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元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970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元代
分类号: K82
页数: 6
页码: 3593-3598
摘要: 连仲默(1308年前后在世),元代广昌古陵安里(今头陂镇)人。程钜夫 程钜夫(1249-1318),名文海,避元武宗庙讳,以字行世,号雪楼,官至肃政廉访使。朱思本 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号贞一。临川人,元代地理学家。危亦林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南丰人,元朝医学家,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阳,后避战乱,随父迁居崇仁二都(今石庄乡),始占崇仁籍。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关键词: 元代 人物传记

内容

共9人: 连仲默程钜夫吴澄朱思本危亦林虞集吴裕吴当曾坚 连仲默 连仲默(1308年前后在世),元代广昌古陵安里(今头陂镇)人。
   自幼以学裁缝为业,30岁时还不通经史。有一次,连仲默在一富家做裁缝,有一读书人至富家,主人对该儒生甚为谦恭,请人中堂,并以丰盛酒肴相待,将连仲默置于别室饮食。连仲默慨然叹息:“读书人与手艺人竟有如此天壤之别啊!”遂弃艺读书,奋发10年,经史皆通,诗文皆有古意,下笔千言立就。
   晚年,他有感于广昌设县以来,没有一部史志,数十年之后,举凡赋役风俗等将更难以稽考,遂起倡修县志之意。为搜集资料,他只身遍历县内外,上至耆年宿学,下至樵夫贩卒,广征博采,以私家一人之力,历11年努力不辍,于元至大元年(1308),撰写出第一部《广昌县志》,全书分订成两册,记载自南宋绍兴八年(1138)至元初约170年史实,开广昌修志之先河。
   该志因遭兵革,几乎焚毁殆尽,只在民间有残本留存。明代何宗彦《重修广昌志》时遍求乡间,于一农家得连仲默所修《广昌县志》前集,后又在漆工刘文兴家得其后集,合为全志。何宗彦又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对其进行增补成《重修广昌志》。所辑“大典”系据连仲默所修《广昌县志》而来。
   程钜夫 程钜夫(1249-1318),名文海,避元武宗庙讳,以字行世,号雪楼,官至肃政廉访使。
   其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叔父程飞卿于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任建昌军通判,程钜夫随其叔父到南城寄居,与吴澄同学。德祐二年,元将攻南城,程飞卿献城降元,程钜夫作为人质进京,被授为宣武将军,千户长。因其聪明和才识,得到元世祖赏识,选入翰林文字。不久,任翰林修撰,再任集贤殿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元至元十九年(1282),程钜夫向朝廷奏陈5件事:开科考选江南才子;汉蒙官员互通;建立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对贪赃枉法者给予惩处;被录江南官员应发给俸禄,使其安心为朝廷服务。这些意见多被朝廷采纳。二十年,加翰林集贤学士同领会同馆。二十三年,又建议兴办国学,促使汉蒙文化互相交流;派官员往江南搜访贤才,御史台、按察司等部门应允许录用南北之人,以利民族融洽,促进统一。这些主张,均得到世祖赞同。二十四年,元朝复设中书省,任其为参知政事,坚辞不受,又命其为御史中丞。言官反对说,程钜夫是南人又年轻,不宜用。世祖斥之,规定各部院必须选用南人。遂以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钜夫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并以汉字书其诏书。经程钜夫荐举,赵孟頫、吴澄、揭傒斯等20余人均被安置台宪或文学之职。
   至元二十六年(1289),宰相桑哥专权,程钜夫劾奏桑哥,桑哥大怒,6次奏请杀程钜夫,皆被世祖所止。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大德四年(1300),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八年,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十一年,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至大元年(1308),主修《成宗实录》,二年,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次年复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调任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皇庆元年(1312),主修《武宗实录》。二年,上书陈桑林六事,建议行贡举法,经学以程颐、朱熹传注为主,文章宜剔除唐、宋宿弊。诏行之。是年二月,程钜夫以病请求归乡里,仁宗本不允许,后见他态度坚决才同意。行前特授程钜夫光禄大夫,赠上尊称号,命廷臣以下官员至齐化门外饯别,令行省等对程钜夫常加存问。他先后得到世祖、成宗、武宗、仁宗4位皇帝倚重,是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数南方籍官员之一。泰定二年(1325),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程钜夫博学宏才,除主修两部实录外,并创作不少诗文,其著述收集在《雪楼集》30卷中。《四库全书》称赞他“文章舂容大雅,有北宋馆阁余风”“其诗亦磊落俊伟,具有气格。” 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又字伯清,号一吾山人,人称“草庐先生”。崇仁凤岗咸口(今属乐安鳌溪镇)人。元代著名理学家、学者、诗人。
