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61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教育科研
分类号: G40-03
页数: 24
页码: 2695-2718
摘要: 域内教育科研工作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开展。早先,教育科研多为个人行为,后逐步发展到互相研讨、切磋。清光绪三十年(1804)、三十四年,南城、崇仁分别成立教育会;民国时期,各县教育科(局)下设督导委员会。后临川县成立县、乡教育科学指导委员会、巡回教学指导团等,开始有组织的督导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关键词: 抚州 教育科学研究

内容

域内教育科研工作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开展。早先,教育科研多为个人行为,后逐步发展到互相研讨、切磋。清光绪三十年(1804)、三十四年,南城、崇仁分别成立教育会;民国时期,各县教育科(局)下设督导委员会。后临川县成立县、乡教育科学指导委员会、巡回教学指导团等,开始有组织的督导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各校逐步建立学科教研组。1954年8月后,专区及各县先后成立教研室,乡镇成立教育辅导站,中小学进一步完善学科教研组,域内有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日趋活跃。“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健全一度瘫痪或撤销的教研机构,并成立地区电化教育学会、地区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会、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逐步形成地区、县(市)、乡镇、学校多级教研网络。地区还先后创办《抚州教育简讯》《抚州教育通讯》《教学研究》《抚州教育》《教育简讯》《教学仪器简讯》《实验教学研究》《赣东教育与电视》《抚州教育信息》《抚州教育简报》《抚州教育专报》等10多种教育报刊,为域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供重要阵地,为抚州教育科研不断走向全省、全国创造条件。从历代域内人士对教育的探索,到当代的教育调研及教学实验,推动抚州教育不断发展,不断扩大抚州教育的社会影响,提高抚州教育在全国的知名度。
   第一节 教育探索 宋代以后,抚州教育渐兴,不少职官、学者和教师,开始对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有益的探索,其研究颇有成效。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北宋哲学家李觏(南城人),曾为太学助教、直讲,回乡后又办起盱江书院。通过教学实践与深思精研,认为要“导民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化民成性”。他把教育分成“耳目之感”与“心之思”两个认识阶段,说“夫心官于耳,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他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品”,把人分为圣人、贤人、迷惑、固陋、下愚“五等”,主张分等施教。他坚持“习贤”“学知”,认为“性不能自贤,必有习也;事不能自知,必有见也;习之是,见之广,君子所以有成也。”主张强学力行,认为学习要重闻、见、知、行,而行、知更为重要;学习要虚心、专心、静心;学思兼顾,重在于思;因材施教,不求一律;积渐全尽,专一有恒。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临川人)大力改革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制度,以“尚实用”“求专门”“兼文武”为目的,改革太学,整顿州、县学,建立武学、律学和医学,并实行“三舍法”(学员按成绩优劣分别人上舍、内舍、外舍),以激励生员奋发学习。他还亲自著有《字说》《三经新义》,作为学校基本教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金溪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德”“明理”。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物理”“所谓明物理,揣事情,论事势”“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强调读书要“熟读深思,优游涵泳”。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因材施教,“人各有长,就其所长成就之。”淳熙二年(1174)四月,他与朱熹开展学术论战的“鹅湖之会”,首开这一时期不同学派公开自由辩论之风,并使之发展成为书院讲学的优良传统。后来,朱熹重修白鹿书院还邀他入院讲学,开创不同学派学者在同一书院讲学的良好风气。
   元代,理学家吴澄(崇仁人)从25岁起开始教育生涯,曾在国子监任教。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变化气质,“气质不清不美者,其本性不免有所污坏。教学者当用反之之功。反之,谓反之于身而学焉,以至变化其不清不美之气质,则天地之性存焉。”他强调“学必以德性为本”,主张“先反之吾身”“就身上实学”。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求诸己之身”,而不是“求诸人之言”。他提出读书方法贵有“实悟”和“实践”,即“必究竟其理”“必敦谨其行”。他主敬主静、约情归性,研精慎独、日省日新的修养论,进一步完善其教育思想。理学家虞集(祖籍四川仁寿县,幼居崇仁)躬身教学20余年,撰写教育论文数10篇。他认为“贤守令若有意民事者,必先用力于庙学,此谓之知本”,即强调为邑之道,教育为本。为邑如是,治天下亦然。“世祖既定大统,人文聿兴;学校之设为急先务”“帝王之治天下,治与教之而已。”“学也者,非所以为人也,然而修诸己,则可以治乎人矣,此学者之道也”“学校之教,壹是(一律、一概)皆以明人伦为能事”“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士之所以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明代,教育家吴与弼(崇仁人)在乡间从教50年,主张耕读结合,劳心劳力并重。他不尚空谈,务求实际,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认为“圣贤之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者,舍是何以哉。”他一生学习研究的心得,在《日录》中得以反映。教育家罗汝芳(南城人)筑从姑山房从事教学,并兴复盱江书院、南城会馆、前峰书院。他主张教学相长,甚至拜弟子为师。《明儒学案》对他生动的讲学,颇为称道:“论者谓龙溪(王畿)笔胜舌,近溪(罗汝芳)舌胜笔。顾盼呿欠,微谈剧论,所触如春行雷动,虽素不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现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先生者也。”他认为“学问须要平易近情,不可着手太重。如粗茶淡饭,随时遣日,心既不劳,事亦了当,久久成熟,不觉自然有个悟处。”同时,还强调“慎独”“躬践”“自强不息”。
   明清之际,理学家汤来贺(南丰人)曾主白鹿洞讲席,执教3年,颇有心得。他订立《白鹿洞书院学规》,并与高潢共订《白鹿洞书院经久规模议》。他强调为学“专心立志”,认为“夫人不入于正,即入于邪”,人当“不愧不怍,穷达自得”。要“潜心读书”“以《四书》、《五经》为准,然必旁通遍览而后可以察其本末、辨其是非、会其同异”;主张“澄心烛理”,认为凡读古人书、观古人事,“必为澄吾心以烛之,思其同,复思其异,斯即格物之功,而知可以致矣。”推重“虚心求益”,以为“学海无涯,不集众思无以广益”;讲求“实心任事”“平心论人”“公心其学”,认为“律己不可不严,论人不可不宽”“学者当求万物一体之心,视人之能,犹己之能,方见大公无我”;教诲生徒,重在“躬行”。理学家谢文游(南丰人)曾专志于儒,每月朔望日会友讲学,还在新城县神童峰大兴讲会。他先后在家乡果育斋、新城、梅源、良山等地授学,并辟程山学舍讲学。他认为“一为师道,等于君父,潦草奉师,是为亵道”。只有“培养深厚,沛然有余乃可为师。不然,则是道德中之功利。”其为学严谨,践履笃实,以“畏天命”为宗旨,以诚信为本,以识仁为体,以切己为要,以主敬为功,以经世为用,以二程上承濂溪下启关、闽为法式,时人认为“江西之学不入于歧趋者,乃程山之力。”并将他与翠微峰魏禧、髻山宋之盛并称“江西三山”。
   清代至民国,佛学教育家欧阳渐(宜黄人)在家乡创办正志学堂,执教两广优级师范,后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他在学院《简章》中明确阐述办学规模、入学条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修业年限、考试制度及毕业后待遇。他认为“学必有为而发,而用在利地…“学必有绪,教乃有基”。强调加强基础,融合条宗,旁及外学。提出“教授以诱进阅藏,开启心思为鹄”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之外,要注意平日独自阅读与思考。他每隔一月组织开一次研究会,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疑难问题。民国教育家黄禄祥(临川人)第一个在贵州创办男女同校的学校,并用女教师教学,摒弃学校歧视妇女的陋习。并先后在江苏昆山、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后又任职于中华职工教育社和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他一直在实践中研究探讨教育问题。在赴革命圣地延安考察后,常说:“中国的光明在延安”。由于在教育方面业绩突出,他被誉为人民教育家。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临川有桂瑞藩、饶思诚、唐式麒、饶毓泰、游国恩、汤茗孙、丁渝、万维章、傅再希、肖涤非、吴自强、邓从豪、刘振群;宜黄有黄范孝、程孝刚、余瑞璜;南城有余精一、程乃颐、欧阳祖经、黄强、陈文松、潘震亚、吴士栋、程通晋;南丰有吴宗慈;黎川有鲁易、鲁之翰、郭威白、陈本瑞、武惕予;金溪有曾仲鲁、戴亮侪、许调履、许调泰、蔡文显;东乡有王仲宣(以上系分县以卒年为序排名)等,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多有建树,其中大多在本志《人物卷》中有记,此不赘述。
   第二下 教育调研 新中国成立后,域内各级教育部门把教育调研工作当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教情调查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进行。调查范围涉及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资素质、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内容。每次调查前,都将详细的调查提纲印发给被调查的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使其明确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安排,积极配合调查工作的开展。调查方式有看校容校貌,看师生活动全过程(包括早晚自修、上课、课间操、课外活动、教研组活动等),看教学设施(包括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艺器材等);听学校领导全面介绍情况(着重考查办学指导思想),听教师课堂教学(从中了解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效果),听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查阅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总结、有关报表,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考卷等,了解学校贯彻部颁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情况;先分学科组座谈交换意见,对具体教师的教学意见一般与教师个别交谈,带普遍性或倾向性的教学问题与教研组集体交换意见,或由教研员作专题讲座。然后,调查组成员与学校领导座谈,对调查进行总结。调查结束后,写成书面调查报告,向地区教育局领导汇报,并印发给有关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作为改进工作的参考。
   抚州各地经常开展专题和综合性调研活动,特别是80年代后,教育调研工作开展得更深入、更广泛、更细致。有3次大型综合性调查,即1980年至1984年,对抚州14所重点中学的调查;1985年至1988年,对抚州15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调查;1990年至1994年,对全区12个县(市)第二中学的调查。调查得到的丰富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间,地区教研室先后10多次组织教研员带着一定问题,深入到有关学校开展专题性调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寻求对策。影响较大的调研活动有: 一、教情调查 教师队伍状况调查 1984年至1985年,地区教研室对抚州地区的中学各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学历、年龄、专业结构等)进行调查,经分类统计,综合研究,写成《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稳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江西省抚州地区初中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为制定师训计划作参考,该文刊登在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1985年第9期。此后,每隔一二年,地区和各县都进行类似调查,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调查 1984年,地区教研室对全区13所重点中学110位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先后听课54节,抽查学生实验报告1688份,问卷调查64个班3481位学生。1987年至1988年,对全区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既发现一批先进典型,也找到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实验教学建议。此后,地、县经常开展实验教学调查,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区中小学理、化、生实验教学提供依据。
   超常教育调查 20世纪80年代初始,抚州积极开展超常教育实验,培养少年大学生。为总结超常教育经验,1985年,地区教育局与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一道,走访少年大学生及其同学、家长、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采取个别交谈与数人座谈等方式,对抚州地区中小学超常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写成《掌握特点,因势利导,精心培育》论文,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思维科学和智力开发学术研讨会上作书面交流和大会发言。此后又有《临川县为高等学校培养少年大学生的调查》和《因材施教,精心培养》在《江西教育科研》1987年第1期、《智力》1988年第1期等报刊作介绍。临川、南城等县(市)也做了类似的调研工作,并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有关研究成果。
