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421
颗粒名称: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9
摘要: 抚州道教源远流长,民间流传广、影响大的麻姑献寿传说就诞生在南城县麻姑山。
关键词: 抚州 道教

内容

抚州道教源远流长,民间流传广、影响大的麻姑献寿传说就诞生在南城县麻姑山。传说麻姑是今安徽宣城人,少年时在山中掘得茯苓状如婴儿,烹食后得道,汉末南游盱江丹霞山(今麻姑山),与仙人王方平相会于蔡经家。汉代域内有多处道家修炼之所:宜黄东港(今中港)龙岩观,相传为汉时李真人修炼飞举之地;抚州梅山梅仙观为梅福修道之所;昭帝时(公元前86—75),麻姑山有人炼丹,遗有丹井。
   魏晋南北朝时,抚州道教逐渐形成,仅今临川、乐安、崇仁3县(区),晋代共有7所道观。晋代浮丘伯及弟子王裒、郭姒三仙修道于今乐安县华盖山玉亭馆、南丰县军峰山、崇仁县港下龙须山寺。王裒、郭姒二仙还在宜黄仙岩问道寻师,后人在该处建元宝观以纪念之。东晋道家葛洪曾在麻姑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术理论,将麻姑仙女写入《神仙传》流传后世。世传许逊、吴猛修炼于今南丰县城北门外,存有丹井,后世得名仙君观。
   隋唐时期,由于朝廷崇奉,抚州道教得到长足发展。隋代,临川有“仙露降于仙坛树之上”的传说,于是在拟岘台侧建有仙露观。唐代,上至朝廷下迄地方政府,大力尊崇道教,抚州产生了一批本土籍道士。开元间(公元713—740),临川道姑黄令微(黄华姑)在临川腾桥仙井头、展坪石井马家,南城道士邓紫阳在麻姑山开坛布道,邓之弟子谭仙岩、黎琼仙、宋元白均为当时著名道士。朝廷诏求方士,邓紫阳应辟入朝,受到玄宗重视,让他使法术讨伐西戎犯境之兵,大败之,被称为“神人”。他曾奏请立麻姑庙,使麻姑得以名传天下。邓紫阳之侄邓德诚,得邓紫阳之学,曾随邓紫阳侍禁中,深得玄宗宠信,称赞“斯子必为教主”,并授以巾简,赐居华封。一天召他至京师,问:“石堡颇为国家患,何以制之?”邓德诚燃灯7盏,作北斗形,其中一盏飞若流星,石堡城被焚为灰烬。大历四年至六年(公元769—771)抚州刺史颜真卿派人寻得华盖山隋开皇五年(公元585)旧碑,撰写《桥仙观记》;他在《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中记述麻姑仙女与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相会及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使两山声名大振,道名远播,吸引白居易、刘禹锡等众多文人墨客登临赋诗。唐代,仅今临川、崇仁、金溪、宜黄、乐安5县(区)共有道观28所。
   五代时,中国道教发展处于低潮,但在赣东局部地区却出现繁荣景象。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由于张道陵第18世孙张洞宣在南丰石仙岩修炼,吸引大批追随者,随后南丰各处兴建道观20余座,其中清修观、石仙岩、灵都宫、长安观、南台道院、妙灵观、紫霄观、炼丹观被世人称为道教洞天福地。此时魏元吉也在南丰元贞观修炼,声闻朝野,南唐主召之至金陵(今南京)紫极宫讲《道德黄庭经》,及至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应诏入玉清昭应宫修炼。
   宋代,朝廷力求通过道教有效控制民间社会,以消弭人们对专制统治的不满情绪,先后对赣东道教名山和仙神进行封敕:咸平二年(公元999)真宗赐太祖御书120轴于麻姑山仙都观,元丰六年(1083)神宗封麻姑为清真夫人,元祐元年(1086)哲宗封麻姑为妙寂真人,宣和六年(1124)徽宗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理宗再次加封为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每年七月初七,地方官员携供品进山朝拜麻姑。元符三年(1100)哲宗封军峰山神为嘉惠侯,赐“灵咸”庙额,淳祐四年(1244)理宗加封军峰山神为灵应嘉惠顺济仁显侯。神宗、哲宗、徽宗、理宗对华盖山浮丘、王裒、郭姒三仙封以“真君”尊号,并敕华盖山名及崇仙观额。
   南丰道教依托五代时期发展余绪,至宋进入鼎盛阶段,高道辈出。太宗时(公元976—997)有冷真人寄迹于南丰石仙岩,南丰县尉王博文在此得道。此后有杜永期,师事游惟谔得道,居石仙岩修炼。神
  宗时(1068—1085)杜永期入选天下30道士,赐号“崇教”,后乞归南丰,王安石、曾巩都有诗赠之。北宋时,南丰产生一代宗师王文卿。王文卿遇异人得致雷电、役鬼神之术,创立神霄派,名闻江湖间。得道士林灵素和皇叔举荐,徽宗命真州太守贾公望一再礼聘入朝,赐馆于九阳总真宫,赐号“冲虚妙道先生”。王文卿之孙王嗣文得王文卿之传,宁宗时(1195—1224)法术大显,赐号“妙济”。南城县有不少修炼道术者。南城县人陈景元,自称碧虚子,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今属江苏)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参加经度考试,录为道士。后负笈游名山,抵天台,遇陈抟的弟子张无梦,师从学习老、庄之道。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得神宗嘉许,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任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累迁右街副道录,主管全国道教事务,后归隐庐山。陈景元所著《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西升经集注》《道德真经藏宝纂微篇》《南华真经章句音义》《碧虚子亲传直指》,均收入《道藏》。旴江人杨权,在张真牧处得九返之术,后结茅于九江泥沱嘴修炼,淳熙(1174—1189)中封“通慧孚惠真人”。
