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24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
分类号: G22
页数: 8
页码: 3145-3152
摘要: 域内广播事业在1955年后真正起步。1958年底,各县广播站全部建立。接着,公社广播站和大队放大站逐步建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因木竹架线质量不高,经不起洪水、风雹、冰冻等灾害侵袭,及财力不足、维修经费短缺等原因,广播事业发展出现滑坡。自1982年起,行署拨出专款补助,各县(市)在财力允许条件下逐年增加投入,以县广播台、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广播专线和调频传输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广播网建设得以恢复和发展。1996年,地委、行署抓“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全区广播有一个发展高潮。随后,乡镇广播经费得不到保障,广播喇叭数、村放大站数减少,广播事业重又滑坡,进入低谷。
关键词: 抚州 广播

内容

域内广播事业在1955年后真正起步。1958年底,各县广播站全部建立。接着,公社广播站和大队放大站逐步建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因木竹架线质量不高,经不起洪水、风雹、冰冻等灾害侵袭,及财力不足、维修经费短缺等原因,广播事业发展出现滑坡。自1982年起,行署拨出专款补助,各县(市)在财力允许条件下逐年增加投入,以县广播台、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站为基础,广播专线和调频传输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广播网建设得以恢复和发展。1996年,地委、行署抓“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全区广播有一个发展高潮。随后,乡镇广播经费得不到保障,广播喇叭数、村放大站数减少,广播事业重又滑坡,进入低谷。
   一、收音站 民国20年(1931),宜黄县政府创办江西省第一个县级收音室(翌年改称收音站),收抄记录新闻,供县办报纸刊发。22年,江西省电台所属无线电分队驻宜黄,主要任务是监听和收集苏区情报。24年,该队撤走,将其1台无线电接收机交给宜黄县政府使用。民国22年(1933),临川县政府设收音站,收抄电讯。29年建立电讯分队,除收抄、油印中央和省电台播发新闻外,还播报一些当地情况。分队业务上归省电讯总队管理。37年电讯分队撤销。民国24年(1935),南城县政府设收音站,由江西省政府分配1台电子管交流收音机,收抄中央和省电台电讯。30年,江西省立南城民众教育馆成立,馆内设有收音站,县收音站停办。民国25年(1936),南丰县政府设收音站,配备直流八灯收音机1台。29年,第七行政区48电台分队在县城攀桂芳巷建立通讯电台1座,有5瓦收发报机1台,15瓦手摇发电机l台。电台除定期向上级汇报征税征粮情况、统计数字、资料报表及接收上级各类通告、指令外,还收抄记录新闻。37年,通讯电台撤销。民国30年(1941),黎川县政府设收音站,有1台真空管收音机,约1年后停办。
   宜黄、临川、南城、南丰等县收音站均在解放前夕停办。 1949年10月1日,宜黄县利用民国时期县政府收音设备,建立无线广播收音室,归县委宣传部领导。1950年,乐安、崇仁、临川、黎川、东乡、南丰、金溪等县相继建立收音站。1951年2月,广昌县建立收音室,1953年初改为收音站。1951年4月,资溪县建立收音站。1952年南城县建立收音站。至此,全区各县均建立收音站。
   收音站初期设备非常简陋。崇仁、南城、金溪、广昌4县收音站,只有“5042”型中、长波国产直流收音机1台,广昌县建站后添置美国产四灯直流收音机1台。东乡、资溪两县有直流五灯收音机1台。黎川县有直流电子管收音机1台,通电以后增加交流电收音机2台。临川收音站有美国产交直流收音机1台,天津产八管收音机1台。乐安县有直流收音机1台。南丰县有四灯二波段收音机1台。宜黄县是接管民国县政府所留收音机。随着收音站发展,设备逐步增加。
   二、有线广播
   (一)广播台、站设备
   地(专)区站设备 地(专)区人民广播站前期设备较简陋,主要有GYZ×250W扩音机3台,增音机2台,601型录音机4台,206型电唱机2台,载波机1套。1980年停止播音后,以上设备陆续调拨到县(市)广播站使用。