   职业技术教育调查 1986年,地区教研室对全区12个县(市)的27所职业中学进行调查,通过听课评课、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摸清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研究对策,制定抚州地区职业中学教学计划。同时,请江西农业大学专家作指导,在宜黄县梨溪中学开设初中职业技术教育试验班(4年制),探索职业中学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的新途径。此后,地区和各县(市)经常开展职教调查工作,推动抚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贯彻教学常规情况调查 根据省教委《关于在全省中小学试行各科教学常规的通知》精神,地区教育局于1989年制定《抚州地区中小学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评价指标》。次年11月,即组织人员对抚州12个县(市)48所中小学贯彻执行教学常规情况进行检查。其间,听1048位教师的1175节课;查阅教师教案1144份、学生作业20604本、试卷4023份;问卷调查2160位学生;与教师个别交谈802人次;观看学生课外活动75次。按《评价指标》要求,对有关学校和教师逐项进行评价,写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调查报告,印发各县(市)教育局和中小学,并在全区完全中学校长会上通报。此后,地、县(市)和学校把检查实施教学常规列为制度化、经常化的重要工作,促进各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抚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研 根据省教研室《关于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专项调查的通知》要求,市教研室于2004年5月10日至16日,对临川、宜黄、崇仁、黎川四个实验县(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情况是:各县(区)、乡、校都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出台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全市有万余名教师参加课改通识培训,有5000多位课改年级教师参加学科培训,有12%的校长和教师参加了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但也有13%的教师表示没参加任何相关培训。大部分学校基本能按课程计划开设各门课程,但由于专职教师和教学器材缺乏,一些学科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的评价方式尚未形成。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开发课程资源。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市教研室根据调研情况写出《抚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研报告》,对全市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使用情况调研 2006年11月5日至10日,抚州市教研室对全市11个县(区)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及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一次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新课标教材的主要优点是: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改变“繁难偏旧”、分化过细、彼此孤立的状态,强调学习内容设计的整体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将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加强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内容更富有时代感;强化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见解,从而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发展空间。新教材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有利于转变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新教材形式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文字优美生动,导语引人入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市教研室写出《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使用情况调研汇报》,供教育行政部门选用教材提供依据。
   崇仁县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研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的通知》精神,崇仁县教育局历时两个月,对全县4所县城小学、15个中心小学及100余所村完小的英语教学现状,采取集中调查和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形式,展开调研活动。调研内容:各校开设英语课的年级及学生人数情况;中心小学和村小开课情况、教师配备情况、课堂教学情况;教师工作量情况,教师自身素质和英语口语表达水平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及对有效教学资源利用情况。调研形式:问卷调查、听课、理论素养测试和访谈。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专业英语教师总量配备不足。兼职教师整体水平偏低,工作量大。课时无保障,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与初中起始年级难衔接。教学配套设施不全,缺少英语教学环境。评价标准不科学,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极其不稳定。通过调研,崇仁县教育局写出《崇仁县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研报告》,报告针对现状,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配足小学英语教师,加快师资培训步伐。加强督导管理,保持英语专业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小学英语教学时间。增加投入,充分利用,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健全考核体系,改变评价功能。
   2011年全市中小学执行课程计划及落实教学常规调研 市教育局于2009年—2011年连续3年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执行课程计划及落实教学常规情况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有两项:各学校贯彻执行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抚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通知》的情况;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索并开展教学常规管理情况。调研活动采取听取学校情况介绍、各学科随堂听课、按项目查阅相关资料、各学科进行书面和现场检测等方式进行。通过调研,发现全市中小学执行课程计划及落实教学常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执行课程计划总体情况良好,但各校之间差距较大;部分课程开设不够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组织、有特色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较少;教学管理和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市教育局对抽查学校的情况分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写出《强管理抓落实促发展》调研报告。通过调研,有力地推动全市中小学全面执行课程计划及落实教学常规。
   二、专题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系列化研究 1977年至1983年,地区教研室组织近百名语文教师深入研究,以寻找适当方法帮助教师掌握语文知识结构层次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教学中妥善处理好各年段的衔接问题。经过群体攻关,于1986年编印出《中小学语文“双基”教学安排表》(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每篇课文的“双基”教学安排,共22册300多万字),发给抚州中小学语文教师作备课、上课、检测的参考用书。北京、天津、内蒙古、浙江等省、市自治区的一些教研部门和学校语文教师纷纷来函索要这一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函要5套。期间,课题组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系列化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作文教学计划,印发给抚州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教学参考资料。还编辑出版《小学作文训练教程》一书(共10册30多万字)。还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写出《中小学字词教学初探》《中小学作文教学程序初探》《小学阅读教学研究》等论文,印发给语文教师参考。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研究 1989年11月,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意见》,地区教育局要求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研部门迅速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学和教研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和总结。地区教研室语文学科组制定《抚州地区中小学语文学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研究方案》,重点探讨中小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问题。此课题被列为省、地“八五”教育科研项目之一。经过3年多的努力,于1992年6月编印出《小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要点》和《中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要点》,对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每篇语文教材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渗透德育的具体要求,发给全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参考资料。1990年,地区教研室历史学科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乡土教材《抚州简史》,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批准,于1992年8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供全区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亦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专题研究计划,探讨各自渗透德育的内容和方法。1993年10月和1996年11月,地区教育学会和地区教研室先后召开全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研讨会,沟通信息,交流经验。与会中小学、师范和保育院教师110多人,共收论文133篇,并在临川县(市)四中和四小进行专题观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 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教研员,每年都有一半时间,深入到城乡中小学,与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商讨教法,设计教学方案,听课评课,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1981年至2000年,仅地区教研室教研员共听课评课1.25万课时。通过调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带普遍性的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开发;重老师的“教”、轻学生的“学”;重统考学科、轻考查学科;重卷面分数、轻能力培养。还有教学结构呆板,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填鸭式,满堂灌。部分学校还占用学生节假日,加班加点补课,布置大量作业,频繁进行考试,致使学生课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影响身心健康。为改变此状况,地区和各县(市)教育局(委)把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重点课题,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和广大教师,从教学指导思想、备课钻研教材、设计课堂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课标准、进行质量评估等各个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共举办教材培训班120多期,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500多次,参加学习的中小学教师、教研员5万多人次。地区教研室在学习兄弟地区先进经验、广泛听取本地学校领导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于1992年制定《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印发各校试行,以规范抚州中小学课堂教学。1998年8月,地区教研室对《评价量表》作修改,并印发全区中小学实施。
