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2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主要报刊
分类号: G21
页数: 17
页码: 3118-3134
摘要: 新中国成立至2011年年底,全区(市)共创办报刊180余种。
关键词: 抚州 主要报刊

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2011年年底,全区(市)共创办报刊180余种。
   一、新中国成立前报刊
   (一)革命报刊
   《师水声》1924年3月创刊于东乡县,由舒同等人集资创办。主要以文艺作品和政论文传播马列主义。1926年春被迫停刊。
   《突击》 中共广昌县委于1934年2月16日创办,16开本,油印。
   (二)其他报刊
   《和平日报》 民国7年(1918)1月由临川籍人邓再铭创办。为抚州第一家私人报纸,南城人鄢尘帚(邓再铭女婿)任总编辑。社址在临川县城紫府观(今临川区物资局招待所)。报纸为对开8版,铅印,每周六增加两版。后迁往南昌,每天发行近1000份。报纸后角印有鸡毛帚一把,意为扫除灰尘。因能揭露黑暗,针砭时弊,文字犀利,颇受社会好评。邓再铭出任抚州烟酒专卖局局长后,报纸停刊。
   《临川日报》 民国17年(1928)10月1日创刊,黄晴兰主办,发行人饶石汀,有编辑1人。社址在临川县城泰山背,后迁至大公路145号。报纸为4开4版,铅印。一至三版为国内新闻,四版为副刊、广告版,由该报印刷厂印刷,日发行量200份。曾因日本侵略军侵占临川而停刊。日本侵略军退后,于民国33年(1944)初复刊,改为石印,每日刊,同年冬停刊。又于34年5月1日复刊,4开2版单面,铅印,该报印刷厂印刷。直至解放前夕停刊。
   《江西民报》 民国27年(1938)12月因日本侵略军侵占南昌而奉命迁至临川县,社址在临川县城东岳观27号。该报创刊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由临川人姜调宾主办,其子姜岂凡继承父业,是一家私人办报纸。每日刊,4开4版,以报道省内外商业新闻为主,向全省发行,铅印,日发行量400份。民国32年(1943)6月,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报社被毁而停刊,前后共出刊9288期。
   《赣东青年报》 民国31年(1942)4月4日创刊,三青团临川县团部主办,发行人朱士英。社址在临川县城梅庵路,后迁至兴鲁坊13号。办公经费在三青团县团部经费中开支。办报人多为国民党要员,35年12月,蒋经国题写《赣东青年报》报名。一度停刊后于36年7月16日复刊。发行人朱士英兼社长,杨木华为副社长兼总编辑和经理。复刊后《赣东青年报》为铅印,每日刊,4开4版。该报印刷厂印刷。一版为广告,二版为国内新闻,三版为综合新闻,四版为副刊、广告版,并开设“紫线”副刊版。报纸对于当时社会阴暗面稍作报道,以猎取声誉。因经费困难,37年4月停刊。
   《平民日报》 民国36年(1947)1月6日创刊,发行人兼社长胥春霖。社址在临川县城西辕门6号。报纸为日刊,石印,4开4版。一版为广告版,36年10月7日一版全版刊登套红广告,内容是“临川宏昌绸布百货商场开幕纪念”;二三版为国内新闻版;四版为生活副刊、广告版,并开设“春野”“碧落洲”“汝江”等副刊。日发行量300份以上。37年4月1日与《赣东青年报》合刊。报纸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因此在公教人员和一般市民中有一定影响。38年5月停刊。
   《赣江日报》 民国37年(1948)1月15日创刊,发行人杨木华,有编辑5人。社址在临川县城兴鲁坊13号。报纸原名为《赣江报》,8开4版,三日刊,石印。后改名为《赣江日报》,4开4版,每日刊,石印。一版为广告版,二三版为国内外新闻版,四版为“浪潮”副刊、广告版,日发行量250份。曾因报纸用特大文字刊载“反饥饿、反压迫”而受到停刊一日的处罚。38年4月停刊。
   《江西建国报》 民国37年(1948)3月12日创刊,发行人兼社长韩世昌,有编辑4人。社址在临川县城西大街2号。报纸8开4版,石印,三日刊。一版广告,二三版新闻,四版副刊、广告。解放前夕停刊。
   《汝江日报》 民国37年(1948)4月创刊,发行人吴新恩,社长万益仁,总编辑戈鸷鸣。有编辑4人。报纸4开4版,一版为广告版,二三版为国内新闻版,四版为副刊、广告版。石印,每日刊,日发行量200份。解放前夕停刊。
   《临川通讯》 民国37年(1948)创刊,临川荆公学社主办。刊物为16开本,综合性内刊,石印。主要介绍和研讨王安石著作及其思想。
   《南城日报》 民国17年(1928)创办,为南城县最早4开石印报纸。国民党南城县党部宣传部长任社长,章巍然任总编辑。发行一年余,因县党部改组而停刊。
   《联合日报》 民国23年(1934)由4家报纸合并而成,国民党南城县党部主办。22年,国民党南城县党部创办《南城民国日报》,为南城县第一份铅印报纸,日发行量170份。随后各派别纷纷办报,有《正论日报》《自治日报》《干报》等。次年,4家报纸合并为《联合日报》。后因县党部换人,《联合日报》停刊。
   《江西建报》 民国27年(1938)创刊,由国民党第三战区第25集团军、第七行政区、七区党务办事处联合创办。报纸为铅印,4开,在赣东各县发行,日发行量1000余份。33年停刊。
   《持久周刊》 民国26年(1937)创刊于南城县,是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周刊。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常在该刊发表漫画作品。
   《江西力报》 民国28年(1939)创刊,南抚师管区特别党部主办。铅印,4开,日发行量1000余份。历时1年。
   《新民日报》 民国33年(1944)创刊,第七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主办。发行人傅元。报纸为日刊,发行2年多后停刊。
   《旴光日报》 民国36年(1947)创刊,双日刊,南城县参议会主办。发行人张胥为,主编包冬根、李警予。38年4月停刊。
   《黎川三日刊》 民国15年(1926)创刊,国民党黎川县临时党部主办。报纸4开4版,先为石印,后改为铅印,期发行量很少,延续时间近2年。
   《黎川民国日报》 民国23年(1934)4月创刊,有工作人员9名,期发行量100余份,后停刊。抗日战争初期,由国民党黎川县党部续办,每天出1期,4开2版。一版为国内、省内和该县要闻,二版为抗敌专刊,期发行量200份左右。35年停刊。
   《劲风报》 民国35年(1946)创刊,发行人邓永生。为私人合营民办小报,8开2版,3天一期,期发行量80份左右。38年3月停刊。
   《南丰简报》 民国21年(1932)1月创刊,初名为《南丰三日刊》,国民党南丰县党部主办。发行人先后为谷为陵、黄忠良。报纸为三日刊,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副刊四栏。设总编1人,编辑2人,记者2人。为适应抗日战争宣传的需要,23年更名为《南丰简报》。28年后,国内外新闻由江西省驻南丰电讯分队供稿。每日刊,4开单面石印。“金兰”和“福成昌”石印所先后承印。期发行量200份,38年停刊。
   《南丰周报》 民国31年(1942)创刊,国民党南丰县党部主办。“旨在阐扬三民主义,沟通文化,唤起民众参加抗战建国工作。” 《崇仁周报》 民国30年(1941)2月创刊,崇仁县动员委员会主办。为县政府机关报,每星期出1期,或半月合刊2期。报纸全部免费发到全县机关、团体、学校。出刊22期,同年8月停刊。
   《益群报》 民国33年(1944)创刊,县益群社主办,系土纸8开4版石印日报。初名为《新晓报》,36年改为《益群报》,解放前夕停刊。
   《社会报》 民国34年(1945)创刊,县电台主办。三日刊,土纸8开4版石印。为县官方机关报,38年停刊。
   《青年报》 民国34年(1945)3月创刊,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崇仁分团筹备处主办。日报,土纸8开4版石印。36年停刊。
   《崇仁申报》 民国35年(1946)创刊,崇仁县民众教育馆主办。8开4版,石印,不定期出刊。38年春停刊。
   《动员三日刊》 民国27年(1938)创刊,乐安县抗敌后援会主办。原名为《抗敌三日刊》,毛边纸3开,三日刊,石印,每期印数200份。以“报道抗日战争消息,鼓舞民众抗日情绪”为宗旨。29年抗敌后援会改名为动员委员会,刊名亦变更为《动员三日刊》。31年随动员委员会裁撤而停刊。
