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区(地区、市)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212
颗粒名称: (一)专区(地区、市)报刊
分类号: G21
页数: 6
页码: 3122-3127
摘要: 《抚州农民》 1952年1月1日创刊,直排文,4开4版。始为五日刊,1952年7月1日改为三日刊,1953年2月28日改为每月10刊。1956年2月1日改为横排文版,双日刊。邮局发行,报社印刷厂印刷,期发行量由3000份增至5000份。社址在抚州市吴家井13号。谷虹先后任副社长、社长,靳汾、张竹泉、蓝天、王镜明先后任总编辑。创刊号第一版刊登江西省政府主席邵式平题词:“彻底完成土地改革,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努力增产节约备荒,巩固发展革命的胜利。”报纸一版为要闻,二版为农村经济,三版为农村政文,四版为国内外时事。主要栏目有“读报人来信”“农民识字牌”“在抚州各地”“宣传员讲话”“当前问题”“在农业社里”“党的生活”“新鲜事”“时事问答”“在祖国各地”等,并设置“农村俱乐部”副刊。5年多时间,报纸在宣传贯彻各个时期党中央方针政策,推动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和动员全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各县报均已创办,《抚州农民》与县报在内容上有所重复,本着节约精神,《抚州农民》于1957年4月1日停刊,共出刊678期。
关键词: 抚州 专区报刊

内容

《抚州农民》 1952年1月1日创刊,直排文,4开4版。始为五日刊,1952年7月1日改为三日刊,1953年2月28日改为每月10刊。1956年2月1日改为横排文版,双日刊。邮局发行,报社印刷厂印刷,期发行量由3000份增至5000份。社址在抚州市吴家井13号。谷虹先后任副社长、社长,靳汾、张竹泉、蓝天、王镜明先后任总编辑。创刊号第一版刊登江西省政府主席邵式平题词:“彻底完成土地改革,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努力增产节约备荒,巩固发展革命的胜利。”报纸一版为要闻,二版为农村经济,三版为农村政文,四版为国内外时事。主要栏目有“读报人来信”“农民识字牌”“在抚州各地”“宣传员讲话”“当前问题”“在农业社里”“党的生活”“新鲜事”“时事问答”“在祖国各地”等,并设置“农村俱乐部”副刊。5年多时间,报纸在宣传贯彻各个时期党中央方针政策,推动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和动员全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各县报均已创办,《抚州农民》与县报在内容上有所重复,本着节约精神,《抚州农民》于1957年4月1日停刊,共出刊678期。
   《赣东报》《赣东日报》 为加速全区社会主义建设,抚州地委决定创办《赣东报》。1958年2月18日《赣东报》出版,4开4版,双日刊。《赣东报》出刊至同年12月29日止,共出刊160期。期发量1万多份。1959年1月1日,《赣东报》更名为《赣东日报》。日报出至1962年5月31日止,共出刊1228期。1962年6月1日恢复《赣东报》报名,双日刊。邮发,发行量最高数为3.4万份。社址在抚州市大公路249号,后迁至若士路口(即赣东大道9号),由报社印刷厂印刷。傅柏林先后任报社负责人和副总编辑(主持工作)。报社设编委办公室、群众工作组、政治宣传组、经济宣传组、时事宣传组等机构,有记者、编辑26人。
   报纸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综合新闻,三版为政治文教卫生新闻,四版为国内外时事。常设栏目有“公社生活”“赣东要闻”“新人新事”“新风尚”“社会主义教育讲话”“赣东各地”“党的生活”“祖国各地”“时事讲话”等。并设置“抚河”副刊。
   该时期所出报纸,除具有“大跃进”时代特色外,还大量报道全区人民改造低产田、兴修水利、大办农业等英雄业绩。并刊发《丁长华一片忠心为农业》《高中毕业生宋喜明大办农业》等有影响报道。
   1967年1月3日,“抚州大中学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指挥部”等4个“红卫兵”和“造反派”组织封闭报社,《赣东报》出版911期后于同年1月4日停刊。
   1982年1月1日,《赣东报》复刊,4开4版,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0007。报纸始为周二刊,1985年出周三刊,1993年每周4期,1994年为周六刊,至1994年12月31日,《赣东报》共出刊2087期。宋友贤、钟天兵先后任总编辑。
   《新赣东》《新赣东报》 1967年1月6日,“红卫兵”和“造反派”等4个组织组成“临时接管委员会”,接管赣东报社,出6期《新华社消息》。1月15日《新赣东》面世,4开4版,出刊48期。3月8日实行军管,改出《新赣东报》,至8月24日共出刊178期。9月1日,“抚州专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筹委会”接管报社,出10期《新华社电讯》后,于11日恢复出版《新赣东》。10月3日,《新赣东》为抚州专区临时领导小组机关报,1968年2月21日,《新赣东》为抚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至1968年11月30日为止,《新赣东》前后共出刊507期。依据省、专革命委员会精简机构的指示精神,《新赣东》于1968年12月1日终刊。报社解散,人员分流与下放,财产移交地区印刷厂。
