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抚州采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60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抚州采茶戏
分类号: I230
页数: 8
页码: 2998-3005
摘要: 清初,域内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彩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彩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角班”,产生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于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交界地区。域内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角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条件。初期抚州“三角班”仅有一旦一丑,外加一个“坐堂”(锣鼓手),演唱单台戏和小戏。至康熙、乾隆年间,增加小生行当。清末民国初,“三角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3个增至七八个,并增加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1934年,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尔后,职业半班相继成立。抚州傀儡戏部分老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采茶戏。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又给采茶戏带来“本调”“小花调”等新腔,与本地单台调、会母调相结合,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抚州采茶戏土生土长,健康质朴,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有浓厚地方风格和生活气息。
关键词: 抚州 采茶戏

内容

清初,域内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彩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彩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角班”,产生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于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交界地区。域内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角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条件。初期抚州“三角班”仅有一旦一丑,外加一个“坐堂”(锣鼓手),演唱单台戏和小戏。至康熙、乾隆年间,增加小生行当。清末民国初,“三角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3个增至七八个,并增加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1934年,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尔后,职业半班相继成立。抚州傀儡戏部分老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采茶戏。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又给采茶戏带来“本调”“小花调”等新腔,与本地单台调、会母调相结合,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抚州采茶戏土生土长,健康质朴,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有浓厚地方风格和生活气息。
   一、剧本
   (一)古装戏 古装戏包括传统剧目及新编历史故事剧等。抚州采茶戏传统剧目分“单台戏”“小戏”和“整本戏”3种。“单台戏”40余个,有《十个字》《十盘花》《十连姐》《十劝郎》《十绣鞋》《十别》《十绣》《数天下图》等。“小戏”60余个,有《攀笋》《蠢子卖鞋》《捡春菇》《对牡丹》《斑鸠接姨》《牛博士赶厂》《三伢仔放牛》《咬舌记》等。整本大戏(包括幕表戏)有《南瓜记》《白扇记》《卖花记》《合同记》《借米记》《青龙山》《凤凰山》《碧玉带》《荞麦记》《四姐下凡》《秦雪梅吊孝》等。经常上演剧目有: 《攀弓带》 大型传统剧目,又名《半夜夫妻》。题材来源于抚州道情及民间传说。剧本整理、改编:朱道平、刘之凡、蔡森荣。由南丰县采茶剧团首演。