   《乐安实验简报》 民国33年(1944)创刊,三日刊,毛边纸3开,单面2版,每期印数300份,发行人詹志寰。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属江西4家实验简报之一,34年8月停刊。
   《正义报》 民国30年(1941)创刊,初名《宜黄周报》,4开4版,石印。34年改为8开4版,名《宜黄日报》。37年始改为《正义报》,为双日刊,由国民党宜黄县党部主办,发行人为吴士伟。解放前夕停刊。
   《宜黄新报》《晨报》 民国37年(1948)7月创刊,4开4版,双日刊。官绅合办,发行人洪道藩,总编辑邱才甫。解放前夕停刊。
   《金溪简报》 民国34年(1945)4月1日创刊,发行人陈俊民。报社设社长1人,编辑1人,记者1人,事务员兼校对1人,发行1人,证电员1人,技工4人,工友1人。报纸4开2版,每天1期,毛边纸,黑字,用木梓蘸松烟墨汁印刷,类似木刻印书字体。刊载内容主要有国民党中央电讯,各地重要新闻,该县政要、民事、商情等。售价每份3元,每月定价90元,半年9折,全年8折。37年停刊。
   《新资报》 民国34年(1945)创刊,初名为《启明报》,后改为《新资报》。发行人刘家桢,五日刊,石印。37年因经费紧缺停刊。
   《新赣报》 民国33年(1944)6月创刊,广昌县政府、国民党广昌县党部联合主办。饶世澄主持,毛德冈、邱引之先后任主笔。报纸为4开单张,三日刊,县内外发行。宣传三民主义和国民党“抗战救国”方针,反映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亦转载国内外新闻。38年6月停刊。
   《东乡日报》 民国29年(1940)3月31日创刊,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宣传委员会主办。县长任名誉社长,县党部书记兼社长。设总编辑、副总编辑各1人,采访员1人,通讯员4人,事务兼校对1人,书记(即缮写员)、工役各2人。37年7月,报社改聘王应昌为总编辑。解放前夕停刊。
   二、新中国成立后报刊
   (一)专区(地区、市)报刊
   《抚州农民》 1952年1月1日创刊,直排文,4开4版。始为五日刊,1952年7月1日改为三日刊,1953年2月28日改为每月10刊。1956年2月1日改为横排文版,双日刊。邮局发行,报社印刷厂印刷,期发行量由3000份增至5000份。社址在抚州市吴家井13号。谷虹先后任副社长、社长,靳汾、张竹泉、蓝天、王镜明先后任总编辑。创刊号第一版刊登江西省政府主席邵式平题词:“彻底完成土地改革,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努力增产节约备荒,巩固发展革命的胜利。”报纸一版为要闻,二版为农村经济,三版为农村政文,四版为国内外时事。主要栏目有“读报人来信”“农民识字牌”“在抚州各地”“宣传员讲话”“当前问题”“在农业社里”“党的生活”“新鲜事”“时事问答”“在祖国各地”等,并设置“农村俱乐部”副刊。5年多时间,报纸在宣传贯彻各个时期党中央方针政策,推动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和动员全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各县报均已创办,《抚州农民》与县报在内容上有所重复,本着节约精神,《抚州农民》于1957年4月1日停刊,共出刊678期。
   《赣东报》《赣东日报》 为加速全区社会主义建设,抚州地委决定创办《赣东报》。1958年2月18日《赣东报》出版,4开4版,双日刊。《赣东报》出刊至同年12月29日止,共出刊160期。期发量1万多份。1959年1月1日,《赣东报》更名为《赣东日报》。日报出至1962年5月31日止,共出刊1228期。1962年6月1日恢复《赣东报》报名,双日刊。邮发,发行量最高数为3.4万份。社址在抚州市大公路249号,后迁至若士路口(即赣东大道9号),由报社印刷厂印刷。傅柏林先后任报社负责人和副总编辑(主持工作)。报社设编委办公室、群众工作组、政治宣传组、经济宣传组、时事宣传组等机构,有记者、编辑26人。
   报纸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综合新闻,三版为政治文教卫生新闻,四版为国内外时事。常设栏目有“公社生活”“赣东要闻”“新人新事”“新风尚”“社会主义教育讲话”“赣东各地”“党的生活”“祖国各地”“时事讲话”等。并设置“抚河”副刊。
   该时期所出报纸,除具有“大跃进”时代特色外,还大量报道全区人民改造低产田、兴修水利、大办农业等英雄业绩。并刊发《丁长华一片忠心为农业》《高中毕业生宋喜明大办农业》等有影响报道。
   1967年1月3日,“抚州大中学校红卫兵革命造反总指挥部”等4个“红卫兵”和“造反派”组织封闭报社,《赣东报》出版911期后于同年1月4日停刊。
   1982年1月1日,《赣东报》复刊,4开4版,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0007。报纸始为周二刊,1985年出周三刊,1993年每周4期,1994年为周六刊,至1994年12月31日,《赣东报》共出刊2087期。宋友贤、钟天兵先后任总编辑。
   《新赣东》《新赣东报》 1967年1月6日,“红卫兵”和“造反派”等4个组织组成“临时接管委员会”,接管赣东报社,出6期《新华社消息》。1月15日《新赣东》面世,4开4版,出刊48期。3月8日实行军管,改出《新赣东报》,至8月24日共出刊178期。9月1日,“抚州专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大联合筹委会”接管报社,出10期《新华社电讯》后,于11日恢复出版《新赣东》。10月3日,《新赣东》为抚州专区临时领导小组机关报,1968年2月21日,《新赣东》为抚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至1968年11月30日为止,《新赣东》前后共出刊507期。依据省、专革命委员会精简机构的指示精神,《新赣东》于1968年12月1日终刊。报社解散,人员分流与下放,财产移交地区印刷厂。
   《赣东通讯》 1980年5月1日正式出刊,4开4版,周二刊。地区印刷厂印刷。办公地址:中共抚州地委院内。负责人:傅柏林(兼)。报纸主要栏目有:“三日谈”“赣东各地”“社队园地”“党的生活”“体育与卫生”“半月国际时事”等。并从1981年1月1日起开设“牡丹亭”副刊。邮局发行,期发行量7000多份。至1981年12月27日共出刊174期。
   《抚州日报》 中共抚州地(市)委机关报,1995年1月1日由《赣东报》改名而成,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0041。邮局发行代号43—5011。1995年11月,报社从地委院内迁进新闻大楼办公(赣东大道9号),总编辑为钟天兵。2000年7月实行社长负责制,历任社长为钟天兵、夏俊,总编辑为王晓建。报社设办公室、总编室、记者部、新都市编辑部、专刊部、社会新闻部、新闻研究室、广告部、出版部、财务部等机构。至2011年,有采编人员56人;高级记者2人,主任记者4人,主任编辑7人,记者、编辑21人,助理记者、助理编辑13人。
   经过多年发展,抚州日报由单独的一张报纸,发展到“三报一导刊”(抚州日报、临川晚报、手机报、新都市导刊)、一网站(抚州新闻网)、一旅行社(抚州新闻旅行社)。经营方面拥有广告中心、印务中心、物管中心。
