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清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970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清代
分类号: K82
页数: 22
页码: 3620-3641
摘要: 清代的人物传记共有邹含光、周亮工、王有年、龚鼎孳、谢文洊、李来泰、揭暄、梁份、李绂、黄永年 、陈象枢、魏定国、陈道、叶新、饶学曙、袁国栋、鲁九皋、李宜民、蔡上翔、陈凤翔、乐钧、应先烈、黄宫绣、王谟、黄祐、王聘珍、陈希增、纪大奎、谢阶树、杨頀、曾燠、李宗翰、汤储璠、吴嵩梁、陈用光、谢廷恩、刘体重、黄爵滋、艾畅、谢星焕、吴嘉宾、陈孚恩、华廷杰、杨希闵、吴嘉善、刘痒46人。
关键词: 清代 人物传记

内容

共46人: 邹含光 周亮工 王有年 龚鼎孳 谢文洊 李来泰 揭暄 梁份 李绂 黄永年 陈象枢 魏定国 陈道 叶新 饶学曙 袁国栋 鲁九皋 李宜民 蔡上翔 陈凤翔 乐钧 应先烈 黄宫绣 王谟 黄祐 王聘珍 陈希增 纪大奎 谢阶树 杨頀 曾燠 李宗翰 汤储璠 吴嵩梁 陈用光 谢廷恩 刘体重 黄爵滋 艾畅 谢星焕 吴嘉宾 陈孚恩 华廷杰 杨希闵 吴嘉善 刘痒 邹含光 邹含光(女,1669年前后在世),名琼姑,含光为其道号,宜黄县潭坊人。幼时好静,喜读书,15岁与谭纶长孙谭荩伯成婚。进谭家后,日夕诵读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及各种书籍20余年,有远见卓识。
   崇祯初,边防松弛,后金(前清)在长城以北屡屡得手;朝廷内阉党与东林党互相倾轧,被株连者亦多;又逢连年灾荒,农民起义四起。邹含光眼见明朝内忧外患,甚为焦急。她辞别丈夫、女儿,乔装进京上奏国策万言,陈词激昂愤慨,令朝中大臣大惊失色,诬她为女妖,遣回原籍。此时,已被削籍家居的原宰辅冯铨闻有此奇女子,将她延聘在家馆执教。后因她直言阉党诛杀杨连、左光斗等大臣,触动冯铨而离开冯家。她赋诗寄旅京同乡诸人,时大学士(宰辅)蔡国用(金溪人),从诗中惊悉其才华,聘为儿子蔡兆丰之师,并常与邹含光谈论政事。抚州府陈大行、章柳州等来京见蔡国用,也必见邹含光,并有一番国事辩论。
   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蔡国用去世,邹含光悲痛欲绝,随后离开蔡家遍游名山大川,拜访峨眉、天台禅师高僧。清军人关后,她削发为尼。30年后,她以禅家重访其门生、温州知府蔡兆丰。虽已垂暮之年,但谈到国家兴衰,治国之道,仍感慨激动,难以自己。喜作诗,有诗文数10卷,其诗雄浑激烈,毫无儿女缠绵之情。她以“不欲人传言,又不欲人传其名”为由,故当别人索其诗稿时,她总是默默不语,不以示人。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义字缄斋、陶庵,号栎园,学者称为“栎下先生”。祖居金溪栎林(今合市镇),后迁河南祥符(今开封市),又迁南京,周亮工生于南京。官至布政使。
   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初任山东潍县(今潍坊市)知县,因带领军民抵御清兵围攻,保全危城有功,提升浙江道御史。
   入清后,清政府授以两淮盐运使,淮扬海防兵备道参政。顺治四年(1647),擢福建按察使,升福建左布政使。当时闽地甫定,抗清武装与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方兴未艾,他一方面竭尽全力镇压农民起义,修缮城防,聚集军需,对以郑成功为首的抗清部队进行围攻堵截;另一方面,当浙闽总督刘清泰准备集兵前往征剿助郑成功粮饷的泉州沿海村寨时,又极力劝阻,使几十万生灵免遭涂炭。在福建主政期间,力求廉政明法,抑奸吏、锄豪强、安抚流民,奖励耕作,要求属下以宽慈为尚,禁侵渔之弊。他文治武功,加强清廷对南方统治,得到统治者赏识。十一年(1654),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奉调进京。旋即又升为户部右侍郎。
   由于周亮工与新任闽督有私人怨怼,遭其弹劾,赴福建候审。十三年(1656)在福建候审期间,正值郑成功部队围攻福州,周亮工为借机剖明自己矢志忠君,听从巡抚派遣,竭尽全力率军阻击郑部进攻,保全福州,本应重新录用,但仍被逮下狱等候判决。直到康熙元年(1662),诏赦起补山东青州(今益都市)海防道,迁江南督粮道。六年(1667)代安徽布政使,八年又遭劾被逮,遇赦得释,不久去世。
   周亮工秉性耿直、豪爽、侠义。他替故馆主抚遗孤,代置田产,使其安家乐业。为好友盛于斯安顿其寡母生活,当泰州诗人吴嘉纪蛰居海滨贫病交困时,他又慷慨捐资刻其诗作进行揄扬。他还重视奖掖后学,在潍县时特设人才记录簿,对有一技之长者,或延引褒荐、或登门拜访,对有困难者予以周济帮助。
   周亮工知识渊博,尤好诗文。其诗多有感而发,直抒己见,朴实稳健,颇有时代气息。如《汴上谣》12首,以古乐府形式唱出河决后百姓悲惨生活。在《悲歌》中,则揭露统治者贪酷奸诈。《懊侬歌》却又清新活泼,别有一种风格。钱谦益评其诗“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指远,包涵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复坠于昔人之兔经与近世之鼠穴”。
   周亮工除诗文外,还擅山水画,好书法,爱好收藏。他一生著述甚丰,有《赖古堂集》《因树屋书影》《字触》《同书》《闽小记》等十数种。
   王有年 王有年(1672年前后在世),字惟岁,一字砚田,金溪县城西门王家(今属秀谷镇)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仅做过推官、知县,以病告归,逢世乱,避走深山达4年之久,始返故居。
   王有年勤于学,喜好古人名文。与同乡陈宏绪、康小范、周亮工经常切磋,仔细研究,大获进益。辞官告归后,购书数千卷,终口吟咏歌唱,作诗以泄胸中不平之气,著有诗文集若干卷。他还工画山水,“饶有味致”。
   他从康熙元年(1662)开始,至康熙十一年,以惊人毅力独修《金溪县志》13卷,为人所称道。该志于二十一年(1682)刊行。日本东洋文库及内阁文库均藏有其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该志缩微胶卷保存。
   他认为“修志必统以邑宰,参以众论,刻以公费”,其弊端在于“限于时日,不能抒其所长;淆以异同,不能竟其一得;董以官役,不必期于精工。”而“志成于一手,刻于私家,前数者之患亡矣。”此言虽属一家之说,有所偏颇,但他独力修志,在志书体裁上有所创新,对星星野野尽行删削,既可谓一县之史,亦可谓一家之书,乡人都赞该志颇具史法,后志多有参照此法。其志人称“康熙壬子(1672)王志”。
   龚鼎孳 龚鼎孳(1616-1673),字孝升,号芝麓,庐州府合肥(今安徽合肥市)籍,系江西临川人。他历经明、清两朝,官至刑、兵、礼部尚书;在诗文上,号称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
   龚鼎孳资质颖慧,幼时由其祖父抄写启蒙教材,亲自传授。明崇祯七年(1934)中进士。初任湖广蕲水(今湖北浠水)知县,十五年(1642)任兵科给事中,十六年娶秦淮名妓顾媚为妾。在给事中任上,他倚附大学士吴牲弹劾首辅周延儒。每遇早朝,大臣及台谏都惧怕被龚鼎孳等人罗织罪名而皆缄其口。十六年十月初,因“参论故辅陈演庇贪误国一疏,冒昧无当”,被捕下狱。十七年二月被释。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白成攻克北京,录用部分降官,龚鼎孳被授为直指使,负责巡视北城。五月,清睿亲王多尔衮进占北京,龚鼎孳又投靠多尔衮,清政府仍委以兵科给事中,后升吏科右给事中,迁礼科都给事中。上疏提出“抚绥百姓”“蠲免征徭”“消弭民害”等建议。顺治二年(1645)九月,迁太常寺少卿。二年六月,在守父丧期间,不遵守制之规,仍流连歌饮,被劾降2级调用。九月,遇恩诏免,仍补原官。八年,回京供职。十年(1653)四月,升刑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其间,上疏反对将汉籍官员任意降职或充军戍边,反对在缉拿逃亡汉官时,借机诬告、索诈等不利汉满官员和衷共济做法。十二年(1655)十月,他在执法中偏向汉人,被降8级调用,十一月又被降3级调用。十三年四月,被贬为上林苑蕃育署丞。十五年,谪至国子监助教。康熙二年(1663),补左都御史、改刑部尚书,后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会试主考官。十二年(1673)九月,因病致仕,旋即病逝,谥端毅。乾隆三十四年(1769)被夺其谥。
   龚鼎孳为人放旷,青年为官时,喜欢标榜风宪,为人所忌;又好声色,在逆境中仍爱铺张豪侈,为时所讥。但他喜好结交文人雅士,深得这些人同情与好感。明末时,他与名妓李香、王月等丹青妙手,应邀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所办画坛盛会,并结成兰社。与顾梦游、陈维崧、纪映钟、吴绮等文人墨客常作诗酒之会。后虽为清朝官员,但对明末遗民中一些文人及其家属,能尽量给予帮助。曾灿、傅山、阎尔梅等被陷狱,“皆赖其力得免”。朱彝尊、陈维崧、杜浚都得到过他资助,杜浚女儿婚嫁时得其赠资完婚。他还重视培养、扶持人才,任蕲水知县时,在繁忙公务中兼顾振兴文教。两任会试主考官期间,注意选拔英隽人才。此外,有些文人学子因慕其名,常常将自己诗文求教于他,他均给予指导并将其中好诗文传扬。对才品优者,极力推荐入仕。临死时,还把诗人徐釚托给梁清标,让其成名。
   龚鼎孳著作颇富,除《蝶喟集》等已佚外,还有《二十二芙蓉斋稿》《山声堂集偶存》(又题《浠川政谱》)、《龚端毅公奏疏》8卷、《定山堂文集》6卷、《定山堂小品文》2卷、《定山堂诗集》43卷、《定山堂诗余》4卷。诗词多宴饮酬酢之作,但人物性格、形象皆凛然有生气。其作品清新秀美,大多以情景胜,立意高实,就是令柬、帖之类,词中也饱含其情。无怪乎顺治帝赞他“下笔千言,如兔起鹘落,不假思索,真当今才子也。”世人将他与钱谦益、吴伟业号称清初“江左三大家”。
   谢文洊 谢文洊(1615-1681),字秋水,号约斋,南丰人。明清之际理学家。
   少年时,在舅父家得朱熹晚年时论著,爱不释手,对他后来治学影响甚大。21岁时,其父谢天锡在广昌县香山筑学,命其与兄弟在此读书,研习应举学业。崇祯十二年(1639),他应乡举未中,遂厌薄举业,渐生出世之志。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他毅然尽弃举业,入香山学禅。先后研读陆九渊、王畿和王守仁等人著作,一心向儒,与友讲论王守仁心学。后在新城(今黎川)神童峰大兴讲会,与人辩论中受程、朱理学影响,乃专心研习其学,在南丰县城西建程山学舍,设“尊洛堂”,同李萼林、邵睿明等讲学于其中。