   吴澄自幼聪敏过人,勤奋好学。3岁接受家教,5岁从师学文,7岁熟读《论语》《孟子》和五经,并能写文章诗赋,9岁在乡学考试中常列前茅。16岁随祖父到抚州,在临汝书院受教于朱熹再传弟子饶鲁的门人程若庸(南城人),与程钜夫同学。程若庸对吴澄有关朱熹理学要义的独到见解,甚为惊叹。宋咸淳七年(1271),吴澄应试进士不中,却毫不灰心,仍刻苦于寒窗,对《经》《传》等皆学有所成。元至元十三年,他应乐安人郑松之邀,授徒于乡里,并结草屋以居,题名“草庐”,因此被称为草庐先生。入元后,避兵乱隐居乐安布水谷,摒绝交游,潜心著述《孝经章句》一书,并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等儒家经典著作。至元二十三年(1286),侍御史程钜夫奉诏到江南搜罗人才,强邀吴澄至大都(今北京市),不久,吴澄即以母老为由辞归。程钜夫只得请求将其著述保存于国子监,以助益于学者。元贞初(1295),吴澄至南昌西山游览,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讲学,并每日前去听讲,记录其问答数千言。江西行省椽元明善,素以文学自负,向吴澄询问有关《易》《书》《诗》《春秋》奥妙义理,吴澄一一加以解说。元明善深感佩服地说:“与吴先生讨论学问,如探渊海,深不可测”。于是拜吴澄为师,执弟子之礼。行省左丞董士选,延聘吴澄于家,并以“有道之士”向朝廷推荐。大德五年(1301),被授应奉翰林文字,在地方官敦劝下,勉强至京,得知此职有人,他即刻南返。八年,被任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他又称病辞职。至大元年(1308),被召为国子监丞。皇庆元年(1312)为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学官按照许衡规定,教学止于朱熹《小学》《四书集注》诸书,年年如此,毫无进步。吴澄到任后实行改革,亲自执教,辨析诸家传注得失,融会不同学派学说,并拟定教法,分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门,扩大教学内容。他曾对学生说:“朱子道问学工夫多,陆子静却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提倡为学应以尊德性为本,因而遭到议论。又因不同意实行大学积分法,与同事意见不合,辞职还家。次年,集贤殿奏请召见国子祭酒,反对者指责他为陆学,不合许衡信朱子之义,不可为国子师,于是作罢。延祐五年(1318),授翰林直学士,遣虞集驰驿召入朝,行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因病未去。至治三年(1323),诏拜翰林学士、大中大夫。泰定元年(1324),命为经筵讲官,复命修《英宗实录》,由其总成。次年实录修成,尚未呈进,即告病辞官。中书左丞许思敬奉旨赐宴国史院。宴罢,吴澄即出城登舟南归。
   吴澄返乡途中,各地官员纷纷迎送,争请其留下执教。吴澄回到家乡,致力于著述、讲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追随求学,常常有不下千人前来听讲。他治学有方,授课得法,对学生“因其材质,反复训诱”,深受人们敬佩。他为学虽由朱熹《四书集注》入门,又得到朱学人物指授,自称其学为朱子之学。但他不偏执于一家,对陆九渊“本心”学说尤为赞赏,认为是出于孟子。因此,他极力调和朱、陆两家学说,称“二师之为教一也”。他对理学作通俗讲解,以“太极”为万物之总称。又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是“气”的主宰。他毕生精研儒学奥蕴,被誉为元朝“国之名儒”,是元代三大理学家(许衡、刘因、吴澄)之一,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其著述丰富,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其纂言“尽破传注穿凿,精明简繁,自成一家。”还有《学基》《学统》二篇,又校定《庄子》《太玄经》《乐律》《八阵图》《葬书》及《皇极经世书》等。其诗作和散文多为闲暇时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染有其理学情趣或学究气。如《瑞泉山清溪观记》《登抚州新谯楼》《送盱江朱仁卿省亲》等。有《吴文正公集》100卷和《草庐精语》传于世。
   吴澄于元统元年(1333)卒于家。谥文正,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
   朱思本 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号贞一。临川人,元代地理学家。
   自幼熟读经史,后因“厌世溷浊”,入龙虎山为道士。元大德年间于大都(今北京市),初事玄教大宗师张留孙,曾主持江西玉隆万寿宫,随后,助玄教大宗师吴全节管理江南道教。他在学道之暇,刻苦攻书,对古文、地理深有研究。从至大四年(1311)到延祐七年(1320),利用代天子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机会,周游南北,足迹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10省,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当地父老,寻求故迹遗址,考察郡邑沿革,核实山河水系名称,验证《要迹图》《樵川混一六合郡邑图》等古地图,结合《水经注》《通典》《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等历史资料,继承裴秀、贾耽“计里画方”法,先作各地分图,然后合成长、宽各7尺的大图,以十年功夫绘成《舆地图》2卷,精确度远胜前人:“方位不爽毫厘”,是中国制图史上的杰出创造,后人皆以此为宗。原图已佚。明罗洪先《广舆图》则是依据《舆地图》增补而成。