   1998年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 表22—9—39 单位:分 注:一堂课中,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0分钟,学生训练一般不得少于10分钟。严禁拖堂,否则视为不合格课 1987年起,地区和各县(市)教育局(教委)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优质课评比竞赛活动。竞赛分学校、乡(镇)、县(市)和地区4个层次进行。校级竞赛要求教师人人参加,乡(镇)以上竞赛主要选拔中青年教师参加。至2000年底,抚州中小学每个学科都进行两次优质课竞赛,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进行3次。通过竞赛,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发现和培养大批学科带头人。地区和各县(市)教研室分别组织获全国、省、地竞赛一、二等奖的教师,到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巡回讲学,交流经验。1996年始,全区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说课”活动,即教师在认真备课基础上,由授课教师向其他教师全面系统地介绍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由听者评说,目的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1997年至2000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天津、山西、江西等3省(市)进行《全日制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的试验工作,以检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可行性,为2000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方案奠定基础。据此,地区教委成立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和8个学科研究指导小组,制定《抚州地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规划》,重点抓教师上岗前培训工作。1997年至1999年,先后数次组织10多个学科1096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回校后及时向本校教师进行传达。地区还采取说课、观摩教学、经验介绍、辅导报告等方式,举办教法学习研讨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为搞好抚州普通高中“课改”试验工作创造条件。
   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管理研究 80年代始,地区和各县(市)教育局(教委)把加强农村小学复式教学管理问题,列入省、地“八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组织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复式班教师进行深入研究。
  1987年至2000年,地区教研室先后进行4次大规模调查,掌握复式教学学校的班数、学生数、教师数、网点设置、校舍、教学设施、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等基本情况。在广泛听取乡镇干部和复式班教师意见基础上,地区教育局于1991年制发《抚州地区农村复式教学管理办法》《抚州地区复式教学领导管理工作评估方案》,对复式教学网点布局、办学条件、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学质量检测等提出具体要求,使抚州的农村复式教学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1995年,地区组织有关教研员和复式班教师共34人前往全国复式教学先进单位湖南省酃县小学参观,学习该校全国优秀教师马安健复式教学经验。此后,还不时组织复式班教师参加全国、全省和一些地区的相关重要教研活动。教研室利用每年部分寒暑假时间举办复式班教师培训班,通过教材讲析、专题讲座、观摩教学等办法提高教师素质。小学语文、数学教研员每年都深入到一些复式教学班(点),与教师一道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教材教法,解答教学中疑难问题,对复式班教学进行面对面具体指导。根据复式教学特点,地区组织有关教研员和部分优秀复式班教师从1995年开始,编写一、二年级复式班语文、数学《自动作业》,经过试用,于1998年8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区小学一、二年级复式班学生使用。此外,抚州先后举行小学复式教学优质课巡回评比活动、农村复式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1996年4月,在金溪县召开抚州地区复式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交流复式教学经验,表彰奖励优秀复式教师。1997年12月,在广昌县召开全区复式班课堂教学研讨会,开展观摩教学、经验介绍、论文交流、“间接教学”专题研讨等活动。1986年至2000年,全区农村复式教师中,先后有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有10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有数10人被评为抚州地区优秀教师。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 1995年初,地区教育局先在抚州市实验小学、三小、十小,临川一小、秋溪小学,抚州市四中,临川温泉中学、连城中学、东馆中学、罗针中学等10所学校进行试点,并制定《素质教育试点学校实验方案》。1997年初,根据国家教委关于“辖区性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地区教委确定南城、黎川为实施素质教育试点县。同时,各县(市)分别确定试点学校。地区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到湖南省汨罗市、山东省烟台市、天津市、华中师大二附中、南京师大附中、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西师大附中、南昌市三中、宜春一中、萍乡一中、玉山中学、高安中学等处考察、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经验。1996年8月,还组织各县(市)教育局长和部分中小学校长赴重庆市参加全国素质教育与学习指导研讨会。地区与各县(市)教育局围绕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改进德育工作,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大力抓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1997年,地区教委在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要求,制定《抚州地区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抚州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抚州地区中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在全区试行。地区和各县(市)教委每学年、各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有关人员,以“三个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中小学办学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并写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报告。评估结束后,对先进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表彰奖励,并在办学经费、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1999年5月4日,行署批转地区教委《关于在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在全区中学实施。
   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20世纪90年代始,根据地区教育局(委)统一部署,地区教研室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技术,从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效果、学生素质等方面,深入探讨全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问题,并于1991年9月制定《抚州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方案》规定评价指标与权重为:高三学生参加高考率,权重12%;高考总平均分权重,重点中学13%,一般中学11%;高考全科及格率权重,重点中学12%,一般中学10%;高考总分优秀率,权重25%;高考总分提高率,权重10%;高考艺术上线率,权重4%;高考体育上线率,权重4%;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权重14%;学生分流率、就业率,权重分别为,重点中学3%、3%,一般中学5%、5%。全区通过“五个结合”(学校自评与地区总评相结合、平时调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内比较与区外比较相结合、教育评价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方法,每年都对各校教育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价。这项研究历时10年,探索出教育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同时促使全区各中学教育端正办学方向,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1990年后,全区中学教育质量一直居全省前列。2000年高考中,文科、理科和文理科综合达省专线以上考生人数,均居全省第一位。
   廉洁修身教育研究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廉洁教育,切实提高全市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抚州市纪委、市教育局积极创新思路,破解“廉洁教育”没有系统教材“瓶颈”的制约,2010年7月,在全省率先组织编写《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并于2011年5月由21世纪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当年就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赠书30余万册,填补中小学“廉洁教育”课程资源空白,成为江西首创。真正把廉洁教育从“校园文化”层面深化到“课堂教学”之中,取得重大成果。《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分为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共计40多万字。该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注重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故事性和可读性,将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灌注在古今中外大量的经典故事之中。突出强调“廉洁是立身之本,修身乃做人之道”,旨在强化青少年的廉洁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掌握和造就认知腐败的分辨力和抵抗腐败的免疫力。《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下发后,全市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读书用书活动,积极发挥《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的教育效用,取得良好效果。2011年7月22日,江西省教育厅专门下发《通知》,将《廉洁修身教育》向全省推荐使用,是抚州市教材编写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市中小学廉洁教育的丰硕成果。抚州市中小学廉洁教育成果,引起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继《人民网》《新浪网》连续报道之后,《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头条刊发《抚州廉洁文化扎根中小学校》,《中国教育报》在二版头条发表《在幼小心田播撒廉洁种子一江西省抚州市中小学开展廉洁修身教育纪实》对抚州市扎实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进行深入报道。
   为使廉洁修身教育落到实处,市教育局组成专门的督查小组,下到县(区)和学校,了解教材发放、使用情况;课程开设及教师备课、上课情况;学校宣传板报和网站开办情况。还争取到省教育厅的支持,专门拍摄廉洁修身远程教育资源示范课12节,上传至江西省教师远程教育资源网,供全省有关教师学习观摩,从而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此外,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不少中小学创办廉洁修身教育网站;举行全市中小学生、青年教师廉洁修身演讲比赛;全市廉洁修身文艺汇报演出等。这些活动,先在学校、县(区)进行,然后挑选优秀代表到市里比赛(演出)。
   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江西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财政厅向省教育厅下达专项资金1800万元用于采购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开发建设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规划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课程建设的版本为人教课标版。确定由抚州、南昌、九江、新余、萍乡5个设区市与省电教馆共同承担完成此项目。确定抚州设立抚州市电教馆,临川一中、抚州市实验学校为拍摄基地。
   2011至2012学年度,抚州市承担省教育厅下达的五年级小学语文、一年级和二年级小学数学、初中物理和《廉洁修身教育》读本资源建设研究任务。市教育局专门成立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相应的师资协调组、摄制协调组、综合保障组、资源审查组、学科专家指导小组,并且在3个拍摄基地由市局领导牵头,电教馆派人分组负责,分项督查。3个拍摄基地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3个拍摄基地共投入105万元,其中市电教馆投入近55万元改善摄制环境,临川一中投入近15万元,抚州市实验学校投入35万元增添设备。学科专家根据省里要求进行选拔组成。执教教师的选拔从全市优秀教师中产生,并且实行淘汰制,其中第一批执教教师队伍中有特级教师3人,省学科带头人5人,省骨干教师11人。3个拍摄基地共安排6组摄制人员。资源审查队伍由学科专家、摄制组长、领导等人员组成。3个点拍摄安排是由学科专家提供名单,师资组进行安排,现场联络执行组具体落实相关事项。抚州市要求,凡是没有进行过专家集体听课指导的并且同意的学科课程,不安排拍摄。先后召开抚州市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研讨会和资源审查会。在局门户网站开设“学科资源建设”专栏,及时发布有关文件、通知、信息,建立学科专家、执教教师QQ工作群,方便联系和讨论交流。由于选拔的执教教师来自11个县(区)和市直学校,组织工作增加许多困难。为此,临川区教育局给予大力支持,拍摄期间,专门协调区直各学校的学生调度工作。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摄制网络资源课程约230小时,占应完成总课时(550小时)的41.8%。
