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427
颗粒名称: 道教名山
分类号: B95
页数: 2
摘要: 道教名山
关键词: 抚州 道教

内容

麻姑山原名丹霞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4千米。景色优美,有1溪、2涧、3洞、4潭、12泉、36峰,山间多怪石。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因该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而得名。
   据《云笈七签》卷27《洞天福地》记载,麻姑山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十福地”。相传古时麻姑女于丹霞山隐居修道,功德圆满成仙飞升。仙人浮邱公及弟子王裒、郭姒三仙在此炼丹修道。东晋时葛洪到此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教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称仙人王方平七月初七与麻姑相会于麻姑山,讲经说法。麻姑自称3次见沧海变为桑田,麻姑仙女因而成为民间崇拜神之一。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道士邓紫阳修道于麻姑山,曾应玄宗诏人大同殿修功德,佐玄宗退西戎兵,深得玄宗赏识。邓紫阳回山后受皇命兴建麻姑庙,赐额“仙都观”。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仙都观落成,供奉麻姑神像,自此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时邓紫阳弟子谭仙岩、黎琼仙、宋元白、邓德成等均为著名道士,麻姑山声名显赫一时,成为东南道教名山。是时,山上道观庙院多达10余处,主要有仙都观、丹霞观、石崇观、灵仙观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多次登游麻姑山仙坛。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颜真卿书兴大发,挥笔写下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相会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全文900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势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登麻姑山》一诗中充分反映当时麻姑山道教活动盛况:“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白居易也在麻姑山留下不朽诗篇:“籍庭云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种得仙。金骨已随鸾驭去,古坛尤在石岩边。鸟体花笑空朝日,树老松高积岁年。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
   宋时,麻姑山仍为南方天师道活动中心,北宋末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曾一度隐居麻姑山修炼。地方官员重修仙都观、三清殿、老君殿、玉皇殿等道教活动场所。为巩固封建统治,朝廷大力支持道教活动,元丰六年(1083),神宗特颁发《封麻姑敕》,封麻姑为清真夫人;元祐元年(1086),哲宗封麻姑为妙寂真人;宣和六年(1124),徽宗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宁宗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仁佑元君;理宗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景定元年(1260),文天祥曾任仙都观主管。每年七月初七,当地官员军民携供品进山朝拜麻姑,把麻姑山名声推上一个新高峰。
   元代延祐初(1314),请诏改仙都观为“万寿宫”。元末,由于战乱叠起,麻姑山所有宫观全部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1368),诏示天下修复名山大川之宫观,麻姑山获得重新修复机会。提举雷振远、都监刘碧渊等发动民众重修仙都观。万历年间(1573—1620),建昌知府邬鸣雷在前人基础上对麻姑山进一步修葺,麻姑山宫观数量倍增,建筑金碧辉煌。明末,又因战乱,毁为灰烬。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官府组织人力多次对麻姑山宫观进行修葺增建。同治五年(1866)编纂的《重刊麻姑山志》记载:“盛朝定鼎之后,海宇升平,渐次修葺,蔚为巨观。”民国时期战事频繁,麻姑山道教场所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麻姑山得到全面修复。1992年筹集资金,重修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刻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增建160余米现代书法碑廊,竖立进山牌坊,修筑双龙湖,修缮碧玉庵、垂玉亭、观瀑亭等名胜古迹,使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和妆点。
   华盖山 又名大华山,位于乐安县东南,离县城27千米,海拔996米。因其山势拔地而起,状如莲花宝盖,遂名华盖山。该山诸峰高耸入云,浮邱峰、五岳峰、着棋峰三巅鼎立,素有“江南绝顶三峰”之称。其山峻峭挺拔,气势雄伟磅礴,泉流飞泻,有峰、岩、洞、石、崖、谷、凹、岭、岗、潭、泉、池、溪、井、涧等胜迹70余处,自然天成、风物奇秀,并有许多奇闻传说,引人入胜。
   华盖山是江西有名的道教胜地。据《天下名山志》云:西汉文帝时(公元前179—164)浮邱真君在华盖山传授王裒、郭姒二弟子“三五飞步术,九一上清法”和修道炼丹,历尽沧桑,一直到魏景元时(公元
  260—263),才功德圆满,得道成仙。据史料记载,大华山于西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兴建道观,唐大历四年(公元769),抚州剌史颜真卿派人在大华山探寻到隋开皇五年(公元585)碑文一块,并根据碑文撰写《桥仙观记》,产生很大影响。到宋熙宁八年(1075),神宗敕赐“华盖山”“崇仙观”匾额,并加封三仙为佑圣真君。至庆元年间(1195—1200)对晋元康年间兴建的殿阁楼亭进行大规模重修,费时10年整。重修殿阁楼亭雄伟壮观,主要包括三仙殿、玉皇阁、三官殿、九皇宫、天官坛、宾仙阁、园光亭等。
   乐安华盖山
   明清两朝,华盖山备受朝廷重视。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和宪宗朱见深先后贲降御香。洪武二十二年(1389)第43代天师张宇初奉敕建二天门,匾写“敕赐崇仙观”。是年,奉旨为保太子安康,与鸿胪寺卿邱鉴至华盖山降御香,二十五年夏,太子疾愈,又奉旨进山降香答谢。永乐二年(1404)奉成祖旨意,再次诣山进香拜谒三仙。成化十六年(1480),淮王府差官马俊建三天门,匾称“蓬莱仙境”。嘉靖十二年(1533),益王府潭温乐施,从三仙殿至“三峰”修建一条玉带盘绕的石阶路。嘉靖二十年(1541)二月初七,世宗敕谕保护华盖山,文曰:“凡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敢有不遵敕旨,肆行其毁搅扰损作践者,必罪不宥。”万历三十九年(1611),崇仁县人、大学士吴道南改书:“大华盖山”匾。据传清乾隆皇帝求子心切,御驾华盖山道观许愿,并在岩石上刻有“莲花宝盖”4字,至今保存完好。
   华盖山从山麓到山顶10千米,依次有大华盖山、崇仙观、蓬莱仙境3门,其门楼雄伟壮丽,溢彩琉光。山顶建有“三仙正殿”1栋,门匾有“大华山”3字,附近有园光亭、憩霞轩、天官坛、宾仙阁等胜景,其规模宏丽,独具匠心。此外还有南真观、玉亭观、林仙观等。三仙正殿内设有浮邱、王、郭三仙塑像,四季香火不断。每年金秋季节,道徒香客结队成群,笙箫鼓乐和鸣,朝拜者络绎不绝。除省内各地外,还有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等省的道徒香客。宋代工部尚书谢谔、德庆太守曾丰;元朝学者吴澄、虞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刑部尚书董裕、状元罗伦都曾登临游览,并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华盖山道教获得新生。1984年10月26日,经抚州行署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有道士、道姑13人,成立道观管理小组,道观有山有地,可供生活自给。1985年6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谭明士前往华盖山考察道教文化古迹。至2011年,新建三仙殿、观音堂寺建筑2300平方米,成为朝仙旅游的一道胜地。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