   《改金榜》 原系抚州傀儡戏剧目,后经抚州采茶戏艺人移植成抚州采茶戏大型传统剧目,老艺人饶天阳口述,梁腾渊记录整理。1957年上半年由东乡县采茶剧团首演。
   《红粉泪》 新编大型古装戏。熊哨空根据抚州民间故事改编而成。1961年由临川县采茶剧团首演。
   《牡丹亭》 大型古装戏。张齐根据汤显祖《还魂记》改编。1982年9月由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
   《泪洒玉茗花》 大型新编历史故事剧。编剧:徐正付。1982年由金溪县采茶剧团首演。
   《三伢仔锄棉花》 传统小戏。由陈海芝、万马根据老艺人徐福太口述本记录整理而成。1953年由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
   《王婆骂鸡》 传统小戏。老艺人李德良口述,林凡记录整理。1957年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补背褡》 传统小戏。抚州市采茶剧团演出多场。
   《闺女吵嫁》 传统小戏。陈海芝改编。1954年由崇仁县地方剧团首演。
   《苏八戒赌》 乐安花鼓班传统小戏。张和根据老艺人吴湖南口述记录整理。1982年由乐安县业余剧团首演。
   (二)现代戏
   抚州采茶戏现代戏剧目较多,经常上演剧目有: 《人往高处走》 大型现代剧目。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编剧:林凡、莫志贤、徐友发。1954年由抚州专区采茶剧团首演。
   《水往高处流》 大型现代剧目。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编剧:周悦文。1958年由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
   《红松林》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林凡、莫志贤、易兰英、张振安。1958年7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伏魔记》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张齐(执笔)、敖明、周悦文。1962年3月由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
   《今年我不嫁》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熊哨空。1964年由临川县采茶剧团首演。
   《金湾战歌》 大型现代剧目。根据金溪县全国劳模丁长华事迹编写。编剧:吴文丁、徐正付、陈昉、林凡。1964年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云岭半边天》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吴文丁、陈防、徐正付、胡定元。1972年由金溪县文工团首演。
   《搏斗》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黄金亮。1972年由金溪县文工团首演。
   《英姿朝阳》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王冰泉、吴文丁、陈昉、徐正付。1974年3月由金溪县采茶剧团首演。
   《护瓜记》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朱德和。1979年5月由东乡县采茶剧团首演。
   《浊浪丹心》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熊哨空。1982年秋由临川县采茶剧团首演。
   《曾巩落榜》 新编大型历史故事剧。编剧:邱楷模。1983年由南丰县采茶剧团首演。
   《这山望到那山高》 大型现代剧目。编剧:朱德和、金亮。1984年初由东乡县采茶剧团首演。
   《维也纳之梦》 大型现代剧目。策划:龙雪翔、周悦文、王圣民。编剧:王圣民。1995年6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李老倔》 现代小戏。编剧:陈昉。1955年由金溪县琅琚业余剧团首演。
   《体育红旗迎风扬》 现代小戏。编剧:熊哨空。1958年8月由临川县中兴业余剧团首演。
   《血的控诉》 现代小戏。编剧:张振安。1958年8月由抚州代表队联合首演。
   《红妈妈》 现代小戏。编剧:梁腾渊。1959年由东乡县采茶剧团首演。
   《棉花姑娘》 现代小戏。编剧:谷虹。1960年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抚河跃进曲》 现代小戏。编剧:王敬民。1960年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两把伞》 现代小戏。编剧:周悦文。1960年1月由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
   《秧》 现代小戏。编剧:周悦文。1964年7月由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
   《姑娘爱武装》 现代小戏。编剧:张齐(执笔)、敖明。1964年由崇仁县采茶剧团首演。