   名师工程研究 指临川一中在学校实施名师工程的研究。实施名师工程的目标是: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学识渊博、勇于创新、擅长科研、成绩出色的优秀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示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名师的选拔方法是:一是教师自愿报名和各教研组推荐相结合。二是初评。初评条件是:师德修养、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专业基本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教学成绩等方面表现突出;所教班级成绩要名列前茅;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或其他活动成绩优异;论文、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获奖;培养青年教师多人,且被培养对象在教学上取得显著成绩;在各级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三是复评,由“名师工程”评审组对初评对象进行最后面试。面试内容有个人申报材料审阅、教师基本功技能水平测试、说课、上课、答辩等。四是公示,接受全体教师监督并听取群众反馈意见。名师的管理措施是:“一导向”——政策向名师倾斜;“二带动”——名师带徒;“三搭台”——提供展示的舞台;“四鼓励”——鼓励进行课题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五把关”——严把选聘关、人格关、锤炼关、能力关、考评关。名师工程的实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研究抚州一中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体系。一是建章立制,制定五项制度(定期联席会议制度、重要问题专题研讨制度、学生社会实践认证手册实施制度、共同指导家庭教育制度、家管会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并逐步实现“五个结合”(对学生评价做到在校表现与在家庭、社区表现相结合;学生到社区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与学校探究型课程的要求相结合;学校办的家长学校与社区的家庭教育咨询相结合;教师的家访与居委会工作相结合;学校各部门工作与“三位一体”工作相结合)。二是修订公约,体现“三位”互动优势。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体系中,学校与社区居委会一起研究并制订《家庭文明公约》,并决定将推进《家庭文明公约》的工作与社区“五好家庭”的创建工作相结合,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与居委会利用家长学校和社区家庭咨询等形式,帮助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学校还将《学生社会实践认证手册》在不同居委会的学生中实施试点。在创建“五好家庭”的各项工作中,家长和学生通过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三位一体”互动的优势得到初步体现。三是实践感悟,发挥社区育人功能。街道各部门积极组织活动,创设情景,搭建舞台;学校大力引导,精心组织,使学生在踊跃参加社区组织的教育活动和社区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2011年暑假,新华社区精心策划、组织七大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派出5名教师,深入到新华社区的5个居委会,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学生们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体验、感悟生活,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充分体现“三位一体”中社区的育人功能。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研究临川二中开展“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研究,把“学生的进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业优秀、个性鲜明”的育人目标和“志道据德,知本达志”的校训。一是坚持素质教育德为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努力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三全德育”体系,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实施有措施”,使学生人格完整、身心健康、充满活力。二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有专用音乐、美术教室和配套的教学器材;有绘画、声乐、舞蹈、合唱兴趣小组和铜管乐队,在着力抓好体育、艺术(音乐、美术)课程教学外,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全校教工迎新年元旦晚会”“学生迎新年文艺活动”“五四文化艺术节”“校园青春歌手大赛”“童心赞祖国”书画展以及“迎国庆颂祖国”歌咏比赛等活动;“名曲欣赏”等文化艺术活动。坚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坚持每天上午30分钟课间操和每天上、下午各2次的5分钟眼保健操的“两操”制度,以及每天下午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坚持举行每年一届的全校田径运动会。重视艺术教育,2003年9月荣获第二届江西省中小学生、幼儿艺术节中学组(声乐)二等奖;2005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校园电视和优秀节目评比银奖(《校园生活亮点》);2011年11月荣获第八届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评比银奖(校园微型剧《晓晓的梦想》)。三是不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和通用技术教育五大领域组成的“综合实践课程”。四是抓好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临川二中总结一套“先分后合、强化能力、专人负责、集体作战”和“早期发现、及时指导、课内从严、课外超前”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研究,结出累累硕果。全校89人(91人次)荣获教育部认定的学科竞赛(含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级(含)以上一等奖,并取得大学保送生资格;学校20次荣获全省团体总分(团体奖)前三名。体育成绩喜人,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80多人次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学校多次荣获团体奖;先后荣获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殊荣。2007年1月,该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并被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批准为美术职业教育艺术委员会实验教学基地。
   第三节 教学实验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各校陆续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2001年—2011年,全市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全市共有市级课题5224项,结题2003项;省级课题319项,结题135项。
   20世纪50年代初,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和推广苏联教育教学经验,重点学习凯洛夫、岗查洛夫《教育学》,试行“四种课型”(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练习课)、“五大教学原则”(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原则)、“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学生考试实行“五级记分法”(按成绩优劣分别记5、4、3、2、1分,3分为及格)。在语文教学中,推广苏联普希金“红领巾教学法”,实行长课短讲,进行串讲分析,改革课堂教学。还开展学习湖南省湘潭县清水塘小学女教师史瑞芬教学经验活动。1956年—1957年,抚州各校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教具,加强直观教学。1958年—1959年,域内各校组织师生参加大炼钢铁和“四秋”(秋收、秋种、采秋果、拾禾穗)等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知识面。1960年后,教师学习和贯彻毛泽东主席“十大教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提倡少而精,反对满堂灌。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专(地)区和各县(市)分别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举办教改成果展览。1963年,全区教师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既重视劳动,又不安排过多劳动;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不任意修改教学计划而减少课程和课时。按“五个认真”(即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个别辅导、成绩考核)的要求,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果。1964年—1965年,全区教师学习和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简称“春节谈话”),注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考试不搞突然袭击,正确处理教与学、主科与副科关系,吃透教材,熟悉学生,改进教法,努力纠正“注入式”、“满堂灌”现象。1976年后,域内学校努力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的重实践、轻理论;以劳动代替教学的偏向,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各种教学实验活动。从1980年秋季开始,全区中小学以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实验为先导,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既有引进外地的有影响的教改实验,又有本地教师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创性实验。
   1980年—2011年抚州地(市)从外地引进教学实验项目情况 表22—9—40 续表22—9—40 (一)验证性实验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实验(简称“集中识字”实验)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创造的集中识字教学一般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为集中识字阶段,重点是识字,阅读和写作同时起步。主要帮助学生打好“四大基础”(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借助拼音,以“基本字带字”集中成串地认字,结合汉字组字特点,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识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识字2300个。第二阶段(三年级)为大量阅读阶段,遵循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原则,充分发挥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宽、规律性强、训练重点明确的优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第三阶段(四、五年级)为分步习作,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从说一句简单话,到说几句连贯话,表达一个完整意思;三年级,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向书面作文过渡,开始让学生把口述过的一个完整内容写在作业本上,逐渐让学生写片断作文,同时,要求学生写生活日记和观察日记,培养写作习惯。四、五年级正式转入命题作文训练,以记叙为主,训练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能力。抚州地区于1980年秋季引进这项实验。开始只在各县(市)实验小学一年级进行,共16个班,学生640多人。1981年扩大到县城其他小学一、二年级共43个班,学生1700多人。1982年,部分农村小学参与实验,一、二、三年级共62个班,学生2400多人。1983年,一、二、三、四年级共79个班,学生3100多人。1984年,一、二、三、四、五年级共82个班,学生3300多人,首届毕业16个班,学生640多人。80年代是此项实验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入90年代后,由于实验品种逐渐增多,实验规模逐步缩小,参与实验的师生人数随之减少,但一直延续。
   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简称“注提”实验) 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慧能力基础上,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为前提,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在入学不久的儿童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情况下,就开始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读写教学提前,使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协调发展。“注提”教学法设阅读课、作文课、说话课和写字课。教学分低、高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段,着重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学好汉语拼音,学会听、说普通话,学好一部分常用汉字,进行初步读写训练;三、四、五年级为高段,在儿童语言和思维训练有一定进展,具有初步理解、表达能力基础上,进行有步骤、有重点的训练,突出书面语言学习,促进读书水平继续提高,着重培养自学能力。1985年秋,金溪县首先从黑龙江省引进“注提”教学实验,开始只有1个班,学生42人。至1997年,发展到19个班,学生1105人。1988年,南丰县引进此项实验,2个班,学生134人。1997年,东乡县开展此实验,2个班,学生120人。此后,这一实验在全区推广。