   南丰、南城道教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赣东地区道教繁盛。两宋时期,抚州所属5县有道观66座。临川产生开宗立派道士饶洞天。淳化五年(公元994),饶洞天在华盖山得天心正法,后受谭紫霄指点,创立天心派。宣和间(1119—1124)金丹派南宗第5祖白玉蟾至华盖山谒三仙师,入紫元洞摹灵符,并在山中编写《三佑洪文宝浩签书》120道。雷思齐本为临川高士,世习儒业,宋亡以后隐居于山野,时人称“空山先生”。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召第36代天师张宗演掌江南诸路道教,礼请雷思齐为玄学讲师,名噪一时。雷思齐晚年讲道学于广信山,著有《老子本义》《易图通变》《易筮通变》。弟子有傅性真、周惟和、吴全节。
   宋代还有新城(今黎川)县人河南子,曾在日峰山上遇异人,因号日峰道人。宝祐间(1253—1258)羽化仙登,身软如绵,有人说已尸解。
   元代,在正一派、神霄派、天心派弘传的同时,玄教也在抚州各地发展。该教除承传龙虎山天师道之符策咒术外,兼习神霄、清微、天心雷法。此外全真道也逐渐传入赣东。抚州路所属5县建有宫观22座。由于全真道提倡“儒门释户道相同,三教原来一祖风”,受此影响,各地兴建不少儒释道合一,或道儒、道释兼供的宫观,如金溪黄通白马岭,临川湖南灵谷峰、展坪仙桂峰等。麻姑山清咸丰十年(1860)复建的麻姑庙为道、佛同殿。正殿供奉麻姑神像,悬诰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中殿、前殿则供奉如来和弥勒佛像。此时还有临川人朱思本,入龙虎山为道士,大德年间(1297—1307)于大都(今北京)师事道教宗师张留孙,随后协助吴全节管理江南道教,代天子祀五岳四渎,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新城人江无隐居鹤仙观修炼,至元中(1279—1294)召入内廷,不久乞归,赐予剑及法衣。贵溪龙虎山人汪朝道,游新城,爱金峰之秀,住山修道,至正十五年(1355)坐化,二十年敕建道院以祀之,明洪武十二年(1379)赐额“大有观”。
   明代前期,抚州道教发展有复兴之势,仅崇仁县就有道士410余人。朱高炽监南京时,正值大旱,命南城道士胡古崖求雨。胡古崖建醮设坛,群鹤绕坛,雷雨大作。朱高炽十分惊慕,欲学其术。胡古崖以“清虚之术非王者事”婉拒。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任大统,是为仁宗皇帝。朱高炽行前欲让胡古崖一道上北京,胡古崖恳辞,于是命他主持武当山。抚州尤其是金溪,地近正一派祖庭龙虎山,传承该派道法最盛,据《龙虎山志》载,第16代天师张应韵、第18代天师张与村、第47代天师张元庆、第50代天师张国祥、第53代天师张洪任均葬于金溪。录入《龙虎山志·人物》97人,金溪有宋代孔希癌、李谨修、黄崇鼎和明代连克章、朱俊卿5人。明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清代,由于受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影响,清廷对道教加以抑制,道观遭破坏,道徒减少,信道之风渐次衰微,如广昌县明代尚有道观8座,清代只剩2座。临川县康熙年间道士多迁往玉山县,成为玉山道教中抚州派。
   清代,抚州、建昌两府职业道士均须到贵溪龙虎山天师府求度职录,光绪末(1908)广昌县甘竹镇道士刘宗玻被授予“上清洞五雷经录”。该县盱江镇巴山木湾村黄氏私人雷坛里挂有一块长1.68米,宽0.7米的木匾,刻有阳文“赞教厅”,即由第62代天师张为于宣统末年(1911)授予道士黄永恩阴阳二职六品衔。清末民初,陈全龙、陈木龙兄弟是抚州城区颇有影响的道士。
   民国时期,抚州城区道徒拜道集中在东门口秆场上老君庙举行,宜黄县城成立研究道会,崇仁县城设玄帝会,每年农历正月聚会一次,欢宴一天,商议教务。20世纪30年代,抚州城区有道士四五十名,
  宜黄县有道士220名。民国37年(1948)崇仁县有道士61人。金溪县有道士3人,道姑7人。道徒均须向天师府交纳一定的费用。
   抚州道教活动一般在宫观内举行。斋醮仪式均使用音乐,高声诵唱,配以锣鼓等吹打器乐伴奏,对民间艺术“三角班”产生一定的影响。华盖山观每日清晨5时和晚上9时,道士们洗漱完毕,身着道服,分别在观内点灯、焚香、敲钟、燃鞭炮,举行早晚功课。明清以至民国,每年农历八月,福建、安徽、浙江、湖南等省香客纷纷进山朝拜,名曰“朝华”。南丰县瑶浦三仙行宫举行盛大活动是每10年1次的装迎大会。五六岁以下男童由父母送至宫内,道士为其举行斋戒沐浴大法会。浴毕,抬神轿、扛神匾,奏道乐,游街过巷,煞是热闹。农历六月二十六日是广昌莲神生日,历史上曾有抬莲花神太子游街的习俗。八月初一是广昌仙游观庙会,连续7晚演戏,纪念玉皇大帝,诵念玉皇经,祷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南城株良祥冈山道观供奉许真君(许逊),农历八月十八日至二十日3天举行庙会,祈神演戏,热闹非凡。