   《回门》 现代小戏。编剧:梁腾渊、陈昌俊、朱德和。1964年由东乡县采茶剧团首演。
   《张大妈打电话》 现代独角戏。编剧:黄金亮。1965年春由南城县地方剧团首演。
   《五发五中》 现代小戏。编剧:林光。1965年5月由德胜关垦殖场文艺宣传队首演。
   《共大钟声》 现代小戏。编剧:余任高。1975年由资溪县文工团首演。
   《田书记排宴》 现代小戏。编剧:蔡森荣。南丰县采茶剧团首演。
   《凉棚下的故事》 现代小戏。编剧:余任高。1979年6月由资溪县文工团首演。
   《怒火》 现代小戏。编剧:余任高。1979年6月由资溪县文工团首演。
   《三争车》 现代小儿童剧。编剧:王圣明。1981年3月由进贤县采茶剧团首演。
   《奇怪的隐形人》 现代小儿童剧。编剧:赵武杰。1981年3月由进贤县采茶剧团首演。
   《狼来了》 现代小儿童剧。编剧:李景文、方家骃。1981年3月由进贤县采茶剧团首演。
   《九斤黄》 现代小戏。编剧:胡长明。1981年3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借郎》 现代小戏。编剧:蔡森荣。1982年10月由南丰县采茶剧团首演。
   《卖猪路上》 现代小戏。编剧:李孝贤。1983年由东乡县文化馆首演。
   《三女告状》 现代小戏。黄金亮、周鹏祥。1983年由南城县文化馆首演。
   《翠竹青青》 现代小戏。编剧:王圣民、周悦文。1983年10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月儿弯弯》 现代小戏。编剧:周悦文、王圣民。1983年10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春日融融》 现代小戏。编剧:舒晓明。1983年10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一对凤凰鸡》 现代小戏。编剧:叶金书。1984年9月由东乡县采茶剧团首演。
   《审父》 现代小戏。编剧:吴德春。1984年9月由抚州地区群艺馆首演。
   《断地基》 现代小戏。编剧:饶长海。1984年9月由金溪县文化馆首演。
   《画中人》 现代小戏。编剧:方家骃。1986年6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王婆卖鸡》 现代戏曲小品。编剧:王圣民。1987年初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花妹》 小型革命历史剧。编剧:方家骃。1987年9月由抚州地区京剧团首演。
   《搜傩》 小型革命历史剧。编剧:龙雪翔、蔡森荣。1987年9月由抚州地区京剧团首演。
   《局长摆摊》 现代小戏。编剧:吴德春。1989年初由南城县文化馆业余艺术团首演。
   《童心》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吴德春。1990年由临川县采茶剧团首演。
   《鸡缘》 现代小戏。编剧:王圣民。1990年6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争包》 现代小戏。编剧:丁建中。1991年6月由崇仁县文化馆首演。
   《鸳鸯坡》 现代小戏。编剧:吴德春。1991年7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首演。
   《挂中堂》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周悦文。1995年由抚州地区群艺馆首演。
   《迷路》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常迪吉、周悦文、饶长海。1997年由抚州地区群艺馆首演。
   《盼》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蔡森荣。1998年由地区汤显祖实验剧团首演。
   《真的好想你》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丁建中。1998年由地区汤显祖实验剧团首演。
   《县官下乡》 现代小戏曲。编剧:余任高。2000年5月由资溪县文化馆首演。
   《县官下乡》 现代小戏曲。编剧:余任高。2001年由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排演参加中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小品小戏大赛获金奖。
   《王妈妈爱鸡》 现代独角戏。编剧:龙雪翔、李玲。2002年市群众艺术馆组织首演,获全国首届老年文艺调演金奖。
   《借题发挥》 现代小戏。编剧:吴德春。2002年由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首演,被推荐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
   《畜旺人欢》 现代小戏。编剧:曾辉华。2002年由东乡县采茶戏剧团首演。获省第二届艺术节——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优秀剧目奖、创作二等奖、导演二等奖。
   《文昌桥头迎县官》 古装小戏。编剧:李玲。2002年由业余演员胡长明等首演。