   在授学之初,许多人颇不以为然,甚而讪笑之。他治学严谨,躬行实践。以“畏天命”为宗旨,以诚信为本,以识仁为体,以经世为要,以“二程”上承濂溪下启关、闽为法式授徒,为人们刮目相看。同乡士子、友人甘京、黄熙、封睿、曾曰都、危龙光、汤其仁等均拜他为师,时号“程山六君子”。其祖父辈谢退思、老辈名士李淑旦、大司马汤来贺都视他为师,他固辞,只好将子送至谢文洊门下求学。南丰县令张黼鉴也说:“但得见秋水先生幸耳。”他与星子宋之盛、宁都魏禧、彭任等过从甚密。康熙四年(1665)夏,谢文洊、魏禧、宋之盛在程山学舍大举讲会,广论程朱理学,听者甚众,“四方远近之游而过之者,殆无不知有程山谢子之学”。宋之盛亦叹道:“不到程山,几乎枉过一生矣!”时人认为“西江之学不入于岐趋者,乃程山之力”。谢文洊理学,魏禧经术文章,宋之盛气节被推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之祖。
   其著有《谢程山集》18卷,《易学诸言》2卷,《风雅伦音》2卷,《左传济变录》2卷,《大臣法则》8卷,《初学先言》2卷,《大学中庸切己录》《程山十则》《程山问答》《日录》及《兵法类案》等传世。《四库全书总日》中收有其《明学遗书》56卷,《谢程山文集》18卷。
   李来泰 李来泰(1624-1682),字仲章,号石台,临川城南下桥寺人。官至翰林侍讲。
   出生于仕宦之家,从小聪明过人,4岁开始读书,6岁即能作对联,12岁考中秀才,顺治八年(1651)中举人,第二年得中二甲第八名进士。初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十二年出任江南上江(今江苏、安徽、上海一带)学政。一到任就当众表态:“如不尽忠职守,当受戮于此。”随即采取明职掌、端士习、正风俗、严考试、修社学等12项措施,使江宁学风为之大振,寒俊学士多得以奖拔。十七年,任苏州、松江、常熟、镇江粮储道员,大力革除粮赋运转中的弊端,一年就为当地百姓减轻负银2万余两,深受群众爱戴。
   康熙五年(1666),受命整顿苏州农田水利。李来泰改革措施遭到上司和同僚忌恨被革职回家,闭户读书,潜心著述。十二年(1674),曾受过他斥责的抚州知府王永茂,诬陷李来泰与耿精忠部属勾结阴谋叛乱,将他逮捕下狱,经多方营救,得免于罪。十八年,由大臣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列二等第一。任翰林侍讲,参与修撰《明史》,分撰“纪”“传”百余篇,成绩卓著,被誉为“独备三长(史才、史识、史德),不愧鸿博之选。”二十年,主持湖广乡试,所取之士“皆文雅正、淳明不诡异”,学者仰其言行为师。次年卒于官邸。
   李来泰为文广博深奥,穷极雕镂,为清初八股文大家。时人评论他“熟于六经而运以史识,故辟畦开役,微显阐幽,令读者惊魂荡魄”,充分体现他“经史合一”的卓越才识。方苞说他“更能运才思于典则,庶无流弊”。其诗以平正通达著称。他在反映家乡风貌作品中,将传说与大自然绮丽融为一体,其《文昌桥二首》《羊角石》《洗墨池》《翻经台》等为人们所喜好,《玉茗堂》《荆公故宅》则抒发诗人对临川先贤汤显祖、王安石的仰慕之情。著有《莲龛集》(一作《石台集》)40余卷,惜毁于兵火,后人仅搜集得一半,今仅存16卷行于世。
   揭暄 揭暄(1613-1695),字子宣,号韦纶,别名半斋,广昌盱江镇人。少有奇气,喜论兵,为明朝县学诸生时,诸子、诗赋、数术、天文、军事、岐黄等无所不涉,时人以才品兼优、德学并茂称之。
   清顺治二年(1645)下半年,江南抗清义军纷起。在嘉定义军先后3次遭清兵镇压,死伤数万人(史称“嘉定三屠”)后,更激起汉、满民族矛盾。揭暄与其父揭衷熙、好友何三省(明广东提学使)、骆而翔(明顺庆府推官)举义兵,在闽、赣边境的建宁、广昌、长汀一带抗击清兵,与南明兵部侍郎揭重熙所率抗清大军互为犄角之势。三年,揭暄所部归明唐王朱聿键节制。他向唐王上言天时、地势、人事及攻守战御机要等策,被采纳,任南明兵部职方司主事守广东。一年后,调为宣谕使吴炳副手,前往江西安抚阎罗总诸营,到瑞金时闻父殉难,痛哭归。此后遂隐居不仕。
   隐居期间,清康熙帝屡召他入仕,他以年迈推辞,讲学于豫章、青原书院,与易堂程山、宁化李世熊、桐城方以智等交游,致力于著述。为精察辨明宇宙奥秘,博览群籍,日夜观察天象,精心考据,于康熙二十八(1684)完成《璇玑遗述》(义名《写天新语》)巨著。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读后手抄其精语编成1卷,取名《璇玑尺解》,称其“深明西算而又别有悟入,其言七政小轮,旋转而生漩涡,遂成留逆实为古今未发”。方以智称其论述“出于大西诸儒之上”。他前期著有《揭子兵经》和《揭子战书》。《揭子兵经》分“智”“法”“术”3卷计100篇。《揭子战书》分“战法”“战例”“名将言行”计17卷。湘军统领、按察使肖启江赞其“《兵经》言警而赅自成一家”。“《揭子战书》明畅切实法制详备”。受到江西学政吴炳和兵备道王养正称赞:“此异人异书也”,并撰文介绍捐资为其刊行。
   其著述还有《揭子性书》《揭子昊书》《揭子二杯篇》《道书》《射书》《帝王纪年》《揭方问答》《周易得天解》《星图》《星书》《火书》《舆地》《水注》等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数学各个领域,为海内外所推崇。日本编著《数学大辞典》中有揭暄条目。
   梁份 梁份(1640-1729),字质人,南丰人。清代地理学家、文学家。少时家世寒微,聪颖有志。他不习举子业,拜谢文洊弟子邵睿明为师,研习理学。康熙初,因家贫逃税,被捕入狱9年,后得友人曾若武救助。出狱后放荡不羁,不为人所理解,独得谢文洊伯父谢进所赏识,并以女配其为妻。后从彭士望、魏禧为学,得经世之学。其文章、气节,皆名动于时。
   一生布衣,晚年多次只身出外游历,足迹西到陕西、宁夏、青海,南到云南、贵州,遍及中原数省,行程数万里。沿途考察山川形势,探访古今成败得失、部落游牧民族风土人情,并将其见闻一一记述。文中对古地名和轶事加以考证;对边陲之地战守攻略成败,概述得失,提出自己见解。特别对山海关战略地位给予肯定。文中论述精到,文字洗练,深得方苞、王源器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徒步前往昌平明十三陵,对其详细考察5天,并绘制陵区图。图中采用宋人石刻开方法,用指南针定位,步测里程,反复考证,并用文字加以说明。八大山人朱耷说他“平生足迹遍天下,颇具顾炎武周游四方之深意”。
   一生为人朴挚强毅,甘于清贫至老不变。雍正七年(1729)在南丰去世。著有《怀葛堂文集》15卷,《西陲今略》8卷,《西陲亥步》2卷,《图说》4卷及诗若干首。
   李绂 李绂(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临川荣山嘉鹿人。官至直隶总督。
   自幼聪颖,勤于学习,过目成诵。10岁能诗,12岁即与乡中诸贤结诗社,有神童之称。家道甚贫寒,曾在大风雪之时,仅带300铜钱步行3000里到汉阳寻兄。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授翰林院编修,迁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武科会试正、副主考官,云南、浙江乡试正考官等职。五十九年(1720),升内阁学士,迁礼部侍郎兼左副都御史。六十年,担任会试副考官。因落榜举子聚众至寓所闹事,遭弹劾,贬至永定河以工效力。
   雍正元年(1723)正月,奉召回京,任吏部右侍郎。因不肯为大将军年羹尧之子造营房给予从优,为年羹尧所嫉,改充经筵日讲官。六月,赴山东负责督促漕运。七月,任兵部右侍郎。时值各地运京城漕粮屡遭抢劫,奉命将湖南等地漕粮押运至天津收贮,因担心贮米坏损,按旨将贮粮估价出售将盈余银5000两交守道桑成鼎贮库,并将此事告知直隶巡抚李维钧。李维钧却匿而不报,而桑成鼎待李绂赴广西任时,又将原银解交广西。直至年羹尧进京上疏李绂巧取此项银两应予查惩。雍正经过调查得知事情原委,亲书“奉国馨心”四字予以奖励。
   雍正二年(1724)四月,任广西巡抚。到任后,惩贪肃暴,勤政爱民。时境内苗民受土司挑拨引起械斗,生产遭到破坏。他深入调查,从教育、诱导人手,平息广西、广东两省矿产之争,并严禁汉官、土司欺压苗民,督、府、司、道擅立名目勒索财物,一经发现即严加惩处。南宁知府接受土官贿赂,被他革职,并通饬九府府丞。另有土龙州贪暴不悛者,也被革除职务。在此期间,还查核康熙年间广西巡抚陈元龙等贪污捐纳银款82.47万余两之积案。自此,吏风一新,土苗畏威感德,竞相释怨言和,广西边地得以安定,受到雍正嘉奖。
   雍正三年(1725)八月,被任为直隶总督。赴京途中,得知雍正宠臣田文镜任河南总督时,待吏苛刻,视科班出身官员为眼中钉,河南民怨不敢言。李绂不畏强权,直斥田文镜“身任封疆,有意蹂践读书人”,为田文镜所恨。四年二月,李绂到京就任,适逢大水,民多死亡。他果断下令各地开仓救灾,然后上书朝廷,为自己擅自开仓出谷请罪。雍正认为他做得对,免予处分。后在朝廷中,将田文镜横行乡里,贪赃枉法,祸害百姓等恶迹多次上疏弹劾,反遭田文镜等所诬,改调工部侍郎。五年,又被诬为庇护私党受劾,议罪21款,被革职交刑部审讯。刑部查抄他家产,发现室内简陋,别无长物,甚至夫人首饰都是铜制品。雍正这才相信他清廉,将其赦免。命纂修《八旗通志》,他闭门谢客,专心著述,历时8年。十三年,赐李绂侍郎衔,管户部三库。十月,补户部左侍郎。
   乾隆元年(1736)五月,因荐人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受朝廷斥责,降两级调用。后补詹事,充三礼馆副总裁。四年,守母丧时与临川县令李廷友共同捐资创办青云书院,并亲自主持教席,一时名士云集,“才乡”教育雄风得以重振。六年,充“明史纲目馆”副总裁,补光禄寺卿、江南乡试主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八年(1743),因病告老回乡居抚州城内上桥寺石芝园(今文昌桥区上沿河路),担任兴鲁书院山长并亲自讲学。
   李绂学问渊博,精研理学主张学习与实践并重。著有《春秋一是》《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穆堂类稿》、续稿、别稿等书。他还精研历史,所作《书(辩奸论》后二则》《书(宋名臣言行录)后》《书(邵氏见闻录)后》等文,敢于坚持真理,摒弃世俗偏见,实事求是为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辩诬,许多观点被史学家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引用。他对地方志也很重视,除《八旗通志》外,任广西巡抚时,主修《广西通志》,归家守孝期间,又主纂《临川县志》。他才思敏捷,为文“直达肝膈,无所缘饰”;属诗动笔如飞,吴越间诸名士皆为叹服。清朝文学家王士祯称李绂有“万夫之禀”。全祖望称他“尽得江西诸先正之裘治”。家乡人民为纪念他,在抚州城内命名一条“穆堂路”。