   市台(站)设备 2005年建电台初期,抚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设备从数字化起步。制作、播控设备均较为先进,是集广播录音、制作、审听、播出于一体的音频工作站。当时,该设备在全省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随着电台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电台广播设备由一套增加到两套,并对制播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2011年,市电台使用的设备从最初简单的制播、编辑功能的数字化,发展到采、编、播、存储等生产流程较全面的数字化,基本构建一个初具智能化、网络化的制播平台。
   县台(站)设备 县、市广播站初创时期,设备一般有扩音机(100瓦~500瓦)、电唱机、601型录音机、收音机等。随着广播宣传量增加,从1969年起,各县、市陆续增添和更新设备。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县、市广播站扩音机功率增大,为1000瓦~2000瓦,并配有增音机、电源柜、输出柜、601或602型磁带录音机、广播专用数字收音机和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各种检测仪表。2000年,各县、市广播台(站)机房和录音制作室均配备整套稳压装置和成套录播设备,有达标扩音机、播音控制桌、调音台、卡座、组合配电柜、功放立柜、双声道录音机、立体声调频发射机等,设备技术指标均达到部颁乙级标准以上,价值在8万~20万元之间。临川、崇仁、东乡、南城、金溪等5县广播站设备达到部颁甲级标准,经验收合格,先后改为人民广播电台。2010年,崇仁广播电台抽通行证50000多元建成青频工作站,实现广播从模拟到数字的初步换代升级。2011年,南丰县广播电视台采取光线发射方式播出。黎川县广播电台,有线广播功放机有200W1台,县城拥有线广播8台,线路有4千米。
   乡、镇(公社)广播站设备 建站初期,站内设备一般有100瓦~500瓦扩音机、206四速电唱机、收音机、调压器、话筒等。1959年冬,临川县24个公社广播站有扩音机26台,总功率6350瓦。各县(市)完成公社广播站建立后,把重点放在充实和更新机房设备上。1993年,乡镇广播站均有500瓦~2000瓦扩音机(全区205个乡镇站有扩音机306台,总功率130.825千瓦)、增音机、调压器、电唱机、601型录音机、收音机、盒式录音机,并配有万用电表及其他检测维修设备。2000年后,配有广播控制桌,并增添166台调频发射机。广播设备基本完善和齐全,大部分达到部颁标准。至2011年,乡镇村广播设备大都被电视设备替代。
   村(大队)放大站设备 域内村(大队)放大站设备都很简单,一般只有扩音机、收音机和话筒,扩音机功率50瓦~500瓦不等。经济条件好的村站有206四速电唱机、601录音机、调压器等。1972年,全区268个大队放大站扩音机总功率为13.35千瓦,高音喇叭4226只,入户喇叭232945只,入户率53%。1993年村放大站有389个,扩音机总功率增加到89.925千瓦,有动圈喇叭41245只。2000年,全区只有166个村放大站,扩音机及喇叭数减少。
   (二)广播网路建设
   信号传输 域内有线广播传输网路建设大体经历4个阶段: 邮电线路传输。1968年以前,县(市)广播站广播信号都靠邮电线路传输。为不影 向通电话,广播一般安排在晚上,且时间只有两小时。1956年下半年,宜黄县借用电话线路214杆千米,临川县借用电话线路438杆千米,黎川县借用电话线路362杆千米。1957年年底,广昌县县城借用电话线路3.5杆千米,县城至农村借用电话线路222杆千米。至1968年8月底,全区共借用电话线路3374.5杆千米。
   载波传输。1959年9月,省广播局在宜黄县进行广播载波试点,东陂、黄陂、二都、梨溪、棠阴、神冈等6公社参加,成功实现广播信号经载波电路传输。1961年9月,资溪县广播站购进西湖牌广播载波设备,通过模仿、创新、自制广播载波设备,12月,饶桥、高埠、乌石、嵩市、石硖等5个公社开通广播载波。1968年6月,抚州专区毛泽东思想广播站进行载波广播设备技术革新,经20余次反复试验,自行设计、自行安装载波广播发送机13台,放大机39台,接收机134台,线路滤波器500余套。9月,该站利用抚州市通往南城等县长途电话中继线,进行广播载波试验。1969年2月,专区广播站在资溪县高埠公社召开载波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广播事业局军代表、省革委会宣传部、省邮电管理局、省广播局以及华东地区部分省、市、县代表,全省各县广播站负责人共400多人。现场会对载波广播作现场演示,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应用载波广播,较好地解决广播与电话争线矛盾,大大促进广播发展。1969年底,全区实现专区到县广播载波化,县到公社通载波有143个。对此技术成果,新华社、《人民日报》均作报道,省广播局发贺电。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各省、市广播部门纷纷派人到抚州考察学习。
