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966
颗粒名称: 一、龙灯
分类号: J528.7
页数: 2
页码: 2984-2985
摘要: 龙灯形成源于祈雨除灾,活动时间大都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惟黎川在中秋节期间也常玩耍。
关键词: 抚州 龙灯

内容

龙灯形成源于祈雨除灾,活动时间大都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惟黎川在中秋节期间也常玩耍。
   (一)布龙 布龙又叫水龙或旱龙,俗称打龙灯。在域内流行最为广泛。布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龙尾各1节,龙身为5节至11节(必须是单数)。表演动作幅度大。基本动作有三点头、磨珠、逗龙、摆龙、钻龙等。基本的阵法为双破阵、半边月、八字阵、单双四门。套路依次为龙点头、伸腰、翻身、钻龙门、咬龙尾、钻肚、破肚、盘柱。全部表演约10分钟。1988年,抚州市举办全市灯彩调演,青云街道办事处组织女子龙灯队参加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此后,该处女子龙灯队每年春节期间都出灯,2006年参加抚州市元宵大型踩街活动,2008年、2009年参加临川区首届、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
   (二)矮脚龙 矮脚龙流传于金溪何源乡彭家村。活动时间是正月初一至元宵。矮脚龙形状与布龙相同。但头、尾体积较小,龙身却比布龙长一倍以上(同为13节龙,临川罗湖水龙全长约13米,而矮脚龙却长达30米以上),耍龙撑棍长度则只有布龙一半。表演套路、阵法与布龙基本相似,但玩龙者必须始终半蹲着表演,难度要比布龙大得多。1993年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已收入该节目。2003年3月,金溪“矮脚龙”参加全县元宵节灯彩比赛获二等奖。
   (三)火龙 火龙,又名稻草龙、旱龙、星子龙。由稻草扎制在T形撑棍上,全身插上香火,以绳连接。20世纪50年代中叶,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青年农民学会火龙玩法,并加以改造、创新。改造后火龙仅有龙头、龙腰、龙尾3节,为双龙表演,有双龙出水、左右钻花、缠腰、二龙争胜、咬尾等。火龙主要特点是形态逼真,火势壮观。舞动时,龙身翻滚,火光成串,火花四溅,烟雾缭绕,犹如龙腾云端;停舞时,星火点点,恰似龙身鳞甲闪闪放光,在夜色中煞是好看。1959年2月,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中,火龙引起较大反响,除参加优秀节目公演外,并留南昌厂矿农村表演30多场。1981年参加全区灯彩调演获优秀节目奖。1985年入选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民间灯彩》,1988年选入抚州地区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作为片头,并由江西电视台播出。
   (四)三人板凳龙 三人板凳龙主要流传于崇仁县郊区农村。活动时间是正月初一至十五。其制作方便简单,用一条吃饭坐的长条板凳,一端扎一龙头,另一端扎一龙尾,中间部分用红或黄布包裹即成。由3人表演,龙头为2人,每人各执一条板凳脚;龙尾1人,双手执两只凳脚,高高举起。表演主要动作为“穿花”,分中间、左、右3路。灯队一般都由双龙组成。其表演与其他龙灯不同之处是,每舞完一套之后,不喝彩,而是唱一段民间小调《十二月采茶》,舞一段,唱一段,直至把12段唱完,表演才算结束。该灯节奏明快,情绪活泼,动作矫健,龙虽小,舞动并不轻松。
   (五)板灯龙 板灯龙,又名板凳龙、桥灯、硬龙灯,临川、崇仁、乐安、东乡等县一些大村庄流传。龙头龙尾制作与布龙相同,但体积比布龙大2倍至3倍,龙头最高3米,龙身由无数长条板凳(也有特设T字形专用支架)连接而成(方法是每条板凳两端各打一个直径约4厘米的圆洞,连接时,在两条板凳相连处叠合的洞内,插上特制木栓固定)。板凳上必须装4盏至8盏彩灯,有各种动物形状,如麒麟、狮、象、虎、凤凰、鸡、兔、猴等;也有取材于戏曲人物的,如梁山伯、祝英台、刘海、青蛇、刘备、关公、张飞、孔明、赵子龙、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八仙”等;还有的制作各式瓜、果、花篮、荷花等,色彩缤纷,五光十色,百花齐放,争妍斗奇,美不胜收。有些上千户大村庄的板灯龙,长达千余米,龙头进甲村,龙尾尚在乙村。由于其龙身巨大,不能舞动,属于观赏性游灯。
   (六)扭扭龙 扭扭龙又名独龙,原流传于进贤县李渡镇龙潭口村,新中国成立后由龙潭口村人盛天等传授给崇仁县巴山镇一带农民。扭扭龙造型独特,全长2.6米,直径为20厘米,龙头龙尾用竹篾扎架,龙身则由10个自大至小的篾圈,按同等距离,用4根小麻绳从头至尾连缀而成。然后用红布包裹龙身,金箔作鳞,用各式彩纸装饰头尾和龙翅,色彩鲜艳夺目。在龙头和龙身各盘一条彩扎小龙,犹如一个未脱稚气的小哥哥,背着小弟弟、小妹妹,逗人喜爱。灯队由4条龙组成,两龙一组,每组前有一人耍龙珠。表演套路有游龙、扭龙、双龙夺珠、摆头摆尾、双龙回宫等。舞动时,大龙动,身上小龙随着动,4条大龙和8条小龙,犹如小鸟雀跃,具有明快、活泼、天真烂漫的童趣。活动时间与布龙同。1981年2月,崇仁县代表队曾带该灯参加全区灯彩调演并获奖。1985年版《江西民间灯彩》和1993年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均收入该节目。
   (七)蛇灯 蛇灯流传于东乡县界头村,是龙灯变种。1936年由余江县杨溪乡传入。1956年,上饶专区举行首届民间艺术会演,东乡县为突出特色,选界头灯队代表东乡参加会演,并正式使用蛇灯名字,会演中获第三名。1981年2月,抚州地区举行民间灯彩调演,东乡文化馆在灯彩制作上有较大改进,前部为大嘴巴蛇头,蛇身用白布包裹绘成蛇皮色,尾部按蛇尾制作,成为蛇灯。蛇灯共7节,长度为4丈9尺,8人表演(7人舞蛇,1人引珠)。表演者全部蹲矮桩,走矮子步。基本动作有翻腕、转腕、转身、跺脚,基本步法为小跑步,表演套路有大扭丝、剖肚、穿尾等130多个,表演出洞、爬行、攀援、扑食、盘缠等蛇生活。整个表演灵活多变,潇洒飘逸。1987年2月,蛇灯选入抚州地区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由江西电视台播出。1985年版《江西民间灯彩》和1993年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均收入该节目。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