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霄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423
颗粒名称: 神霄派
分类号: B95
页数: 3
摘要: 神霄派 符篆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神霄”一词出自《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九霄”“九重”说法,认为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是道教神仙所居最高境域。
关键词: 抚州 道教

内容

神霄派 符篆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神霄”一词出自《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九霄”“九重”说法,认为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是道教神仙所居最高境域。神霄派是内丹与符策相融合产物,以传行自称出自天上神霄玉清府神霄雷法为职事,创始人为北宋末道士、南丰人王文卿(1087—1153)。据《临川旴江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53等史料记载:宣和元年(1119)王文卿自称得到唐代道士汪真君传授飞章谒帝之法,后又在金陵清真洞谒见雷母得雷书,从而能以五雷法役使鬼神,祈雨祷晴,诛邪斩妖,“以是济人甚众,名闻江湖。”徽宗闻其名,遣侍宸董仲允(一说道士董冲元)同江南西路监司守臣具礼延聘至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封“冲虚通妙先生”。宣和七年(1125),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门羽客,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成为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王文卿声称其符法出自元始天王之子——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又号南极长生大帝、扶桑日宫大帝,为万雷总司。由于神霄雷法迎合徽宗借尊崇道教神化自身的政治需要,很快流传开来,一时风靡全国。神霄派以融合内丹与符策为基本特征,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说和内外合一说。其内丹功法源于张伯端创立的金丹派南宗,强调内炼与外用都要以本性元神为主,倡导内丹为体,符篆为用。有内炼功夫作基础,“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阳而阳,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神霄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实际就是自身的精气神。认为天地与我同体,人之精气神与阴阳五行一脉相通,可以彼此感应摄取。要求行法者平时进行内丹修炼,只要施法者内功深厚,风云雷雨召之即来。正因为此派如此重视内丹术,与旧符策派有很大区别,故又称新符篆派。
   当世名道士张继先、刘混康、徐守信、萨守坚、林灵素、万宗师等,皆得神霄雷法之传。温州道士林灵噩,原出东华派,稍识神霄五雷法,被推荐到朝廷。林灵噩迎合徽宗私意,说徽宗是神霄真王降世,宰相蔡京是玉清左仙伯,自己是仙史褚慧。徽宗大喜,封他为金门羽客,改林灵噩为林灵素,而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命天下诸州大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当时所编《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1明言:“神霄玉清王,今玉帝就命人主。”林灵素等人虽因作恶多端而为人所唾骂,但神霄雷法却由徽宗下令推广而盛行天下,传承不绝,支派乱出。
   徽宗末年,王文卿多次奏谏应修政练兵保国,徽宗不纳,便乞求还山。王文卿回乡之后,著书立说,讲道授徒,其弟子广布大江南北,著名弟子有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王文卿之甥上官氏也传其法。
   王文卿死后,其弟子分成许多支派,继续传行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道法会元》卷84《雷法说》载:“祖师侍宸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冲举之后,流传至今。夫何五六十年之间,异派同名者杂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门而入。”明代张宇初《道门十规》也说:“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丰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篆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相诱惑。”据崇仁县人虞集《道园学古录》卷25《王侍宸记》载,得王文卿真传者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今樟树市)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真传而最显著者曰临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称之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犹在人间,传庐陵(吉安)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和周立礼,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