   专线传输。1974年邮电体制改革,对邮电线路用作载波广播实行收费。1974年8月,地区下发《全区广播事业发展规划座谈会纪要》,推动广播传输专线发展。1974年春,临川县投资1.2万元,调集民工2400多个,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2168部队技术人员指导下,历时3个月,埋设从上顿渡到崇岗、秋溪两公社地下广播线,长度为22千米。1975年3月,东乡县埋设县城到邓家、愉怡公社地下广播线,全长28.5千米。至1976年底,全区共埋设地下广播线234千米。由于地埋广播专线施工科学性强,日常维护难度大,架设水泥杆、木头杆成为专线建设主要形式。1977年始,临川县及公社共投资43万元,用3年时间完成县城至32个公社水泥方杆专线16条,总长218杆千米,259线千米。抚州市1975年筹集资金1.8万元,架设30多条水泥杆广播专线。崇仁县自1977年起,逐年拨款架设专线,至1982年架通县城通往11个公社广播水泥杆专线,总长94杆千米。1982年,地、县、社三级集资133万元,架通广播专线3466杆千米。宜黄二都、临川连源、金溪芦河、南丰沙岗、南城麻姑山、抚州市洋洲等公社达到村村、队队通广播,基本建成广播专线传输网络,成为1982年全区公社级广播先进集体。至1984年底,全区县至乡的广播专线有1270.1杆千米、1489.4线千米,乡以下有6154.1杆千米,全区12个县、市和绝大部分乡(镇)建立广播专线。至2000年,全区广播专线仅保留88.6杆千米。
   调频传输。专线传输难抵抗自然灾害破坏,加之财力不足,维修管理不及时,传输性能日趋下降,困扰有线广播向高层次发展。1980年,临川县为解决罗湖等7个公社架设过河专线财力困难问题,购买1台温州无线电二厂生产的10瓦调频发射机,用158.5兆赫频率把县站信号发送到罗湖公社广播站,罗湖站再用专线把信号传到其他6个公社。此举为全区开展调频传输建设提供经验。1984年底至1985年,南丰县、宜黄县、东乡县、乐安县、广昌县先后尝试购置50瓦调频发射机,使未通专线乡、镇能接收到县站广播信号。1986年初,地委、行署把调频传输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来抓,使全区调频广播迅速发展。宜黄、临川、南城、乐安、崇仁、资溪、黎川、南丰等8县购置300瓦调频发射机,金溪、广昌两县购置100瓦调频发射机,东乡购置50瓦调频发射机,大部分乡、镇建立小功率调频台,调频传输基本普及。2000年,“村村通广播”目标基本实现,全区有县调频台11座、发射机总功率为5.32千瓦;乡、镇建调频台177座,发射机总功率为6.84千瓦,调频广播覆盖率为86.34%。至2011年,全市建调频台11个。
   收听工具 广播的收听工具有舌簧喇叭、压电喇叭、高音喇叭、动圈喇叭和调频喇叭。在实现调频传输后,凡有调频功能的各式收音机均可收听调频广播,收听工具多,收听面也随之增大。
   舌簧喇叭和压电喇叭。兴办广播初期,一般都使用价格便宜、灵敏度高、耗电少的舌簧喇叭。1965年,全区有入户舌簧喇叭1.4万只。1966年始,价格更低(每只三四角钱)的压电喇叭成主要的收听工具,其缺点是音质不好。1968年,全区小喇叭(舌簧喇叭和压电喇叭)为4.8万只。至1972年,全区有小喇叭232945只,入户率53%。
   高音喇叭。高音喇叭功率较大,声音集中,传播距离远,多用于城镇和农村公共场所或广播大会。功率为5瓦、8瓦、10瓦、15瓦、25瓦大小不等。1965年年底,全区有高音喇叭974只,1972年增至4226只,1992年发展至4544只,1997年有4157只。
   动圈喇叭。动圈喇叭音质更好,先在城镇街道安装,后推广到农村。1984年全区有动圈喇叭17954只,1993年发展至37737只,1997年仅有4100只。随着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至2011年,全市区没有高音喇叭。
   调频喇叭。其特点是用喇叭直接接收调频发射机广播信号,不需专线传输,可减少维修经费,有利于广播推广和普及。1997年底,全区有10瓦调频大喇叭9933只,0.5瓦入户小调频喇叭38700只。2011年,东乡县广播电台首批购置20只,无线调频广播悬挂于县城主要街道,乐安县城有调频喇叭25只。至2011年底,全市调频喇叭有100多只。
   2000年年底,全区有高音喇叭和调频喇叭4.9万只。
   (三)广播宣传
   地(专)区广播站宣传 地(专)区人民广播站宣传节目仅两类,一类是新闻节目,有消息、通讯、录音报道等;另一类是专题节目,主要是每天1次的《对农村广播》,以及录音讲话、政治理论学习等。时间安排为每天播音3次,早晨5:50至8:00,中午11:50至13:00,下午17:50至21:00,其中自办节目时间约30分钟。在载波广播停止期间,地区广播站用录音带传送自办节目。
   收音站宣传 民国时期收音站收抄新闻,除供县政府参考外,还有选择地抄写或油印部分新闻作墙报用。南城县民众教育馆收音站则在县城十字街挂1只喇叭,每天早晚各播音1次,主要是当天新闻、抗日战况和防空知识等。南丰县收音站还将收抄新闻提供给《南丰三日刊》登载。