   《赣东通讯》 1980年5月1日正式出刊,4开4版,周二刊。地区印刷厂印刷。办公地址:中共抚州地委院内。负责人:傅柏林(兼)。报纸主要栏目有:“三日谈”“赣东各地”“社队园地”“党的生活”“体育与卫生”“半月国际时事”等。并从1981年1月1日起开设“牡丹亭”副刊。邮局发行,期发行量7000多份。至1981年12月27日共出刊174期。
   《抚州日报》 中共抚州地(市)委机关报,1995年1月1日由《赣东报》改名而成,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0041。邮局发行代号43—5011。1995年11月,报社从地委院内迁进新闻大楼办公(赣东大道9号),总编辑为钟天兵。2000年7月实行社长负责制,历任社长为钟天兵、夏俊,总编辑为王晓建。报社设办公室、总编室、记者部、新都市编辑部、专刊部、社会新闻部、新闻研究室、广告部、出版部、财务部等机构。至2011年,有采编人员56人;高级记者2人,主任记者4人,主任编辑7人,记者、编辑21人,助理记者、助理编辑13人。
   经过多年发展,抚州日报由单独的一张报纸,发展到“三报一导刊”(抚州日报、临川晚报、手机报、新都市导刊)、一网站(抚州新闻网)、一旅行社(抚州新闻旅行社)。经营方面拥有广告中心、印务中心、物管中心。
   报社办报宗旨:宣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地(市)委重要决策,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及时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反映全区(市)各地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促进全区(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开4版,由赣东报社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排版印刷,改铅字排版为电脑排版。报纸在4开时,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新闻版,三版为政治文教版,四版为副刊、广告版。1996年1月1日,《抚州日报》由4开4版小报改为对开4版大报,周六刊。对开时,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三版为专刊、副刊版,四版为国际国内新闻、广告版。常设栏目有:“大家谈”“今日赣东”“开眼界”“车间村组新闻”“抚河评说”“放眼华厦”“禾场上”“市场漫笔”“农业科技”“企业天地”“赣东沃野”“有话就说”“警钟”“领头雁”“党的生活”“国际热点”“环球经贸”等。同时在4开和对开报上开设“牡丹亭”副刊。1993年1月2日创办《周末》专刊,4开4版。主要栏目有:“赣东瞭望”“周末走笔”“社会纪实”“家庭生活”“人间万象”“影视天地”等,1995年12月30日停刊,共出专刊157期。1994年1月5日创办《科技版》专刊,4开4版,每逢星期三出版。主要栏目有:“科技人物”“农民老板档案”“致富窍门”“养殖指南”“乡企科苑”“瞭望台”“科技展望”“生活百科”等。农民和农村干部盛赞《科技版》是“农民好朋友,科技‘二传手’”。《科技版》曾单独发行,最高发行量达6万份,至1995年12月27日停刊,共出刊104期。1982年12月18日,报纸一版登《白陂公社没有一个人告“肥料状”》一文,1983年1月26日,被《人民日报》“读者推荐”栏目转载。自1984年起,报纸先后有70多篇新闻作品、12个标题、3块版面在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江西省新闻学会所办江西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其中《乱砍滥伐酿恶果》《农民饶金水连赢两场经济官司》《一张闪光的值日表》《东乡县红壤开发采访札记》(之一至之四)《“跑上级”的喜与忧》《一个全国劳模的遗憾》《背篓里的希望》《留得清白在人间》等8篇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从1991年起,报纸先后有11篇新闻作品、3个标题、2个版面在全国地市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其中有5篇新闻作品获二等奖。2000年1月7日创办《抚州日报周末》专刊,每逢星期五出版。开始为4开8版,3月3日改为对开四版,设有“周末视线”“有事找周末”“个案剖析”“外埠传真”“醒世恒言”“百姓故事”“奇闻趣事”“抚州一景”“打工者说”“今非昔比”等栏目。“有事找周末”栏目获得社会好评,成为报纸与读者桥梁。