   《情暖新生》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李玲。2002年由业余演员廖喜玉等首演。
   《狐假虎威》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丁建中。2002年由市汤显祖实验剧团首演,代表市林业局参加全省林业系统文艺调演获三等奖。
   《霓虹灯下》 现代小戏。编剧:夏雪庆、余任高。获中国剧协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暨“二○○三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征稿活动三等奖。
   《保堤保胎》 现代小戏。编剧:吴德春。2003年由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首演。获首届省“生成杯”小戏小品大赛编剧三等奖。
   《让座》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夏雪庆、黄启达。剧本入选中国剧协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暨“二○○三年中国剧协百优小品大赛”征稿活动。
   《王妈妈爱鸡》 现代独角戏。编剧:龙雪翔、李玲。2004年由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排演参加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获金奖。
   《秀妹子》 小型革命历史剧。编剧:吴德春。2004年由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首演,被推荐参加全省优秀剧目展演。
   《桃李争春》 现代小戏。编剧:丁建中。2005年由市汤显祖实验剧团首演。
   《锦囊妙计》 小型革命历史剧。编剧:黄启达。2006年由市采茶歌舞剧院排演参加省第三届艺术节获编剧三等奖。
   《十送情郎》 现代小戏曲。2007年由临川区第一文化馆首排,获全省农民剧团展演二等奖。
   《租女友》 现代小戏。编剧:吴复如。2009年,由市采茶歌舞剧院首演,获省第四届艺术节编剧三等奖。
   《春风杨柳》 现代小戏。编剧:丁建中。2009年由市采茶歌舞剧院首演。获全省纪检监察系统文艺调演二等奖,同年10月被选送参加全国纪检“清风颂”展演。
   《文昌桥头戏秀才》 古装小戏。编剧:李玲。获2009年省第四届艺术节——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表演一、二、三等奖,舞美设计二等奖。
   《争上戏》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杨跃雄。被推荐参加201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5周年文艺调演。
   《清凉之夏》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吴德春。2010年由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首演。
   《王婆卖瓜》 现代戏剧小品。编剧:吴德春。2010年由东乡县采茶戏剧团首演,参加省新农村建设调演。
   二、音乐
   富有抚州地方特色的单台调,几经演化,不断完善,又引进“川调”,嫁接出“本调”“抚调”,最终形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乡土韵味浓郁的抚州采茶戏音乐。
   (一)唱腔音乐 抚州采茶戏传统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曲牌体腔调,后经发展创新,出现大量板腔体唱腔。其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五字句、七字句或十字句乐段。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简洁明快,每一唱段行腔与地方语言音调结合甚密,似吟似诉,颇具说唱音乐风格。唱腔以纯正抚州话为语言标准。演唱时男女分腔,都用本嗓,特别要求吐字清晰和运腔圆润。总体唱腔可分为戏曲正调、戏曲杂调和民歌小调3类: 戏曲正调——系板腔体腔调,有本调、抚调、单台调、川调4种。本调是吸收丰城丝弦班的本调,掺和本地单台调发展而成。其上下句结构的徵调式唱腔,男、女分腔,有正板(亦称“长韵”)、简板、叠板、快板、倒板、摇板、散板、清板、哭头等板式。抚调是由本地会母调掺和高安丝弦班的小花调发展而成。其上下句结构的宫调式唱腔,有男腔、女腔和丑腔之分,并和本调一样,具有丰富的板式。单台调是本剧种最老唱腔,不分男女腔,但有四句三韵和两韵,正弦(徵调式)和反弦(宫调式)之别,还有简板。川调是由外来川调掺和单台调和双功夫调的简板发展而成。男女腔调略分,具有徵调式和宫调式两种收腔法,还有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简板。
   戏曲杂调——主要是三角班小戏中的腔调,一般以戏名为曲名,如三伢子放牛调、捡春菇调、卖樱桃调、卖花线调、双劝夫调、下南京调、王妈妈骂鸡调、补背褡调等等。还有部分三角班后期吸收的南词、北词、信调等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吟唱音调。