   新中国成立后,收音站主要是收抄中央电台和省电台新闻,印发《广播宣传材料》送到县直有关单位参考,还组织县城机关干部收听中央电台或省电台《理论学习讲座》节目。春节期间,收音员还携带设备下乡,组织群众收听国内外重大新闻,收听党的政策、法令,教育、鼓励人们参与和支持“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和农业、工业建设等。
   县(市)广播台、站宣传 1955年至1965年,县(市)广播宣传,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自办不定期综合性新闻节目。1966年后,广播宣传逐渐走上正轨,时间固定,栏目增多,内容丰富。
   1985年,全区来稿38595篇,共播出27175篇,其中自采稿件3114篇,听众来信440篇。1992年全区来稿40103篇,播出32381篇,其中自采稿件4123篇,听众来信419篇。1997年全区来稿50103篇,播出38381篇,其中自采稿件5234篇,听众来信525篇。2000年全区来稿48300篇,播出36215篇,其中自采稿件5138篇,听众来信653篇。
   节目设置。新闻类:县(市)广播台、站都把当地新闻作为骨干节目认真办好,围绕县(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宣传该县(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新经验、新成就以及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反映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呼声,并对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进行适当揭露和批评。60年代初,设有“农村社教”“当代英雄”等专栏;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设有“理论讲座”“批林批孔”“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栏目;1978年设有“真理标准讨论”“学习全会公报”等专栏;1982年以后,设有“学习十二大”“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开发总体战”“学孔繁森”“科技兴农”“深化企业改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栏目;乡镇广播站建起后,普遍开办“全县广播站联播”。新闻节目栏目多,内容丰富,深受听众欢迎。
   此外,县(市)台、站开办部分特色新闻节目。1960年至1964年,崇仁县开设“时事政策讲话”,1980年南丰县开设“时事节目”。1982年后,南城、南丰、宜黄、崇仁、乐安等县开办“简明新闻”或“快讯”。该节目一般安排在晚上播出,次日早上重播,每次5分钟,播出稿件6篇~7篇。南城、宜黄、崇仁、资溪、东乡办有《一周新闻选播》或《一周综合新闻》,星期六晚上播出,星期日上午重播,每次15分钟~20分钟,播出稿件8篇~10篇。1984年崇仁县开办《乡编节目》,1985年乐安县也开办该档节目,由乡站采编录制,送县站播放,每周3次,每次15分钟。1985年临川县开办《报刊新闻》,从各级党报剪辑有关文章播出。金溪和东乡县于1991年增办《午间新闻》,每天播出1次,每次5分钟,每组节目有5条以上信息。
   专题类:此类节目分3类,一是以农民、青年、民兵、少年儿童为对象。各县(市)广播台站《对农村广播》是此类节目主干,每天播出3次,每组节目10分钟至15分钟。1962年崇仁县开办《民兵节目》,1973年开始定期播出,每天播出2次,每次10分钟。1982年7月,广昌县试办《青年之友》,每周星期三中午播出,每次15分钟。并办有“农村政策顾问”“勤劳致富”“农村新事”等栏目。1984年南丰县开办“对青年广播”,每周1次,每次10分钟。1984年抚州市开办“对少儿广播”,每次时间10分钟至15分钟,1996年停播。金溪县在专题节目中设有“乡镇新事”“农业科技”和“农家生活”等栏目。二是传播、普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1977年9月25日起,南丰县开办“文化科学”,每天播出2次,每次10分钟;1979年3月增设“生活顾问”和“学科学”节目。抚州市曾开设“羊城古今谈”“知识与生活”“天南海北”等节目。1982年7月,广昌县开办“大众科学”“文化与生活”,1985年该两档节目合并为“文化与科学”。其他县也开设类似节目,介绍当地名胜古迹,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三是反映地方特色的综合性节目。1987年,抚州市开办“羊城瞭望”节目,每星期二、四、六早上播出,时间15分钟,栏目为“经济要闻”“经济专访”“经济漫谈”“消费指南”“市场点滴”等,稿件以该站记者采写的为主。1990年8月,广昌县开设“莲乡风采”节目,辟有“广昌古今谈”“旴江人杰”“莲乡瑰宝”等栏目。南丰办有“可爱的桔乡”节目,每星期日早、晚各播出1次,每次30分钟,设有“琴台新貌”“旴江潮”“嘉禾新韵”等栏目。