   2000年10月13日起,《抚州日报》改为中共抚州市委机关报。此后,报纸坚持一年一改版,年年创新。该时期的报纸版面,一版仍为要闻版,二版综合新闻版,三版为交替刊出的专刊,四版为副刊、广告版;常设栏目有:一版:今日关注、新闻故事、新闻现场、抚河说评。二版:记者观察、新闻追踪、社会传真、以案说法、资讯、动态、抚河说评、玉茗时评、聚焦平安、创业天地。时事:关注、视野、焦点、新闻速读、图说新闻。2001年后,抚州日报在省级新闻奖评选中,共获江西报刊新闻奖一二三等奖123篇。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34篇,三等奖77篇。一等奖作品——《抚州市临川区唱凯堤决堤》《丰厚之“父”》《全球天然樟脑粉芳樟醇价格金溪说了算》《村里没通电,我们怎能安心走》《新“临川四梦”》《婚育桃园——梅湾村》《吴国汉创办山庄引领梨溪新产业》《坚持四个制度、实现四个提高》《“五榜”彰显“三公”》《建一个桔都》《天价猪牯落东盛》《抚州十万农民跑物流》等篇,曾引起广泛好评。此外,获江西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5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1篇。
   至2011年12月底,《抚州日报》总共出版8520期。
   《抚河文丛》 原名《抚河》,1979年1月创刊,16开本,96页,综合性文学季刊,抚州地区(市)文联主办。历任主编吴林抒、苏辑黎、杨沥泉、刘国芳。1979年1月至1980年年底,《抚河》为全区发行,内刊,每期印数1500份。1981年1月《抚河》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067。1990年更名为《抚河文汇》,内部发行,向全区文学爱好者及有关单位赠阅。原由地区印刷厂承印,1993年改由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排版印刷。1998年恢复《抚河》名称,不定期出刊,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印刷。1999年1月更名为《抚河文丛》,每期发行1000份,发表各类作品2000余篇,计660余万字。其中有20余篇作品先后被《戏剧与电影》《中国微型小说选刊》《小说奇观》《报刊文摘》《新剧作》《诗选刊》《青年文学》《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转载。至2011年底共出刊170期。
   《抚州教育》 1979年8月创刊,抚州地区教委主办。创刊时名为《抚州教育通讯》,不定期出刊;1980年改名为《教学研究》,月刊,主编周礼忠;1990年更名为《抚州教育》,月刊。主编叶泉卿。主要栏目有“德育园地”“教育管理”“教育论坛”“教坛艺苑”“教育短波”“教育通讯”“园丁风采”等。刊物为16开本,刊号为赣内刊字第35—003号。由抚州师专印刷厂印刷,每期印数5000份,内部赠送和交流。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185期。
   《玉茗花》 1981年1月创刊,抚州地区群众艺术馆主办。原为4开文艺小报,1982年改为32开杂志,1984年改为16开杂志,在全区范围内赠阅。1991年停刊,共出刊29期。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100余篇,计270余万字。其中有小说《月下,有—个黑影》,民间故事《状元楼》,剧本《一对凤凰鸡》《翠竹青青》等作品,分别被《江西法制报》《南昌晚报》《影剧新作》转载。2009年复刊,为季刊,至2011年底,共出刊8期。
   《抚州社会科学》 1982年6月创刊,为16开本综合性理论刊物,抚州地区社联主办。原名《论文选编》,不定期出版。1984年改名为《抚州社会科学》,并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刊名。1989年改为季刊。刊号为赣内刊字第35—006号,后变更为赣内刊字第35—003号。抚州地区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后减为300份,内部交流和赠阅。1989年3月正式成立《抚州社会科学》编辑部,1990年以前,刊物一直由朱洪波负责编辑,1990年以后历任主编为邹法禄、高荣泉、万斌生。主要栏目有“学习《邓小平文选》”“临川文化”“社会主义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农业与农村工作”“工作研究”“学习探讨”“探讨与争鸣”等。刊物受到全区专业和业余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怀和好评,临川文化研究成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人士重视。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59期。2004年12月复刊,双月刊,16开本,至2011年底,共出刊92期。
   《赣东论坛》 1984年创刊,初名为《学习通讯》,后改名为《抚州党校》,1994年改为《赣东论坛》。中共抚州地委党校主办,刘水祥、郭义福先后任编委会主任。主要栏目有“赣东经济”“改革与探讨”“赣东人文”“党建纵横”等。刊物为16开本,季刊。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800份,内部交流。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82期。
   《抚州金融》 1985年5月创刊,16开本,季刊,赣内刊字第35—009号,抚州地区金融学会主办。龙德、傅汉清、王树青先后任主编。主要栏目有“政策之窗”“抚州经济巡礼”“金融改革纵横谈”“金融监管”“农村金融”“论坛”等。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在省内金融单位和全区地直有关单位交流与赠阅。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90期。
