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
唯一号: | 140220020220006036 |
颗粒名称: | 第三节 抚州采茶戏 |
分类号: | I230 |
页数: | 8 |
页码: | 2998-3005 |
摘要: | 清初,域内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彩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彩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角班”,产生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于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交界地区。域内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角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学习和借鉴条件。初期抚州“三角班”仅有一旦一丑,外加一个“坐堂”(锣鼓手),演唱单台戏和小戏。至康熙、乾隆年间,增加小生行当。清末民国初,“三角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3个增至七八个,并增加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1934年,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尔后,职业半班相继成立。抚州傀儡戏部分老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采茶戏。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又给采茶戏带来“本调”“小花调”等新腔,与本地单台调、会母调相结合,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抚州采茶戏土生土长,健康质朴,乡情浓郁;唱词和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通俗易懂,有浓厚地方风格和生活气息。 |
关键词: | 抚州 采茶戏 |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