   他善诗文,与文坛名流虞集、范椁、柳贯、袁桷、许有壬等交往甚密,著有《贞一斋诗文稿》2卷传世。
   危亦林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南丰人,元朝医学家,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其五世祖危云仙是宋朝本地名医,祖父危碧崖早年习医,师事周伯熙,对医理有较深研究。危亦林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大后,对祖传医术有着浓厚兴趣,将祖传医书及验方详细阅览、研究,并在行医过程中进行验证和修改,其医道日益精进。他通晓内、妇、儿、眼、骨、喉、口齿各科,尤擅长骨科,成为当地有名望医家。
   天历元年(1328),危亦林任南丰州医学学录,后改任官医副提领,协助提领掌管医事政令,官至南丰州医学教授。
   他在行医和任州医官中,感到中医学博大精深,古籍医书浩如瀚海,医家难以搜寻,医疗时也难以参照处方。为方便医家,他从天历元年开始,将医书中所载验方和家传秘方,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分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历时10年,于至元三年(1337)著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经江西官医提举司报送元朝太医院,太医院行文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5个行省官医提举司(其他行省未设此职)重校,然后经太医院核定,于至正五年(1345)刊刻发行,成为各行省通用医疗手册。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总结他家五代行医经验,“所载良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其中正骨术尤为独创。书中对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详细记述,特别是用“悬吊复位”法,整复脊椎骨折,比英国达维斯1927年提出悬吊法早600多年。有关用麻醉药物——草乌散(用曼陀罗花配制),进行全身麻醉的记录,比日本人华冈青州早450年。该书被清朝收入《四库全书》子部。数百年来,一直被医家推崇,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部元刻本,朝鲜有重刊本行于世。1964年,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阳,后避战乱,随父迁居崇仁二都(今石庄乡),始占崇仁籍。元代著名学者、诗人。
   曾祖父虞允文为南宋孝宗时宰相,父虞汲曾为黄冈县尉,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虞集3岁时开始读书,时值元兵大举攻占长江中下游一带,南宋军节节败退,其父携全家流寓,其母在缺少书册情况下,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等人文章,虞集吟诵之后,便能背诵。9岁时返长沙进私塾,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后举家迁崇仁。14岁时师从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进一步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大德六年(1032),被荐为大都路教授。不久,为国子助教。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延祐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泰定元年(1324),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四年(1327),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不久,升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国子祭酒。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这些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后来海口设立万户之计,就是采用其说。天历元年(1328)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对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后,即命其为奎章阁侍书学士。文宗有旨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后赵世延离任,由虞集独专其责。虞集呕心沥血,批阅两载于至顺二年(1331)全书编纂而成,共计88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书成后,文宗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为由乞外任,未被允许。直到文宗及幼君宁宗相继去世,才得以告病回归崇仁。至正八年(1348)正月,病逝于家。谥文靖,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为仁寿郡公。