   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抚州有宫观25座,道士20人,教徒526人。“文化大革命”中,宫观只剩8座,道士锐减为5人,教徒39人。1979年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域内道教宫观开始恢复,道徒逐渐开展活动,先后到龙虎山天师府求度职录的教徒渐次增多。1985年宜黄县有道士29人,金溪县有6人。南丰县桥背乡瑶浦村曾水福于1996年9月从龙虎山天师府度录后,成为当地三仙行宫正一道士。1997年,抚州地区有宫观5座,道士4人,教徒81人。道士们在各自“香门”范围内或应信众之请设坛斋醮,驱瘟祈雨,保一方平安。2007年举办江西(南丰)道教文化艺术节。2010年南丰道教妆迎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抚州市有开放宫观42座,教徒7900人。
   一、道派源流
   赣东道教先后弘传过正一派、全真派、神霄派、天心派及玄教。其中神霄派、天心派由抚州籍道士创立。
   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
   神霄派 符篆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神霄”一词出自《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九霄”“九重”说法,认为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是道教神仙所居最高境域。神霄派是内丹与符策相融合产物,以传行自称出自天上神霄玉清府神霄雷法为职事,创始人为北宋末道士、南丰人王文卿(1087—1153)。据《临川旴江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53等史料记载:宣和元年(1119)王文卿自称得到唐代道士汪真君传授飞章谒帝之法,后又在金陵清真洞谒见雷母得雷书,从而能以五雷法役使鬼神,祈雨祷晴,诛邪斩妖,“以是济人甚众,名闻江湖。”徽宗闻其名,遣侍宸董仲允(一说道士董冲元)同江南西路监司守臣具礼延聘至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封“冲虚通妙先生”。宣和七年(1125),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再升侍宸,拜金门羽客,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成为统领道教的领袖人物。王文卿声称其符法出自元始天王之子——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又号南极长生大帝、扶桑日宫大帝,为万雷总司。由于神霄雷法迎合徽宗借尊崇道教神化自身的政治需要,很快流传开来,一时风靡全国。神霄派以融合内丹与符策为基本特征,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说和内外合一说。其内丹功法源于张伯端创立的金丹派南宗,强调内炼与外用都要以本性元神为主,倡导内丹为体,符篆为用。有内炼功夫作基础,“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上,包天地于身中,曰阳而阳,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神霄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实际就是自身的精气神。认为天地与我同体,人之精气神与阴阳五行一脉相通,可以彼此感应摄取。要求行法者平时进行内丹修炼,只要施法者内功深厚,风云雷雨召之即来。正因为此派如此重视内丹术,与旧符策派有很大区别,故又称新符篆派。
   当世名道士张继先、刘混康、徐守信、萨守坚、林灵素、万宗师等,皆得神霄雷法之传。温州道士林灵噩,原出东华派,稍识神霄五雷法,被推荐到朝廷。林灵噩迎合徽宗私意,说徽宗是神霄真王降世,宰相蔡京是玉清左仙伯,自己是仙史褚慧。徽宗大喜,封他为金门羽客,改林灵噩为林灵素,而自号“教主道
  君皇帝”,命天下诸州大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祀神霄大帝。当时所编《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书大法》卷1明言:“神霄玉清王,今玉帝就命人主。”林灵素等人虽因作恶多端而为人所唾骂,但神霄雷法却由徽宗下令推广而盛行天下,传承不绝,支派乱出。
   徽宗末年,王文卿多次奏谏应修政练兵保国,徽宗不纳,便乞求还山。王文卿回乡之后,著书立说,讲道授徒,其弟子广布大江南北,著名弟子有朱智卿、熊山人、平敬宗、袁庭植等,王文卿之甥上官氏也传其法。