   黄永年 黄永年(1699-1751),字静山,号崧甫,广昌县白水乡(今赤水镇)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拜南丰人梁份为师,后隐居白田山中10年,博览群书,潜心钻研,学业日进,为豫章书院山长陶成(南城人)所赏识。
   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公暇之余则闭门写作,怡然自得。大学士鄂尔泰和一些公卿对黄永年很器重,纷纷推荐他为御史。与他同年进士、刑部尚书秦蕙田也多次荐举他。黄永年对此报以平常之心,不去刻意追求。
   后升为员外郎,转刑部郎中。历任镇江、常州知府。为官清正,端廉简重,方苞、陈大受、尹继善、雷镇与其交往情重。任常州知府时,僚属问以治政之要,他说:“吾蹇钝,百不如人,惟此拙诚为民之心,早夜砣砣。”境内武进县常遇干旱,百姓深受其害,他率领乡民作堰灌田数十处,修筑“德胜港”,全渠长达百里,溉田20余万亩。“岁获遂倍,民受其利”。后以忤总督去官。
   他一生好学深思,治学严谨,为文反对矫揉造作,主张“读书以明理也,学以适用为贵”。认为“文章不当者有五:一为苟作,二为徇物,三为欺心,四为蛊俗,五为以炫奇示人。” 著有《希贤编》《静山集》《奉使集》《春秋四传异同辨》《嵩甫文类》《南庄类稿》《白云诗钞》《静山日记》等刊行于世。
   陈象枢 陈象枢(1696-1753),字驭南,号复斋,崇仁县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自幼聪颖好学,其文与新建周学健、奉新帅念祖齐名。
   雍正八年(1730)中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员外郎,调礼部精膳司郎中。3年后加翰林院衔,督学四川。刚入境,有属吏奉500金作旅费,陈象枢正色拒绝。他拿出自己俸禄,济助困难属吏。学署经他整顿,弊端肃清,获蜀人好评,被称为“陈夫子”。
   重庆以下,长江有一段航道艰险,经常船翻人亡,夔州府(今奉节)士子都须前往重庆应试。陈象枢认为:“自己居安而处人危地”,此不可取。他亲自到夔州府主持考试,受到举子称赞,夔州从此设有考院。
   不久,调为湖南督学。按惯例,督学每监试一场,考生须出钱少许,作为学使舟车、仆从费用,他拒绝接受,为人所敬重。岁试完毕,因母丧归家,倾其所有,倡修至圣大成殿及宗祠,对族戚中贫困者,给予资助。后主讲豫章书院,仅凭教学报酬自给。
   乾隆十五年(1750),特旨起用旧臣14人,都是九卿之列大臣,唯陈象枢仅以部郎资格获得起用。到京后,任户部员外郎兼井田科职。其公务繁剧,且人选更迭频繁,吏员乘机弄虚作假,弊端屡生。他事事核实,使奸伪行为不能得逞。在职3年,积劳成疾而卒。学生私谥其“贞文先生”。著有《复斋诗文集》等60余卷。
   魏定国 魏定国(1678-1755),字步千,号慎斋,广昌县甘竹人。官至吏部侍郎。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任应城知县。应城地处偏僻,民性强悍。他上任后,革除陈规陋习,削减税额征赋,捐资办学,延聘授业老师,倡修淤塞的渔子港,改善水利设施等恤民宽刑措施,被民呼为“魏青天”。邻邑孝感、云梦县令苛政虐民,百姓闭城罢市,群情激愤,知府知魏定国深得民心,命其前往安抚。他召集乡老恳切开导,以诚感服,风波遂平。政绩卓异,升冀州知府,调杭州。
   任河南按察使时,商丘民妇苗氏被杀,叶生被人所诬并被定罪。他经过明查暗访,将真凶查出,提请为叶生开脱,巡抚不准,并以“吾不能劾汝”相挟,魏定国严辞以对:“畏劾而枉杀人,吾不为也”,将叶生无罪释放,得到参加乡试的士子称颂。调直隶按察使兼管驿道事务,驿站有陋规银数万两,他查出后尽缴归国库。后因事被牵连,遣戍黑龙江。
   乾隆元年(1736),复启用为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按例有平余银数千两,他悉数用来救济孤贫和客死异乡的遗属。不久,调任山东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水灾,他遍历灾区,“招米商、设粥场、立医局”,开仓放赈饥民,发放寒衣,散出者随地留养,救济百姓20余万人。因赈灾有功,于十年四月升为安徽巡抚。后以“察吏严而不苛,吏皆奉法”,转为刑部右侍郎,调吏部侍郎致仕。十六年,被赐予“耆年清望”匾额,以示褒奖。
   他为官30余年,清廉俭朴,家中仅有薄田数亩,旧屋几间。在家闲居设义仓,立乡学,以乡规民约规范乡民。乾隆十七年(1752),应江西巡抚鄂昌之聘,到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竭力倡导经济有用之学,要求诸生“学以适用为本”。书院现存有《力学约言小引》及《魏慎斋夫子讲义》碑两块。
   著有《记事诗文稿》《教养纪事》等。
   陈道 陈道(1707-1760),字绍洙,号凝斋,新城(今黎川)钟贤人,清代理学家。
   从小品行端重,刚人塾学,白天听老师讲课,晚上则随父听诵《小学近思录》,并以此作为学与行准则。稍长,协助父亲治理产业及施行善事。一有闲暇,便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国子监肄业时,为主监事孙嘉淦所器重。后从师广昌黄永年,钻研宋儒理学,兼攻水利农田、军政边防等书籍。他尊崇周敦颐、程颖、程颐,研习陆九渊、王守仁,尤服罗点“主静不妄语”“不为物所役”主张。
   乾隆十三年(1748)中进士。他以父母年高,无同胞兄弟为由,未去谒选当官,安心在家侍奉双亲,埋头读书,并协助父亲兴办慈善事业。他设立义田2000亩,以使“读书有赡,鳏寡孤独废疾有养,婚丧有助”。捐白银2000两,为盱江书院讲学费。二十四年协助知县创建黎川书院,捐助学费,并在此掌教多年。他还经常操办建桥修亭、施棺舍药等有利于乡里百姓之事。遇灾荒年景,奉父命购运粮食,按户计口平粜以救饥,并劝说或迫使某些囤粮闭粜富户粮商参与赈济。
   陈道一生为人严毅清苦,“自少至老未一日怠惰”。治学以力行为主,文章文风醇古淡泊,真意盎然。他经常与雷宏、夏之瀚、祝淦、涂登、涂瑞等交往切磋,甚得一些贤士、大夫所赏识。
   陈道去世后,学生、同乡学者鲁九皋将其文稿收集整理成《凝斋集》8卷,刊印后被四库馆以《凝道斋集》收入《四库总目》。
   叶新 叶新(1762年前后在世),字惟一,浙江金华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举人,雍正五年(1727),初为四川仁寿县知县,历嘉定、泸州知州,雅州知府等职 乾隆十年(1745),调江西建昌(今南城)知府。他重视人才培养,修缮吁江书院,招聘文人学士到此讲学,倡导民众树立良好社会道德。
   乾隆十二年(1748),南丰县民饶令德因好拳术、喜打抱不平,被仇家诬为谋反。南丰知县接报后,将饶令德屈打成招,逼其招供同谋。饶令德迫于淫威,只好将自己亲朋好友70余人招为同谋。叶新接报后,亲自开堂审理,发现被株连者对谋反之事并无所知,且证词各不相同。遂责问办案衙役,了解到确系因县令疑心,衙役谎报实情,县令加刑逼供所致。叶新将情况据实禀报江西巡抚衙门。巡抚愕然不信,召集僚属合庭会审,饶令德等谋反案确无实据。终使这一冤案得以昭雪。
   乾隆十七年(1752),叶新调往赣州。在处理案件时,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劾罢归。家居10余年而卒。《清史稿》将其列入“循吏”立传。
   饶学曙 饶学曙(1720-1770),字霁南,号筠圃,广昌县甘竹人。乾隆十六年(1751),殿试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
   历任翰林院编修,左、右中允,侍讲,武英殿通考馆、功臣馆、礼器馆纂修、日讲起居注官等职,主管朝廷奏章、诏谕、制诰。在翰林院16年,凡国家大典进拟之作,多出其手。乾隆十八年至三十四年(1753-1769),出任河北、云南等省乡试考官4次和会试分校官,甚能举贤用人,被文人学士誉为“当世之师”。
   饶学曙以文学见长,为皇帝“词臣”。写作态度认真,史家称他为文时“凝神精思,五官并用”,其诗文“博奥古义,而兼雅颂”。著有《研露斋集》《使滇集》等书行诸于世。
   他为人厚道,事继母如生母,对其弟饶学暄(一作“防”)谆谆教诲,植善规过,兄弟之间友爱依依。平生轻财好施,经常解人于急难之中。在京城,他重修江西会馆,为家乡人雅集畅叙之所。并为漂泊到京都乡人营购义冢,免其亡尸暴露。
   袁国栋 袁国栋(清乾隆年间在世),乐安县城东门人。自幼聪慧好学,常常采集花、草、虫、鸟进行观察,模其形态,练习绘画本领。22岁时被取为“画秀才”。25岁赴京考画,乾隆以“古井万丈深”为题,令考生作画,众考生苦思冥索,多难表达其意。袁国栋以一人两手支撑井圈上,俯首下望,瞪目吐舌,状极惊骇,表示古井之深。乾隆以其立意高超,录为第一名,时称“画状元”。
   袁围栋所作之画别具风格,所画花鸟虫草栩栩如生,山水风景秀丽清新,颇有乡土气息。现存手迹为数极少,乐安县博物馆藏有《隔河两双舟》《春放汉乐水阁亭》《日落晚洲舟不归》《高峰远岸无人声》4幅绢裱山水画,均为罕见珍贵文物。
   鲁九皋 鲁九皋(1732-1794),原名仕骥,字洁非,号乐庐,人称山木先生,新城(今黎川)钟贤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家居10余年奉养双亲,后出任山西夏县知县,积劳致疾,卒于任所。
   少年时受业于同乡理学家陈道,研习宋儒之学,后赴福建建宁向朱仕诱学习古文法。与桐城派古文代表人物姚鼐交往甚密,常以书信探讨古文之法各种问题,受姚鼐影响颇深。
   鲁九皋长期居于乡里,除研习学问外,为家乡子弟甚至其父辈长者讲授古文之法。文风“淳古淡泊,不事雕饰,迂回反复,使人各得其解”。提倡实学,力戒哗众取宠。陈希曾、陈希祖、陈用光皆为其得意门生。他以孝友廉耻道理劝喻乡邻,倡设义田救助贫困,劝在外为官者捐款捐谷以资救济;乡里有疑义纷争,他总是循循善诱给予调解,致使礼义之风盛极一方。
   在夏县任知县期问,体察民情,廉洁谦和,关心百姓疾苦,轻徭禁贪,施行惠政,事必躬亲,使民得以安居乐业,并以理义规范自己行为。去世后,姚鼐在其墓志中写道:“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道;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必为君子。新城古文之学日盛,其源自君也。” 著有《山木居士集》(或称《鲁木山先生文集》)行于世。
   李宜民 李宜民(1704-1798),字丹臣,号厚斋,清代临川温圳(今属进贤县)人。少年丧父,生活无着,寄居在舅舅家,长大后学做生意。因家境贫寒,小本经营,难以维生。本地有部分商人外出广西、贵州、云南等边远省份贩运经商,李宜民亦于康熙末年携笔一支,伞一柄前往桂林,以替人代写文书为生。后稍有积蓄,即与其他5人前往太平土司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贩运,途中遇瘴毒,其他5人皆染病而亡,独李宜民幸存,遂将亡者掩埋后回到桂林。