   报社办报宗旨:宣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地(市)委重要决策,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及时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反映全区(市)各地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促进全区(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开4版,由赣东报社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排版印刷,改铅字排版为电脑排版。报纸在4开时,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新闻版,三版为政治文教版,四版为副刊、广告版。1996年1月1日,《抚州日报》由4开4版小报改为对开4版大报,周六刊。对开时,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三版为专刊、副刊版,四版为国际国内新闻、广告版。常设栏目有:“大家谈”“今日赣东”“开眼界”“车间村组新闻”“抚河评说”“放眼华厦”“禾场上”“市场漫笔”“农业科技”“企业天地”“赣东沃野”“有话就说”“警钟”“领头雁”“党的生活”“国际热点”“环球经贸”等。同时在4开和对开报上开设“牡丹亭”副刊。1993年1月2日创办《周末》专刊,4开4版。主要栏目有:“赣东瞭望”“周末走笔”“社会纪实”“家庭生活”“人间万象”“影视天地”等,1995年12月30日停刊,共出专刊157期。1994年1月5日创办《科技版》专刊,4开4版,每逢星期三出版。主要栏目有:“科技人物”“农民老板档案”“致富窍门”“养殖指南”“乡企科苑”“瞭望台”“科技展望”“生活百科”等。农民和农村干部盛赞《科技版》是“农民好朋友,科技‘二传手’”。《科技版》曾单独发行,最高发行量达6万份,至1995年12月27日停刊,共出刊104期。1982年12月18日,报纸一版登《白陂公社没有一个人告“肥料状”》一文,1983年1月26日,被《人民日报》“读者推荐”栏目转载。自1984年起,报纸先后有70多篇新闻作品、12个标题、3块版面在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江西省新闻学会所办江西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其中《乱砍滥伐酿恶果》《农民饶金水连赢两场经济官司》《一张闪光的值日表》《东乡县红壤开发采访札记》(之一至之四)《“跑上级”的喜与忧》《一个全国劳模的遗憾》《背篓里的希望》《留得清白在人间》等8篇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从1991年起,报纸先后有11篇新闻作品、3个标题、2个版面在全国地市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其中有5篇新闻作品获二等奖。2000年1月7日创办《抚州日报周末》专刊,每逢星期五出版。开始为4开8版,3月3日改为对开四版,设有“周末视线”“有事找周末”“个案剖析”“外埠传真”“醒世恒言”“百姓故事”“奇闻趣事”“抚州一景”“打工者说”“今非昔比”等栏目。“有事找周末”栏目获得社会好评,成为报纸与读者桥梁。
   2000年10月13日起,《抚州日报》改为中共抚州市委机关报。此后,报纸坚持一年一改版,年年创新。该时期的报纸版面,一版仍为要闻版,二版综合新闻版,三版为交替刊出的专刊,四版为副刊、广告版;常设栏目有:一版:今日关注、新闻故事、新闻现场、抚河说评。二版:记者观察、新闻追踪、社会传真、以案说法、资讯、动态、抚河说评、玉茗时评、聚焦平安、创业天地。时事:关注、视野、焦点、新闻速读、图说新闻。2001年后,抚州日报在省级新闻奖评选中,共获江西报刊新闻奖一二三等奖123篇。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34篇,三等奖77篇。一等奖作品——《抚州市临川区唱凯堤决堤》《丰厚之“父”》《全球天然樟脑粉芳樟醇价格金溪说了算》《村里没通电,我们怎能安心走》《新“临川四梦”》《婚育桃园——梅湾村》《吴国汉创办山庄引领梨溪新产业》《坚持四个制度、实现四个提高》《“五榜”彰显“三公”》《建一个桔都》《天价猪牯落东盛》《抚州十万农民跑物流》等篇,曾引起广泛好评。此外,获江西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5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1篇。
   至2011年12月底,《抚州日报》总共出版8520期。
   《抚河文丛》 原名《抚河》,1979年1月创刊,16开本,96页,综合性文学季刊,抚州地区(市)文联主办。历任主编吴林抒、苏辑黎、杨沥泉、刘国芳。1979年1月至1980年年底,《抚河》为全区发行,内刊,每期印数1500份。1981年1月《抚河》向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067。1990年更名为《抚河文汇》,内部发行,向全区文学爱好者及有关单位赠阅。原由地区印刷厂承印,1993年改由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排版印刷。1998年恢复《抚河》名称,不定期出刊,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印刷。1999年1月更名为《抚河文丛》,每期发行1000份,发表各类作品2000余篇,计660余万字。其中有20余篇作品先后被《戏剧与电影》《中国微型小说选刊》《小说奇观》《报刊文摘》《新剧作》《诗选刊》《青年文学》《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转载。至2011年底共出刊170期。
   《抚州教育》 1979年8月创刊,抚州地区教委主办。创刊时名为《抚州教育通讯》,不定期出刊;1980年改名为《教学研究》,月刊,主编周礼忠;1990年更名为《抚州教育》,月刊。主编叶泉卿。主要栏目有“德育园地”“教育管理”“教育论坛”“教坛艺苑”“教育短波”“教育通讯”“园丁风采”等。刊物为16开本,刊号为赣内刊字第35—003号。由抚州师专印刷厂印刷,每期印数5000份,内部赠送和交流。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185期。
   《玉茗花》 1981年1月创刊,抚州地区群众艺术馆主办。原为4开文艺小报,1982年改为32开杂志,1984年改为16开杂志,在全区范围内赠阅。1991年停刊,共出刊29期。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100余篇,计270余万字。其中有小说《月下,有—个黑影》,民间故事《状元楼》,剧本《一对凤凰鸡》《翠竹青青》等作品,分别被《江西法制报》《南昌晚报》《影剧新作》转载。2009年复刊,为季刊,至2011年底,共出刊8期。
   《抚州社会科学》 1982年6月创刊,为16开本综合性理论刊物,抚州地区社联主办。原名《论文选编》,不定期出版。1984年改名为《抚州社会科学》,并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刊名。1989年改为季刊。刊号为赣内刊字第35—006号,后变更为赣内刊字第35—003号。抚州地区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后减为300份,内部交流和赠阅。1989年3月正式成立《抚州社会科学》编辑部,1990年以前,刊物一直由朱洪波负责编辑,1990年以后历任主编为邹法禄、高荣泉、万斌生。主要栏目有“学习《邓小平文选》”“临川文化”“社会主义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农业与农村工作”“工作研究”“学习探讨”“探讨与争鸣”等。刊物受到全区专业和业余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怀和好评,临川文化研究成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人士重视。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59期。2004年12月复刊,双月刊,16开本,至2011年底,共出刊92期。
   《赣东论坛》 1984年创刊,初名为《学习通讯》,后改名为《抚州党校》,1994年改为《赣东论坛》。中共抚州地委党校主办,刘水祥、郭义福先后任编委会主任。主要栏目有“赣东经济”“改革与探讨”“赣东人文”“党建纵横”等。刊物为16开本,季刊。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800份,内部交流。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82期。
