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代以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96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唐代以前
分类号: K82
页数: 7
页码: 3559-3565
摘要: 邓通(汉末至三国间在世),字子渊,一作文渊,豫章郡西平(一作西丰,今临川荣山镇与宜黄县交界处)人。黄法氍(公元518—576),字仲昭,南朝巴山新建(今乐安县龚坊)人。少年时身手矫健,有胆略,成年后熟读兵法,是南朝梁、陈时的军事将领。本寂(公元840—901)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莆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
关键词: 唐代前 人物传

内容

共9人: 邓通 谢灵运 周迪 黄法氍 颜真卿 本寂 危全讽 孙鲂 元德昭 邓通 邓通(汉末至三国间在世),字子渊,一作文渊,豫章郡西平(一作西丰,今临川荣山镇与宜黄县交界处)人。
   东汉时,官越骑尉(武官,略次于将军),为北军五营校尉之一,统领越骑,秩禄二千石。性格刚毅,带兵征伐,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为部下所敬畏。
   三国时,任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县)太守,他勤奋好学,严于律己,办事干练。品行高洁,公余常秉烛夜读,极少与人交往切磋,人称“邓独座”。
  谢灵运 谢灵运(公元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西晋末家族南迁至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市上虞)。系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刘裕代晋为宋高祖时,降公爵为侯,又称康乐侯。南朝宋少帝时,任永嘉太守。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431)任临川内史(其弟惠宜亦任过临川内史),与上司有矛盾,谪往广州,又被告谋反,在广州被杀,年仅49岁。
   谢灵运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文字之美,与颜延之并称江左第一。他自负才高,对长期处于低职不满,遂肆意游遨,每到一地为官,必饱游湖光山色。到临川后“在郡游牧,不异永嘉”。在南城,他戏水旴江,登麻姑山,写下《被发入南城》《华子冈麻源第三谷》二首,描写抚州地区山水风光。临川郡治东南(今临川区湖南乡)有一山嶂,山势耸峙,诸峰连抱如嶂,山半有瀑布寒泉,谢灵运常到此处游玩。后人依据其景,辟为十处胜景,在山谷口建灵谷祠,为其塑像,无名山峰亦被称作灵谷峰而闻名。在临川城内兴鲁坊宝应寺,他与僧人慧严、慧观共同翻译《大般涅槃经》,译文经他润色,比昙无谶所译流畅优美,为历代所誉。其译经之处被取名为翻经台,颜真卿为此作《宝应寺翻经台记》并刻石为碑记其事。
   周迪 周迪(公元?—564),南北朝时南城人。出身于山谷贫寒之家,有臂力,能挽强弩,靠打猎和出卖山货为生。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八月,侯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反叛梁(史称“侯景之乱”)。梁武帝下诏讨伐,各地纶纷起兵响应。大宝元年(公元550),临川人周续以讨贼为名起兵临川,周迪招募乡众响应,跟随周续。
   周迪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所率部队纪律严明,体恤民情。而周续部下许多将领是郡中豪族,平常骄逸扰民,周续稍加约束即大为不满,彼此争权夺利,终将周续杀掉,推举周迪为主。周迪顾忌自己出身低微,恐难以驾驭,转而依附同族中有名望的周敷。凭借周敷的信任和支持,周迪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周敷据临川故郡(新郡治在南城),周迪据临川工塘(今金溪石门乡公塘),并在疎山设有屯兵所和训练场。梁承圣元年(公元552),侯景之乱平息,梁元帝授周迪持节、通直散骑常侍、壮武将军、高州刺史(辖临川、巴山、安成、豫宁四郡),封临汝(今临川区)县侯,食邑五百户。绍泰二年(公元556)周迪被授予使持节、散骑常侍、信威将军、衡州刺史(今广东英德市西北之含光),领临川内史。他为人质朴,与士卒同甘共苦,冬天短身布袍,夏天粗布衣袜,搓绳破篾,亲历亲为。他轻财好施,常周济士卒和穷苦百姓,赏罚分明,深得临川郡百姓拥护。