   李宜民是一位有胆识和心计的商人。官军清剿贵州古州(今榕江)一带苗酋时,急需军饷,郡官求助于他,解决燃眉之急。雍正时,清政府在两广进行盐法改革,将食盐收归官卖,各地设立祟运司。当地官员认为李宜民办事老成练达,能与官府合作,委托他协助办理食盐官卖事宜。此后桂林、柳州、浔州(今桂平)、太平、镇安诸府官盐运销均由其主持。乾隆二十二年(1758),朝廷复议取消食盐官卖,召商运销。二十五年,广西官府奏请将食盐由官卖改商运。但商人心存疑虑,无人敢应,最后推举李宜民牵头承办。经其周密计划,测算出官、商所得利益,组织百余艘船舶在江河海上运输,保证食盐供应。后来官府增加盐引课赋,原合作商人纷纷退缩,由李宜民独资运销,致富百万。在承办盐运销售中,李宜民与官方来往甚密,州县曾聘他为掌书记、管文书。遂由一个私商演变成官商。后其侄李秉裁也到广西,李宜民令其督理梧州盐业,“刷弊杜私,深赖其力”。
   李宜民在广西一带经营盐业达数十年,由一个贫寒商贩,发展成拥有家财万贯的官商,是雍正、乾隆时期广西有名巨富。但他时刻不忘贫穷时的窘境,致富后乐善好施。认为“物聚必散,天道然也。且物之聚,怨之丛也。苟不以善散,必有非理以散之者”。于是,他捐资修葺祖祠,购置义田,修建学校和公共场所,经常寄银两接济亲族中穷苦者,对无力婚嫁、孤寡无依之人,给予鼎力相助。乾隆十九年(1754),广西梧州发生大疫,他解囊收殓暴尸荒郊野外者,并作好标志,以便死者亲属认领。此外,还在桂林修建学宫,接受长期旅居在桂的乡人子孙攻读诗书,并送其返乡参加科举考试,不误其前程。五十五年,捐千金重修被大水冲垮的雉山太平桥,并改名为“长宁桥”。五十七年,义捐资5000多金,倡议修复桂林隐山东麓僧舍——华盖庵,并将《金刚经》《大悲咒》等佛经刻石嵌于佛堂内壁上,塑观音大士和十六尊者像供于寺中,并撰《华盖庵碑记》以记其详。五十八年,对年久失修的开元寺、虞山舜庙进行修缮,并建大厦为厝殡所,由僧徒掌管。这些善举为人们所称赞,1997年版《桂林市志》列有其传略介绍。
   李宜民在中年时因过度劳累,身体渐渐不支,60岁后忽生新牙,红光满面,返老还童,智力增强,身体健朗,活到95岁。有子5人,孙10余人、曾孙数十人。其子李秉礼、李秉绶分别官刑部江苏司郎中,工部都水司,不久均辞官返回桂林,以诗画著称于世。
   蔡上翔 蔡上翔(1717-1810),字元凤,别号东墅,金溪县城东门蔡家人。清代史学家。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为文纵横有致,为众所夸。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进士,为四川东乡(今宣汉县)知县。在官8年,清廉政肃,不受托赠,不偏听偏信,深得巴蜀民心,被《四川通志》列为“名宦”入传。
   为官之余,潜心研究唐宋古文大家之精妙,其诗文不落俗套,奇思横出,自成一家。后因父丧归家,不再出仕。在县城东麒麟山麓一条小巷家内,辟一“东墅”书屋,一心从事著述,著有《东墅文集》20卷,《东墅诗钞》4卷,《不求甚解录》4卷,《论语续言》4卷,《从政录》1卷,《王荆公年谱考略》25卷(另附《杂录》2卷)。
   蔡上翔历经27个春秋,于嘉庆九年(1804)著成《王荆公年谱考略》。他针对自宋以来历代政客、俗儒对王安石的攻击,参阅正史及百家杂说不下数千卷,经缜密考证,祛疑辨妄,不阿流俗,不附众说,采用编年体,按年系事,就荆公人品、抱负及熙宁变法真相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辨诬。为后人研究王安石提供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陈凤翔 陈凤翔(1751-1812),字竹吞,崇仁县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清代治水名臣。
   青年时到京师探望父亲,拜铅山蒋士铨太史为师,甚得蒋士铨器重,将其由监生荐充国史馆誉录、补直隶新城县(今河北高碑店市)县丞,调蠡县知县。在蠡县任上,他改变以往治理猪龙河由胥吏经办,耗银万两的做法,由沿河居民各自修筑所属堤段,护卫田舍,吏役不得包揽摊派,县民得以长期受益。调玉田县令,曾一天判决50余件积案,在任5个月,以父丧离职。逾年,因玉田任内失察逃流一事被革职。后由直隶总督梁肯堂保奏,到丰润营田效力。
   乾隆五十四年(1789),永定河水漫口,梁肯堂奏请委派陈凤翔前去负责疏浚。先后历任元氏、宝坻、天津等县知县,署理过遵化州、保定府事务。
   嘉庆六年(1801),特旨补授永平知府。适逢永定河决口,即调为永定河道台,与侍郎那彦宝等一起,组织民工扩展河堤,拓宽河道,使水得以畅通。在任6年,历汛期18次,都安然无事。十四年(1809),升河东河道总督(管理河南、山东及运河河务)。导引江苏境内苏家山闸,以黄河水调剂运河,使微山湖在枯水季节重载船只亦能通航。十五年十二月,调为江南河道总督(管理黄河、淮河下游及洪泽湖等河务)。时南河各段破旧失修已久,钱粮短缺,他依据实情,治理河口及运河,修复高堰二堤。十六年,会同两江总督勒保堵合御黄、钳口两坝,疏通引水渠道,修砌临湖堤岸;补筑控制水量冲刷淤泥的堤坝和溢洪道,挑挖运河,修造浚河船只于御黄坝下。是年秋,两坝合龙时,风驰雨骤,奇寒彻骨,坝台陡峻,经浪冲击,坝身动摇,众皆战栗不敢上前。此时,陈凤翔奋身上坝疾呼,众皆惊服,蜂拥而上,经过四昼夜奋战,终于完成合龙工程,巩固了堤防,而他却须发尽白,患病咳血。两坝合龙时,因疏忽上游李家楼堤防工程,致使该堤漫决,被革职留任。礼坝是微山湖五坝之一,其功用在于宣泄湖水。十七年(1812),两江总督百龄任用监巡道朱尔赓额到苇荡中采集资料时,不按标志规定开闭坝闸,致使坝下冲动。陈凤翔据实参奏,百龄风闻,先发制人,反劾陈凤翔不早亲勘堵筑,化去帑银27万两而坝未竣工,致使礼坝决口,下游成灾。陈凤翔被革职,罚赔银10万两,负枷两月,遣戍乌鲁木齐。后陈凤翔诉辩到,乃派大学士松筠、府尹彭初龄往江南查勘,真相始明。百龄等受到惩处,陈凤翔免枷,仍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未行便病卒。
   乐钧 乐钧(1766-1814),原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临川长宁乡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人。清代文学家。
   从小聪敏好学,喜作骈体文。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曾为怡亲王馆西席。嘉庆六年(12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第,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后为扬州梅花书院首席,以便于奉母,返家。嘉庆十九年(1814),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
   乐钧“才华渊懿,执骚坛牛耳几十年,大江南北知名人罔不心折”。其骈文被录入《后八家四六文选》,与张惠言、李兆洛等并称“后八家”。其词与蒋士铨、勒方奇、文廷式被称为“江西四大家”。词作被选入《清名家词》。其诗,杨希闵认为“才气稍逊兰雪、茗孙,而真意流露,秀韵天成,则反胜之”。是继蒋士铨、吴嵩梁之后江西诗坛佼佼者。其笔记小说《耳食录》,状似蒲松龄《聊斋志异》,记录众多人世间奇闻趣事、神仙鬼怪秘迹幽踪,并掺以街谈巷语,“胸情所寄,笔妙咸臻,虽古作者无多让焉”(吴嵩梁《耳食录序》),时人竞相传抄。
   著有《青芝山馆诗集》22卷,《断水词》3卷,骈体文2卷,《耳食录》初编12卷,续编8卷行于世。另有《楠善词赋稿》散佚。其散文《罗台山轶事》《广俭不至说》曾入中学课本。
   应先烈 应先烈(?-1816),字鸿箴,宜黄县神岗人。官至知府。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初任陇西知县。该县荒漠贫瘠,他教民开垦荒地,并发给粮种;又教民种桑养蚕,数年后蚕桑业得到发展,县民生活得到改善。调会宁县,立义学,发展回民教育,使其好讼喜斗之风得到改变。后调安定(今甘肃定西县),该县地处交通要道,来往官差络绎不绝,以往均征民间车马应急,百姓苦于应付。他洞察民情,筹资造车300辆备好应急马匹,免除百姓劳役之苦。又调皋兰县(时址在今兰州市,1955年迁至今址),该县地处黄河边,水患为害甚烈。他实地勘察后,设岸筑坝13座,作为护城屏障,排除水患。适逢荒年歉收,百姓要从远处运粮,黄河水流湍急,不通舟船,往返异常艰难。他集思广益,将12张牛皮革缝合成一只皮筏,载粮由西宁顺流而下,以济饥荒,牛皮筏遂成黄河上的交通运输工具。
   后调升为肃州(今甘肃酒泉)知府。该地过分开采金矿,造成水土流失,干旱严重,庄稼收成低。他动员百姓封闭金矿,将被流沙淹埋的渠道重新加以整治,得以灌溉农田达数百里,民享其益。调署兰州府,因其单骑前往劝化回民首领有功,赏戴花翎,调离边远地区补授湖南郴州。
   不久,调为常德知府。在常德创办朗江书院,发展教育事业;组织修筑加固河坝,构建护城堤,阻挡洪水。常德北面靠洞庭湖,有湖田数十万公顷,水涨可以捕鱼,水落则成良田,疆界难以划分,常引起诉讼纠纷。他亲临现场勘察,立标志、划界线,使长期存在的讼案得以解决。对洞庭湖中抢劫往来船只案情,他深入调查,查明真相,很快破案,从此旅客往来无事。常德士民称其为“白面包公”,列入名宦祠。
   嘉庆二十一年(1816),调任贵州安顺府。他裁减衙役,不准属下以公谋私,有冻馁者给予照顾。处理民事诉讼,多以调解为主。曾有两人各以地一块互换,并立有契约,其中一人为谋占另一人土地,私自改写契约,欲以一换二,携篡改之约上公堂。应先烈看出纰漏,判决各管原属土地,换约当堂撕毁,避免无理诉讼。对待儒士,他寄予殷切期望。在安顺任上数月,不幸病逝,士民深怀其德,哭拜其灵柩归乡。
   黄宫绣 黄宫绣(1730-1817),字锦芳,宜黄县棠阴君山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黄宫绣出身书香世家,天资聪敏,自幼习读诗书,却对医药之学情有独钟。他搜罗医书,专心致志进行钻研,凡有“一义未明确,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杂,概为删除……,断不随声附和,主张认病必先明脉理,治病首先应识药性,特别应注意实践,探求真理”。他治学严谨,讲求实际,平生为众多病人治疗疑难病症,均卓有成效。他是乾隆年间御医,对宫廷所藏各种医学专著以及秘方、验方进行研究。他既不泥古薄今,也不厚今废古,惟求理与病符,药与病对。虽精研脉学,仍主张四诊合参,反对单凭脉断病。临症之余,他根据古典医籍,参考历代名医学说,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写成《脉理求真》3卷,《本草求真》10卷,《本草求真主治》(又名《锦芳医案》)2卷,《医案求真初编》(又名《医学求真总录》)5卷刊行于世。
