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观及道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430
颗粒名称: 宫观及道碑
分类号: B95
页数: 3
摘要: 隋代,抚州州治附近有玄妙观、祥符观2座道观。据明弘治《抚州府志》载,今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县(区)晋代有道教宫观7座,唐代增至28座,宋代达到鼎盛有66座,元代则大幅减少,只有21座。
关键词: 抚州 道教

内容

隋代,抚州州治附近有玄妙观、祥符观2座道观。据明弘治《抚州府志》载,今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县(区)晋代有道教宫观7座,唐代增至28座,宋代达到鼎盛有66座,元代则大幅减少,只有21座。又据正德《建昌府志》载,今南城、南丰、黎川、广昌4县有道观59座。其中南城33座,南丰14座,黎川20座,广昌6座。
   麻姑山仙都观 亦名麻姑庙,简称“仙坛”。相传古时麻姑在此修炼得道成仙,唐代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得玄宗恩准。开元二南城麻姑山仙都观
  十七年(公元739)麻姑庙落成,赐名“仙都观”,供奉麻姑神像。天宝五年(公元746)玄宗又命在麻姑山“增修仙宇,塑立诸像,显耀祠宇”,使麻姑庙名声大噪。特别是大历六年(公元771),大书法家颜真卿登临麻姑山,乘兴撰述并书写被后世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后,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宋代道教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地方官员重修仙都观中三清殿、老君殿、玉皇殿等道教活动场所,朝廷从真宗到高宗,8代帝王对麻姑仙女及仙都观都有诰封。其中,真宗赐御书百余轴、高宗赐御书法帖10轴于仙都观,神宗、哲宗、徽宗、宁宗和理宗先后封麻姑仙女为清真夫人、妙寂真人、真寂冲应元君、真寂冲应仁佑元君、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并规定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当地官员军民等携带供品进山朝拜麻姑。
   元代延祐初(1314),请诏改仙都观为万寿宫。元末,由于战乱迭起,仙都观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1368),诏示天下修复名山大川宫观,次年,提举雷振远、都监刘碧渊等发动南城民众重修仙都观。明末,又因战乱毁为灰烬。清初又多次修缮仙都观,通过百余年的修建,宫观建筑蔚为壮观。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入驻南城复遭兵燹,仙都观几乎被毁。民国时期战事频繁,仙都观受到严重破坏。1992年,南城县政府筹集资金,重修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刻大字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并开放。
   华盖山道观 坐落在乐安县城东南方,南村、谷岗两乡之间的华盖山中。据史料记载,西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就兴建了道观。唐大历四年(公元769),抚州刺史颜真卿听说华盖山奇闻传说,命军将至山寻得隋开皇五年(公元585)旧碑一方,考究其源并撰写《桥仙观记》。宋庆元年间有三仙殿、玉皇阁、三官殿、九皇宫、天官坛、宾仙阁、憩霞轩、睡云轩、衡香亭、园光亭。明洪武二十六年(1383),天师张宇初奉敕建二天门。
   1982年,以道长陈芳泰等人为首,率十方信士捐献钱财,修建浮邱观、九皇宫、观音殿、观音种子岩、观音送子亭、万寿宫、二天门及膳宿用房,共800余平方米。泥塑木雕浮邱、王裒、郭姒等神像62尊。1984年10月26日,经抚州地区行署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有道士、道姑13人。1996年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成立道观领导小组,制定管理制度。2007年—2011年,道长龚小茂带领信众对大华山道观进行修缮,新建三仙殿、观音堂、仙女峰、办公楼、住宿楼、厨房、厕所、殿前广场等,总面积近2300平方米,共计60余房间。2011年有道士15人。
   崇仁相山万福宫复合型文字
   相山万福宫坐落在崇仁县相山镇海拔1000多米高的相山山顶上。相传东汉时栾巴在此修练。“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建筑被毁。该宫观于2004年1月登记开放并进行重修,至2011年宫观占地3000平方米。万福宫有4座殿堂,4幢厢房,外墙似城堡型,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除殿门和拱桥用方石,其余都是乱石砌成。山门石碑上刻有4个特大的复合型文字,无人通晓,故称“古宫秘文”。万福宫四周山清水秀,风光宜人,上山朝拜者众多。
   仙游观 位于广昌县尖峰乡观前村观前街,距县城22千米。该观在广昌建县前已建成,故有“先有仙游观,后有广昌城”之说。该观建筑风格独特,正前方有一戏台,宫观与戏台之间有一宽敞场地,为庙会群众看戏和集市贸易场所。进门是宽阔下殿,两侧有楼梯通往“洒楼”,中殿是万寿宫,为广昌县保存最完整的古观。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仙游观庙会日。
   该观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被改作粮仓,随后又作为生产大队部。“文化大革命”中,观内神像被作为“四旧”毁掉,但房屋得以保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广大信教群众主动捐钱捐物对宫观进行修复,重新建造戏台等。1993年经广昌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
  所。
   应峰观 位于广昌县千善乡上堡村安源村小组,始建于元朝末期。1984年修复,1995年10月经广昌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所。道观总面积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7平方米,有茶山20亩。
   莲神太子庙 坐落在广昌县赤水镇大禾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清咸丰四年(1854)因洪水被毁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被毁。1986年修复,有殿堂120平方米。1995年经广昌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所。2001年秋重建,占地面积550平方米。
   1995年5月,临川温泉出土手捧罗盘瓷俑
   三仙行宫 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坐落于南丰县琴城镇瑶浦村。该宫规模宏大,外观肃穆,1996年底经南丰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所。该观每10年1次举行的装迎大会,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船峰观 位于黎川县厚村乡厚村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1995年定为对外开放宫观。2011年暂无道士,有信徒500余人。有正殿1栋,另有宿舍、斋堂等附属房屋5栋。
   道碑 颜真卿撰写的楷书《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刻成碑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楷书,通称“鲁公碑”,安放在麻姑山仙都观内。各地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保护好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一般不予展出。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诗句,足见珍贵。绍兴二十七年(1157),建昌知军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至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时局动荡,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仅存宋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
   旱罗盘指南针 1995年5月,临川县温泉乡李村窑背山发现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墓,出土一批瓷俑,多数瓷俑底座写有标志该俑名称的墨书题记。其中,两件瓷俑造型相同,手上各依胸托抱一侧带有指南针的大罗盘,盘中有刻度15条,瓷俑底座写有墨书“张真人”。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