   尚书令陈霸先把持朝政,广州刺史萧勃甚为不满,于太平二年(公元557)二月起兵,出南康(今赣州),进迫豫章。陈霸先令周文育率部讨伐,周迪助以粮草,得以讨平萧勃,被封为振远将军,都督江州(今九江)诸军事。永定二年(公元558),原湘州(今湖北大悟县东北)刺史王琳割据一方,向东扩展。周迪亦想自据南川(赣江流域一带),召集所属南康(今赣州)、宜春、安成(今安福)、庐陵(今吉安)、临川、巴山(今乐安公溪)、豫章(今南昌)、豫宁(今武宁)八郡郡守结盟,扬言加入王琳部。陈武帝恐其有变,对周迪厚加抚慰。王琳兵至湓城(今九江),派遣其将李孝钦、樊猛等与新吴(今奉新)洞主余孝顷会合,率兵2万进逼工塘,围逼周迪。七月,高州刺史黄法氍、吴兴太守沈恪率部助迪,周敷率兵据临川,断其水路,大败余孝顷部。周迪以功加封平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次年五月,豫章内史熊昙朗杀周文育反陈,响应王琳。周迪与周敷、黄法氍等率兵围歼熊昙朗,熊败逃巴山郡,被村民斩首。陈文帝封周迪为镇南将军。
   周迪为陈朝基业出力出粮,建立不少功劳。但他顾恋家乡根据地,未入朝晋见文帝。文帝对周迪也很忌讳,不但未给予进一步封赏,还将他调离根据地,出镇湓城,并要其子入朝待命。周迪见其属下周敷与黄法氍入朝后均得封赏,心中甚为不满,暗中同素与王琳有联系的缙州(今浙江金华)刺史留异、闽州(今福建福州)刺史陈宝应联络。天嘉三年(公元562),陈文帝令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与高州刺史黄法氍、豫章太守周敷共讨周迪,不克。又令陈顼(后为宣帝)为总督,再次攻打周迪。周迪寡不敌众,于次年正月被击溃,其妻被擒拿,他只身投奔陈宝应。陈宝应给周迪以兵马粮草资助,留异也派其次子留忠臣随周迪。南城、东兴、永城(后二县均在今黎川县境内)三县民众响应周迪。十一月,文帝又命郢州(今湖北武汉)刺史章昭达为都督,率部征讨周迪。周迪为避其锋芒,率部转战于山谷之中。临川郡百姓感恩周迪在侯景之乱期间保境安民之德,虽遭章部诛戮,始终无人肯透露周迪活动消息。章昭达无计可施,转而攻打陈宝应、留异。
   天嘉五年(公元564),周迪又将其部众聚合起来,攻打东兴,收降镇守东兴的宣城太守钱肃,打败吴州刺史陈洋,杀虔化(今宁都)侯陈沙、陈留(今安徽广德)太守张遂,兵威大振。文帝再派都督程灵洗率兵镇压,经激战,周迪不敌程部,与十余人重新进入山谷。同年七月,周迪余部因长期转战于山谷之中,生活异常艰苦,派人下山到集市上买鱼,该人因脚痛,歇息在老乡家中被告发。临川太守骆牙将其抓获,逼其带领官军潜入山中,诱使周迪外出打猎,趁机将周迪杀死。
   黄法氍 黄法氍(公元518—576),字仲昭,南朝巴山新建(今乐安县龚坊)人。少年时身手矫健,有胆略,成年后熟读兵法,是南朝梁、陈时的军事将领。
   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八月,侯景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反梁,黄法氍召集乡众建立武装进行防守。巴山郡太守贺翊去江州(今九江)任刺史时,命黄法氍为监知郡事驻守新淦(今樟树市)。次年六月,陈霸先率兵由广东北上援助建业(今南京)。途经庾岭时,高州(今广东阳江)刺史李迁仕派主帅杜平虏与陈霸先前军周文育在赣江边对峙百余日,黄法氍派兵支援周文育。陈军于大宝二年(公元551)二月擒斩李迁仕,继续向江州进军。这时侯景趁机派于庆进驻豫章,于庆分兵袭击新淦,黄法氍抗击失败。陈霸先即遣周文育进军攻打于庆,周文育以于庆兵强,未敢冒进,黄法氍率兵与周文育会合,并攻克笙屯,俘获甚众。