   《脉理求真》较详细地介绍脉诊部位和各种脉相主病,论证各家论说。结合自己经验,注释《新增四言脉要》《十二经脉歌》和《奇经八脉歌》,最后还附有《脉要简便须知》,对脉法中某些较重要问题作扼要论述,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脉法的参考资料。《本草求真》则是一部研究药物学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共10卷。书中选载常用药物520种,按药物品性分成若干类,每类又分若干子目,便于读者对药物性能进行分析比较,是研究中药的重要参考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再版发行。
   王谟 王谟(约1731-1817),字仁圃,别字汝麋(旧志作汝上),金溪县临坊(今属南城县沙洲乡临坊村)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本授知县,但他有志于撰述,不愿做知县,请改学职,后选授建昌府教授之职。67岁时辞归故里,又19年卒。
   王谟才识雄伟,精力过人,好博览考证,雅慕郑樵、马端临之学,终日采经摘传,搜罗散失旧闻,以补史书之缺。在中进士前,他就《江西通志》中一些人文古迹,进行辨伪纠讹,补正遗缺。其著《江西考古录》,针对旧志所述金溪栅城之说进行辨误:“栅城非周迪所筑,而是南朝余孝顷率兵二万屯于工塘,连八城以逼周迪,并以洛城为中心,用树栅围之,即后称之栅城。林适昂《江西志》以为南唐后主置,更是错误”。他又因六朝五代人物残缺,而江西人文见于史者更少,于是广征博采,编成《豫章文献录》52卷。
   在任教授之职时,利用余暇搜集汉魏遗书中片词只义,进行甄别,按经史说部辑得《汉魏遗书抄》500余种,刊行者有经部108种。辞归故里后,仍不顾年老体弱,笔耕不辍。除上述考古文献外,还著有《汝麋诗抄》8卷、《汝麋玉屑》2Q卷、《逸诗诠》3卷,文抄12卷,以及《尔雅后释》《家语广注》《尚书杂说》《左传异辞》《论语管窥》《江右考古录》等20余种。
   黄祐 黄祐(生卒年不详),字启彬,号素堂,新城(今黎川)人。官至按察司副使。
   雍正元年(1723)进士,改庶吉士。以书散馆第一授编修,转御史,擢刑科给事中。先后被派往直隶、山西等地赈荒、查仓、巡城、巡漕、巡察,均能称旨,如上疏山西民俗及上陈兵、米之事,尤见经世之大。丁艰服阕,出为江南驿传盐法道,再补山西雁平道,调冀宁道。在赈灾过程中,令地方官搭建救灾棚,按里户数人数安置灾民,由基层地保造册登记逐级呈报,逐级核实后发放赈灾物资,对妄报增减者给予惩处;对水毁工程亲自前往查勘,将损毁情况核实上报;对赈灾物资逐一登记造册,剩余物资收存官库以备后用。对驿盐源流沿革分类成书,以便稽查,避免地方官吏蒙蔽。
   50岁时因病辞官返回故里,64岁卒于家。为官为民均重视培养人才,提携后进。雍正八年(1730)、十一年两度为会试同考官。在山西任上兼主晋阳书院,归故里倡修黎川书院。两处书院他都亲自讲课,严格要求生员旬锻季炼,不追求速成,但要具备鉴赏能力;对自己随地随事体验力行,不妄口,一言之失,一怒之过均深深自责,其学风、文风丕变。胡宗绪、任应烈、董邦达、稽璜、罗汉、龚焕文皆出其门下,一时称得人之盛。
   其著有:《素堂诗古文稿》40卷、《书文稿》4卷、《发性近释》1卷,《河上余闻》2卷、《晚香闲墨》1卷、《江南救灾录》6卷、《赈芒日记》2卷、《庐汀晚笔》1卷、《建昌人物志》4卷。在官刻《八旗志》中撰有《蒙古名臣传》3卷、及《营建志》《驻防大臣表》。其所著《江南救灾录》由其子澄、孙诰刻刊于世。
   王聘珍 王聘珍(1746-?),字贞吾,号实斋,南城人。自幼勤奋好学,精治《十三经注疏》。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8),学使翁方纲荐举入京,成国子监生员。曾先后由刑、礼部尚书熊赐履(号汝涤)、巡抚(中丞)谢启昆(号蕴山)、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号芸台)延请参订古籍。客居浙西(浙江西道今江苏一带)时,与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凌廷堪(号冲子,家居海州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论学,甚得廷堪赞许。其平生为人厚重诚笃,廉介自守为世人所敬重。
   治经确守后郑(玄)之学,所著《大戴礼记解诂》14卷,发凡大旨,礼典器数,墨守郑义;解诂文字一依《尔雅》《说文》及两汉经师训诂;有不知而缺,无杜撰之言;能根据经史发蒙解惑。江都(今江苏江都)焦循(精于经、史、历、算、训诂、音韵)称赞其“不为增删一仍其旧”,列为《三十二读书赞》之一。
   另著有《经义考补》《九经学》刊行于世。
   陈希增 陈希增(约1770-1820),字集正,号雪香,新城(今黎川县)钟贤人。少年时,与胞兄陈希祖同学于清代著名文学家鲁九皋。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五十八年中探花(进士一甲第三名)。官至侍郎。
   历任翰林院编修、左右春坊赞善、庶子,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文渊阁副总裁、工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武英殿副总裁官、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职。其间,还充任过云南、贵州,江南乡试副考官和顺天乡试主考官、殿试读卷官,四川、山西、江南学政,到浙、闽主持审理刑狱等。嘉庆二十五年(1820)病故。
   陈希增“工为文,娴掌故,有治事才”。督理学政时,对下属、士子严格要求,严禁舞弊,惩恶导善,奖励才干。因此,“士畏其严而仍乐其宽”。在工部、户部任职时,对人员选拔任用和监督审查,都十分谨慎。担任侍郎后,虽位居二品,仍虚怀若谷,使部属得以人尽其言。任国史馆副总裁时,将本朝大臣之政绩,誊录副本,时时览阅作为自己借鉴。还将编入《四库书目》中江西籍人士著作集成册,予以珍藏。
   纪大奎 纪大奎(1746-1825),字向辰,号慎斋,临川龙溪人。少年时从父学《易》,要他牢记《易》中“独慎”。因此,他将自己书斋取名为“慎斋”,朝夕诫励。官至知州。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乡试中举,任《四库全书》馆誊录。道德文章受到人们称赞,京中有个大官想请他当家庭教师,答应荐他进翰林院或内阁做官。他秉性耿介,坚辞不就。五十一年,出任山东商河县知县,后调丘县、昌乐、栖霞、福山、博平等县,均能廉政爱民,轻徭薄赋,深受各地民众爱戴。后因父丧,辞官归里,在家潜心著述。
   嘉庆十一年(1806),奉命赴四川什邡县任知县。时该县社会秩序混乱,他采取怀柔政策,办学校,兴教化,振风气,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严惩盗匪淫赌,奖励勤劳耕织。在任十余年,“岁皆大熟”,县邑大治。政绩闻于朝,提升为合州(今四川合川)知州。道光二年(1822),告病归家。五年九月病卒,享年80。
   纪大奎博学多才,善古文词,精于《易》,对程朱理学造诣很深,于数学、地理、音乐、考据、占卜、地方志等也作长期研究,取得很好成绩。他一生著述很多,有《观易外编》6卷,《易问》6卷,《周易附义·老子约说》上、中、下3篇,《地理末学》上、中、下3篇,《古律经传附考》5卷,《笔算便览》5卷,《读书录抄》1卷,《六壬类聚》《周易参同契集韵》《考订河洛理书便览》《金刚经偶说》《悟真篇》,《双桂堂稿》及续稿、遗稿,《四书文》《课子遗篇》等。在《笔算便览》中兼及筹算,文字简明易懂,便于自学。此外,他在什邡任职期间,亲自编纂《什邡县志》54卷;告病回乡后,又主编《临川县志》32卷。人们为纪念他,自民国至今临川市文昌桥区有一条街为“慎斋路”。
   谢阶树 谢阶树(1778-1825),字欣植,又字子玉,号向亭,宜黄县城北门人。嘉庆三年(1798)乡试中举。他博学强识,为文快捷、意境深远。其诗清妍。工各体书法,楷书尤为壮丽。中举后,被在贵州黎平为官的同乡程卓梁延聘为其子侄授课。黔南峭峻山川,湍急江河,磅礴峥嵘之气,使得谢阶树诗文益发增添不少灵气,为人所重。
   嘉庆十三年(1803),殿试取得一甲二名(榜眼)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十五年,担任顺天乡试;十九年,担任会试同考官。二十一年(1816),派往湖南督学。他整顿学风,严肃考纪,革除冒名顶替、重名应试等积弊。时湘潭人与江西估价客商发生争斗诉讼,并有朝廷显宦左右袒护,湖南督抚裁决不下,皇上大怒。谢阶树监考完毕回京,皇帝向他询问讼案原委,他奏明案情,并提出处理意见,深得嘉庆帝称赞,被晋升为侍读学士。后因上书万余言,陈述兴利革弊之事,被降为侍讲。
   谢阶树著有《约书》60篇,议论精深广博;《文赋》1篇,论者称其出陆机之上;《大臣论》《县令论》,“尤通达治本之言”。另著有《合璧联珠》10余卷,《记事珠数》10卷,《守约堂诗文集》数10卷,均未刻;已刻者为《沅槎唱和集》和《澧州唱和集》。
   杨頀 杨頀(1744-1828),字迈功,别字柏溪,金溪琉璃乡鹅塘村人。官至侍郎、都御史。
   10岁能文,乾隆三十年(1765)乡试中举,四十九年进士。初授刑部湖广司主事,补四川司,总办秋审。办案认真公正,当事人贿以千金,他坚拒不受,依法判决。有一太监告其弟媳,杨頀按条律判案,太监不服告到时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坤处,和坤要杨頀判该女子发配边远地区为奴。杨頀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始终不改。
   嘉庆四年(1799)和坤被劾下狱,杨頀升为员外郎,充律例馆修撰。仁宗称其操守有行,令解饷40万两赴四川军营。川、陕督抚上书荐其才,得授陕西延(安)榆(林)绥(德)兵备道。他到任后,平息教民之乱,抚恤难民,制止乱抽兵丁民夫,鼓励耕种,恢复百业。调甘肃平庆经固(辖平凉、巩昌、庆阳、泾州、固源府)盐法道。九年,升安徽按察使。十三年,迁江宁布政使。后历淮安知府、江宁知府,江宁织造,苏松粮道,按察浙江、安徽四署,安徽布政使,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累官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北、浙江。
   为官40余年,以爱民如子、清正廉洁著称。所任之地大都是财赋名区,却不贪枉,拒受宁波海关办公银8000两。仕途中虽有起伏,仍得仁宗“才可大用”及“才识过人”之褒奖。
   道光五年(1825),加四品卿衔卒。