   虞集精于理学,与柳贯、黄晋、揭傒斯号称“儒林四杰”。他认为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大事,选用人才必须为众所敬服。主张理学应贯穿于雅俗之中。其诗歌风格于精切典雅中见沉雄老练,体裁多样,长于七古和七律,为“元诗四家”之一,与杨载、范椁、揭傒斯齐名。在其诗作中,有不少作品涉及抚州故土山水风土人情。一生所写诗词文章逾万篇,但所存仅十之二三。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各50卷,《虞文靖公诗集》(又曰《虞伯生诗》)。
   吴裕 吴裕(1321-1361),字伯雍,金溪新田(今属东乡县红光垦殖场)人。
   元至正四年(1344)与父吴俨一起参加乡试,双双中举,吴裕授赣州会昌学正。十一年(一说十年,今依进士名录)获进士第二名,时称榜眼,为金溪进士中第一个榜眼,是明代开科状元吴伯宗堂兄。授吉安路同知知永新州。次年三月,红巾军徐寿辉部彭莹玉由富州(今丰城)进攻抚州、吉安等地,临川等地农民起义军亦加入红巾军。吴裕因道路阻梗,未能赴任,转而组织乡民保卫邑境,上书宪使韩准,避免在镇压起义军时滥杀无辜。十五年秋,辗转到达吉安,而永新此时已为红巾军攻破三日,只好留在庐陵(今吉安市吉州区)境上,协助当地官员抚恤百姓,郡守令其督饷至省城供元军军用。事成之后,江西肃政廉访使吴当(崇仁人)欲留其为幕府,吴裕坚辞不就。
   至正十六年(1356),江西乡试时,吴裕被征为校勘文章职。事毕,顺便归家省亲,又逢抚州兵乱。父母对其说:我们守着祖宗基业不能离开,你身有官职不能留下,你回去吧。吴裕便回龙兴(今南昌)。此时,龙兴等地被陈友谅占领,只好绕道归家,又遭父母双亡。从此便匿迹不出,过着居幽食淡,人不能堪的生活。常诵李白诗以自励:“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至正二十一年(1361)卒,年40岁。
   吴当 吴当(1298-1362),字伯尚,崇仁县凤岗咸口村(今属乐安县鳌溪镇)人。官至江西肃政廉访使。
   幼聪颖笃实,承祖父吴澄教授,通经史百家。至大年间随祖父到京,补国子生。吴澄殁后,原跟随吴澄的四方学子,都转拜吴当为师。他“勤讲解,严肄习,诸生皆乐从之。” 至正二年(1342),初袭父荫授万亿四库照磨(属户部,管钱粮出纳),未就,改荐国子助教。次年,适逢朝廷会修宋、辽、金三史,吴当参与修撰。五年,三史修成,吴当任翰林修撰。后迁国子博士、监丞、司业、翰林侍制、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礼部郎中、翰林直学士等职。
   至正十二年(1352),江南农民起义军在湖广、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异常活跃。元军屡屡失利。朝廷中有人认为吴当世居江西,熟悉江西情况,且其才亦能胜任政事,遂荐授江西肃政廉访使,会同江西行省参政火尔赤、兵部尚书黄昭,率部由福建进入新城(今黎川),攻南丰。起义军首领郑天瑞失利出走,郑元自杀。十六年,吴当率兵攻入抚州,杀义军首领胡志学,随即进据崇仁、宜黄。吴当将建昌、抚州两路义军平息,其战绩为参知政事兼总兵朵歹所忌,先以汉人不可带兵,后又伪报吴当与义军勾结,遂解除吴当、黄昭兵权,调吴当为抚州路总管。不久,吴当被罢官。
   至正十八年(1358),朝廷知吴当被诬陷,欲下诏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命未下,陈友谅起义军已连克江西诸路,火尔赤弃城逃走。吴当亦戴黄冠着道士服,闭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陈友谅派人前往聘请,吴当则卧床不食,誓以死抗命,来使将其与卧床一起抬上船,送往江州(今九江)拘留一年,始终不屈。二十年,朱元璋至江州,他早已耳闻吴当之名,召见吴当。吴当只长揖不拜,朱元璋知其志不可屈,即放其归。吴当乃隐居吉水之谷坪,愈年以疾而逝,终年65岁。
   吴当著有《学言诗稿》6卷和《周礼纂言》。他的诗前期气势磅礴,后期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和萧条凄凉景象,清人李绂称其“雄浑雅健,高出元人之上”。
   曾坚 曾坚(?-1370),字子白,自号沧海逸夫。金溪县陶原(今石门乡靖思塔岭村)人。
   幼夙承家训,孜孜不倦地钻研经籍。吴澄在乐安华盖山讲学,曾坚带着胸中疑难问题,不辞劳苦前往求学。通过吴澄的释疑解惑,从此思路畅达,挥笔为文,得心应手。
   至正十四年(1354),会试、廷试均为第二名,是金溪建县以来第二个榜眼。授国子助教。中书访以政务,曾坚列四事以对:去疑心,收人心,收人才,去庸才。其论直指时弊,升翰林院修撰同知制诰。
   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大都(今北京)降明,将元臣僚85人遣送金陵(今南京),曾坚与危素等在其中。仓促间,还整理编辑历朝实录列传。明洪武二年(1369)正月抵达金陵,授礼部员外郎,以疾辞。次年,以感符玺事作《义象歌》,文中触犯朱元璋忌讳,被杀。
   其著述:《中兴大要》6篇,《望周山金石斋》《青华闽学》《逾海志》《逾辽志》等,汇为《曾学士文集》,宋濂为之作序。另有为《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2篇序。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连仲默
相关人物
程钜夫
相关人物
吴澄
相关人物
朱思本
相关人物
危亦林
相关人物
虞集
相关人物
吴裕
相关人物
吴当
相关人物
曾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广昌
相关地名
崇仁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
四川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