   承圣元年(公元552),黄法氍被梁元帝授为超猛将军,交州(今越南河内)刺史,领新淦县令,封巴山县(今乐安县公溪镇)子。承圣三年封明威将军、游骑将军,进为侯爵,邑五百户。梁敬帝即位(公元555),改封为新建县侯。太平元年(公元556)十一月,梁将江州所辖之临川郡、安成郡(今安福)、豫宁郡(今武宁)、巴山郡(今崇仁)置为高州,以黄法氍为高州刺史,都督高州诸军事,镇于巴山。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原湘州刺史王琳倚仗北齐援助,遣李孝饮、樊猛、余孝顷攻江州刺史周迪,并欲谋取黄法氍。黄法氍率兵与周敷等会合救援周迪,出战大胜,生擒李孝顷等三将,进封宣毅将军,又以拒王琳有功,授平南将军。次年五月,豫章太守熊昙朗杀都督周文育,举兵反陈,以应王琳,并据新淦县。王琳东下,陈文帝征南川兵,江州刺史周迪、高州刺史黄法氍欲沿江应赴,熊昙朗据城抗阻,黄法氍与周迪筑城围攻,讨平熊昙朗叛军。黄法氍被封为安南将军。
   天嘉二年(公元561),周迪反陈。次年,黄法氍率兵会都督吴明彻共讨周迪。黄法氍功居多,被封为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都督江、吴二州诸军事。天嘉六年封为中卫大将军。天康元年(公元566)四月,黄法氍升为公爵。光大元年(公元567),为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今江苏镇江市)。次年,徙为镇西将军、郢州刺史,都督郢(今武汉市)、巴(今湖岳阳市)、武(今湖南常德市)三州诸军事。
   太建元年(公元569),进号征西大将军。四年,为南豫州(今安徽当涂县)刺史,使持节、散骑常侍、征南大将军,都督南豫州诸军事。五年,陈大举伐齐,都督黄法氍攻打历阳(今安徽和县),尽歼守敌,并乘胜进军合肥,敌军望风而降。黄法氍军纪严明,禁止军士掳掠,亲自安抚军民,将俘虏遣返北方。因功又加升为侍中(相当于宰相),封为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公,征西将军、合州刺史,都督合(今合肥市)、霍(今安徽霍山县)二州诸军事。七年,任豫州刺史,镇守寿阳(今安徽寿县),都督豫(今河南汝南县)、建(今山西晋城市东北)、光(今河南光山县)、朔(今山西朔州市)、合、北徐(今安徽凤阳东北)六州诸军事。
   太建八年(公元576)十月,病逝于任所,归葬今乐安县案山村黄源岭,追赠侍中、中权大将军、司空,谥号威。
   颜真卿 颜真卿(公元709—784,一说公元709—785),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进士。历任醴泉尉、监察御史、平原太守、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冯翊太守、尚书右丞,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太子太师等职。建中四年(公元783)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唐大历元年(766),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三年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5年,看到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便着手组织民众修筑土塍陂(后经历代扩修、增修成千金陂),以除洪患,又引水灌溉农田,对临川农业发展起一定作用。他为官清正廉宜,维护社会生活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送妻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杨妻将该诗作为离婚证据呈献颜真卿。颜真卿对杨志坚非常同情,赞赏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还将《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众。这则判词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到导向作用。