   北京景山学校小学数学教材实验 北京景山小学数学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建立以算术为主,代数初步、几何初步为辅的多层次、多方面综合体系,其程度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要求完全一致。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按照“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程序编排,加强小学与初中之间衔接。1981年,抚州地区开始引进这项实验,主要在抚州、临川、南城、乐安、崇仁、广昌、南丰、金溪等8个县(市)进行,累计77个班,参与实验的学生3937人,教师81人。至今实验仍在继续进行。
   “快乐教学法”实验 “快乐教学法”又称“愉快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或技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情感,使其在快乐之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学习,愉快地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常用方法是:挖掘教材的快乐因素,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根据教材特点,适时地制作直观教具,按实际需要把游戏引进课堂;以“赛”激趣促学;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快乐教学常用媒体有:形象的图片、优美的歌曲、生动的故事、通俗的儿歌、幽默的谜语、活泼的课中操、轻松的音乐、有趣的实验等。1990年以后,南丰县实验小学、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小、临川十小、乐安县二小等先后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引进“快乐教学法”实验,开展实验的班级60多个,参与实验的教师50多人、学生3500多人。
   江西省小学语文教材实验 1990年,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江西省小学语文实验课本》,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对小语教学大纲规定的听、说、读、写教学任务进行目标分类处理,通过单元教学形式,将其安排在各册“读写训练”之中。南城县从1991年秋起试用这套教材,至1996年结束。开始,县城各小学和万坊、上唐、徐家、天井源、株良5个乡(镇)所有小学参与这项实验。1992年秋,县城各小学停止实验,5个乡镇则继续进行实验。5年中,该县累计参加这项实验的学校80所,班级82个,教师127人,学生2129人。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实验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为湖北大学教授黎世法所总结,即将现行教材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按照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等6种前后紧密联系的课型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自学课,即布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指导谈话,组织现场观察、实验、社会调查,按提纲自学、做笔记、参考练习等;启发课,即突出重点,扼要讲述课本单元教材知识体系,做笔记,围绕重点讲难点,鼓励学生提问、发表不同见解;复习课,即布置复习提纲,进行指导谈话,反复思考、解决疑难,因材施教,请1位至3位学生宣读复习笔记,评论,指出其优缺点;作业课,即布置作业,指导谈话,独立作业,巡回了解学情,注意技能综合化;改错课,即根据问题指导谈话,互改作业,请学生登台演示,对照检查,评论改正;小结课,即拟提纲,学生小结,教师小结,学生提问,教师解答。1984年秋,南城县首先引进,在南城县一中、二中,南城县实验小学和吁江小学等学校开展实验;以后,临川、南丰等县一些中小学,也引进这项实验。累计参与这一实验的学校60所、班级9个、教师7人、学生480人。
   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实验 此法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所提出,即以初中学生为对象,从初一开始,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在教师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每节课保证学生有连续30分钟至35分钟自学和思考时间。所用教材有3个本子,即“课本”,供学生阅读;“练习册”,印有习题,并留有学生做题空白;“答案本”,供学生核对答案。学生利用这3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1988年9月,南城县一中、二中和广昌县一中首先引进这一实验;此后,临川市二中等学校相继这项实验。累计有实验班9个,参与实验的教师7人、学生500多人。
   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材教法实验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唐力等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成果,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发展程序与学生学习心理相结合原则,将全国统编中学化学教材改为“程序启发”教材,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读、做、练、议、讲、知相结合的程序启发教学法。1985年9月,广昌县一中首先引进这项实验,1个班,学生55人。1987年9月南丰县一中从高一年级开始这项实验,1990年初中和高中同时进行实验。同年,东乡县一中、宜黄县一中、宜黄二中、南城县二中、黎川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亦相继进行这一实验。7所学校累计20多个班,教师16人,学生1200多人参与实验。
   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目标教学”实验 为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盲目性、随意性,变指标管理为目标管理、变终端管理为过程管理,变相对的常模参照管理为客观目标参照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95%以上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省教研室于80年代末,借鉴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各科教学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分学年学期逐册编辑出版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学科《单元教学目标实施手册》,将各单元、章(篇)、节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目标层次,在全省中学开展“目标教学”实验。抚州地区于1988年引进这一实验项目,在全区12个县(市)开展实验,先后参与实验的学校180多所、班级300多个、学生18000余人、教师200多人。地区教研室重点抓完中实验,县(市)教研室重点抓农村初中实验,对教学过程实行有效控制,对教学效果实施全面客观考评,“教”与“学”的活动配合默契,各科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和单元教学具体要求得到较好落实。1989年9月、1992年4月,地区教研室和部分实验学校教师先后在抚州举行的全省中学数学、语文“目标教学”研讨会上汇报情况,介绍经验。
   中学数学“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实验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是上海市青浦县教研室主任顾冷源主持的一项中学数学教改实验,其教学结构包括具有层次性的4个环节:把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即不以感知、直观为出发点,更不以灌输现成知识结论为出发点,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启发,让学生在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催使中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在使用讲授法同时,辅之以指导学生探索、发现、模仿、应用等活动。组织变式训练,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制定分类细目,及时回授调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订出具体细微标准,便于检测。随时搜集与评定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质疑与讲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第二次学习机会,帮助其过关。1990年9月,金溪、乐安、南丰3县首先引进这项实验。接着,广昌、抚州、临川等县(市)相继引进这一实验,累计参与这项实验的学校20多所,班级55个、教师50多人、学生3300多人。1996年3月,省教研室在抚州召开全省学习推广青浦数学教改经验会议,金溪县教研室在会上作专题发言。
   《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由特级教师、南城一中语文教研组长张挥主持的《“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是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专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2002年4月被批准立项。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建设主题学习平台——“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网站由本地资源、定点导航资源、任务发布系统、学习支持系统、讨论专区、测评系统、电子作业展示系统、总结反思区、管理数据库八个部分组成,共九级39个页面。网站设计为有意利用网络环境,以“探寻和氏璧下落”为端契,以各类型的文献、历史、地理资料及艺术文物为基础,开发有关和氏璧的文本、视频、声音、动画等信息,建成数字化“和氏璧之谜”,呈现一次中国文化之谜的探索之旅。除在学术文献上提供专业资料查询外,更提供一般学习者平易且轻松地透过网络学习和氏璧在文学、语言、历史、地理、科学、文化、艺术上的各种相关知识。引导学习者对所学课程进行更广泛、更深刻的理解。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习者了解和氏璧在中国文化、历史、思想以及艺术的重要存在和影响,并以此创造出特定的学习情景,生成刺激、促进高级思维活动产生的问题或任务,通过角色赋予和分工协作完成利用网络数字化资源的多门类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于2005年7月顺利通过鉴定结题并获优秀等级。共有15项优秀成果在全国获奖、学术会议展示、优秀报刊发表,课题先后在长沙“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讨会(2002)”、安徽铜陵“全国专题学习网站应用平台研讨会(2004)”、深圳“全国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交流与结题研讨会(2004)”“江西省第五批电教示范校管理人员暨课题培训班(2004)”“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成果交流大会(2003)”上作介绍或展示。课题先后获得的荣誉和成果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与教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2004),全国“学与教研究”总课题实验学校优秀课题成果评比论文一等奖、网站二等奖、案例三等奖(2005),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最高奖,2010)。
   该课题的建站方案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0期上;主论文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5期上;课题研究经验收录至《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电教发展历程纪念文集》;课题研究观点被《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等专业论著引述。课题主持人张挥还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与教研究”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称号。课题研究带出一支网站开发队伍,促进课题学校电教环境的优化整合和持续改善,同时还推动学校课题管理方式的探索和创新。
   “读经典学作文”的研究与实验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程资源有效促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下的子课题,由省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江西人民出版社编审涂明创立并组织实施。抚州市有7所学校,45个班,50多位教师,2300多学生参与了这项实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古典诗词为桥梁,把语文最基本的读与写两种练习形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从经典中提取作文素材,跟着古代大师级的人物学习写作,国学素养和作文能力都得到提高。这既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在研究思想、教学实验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目前国内尚无系统研究的先例,该课题具有创新性。课题得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的支持,并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对课题的开展及取得的成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潘自由教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吕达、张廷凯、顾振彪教授,天津师大田本娜教授,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江西师大汪群红教授,南昌大学周子翼博士,北京景山学校刘曼华校长和美国迈阿密大学郭晓晖副教授给予支持和肯定。