   《抚州共青团》 1986年1月创刊,32开本,双月刊,赣内刊字第35—005号,共青团抚州地委主办。曾志勇、陈卫民、万锦先后任主编。刊物以“研究、探讨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理论,指导共青团工作”为宗旨。开设“重要言论”“调查报告”“团干论坛”“经验交流”“青年文苑”“青春风采”等栏目。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2300份,全区范围内发行。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84期。
   《王安石研究》 1986年5月创刊,16开本,不定期出版。原名为《王安石研究通讯》,1987年2月改为《王安石研究》。由抚州王安石研究会主办。抚州地区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600份,内部赠送与交流。1990年6月停刊,共出刊19期,发表论文300余篇,100万字。
   《二晏研究辑刊》 1986年7月15日创刊,抚州二晏研究所主办。主编邓全斌。1988年2月,即从第8期始,该刊由江西古典文学研究会与抚州二晏研究所联合主办。朱安群、罗传奇、吴林抒为名誉主编,邓全斌、万斌生任执行主编。该刊在全国学术界、高教界、文艺界有一定影响,其刊载文章有多篇被《文艺理论家》《江西社会科学》《江西大学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岳麓诗词》等刊物选用和转载;有的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复印或被江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9年7月停刊,共出刊10期,约40万字。
   《抚州文化报》 1989年7月创刊,赣内刊字第35—002号,抚州地区文化局主办。李茂垠任总编辑。报纸为4开4版,月刊。以“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政策,交流全区文化工作信息”为办报宗旨,一版为要闻,二版为文化广角,三版为专版,四版为副刊。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在省内文化单位赠阅与交流。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67期。
   《赣东科技报》 1988年6月创刊,抚州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负责人:王元良、易国桢、丁兆祥。主要栏目有“科技新闻”“科技普及”“实用技术”“科学与生活”等。报纸为4开4版,1994年以前为赣内刊字第35—011号,1995年后为赣内刊字第35—003号。1996年以前为月刊,由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排版印刷,自办发行,1997年改为半月刊,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邮局协议发行,发行数由1000份增至7000份。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119期。
   《抚州企业通讯》 1988年7月创刊,初名为《赣东政工研究》,1991年改为《抚州企业通讯》,赣内刊字第35—012号。抚州地区经济委员会政治处和抚州地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主办。李绍裘、伍河清、刘金石先后任主编。主要栏目有“论文选登”“经验介绍”“调查报告”“信息交流”等。刊物为16开本,铅印,不定期出版。金溪县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400份。免费发给全区各团体会员单位,并在华东6省7地市及全省各地市各行业“思研会”单位交流。1995年6月停刊,共出刊30期。
   《理论辅导》 1990年1月创刊,16开本,季刊,赣内刊字第35—001号,中共抚州地委讲师团主办。
  张源生、刘洪伟先后任主编。主要栏目有:“学习邓小平理论”“改革纵横”“学习与思考”“调查与研究”等。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全区范围内发行。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24期。
   《抚州宣传》 1990年2月创刊,中共抚州地委宣传部主办。主编先后有陈黎明、江晓初、孙云光。主要栏目有“重要言论”“宣传工作提示”“专题报道”“热点透视”“信息窗”“调查与研究”“经验交流”“赣东名人”等。刊物原名为《宣传通讯》,32开本,双月刊,赣内刊字第35—002号;1993年改刊名为《抚州宣传》,月刊。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内部发行,1995年10月停刊,共出刊51期。
   《赣东教育与电视》 1990年3月创刊,抚州地区教委主办,赣东教育电视台编印。总编辑韩木祥。原名为《赣东教育电视》,16开4版。后扩为4开4版,更名为《赣东教育与电视》。每周一期,第一版为教育新闻综合版;第二版为“教育园地”版,第三版为节目介绍版,第四版为“社会之窗”版。主要栏目有“锦绣中华”“名人逸事”“历史长廊”“世界各地”“军事天地”“百科知识”“文化长廊”“体育纵横”等。由抚州地区教委印刷厂印刷,自办发行,发行份数由1000份增至3000份。2003年1月停刊,共出刊673期。