   他在抚州期间,利用政事之余进行创作,大历六年(公元771)将所赋诗文编成《临川集》10卷,可惜原集已佚,今存与临川有关诗1首,判词1篇,碑记5篇,尤以《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为著名。该《记》分大、中、小字几种版本,初以其小楷本全记刻成石碑竖在麻姑山仙都观内。后人又在碑背镌刻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楷书。该字碑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后人临摹研习范本。后几经毁失都以其柘本翻刻传世。1992年由江西篆刻家、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许亦农以大字楷书镌刻成石碑,重新竖立在麻姑山。清时按其在大历三年所写“天一山”石刻拓本重刻石碑,现存南城文物室。
   本寂 本寂(公元840—901)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福建莆田县人,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始创人之一。
   本寂19岁出家福州云名山,25岁受具足戒。后到江西宜丰县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深受良价器重,得其心传。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拜别良价,先到广东曲江曹溪参拜禅宗六祖慧能塔,再到江西吉水,应僧众请求,开堂说法。因时局动乱,辗转到宜黄县曹山(今凤岗镇陈坊胥家排)修持,当地居士王若一舍何王观让其主持。后因观堂扩建和颂扬曹溪六祖功德,将其观改名为曹山寺。
   本寂在曹山寺修持30年,他潜心修行,广开山门,课徒说法,阐释良价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门禅风。本寂在宣扬禅宗思想时,将它和玄学、儒学糅合在一起,用阴阳爻象解释五种君臣变化状态,用说禅方式宣传儒家君臣之道。用处理君臣关系方法,作为检验僧徒修炼程度和悟得佛性深浅的标准。这种佛学理论的阐释,得到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南平王钟传曾多次请本寂去洪州(今南昌)弘法,本寂不为所动,以“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解苦追寻”婉拒。至曹山寺参禅者散布于海内外,由此形成曹洞宗。
   曹洞宗影响广泛,全国各地名山名寺都有其弟子弘曹洞宗禅法。危全讽就将其弟子匡仁延请至金溪疎山寺弘法,疎山寺成为曹洞宗又一传教基地。日本僧瓦室能光,向良价学禅法30年,朝鲜僧利严亦向本寂再传弟子学禅法。13世纪初期,日本僧道元将曹洞宗法传入日本,开创日本佛教曹洞宗,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信徒约有1000万人。朝鲜、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唐天复元年(公元901),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塔名“福园”。由于他对曹洞宗的形成和发展贡献甚大,因而被敕谥为“元证大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被加封为“宝藏元证禅师”。本寂“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注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1993年宜黄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曹山寺,1995年6月第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完成。1999年运来佛像30余尊并开始筹建大雄宝殿。
   危全讽 危全讽(公元857—911)字上练,又字忠练,祖籍汝南。12岁时其父危亘辞去洪州别驾之职,举家迁往南城宝业镇(今属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后又迁南城株良双湖泉坑。唐僖宗、昭宗时任抚州刺史,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上柱国,卒后封南庭王。