   民歌小调——除部分单台戏用的小调,如数天下图、打哩莲花、想郎、打彩等以外,还有十二月采茶、铜钱歌、十杯酒、照花台等等。一般作戏中插曲用。
   (二)伴奏音乐 抚州采茶戏伴奏音乐的间奏曲牌大部分来自傀儡戏、宜黄戏和民间吹打,如〔四大队〕、〔滚龙珠〕、〔回回曲〕、〔万年欢〕、〔大开门〕、〔小开门〕、〔水底鱼〕、〔大得胜令〕等等。这些曲牌大多以弦乐为主奏,小部分以小唢呐、笛子及大唢呐主奏。武场打击乐仍保留民间吹打乐牌子和三角班时期的锣鼓腔、哭头等。形成半班后,则大量吸收运用许多京剧锣鼓经。丝弦曲牌以高胡、二胡、三弦、琵琶(有时也加笛、箫等吹管乐器)等弦乐器伴奏,有〔万年欢〕、〔鱼绞丝〕、〔磨豆腐〕、〔凡上尺〕、〔满江红〕、〔南进宫〕、〔夜行船〕等曲牌。以小唢呐主奏的有〔滚龙珠〕、〔水底鱼〕、〔下山虎〕、〔万年欢〕等。以笛子主奏的有〔傍妆台〕、〔二六板〕等。以大唢呐伴奏的有〔水龙吟〕等。常用锣鼓点子有〔导板头〕、〔龙摆尾〕(分长摆尾、中摆尾)、〔哭头〕、〔急急风〕、〔水底鱼〕、〔九锤半〕、〔双推磨〕、〔软四击头〕、〔四击头〕、〔小锣软四击头〕、〔上天梯〕、〔走马锣〕等。
   (三)乐队与乐器 抚州采茶戏乐队在三角班时期,无固定建制,一般多由演员兼任,文场只有一把自制高胡,音色低厚粗犷,由锣鼓手兼拉。到半班以后,又陆续加入二胡、唢呐、笛子等乐器,其中一些乐器仍由演员兼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专业剧团的成立,乐队人员逐渐增加,并基本固定专职乐手和乐队编制。文场有高胡、二胡、三弦(三大件)及笛子、唢呐;武场有司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又陆续加入大提琴、中胡、大胡、琵琶、笙等乐器,武场也增加堂鼓、大筛、吊镲等打击乐器。此时多演“通纲戏”,乐手不用谱,排演时,一般只需定好基调,跟着高胡演奏。1962年后,乐队开始看谱演奏、按配器分奏,使一些较为单调的旧腔调不仅变得圆润动听,而且日趋统一规范。整个乐队编制在20人左右。伴奏主奏乐器是高胡,属民间拉弦乐器,高胡形制与二胡基本相同,琴筒略小于二胡、音色清澈明亮,特别适于抒情恬美或活泼华丽旋律。
   三、表演艺术 抚州采茶戏艺术特点: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诙谐、通俗易懂;唱做朴实,亦歌亦舞,活泼风趣。小丑的矮子步,动作幽默有趣,形象逼真,而且变化很多,有猴拳步、蛤蟆跳、涉水步、鸡公啄米、猴子跳圈、懒猫抓痒等。小旦的手巾功,运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法步,或揉搓、或抛甩、或掩面、或飞转,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小生(小丑)的扇子功,既有单手打,又能双手双肩打,有时绕指而转,有时空中抛耍,左右开合,上下翻飞,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许多表演动作和舞蹈,如小旦的梳妆挑帘、床前驱蚊、绣花纳底、缝补浆洗、摘茶采桑、开(关)门、云手、鹞子翻身等身段表演,小丑的挑担推磨、赶牛锄地、撑船推车等身段表演均十分细致逼真。在三角班小戏中,上述特点尤为突出。发展到“半班”演出大戏后,向古老剧种学习袍带戏的表演程式,同时也吸收歌舞话剧的养料,使其既能演传统戏又能表现现代生活。讲究唱做并举,手势、眼神、身段、步法配合协调。旦角的基本步法有云步、碎步、踮步、跪步、蹉步、小碎步等;生角有方步、蹉步、跪步、快蹉步等;丑角有矮步、跳步等。丑角除矮子功外,有时还表演板凳功以及虎跳、前仆等各种滚翻动作。生、旦有时也要表演抢背、劈叉、卧云、乌龙绞柱等地毯功。
   四、舞台美术 抚州采茶戏早期舞台美术较简单,从舞台陈设到化妆服饰以及砌末道具,除有极少数几件专用的以外,大部分就地取材,借用实物。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专业剧团,舞台美术开始有专职人员,幕布、景物、服装、道具、化妆、头饰、灯光及音响效果等随着科学进步而变化。
   五、团体
   (一)班社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的抚州采茶戏班社有5个: 南城县官家三角班清嘉庆年间(1796—1820)组班。常在南城县上唐、新丰、里塔、包坊等乡村演出,也去宜黄县,南丰县东坪、西坪、洽湾以及黎川县中田、黄源等地。常演剧目有《南山接姐》《三伢子放牛》《看相》《盘广货》《白扇记》《和尚锄茶》《张三卖肉》《蠢子接姨》《四姐反情》等几十个。
   南城县上唐张家三角班 清道光末年(1850)组班。常演剧目有《善恶姻缘》《莲花庵》《窦娥冤》《毛洪记》《辞店》《洛阳桥》《绵羊记》《白扇记》《花亭会》《秦雪梅吊孝》《李三保下山》等。
   佑民堂 抚州采茶戏第一个半班。1934年由艺人张佑民建班。常演剧目有《攀弓带》《孟姜女》《方卿戏姑》《青龙山》《毛洪记》(只演“花园相会”一折)、《蔡鸣凤辞店》(常演“进店”“辞店”两折)、《余老四》(常演“借茶”“拜年”“交情”三折)、《捕蛇》《放牛》《捡春菰》《卖棉纱》等数十个。该班于1938年解散。张佑民一家加入筱仙台班。
   天武台 20世纪20至30年代起班。常演剧目有《毛洪记》《安安送米》《梁祝姻缘》《绵羊记》等。