   教育部《课程·教材·教法》对2011年7月3日课题在武汉召开的研讨会作较详细的报道。课题取得成果:建立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出“读一议一说一写一评”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解决怎么能够上好课的基本问题。实验以读促思,以思促写,以写促读,学生阅读、思维、写作能力协调提高。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出“学生有趣,教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这是国内所见的最简化的标准,老师容易掌握。确定课堂教学的课时安排。有教学模式,有评价标准,一首诗从读到写需要多少课时比较合适?这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经过各地依据实践的研究,认为按照每课时40分钟算,一首诗教学用2课时(80分钟)比较合适。形成一支教育教学研究的队伍。完成一套实验用书《读诗写话》和《读词写话》,这在全国尚属第一套。有的实验学校开始用作校本教材,使读经典学作文活动形成特色,长期坚持。
   “315自主探究课堂”的研究 由金溪二中邓阳辉校长主持,于2009年在初一新生中全面开展实验。该课题实验的根本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尊重生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顾客、上帝;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地、智慧的启迪地。3年的课改实验,参与该项课改实验的学生总数达到7000人,班级140个,教师400人,学校12所。中国广播网、《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画报社、《抚州日报》《临川晚报》的等媒体报道课改情况。2010年6月16日,《中国教师报》以《传统课堂的现代救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二中重构课堂标准行动解读》为题作专题报道。2011年11月《江西教育》以《为学生编织美丽的未来——金溪二中“315自主探究课堂”写真》为题作全面介绍。课改实验已引起抚州市学校、教研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二)自创性实验 在学习、借鉴、消化外地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域内许多教师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立不少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实验项目。
   1979年—2010年抚州地区(市)教师自创性教改实验项目情况 表22—9—41 单位:个、人 续表22—9—41 中学语文“三六九阅读教学法” 由南丰县一中特级女教师熊信芝于1979年创立。1979年9月至1991年6月,在南丰县一中初中部进行4轮12年教学实验。经省、地教研室鉴定验收,实验达到预期目的。该教学法是由三个教学阶段、六种阅读能力和九个读书步骤相结合形成独立阅读技能的教学方法。“三个教学阶段”是:初读排障阶段;精读理解阶段;研读总结阶段。“六种阅读能力”包括:汉字认读能力;词语选义注释能力;语句构造理解能力;语意的概括能力;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分析能力;文章鉴赏能力。“九个读书步骤”是:朗读课文;标节码,勾画生字词;查字典,生字注音组词;查词典,选义注释;听写生字词;阅读注解,查找资料,了解文章体裁、作者和时代背景;分析文章结构、内容,概括节、层、段意;归纳中心思想;鉴赏文章,效仿写作。学生按照上述9个步骤,自行读书,弄懂每篇课文,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熊信芝运用“三六九阅读教学法”,学生除参加学期和毕业统考外,平时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不进行单元测验和模拟考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第一届实验班64人,升入重点高中、小中专62人。这些学生高中毕业时87.5%升入大专院校,其中考进全国名牌大学15人,占南丰县一中应届毕业生录取重点院校学生的2/3。该班初中升学统考,除化学外,各科均夺南丰县之魁,语文平均成绩高出县平均成绩20分。第二届实验班56人,进校时,语文成绩中下者占70%,最低成绩32分,毕业升学统考,及格率100%,平均成绩名列全省第二。第三届实验班2个,其中1个班全是桔农和个体户子女,原来成绩差。初二年级全县统考,该班以及格率、平均成绩第一名而轰动南丰县城。第四届实验班,1990年6月参加全区统考,该班及格率100%,占南丰县及格人数40%;70分以上的全是该班学生。毕业统考,及格率100%,平均成绩、优秀率居南丰县第一。
   小学语文“五问自读法” 由临川县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陈荛成带领一批中小学教师,从1982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该项实验经历“现状调研一启迪动员一初步试行一归纳整理一重点实验一观摩研讨一逐步推广”的过程。从1982年起,在临川连续进行3轮实验。“五问自读法”既包括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整体教学的一整套教法,也蕴含学生探索学习规律,掌握识字、解词、析句、划段、理篇、成文等一整套学法。它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核心,以学生自读为根本,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归宿,依据人们认识事物“感知一理解一深化一巩固一运用”的过程,在阅读中进行有序的“五步设问”,引导学生沿着“初知概意一明晰文路一领会主旨一评赏吸收一迁移应用”的思路,通过“粗读一细读一精读一研读一活读”,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一怎么样写一为什么写一写得怎样”,进而思考“怎样学写”或“学到了什么”。在每一问的探索中,紧紧围绕思维训练这一核心,把“思”的正确方法作为“金钥匙”交给学生,从而掌握“文章自读自写百法”。这样,以问引思,指明学路,以思导读,揭示规律,以读促写,掌握方法,促使教育质量大面积提高。
   1987年,小语“五问自读法”初见成效后,陈茀成以《导思·引路·授法一农村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初探》为题,进行初步总结。1988年3月、4月先后在江西、福建、广西、上海教研协作会及全省第二次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分别作介绍,受到省内外同行关注和赞扬。同年5月,在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学信息交流会上,应邀作专题发言,反应热烈。全国小语会《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以及《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江西日报》作过报道或开辟专栏介绍,《浙江教育》《福建教育》等予以转载。《江西教育》1991年第2期以8个版面作专栏介绍,编辑部加专栏评论《教改需要正确的认识观》予以高度评价。该项实验,除临川县全面推广外,还先后被黑龙江、吉林、天津、浙江、江苏、河北、四川、云南、安徽、广东、广西等17个省(市、自治区)及江西省37个县(市)小学推广。陈茀成1951年高中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在小学和中学任语文教师。1981年调临川县教研室,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18次被评为省、地、县优秀教师。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专著《阅读金钥匙——文章自读百法》于1994年3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优秀论著奖。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 资溪县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曾曙春于1982年9月创立。1982年至1998年底,进行小循环实验(3年级~5年级)6轮,大循环实验(1年级~5年级)3轮。整个实验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摸索期(1982年秋至1988年夏),在资溪县泸阳镇一小五年制2个三年级教学班120余名学生中进行。第二阶段为定型期(1988年秋至1991年夏),实验从城镇向农村扩展,开设27个教学班,其中农村18个班,学生1300余名,占67%。同时在资溪县实验小学开设小语能力训练电教实验。第三阶段为完善期(1991年秋至2000年底)。这一阶段,实验教材编撰完毕,教学辅助资料开始配套。实验由资溪向黎川、乐安、东乡、崇仁、广昌、临川、南城、南丰、金溪等县(市)小学扩展。“小语能力训练”实验教材本着简化头绪、归类集中原则,遵循整体构想,分项训练的思路,设计能力序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教材采取分科型编写,每册两本;《语文》为必读本,《课外阅读》为选读本。1992年5月,全套实验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教学参考》等配套资料也经省审定。地区教育局于1992年、1995年、1996年3次下文推广这项实验。由于实验体例合理,目标明确,训练要求具体,训练方法得当,大大减少教学中的无效劳动,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使学生普遍想学习、会学习、能学习。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个性特长得到较好发展。1994年12月,地区教育局在资溪县召开全区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汇报会,应邀参加会议的省教委、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领导当场命题、监考、评卷,对实验班进行检测,其内容包括查字典、阅读、作文3项,结果是:查字典。资溪县高阜镇港口村小学二年级全体学生29名。速度最快6分钟完卷,最慢20分钟完卷,平均用时13分钟。成绩最高100分,最低50分,全班总平均88.05分,合格率96.6%。阅读。资溪县实验小学五(1)班全体学生(46人)。平均91.86分,得满分6人,合格率100%。作文。资溪县实验小学四(2)班全体学生(46人)。绝大多数作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语句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完全达到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超过大纲要求。特别是参加小语“能力训练”实验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其优势得到体现。资溪县参加抚州、全省初中语文知识竞赛,连续几年获团体总分优胜奖,名列抚州前茅,获奖者90%以上是小语“能力训练”实验班学生。1986年3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信息交流会把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列为首选典型向全国小语界介绍。
   第四阶段为发展期(2001年至2011年)。以新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修订的五、六年制两套教材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列入教育部中小学用书目录,推荐全国选用。2007年,为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编著出版了以服务语文课程改革,配合各种版本教材为特点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1册~12册)。该书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列入省教育厅学生用书目录,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年发行量近100万册。教材建设及实验成果得到领导的重视、媒体的关注、专家的好评、社会的赞誉。2002年,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到资溪视察,对教材给予充分肯定。2003年-2011年,实验成果先后在江西省改革开放十五周年、二十周年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材教法整体改革实验”先后被列为江西省“八五”、“九五”、“十五”教育教研规划重点项目。2004年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曾曙春1960年师范毕业后从事小学语文和研究工作,1980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8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主编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教材(1册~6册),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批准,列为全国发行教材书,在江西省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史上属首创。
   智力超常少年教育实验 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21名智力超常少年,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大学少年班。1982年,临川一中4名、南城县一中1名学生被科大少年班录取。1983年,临川一中又有3名学生被科大少年班录取。1984年,临川二中、南城县一中共7名学生录取于科大少年班。此后,域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便把智力超常少年教育问题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南城县一中、南城县二中、临川中学、南丰县一中、乐安县一中、东乡县一中、金溪县一中、广昌县一中等先后参与这项实验。实验具体做法:选好“苗子”。选“苗子”主要不看考试成绩,而要年龄小、智力好,后劲大,有抱负、有毅力。强调两点:一是早期发现,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物色对象;二是众人推荐,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当“伯乐”。“苗子”选出后,分别建立档案,制定培养计划。分散施教。智力超常儿童少年在一所学校内人数不多,且分散在不同的年级,临川一中和二中、南城一中和二中、南丰一中、乐安一中、东乡一中、广昌一中等学校均未单独编教学班,而是分散培养,因材施教,坚持课内从严、课外超前、分类指导、授法重能(传授思维方法、自学方法、治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操作能力、自控能力)。集中办班。临川中学(抚州一中)采取集中办班的办法,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研究课题被列入江西省“八五”教育科研重点项目。1996年以后,临川一中、二中和南城县一中也相继采取集中办班形式,进一步开展超常教育实验。1982年至2000年,抚州地区共为全国高校输送少年大学生224名,约占全国少年大学生总数1/10。其中被录取中国科大51人、北京大学4人、清华大学14人、北京师大19人、浙江大学7人、华中理工大学37人、南京大学18人、南京理工大学3人、上海交通大学31人、武汉大学9人、西安交通大学9人、吉林大学9人、东南大学10人、复旦大学3人;男生189人,女生35人。