   唐乾符初年,王仙芝、黄巢先后起义反唐,其势波及江西。乾符五年(公元878)三月,崇仁人朱从立、新城(今黎川)人黄天撼亦乘机起义,分别占据石牛洞和龙安等地。乾符六年,年仅23岁的危全讽与兄危韬、弟危仔昌及同乡饶信,并联络姻亲南丰县令曾洪立聚乡勇3万余人于麻姑山麻源。他们编队伍,严号令,明赏罚,朝夕训练,并分别在南城城上、里塔、饶村(又名濠江)等地筑土城,挖壕沟,派兵于南丰县城北游军等地把守,使乡民免受侵扰。奉命镇压王仙芝部将柳彦章的安南都护谢肇听说危全讽出身官宦之家,勇武有谋,即任其为讨捕将军,讨平朱从立、黄天撼两支农民起义军。从此,南城(含今黎川、资溪)、南丰(含今广昌)均为危全讽部所控制。
   中和二年(公元882)五月,抚州刺史钟传驱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占据洪州(今南昌市),被授为江西观察使、镇南节度使。危全讽即率部下由南城进驻抚州,遣其弟危仔倡占领信州(今上饶县)。中和五年(公元885),危全讽被授为抚州刺史,危仔倡为信州刺史。
   危全讽治理抚州27年,招怀亡叛,安抚士民,整顿社会秩序,修州衙、筑城墙,创庙学,弘佛教,百废俱兴。对外交结钟传,以女嫁给钟传之子、袁州(今宜春)刺史钟匡时,并与吉州(今吉安)刺史彭歼、虔州(今赣州)刺史卢光稠友善,抚州全境得以安宁;对内劝课农桑,招徕商旅,减租轻赋,从而促进抚州经济发展,成为一代“名邑”。
   中和五年(公元885),他考虑到地处连樊水边(今临川区城西街办)的抚州州治地势低洼,易发生内涝,更不利于战守,遂移至形势险峻的羊角山(今抚州一中)。光启三年(公元887)开始抚州历史上首次修筑城墙工程,历时3年竣工。新建抚州城分内外两重,内为子城,周长1里225步(每步5市尺),设有3门;外为罗城,周长15里26步,设有8门,将青云峰、逍遥峰、香楠峰、桐林峰、天庆峰包罗其中,城内有大街两条,为农副产品交流和商业服务提供便利。为此,张保和特地写《抚州罗城记》和《新移子州城记》,盛赞抚州“贾货骈肩,豪华接袂”的繁华景象。
   危全讽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天复二年(公元902),在抚州设立文庙,力兴儒学,设文学、助教职官,掌全州教育之职。在其影响下,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罗坚兄弟在宜黄办起湖山书院和三湾书院,开抚州私人办学先河。他大力倡导佛学,网罗大批禅师到抚州传经讲佛,住持寺庙。曹洞宗师本寂在宜黄曹山寺开山说法,危全讽多次前往参禅礼佛,并对其“五位君臣”法要深为悦服。危全讽入主抚州伊始,邀请本寂弟子匡仁禅师住持疎山寺弘扬曹洞佛法。文偃禅师曾在疎山寺师事匡仁10年之久,后在韶州创立云门宗。开平二年(公元908),禅宗大师文益应危全讽之邀,担任临川崇寿院(今抚州市第一医院所在地)住持,创立法眼宗,被誉为“汝水之灯”。文益广收门徒,光大法眼佛学,使崇寿院享誉天下。时崇寿院方圆数里,海内外拜师求学多达千人,佛教国师德韶、慧炬都曾在崇寿院师事文益。由于抚州在短短数十年间培育出佛教禅宗几大流派,被称为“天下禅河中心”。危全讽还对黎川福山寺施以山田,资助寺僧。在其倡导下,黎川幽栖寺、崇仁龙济寺也于此时创立。
   此外,危全讽还注意招抚流亡,增加人口,扩大土地垦种面积。唐末五代正是北方地区战火连天、饿殍遍地之时,而抚州社会“既完且富”,佛学繁荣,引来大批北方士人竞相投奔,带动经济文化发展。先后迁到抚州的大家族有:金溪陆氏,乐安董氏,宜黄乐氏,南丰吴氏,南城、临川黄氏等。大量人口迁入和众多文人墨客到抚州游览,留下墨宝和诗赋,为宋代抚州人才崛起创造条件。
   开平三年(公元909)六月,危全讽为收复被淮南节度使杨渥所夺钟传故地,自称镇南节度使,率抚、信、袁、吉四州之兵攻打洪州。杨隆演派部将周本率领精兵与危全讽对阵,趁危全讽部渡河之际进行截击,擒获危全讽及将士5000余人。危全讽被押至广陵(今江苏扬州),杨隆演因危全讽曾援救过其祖父杨行密,于是将危释放,让其闲居广陵。五年,危全讽病逝。南唐时,因其保境之功被追封为南庭王,归葬于南城新丰街镇梅溪村界潭头。黎川福山寺左侧建“危王寺”并铸其铁像以香火祀之。1957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惜于1958年被毁。临川明水寺亦建祠祭祀,宋曾季狸写下:“香火颓然寄梵宫,精英不与众禅同。临川千古人心在,犹说当年保障功”以赞其功。
   危全讽为人倜傥,博涉群书,喜爱诗文。《全唐文》存其文2篇:《重修抚州公署记》和《州衙宅堂记》。在明弘治《抚州府志》中另录有其《设厅记》l篇。
   孙鲂 孙鲂(公元940年前后在世),字伯鱼,乐安人(一作南昌人),为五代南唐诗人。