   筱仙台 1938年由艺人汪筱连和周仙斋建班。常演剧目有《毛洪记》《蔡鸣凤坐店、辞店》等几十个,1949年因经济拮据而散班。
   (二)业余剧团
   临川区新泉采茶剧团 1979年组建。常演剧目有《状元访妻》《临江驿》《百花台》等。
   金巢区王建明艺术剧团 20世纪80年代成立。每年下半年至第二年正月演出。
   冬根艺术团 1992年组建。常演剧目有《花墙会》《丝罗带》《三人抢板》《孤儿恨》等。
   抚州市群艺旭东剧团 1996年成立。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常演剧目有《三请樊梨花》《秦香莲后传》《毛洪记》《青龙山》《瞎子捉奸》《蠢子卖鞋》《蠢子磨豆腐》《盘广货》《余老四反情》《下南京》等。2004年小戏《盘广货》参加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主办的“伟圣杯”——抚州市首届小戏小品大赛获业余组表演二等奖。2007年12月排演现代小戏《十送情郎》参加全省农民剧团展演获表演二等奖;小品《他乡老乡与家乡》获一等奖。2008年12月携小品《他乡老乡与家乡》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获表演银奖。
   临川区第二文化馆春光剧团 2006年3月成立。常演剧目有《薛氏父子大团圆》《白玉凤》《牙痕记》等。2011年排演小戏《对诗》参加全市抚州采茶戏汇演获优秀奖。
   (三)专业剧团 抚州市采茶歌舞剧院 原名为抚州地区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1994年12月建团,前身为抚州地区歌舞团。1994年更名为抚州地区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2006年更名为抚州市采茶歌舞剧院。该团以演出地方戏曲为主,以其他表演形式为辅。建团后,排演戏曲剧目达十几部,其中有:大型现代采茶戏《蛤蟆头外传》“临川四梦”采茶折子戏《游园惊梦》《生寤》《怨撒》等。此外,还有话剧小品《迷路》《盼》《真的好想你》及歌舞《金刚》《好收成》等。1996年该团参加江西省音乐舞蹈节,歌曲《祖国啊,我们跑步前进》获演唱一等奖。1998年全国单、双、三人舞蹈比赛江西选拔赛中,该团编导的单人舞《金刚》获创作提名奖、表演三等奖。1999年排练《四梦》折子戏《怨撒》《惊梦》《花报》《生寤》参加省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惊梦》获音乐创作二等奖、伴唱奖,《花报》获音乐创作三等奖,3名演员获表演奖。该团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迄今已演遍全区11个县市几十个乡镇,演出多达几百场,观众达数万人次。1997年购进一辆平头解放牌汽车并改装成舞台活动车,该车后厢展开时即成舞台,面积达80多平方米,为下乡演出创造较好条件。2001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小品大赛,其排演的小品《半夜呼救声》获表演二等奖。2002年11月应邀编排海盐腔折子戏《冥誓》抚州采茶戏《游园》和南丰傩舞前往台湾参加“台北县艺术季”艺术交流活动。同年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分获演唱、表演个人一、二等奖。2004年该团编排的“才乡情深”大型文艺晚会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先后两次播出。2011年12月排演临川版《牡丹亭》在汤显祖大剧院公演。同年12月临川版《牡丹亭》由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录制并播放。此外,自2008年起每年编排节目参加抚州市春节文艺晚会。
   抚州市采茶戏剧团 1951年10月,抚州地方流动剧团在全区艺人训练班基础上正式组建,1953年9月,定名为抚州专区采茶戏剧团,1955年,更名为抚州市采茶戏剧团。“文化大革命”后,曾改称红卫地方剧团。1968年剧团解散。1971年9月,恢复抚州市采茶戏剧团建制。1954年参加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改编剧《人往高处走》获导演奖、音乐奖和表演奖。1958年夏,上庐山为全国科技大会演出《李二嫂》《杨八姐游春》。同年9月,创作演出大型现代戏《红松林》获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剧目奖、演出奖、音乐奖,并录音、灌制唱片、出版剧本。1961年4月,奉调赴南昌为古巴来宾演出《红松林》。3天后,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在洪都宾馆接见剧团部分演员,听抚州采茶戏选段清唱。中央领导董必武、李井泉、肖华,戏剧家田汉等人在视察抚州时,都观看该团演出。1984年3月,文化部20余人抵达抚州观看该团演出《翠竹青青》,称其为“当前全国最好的小戏”,并确定为江西省送京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调演候选剧目。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庆祝建国35周年文艺创作奖,《翠竹青青》获一等奖,《月儿弯弯》《春日融融》获二等奖。