   中学语文“六环节四步迁移单元教学法” 由南城县一中高级教师宁冠群于1984年创立。1986年至1989年在南城县一中初中进行首轮实验,1989年至1991年在高中继续进行实验,侧重于模式的建立与尝试。1991年至1997年在该校初中进行第二、第三轮实验,侧重于教法、学法的改进和模式完善。1994年10月,南城县教育局专门下文,在全县中小学推广这项实验。六环节四步迁移单元教学法是由控制系统、操作系统和效益系统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模式。控制系统包括5项迁移原则:举一反三、温故习新原则,加强双基、突出结构原则,训练思维、指导学法原则,强化动机、培养习惯原则,文道统一、因材施教原则。操作系统包括6个教学环节:迁移导向,讲读示范,自读研讨,说写评改,小结测试,课外调节。六环节反映一个单元教学全过程,根据教材或单元特点也可适当调整。效益系统包括4步学习迁移:温故一习新迁移,讲读一自读迁移,读文一作文迁移,课内一课外迁移。四步学习迁移呈螺旋式递进。
   宁冠群运用此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首轮实验在不增加课时、不加重负担前提下,用3年时间完成从初一到高一共4年语文教学任务。实验班于1989年提前一年参加南城县一中高一升高二的文理分科统考,各项考试成绩在全年级9个班中居首位。1989年插入高二理科班的22名实验班学生,1991年参加高考,语文平均成绩高出全校平均分12.2分,其中90分以上的7人(全校19人)。第二轮实验班学生,在1994年全省中考时,语文成绩名列全校前茅。1990年第3期《人民教育》“教改信息”专栏,对中学语文“六环节四步迁移单元教学法”实验作介绍。1994年6月,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将该实验专列词条作详细评价。1996年7月,四川辞书出版社将该实验收入《中国当代新教学法大全》一书,用4300多字作详细介绍。南城县一中通过“四环节六步迁移单元教学法”实验,80%以上学生养成10种语文学习习惯:字斟句酌精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参读;课堂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做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勤查字典、辞典;日记练笔;自评自改作文;文面整洁、书写规范;听记新闻联播和读报;用普通话朗读交谈。
   小学数学“六步系列训练法” 由南城县教研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邓本昌于1986年创立,列入全省“九五”教育科研项目之一。1986年开始,实验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至1990年),实验对象为县实验小学和旴江小学,目的是验证六步系列训练法可行性和操作性,提高教学实验效果。第二阶段(1991年至1994年),实验对象是县城各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以及少数村完小,目的是进一步验证六步系列训练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适应性和可行性,研究与探讨六步系列训练法的理论依据是否科学,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南城县教育局发文在全县推广小学数学“六步系列训练法”,目的是验证六步系列训练是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较为先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六步系列训练的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验围绕总体目标,紧扣课时知识点,按照“六步系列训练法”展开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会学。第一步,复习性训练,目的是检查学生掌握探索、获取新知有关的旧知情况,引导学生为探索、获取新知提供积极思维的必备材料。第二步,导新性训练,目的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设置知识悬念,揭示本课的知识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获取新知的期待心理;为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探索获取新知搭好阶梯,为进行新思维确定方向。第三步,探新性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获取本课时新知,掌握有关学习方法,读懂课时教材;调动学生的耳、眼、手、口、脑各种感官,激发乐学情绪,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提高质疑释难能力。第四步,巩固新性训练,目的是查漏补缺,使全体学生基本掌握本课时所学知识;排除负迁移干扰,建立新思维定势。第五步,发展性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第六步,检验性训练,目的是检验课时目标的达成情况,培养学生自检习惯和自检能力。
   “3+1”德育实验 黎川县一中特级教师邓振辉和高级教师武小龙于1995年创立,并在黎川县一中进行实验,其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完善人格和高尚道德,使其现阶段能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走上社会后,成为高素质、能肩负起21世纪建设重任的新一代。该实验于1996年3月列入“全国学习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二级子课题,学校被接纳为“全国学习科学实验学校”。1996年12月,“3+1”德育实验列入江西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项目。“3+1”德育分为两大系列:第一系列的“3”,即向全校学生提出“3”点基本教育目标: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并围绕教育目标,分别制定“三个十条规范要求”。在家做个好儿女的规范要求是:尊敬老人,体谅父母;兄弟姐妹,相互照顾;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作息按时,张弛有度;自理生活,学做家务;珍惜粮食,爱护财物;讲究卫生,穿戴朴素;喝酒赌博,毫不沾濡;优点缺点,如实告诉;勤劳奋发,高瞻远瞩。在校做个好学生的规范要求是:按时到校,遵守规章;质疑问难,勤思多想;乐学善学,扬长补短;琴棋书画,发展特长;坚持锻炼,身体健康;爱美审美,文雅高尚;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劳动实践,你追我赶;热爱集体,为校争光;全面发展,素质优良。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的规范要求是:自尊自爱,文明礼让;公共秩序,维护勿忘;交通安全,时刻提防;不说脏话,不动拳掌;不进舞厅,不看黄场;坏书不览,坏歌不唱;电子游戏,警惕上当;拾金不昧,友爱善良;见义勇为,不卑不亢;遵纪守法,爱国爱乡。所谓“1”,即各年级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年级实际,自行确定一项教育内容。第二系列的“3”,即向全校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目标:在家争为家乡作贡献,在校做个有学问的人,在社会上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所谓“1”,即将各年级德育内容主题化、系列化。各年级“1”项德育主题分别是:初一:迈好生活第一步一一以“养成教育”为主题;初二:迈好成长第一步一一以“守纪教育”为主题;初三:迈好成才第一步一一以“成才基础教育”为主题;高一:迈好青春第一步——以“科学学习方法培养”为主题;高二:迈好理想第一步一一以“科学设计自我”为主题;高三:迈好人生第一步——以“我为学校添光彩”为主题。各年级围绕主题自编德育教材,开展多种形式活动。
   黎川县一中开展“3+1”德育实验以后,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1995年后,该校学生违法犯罪为零,违纪率在3%以下,学校连续3次被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7年9月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命名为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江西日报》《江西教育》《德育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学习与宣传》,国家教委主管、华中师大主办的《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杂志,都曾进行专题介绍。其研究成果《“3+1”德育模式》,被人民出版社编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大型学术文库中。1998年3月11日《中国教育报》报道:“黎川县一中的‘3+1’德育工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正在全省推广”。
   “校家同创”工程研究 2006年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创立《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家同创”工程实践研究》课题(省级),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校家同创”工程由此开始。“校家同创”工程的实施旨在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施教主体的德育能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联合互动,构建“校家伙伴关系”,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在实施“校家同创”工程中,全市做到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内容丰富。市、县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领导、指导全市的课题研究工作;各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聘任法制副校长,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市里派出“关爱报告团”作现场报告,共在县(区)级作报告近300场;各校在校园装设“家校通”专用设备,向家长发送学生上学、放学、学习内容等信息,为家长对学生的监护提供了便利;各校设立校长信箱,接受家长、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家长与学校、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和高效运转;学校设立开放日,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机会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共同提高教育水平;老师开博客为家长育人、学生成长答疑解惑;此外,抚州市还组建“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网站,在网络内容、网络行为和网络建设等方面构建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吸引6万多名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得到130多万名家长热情支持,使65万多名中小学生广受教育,直接教育和影响60多万个家庭和200多万人口。
   抚州市实施“校家同创”德育工程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重点课题,并于2010年评为江西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德育》《精神文明报》《江西日报》《教育学术月刊》、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多家报刊及网络媒体均先后报道抚州市实施“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典型经验。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等权威研究机构认为这一体制“充分调动并整合、优化学校、家庭的德育功能和资源,构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是德育工作实现德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成功案例,体现时代精神和教育工作的方向、宗旨,具有普遍应用和推广的实践价值。”2009年,中共抚州市委还专门把深化“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列入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活动。2009年被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2010年被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评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二等奖,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南丰县省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活动教研体系)课题研究 2003年以后,南丰县教研室开展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目标、以新课程教学为内容、以全员教研活动为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活动教研。2004年12月,被省教育厅确立为第一批省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至2011年,基本形成“活动教研”体系框架。活动教研遵循活动重心下移原则、个性化教学原则、全员教研原则。第一项是校本教研的定位要求,第二项是校本教研的目的要求,第三项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要求。活动教研的突出特点,是按照以上原则创立一整套活动制度。一是“四位一体”活动制度。在教研活动中,整合活动资源,将教学竞赛、观摩、研讨、课题联成一体。二是教学思维创新活动制度。组织教师对一些上过的研讨课从理念上进行再认识,改进教学,从中归纳出典型的经验教训,完善或创立课题。这是教研活动的延伸、扩展和深化。三是均衡发展活动制度。这是教研活动的必要补充。定期开展送课下乡、送研下乡活动,为薄弱学校提供活动支撑。四是活动驱动制度。这是教研活动的保证。其主要方法是:打破被动执行的片面做法,重视意识驱动过程;打破牵引教研的片面做法,形成教研活动互动机制;打破专家引领的片面做法,不断打造学科骨干;打破精英竞赛的片面做法,实行滚动式评奖制。活动教研始于全员教研活动,在过程中得到不断充实和扩展。其中较具普遍意义的过程大致是,从主题活动到课题活动,从教学模式的改革到教学个性的唤醒,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管理,从封闭型教研到开放型教研。活动教研,摆脱单一的、封闭式的教研活动形式,为校本教研创设浓厚氛围,提供基本工作思路和激活工作机制的经验。其成果报告获省一等奖。北京《现代教育报》曾对校本教研活动作过专题报道。理论专著《活动教研与缺口教学》(过福堂编著)于2011年7月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东乡铜矿子弟学校于2009年开始进行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式发展研究。以“目标成长树”的形式而设计,简称“目标成长树”。目的是创建一种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的,激励学生乐观向上“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发展性评价方式。“目标成长树”评价方式:一棵“目标成长树”代表着一名评价个体即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借树的多枝条来直观呈现各项不同的评价内容。整棵树分成几个主枝丫,分别代表德、智、体、美、综合实践等几方面,在相应的主枝丫上,又根据评价的实际需要分出多根侧枝,并在各枝代表着不同评价内容的相应树枝上画上叶、花、果,对学生在校表现随时作出记录和评价。它以动态和立体的方式生动展示着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成长过程,这样一株长得枝枝干干的承载多方面评价内容的“树”就成形了,最后打印出来,每人一张或每组一张写上名字,贴在墙上,“目标成长树”就这样种下了,在“树”上将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信息。