   此外,县(市)广播台、站开设特别专题节目,主要有县(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报道,有英雄模范事迹报告,有重要文件、重要领导人讲话,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专题节目。
   文艺类:县(市)广播台、站历来均设有文艺节目。节目来源主要是录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音乐、戏曲、相声、小品等,并播放唱片、录音带及录制当地专业或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演出的歌曲、戏剧等。节目一般为10分钟至30分钟。南丰开设“每周一歌”,黎川开设“周末文艺”,临川开设“地方戏欣赏”,南城开设“旴江文艺”,宜黄开设“宜黄文艺”。各县(市)广播台、站所播文艺节目中,带地方特色节目约占1/3。
   服务类:县(市)广播台、站所办服务类节目,主要有“节目预告”“天气预报”“广播体操”“为您服务”“听众信箱”等。该类节目贴近生活,方便听众,服务社会,为群众喜闻乐见。1984年5月31日,广昌县广播站播报该县在24小时内将有特大降雨,号召干部群众抗洪抢险供销社桥头售货亭把5万多元价值的布匹抢运到安全地,避免重大损失。1990年2月,南城有“影视与观众”节目,向听众介绍县电影院一周内准备放映影片及其影视评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南丰开办的“科技与信息”服务节目,着重介绍蜜桔栽培、管理知识和丰产经验,传递全国蜜桔销售市场信息;蜜桔上市时,每天通报市场价格,深受桔农和顾客欢迎。
   广告类:县(市)广播台、站都开办广告节目。主要内容有经济信息,寻人寻物启事,县内外国营、集体和个体工商企业商品广告等。抚州市寻人寻物启事每次3元,文学广告每分钟6元,配乐广告每分钟10元,1990年广告收入260元。1992年全区县(市)广播台、站广告总收入为5100元。随着县、市有线电视台广告业发展,县、市广播台、站广告节目减少。
   节目交流。广播宣传节目交流有3种形式:一是区内县(市)台、站之间的展播活动。该活动由地区广播电视局宣传科组织,各县(市)广播台、站提供节目,由地区广播电视局统一审定复制后,发给各县(市)台、站播放。1984年9月组织“庆祝建国35周年专题节目展播”,1987年7月举办“庆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60周年专题节目展播”,1989年9月开展“庆祝建国40周年专题节目展播”,1990年10月、1991年2月、1992年10月、1996年8月、1997年6月、1998年11月分别进行“抚河流过的地方”“党的光辉照我心”“硕果献给十四大”“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可爱的家乡”“辉煌二十年”等专题节目展播。1990年国庆期间举办“抚河流过的地方”,共13组节目〔其中12组由县(市)广播站录制,1组“开篇的话”由地区广播电视局宣传科录制〕,每组节目15分钟,联播结束后,评出一等奖3组,二等奖4组,三等奖5组。二是省内地(市)之间联播。1985年5月至8月,全区12个县(市)广播站参加江西省广播电视厅“全省专业户致富经验大联播”活动。每组节目15分钟,节目播出后反响较大。1986年9月,省人民广播电台筹办“1987年春节文艺大联播”节目,邀请省内11个地(市)台、站参加,抚州地区广播电视局与抚州市广播站联合录制的“送虎迎兔唱抚州”参加联播,抚州市广播站还播放其他10个地、市文艺节目,丰富春节期间文化生活。三是省内县(市)之间新闻节目交流。黎川、广昌、南丰、资溪等县于1987年5月参加江西省县级广播台(站)宣传节目交流活动。活动期间,黎川县广播站按协议每月向33个广播台(站)提供新闻稿2篇,共提供稿件40篇,同时在该站新闻节目中开辟“全省县级广播台(站)新闻选播”专栏,共播出稿件393篇。广昌县广播站向33个广播台(站)供稿300篇,播出兄弟台(站)110篇新闻。此活动对于交流信息、丰富县站节目内容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乡、镇广播站宣传 乡、镇广播站定期或不定期开办新闻、文艺、服务和综合节目,主要是传达乡、镇政府政令、通知,宣传好人好事,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由于各乡、镇广播站具体情况不同,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乡、镇广播站自办节目次数、内容和质量差别较大。黎川县裘坊乡广播站自1981年起10年间平均每年办85次节目,播出稿件250篇,而中田乡广播站由于报道员变动频繁,10年中只办187次节目,播出稿件447篇。南城县乡、镇自办节目有“新闻”“农业科技”“卫生与健康”“美化生活”“乡村新事”“农家乐园”“法制园地”“技术与信息”“理论政策学习”“青年节目”等。崇仁县乡、镇自办节目,将新闻、农业科技、卫生知识综合在一起。该县21个乡、镇广播站,只有2个有录音设备,其余均为直播。全区95%以上的乡、镇广播站均有自办节目,最好的一星期两组,每组节目10分钟,播出稿件不少于3篇;差的自办节目不稳定,经常停办,只是转播各台(站)节目。