1986年11月,《画中人》参加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演出三等奖、表演一等奖、伴奏奖、舞美设计奖。1989年,革命历史剧《花妹》《搜傩》参加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花》剧获演出三等奖、剧本三等奖、音乐设计三等奖;《搜》剧获演出三等奖、舞蹈表演奖、布景设计奖、配演三等奖、群众角色奖。1991年现代小戏曲《鸡缘》由江西电视台录制成戏曲电视剧并送京参赛,获第六届全国戏曲电视剧“金纸奖”二等奖。1992年该剧参加省第三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创作奖、演出奖。大型现代戏曲《维也纳之梦》于1995年11月参加省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获作曲奖、舞美奖、表演二、三等奖。
   临川县采茶戏剧团 1958年10月建团。前身是临川县业余剧团,年底改集体所有制为地方国营性质,定名临川县采茶戏剧团。1969年更名工农兵文工团。1975年底,复称临川县采茶戏剧团。1960年创作小戏《体育红旗迎风扬》《夜奔铜山》,获地区创作奖。1962年创作《跃进之歌》,获地区创作奖。同年,创作新编古装戏《红粉泪》,在省内外连演200余场,成为长期保留剧目。1964年创演大戏《今年我不嫁》,11月赴省参加现代戏会演,获剧本创作奖。1971年在抚州与东南亚青年访华团联欢。1975年10月,研制板车活动舞台、小灯具和折叠布景赴省作操作表演和汇报演出,获得高度评价。活动舞台图片后送京参加全国舞台美术展览。1983年创演大型现代戏《浊浪丹心》赴省参演,获创作奖、演出奖。同年5月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长演出《卖棉纱》《秧麦》等传统小戏,受到亲切接见。1981年该团被评为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团长梅太和赴京出席全国农村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获文化部奖状、奖金和奖品。
   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 1998年3月由抚州市采茶剧团和临川县采茶剧团合并而成,名为临川市采茶剧团。2000年10月,定名为临川区抚州采茶戏剧团。1999年,创作、排练采茶腔表演唱《喜洋洋》,入选省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同年,创作大型现代戏《残霞》参加省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导演、音乐创作、舞美设计、表演多项奖励,小品《丰碑》入围省“全国曹禺杯”戏剧小品选拔赛。同年8月在剧团演艺厅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专场演出传统戏《补背褡》《双劝夫》。2001年排练小戏《县官下乡》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群星奖小品小戏大赛获金奖,同年该剧作为全国优秀剧目进京在人民大会堂汇报演出。2008年参加全国青年才艺大奖赛获优秀奖,同年创作排演小品《他乡老乡与家乡》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小品小戏大赛获一等奖。小品《约会》古装小戏《文昌桥头戏秀才》获2009年省第四届艺术节——第八届“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表演一、二、三等奖、舞美设计二等奖。2011年成功申报抚州采茶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崇仁县采茶戏剧团 前身为崇仁县流动地方剧团。1955年11月,更名地方国营崇仁县采茶戏剧团。1968年,称文工团。1976年复称崇仁县采茶戏剧团。1954年10月整理传统小戏《三伢仔锄棉花》《闺女吵嫁》赴省参加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均获表演奖。1958年改编《水往高处流》创作《血的控诉》,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获演出奖。1960年在省青年演员会演中,《两把伞》被列为全国青年演员会演预选剧目。1964年创作现代小戏《秧》,11月赴省参加现代戏会演,获剧本创作奖、表演奖。同年底至次年春,该剧参加省汇报团赴沪、津、京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李先念、罗瑞卿、肖劲光、周扬等中央及部领导接见。1965年该团受到省文化厅表彰,并被推选为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1981年,该团有4人在全省青年演员会演中获戏剧表演奖。1982年编演抚州采茶戏《牡丹亭》,赴省参加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演出活动,获文化部、中国剧协、省文化厅、省剧协颁发的锦旗,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灌制该剧选场选段唱片,省出版社出版该剧剧照年画。1984年江西省首届优秀文艺作品评选,该剧获省政府颁发的戏剧作品二等奖。1989年3月该团被撤销。