   王文卿死后,其弟子分成许多支派,继续传行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道法会元》卷84《雷法说》载:“祖师侍宸遇火师汪真君授以雷霆秘旨,冲举之后,流传至今。夫何五六十年之间,异派同名者杂出,以至好事者不得其门而入。”明代张宇初《道门十规》也说:“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丰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篆亦异,以是讹舛失真,隐真出伪者多,因而互相诱惑。”据崇仁县人虞集《道园学古录》卷25《王侍宸记》载,得王文卿真传者仅新城高子羽,高子羽“授之临江(今樟树市)徐次举,以次至金溪聂天锡,其后得真传而最显著者曰临川谭悟真云。人不敢称其名,但称之谭五雷”。入元后,谭悟真犹在人间,传庐陵(吉安)罗虚舟,再传萧雨轩和周立礼,周传其子,萧则传胡道玄,人称“神霄野客”,行法于关陕荆襄江汉淮海闽浙之间。
   王文卿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得道之士,但也鱼龙混杂,甚至有以雷法供戏玩者。洪迈《夷坚志》记载:王文卿之徒郑道士得五雷法,往来于筠州(州治在今高安)、抚州,为人请雨治祟,召呼雷霆,若响若答。绍兴初到临川,几个好事者拜会他,欲求见雷神。郑道士抹不开面子,于是如平日里仗剑诵咒书符。不久阴风肃然,烟雾亏蔽,见一神人峨冠持斧立于前:“弟子雷神也,蒙法师召唤,愿闻其指。”郑说,这几个人欲见雷神,让我召你,并无他事。雷神大怒:我每次出来均奉上天之命,事毕还须回复,“今乃资戏玩,将何辞反命于天?此斧不容虚行,法师当受之。”便举斧击其头回天复命。
   在王文卿弟子不断承传的同时,亦有宗祖林灵素和张继先支系在传播。据史料记载,火师汪君传与玉真教主林侍宸(林灵素),林传与张如海,后传陈道一,下传薛洞真、卢君野,次以神霄脉传徐必大。地祗一司之法,实起于虚靖天师(即张继先),次显于天宝洞主王宗敬真官、青城吴道显真官、青州柳作到奇仙官、果州威惠钟明真人,相继而为宗师。……后则有苏道济派、温州正派、李蓬头派、遇曜卿派、玄灵续派等,数之不尽。北宋末又有蜀人萨守坚,自称汾阳萨客,学神霄雷法于张继先、王文卿、林灵素,《王侍宸记》称萨氏“见侍宸(王文卿)于青城山而尽得神秘,游东南,祷祈劾治,其神怪有过于侍宸者。”萨守坚撰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续风雨雷电说》等阐述雷法。其法裔流衍至后世,称“西河派”“天山派”,当属神霄支派。另有金丹派南宗陈楠和白玉蟾亦兼传神霄雷法,白玉蟾还撰有雷法著作多种。白玉蟾传彭耜,彭传林伯谦,当为神霄一支派。
   元代神霄派最著名传人为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莫月鼎,与同郡沈震雷同师于南丰人邹铁壁,得神霄雷法,与其道术驰名于西江东吴。至元二十六年(1289)崔或向元世祖推荐莫月鼎,忽必烈召其试验法术,令其执掌道教事。一时间从学者甚众,但其所得王文卿雷法秘籍并不轻易授人,最终得其真传者只有王继华、潘无涯二人。“继华授张善渊,善渊授步宗浩,宗浩授周元真,皆解狎雷致雨云,而元真尤号伟特。”元初还有自称“松江神霄散吏”的景阳子王惟一,撰《道法心传》等阐述神霄雷法,自称得邹铁壁口诀,又说:“余平生参尽雷法,未有月鼎莫君先生之说如此之明也。”南城人郑孟伦亦传五雷法。
   传此术者还有金溪徐祥可,别号四口默真人。元至正二年(1342),抚州大旱,抚州路总管杨益请其祷雨救民,徐祥可施法术,应期澍雨,杨益赠徐号“口默”,书“法力回天”匾。至正二十一年,燕都(今北京)大旱,徐祥可登坛祷雨,甘澍立降,元顺帝封之为玉府雷师真人。下诏书曰:
   徐口默真人拜封
   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敕日。朕惟德莫于济民,勋莫隆于护国。道参造化,补不逮之。天工气妙真元,消难弥之,运数肆加宠锡,宜迈群伦,尔法师徐口默,灵锤两大,秘微高真,缥缈神机,有助桑林之祷,应期澍雨,允全万姓之生,拟普崇阶,庶酬嘉绩,乃怀恬退。固谢清华,兹特封尔。
   雷师真人显号,维新自是,邦家之典,仙班既陟,益宏润泽之功。
   勒命 至元二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明清以后,神霄派转衰,但亦承传不绝。明永乐间(1403—1424),京师有道士周思得自称得玉枢火府王灵官法术。据说王灵官在宋徽宗时先从张继先、林灵素得神霄法,继从蜀人萨守坚学符术。故请于朝建天将庙于京城之西,宣德间改庙为大德观,萨、王皆封真君,被奉祀不绝。据清顾沅《玄妙观志》载,苏州玄妙观,自宋以来为历代神霄派活动之据点,许多著名神霄道士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周元真等皆曾寓居于此。清代,又有施道渊一系住此传承不绝。
   天心派宋初,符篆派下出现天心派,以传承新符策“天心正法”为职事。天心正法以天上北极为主神,所传有天罡大圣、黑煞、三光三符、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二印。其法简略,故流传颇广。
   此派属正一天师道支派之一,为临川人饶洞天所创。据宋代南丰人邓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记载:宋淳化五年(公元994),抚州临川县吏饶洞天受神人指点,于华盖山掘地得“玉篆天心秘经一部,名曰正法”。“然未识诀目玉格行用之由”,后于南丰遇五代名道士谭紫霄礼拜师之,顿悟玄理,自称紫微宫使日直元君,传行天心正法,撰著《上清骨髓灵文鬼律》3卷等。内容包括:鬼律、玉格、行法仪式等120条;都上由驱邪院掌判批断鬼神罪犯,扶正社邪和祛邪院法官受职、行法、传讨准则,以及天心正法各种威仪,行法所用各种款式,如印式、步罡咒诀之式、誓神将文、正法榜式、投师传法词、求保举师状、新授正法人给板符铁券式、补祛邪院告式等。饶洞天遂被称为“天心初祖”。掘地得书自是托辞,表明饶洞天写出一部天心正法之书。