   《抚州金融》 1985年5月创刊,16开本,季刊,赣内刊字第35—009号,抚州地区金融学会主办。龙德、傅汉清、王树青先后任主编。主要栏目有“政策之窗”“抚州经济巡礼”“金融改革纵横谈”“金融监管”“农村金融”“论坛”等。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在省内金融单位和全区地直有关单位交流与赠阅。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90期。
   《抚州共青团》 1986年1月创刊,32开本,双月刊,赣内刊字第35—005号,共青团抚州地委主办。曾志勇、陈卫民、万锦先后任主编。刊物以“研究、探讨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理论,指导共青团工作”为宗旨。开设“重要言论”“调查报告”“团干论坛”“经验交流”“青年文苑”“青春风采”等栏目。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2300份,全区范围内发行。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84期。
   《王安石研究》 1986年5月创刊,16开本,不定期出版。原名为《王安石研究通讯》,1987年2月改为《王安石研究》。由抚州王安石研究会主办。抚州地区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600份,内部赠送与交流。1990年6月停刊,共出刊19期,发表论文300余篇,100万字。
   《二晏研究辑刊》 1986年7月15日创刊,抚州二晏研究所主办。主编邓全斌。1988年2月,即从第8期始,该刊由江西古典文学研究会与抚州二晏研究所联合主办。朱安群、罗传奇、吴林抒为名誉主编,邓全斌、万斌生任执行主编。该刊在全国学术界、高教界、文艺界有一定影响,其刊载文章有多篇被《文艺理论家》《江西社会科学》《江西大学学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岳麓诗词》等刊物选用和转载;有的文章还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复印或被江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1989年7月停刊,共出刊10期,约40万字。
   《抚州文化报》 1989年7月创刊,赣内刊字第35—002号,抚州地区文化局主办。李茂垠任总编辑。报纸为4开4版,月刊。以“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政策,交流全区文化工作信息”为办报宗旨,一版为要闻,二版为文化广角,三版为专版,四版为副刊。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在省内文化单位赠阅与交流。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67期。
   《赣东科技报》 1988年6月创刊,抚州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负责人:王元良、易国桢、丁兆祥。主要栏目有“科技新闻”“科技普及”“实用技术”“科学与生活”等。报纸为4开4版,1994年以前为赣内刊字第35—011号,1995年后为赣内刊字第35—003号。1996年以前为月刊,由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排版印刷,自办发行,1997年改为半月刊,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邮局协议发行,发行数由1000份增至7000份。1997年年底停刊,共出刊119期。
   《抚州企业通讯》 1988年7月创刊,初名为《赣东政工研究》,1991年改为《抚州企业通讯》,赣内刊字第35—012号。抚州地区经济委员会政治处和抚州地区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主办。李绍裘、伍河清、刘金石先后任主编。主要栏目有“论文选登”“经验介绍”“调查报告”“信息交流”等。刊物为16开本,铅印,不定期出版。金溪县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400份。免费发给全区各团体会员单位,并在华东6省7地市及全省各地市各行业“思研会”单位交流。1995年6月停刊,共出刊30期。
   《理论辅导》 1990年1月创刊,16开本,季刊,赣内刊字第35—001号,中共抚州地委讲师团主办。
  张源生、刘洪伟先后任主编。主要栏目有:“学习邓小平理论”“改革纵横”“学习与思考”“调查与研究”等。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全区范围内发行。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24期。
   《抚州宣传》 1990年2月创刊,中共抚州地委宣传部主办。主编先后有陈黎明、江晓初、孙云光。主要栏目有“重要言论”“宣传工作提示”“专题报道”“热点透视”“信息窗”“调查与研究”“经验交流”“赣东名人”等。刊物原名为《宣传通讯》,32开本,双月刊,赣内刊字第35—002号;1993年改刊名为《抚州宣传》,月刊。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内部发行,1995年10月停刊,共出刊51期。
   《赣东教育与电视》 1990年3月创刊,抚州地区教委主办,赣东教育电视台编印。总编辑韩木祥。原名为《赣东教育电视》,16开4版。后扩为4开4版,更名为《赣东教育与电视》。每周一期,第一版为教育新闻综合版;第二版为“教育园地”版,第三版为节目介绍版,第四版为“社会之窗”版。主要栏目有“锦绣中华”“名人逸事”“历史长廊”“世界各地”“军事天地”“百科知识”“文化长廊”“体育纵横”等。由抚州地区教委印刷厂印刷,自办发行,发行份数由1000份增至3000份。2003年1月停刊,共出刊673期。
   《抚州组织工作》 1991年5月创刊,16开本,始为不定期出版,后改为每月出刊1期,中共抚州地委组织部主办。办刊宗旨:反映情况,传递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工作。主要栏目有“工作研究”“课题调研”“经验介绍”“组工言论”等。为内部出版物,准印证号为抚办简01009号,胶印,由抚州地委文印中心承印,每期印数200份,发给各县(市)委组织部和地直各单位党委(组)学习和参考,并在部分外省和省内各地(市)委组织部门赠阅与交换。至2000年12月,共出刊109期。
   《抚州党建》 2000年创刊,双月刊,主要栏目有“仅腐倡廉”“创先争优”“调查研究”“组工杂谈”“党建知识问答”“乡镇视角”等,至2011年,共出刊76期。
   《抚州广播电视》 1992年11月19日创刊,抚州地区广播电视局主办。1997年8月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隶属地区广播电影电视局主管,2011年下半年启动转企改制。国内统一刊号:CN36—0025/07—12。黄金良任总编辑,陈友亮任执行总编辑。设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1998年1月1日始用国内统一刊号CN36—0034,更名为《江西地市广播电视报·抚州广播电视》,1999年9月8日改刊号为CN36—0025/07—12。2003年2月,报社迁至抚州广电中心大楼二楼。2011年,报社拥有一支高效、精干的编辑队伍。报社总编刘毅。设有办公室、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照排室等部门,有工作人员3人。