   三、无线广播
   域内的无线广播有抚州八三一台和抚州人民广播电台。
   (一)抚州八三一台 抚州八三一台是以干扰敌台为主的小型中波发射台,位于临川市赣东大道126号,面积约7700平方米。1970年筹建,初名抚州实验台。1984年1月改称抚州八三一台。下设办公室(含财务室)、机房技术股。建台初有工作人员6人,1976年为15人,1983年为13人,2000年为1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1997年底,固定资产总额为133.87万元。
   该台1971年12月15日正式开播,主要任务是转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和干扰敌台。1978年11月,取消转播省电台节目,成为单一干扰台。建台初期有3台1000瓦中波发射机,1台转播节目,两台干扰敌台,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35小时。发射天线为木杆水平天线,高30米,覆盖面积1519.76平方千米,覆盖人口约28万人。1976年8月新机房建成,中波发射机增至4台。1983年架设两副高76米、边宽50厘米三棱柱铁塔天线,1991年架设1副高60米三棱柱铁塔天线。天线改造后,覆盖面积为2122.64平方千米,覆盖人口约35万人。机房设备还有ZCG—1型测试立柜1台,GXF—1电子管限放柜1台,ABS—3调幅广播发射机智能测试仪1台,RC118型场强测量仪1台。该台1990被评为全省广播技术维护工作第2名,1994年获全省广播技术维护三等奖。
   (二)抚州人民广播电台
   抚州人民广播电台有新闻综合频率和交通音乐频率两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为36小时。
   新闻综合频率 抚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2004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2005年2月28日开始试播,8月28日正式开播,播出频率为FM96.4兆赫、FM101.3兆赫,发射功率为分别为3000瓦和500瓦,其发射信号覆盖抚州市及周边十几个县市,是一家集新闻、信息、文艺、娱乐、资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频率。设有“抚州新闻”“正午时光”“政风行风热线”“964新闻茶馆”“嘻嘻哈哈”“倾情夜话”“点点心意点点情”等适合不同听众群的20多个节目,其中体现为百姓解难,替政府分忧的“政风行风热线”和排解心理困惑,分享心路历程的“倾情夜话”以及关注民生民情,服务百姓生活的“正午时光”等节目在听众中有着广泛影响。“政风行风热线”自2006年开播至2011年止,共播出节目241期,节目累计接听热线电话2163个,当场解答群众提出问题2003个,节目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54件,解决率为96.3%。该节目的播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群众欢迎。2007年荣获全省优秀反腐倡廉宣传栏目三等奖。
   新闻综合频率除“抚州新闻”栏目外,其他自办栏目全部实行直播。全天播出总时长18小时,从早上06:00开播到晚上24:00结束。
   交通音乐频率 交通音乐频率2007年‘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播,播出频率为95.5兆赫,发射功率为3000瓦,是一个集交通服务、音乐、娱乐、资讯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广播频率。收听群体锁定在广大有车一族、出租车司机及大中专院校学生、中青年人群,是当地媒体中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传播媒体。开设的节目有“955交通在线”“车行天下”“车友俱乐部”“955信息超市”“违章查询”“快乐出行”“开心方向盘”“抚州生活”等20多个服务性和娱乐性节目。全天播出总时长18小时,从早上06:00开播到晚上24:00结束。该频率是一家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专业频率,人员录用、经费开支均由频率自行解决。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