   曾燠 曾燠(1760-1831),字庶蕃,号宾谷,晚年又号西溪渔隐,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户部主事,补军机章京,升员外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其后升任两淮盐运使,湖南、湖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贵州巡抚等职。在任上,整肃吏治、安抚边民。以法规和德政规划苗民,对贪吏、豪强加以惩治;整饬盐纲,畅通盐道;储备军粮,以应急需,受到士民拥护。
   曾燠为官,但力学不辍,擅长诗文,尤工骈体。在两淮盐务任上,于扬州设“题襟馆”,广纳四方贤士,举办文会、诗会,与王芑孙、袁牧、王昶、吴嵩梁、乐钧等赋诗唱和。其诗1400余首,大抵为应酬、答赠、寻胜怀人之作,有古乐府之遗韵,“较之西昆酬唱,殆有过之”;其词婉丽、明净,精深高妙。其骈体文,擅六朝初之胜,主张骈散并重。认为“古文丧真,反逊骈体;骈体脱俗,即是古文。迹似两歧,道当一贯”。与袁牧、邵齐焘等人并称清代八大家。他还是一位诗评家,开创清代按地域论诗人新例。在《江西诗征》里,对历代江西诗人一一作中肯评论。
   还京后,在京都捐款筹建南城会馆,并常往会馆讲学。同时还致力于著述,著有《赏雨茅屋诗集》22卷,骈体文2卷,《外集》2卷,《义学行》《西溪渔隐》各1卷,编辑刻行《江西诗征》94卷和《江右八家诗选》《国朝骈体正宗》《明旧遗诗》《虞文靖公诗集》《续金山志》《吕子易诗》《西江诗话》等,均有善本。
   李宗翰 李宗翰(1768-1831),字北溟,一字公博,号春湖,李秉礼之子,过继给叔父李秉仁为后,祖籍临川温圳(今属进贤县)人,寄籍广西桂林,官至侍郎。
   李宗翰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嘉庆三年(1780),改赞善,四年充实录馆纂修,五年为福建典试,十年转侍读学士,督学湖南,晋太仆寺卿,改宗人府丞。十九年为左副都御史。道光八年(1828),晋工部侍郎、浙江典试、浙江学政。在任期间,秉公办案,提携有识之士。咸丰年间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魏源就曾得到他的赏识、推荐和帮助。十一年,闻父丧,悲伤过度而逝。
   李宗翰家世贵盛,但生性纯厚,待人诚实,对待生父、养父一样至诚至孝。对同僚以诚待人,从不诿过于人。他好学博涉群书,喜好金石文字,曾建楼于桂林榕湖南岸以收藏金石书画,题名额“柘园”。在家闲居时,潜心钻研诗词书法。善诗词,崇尚韩愈。其书法以行、楷见长,仿效王羲之、虞世南,内含清刚之气,平矜释躁,雅步雍华,被人称为当朝“继张照、王澍而三”。曾摹刻孔庙碑和化度寺碑于石二本,为世人所珍惜。其著作有《杉湖酬唱诗略》。
   汤储璠 汤储璠(1782-1832),号茗孙,抚州城内六水桥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官授内阁中书。
   汤储璠少年时即聪明非凡,读书过目成诵,才思敏捷,行文沉厚,被赞有“玉茗家风”。他擅长骈体文,为内阁所倚重,进呈文书多出其手。因积劳成疾,常数月才去内阁一次,为忌者所妒。道光八年(1828),新疆大和卓木之子乡格尔武装叛乱被擒,捷报到京,众中书拟贺表,皆不合上意,大学士曹振镛令汤储璠执笔。他带病伏枕构思,一挥而就。文词古茂渊懿,胜人一筹,备受内阁大臣称赞,被人争相传抄,一时纸贵。获提升为六品衔,委署侍读。九年,告病归家,贫病交煎,生活困窘。十二年(1832)六月卒。
   汤储璠在京时,著有《长秋馆诗文集》32卷、《骈体四六文》16卷,以及《仪礼》《绘图考》《经史补注》等。在返乡途中及归家后所作2301篇诗文,全收入《布帆无恙草诗集》。其诗文笔法生动,文采飞扬,或沉博艳丽,或跌宕酣嬉,深得汪廷珍、林则徐等名士赏识。当他听说乡里溺杀女婴现象严重,即写《罪言·溺女》,痛斥溺女行为,并引用古时“木兰从军”“缇萦上书”典故,批判重男轻女观念,告诫人们须保护女婴,勿害无辜。此诗在抚州城乡广为流传,对制止溺女恶行起到一定作用。
   吴嵩梁 吴嵩梁(1766-1834),字兰雪、子山,晚年自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东乡县新田(今属红光垦殖场)人。官至知州,著名诗人。
   他天赋聪敏,15岁以文名于乡,为金溪杨頀所识,结为忘年交。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南巡时,吴嵩梁应召赴金陵应试,时年不到20岁,诗稿已有数百首。后向铅山蒋士铨请教作诗之法,以杜甫为宗,兼及唐宋各家之要,诗名渐起。为拓宽思路,他出游吴越各地,其诗激宕、悱恻,与江苏黄景仁齐名,并称“一时之二杰”。袁牧自负高才,也心折其诗,以“清绝”“超妙”“天籁”之语赞其诗作,有人还刺绣其诗流传于世。
   嘉庆五年(1800),乡试中举,初授国子监博士,改授内阁中书。他为同僚所敬重,也为青浦王昶、北平翁方纲、无锡秦瀛、满洲法式善、钱塘吴锡麒等名人所推崇。琉球(今台湾)陪臣子弟在清国子监读书时,也曾受过吴嵩梁教诲,回去后将其诗作广为传诵,此后到大陆者都以得到他的诗为荣。朝鲜侍郎申纬尊他为“诗佛”,吏部尚书金鲁敬父子用梅花装饰佛龛供奉其画像及诗作;日本商人则购其诗扇出售牟利。他是继蒋士铨之后,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著名江西诗人。
   道光十年(1830),出任贵州黔西州知州,时年已65岁,因事得罪上司,转为长寨厅(今长顺县)同知。后两次充乡试同考官,十四年(1834)卒于任所。
   他不但能诗,亦工文、词、书、画,但为诗名所掩。著有《香苏山馆诗抄》24集(一说40卷),《香苏山馆文集》2卷、《石溪舫诗话》2卷,《东乡风土记》1卷,《庐山记游图》1卷等。其女吴萱、妹吴素云、妻蒋徽都是画家。
   陈用光 陈用光(1768-1835),宇硕士,一字实思,陈道之孙,新城(今黎川)钟贤人。官至侍郎。
   陈用光少年时代从学于舅父鲁九皋,成年后又师从姚鼐、翁方纲。他虚心好学,出言有识,颇受姚、翁器重。嘉庆六年(1801)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提升为司业。历任中允侍讲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右侍郎,代理户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还曾任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直阁事,国史馆纂修总纂,文颖馆《明鉴》总纂,乡会试同考官,河南、江南乡试正考官,福建、浙江学政,壬辰科(1832)会试复试阅卷大臣,武会试总裁等职。
   陈用光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在浙时,劾罢奸佞,以儒学规训学子。在江南乡试中,他认真选拔人才,上元(今南京)籍考生梅曾亮、管同皆为其所选拔。此后,他们互为知友,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赋诗撰文,均为桐城派得意门生。陈用光不愿趋炎附势,对达官贵人邀约,总是借理由推辞谢绝。对贫寒之士,则慷慨赠与周济,还曾为老师鲁九皋、姚鼐设置祭田。居官30余年而家无余产。
   陈用光古文兼姚、翁之长,“理道宽博朴雅”,文笔浑厚精深,为文人所折服。一生著述甚多,传之于世有《太乙丹文集》8卷,《衲被录》等。其中《太乙丹文集》影响较大,该集为梅曾亮编次,于道光十六年(1835)刊刻出版。《春秋属辞会议》一书尚未完成,即病卒。
   谢廷恩 谢廷恩(1765-1841),字德清,又字拜赓,崇仁县十三都段溪村(今河上镇谢家村)人。富商,乐于公益。
   少时家甚贫,只涉读过《论语》,即帮助双亲从事农活。16岁始习书算,尔后从事商业活动。他以贩运崇仁特产苎麻为主,销往福建、广东、四川等地。他经商诚信不欺,一次有人结付货款多给600金,他发现后即予归还,深得同行好评,乐意与其交往。不到2Q年,拥资逾万,成为当地巨富。
   他乐善好施,在家祠内设仓储谷,用以周济贫困亲戚故旧;对受灾县民,则从外地购谷赈救。嘉庆二十年(1815),他于县城独力营建义仓,并捐谷1.06万石,以备贷放。二十四年,又捐银2000两,倡建育婴堂,以养弃婴及孤儿。获议叙巡检加二级奖励。
   他自己读书不多,却乐于资助贫困学子。按例诸生入学时,需备贽见礼物,方可拜师受业。贫寒子弟,苦于筹措,谢廷恩捐钱4000贯贷给商家,约定每3年交息千贯,由学官取其息作贫寒学子贽见礼。新生入学复试前要交“卷结费”,谢廷恩约志同道合人士结为“芹香社”,合资帮助解决贫穷学生费用。
   崇仁县城有黄洲桥,跨南北两城。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大水冲毁该桥,限于财力,知县筹资架设浮桥,后又改设渡船,行人多有不便,交通事故频发。谢廷恩看到此情,决心捐资重建此桥,并计划全部采用石砌,需耗银10万两。他说:“只要利民,即使家财耗尽,也在所不惜。”他邀集地方士绅长老,于十六年七月初七动工兴建,历时4年,耗银6万余两,一座新石拱桥建成。知县王楷建议该桥改名为“谢公桥”,谢廷恩逊谢力言不可,仍名“黄洲桥”(今崇仁解放大桥)。
   谢廷恩为人厚道,洁身自好。郡守、县令多愿与其结交,他说:“我守分为良民,就很满足了,结交官府,非所愿”。
   刘体重 刘体重(?-1842),字子厚,号梅坪,又号青溪,山西赵城(今属洪洞县)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曾任抚州知府,多善举。
   道光十四年(1834)调任抚州知府。到任后,他巡视所属各县,问民疾苦,对有德行士民给予奖励;对贪赃枉法,不遵职守属吏革职查办;对包揽诉讼师爷和属员,严加痛斥惩处。他将36宗大案公布于众,下令各县将案犯、人证押解到府候审。审讯前,他对案情均要事先调查研究,理清脉络;审讯中,允许案犯、人证进行辩解,使案犯心悦诚服,即便受到笞责也自惭形秽。旁听百姓对判决结果无不叹服。
   刘体重重视人才培养。他从政之余亲临府学书院讲课,对生童以礼相待,谆谆教诲。道光十四年(1834)七月乡试,兴鲁书院6名考生录取4名,声名渐起。此外,他还创建义塾一所,吸收贫困童生入学。
   道光十二、十三年,抚州连遭水旱灾害,庄稼损毁,灾民困苦。刘体重到任后,率先捐出俸银,并号召乡绅富户捐出谷物2万石,建立义仓,用以赈济,减轻灾患,深得抚郡士民拥戴。
   道光十五年(1835)二月,调任河北道管理修浚河事。离开抚州时,民众夹道送行。十九年擢升江西按察使,后任湖北布政使。二十二年乞病归,卒于家。同治二年(1863),经抚州等地奏请,被列为“循吏”载入史册。
   黄爵滋 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宜黄县城人。清代积极倡导禁烟先驱者之一,与林则徐、邓廷桢等均为禁烟名臣。