   乐安县采茶戏剧团 成立于1958年6月。初名地方国营乐安县地方剧团,1961年定名为乐安县采茶剧团。1971年更名乐安县文工团。1978年复称乐安县采茶剧团。建团后,创作、演出一批现代戏,其中有《小圆的生日》《杨氏女鸣冤》《追嫁》《金岭春雷》《笋姑》《三送礼》《豆腐飘香》等剧目。1989年2月该团被撤销。
   南丰县采茶戏剧团 1950年成立南丰县劳动京剧团,上演京剧传统剧目。1954年10月经整顿后定名南丰县京剧团,属民营公助集体所有制,1956年转为地方国营,主要演传统戏。1972年3月改为文工团。1978年更名南丰县地方剧团,1980年10月,正式定名为南丰县采茶戏剧团。该团创作《派饭》《父子会》《田书记排宴》《借郎》《曾巩落榜》等剧目。1986年排演大戏《女老板招贤》等剧目。1987年7月该团被撤销。
   黎川县采茶戏剧团 1953年3月成立黎川县京剧团,演唱京剧。1956年转地方国营,主要演出传统剧目。1971年改为文工团。1979年复称黎川县京剧团。1981年6月,改为黎川县采茶戏剧团。1957年开始演现代戏并自创《红色人家》《山村激浪》等剧目。1960年《红色人家》赴省汇报演出,省电台录播。同年,该团被授予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派代表出席江西省文教群英会。1984年7月该团被撤销。
   金溪县采茶戏剧团 建团于1956年8月。1968年改称东风文工团(后称金溪县文工团),上演歌舞节目(含歌剧)。1978年复称金溪县采茶戏剧团。该团创演《郑赛金》《云岭半边天》《英姿朝阳》《洞房别妻》《血的婚礼》《春风送暖》《望子成龙》《巧妹》《桃花湾》等剧目。1981年在全省青年演员会演中,两人获戏剧表演奖。1982年,新编历史故事剧《泪洒玉茗花》在文化部、中国剧协、省文化局、省剧协举办的“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活动中作首场演出,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1983年5月,为李井泉副委员长演出《辞店》《花园会》等传统小戏。1988年8月该团被撤销。
   南城县地方剧团 始建于1960年4月,称抚州市歌舞话剧团。同年12月,南丰县文艺学校、抚州市戏剧学校并入,更名抚州地区歌舞剧团。演职员达154人,内设采茶队。1962年冬,更名抚州专区地方剧团,专演抚州采茶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名南城县前锋文工团。1967年,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3年,更名为文工团。1979年,定名南城县地方剧团。1965年创演独角戏《张大妈打电话》,参加全省农村文化工作队调演,获创作奖、表演奖,并定为参加华东地区文艺会演剧目(后因“文化大革命”未果)。1966年3月,该剧奉召赴南昌为朱德委员长演出。1973年5月创作组剧《民兵之歌》,为福州军区和省军区首长作专场演出。1975年和1976年,创作《壮志新天》(后改为《搏斗》)分别参加地区调演和全省“农业学大寨”专题调演,并被指定为赴京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专题调演剧目(后因调演取消未果)。该团创演剧目还有:《五月五》《1+1=3》《女儿滩》等。1988年10月该团被撤销。
   资溪县文工团 建团于1960年7月,定名资溪县采茶剧团。1966年改称红色地方剧团。1969年组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3年更名资溪县文工团,粉碎“四人帮”后复演抚州采茶戏。1979年创演《凉棚下的故事》《怒火》参加省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凉》剧获剧本创作二等奖、舞美奖;《怒》剧获舞美设计奖、表演奖。该团演出剧目还有《共大钟声》《夏天的笑声》《真真假假》等。1989年6月该团被撤销。
   东乡县采茶戏剧团 成立于1956年6月。1967年改称红旗文工团。1968年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0年更名东乡县文工团,排演小型文艺节目及歌剧。1979年3月,复称东乡县采茶戏剧团。1979年《护瓜记》赴省献演,获表演奖。1985年《这山望到那山高》由省文化厅推荐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华东片预选,获文化部鼓励奖。2000年,《我要致富》获省农民艺术节演出三等奖。创演剧目还有《改金榜》《红妈妈》《火里桃花》《回门》《换不换》等。2002年创作排演小戏《畜旺人欢》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第六届“玉茗花”戏剧节获表演一等奖、优秀剧目奖、创作二等奖、导演二等奖。2004年创作小品《麻将风波》获省“三个一”文艺创作演出工程小品类演出三等奖。2001年10月被中央宣传部、国家计生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