年18.4万头的基础上,到1967年发展到46万头,即增加一倍半。为了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加强对耕牛的保养护理工作:(1)逐步设立公营的配种站,合作社要保证有45%的母牛,消灭空怀现象。小牛由合作社包下来,严禁宰杀有耕作能力的耕牛。随着拖拉机耕地的发展,还要有计划的发展乳牛;(2)逐步地区区建立家畜保育站,乡建立兽医站,以发展畜疫预防和治疗工作。同时并应定期组织农业社饲养员学习饲养耕牛预防耕牛疾病的知识;(3)加强具体管理和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如逐年帮助兴修集体牛栏,改善饲养方法等。银行要及时发放护养和饲料贷款,供销部门要注意供应饲料,农业部门要注意总结饲养经验和表扬养牛模范。
   乙、生猪要求从1956年起,在现有36万头的基础上,到1967年发展到130万头。在发展生猪生产中,除发动社员饲养外,并可根据条件发展集体饲养,相应地逐年发展国营养猪场,建立公营和民营配种站。并要求3年内消灭猪瘟,7年内消灭猪丹毒。
   丙、家禽:(鸡、鹅、鸭等)要求1956年每户平均饲养15只,以后并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做到相应的不断增加。并同时注意推广良种和发展集体饲养事业。
   五、兴修水利,保持水土
   切实贯彻执行小型水利发动农业社自修、大型水利民办公助的方针。要求从1956年起,在7年内基本上消灭水、旱灾害。
   甲、兴修各种大小水利工程16890座,改善灌溉面积250万亩,保证防旱工程能贮足50天以上的水量。在七年内兴修能够灌溉5,000亩至10,000亩的大型水库;兴修大水利工程50个,能灌溉5万亩左右,同时并根据情况,适当改变大小河道15条,利用河水灌溉,到1962年扩大灌溉面积250万亩。
   乙、挖塘、开山塘水库,开河(结合流域规划)修筑水坝,培修圩堤,修建闸门等。并从1956年开始在220条小河中,挖锁链塘6540个待取得经验后,再普遍推广。
   丙、修建抽水机站。要求在7年内全区增加抽水机1,290部,共26,120匹马力,扩大灌溉面积183,600亩。
   丁、抚河堤档。从1956年起,在七年内要求增加100万土方。保证做到不倒堤、不决口、不漏水,并通过各项水利建设,要求在12年内把今后抚河最高水位压缩到历史上的中等水位。
   戊、建立农村小型水电站,逐步实现农村电气化。在12年内共建设小型水电站120个,发电能力约2620千瓦,为供给农村照明及抽水碾米、榨油等动力之需,在山区并应结合农、林生产统一规划,发动农业社,开展水土保持,防止水土冲刷。
   六、推广新式农具,建立农业机械拖拉机站
   甲、从1956年起,在7年内共推广江西水田犁35000部,双轮双铧犁20,000部,铁牛车盘840部,圆筒水车905部,三齿中耕器221部,圆盘耙3,000部,摇臂收割机,3,258部,脱粒机4,150部。
   乙、建立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从1957年起到1963年止,全区计划建50个,拥有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农业机器1,000台,逐步地全面实现机械化。
   七、大力积肥造肥。要求在1962年前肥料比1955年增加一倍半。并切实贯彻以农家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方针。因此,必须大力发动群众开展经常积肥运动。为此,必须按照计划多养牲畜、垫畜铺、圈猪、挖塘泥、沟泥、沤泥、压绿肥、烧石灰、积草木灰、积人粪尿等,绿肥要求1956年积160万亩,1967年要求达到280万亩,并注意保肥。
   全区计划到1962年建立颗粒肥料制造工厂11座(每县1座),同时在7年内全区由国家重点建立三个骨灰厂、十个大型石灰厂。提倡农业社自己烧小石灰窑,要求在1962年要烧石灰达到1亿斤。
   另外,并根据国家计划和本区需要,不断地增加化学肥料。
   八、积极繁殖和推广适合本地种的良种栽培。
   水稻良种在四年内基本上做到普遍推广。其他大豆、小麦、棉花和各种杂粮作物,要求在1962年内做到全面推广。在栽培良种中,每年并要保持5%~10%的留种田。在1957年内,每县要选择一两个条件较好的区作为良种繁殖区。农业社都应建立自己的留种田。国营农场应以繁育良种为中心任务。
   九、积极改良土壤,扩大复种面积,组织垦荒。
   甲、改良土壤:(1)进行冬耕深耕,逐渐加深耕作土层;(2)增加塘泥、草皮肥、猪牛栏肥,增加土壤有机质;(3)推行水稻与豆类作物的轮作制;(4)增施细菌肥料,增强土壤肥力。
   乙、扩大复种面积。要求土地利用率从现在的145%到232%。计划一季改二季,旱地改水田,中稻改早稻。,
   丙、全区计划在12年内开垦荒地160万亩。
   十、改进耕作方法,加强田间管理。
   甲、深耕细作,做到栽种及时。
   乙、合理密植。要求1956年完成40%%,1958年全部推行。
   丙、合理灌溉,及时追肥,并提倡浅灌、勤灌和多下基肥。
   丁、改善收割方法,争取颗粒还家。
   十一、消灭农作物中的虫害。
   全区主要的害虫有:螟虫、稻飞虫、浮尘子、稻包虫、卷叶虫、稻蝗、大豆尺蠖、大豆食心虫、红蜘蛛、棉虫等。在消灭虫害中,要坚决推行“防重于治”的方针,要从1956年起在7年内基本上消灭虫害,防治方法:
   甲、人工防治:(1)应冬翻的田,每年冬季都要全部翻完;不能冬翻的田,要做到“三光”(将禾兜拔光)、检光、烧光。(2)选栽抵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3)保护有益于农业的益虫、益鸟。(4)发现虫害,组织人工进行捕灭。