   嘉庆十八年(1813),考取拔贡,任泸溪(今资溪)县学训导。道光三年(1823)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散馆编修、武英殿纂修、总纂官。十二年至十四年为福建、陕西、江西、山东等道监察御史,兵、工、户部掌印给事中。十五年提为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后升礼部、刑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左侍郎兼左副都御史,署仓场侍郎。曾三主乡试,两次会试监考官,选拔不少知名人士。道光二十二年退休回籍。二十三年因失察罪夺职,二十四年奉旨启用,以病未就,三十年至京闲居,咸丰三年(1853),卒于北京,终年61岁,归葬于二都乡石巩寺侧。
   黄爵滋任御史期间“遇事锋发,无所回避”。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事无巨细,均有独到见解,并能直抒胸臆。道光十四年(1834),他在《综核名实疏》中,对诸多国事提出:崇学校以绝邪教,查保甲以靖会匪,修水利以除水患,广积储以备赈施,严校阅以肃戎政,严防禁以靖海洋。并针对吏治腐败情形,提出清明吏治,随时甄别考核部院堂官和各省督抚等要员,加强选拔和重用贤良之才,罢免贪官污吏建议,受到道光皇帝赞扬,特对黄爵滋及科道中敢直言进谏诸人加以提升,以鼓励言官据实上陈关系国家利弊诸事。十五年,鸿胪寺卿黄爵滋更加力行劝谏,进呈《六事疏》,就治国家、广言路、储将才、制匪民,整顿京城营卫,严防外夷等提出主张,后均被道光帝采纳施行。其敢于直谏之声为台谏之冠。
   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将鸦片输入中国,吸取现银,销路逐年激增,漏卮愈大,银价愈高,影响国计民生甚大。道光十一年(1831)始,黄爵滋先后在《纹银洋银并禁出洋疏》《综核名实疏》《六事疏》中,多次提出禁银出海、严禁鸦片主张。廷臣中对禁鸦片一事意见纷纭不一,措施不力。特别是道光十六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出许民间种罂粟以塞漏卮主张后,禁烟效果愈差,外商烟船勾结巡海兵弁,明禁暗运现象愈演愈烈,道光帝对禁烟一事犹疑不决。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力主严禁,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列举大量事实说明银两外漏与吸食鸦片之间关系,认为“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再加上官吏贪赃枉法,致使禁烟难成,进而提出“重治吸食”;无论官民,吸食者给予一年期限戒烟,不成者平民处以死罪,官吏加等治罪。道光帝将奏疏交内外大臣讨论,议立章程。黄爵滋连疏2次,提出禁烟必须派出主禁大臣,严惩私通番夷的首恶者。湖广总督林则徐亦上《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和《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两疏,坚定道光帝禁烟决心,令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黄爵滋改调通政使。鸦片战争开始后,受命驰赴闽浙一带,与邓廷桢共同查禁鸦片,加强海防建设,改造武器装备,制订战守方略,招募水勇乡勇支援水师,并向朝廷进献《海防图》。史家评论:“禁烟之议,创自黄爵滋”。道光帝赞其禁烟疏:“非汝痛发其端,谁肯如此说话”。在西方,曾有人绘林则徐、关天培、黄爵滋三人像,称为“三忠”,可见其影响及于国外。
   黄爵滋还以诗文著称。经常与在京名士交游唱和,写下不少反映现实生活之作。著有《奏议》30卷,《海防图》2卷、附表1卷,《仙屏书屋文录·初集·二集》26卷,《仙屏书屋诗录·诗集·后录·二集》34卷,《戊中楚游草》1卷等刊行于世。
   艾畅 艾畅(1787-1854),字玉东,号至堂,东乡县段溪(今岗上积镇)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初授临江教谕。后授广东博罗知县。一年后,以“不可行吾学”为由辞归故里。
   艾畅工诗,兼通经学,认为读经要弄明字义和常见语例,不要强为解说,要纵观全书,反复揣摸,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其诗以杜甫为宗,兼陶潜之雅炼。黄爵滋称其《诗义求经》“四通八达,可作诗学津梁”。王昶评其诗“朴老真实,无一浮浅”。
   著有《诗义求经》20卷,《论语别注》4卷,《大学古本注》1卷,《中庸古本拾注》1卷,《孟子补注》2卷,《至堂诗抄》6卷。
   谢星焕 谢星焕(1791-1857),宇斗文,号映庐,南城县万坊镇庙前村人。少年攻读儒书,欲应科举,因家境困难,绝意进取,乃继承父业,专心钻研医学,是谢氏家庭第三代业医。
   他在南城、金溪一带行医40余年,救人无数,声誉卓著。中年,因先世在金溪县浒湾镇经营药肆,故寓居于此,直到清咸丰七年(1857),返回故里。不久,与世长辞。
   他精通医术,善治疑难奇险、误治失治之症。遇诸医束手之病,只要他在场立辨病源。临诊处治,善于探求病理,推勘精细,立方治理,善用成方,不肯用错杂之方,必要时才自方立治,应手即愈。他以“下笔虽完宜复想,用心已到莫多疑”为座右铭。对危重病不惧,对疑难病不惑,当机立断。道光十一年(1831),南城饥荒致时疫大作,诸医专事发表攻里,病人久治不愈。谢星焕认为“荒年肠胃气虚,何堪攻伐,宜于温补托邪。”经他救治,活人无数。
   他治病救人,崇尚医德,对因疾求诊者,不论路途远近或雨夜,从不推辞,立即应诊。对无钱看病和买药的贫苦患者,不计酬金。他家世代从医,兼营药铺,店铺后设有制药作坊。每年从端午至重阳都要自制时令成药“金不换正气丸”布施于人,受益者不计其数。
   他熟读医书300余家,善于博采众长,结合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取“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之意,编纂成《得心集医案》6卷。书中有述治答问两类,载医案50例,分伤寒、杂症、疟症、产后、小儿等21门。案中议病议用,剖析入微,引经据典,旁通曲喻。原著在兵乱时散失过半,后经其幼子谢甘澍于咸丰十一年(1861)整理成书,每门附列有谢甘澍治验效方数则,由浒湾旧学山房刊行,风靡于世。民国25年(1936)绍兴裘吉生将其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更名为《谢映庐医案》。1962年10月,上海科技出版社重新单行出版。该书医案文字精美,历来被选入中医教材。
   吴嘉宾 吴嘉宾(1803-1864),字子序,号应咸(名潜),南丰傅坊港下村人。官至内阁中书。
   自幼聪颖好学,立志研习经史古文,与胞弟吴嘉言有神童之称。初治三礼著有《礼记匡注》《礼服会通说》,从中可窥见古制礼其精心,古文得体精到,海内名宿无不折服。
   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在职期间对海疆防务、礼仪文化,经济财务等方面均有研究。曾向朝廷上条陈,建议加疆海防、疆防,受到朝廷嘉纳。二十七年因事落职贬戍军台。三十年释回原籍。
   咸丰二年(1852),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军迅速向湖广、江西一带进攻。清廷急调福建、浙江兵赴江西防堵。诏曾国藩在湖南省开办团练,延聘与他同科进士落职在家的吴嘉宾入幕襄理军事。三年七月,吴嘉宾随曾国藩的湘军进驻武阳渡(今南昌县东南),参与收复新城(今黎川)、光泽、彭泽等县。六年至同治三年(1856-1864)协助南丰籍内阁侍读学士吴光业督团练,并在南丰城乡起局办团练,协助清军围攻太平军占领的建昌府。因功赏内阁中书加侍读衔。
   同治三年(1864)二月,太平军进入建昌府与清军周旋于南城、南丰、新城、泸溪(今资溪)、广昌等地,战斗惨烈。吴嘉宾所率团练兵勇难敌太平军,驰书赴省乞援。援军未至,吴嘉宾在南丰三都墟口抗击太平军失利殒命,奉旨加等赐恤,并建专祠。在离港下村约1千米处有一全用石头砌成的古石亭——卡亭,进门上方石板刻有曾国藩题写的“粉榆保障”4个大字以纪念吴嘉宾。
   吴嘉宾学宗王阳明治三易,旁及诗书诸经,从小至老孜孜以求。他不依附各家传注,不迷信旧说,潜心独悟力求自得。“使吾之心与古人之心浩然如水之至海”。对汉、宋理学家未涉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其洞见窥要处卓然”。除研习四书外,对《礼运》《内则》《乐记》《孔孔子闲居》《表记》等亦有独到见地,并将其作为讲学之用,认为“礼、乐不外乎吾身之自动”,应“究洁之名物象数也”。
   其著述还有:《礼说》2卷、《书说》4卷、《周易说》14卷、《四书说》6卷、《诗说》4卷、《诗文集》12卷。
   陈孚恩 陈孚恩(?-1866),字子鹤,又字少默,别号紫藿,新城(今黎川县)钟贤人。官至尚书。
   道光五年(1825)拔贡,经朝考一等,授以七品小京官,升吏部主事,任军机处章京(即小军机),迁任郎中。当朝大学士穆彰阿十分赏识陈孚恩,将其提为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太仆寺卿,均留军机处章京上行走。后迁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兼署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升仓场侍郎。二十七年(1847)五月,调署兵部侍郎,在军机处行走,参与军机大臣议事。十一月,奉命赴山东巡视,弹劾犯有“库款于缺、捕务废弛”罪的巡抚崇恩之职,并暂代山东巡抚。不久转任刑部右侍郎。十二月返京,受到朝廷嘉奖,特赏头品翎带,允许在紫禁城骑马,并赐“清正良臣”匾额。二十九年闰四月,奉令赴山西查办巡抚王兆琛贪婪一事,将其逮京治罪。后调工部左侍郎、迁刑部尚书。三十年正月,文宗即位,召集诸亲王及大臣讨论郊坛配位事。陈孚恩因与恬亲王戴恒等在皇帝面前争论,被斥为“乖谬”,降三级留用。五月,获准辞去军机大臣、刑部尚书之职。
   咸丰元年(1851),奉命在家乡帮办团练。三年正月,太平军攻陷九江。六月,太平军围攻南昌,陈孚恩协助江西巡抚张芾、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固守南昌有功,获赐花翎奖励。八年(1858),以头品顶戴代理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十月,参与查勘顺天乡试舞弊案,内涉其子陈景彦,议降一级以示惩戒。九年,署刑部、户部尚书。十年(1860)九月,任吏部尚书。