   该报先后5次扩版,最初为4开4版,1996年1月1日起扩为4开8版,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广播电视要闻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电视剧情介绍,二、三、六、七版为一周电视节目预告,四版为影视大观,五、六版为剧情介绍,八版为“堂前燕”副刊。1999年7月扩为12版,一版为要闻版,二、三、四、五版为节目预告,六、七版为剧情介绍,八版为家庭港湾,九版为社会大观,十版为文化走廊,十一版为信息广角,十二版为广告版和视听信息。主要栏目有“荧海短波”“影视天地”“明星追踪”“台站风采”“影视评论”“赣东风采”“抚河之子”“九州方圆”“世界之窗”“名人轶事”等。2011年扩为24版。24个版面涵盖影视信息、生活资讯、新闻纵横等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雅俗共赏。版面内容包括:图片新闻和导读、荧屏聚焦、娱乐星闻、社会记录、传奇故事、抚州城事、赣东经纬、生活百味、生活手册、时尚休闲、史海钩沉、养生保健、健康之窗、特别报道、法制专题、黄金剧场、抚州烟草周刊、等等。版面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特定有用信息。
   2011年年底,报价为42元/年,全年出版52期,年发行量近4万份。
   《谋略》《现代抚州》 1997年1月创刊,中共抚州地委政策研究室主办。政研室负责人为编委会主任。为反映党政工作的综合性内刊,16开本,双月刊。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政策研究”“兴区策论”“经济纵横”“工作探讨”“热点透视”等。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500份,在省内外交流、赠阅。至2000年年底,共出刊24期。2008年1月,更名为《现代抚州》,月刊,至2011年年底,共出刊48期。
   《镜鉴》《清风苑》 2009年2月创刊,始称《镜鉴》,由抚州市纪委监察局主办,为内部双月刊,设有清风论坛、才乡清风、警钟长鸣、清风人物、史海清风、清风时评、清风文苑、清风艺苑等栏目,将教育性、警示性、艺术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每期均为免费赠送,赠送对象为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该刊在“2010年全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年度核验暨表彰大会”上,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全省优秀连续性内部资料。
   2011年1月更名为《清风苑》,至2011年年底,共出刊18期。
   《抚州文史资料》 2007年创刊,由抚州市政协主办,32开本,季刊,至2011年底共出刊18期。
   《亚细亚诗报》 其前身为《乌鸦诗报》,铅印,4开,由抚州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徐东明、伍杰等青年职工于1988年3月集资创办。1997年12月停刊,共出刊58期,每期发行l万余份,共发表诗作6000余首。
   (二)县(市)报刊
   《临川报》 1956年7月1日创刊,中共临川县委机关报。傅柏林任总编辑。地址:临川县城梵罗山杨家祠堂。8开2版,三日刊,铅印,期发行量1万余份,经费由县印刷厂负担。1958年2月18日停刊。1980年9月,《临川报》筹备复刊。1981年1月1日,《临川报》复刊号正式出版,成为当时全省3家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刊号县报之一,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0013。社址:抚州市荆公路2巷1号。总编辑龚毅鹏。周刊,4开4版,铅印,期发行量4400份,1985年5月改为周二刊。1989年2月黄汉龙任总编辑,期发行量为6500份。1990年10月,社址迁至临川县上顿渡镇柴市上12号。1992年3月,吴健良任总编辑,期发行量为1.2万份。1992年9月,社址迁至临川县上顿渡镇龙津路79号。1995年4月《临川报》与《抚州晚报》合并。以“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寓教于乐,移风易俗,传播知识,丰富生活”为宗旨,及时报道临川县(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新成就、新经验,弘扬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反映时代精神,促进四化建设。一版为要闻版,设有“玉茗论坛”“天下事”“今日临川”“临汝浪花”等栏目;二版为经济生活版,设有“经济广角”“农村天地”“临川科技”等栏目;三版为综合版,设有“校园内外”“警钟长鸣”“文摘”等栏目;四版为文化副刊版,设有“抚河”“生活”等专栏。自1980年复刊至1995年4月止,共出刊1263期。先后由临川县印刷厂和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印刷。报社人员由复刊时的6人增至22人,并设立记者部、广告部、办公室、总编室等机构。报纸刊发不少好新闻,部分新闻作品在省内外获奖,其中《三任书记同念一本草木经》在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获二等奖;《县官纳税》在全国县(市)报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
   《育苗》 1959年创刊,由抚州市文联和抚州市文化馆合办,为16开本综合性文艺刊物,出刊40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8年复刊,由抚州市文化馆主办。1980年停刊,出刊8期。前后共出刊48期。每期印数1000余份。
   《玉茗园》 1982年1月创刊,初名为《抚州市文学作品选》,1985年改名为《玉茗园》,抚州市文联主办。前3期是报纸形式,后3期是杂志形式,1991年12月出第6期后停刊。前后共发表文艺作品400余篇,约44万字。
   《临川社会科学》 1982年3月10日创刊,由临川县社联主办。初名《学术研究》,1985年休刊,共出19期,发表论文200多篇。1986年复刊,改名《临川社会科学》,共出刊29期,发表论文900余篇,1992年底停刊。
   《临川之笔》 1982年5月创刊,临川县文联主办。初为4开4版,1985年改为16开本杂志。到1995年2月停刊,共出刊37期,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240篇,约359万字。
   《工苑》 1983年1月创刊,抚州市工人文化宫主办。为铅印内部文艺小报,至1987年9月停刊,共出20期,发表各类文艺作品600余篇,计38万字。
   《抚州论坛》 1985年5月1日创刊,抚州市社联主办。初名《羊城论坛》,由舒同题写刊名。16开本杂志,每期印数400份,到1987年出刊5期,发表文章115篇,约41万字。1990年12月改名《抚州学刊》,至1992年底出刊5期,发表文章约50万字。1993年10月改名为《抚州论坛》,至1994年3月停刊,出刊3期,约20万字。前后共出刊13期,发表文章约111万字。
   《抚州晚报》 1989年1月4日创刊,中共抚州市委机关报。原名为《抚州报》,刊号为GN35—004号,1994年7月1日更名为《抚州晚报》。初始,副总编辑勾松江为负责人,之后戴综和、戈苏平、吴平先后任总编辑。设采编部、办公室、广告部等机构,有工作人员12人。报纸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经济版,三版为政文版,四版为副刊版。一版常设栏目有“今日抚州”“时事要闻”“街头一景”“玉茗论坛”“读者来信”等,还多次开展征文活动,其中,“怎样做一个好市民”“抚州一日”等征文得到许多市民热情投稿。副刊“洗墨池”“万魁塔”“文昌阁”也吸引诸多读者。“文昌阁”副刊中推出系列报道《可爱的家乡》,系统介绍古今临川名人事迹。所登新闻作品多篇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并获得国家、省和地市级好新闻奖。报纸为4开4版,周刊。1989年10月改为周二刊,1990年5月又改为周刊。原由抚州市印刷厂印刷,1993年1月起,改由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承印,电脑排版、胶印。1995年4月与《临川报》合并,共出刊372期。
