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285
颗粒名称: 方言
分类号: H17
页数: 115
摘要: 抚州市方言属赣方言体系。研究赣方言的学者把抚州市管辖的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以及曾辖于抚州地区的进贤共12个县(区),称作赣方言“抚广片”。另外,还有学者把福建省建宁、泰宁2县操赣语的人群也划人该片,可见抚广片方言特点有其一致性。本卷只记述抚州市现辖行政区,不述及市域之外。
关键词: 方言 抚州

内容

抚州市方言属赣方言体系。研究赣方言的学者把抚州市管辖的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以及曾辖于抚州地区的进贤共12个县(区),称作赣方言“抚广片”。另外,还有学者把福建省建宁、泰宁2县操赣语的人群也划人该片,可见抚广片方言特点有其一致性。本卷只记述抚州市现辖行政区,不述及市域之外。
   以临川话为代表的抚州方言,在赣方言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吸引不少学者研究和关注。19世纪60年代,英国传教士艾约瑟( Joseph Edkins)在《官话文法》中描述抚州方言:“在江西省东部的抚州府,所有的全浊音已经变成送气音。六个韵尾辅音只是没有k。声调有七个,他们的音高是不规则的”。20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赵元任录制过“临川音档”,罗常培出版专著《临川音系》。50年代,南丰县人张为纲为撰写《方音辨正》,对临川、南丰等地方言作过广泛的调查研究。60年代—80年代,江西大学陈昌仪在抚州地区系统而深入地调查各地方言,出版《赣方言概要》一书。80年代中期,颜森为划分江西方言分区,调查域内各县方言,并于1995年出版《黎川方言词典》。90年代初,邱尚仁在《方言》杂志发表《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各县(市)在首轮新编志书中都有方言记载。2004年东华理工大学黄建荣出版《乡韵悠扬——抚州方言漫述》一书。
   抚州历史悠久,南城县是江西省最早建立的18个县之一。据史料记载,域内较早的土著居民是山越人。越人习水性,《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应劭语: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至今抚州各地群众仍然把人体躯干叫“文身”,反映百越先民断发文身的遗风。包括抚州方言在内的赣方言形成于何时,学术界一致认为:江西在先秦时期属吴、楚之地,赣语在两汉以前尚未成为有别于吴、楚方言的独立分支。西晋永嘉之乱后,巾原汉人有过几次南迁,定居于江西,最终形成赣语体系。周振鹤、游汝杰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中明确指出:“客语赣语是由原始客赣语分化出来的,原始客语大约在宋元之际形成,客语大约在元代形成,赣语稍后,但不晚于明代。”历史上几次中原汉人南迁,其中一部分人辗转播迁赣东(详见本志卷三第一章人口源流),尤其是宋元时期中原人口南迁,使抚州方言再次经历中原文化、语言与土著文化、语言的融合过程。因而反映在抚州方言形成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梗摄阳声韵两种白读音为例,可以看出它们分属不同的历史层次。其文读为[en in],白读为[aη oη iη]。在白读中分两个层次,以临川同一个字有不同读音为例,如“行”有4种读音:在“品行”“行为”“行动”中渎[〓in24];“银行”“排行”中读[hoη24];在“行路”“学行”(学习走路)中读[haη24];在“出行”、“游行”中读[hen24],后两种为白读。这两种不同的白读音,代表着两个不同历史层次。梗摄阳声韵白读音[aη iaη uaη],大约为两宋及宋元之间中原汉语读音,来源于客家话。这是客家人宋代大迁移涌入赣东给抚州方言留下的印记之一。而白读音[en]则代表着更早期的原始抚州方言读音。正因为抚州方言与客家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罗常培在考察临川方言后提出:“我颇疑心他们是同系异派的方言”。这里的“他们”是指赣、客方言。
   客家人口迁徙与抚州有密切关系,他们在赣南、闽西、粤东形成客家民系之前,不少人在抚州域内居住过一至十数代,形成客家民系之后又有一部分人倒迁至抚州南部县份开山垦种。近代客家研究学者岁香林就把广昌县划定为“非纯客住县”。与客家有关的不惟广昌,还有南丰、乐安等县,这些地方某些词汇的确与客家话有相同之处,如广昌、南丰都说“食饭、食茶”,不说“吃饭、吃茶”。乐安县男女交合说
  “鸟”,不说“戳”;衣服挂破了说“烂了”,不说“破了”;“活的”说“生[saη213]箇”。南丰、广昌影母开口呼字基本不拼[η]声母,而零声母、来母齐齿呼不读[t]声母,这些都像客家话。但上述3县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与抚州市其他县(区)联系更为密切,仍属赣语系。
   抚州方言还保留了中原汉语古韵。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前者是指上古汉语还没有中古时期存在的“知彻澄娘”,后者是指上古汉语读[t t']的字特别多。抚州市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残存抑或折射了上古汉语这一特点。知组三等字和章昌2母一般读[t t'],南城、南丰、广昌等县精清从、庄初崇开口一二等字大部分或部分字也读[t t']。在词汇上,也保留了许多古汉语成分,如水稻称“禾”,热闹称“炀”,站立称“衙”,玩称“猥”,肮脏称“邋遢”。南城县还称睡为“眠”,广昌县称猪为“彘”、称吃为“食”等,所有这些均可在《尔雅·释诂》《说文解字》等古帙中找到。
   方言的形成与行政区域的划分有极大关系,现抚州市境域从宋至清千余年内划分为抚州、建昌两个州、军、路、府管辖。反映在方言上,可分为临川、南城两片。临川片包括临川、东乡、崇仁、宜黄、乐安、金溪6县(区),该片泥来洪音相混,或都读[l],或虽有[n l]但相混,不能作为两个独立的音位。近代以来,该片受北方话影响较大,有明显向北方话靠拢的趋势,因而比较好懂;南城片包括南城、南丰、黎川、广昌、资溪5县。南城、黎川、广昌3县来泥不混,[n l]为两个独立的音位,增加了[n]减少了[〓]。这些代表点也有[〓],但作为[n]的条件变体,并不增加声母的音位。南丰县也[n l]不混。其中南丰、广昌2县兼有赣语和客家话一些特点,是赣语和客家语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两个县未出过远门、少与外界打交道者的口语,其他县人听起来很吃力。宜黄县“九”今读[kεu],近似于客家方言的读音。福建黄典诚阅读邱尚仁的《南城方言的语音系统》后,在《闽赣方言的交错与方言志编写的问题》中说:“发现南城话与闽北、闽西方言(有)相似。我推断赣客一家。”他列举几个例字:|道hao|拖ho|脱hot|汤hoη|淡han|,认为南城与福建建宁有共同的特殊语音现象。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