   天心正法原先重视符印,传至绍兴初(1131),路时中吸取新说,再编天心法,天心道法由此兴盛。路时中强调作法者应重内炼,以内炼为本。作法时只要“使内气以合外气,外神以符内神,则一舜之间报应如响矣。”
   南宋时,有南丰人邓有功传天心正法。邓有功,字子大,号月巢,人称月巢先生。幼习儒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任抚州金溪县尉,后为北宋天心正法祖师饶洞天五传弟子。邓有功博求善本,校对讹误,重新编纂成《上清骨髓灵文鬼律》3卷,另增补重定《上清天心正法》7卷。此时又有廖守真传天心正法,形成天心支派。《道法会元》卷247记其传系为:廖守真传萧安国,安国传彭元泰,元泰传史白云,白云传费文亨,文亨传陈一中。陈一中是元延祐时(1314—1320)人,说明天心正法系从宋代传至元代。
   元代雷时中传天心正法,“四方闻其道行卓异,及其门者日众。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二派。……混元之教,大行于世。”据此,雷时中所传之天心派,似又可称为混元派,为天心派各支流传最盛者。明清时此派不见记载。
   正一派此派以龙虎宗为主干,集合融会诸符篆派而形成符篆大派。形成时间在元大德八年(1304),以元成宗封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篆”为标志。江南各派教务皆听命于天师(全真派在南方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师请命于朝廷对道士封敕。因而赣东各地传承甚盛,录入《龙虎山志·人物》97人,金溪县有5人。金溪人刘国海,17岁时入龙虎山学道,通内学,曾得数家符篆,驱治妖邪,多著灵异,任命为上清官提点。明代在龙虎山活动的还有临川人悔悟。1978年冬江西省历史博物馆和贵溪县文化馆对龙虎山仙水岩崖墓考古发掘,在二号墓洞中发现一只装有数根人骨的长方形小木箱,木箱一侧刻有“仙人遗蜕”4个正楷大字,另一侧书写“万历九年五月七日临川悔悟道人书”。
   该派以符策斋醮、降神驱鬼为主要宗教活动,同时兼内丹修炼和神霄雷法等。正一派道士允许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不甚严格。清代,广昌县内道士多属正一派,居家设雷坛,婚娶不限,非斋戒期仍食酒肉,俗称“火居道士”。民国时该县有正一派道士82人,1984有正一道人遗老10人,道观仅存仙游观。正一道人各自划定香火户口,在一定范围内开坊建醮,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后举行“盂兰会”祈一方平安,或为死者做道场,为亡人开忏念经。
   全真派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出世思想浓厚,要求道士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室,主张内丹修炼,不尚符篆。
   崇仁县明永乐元年(1403)有道徒40人。民国19年(1930)崇仁县三山乡流坊街灵端庵和相山镇龙须山寺各有道长1人主持。37年崇仁县有宫观8所,教徒6人,散居于许坊2人、东来2人、沙堤2
  人。广昌县民国期间有全真道人2人。
   二、道教名山
   麻姑山原名丹霞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4千米。景色优美,有1溪、2涧、3洞、4潭、12泉、36峰,山间多怪石。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因该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而得名。
   据《云笈七签》卷27《洞天福地》记载,麻姑山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第二十八洞天”,名曰“丹霞洞天”,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十福地”。相传古时麻姑女于丹霞山隐居修道,功德圆满成仙飞升。仙人浮邱公及弟子王裒、郭姒三仙在此炼丹修道。东晋时葛洪到此山设炉炼丹,并整理阐述道教理论,将麻姑写入《神仙传》,称仙人王方平七月初七与麻姑相会于麻姑山,讲经说法。麻姑自称3次见沧海变为桑田,麻姑仙女因而成为民间崇拜神之一。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道士邓紫阳修道于麻姑山,曾应玄宗诏人大同殿修功德,佐玄宗退西戎兵,深得玄宗赏识。邓紫阳回山后受皇命兴建麻姑庙,赐额“仙都观”。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仙都观落成,供奉麻姑神像,自此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时邓紫阳弟子谭仙岩、黎琼仙、宋元白、邓德成等均为著名道士,麻姑山声名显赫一时,成为东南道教名山。