   新《临川报》 1995年4月12日创刊,由《抚州晚报》和《临川报》合并而成,中共临川区委机关报。刊号沿用原《临川报》国内统—刊号CN36—0013,刊期延续原《临川报》期号。地址:上顿渡镇龙津路79号。总编辑先后为吴平、吴健良。设有记者部、广告部、办公室和驻文昌桥辖区记者站,有工作人员30人。一版为要闻版,设有“玉茗论坛”“天下事”“今日临川”“社会广角”等栏目。二版为经济版,设有“新闻故事”“调查报告”“企业调查”“市场大观”等栏目,开辟“临川科技”“经济生活”“临川人物”等专版。三版为政文版,设有“大众拾议”“校园内外”“社会广角”“地直信息”等栏目。四版为副刊版,设有“视野”“生活”“抚河”等副刊。报纸初为周二刊,4开4版,1997年改为周三刊。由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承印,每期印数1.2万份,邮局发行。至1998年3月底,共出刊1637期。
   《临川晚报》 中共临川市委机关报。社址:上顿渡镇建设路23号。1998年4月2日,《临川报》正式更名为《临川晚报》,周三刊,总编辑吴健良。报社设有编辑部、采通部、广告部、办公室和记者部等5个部门,工作人员27人。报纸沿用《临川报》国内统一刊号CN36—0013,并延续《临川报》期号。报纸一版为要闻版,设有“玉茗论坛”“社会广角”“天下事”“曝光台”“今日临川”等栏目。二版为经济版,设有“经济管见”“读者来信”“企业天地”“大众拾议”等栏目。三版为专版,设有“文化·视野”“家庭·生活”“社会写真”“休闲·旅游”等专版。四版为副刊版,设有“文萃园”“养生园”“摄影园”“科技园”“曲艺园”等栏目。报纸所登批评性稿件,弘扬正气,起到为民“鼓与呼”作用。所登新闻有不少在省内外获奖,其中《洋洲立交桥转让港商》获全省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1998年,《临川晚报》被评为全国30佳晚报之一,1999年被评为全省县(市)报社先进新闻单位。1998年1月报纸由临川晚报社激光照排中心排版印刷,邮政局发行。2000年10月10日起,《临川晚报》改为中共临川区委机关报。2000年,报社广告收入达30多万元,报纸发行量达1.3万份。至2000年12月底,共出刊431期。2000年后,《临川晚报》逐渐发展成为抚州市综合都市类报纸。2000年,抚州撤地设市,临川市改设临川区,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同一个行政区域只允许一张党委机关报”等相关规定,2002年4月,《临川晚报》由中共临川市委机关报上划抚州市管,成为市场运作的综合都市类晚报,总编辑由抚州日报社副总编黄乐程兼任。为适应市场运作,报纸由上划市管前的4开4版周三版扩为4开8版周五刊,2003年又增《周末》,扩为周六刊。2005年,扩为4开16版,周六刊。版面与栏目有“今日快评”“抚州城事”“抚州民生”“抚州坊间”“今日关注”“魅力县区”“晚报故事”“非常话题”“国际扫描”“国内精读”“成长周刊”“传奇故事”“拟砚台”等,深受广大读者好评,被誉为“抚州人的第四餐”。
   《南城报》 1956年5月创刊,中共南城县委机关报。三日刊,铅印,8开版,1959年改为4开版。1960年10月停刊。
   《南城社科论坛》 1982年3月17日创刊,南城县社联主办。为不定期内部交流社科学术研究刊物,原名为《南城理论文汇》,1987年起更名为《南城社科论坛》。前后共出刊56期,发表论文220多篇,约67万字。1997年10月停刊。所登论文被地区、省级学术期刊转载多篇,并有多篇获抚州地区社科优秀论文奖,其中有2篇论文获省社科优秀论文三等奖。
   《麻姑泉》 1984年10月创刊,南城县文联主办。初名《作品选》,1984年定名《麻姑泉》。为16开本不定期内部文艺刊物,铅印,每期印数1000份。1989年6月停刊,1997年复刊,至2000年底共出刊11期。2008年5月出最后一期后停刊。
   《黎川报》 1956年5月1日创刊,中共黎川县委机关报。初为8开2版,三日刊,1957年7月改为8开4版;1958年7月改为双日刊;1960年改为4开4版;1961年改为4开2版,仍为双日刊。编辑部工作人员4人~7人,印刷厂职工初为16人,1958年增至44人。报纸运用社论、短评、消息、特写、通讯等文体,配合照片、副刊、专栏,宣传党中央方针政策,报道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宣扬好人好事,介绍先进经验,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在宣传报道中,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以较多版面报道该县境内几个综合垦殖场在开发山区、建设山区中取得的成就。1962年5月31日停刊。6年间,共出报962期,期发行量由800份增至2600份。
   《今日黎川》《新黎川》 1985年10月创刊,4开4版,黎川县文联主办。设有“生活絮语”“生活随想”“小小说”“散文诗”等栏目。初名为《日峰文苑》,不定期出版;1997年7月改名为《今日黎川》,先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先由县印刷厂印刷,后由县教委印刷厂印刷,每期印数500份~700份,内部赠阅。1999年改为激光照排,胶印。《今日黎川》运用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配合副刊、专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全县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宣传新人新事,介绍先进经验,传播文化科学知识。2006年改名为《新黎川》,由宣传部主办。
   《黎川社联学刊》 1987年8月创刊,黎川县社联主办。原名为《黎川学术通讯》,油印;1988年7月改名为《黎川社联学刊》,铅印。1990年停刊,共出刊10期。
   《黎河》 2009年下半年创刊,由黎川县文联主办,为季刊,是一份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至2011年底,共出刊9期。
   《南丰报》 1956年10月16日创刊,中共南丰县委机关报。8开2版,五日刊。第一版要闻、评论;第二版时事、生产。1957年1月2日改为三日刊。1958年9月1日开辟“桔园”副刊。1958年10月1日改为双日刊。由南丰报社印刷厂印刷,邮局发行。发行量最高数达2600份。1959年8月29日停刊,共出刊382期。
   《桔花》 1978年7月创刊,为南丰县文化馆主办的文艺性内部期刊。16开油印本,每年不定期出3期~4期。1983年由南丰县文联主办,仍为油印不定期刊物。1989年改为8开2版小报,铅印,每年6期,每期发行400份。1990年2月停刊,共出刊32期。经费来源为行政拨款,少量民间资助。
   《桔城论坛》 1982年创刊,南丰县社联主办。16开本,油印,后改为铅印,每年出1期~2期。主要栏目有“工作研究”“理论探讨”“社会调查”“专题史料”等。每期印数400份,每期4万~5万字。1989年下半年停刊,共出刊17期。
   《崇仁报》 1957年7月1日创刊,中共崇仁县委机关报。8开2版,铅印,三日刊,期发行量3252份。1958年2月停刊,同年10月1日复刊,期发行量增至5000份。1959年8月20日停刊。
   《巴山》 1957年创刊,崇仁县文化馆主办。初名《群众创作》,不定期出版。1979年改名《宝水》,为季刊。1983年更名为《巴山》,仍为季刊。已停刊。
   《文艺园地》 1980年10月创刊,崇仁县文联主办。4开小报,铅印,到1989年12月共出刊15期,发表各类作品460余篇,计33万字。
   《巴山论坛》 1984年10月1日创刊,崇仁县社联主办。为不定期出版学术理论刊物,每期印数600本~1000本。1991年停刊,共出刊14期,发表论文282篇,150万字。其中被中央、省、地报刊采用56篇,约30万字。
   《乐安报》 1956年4月20日创刊,中共乐安县委机关报。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三版为政治生活副刊,四版为国际新闻。宣传内容有地方重要新闻、言论及国内外重大时事;县内农林水利、工业交通、商业财贸以及民情习俗等。初为8开2版,油印,不定期;1956年7月改为石印,五日刊;1957年5月改为铅印,8开4版,三日刊;1958年起改为4开4版,双日刊。由县印刷厂印刷,期发行量由800份增至5100份。1961年3月19日停刊,共出刊806期。
   《鳌溪》 1982年10月创刊,乐安县文联主办。为16开本杂志,由该县印刷厂和永丰县印刷厂承印,期印数1000份。1992年1月停刊,共出刊22期。