   乙、药剂防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药械防治虫害。在7年内,分别在各县建成容量10万斤的农药仓库一至二个。
   十二、消灭兽害。要求到1958年的3年内消灭危害人民生命安全和农作物的野兽(如老虎、豺狼、野猪、熊、猴子等),在消灭兽中做到不伤人或少伤人。
   十三、发展国营农场。在各种农作物的产量,要做到比农业社多增产百分之五以上。要积极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产量,厉行节约,降低成本,使农场不论在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上,都能给农业社做出示范。并要求到1967年的12年内,帮助农业社培养出农、林、牧等技术人员2千人。
   十四、发展林业生产,消灭光山,绿化全面。
   全区要求在1962年消灭全部光山、荒山。
   甲、零星植树。1956年要求植树500万株,以后一直到1962年止,每年要求植植树1,000万株。
   乙、大面积造林。计划1956年造林26万亩,1957年59万亩,1958年111万亩,1959年121万亩,1960年110万亩。
   丙、合理砍伐,供应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木材。但砍伐后,必须继续栽培。为了保证全区绿化的彻底实现。在绿化工作中,必须掌握:(1)大力扩种育苗。(2)在全面绿化中,应该注意多植杉树和松树。同时为了适应国家的需要应适当的栽培茶树和果树,特别是南丰县在培植桔树方面更应注意。要求南丰在1956年建立桔子果园场一个,全县要在12年内要求扩大果树种植面积2万亩。另外临川、金溪等县亦应重视发展金桔生产。(3)训练干部,加强育林护林技术指导。各县设立营林技术指导站一个,1960年山区乡乡设站。并计划从1956年起,分期分批训练各种林业人员550人,每乡平均7人。(4)育林、护林成活率要求达到85%。以上,各乡要制定防火公约,严禁放火烧山和乱砍滥伐,要求在1957年内彻底消灭山火。为了鼓励造林,沿河、沿路、湖边、沙地的林木,统由农业社负责经营和收益。
   十五、发展渔业生产,农业社都要利用水塘,发展渔业生产。在养鱼生产中,要注意培育良种和防治鱼瘟。
   十六、发展多种经营。农业社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以解决社内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提高社员劳动利用率,增加社员收入。农业社应普遍推行“三定包工”制,高级社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初级社,应积极推行“三定”(包工、包产、包财务开支)和定额计酬制,以发挥社员劳动积极性。农业社应根据社员特长进行科学分工,做到各尽所能,以提高生产效率。
   十七、农业社切实执行勤俭办社的原则。社内应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收支手续,并经常与铺张浪费和贪污腐化行为进行斗争。同时相应的培养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
   十八、加强技术指导
   甲、扩设技术推广站。要求在现有15个站的基础上,1956年增至65个,做到区区建站;1957年增到130个,做到重点乡普遍建站;1958年增至230个,1959年达到乡乡建站。
   乙、训练农业社的农业技术员。到1962年共计训练76,000人。
   全区计划在1956年开办一个中等农业学校,招收学生300人,以后根据生产的发展和需要逐年增加。
   丙、建立和健全水文气象预测站。计划到1958年的3年内建立水文站10个,水位站19个,雨量站500个,气象站9个,气温站18个。以后根据需要逐年增加。在1967年前要建立一座气象台,以便加强水、旱、风等灾害的预报工作。
   十九、发展农业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要求1956年在现有790个基础上,发展30个社,达到乡乡有社,人社农户1957年占总农户的93%。股金要求在1959年扩大到280万元。存款方面:要求从1956年应达到466万元,到1960年扩大至1,493万元。放款方面:要求1956年最高余额为319万元,1960年扩大到1,000万元。公共积累方面:要求1956年要达到75,100元,1960年扩大到20万元。
   二十、移民垦荒
   1957年到1958年全部予以解决。接收和安置上海志愿垦荒的移民。全区有生、熟荒地218,000亩。计划在到1957年志愿垦荒移民41,800人(包括吸收上海的垦荒队在内),其中1955年接收504户816人,1956年接收9,500户,约38,000人,1957年接收767户,约3,000多人。在安置形式上,主要是以农业社为主。在接收和安置志愿垦荒移民中,要求注意:(1)做好土地、房屋的准备工作;(2)做好生产、生活资料的安排;(3)做好运转、接待、安置工作;(4)做好思想教育和巩固工作。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
相关地名
南城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