   陈孚恩原本得罪过戴恒等,被重新起用后,他为了巩固地位,与戴恒等亲近。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同治继位,受咸丰帝遗命为其赞襄政务,后戴恒等因力阻慈安、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戴恒、端华被赐自尽,肃顺被斩。陈孚恩也为少詹事许彭寿以戴恒党援所劾,处以“革职,永不叙用”。又因过去在讨论道光帝配位时“谬妄”主见和在搜查肃顺家时,得陈孚恩“暗眯不明语”私书,被捕入狱,籍没其家,追缴回宣宗所赠匾额,发配新疆戍边效力。
   同治三年(1864)六月,沙俄乘新疆回民反清举事之机,派兵侵占伊犁西北博罗湖吉尔卡伦。伊犁将军常清带领军民进行抗击,陈孚恩奋勉效力,常清为其请功,未准。四年春,新任伊犁将军明绪,奏言陈孚恩筹饷筹兵不遗余力,恳请予以释放,获准。并命陈孚恩留在伊犁,协助办理兵饷事宜。五年(1866)五月,新疆一支回民部队首领金相印,借助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军队支援,攻陷伊犁。明绪等战死,陈孚恩及其亲人一同殉难。
   华延杰 华廷杰(1822-1872),字樵云,崇仁县吴坊渡(今白路乡华家村)人。官至道台。
   自幼聪颖好学,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初任广东东莞知县。到任后,针对该地讼棍凭空捏造、诬告善良懦弱平民为盗贼,县吏乘机敲诈勒索的歪风邪气,进行大力整顿,惩治作恶者,使民风得以改善。后调香山,不到两月,东莞发生暴动,朝廷又调华廷杰回任镇压。尔后调南海县。县内有颜氏兄弟争财产,诉讼多年未结案,他召至县衙,委婉训导,兄弟感动泪下,撤回诉状。有一年,南海发生严重饥荒,米价飞涨,有人建议责令米行减价供应,华廷杰认为荒年只怕无米出售,若令减价,恐怕米商有米也不会出售。他动员富户设粥厂施粥给饥民,并带头捐银2000两。不久,米船多艘开到,民心安定。
   同治六年(1867),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以粤督叶名琛不准英人入城居留为由,命英船沿河开炮,轰塌城墙10余丈。华廷杰亲率民工冒着炮火,用沙土堵塞城墙缺口,保住县城。第二年,英国伙同法国军队再次来攻。叶名琛误听谍报人员之言,事先不加防备,华廷杰请增兵防守,又不予采纳,县城遂被攻陷。华廷杰将县署迁至石井乡,筹划收复。因当局一意议和,他的谋划受阻,未能实现。
   后调升南雄直隶州知州,署广州通判,潮州知府,擢署惠潮道台。潮州所属关税,历来被人操纵把持,私抽比正额税还要多。海阳县有所谓“澳甲”者,用钱买得海关差役,借此滥索船户规费,船户深受其害。华廷杰到任后一概严令禁绝。
   同治九年(1870),帮办广西军务。因镇压边民暴动有功,加布政使衔。不久病故。居官20余年,在东莞时间最久,颇受民众拥戴。离任时,民众涕泪跪送,恋恋不舍。他还通医术,凡来求治者,立往诊视,从不延误。著有《触藩始末》。
   其长子华辉,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乡试副考官,会试磨勘试卷官,会试同考官,河南道、江南道监察御史,甘肃庆阳府、河南卫辉府知府。辛亥革命后,辞职寓居南昌。
   次子华焯,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一年被清廷派往日本留学,归国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讲衔,后充国史、实录二馆协修。辛亥革命后寓居南昌,与胡思敬创办“退庐图书馆”。著有《持庵诗集》2册。
   杨希闵 杨希闵(1806-1882),字铁佣,号卧云,新城樟村(今黎川县樟溪乡)人。年谱作家。
   他自幼勤奋好学,青年时在家乡塾学授课。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候选内阁中书。他认为仕途非己之愿,乃专心攻经,尤好讲“易”,崇奉宋代儒家朴学笃行之说,与龚自珍、梅曾亮等切磋学问,为乡人所敬佩。
   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攻克新城、建昌(今南城),杨希闵招募乡兵相抗。广信郡(今上饶)守沈宝祯率部来援时,见他一介书生有此胆略,乃以礼待之。不久,建昌府所属各县均被太平军攻陷,南昌也被太平军围困。杨希闵举家流落到福建邵武,后迁福州,先后被福建学政吴南池和布政使周开锡延聘。他利用这一时机,饱读经史百家,并加以披阅考证,获益匪浅。
   同治九年(1870),他东渡台湾,在海东书院主讲11年。以宋儒性理之学及经、易之书,启迪台湾士子,学风为之一新。
   杨希闵在理学上崇尚程、朱,文章则有桐城派渊源,主张“义理、考证、词章”三者不可缺一。毕生埋头书卷,笔耕不懈。在考证评论前人文史书籍方面,花费极大精力,其“考订精详,论事平允,非浅学者所能及”。在邵武时著有《乡诗摭谭》正、续集20卷,宣统二年(1910)由新建夏敬庄刊行;另有《江西诗轨》《江西诗话》若干卷,未能刊行。他评述晋陶潜以来江西籍340位诗人,对历代能诗而名不甚著者,均有所记,为研究江西诗歌发展史提供珍贵参考依据。在福州时著有《榕阴日课》10卷刊行。在台湾时著有诸葛亮、李泌、陆贽、韩琦、李纲、王守仁诸家年谱(亦名《四朝先贤六家年谱》)及《豫章先贤九家年谱》。他在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基础上,撰写《王文公年谱考略推论》和《熙丰知遇录》各1卷,继续为王安石辩诬。晚年编撰《客中随记》,亲自笔录藏书、说经、居家、政事、校籍、文章、杂余、释典等八大类,其中不乏大量珍贵文献资料。
   杨希闵还擅长诗词创作,撰有《遐憩山房诗》《痛钦词》《过存草》《覆音瓦草》《诗榷》《绝句诗选》《四书改错平》等。此外,他对医学也有一定研究,著有《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答》《金匮百七十五方解答》《盱客医谈》等。
   吴嘉善 吴嘉善(1819-1885),字子登,南丰人。清末算学家、外交家。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散馆编修,驻外使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失败,吴嘉善感到要抵御外敌入侵,必须知己知彼。他刻苦地向英法传教士学习英语和法语,能读英、法原版书籍,博通西洋史地,旁及数理之学。在京师时,他与徐有壬经常切磋算学。同治元年(1862),在长沙结识丁取忠。次年,客居广州与邹伯奇、夏鸶翔结识。他们均是数学界中佼佼者,经常就数、理学问进行探讨,相得益彰。吴嘉善能演术割圜八线缀术(即三角函数),并对化学、机械深有研究。光绪五年(1879),由驻美大臣陈兰彬推荐,任留美学生监督,负责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秘鲁两国事务参赞。因美国政府颁发《华工条约》,为抗议美国歧视华人,他奏请解散留美学生事务所,撤回留学生,其中120多名留学生回国,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后出使法兰西,驻巴黎。因病辞职归国。
   其数学专著有《算学21种》《尖锥变法解》及《测园密率》,另有《翻释小补》亦刻行。
   刘庠 刘庠(1824-1901),字慈民,号钝叟,南丰人。其祖刘衡,为清代循吏,官至兵备道,在四川、广东一带任地方官时,能明察事理,管理有方,有“刘青天”之称,又因在衙前置一大锣,有人击锣即升堂问案,获“刘大锣”之誉。其父刘良驹,官至两淮盐运使,有政绩。
   刘庠幼时随父居京师,受业于曾国藩。咸丰元年(1851)顺天乡试举人,任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方略馆校对。后淡于仕途,辞官归里。咸丰六年(1856)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在抚州、建昌二府多次与清军苦战。咸丰九年二月,为对付太平军,兵部侍郎曾国藩率部进驻抚州,派人前往南丰迎请刘庠,刘庠以奉养父亲为由辞谢。次年闰三月,曾国藩移驻安徽祁门,又派人召他为军幕,仍以父病辞谢不至。父逝后,更无出任之意,在家刻苦读书、写作。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为振士子之学风,特聘刘庠为徐州云龙书院主席,他以经史授诸生,严于督教,学风渐起。后又主持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镇)敦善书院、清江崇实书院,达38年。他要求学子以勤学务实为主,反对轻浮自满、好高骛远、欺世盗名;力倡程朱理学,令生徒要做到融会贯通,以探求明理;对学生笔记、心得体会,均亲自批改,往往废寝忘食。江淮一带后生俊逸之子,后多得成名。
   刘庠生性淡泊名利,少时喜好考证,晚年致力义理。著有《俭德堂易说》《说文蒙求》《说文谐声谱》《唐藩镇名氏年表》《后汉职官考》《后汉郡国职官表》《通鉴校勘记》《班许水道类记》《文选小学》《汉魏音补辑》《意林补》《读史随笔》《紫芝丹荔山房诗集》等,曾手写《十三经》,自号“写十二经老人”,于同治年间与方骏谟主纂《徐州府志》(1874年刻本),义例精当,尤其是将古籍中有姓名无事迹的乡人单列一表,被誉为“特创之格”。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邹含光
相关人物
周亮工
相关人物
王有年
相关人物
龚鼎孳
相关人物
谢文洊
相关人物
李来泰
相关人物
揭暄
相关人物
梁份
相关人物
李绂
相关人物
黄永年
相关人物
陈象枢
相关人物
魏定国
相关人物
陈道
相关人物
叶新
相关人物
饶学曙
相关人物
袁国栋
相关人物
鲁九皋
相关人物
李宜民
相关人物
蔡上翔
相关人物
陈凤翔
相关人物
乐钧
相关人物
应先烈
相关人物
黄宫绣
相关人物
王谟
相关人物
黄祐
相关人物
王聘珍
相关人物
陈希增
相关人物
纪大奎
相关人物
谢阶树
相关人物
杨頀
相关人物
曾燠
相关人物
李宗翰
相关人物
汤储璠
相关人物
吴嵩梁
相关人物
陈用光
相关人物
谢廷恩
相关人物
刘体重
相关人物
黄爵滋
相关人物
艾畅
相关人物
谢星焕
相关人物
吴嘉宾
相关人物
陈孚恩
相关人物
华廷杰
相关人物
杨希闵
相关人物
吴嘉善
相关人物
刘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南丰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
广昌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黎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