   《宜黄建设》 1956年5月1日创刊,中共宜黄县委主办。原名《宜黄报》,8开2版,五日刊,1957年7月1日改为8开4版,双日刊,铅印,邮局发行。1958年6月28日停刊。1958年8月24日以《宜黄建设》之名复刊,8开2版,双日刊,内部发行。1960年8月停刊。前后共出刊608期。
   《宜黄水》《虎乡情》1979年4月创刊,宜黄县文联主办。原名《宜黄文艺》,4开小报。1984年10月改名《宜黄水》,为16开杂志,不定期出版。主要栏目有“报告文学”“宜黄风情”“民间故事”“小说”“散文”等。每期铅印1000份,内部赠阅。2006年改名为《虎乡情》,每期发行2000份,至2011年底,共出刊8期。
   《宜黄论坛》 1986年3月创刊,宜黄县社联主办。原名《宜黄论丛》,1991年12月停刊,出刊10期。1995年复刊,改名为《宜黄论坛》,每期印数100份~120份。1999年停刊,共出刊12期。
   《金溪报》 1956年7月1日创办,中共金溪县委机关报。始有总编辑1人,编辑4人。报纸8开2版,5日刊,石印;1957年改为铅印,三日刊,期发行量5000多份,基本达到每个生产小组1份。1958年改为双日刊,有编辑7人,发行量为3000份。1959年8月31日停刊。
   《金溪建设》 1959年9月1日创刊,中共金溪县委机关刊物。其任务是宣传党中央、解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交流和推广各项工作的先进经验,表扬好人好事,批评缺点错误,报道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编辑部始有编辑3人,旬刊。1960年1月改为4开4版,周二刊。2月改为日刊,编辑增至7人。并拥有600名通讯员,其中特约通讯员35名。1961年6月停刊。
   《金溪书》1979年5月创刊,金溪县文化馆主办。初为16开杂志,出刊8期后,于1991年10月改为4开报纸,由金溪县文联主办。出刊6期后,于1993年6月停刊。共出刊14期,发表作品500余篇,计43万字。
   《研究与参考》 1982年4月创刊,金溪县社联主办。月刊,铅印,1984年6月停刊,共出刊37期。
   《资溪报》 1956年4月1日创刊,中共资溪县委机关报,工作人员4人,其中主编1人。报纸为五日刊,由县委宣传部审核,主要读者对象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县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400份~600份,共出刊74期。1957年3月15日停刊。
   《资溪社会科学》 1983年12月创刊,资溪县社联主办。原名为《论文选编》,油印,出刊2期后,于1984年11月改刊名为《资溪社会科学》,不定期出刊,铅印,出刊4期。1987年12月停刊,共出刊6期。
   《资溪文艺》《大觉山》 1984年10月创刊,资溪县文联主办。原名为《鹤城》,16开本,铅印,出刊6期后,于1994年4月改名为《山韵》,出刊2期后,于1994年年底停刊。1999年4月复刊,改刊名为《资溪文艺》,激光照排,胶印,彩色封面,期印数1000份。2004年更名为《大觉秀》,2005年正式定名为《大觉山》,每年4期,设有小说天地、散文长廊、行业风采等十余个栏目,省内著名作者陈世旭、王冰泉也为《大觉山》杂志撰稿。至2011年12月,共出版37期。
   《党的生活》 1956年4月创刊,中共广昌县委机关报。8开2版,原定半月刊,实际不定期,在县内发行。主要介绍党的建设工作经验,指导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958年停刊,共出刊16期。
   《旴源》 1985年8月创刊,广昌县文联主办。1990年3月初停刊。共出刊16期,发表作品420余篇,计86万字。
   《广昌社联通讯》 1988年3月创刊,广昌县社联主办。16开杂志,半月刊,每期6万~8万字。1993年年底停刊。共出刊42期。
   《土改火焰报》 1950年冬创刊,东乡县土地改革委员会主编。发至县直属机关及区、乡政府,三日刊,8开4版,每期印数400份。1953年停刊。
   《师水声》 1984年3月创刊,东乡县文联主办。4开,铅印,共出刊100期,发表各类作品3000余篇,计110万字。1993年年底停刊。
   《东乡论坛》 1985年10月创刊,东乡县社联主办。初名为《东乡社联》,1990年更名为《东乡论坛》,为不定期出版内部综合性理论刊物,共出刊12期,1993年7月停刊。
   《旭日东乡》 2009年创刊,由东乡县委主办、东乡县委宣传部承办,为双月刊,2011年停刊。
   (三)学校刊物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78年创刊,华东地质学院主办,徐增亮、李学礼先后任主编。国内统一刊号CN36—1034/P;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2251。该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16开本。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主要任务是反映华东地质学院最新教学和科研成果,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交流;立足学校,面向社会,为教学、科研、生产人员和国内外高等学院师生服务。开设主要栏目有“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测量工程”“工业分析”“环境监测”等。由该校印刷厂印刷,始为铅印,1992年改为激光照排、胶印。每期印数1100份,邮局发行。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获江西省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至2000年底,共出刊72期。2004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至2011年底,共出刊116期。
   《抚州师专学报》 1982年6月创刊,抚州师范专科学校主办,张世俊、范长文先后任主编。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042/G4;国际标准刊号为ISS1001—635X。办刊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学术研究,反映教学和科研成果,促进校内外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栏目有“临川文化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师专教学与管理”“中学教学”“赣东经济论坛”“赣东金融研究”等。杂志为16开本。季刊,分社会科学辑刊和自然科学辑刊出版。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临川文化研究”专栏1997年获江西省期刊优秀专栏奖。刊物在1999年获江西省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自办发行,期发行量1300份。原为铅印,后改为激光照排、胶印。至2000年年底,共出刊67期。2004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08年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至2011年底,共出刊111期。
   《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学报》 1985年9月创刊,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主办,姜国和、单江林先后任主编,赣内刊字第35—009号。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报道抚州地区医药卫生科研成果。主要栏目有“基础与临床医学”“调查报告”“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医药情报工作”等。杂志为16开本。创刊之初为季刊,半年后改为半年刊,自办发行。由金溪县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为600份。1997年底停刊,共出刊24期。