是时,山上道观庙院多达10余处,主要有仙都观、丹霞观、石崇观、灵仙观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多次登游麻姑山仙坛。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颜真卿书兴大发,挥笔写下记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经家相会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全文900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势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登麻姑山》一诗中充分反映当时麻姑山道教活动盛况:“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白居易也在麻姑山留下不朽诗篇:“籍庭云色卷青山,昔有真人种得仙。金骨已随鸾驭去,古坛尤在石岩边。鸟体花笑空朝日,树老松高积岁年。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
   宋时,麻姑山仍为南方天师道活动中心,北宋末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曾一度隐居麻姑山修炼。地方官员重修仙都观、三清殿、老君殿、玉皇殿等道教活动场所。为巩固封建统治,朝廷大力支持道教活动,元丰六年(1083),神宗特颁发《封麻姑敕》,封麻姑为清真夫人;元祐元年(1086),哲宗封麻姑为妙寂真人;宣和六年(1124),徽宗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元君;宁宗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仁佑元君;理宗加封麻姑为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景定元年(1260),文天祥曾任仙都观主管。每年七月初七,当地官员军民携供品进山朝拜麻姑,把麻姑山名声推上一个新高峰。
   元代延祐初(1314),请诏改仙都观为“万寿宫”。元末,由于战乱叠起,麻姑山所有宫观全部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1368),诏示天下修复名山大川之宫观,麻姑山获得重新修复机会。提举雷振远、都监刘碧渊等发动民众重修仙都观。万历年间(1573—1620),建昌知府邬鸣雷在前人基础上对麻姑山进一步修葺,麻姑山宫观数量倍增,建筑金碧辉煌。明末,又因战乱,毁为灰烬。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官府组织人力多次对麻姑山宫观进行修葺增建。同治五年(1866)编纂的《重刊麻姑山志》记载:“盛朝定鼎之后,海宇升平,渐次修葺,蔚为巨观。”民国时期战事频繁,麻姑山道教场所受到严重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麻姑山得到全面修复。1992年筹集资金,重修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刻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增建160余米现代书法碑廊,竖立进山牌坊,修筑双龙湖,修缮碧玉庵、垂玉亭、观瀑亭等名胜古迹,使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和妆点。
   华盖山 又名大华山,位于乐安县东南,离县城27千米,海拔996米。因其山势拔地而起,状如莲花宝盖,遂名华盖山。该山诸峰高耸入云,浮邱峰、五岳峰、着棋峰三巅鼎立,素有“江南绝顶三峰”之称。其山峻峭挺拔,气势雄伟磅礴,泉流飞泻,有峰、岩、洞、石、崖、谷、凹、岭、岗、潭、泉、池、溪、井、涧等胜迹70余处,自然天成、风物奇秀,并有许多奇闻传说,引人入胜。
   华盖山是江西有名的道教胜地。据《天下名山志》云:西汉文帝时(公元前179—164)浮邱真君在华盖山传授王裒、郭姒二弟子“三五飞步术,九一上清法”和修道炼丹,历尽沧桑,一直到魏景元时(公元
  260—263),才功德圆满,得道成仙。据史料记载,大华山于西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兴建道观,唐大历四年(公元769),抚州剌史颜真卿派人在大华山探寻到隋开皇五年(公元585)碑文一块,并根据碑文撰写《桥仙观记》,产生很大影响。到宋熙宁八年(1075),神宗敕赐“华盖山”“崇仙观”匾额,并加封三仙为佑圣真君。至庆元年间(1195—1200)对晋元康年间兴建的殿阁楼亭进行大规模重修,费时10年整。重修殿阁楼亭雄伟壮观,主要包括三仙殿、玉皇阁、三官殿、九皇宫、天官坛、宾仙阁、园光亭等。
   乐安华盖山
   明清两朝,华盖山备受朝廷重视。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和宪宗朱见深先后贲降御香。洪武二十二年(1389)第43代天师张宇初奉敕建二天门,匾写“敕赐崇仙观”。是年,奉旨为保太子安康,与鸿胪寺卿邱鉴至华盖山降御香,二十五年夏,太子疾愈,又奉旨进山降香答谢。永乐二年(1404)奉成祖旨意,再次诣山进香拜谒三仙。成化十六年(1480),淮王府差官马俊建三天门,匾称“蓬莱仙境”。嘉靖十二年(1533),益王府潭温乐施,从三仙殿至“三峰”修建一条玉带盘绕的石阶路。嘉靖二十年(1541)二月初七,世宗敕谕保护华盖山,文曰:“凡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敢有不遵敕旨,肆行其毁搅扰损作践者,必罪不宥。”万历三十九年(1611),崇仁县人、大学士吴道南改书:“大华盖山”匾。据传清乾隆皇帝求子心切,御驾华盖山道观许愿,并在岩石上刻有“莲花宝盖”4字,至今保存完好。
