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探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6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育探索
分类号: G40-03
页数: 2
页码: 2695-2696
摘要: 元代,理学家吴澄(崇仁人)从25岁起开始教育生涯,曾在国子监任教。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变化气质,“气质不清不美者,其本性不免有所污坏。教学者当用反之之功。反之,谓反之于身而学焉,以至变化其不清不美之气质,则天地之性存焉。”他强调“学必以德性为本”,主张“先反之吾身”“就身上实学”。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求诸己之身”,而不是“求诸人之言”。他提出读书方法贵有“实悟”和“实践”,即“必究竟其理”“必敦谨其行”。
关键词: 市政府 市委

内容

宋代以后,抚州教育渐兴,不少职官、学者和教师,开始对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其研究颇有成效。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北宋哲学家李觏(南城人),曾为太学助教、直讲,回乡后又办起盱江书院。通过教学实践与深思精研,认为要“导民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他把教育分成“耳目之感”与“心之思”两个认识阶段,说“夫心官于耳,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他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品”,把人分为圣人、贤人、迷惑、固陋、下愚“五等”,主张分等施教。他坚持“习贤”“学知”,认为“性不能自贤,必有习也;事不能自知,必有见也;习之是,见之广,君子所以有成也。”主张强学力行,认为学习要重闻、见、知、行,而行、知更为重要;学习要虚心、专心、静心;学思兼顾,重在于思;因材施教,不求一律;积渐全尽,专一有恒。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临川人)大力改革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制度,以“尚实用”“求专门”“兼文武”为目的,改革太学,整顿州、县学,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并实行“三舍法”(学员按成绩优劣分别人上舍、内舍、外舍),以激励生员奋发学习。他还亲自著有《字说》《三经新义》,作为学校基本教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金溪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德”“明理”。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物理”“所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强调读书要“熟读深思,优游涵泳”。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人各有长,就其所长成就之。”淳熙二年(1174)四月,他与朱熹开展学术论战的“鹅湖之会”,首开这一时期不同学派公开自由辩论之风,并使之发展成为书院讲学的优良传统。后来,朱熹重修白鹿书院还邀他入院讲学,开创不同学派学者在同一书院讲学的良好风气。
   元代,理学家吴澄(崇仁人)从25岁起开始教育生涯,曾在国子监任教。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变化气质,“气质不清不美者,其本性不免有所污坏。教学者当用反之之功。反之,谓反之于身而学焉,以至变化其不清不美之气质,则天地之性存焉。”他强调“学必以德性为本”,主张“先反之吾身”“就身上实学”。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求诸己之身”,而不是“求诸人之言”。他提出读书方法贵有“实悟”和“实践”,即“必究竟其理”“必敦谨其行”。他主敬主静、约情归性,研精慎独、日省日新的修养论,进一步完善其教育思想。理学家虞集(祖籍四川仁寿县,幼居崇仁)躬身教学20余年,撰写教育论文数10篇。他认为“贤守令若有意民事者,必先用力于庙学,此谓之知本”,即强调为邑之道,教育为本。为邑如是,治天下亦然。“世祖既定大统,人文聿兴;学校之设为急先务”“帝王之治天下,治与教之而已。”“学也者,非所以为人也,然而修诸己,则可以治乎人矣,此学者之道也”“学校之教,壹是(一律、一概)皆以明人伦为能事”“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士之所以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明代,教育家吴与弼(崇仁人)在乡间从教50年,主张耕读结合,劳心劳力并重。他不尚空谈,务求实际,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认为“圣贤之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者,舍是何以哉。”他一生学习研究的心得,在《日录》中得以反映。教育家罗汝芳(南城人)筑从姑山房从事教学,并兴复盱江书院、南城会馆、前峰书院。他主张教学相长,甚至拜弟子为师。《明儒学案》对他生动的讲学,颇为称道:“论者谓龙溪(王畿)笔胜舌,近溪(罗汝芳)舌胜笔。顾盼呿欠,微谈剧论,所触如春行雷动,虽素不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现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先生者也。”他认为“学问须要平易近情,不可着手太重。如粗茶淡饭,随时遣日,心既不劳,事亦了当,久久成熟,不觉自然有个悟处。”同时,还强调“慎独”“躬践”“自强不息”。
   明清之际,理学家汤来贺(南丰人)曾主白鹿洞讲席,执教3年,颇有心得。他订立《白鹿洞书院学规》,并与高潢共订《白鹿洞书院经久规模议》。他强调为学“专心立志”,认为“夫人不入于正,即入于邪”,人当“不愧不怍,穷达自得”。要“潜心读书”“以《四书》、《五经》为准,然必旁通遍览而后可以察其本末、辨其是非、会其同异”;主张“澄心烛理”,认为凡读古人书、观古人事,“必为澄吾心以烛之,思其同,复思其异,斯即格物之功,而知可以致矣。”推重“虚心求益”,以为“学海无涯,不集众思无以广益”;讲求“实心任事”“平心论人”“公心其学”,认为“律己不可不严,论人不可不宽”“学者当求万物一体之心,视人之能,犹己之能,方见大公无我”;教诲生徒,重在“躬行”。理学家谢文游(南丰人)曾专志于儒,每月朔望日会友讲学,还在新城县神童峰大兴讲会。他先后在家乡果育斋、新城、梅源、良山等地授学,并辟程山学舍讲学。他认为“一为师道,等于君父,潦草奉师,是为亵道”。只有“培养深厚,沛然有余乃可为师。不然,则是道德中之功利。”其为学严谨,践履笃实,以“畏天命”为宗旨,以诚信为本,以识仁为体,以切己为要,以主敬为功,以经世为用,以二程上承濂溪下启关、闽为法式,时人认为“江西之学不入于歧趋者,乃程山之力。”并将他与翠微峰魏禧、髻山宋之盛并称“江西三山”。
   清代至民国,佛学教育家欧阳渐(宜黄人)在家乡创办正志学堂,执教两广优级师范,后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他在学院《简章》中明确阐述办学规模、入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修业年限、考试制度及毕业后待遇。他认为“学必有为而发,而用在利地…“学必有绪,教乃有基”。强调加强基础,融合条宗,旁及外学。提出“教授以诱进阅藏,开启心思为鹄”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之外,要注意平日独自阅读与思考。他每隔一月组织开一次研究会,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疑难问题。民国教育家黄禄祥(临川人)第一个在贵州创办男女同校的学校,并用女教师教学,摒弃学校歧视妇女的陋习。并先后在江苏昆山、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后又任职于中华职工教育社和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他一直在实践中研究探讨教育问题。在赴革命圣地延安考察后,常说:“中国的光明在延安”。由于在教育方面业绩突出,他被誉为人民教育家。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临川有桂瑞藩、饶思诚、唐式麒、饶毓泰、游国恩、汤茗孙、丁渝、万维章、傅再希、肖涤非、吴自强、邓从豪、刘振群;宜黄有黄范孝、程孝刚、余瑞璜;南城有余精一、程乃颐、欧阳祖经、黄强、陈文松、潘震亚、吴士栋、程通晋;南丰有吴宗慈;黎川有鲁易、鲁之翰、郭威白、陈本瑞、武惕予;金溪有曾仲鲁、戴亮侪、许调履、许调泰、蔡文显;东乡有王仲宣(以上系分县以卒年为序排名)等,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多有建树,其中大多在本志《人物卷》中有记,此不赘述。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教育局
相关机构
政务院
相关机构
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乐安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南丰县
相关地名
广昌县
相关地名
黎川县
相关地名
资溪县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