   《江西省中医药学校》 1987年9月创刊,江西省中医药学校主办。原名《江西抚州中医学校校刊》。办刊宗旨:学术交流,医学研究。主要栏目有“教学改革”“医疗经验”“学术探讨”等。为内部刊物,16开本,每年1期,每期印刷800份,在全国医药院校交流。至2000年年底,共出刊13期。
   《陶怡园》 1998年11月创刊,临川第三中学主办。主要栏目有“今日三中”“青春音符”“韶华走笔”“寸草春晖”“论辩纵横”“切磋堂”“七色彩虹”“四季缤纷”“万家灯火”“彩云追月”“堂前燕”等。报纸为4开4版,月刊,激光照排,胶印,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2800份,校内发行。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至2011年年底,共出刊103期。
   《杏苑报》 1999年10月创刊,江西省中医药学校团委、学生会主办。主要栏目有“校园短波”“杏苑信箱”“流言碎语”“丝竹临风”“校园文学”等。报纸初为8开4版,2000年10月改为4开4版,月刊。激光照排,胶印,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500份,校内发行。至2000年12月,共出刊11期。
   (四)企业报刊
   《二纺报》 1984年9月创刊,中共抚州第二棉纺织厂委员会主办。原名《二纺工人》,油印,半月刊。1990年改名为《二纺报》,铅印,月刊,8开4版,期印数200份。2000年7月停刊,共出刊254期。
   《抚州集邮》 1985年5月22日创刊,抚州地区集邮协会主办。办报宗旨:以诚信为本,忠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邮文化事业,传达中国邮政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声音,围绕当代中国集邮和抚州地方经济社会的中心工作,切实发挥集邮舆论导向、引领作用,为“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邮政发展、服务集邮会员”和推进中国特色集邮文化事业作出贡献。1989年以前为不定期出版,油印,8开4版;1986年扩为4开8版,激光照排、胶印。1989年改为月刊。由抚州地区邮政局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l万份。至2011年底,共出刊251期。
   《红星报》 1987年1月创刊,红星企业集团主办。办报宗旨:及时准确宣传党中央方针政策,传达总部各时期中心工作部署,广泛交流全集团各单位两个文明建设动态、成绩和经验,积极宣传红星企业建设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报纸4开4版,月刊,设有“每事一议”栏目,针对时事进行评论,弘扬正气,抨击歪风,受到职工赞扬。始由红星印刷厂印刷,铅印。后改由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承印,激光照排,胶印。期印数由300份增至1000份,内部赠阅。1999年1月停刊。共出刊136期。
   《七二一通讯》 1987年11月创刊,中共七二一矿委员会主办。办报宗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核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传达贯彻铀矿各项工作部署,报道矿区两个文明建设新人、新事、新成就和新经验。主要栏目有“改革之光”“观察思考”“人生感悟”等。报纸4开4版,始为旬刊,1996年5月改为半月刊。刊号始为赣内报字35—013号,1996年5月变更为赣内报字35—004号。2000年4月更名为《七二一通讯》,准印证号为赣内资字第F001号。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0份,免费发给矿属各单位。至2000年底,共出刊178期。2005年转制后停刊,2006年更名为《金安通讯》,2007年后改为内部发行。
   《东亚药业》 1988年6月创刊,江西东亚制药厂主办。原名《龙泉月报》;1993年1月改名为《龙泉报》;1996年8月更名为《东亚制药》,1998年1月更名为《东亚药业》。办报宗旨:立足企业,面向行业;关注健康,服务社会。主要栏目有“药王风采”“政工论坛”“班组天地”“龙泉文苑”“专题讲座”“竞赛擂台”“文摘”“卫生与健康”等。报纸为4开4版,不定期出刊,铅印。始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印刷,后改由东乡红岭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100~1000份,在医药行业、医院等单位交流和赠阅。至2000年年底,共出刊79期。2006年停刊,共出刊约200期。
   《抚纺报》 1989年4月创刊,中共抚州棉纺织厂委员会主办。办报宗旨:宣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方针目标,报道厂情,表扬先进,活跃职工文化生活,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主要栏目有“新闻广角”“经纬文苑”等。报纸初为4开2版,月刊,油印。1994年改为4开4版,双月刊,采用激光照排,胶印,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400份,内部赠阅。1998年4月停刊,共出刊53期。
   《江底报》 1989年9月创刊,江西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报纸原名《精砥报》,8开4版,半月刊,油印。1992年11月25日改为激光照排,胶印。1996年7月25日改名为《江底报》。1997年改为8开2版,电脑照排,复印,印数100份,不定期出刊。1998年改为半月刊,1999年改为周刊。至2011年年底,共出刊754期。
   《永惠报》 1995年4月创刊,江西永惠实业有限公司主办。办报宗旨:服务用户,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主要任务是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饲料生产和养殖业方针政策,介绍永惠饲料性能及使用方法,传授科学养殖知识。主要栏目有“政策指南”“永惠之窗”“科学养殖”“助你致富”等。始为月刊,4开4版;1996年8月改为双月刊,对开4版,赣东报社电脑激光照排印刷中心承印,每期印数3000份,内部发行。2000年2月停刊,共出刊32期。
   《富奇报》 1995年4月18日创刊,江西富奇汽车总厂主办,厂宣传部编印。报纸以“弘扬企业精神,活跃职工文化生活”为宗旨,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厂内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表扬好人好事,获得广大职工好评。月刊,4开4版,由华东地质学院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800份,内部赠阅和交流。至2000年底,共出刊52期。2003年转制前后办刊情况不详。
   《和谐之声》 抚州移动公司企业文化内刊,创办于2007年6月,季刊。每期84P,全彩。设置有“前沿睿思”“E动新闻”“管理创新”“客户风采”“文化深耕”“真心英雄”“心灵守望”“班组博客”“移动文苑”“荆公故里”“醍醐灌顶”“风生水起”“惊才绝艺”等栏目。
   刊物的发行以该系统为主,兼顾对外发行强化企业形象。系统内,一是面向全市移动,二是面向全省兄弟单位;系统外,主要是市级五套班子成员,分管省、市领导;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办公室、市县分管领导。每期发行1000份,至2011年共出版21期。该年底,《和谐场》停刊。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