   孙鲂出身贫寒,但从小聪明好学。唐广明元年(公元880),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今西安),僖宗逃往成都,都官员外郎郑谷避隐故乡宜春仰山书屋,孙鲂慕名前往拜郑谷为师。孙诗颇似郑体,清婉明白,不过分追求华丽辞藻,民间俚语皆能入其诗。当齐已、虚中与郑谷以诗会友时,孙鲂也往往参与其中,遂以诗行于世。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孙鲂至金陵(今南京)参加射策考试,被杨行密命为都官从事。孙与诗人沈彬、李建勋结为诗社,经常一起饮酒唱和。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十月,金陵镇守官徐知诰废旧吴帝自任,改国号为南唐,徐知诰亦改名为李昇。李昇大肆招揽人才,不少文人逸仕宿儒为他所用,孙鲂被授以宗正郎,沈彬授为秘书郎,李建勋为中书侍郎。三人同朝为官,来往更加密切。
   孙鲂有《夜坐诗》为世人称道,李建勋特别欣赏。一次,三人相约宴饮唱和,李建勋事先将孙鲂藏于屏幕之后,待沈彬来到,李问沈:“孙鲂《夜坐诗》写得如何?”沈说:“只不过是农夫老翁夜坐炉边所言,不值夸耀。”孙鲂急忙走出来问:“君何以如此讥讽?”沈回答说:“画多灰渐冷,坐久席成痕。这不是老农烤火之语?”说完满堂大笑。
   孙鲂有诗集五卷,《全唐诗》存其诗20首、词15首。尤以《题金山寺》《甘露寺》2首诗脍炙人口。金山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著名寺庙,历代骚人墨客题咏甚多。但自唐代张祜吟出“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名句后,没人敢再题咏。直到孙鲂吟出“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尘”佳句,时人无不叫绝,认为“骚情风韵,不减张祜”。由此可知,孙鲂在晚唐五代文坛上具有较高地位。元代辛文房编《唐才子传》列有孙鲂传介。
   元德昭 元德昭(公元890—967),本姓危,字明远,唐末南城东兴乡苏源村(今黎川县荷源乡苏源村)人,寄籍钱塘(今杭州市)。五代吴越丞相。
   其父危仔倡于唐乾符五年(公元878)与危全讽一起组织乡民保境。中和五年(公元885)据信州(今上饶),为信州刺史。梁开平三年(公元909),与危全讽等攻打洪州时,为吴将周本所败,投奔吴越王钱谬。钱待仔倡为上宾,委以淮南节度副使。从此仔倡子孙均仕吴越。因钱谬认为“危”不好听,遂赐姓“元”。
   元德昭少年时居家孝友,勤奋好学,有文才,以文辞著称。初为镇东军(在今绍兴)节度巡官,后为钱塘县令,迁睦州(今淳安县)军事判官,知台州(今临海县)新亭监。
   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林鼎担任丞相,向吴越王钱元璀力荐元德昭。钱元瑾召见后即令元德昭掌文翰。开运三年(公元946)十月,南唐攻打福州,福州派使者向吴越王钱弘佐求援。弘佐令元德昭率兵赴福州救援。次年三月,大破南唐兵,俘敌万余。德昭升为丞相。
   元德昭足智多谋,每遇朝廷议事,他都从实际出发,据理力争,意见多被采纳。显德三年(公元956),后周与吴越联盟攻打南唐,周世宗率兵攻打淮南,吴越王钱弘叔出兵攻常、宣(今安徽宣城)二州以牵制南唐李璟部。弘叔屯兵于州境等候周世宗部动静。此时吴越僚臣大部分主张趁南唐兵无备迅速进攻常州。元德昭以双方态势进行利弊分析,认为不可孤军冒进,待周世宗部到后再出兵为妥,否则,将处于危险境地。丞相吴程却力主立即进攻,并挑拨将士攻击元德昭。元德昭幸被钱弘叔藏匿。吴程攻常州,果然不出元德昭所料,大败而归。从此吴越王与群臣有议而难决之事,只要元德昭一发表奏论,都为之敛息。
   元德昭理家以孝爱闻名于时,“满堂罗绮兼朱紫,四代儿孙奉老翁”是其家庭真实写照。卒后赠太保,谥贞正。其子9人皆显达,孙元绛为宋神宗时参知政事。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邓通
相关人物
谢灵运
相关人物
周迪
相关人物
黄法氍
相关人物
颜真卿
相关人物
本寂
相关人物
危全讽
相关人物
孙鲂
相关人物
元德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大荔县
相关地名
安徽
相关地名
寿县
相关地名
乐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