   《抚州组织工作》 1991年5月创刊,16开本,始为不定期出版,后改为每月出刊1期,中共抚州地委组织部主办。办刊宗旨:反映情况,传递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工作。主要栏目有“工作研究”“课题调研”“经验介绍”“组工言论”等。为内部出版物,准印证号为抚办简01009号,胶印,由抚州地委文印中心承印,每期印数200份,发给各县(市)委组织部和地直各单位党委(组)学习和参考,并在部分外省和省内各地(市)委组织部门赠阅与交换。至2000年12月,共出刊109期。
   《抚州党建》 2000年创刊,双月刊,主要栏目有“仅腐倡廉”“创先争优”“调查研究”“组工杂谈”“党建知识问答”“乡镇视角”等,至2011年,共出刊76期。
   《抚州广播电视》 1992年11月19日创刊,抚州地区广播电视局主办。1997年8月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隶属地区广播电影电视局主管,2011年下半年启动转企改制。国内统一刊号:CN36—0025/07—12。黄金良任总编辑,陈友亮任执行总编辑。设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1998年1月1日始用国内统一刊号CN36—0034,更名为《江西地市广播电视报·抚州广播电视》,1999年9月8日改刊号为CN36—0025/07—12。2003年2月,报社迁至抚州广电中心大楼二楼。2011年,报社拥有一支高效、精干的编辑队伍。报社总编刘毅。设有办公室、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照排室等部门,有工作人员3人。
   该报先后5次扩版,最初为4开4版,1996年1月1日起扩为4开8版,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广播电视要闻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电视剧情介绍,二、三、六、七版为一周电视节目预告,四版为影视大观,五、六版为剧情介绍,八版为“堂前燕”副刊。1999年7月扩为12版,一版为要闻版,二、三、四、五版为节目预告,六、七版为剧情介绍,八版为家庭港湾,九版为社会大观,十版为文化走廊,十一版为信息广角,十二版为广告版和视听信息。主要栏目有“荧海短波”“影视天地”“明星追踪”“台站风采”“影视评论”“赣东风采”“抚河之子”“九州方圆”“世界之窗”“名人轶事”等。2011年扩为24版。24个版面涵盖影视信息、生活资讯、新闻纵横等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雅俗共赏。版面内容包括:图片新闻和导读、荧屏聚焦、娱乐星闻、社会记录、传奇故事、抚州城事、赣东经纬、生活百味、生活手册、时尚休闲、史海钩沉、养生保健、健康之窗、特别报道、法制专题、黄金剧场、抚州烟草周刊、等等。版面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特定有用信息。
   2011年年底,报价为42元/年,全年出版52期,年发行量近4万份。
   《谋略》《现代抚州》 1997年1月创刊,中共抚州地委政策研究室主办。政研室负责人为编委会主任。为反映党政工作的综合性内刊,16开本,双月刊。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政策研究”“兴区策论”“经济纵横”“工作探讨”“热点透视”等。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500份,在省内外交流、赠阅。至2000年年底,共出刊24期。2008年1月,更名为《现代抚州》,月刊,至2011年年底,共出刊48期。
   《镜鉴》《清风苑》 2009年2月创刊,始称《镜鉴》,由抚州市纪委监察局主办,为内部双月刊,设有清风论坛、才乡清风、警钟长鸣、清风人物、史海清风、清风时评、清风文苑、清风艺苑等栏目,将教育性、警示性、艺术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每期均为免费赠送,赠送对象为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该刊在“2010年全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年度核验暨表彰大会”上,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全省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
   2011年1月更名为《清风苑》,至2011年年底,共出刊18期。
   《抚州文史资料》 2007年创刊,由抚州市政协主办,32开本,季刊,至2011年底共出刊18期。
   《亚细亚诗报》 其前身为《乌鸦诗报》,铅印,4开,由抚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徐东明、伍杰等青年职工于1988年3月集资创办。1997年12月停刊,共出刊58期,每期发行l万余份,共发表诗作6000余首。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