   华盖山从山麓到山顶10千米,依次有大华盖山、崇仙观、蓬莱仙境3门,其门楼雄伟壮丽,溢彩琉光。山顶建有“三仙正殿”1栋,门匾有“大华山”3字,附近有园光亭、憩霞轩、天官坛、宾仙阁等胜景,其规模宏丽,独具匠心。此外还有南真观、玉亭观、林仙观等。三仙正殿内设有浮邱、王、郭三仙塑像,四季香火不断。每年金秋季节,道徒香客结队成群,笙箫鼓乐和鸣,朝拜者络绎不绝。除省内各地外,还有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等省的道徒香客。宋代工部尚书谢谔、德庆太守曾丰;元朝学者吴澄、虞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刑部尚书董裕、状元罗伦都曾登临游览,并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华盖山道教获得新生。1984年10月26日,经抚州行署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有道士、道姑13人,成立道观管理小组,道观有山有地,可供生活自给。1985年6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谭明士前往华盖山考察道教文化古迹。至2011年,新建三仙殿、观音堂寺建筑2300平方米,成为朝仙旅游的一道胜地。
   三、宫观及道碑
   隋代,抚州州治附近有玄妙观、祥符观2座道观。据明弘治《抚州府志》载,今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县(区)晋代有道教宫观7座,唐代增至28座,宋代达到鼎盛有66座,元代则大幅减少,只有21座。又据正德《建昌府志》载,今南城、南丰、黎川、广昌4县有道观59座。其中南城33座,南丰14座,黎川20座,广昌6座。
   麻姑山仙都观 亦名麻姑庙,简称“仙坛”。相传古时麻姑在此修炼得道成仙,唐代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得玄宗恩准。开元二南城麻姑山仙都观
  十七年(公元739)麻姑庙落成,赐名“仙都观”,供奉麻姑神像。天宝五年(公元746)玄宗又命在麻姑山“增修仙宇,塑立诸像,显耀祠宇”,使麻姑庙名声大噪。特别是大历六年(公元771),大书法家颜真卿登临麻姑山,乘兴撰述并书写被后世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后,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宋代道教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地方官员重修仙都观中三清殿、老君殿、玉皇殿等道教活动场所,朝廷从真宗到高宗,8代帝王对麻姑仙女及仙都观都有诰封。其中,真宗赐御书百余轴、高宗赐御书法帖10轴于仙都观,神宗、哲宗、徽宗、宁宗和理宗先后封麻姑仙女为清真夫人、妙寂真人、真寂冲应元君、真寂冲应仁佑元君、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并规定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当地官员军民等携带供品进山朝拜麻姑。
   元代延祐初(1314),请诏改仙都观为万寿宫。元末,由于战乱迭起,仙都观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初(1368),诏示天下修复名山大川宫观,次年,提举雷振远、都监刘碧渊等发动南城民众重修仙都观。明末,又因战乱毁为灰烬。清初又多次修缮仙都观,通过百余年的修建,宫观建筑蔚为壮观。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入驻南城复遭兵燹,仙都观几乎被毁。民国时期战事频繁,仙都观受到严重破坏。1992年,南城县政府筹集资金,重修仙都观仿古建筑群,重刻大字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并开放。
   华盖山道观 坐落在乐安县城东南方,南村、谷岗两乡之间的华盖山中。据史料记载,西晋元康二年(公元292)年就兴建了道观。唐大历四年(公元769),抚州刺史颜真卿听说华盖山奇闻传说,命军将至山寻得隋开皇五年(公元585)旧碑一方,考究其源并撰写《桥仙观记》。宋庆元年间有三仙殿、玉皇阁、三官殿、九皇宫、天官坛、宾仙阁、憩霞轩、睡云轩、衡香亭、园光亭。明洪武二十六年(1383),天师张宇初奉敕建二天门。