   王文卿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得道之士,但也鱼龙混杂,甚至有以雷法供戏玩者。洪迈《夷坚志》记载:王文卿之徒郑道士得五雷法,往来于筠州(州治在今高安)、抚州,为人请雨治祟,召呼雷霆,若响若答。绍兴初到临川,几个好事者拜会他,欲求见雷神。郑道士抹不开面子,于是如平日里仗剑诵咒书符。不久阴风肃然,烟雾亏蔽,见一神人峨冠持斧立于前:“弟子雷神也,蒙法师召唤,愿闻其指。”郑说,这几个人欲见雷神,让我召你,并无他事。雷神大怒:我每次出来均奉上天之命,事毕还须回复,“今乃资戏玩,将何辞反命于天?此斧不容虚行,法师当受之。”便举斧击其头回天复命。
   在王文卿弟子不断承传的同时,亦有宗祖林灵素和张继先支系在传播。据史料记载,火师汪君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灵素),林传与张如海,后传陈道一,下传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脉传徐必大。地祗一司之法,实起于虚靖天师(即张继先),次显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作到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曜卿派、玄灵续派等,数之不尽。北宋末又有蜀人萨守坚,自称汾阳萨客,学神霄雷法于张继先、王文卿、林灵素,《王侍宸记》称萨氏“见侍宸(王文卿)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萨守坚撰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阐述雷法。其法裔流衍至后世,称“西河派”“天山派”,当属神霄支派。另有金丹派南宗陈楠和白玉蟾亦兼传神霄雷法,白玉蟾还撰有雷法著作多种。白玉蟾传彭耜,彭传林伯谦,当为神霄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传人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莫月鼎,与同郡沈震雷同师于南丰人邹铁壁,得神霄雷法,与其道术驰名于西江东吴。至元二十六年(1289)崔或向元世祖推荐莫月鼎,忽必烈召其试验法术,令其执掌道教事。一时间从学者甚众,但其所得王文卿雷法秘籍并不轻易授人,最终得其真传者只有王继华、潘无涯二人。“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元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元真尤号伟特。”元初还有自称“松江神霄散吏”的景阳子王惟一,撰《道法心传》等阐述神霄雷法,自称得邹铁壁口诀,又说:“余平生参尽雷法,未有月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南城人郑孟伦亦传五雷法。
   传此术者还有金溪徐祥可,别号四口默真人。元至正二年(1342),抚州大旱,抚州路总管杨益请其祷雨救民,徐祥可施法术,应期澍雨,杨益赠徐号“口默”,书“法力回天”匾。至正二十一年,燕都(今北京)大旱,徐祥可登坛祷雨,甘澍立降,元顺帝封之为玉府雷师真人。下诏书曰:
   徐口默真人拜封
   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敕日。朕惟德莫于济民,勋莫隆于护国。道参造化,补不逮之。天工气妙真元,消难弥之,运数肆加宠锡,宜迈群伦,尔法师徐口默,灵锤两大,秘微高真,缥缈神机,有助桑林之祷,应期澍雨,允全万姓之生,拟普崇阶,庶酬嘉绩,乃怀恬退。固谢清华,兹特封尔。
   雷师真人显号,维新自是,邦家之典,仙班既陟,益宏润泽之功。
   勒命 至元二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明清以后,神霄派转衰,但亦承传不绝。明永乐间(1403—1424),京师有道士周思得自称得玉枢火府王灵官法术。据说王灵官在宋徽宗时先从张继先、林灵素得神霄法,继从蜀人萨守坚学符术。故请于朝建天将庙于京城之西,宣德间改庙为大德观,萨、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绝。据清顾沅《玄妙观志》载,苏州玄妙观,自宋以来为历代神霄派活动之据点,许多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周元真等皆曾寓居于此。清代,又有施道渊一系住此传承不绝。
   天心派宋初,符篆派下出现天心派,以传承新符策“天心正法”为职事。天心正法以天上北极为主神,所传有天罡大圣、黑煞、三光三符、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二印。其法简略,故流传颇广。
   此派属正一天师道支派之一,为临川人饶洞天所创。据宋代南丰人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记载:宋淳化五年(公元994),抚州临川县吏饶洞天受神人指点,于华盖山掘地得“玉篆天心秘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识诀目玉格行用之由”,后于南丰遇五代名道士谭紫霄礼拜师之,顿悟玄理,自称紫微宫使日直元君,传行天心正法,撰著《上清骨髓灵文鬼律》3卷等。内容包括:鬼律、玉格、行法仪式等120条;都上由驱邪院掌判批断鬼神罪犯,扶正社邪和祛邪院法官受职、行法、传讨准则,以及天心正法各种威仪,行法所用各种款式,如印式、步罡咒诀之式、誓神将文、正法榜式、投师传法词、求保举师状、新授正法人给板符铁券式、补祛邪院告式等。饶洞天遂被称为“天心初祖”。掘地得书自是托辞,表明饶洞天写出一部天心正法之书。
   天心正法原先重视符印,传至绍兴初(1131),路时中吸取新说,再编天心法,天心道法由此兴盛。路时中强调作法者应重内炼,以内炼为本。作法时只要“使内气以合外气,外神以符内神,则一舜之间报应如响矣。”
   南宋时,有南丰人邓有功传天心正法。邓有功,字子大,号月巢,人称月巢先生。幼习儒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任抚州金溪县尉,后为北宋天心正法祖师饶洞天五传弟子。邓有功博求善本,校对讹误,重新编纂成《上清骨髓灵文鬼律》3卷,另增补重定《上清天心正法》7卷。此时又有廖守真传天心正法,形成天心支派。《道法会元》卷247记其传系为:廖守真传萧安国,安国传彭元泰,元泰传史白云,白云传费文亨,文亨传陈一中。陈一中是元延祐时(1314—1320)人,说明天心正法系从宋代传至元代。
   元代雷时中传天心正法,“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据此,雷时中所传之天心派,似又可称为混元派,为天心派各支流传最盛者。明清时此派不见记载。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