   1982年,以道长陈芳泰等人为首,率十方信士捐献钱财,修建浮邱观、九皇宫、观音殿、观音种子岩、观音送子亭、万寿宫、二天门及膳宿用房,共800余平方米。泥塑木雕浮邱、王裒、郭姒等神像62尊。1984年10月26日,经抚州地区行署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有道士、道姑13人。1996年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成立道观领导小组,制定管理制度。2007年—2011年,道长龚小茂带领信众对大华山道观进行修缮,新建三仙殿、观音堂、仙女峰、办公楼、住宿楼、厨房、厕所、殿前广场等,总面积近2300平方米,共计60余房间。2011年有道士15人。
   崇仁相山万福宫复合型文字
   相山万福宫坐落在崇仁县相山镇海拔1000多米高的相山山顶上。相传东汉时栾巴在此修练。“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建筑被毁。该宫观于2004年1月登记开放并进行重修,至2011年宫观占地3000平方米。万福宫有4座殿堂,4幢厢房,外墙似城堡型,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除殿门和拱桥用方石,其余都是乱石砌成。山门石碑上刻有4个特大的复合型文字,无人通晓,故称“古宫秘文”。万福宫四周山清水秀,风光宜人,上山朝拜者众多。
   仙游观 位于广昌县尖峰乡观前村观前街,距县城22千米。该观在广昌建县前已建成,故有“先有仙游观,后有广昌城”之说。该观建筑风格独特,正前方有一戏台,宫观与戏台之间有一宽敞场地,为庙会群众看戏和集市贸易场所。进门是宽阔下殿,两侧有楼梯通往“洒楼”,中殿是万寿宫,为广昌县保存最完整的古观。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仙游观庙会日。
   该观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被改作粮仓,随后又作为生产大队部。“文化大革命”中,观内神像被作为“四旧”毁掉,但房屋得以保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广大信教群众主动捐钱捐物对宫观进行修复,重新建造戏台等。1993年经广昌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
  所。
   应峰观 位于广昌县千善乡上堡村安源村小组,始建于元朝末期。1984年修复,1995年10月经广昌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所。道观总面积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7平方米,有茶山20亩。
   莲神太子庙 坐落在广昌县赤水镇大禾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清咸丰四年(1854)因洪水被毁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被毁。1986年修复,有殿堂120平方米。1995年经广昌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所。2001年秋重建,占地面积550平方米。
   1995年5月,临川温泉出土手捧罗盘瓷俑
   三仙行宫 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坐落于南丰县琴城镇瑶浦村。该宫规模宏大,外观肃穆,1996年底经南丰县政府批准为正式开放宫观场所。该观每10年1次举行的装迎大会,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船峰观 位于黎川县厚村乡厚村街,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1995年定为对外开放宫观。2011年暂无道士,有信徒500余人。有正殿1栋,另有宿舍、斋堂等附属房屋5栋。
   道碑 颜真卿撰写的楷书《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刻成碑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楷书,通称“鲁公碑”,安放在麻姑山仙都观内。各地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宋代,为保护好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一般不予展出。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诗句,足见珍贵。绍兴二十七年(1157),建昌知军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至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时局动荡,在南宋时不慎丢失。现仅存宋拓片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
   旱罗盘指南针 1995年5月,临川县温泉乡李村窑背山发现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墓,出土一批瓷俑,多数瓷俑底座写有标志该俑名称的墨书题记。其中,两件瓷俑造型相同,手上各依胸托抱一侧带有指南针的大罗盘,盘中有刻度15条,瓷俑底座写有墨书“张真人”。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