   “目标成长树”评价方式贯穿于校内、校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关注和考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评价学生。运用新的“目标成长树”评价方式,记录每个学生每天成长过程中的信息资料。及时地判断学生在成长中的状况,使学生自己主动地调整努力方向。教师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利用树的特型展示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学生深刻感受到、触摸到自己种下的“目标成长树”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由他律变为自律的心理发展。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生成长氛围和强化竞争意识,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内涵和实质。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出现丰富多彩的样式。有的班级成长树中出现啄木鸟,有的班级还在成长树中实行“快乐学习特殊部队”活动,每组种下一棵大的成长树,按部队编队每10人一组,每人负责一项任务,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是干部,人人都是责任人,每组之间进行比赛,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集体责任感。“目标成长树”培养责任感,激发班级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全面提高自己,由树枝上的绿叶、红花、果实,让同学真切体验到被肯定的喜悦,铭记受挫的教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可持续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切切实实推进素质教育,是一套全新的激励导向评价机制。东乡铜矿子弟学校由点到面,创设“目标成长树”的评价方式,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张扬、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众多学生的欢迎、教师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实现班主任工作水平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中学语文缺口教学研究 南丰县教研室主任过福堂创立缺口教学体系。运用空白艺术,实行间断教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知识的苹果。缺口教学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开辟一个广阔的操作空间,这个空间常常被人们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缺口教学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跃过学习这一过程,直接进入发现。就这个过程来说,学习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学习。过福堂认为:“创新能力除了迁移能力之外,还包括发现能力和发展能力。”缺口教学把发现、发展能力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开发性学习。相对迁移教学来说,这个环节的学习缺口和个性发展空间要大得多。
   缺口教学课题于2000年在省教研室正式立项,2002年顺利结项。缺口教学以本地为中心基地,开展多年实验,队伍迅速壮大,形成省市县校4级实验网络,实验教师由最初的3名发展到30多名。由于缺口教学奉行泛模式理念,在过福堂的指导下,实验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魅力迅速增强,纷纷崭露头角。省市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多次就缺口教学进行专题考察,举办研讨会。《江西日报》和《江西教育》等多种报刊多次给予报道。2011年7月,过福堂编著《活动教研与缺口教学》一书,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撰写的《缺口教学初探》《缺口教学要求》《对缺口教学任务的新思考》《缺口教学的模糊评价》《缺口教学的个性特征》和《我看创新作文》等系列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学语文教学》《江西教育》等刊物发表或收录。在省、市优质课、说课竞赛和教学设计大赛中,参与实验的老师有10多人次获一等奖,20多人次获二等奖。由于突出的教改表现和成果,过福堂分别当选为江西省教育学会理事、省中语会理事,抚州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语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评为江西省首批学科带头人、抚州市学科带头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成员;还多次被评为全国中语会优秀教育工作者、全省优秀教研员。
   小学德育“1、2、3”一体迁知序列研究 临川区教研室陈溥和抚州市教研室万晓舒创立和推广。2003年通过省级课题验收。该课题经过15年的研究,由单一的学科性课题发展成综合性研究性课题,由单一课堂教学课题发展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的系统性课题。该课题具体跟踪实施时间长达2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着影响。小学德育“1、2、3”一体迁知序列实验课题的主要内容是:用“联实五步训练法”上好每一堂品德课,目标是“认知明理,抓训练,理解要点,讲体验”,以品德课教学“综合化、生活化、活动化”为原则,创设“揭题训练一明理训练一扩思训练一实行训练一迁知训练”活动型课堂五步联实教学框架,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解决品德教学中单一的学科化、知识化和成人性的错误倾向。围绕品德课各单元要点在校内开展主题性和各学科教学协同渗透两方面活动,目标是“围绕品德搞活动,适知课外求深化”。教师围绕品德课中的某一主题或多个单元要点在校外组织开展的家庭正面、社会体验、社区共建三方面的践行教育,目标是“社会协同抓德育,迁知校外求内化”。三者相互结合,将课堂体验到的道德理念向学生践行方法、行为体验、行为习惯的养成转化,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家庭和社区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该课题的提出,大大扭转过去小学品德课不上、不知如何上的被动局面,为众多兼职品德课教师提供一个可操作和不落潮流的品德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大激发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广大教师对品德教学的热爱,家长、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从村级小学到城市小学的随意性都走上了较为规范的轨道,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都得到较大提高。课题实施后,教法实验遍布全市,辐射全省。2000年和2005年全市进行两次推广活动,全市共有253个实验班,上千实验老师,近万学生参与。为此,全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研讨会在抚州市召开,全省各地市品德教育学科的专家和电台杂志记者编辑前来观摩或报道。该实验通过省、中央教科所的验收,并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优秀成果在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上作报告。课题实施使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素质发生可喜的变化,实验老师业务素质大幅提高。
   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研究与实践 南城县实验小学周方铭1998年创立。“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该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概括地说,由“理解→口述→ 练写→反馈”四步构成。它疏通文意、重点导读、体会表达、课堂练写、交流反馈五个教学环节。随文练笔的训练途径。仿写——读写结合、尝试运用。扩写——拓展情节、填补空白。缩写——立足原作、删繁就简。改写——根据材料、合理构思。续写——创设情境、展开想象。随文练笔的训练方式。模仿式练笔。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种模仿式练笔可分为三种方式:单项模仿式、片断模仿式和全文模仿式。想像式练笔。它包括结尾续写式、情节扩展式、填补空白式和插图解说式等。理解式练笔。主要有中心突破式和读文有感式。转换式练笔。重要练笔方式有体裁改变式、词语联珠式和移花接木式。周方铭进行两轮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研究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拓宽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获得的途径,学生的知识面更广,写作知识更丰富;促使学生习作水平的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参加各级作文比赛获奖和发表达100多篇。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给学生的思维打开无限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全面发展。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对该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实验教师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
   第四节 课程改革 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2002年秋,黎川县作为省级实验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小学阶段课改实验,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实验正式启动。2003年秋,临川、南城、南丰、崇仁、宜黄5个县(区)加入实验。2004年秋,金溪、资溪、东乡、乐安、广昌5县加入实验。至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本。5年中,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按照预定计划稳步实施,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逐步显现。
   2002年10月,市教育局印发《抚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抚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方案》,成立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实验县(区)教育局、学校分别成立以教育局局长、校长为组长、以分管领导、相关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本地的《课改实验方案》,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在操作策略上,市教育局提出课改实验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各地、各校按照“先立后破、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抓好前期培训、教学指导和课程研究等重要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用2年时间,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推行新课程。在制度建设方面,市教育局出台《抚州市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针对本地实际对实施国家课程计划提出具体要求。市教研室制定并推行校本教研制度、新课程课题指南和管理制度、新课程考试抽样分析制度、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等,为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各县(区)进入实验的年级都在执行新的课程计划、使用新课标教材,有6个县(区)进入中考改革。但也出现课改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县(区)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非中考科目课程普遍未开足课时,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得到有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材料及平时评价做得不到位等。
   重点抓课改培训。连续5年,整合基教、教研、师训等业务科室的力量,在暑期对2万多名教师进行学科岗前培训,共邀请中小学21个学科、200余位专家对教师学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进行学习辅导,使教师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培训后坚持持证上岗,培训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发证。市、县(区)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积极开展科研与“校本教研”。市教研室成立课改实验工作专家指导小组,制定课改指导工作计划,提出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引导中小学教学改革;市、县(区)教研室通过印发课改资料、组织学习考察、举办专家讲座、召开研讨会、开展优质课和论文评选、送教下乡等形式多样的课改教研科研活动。建设170多人组成的市级“学科带头人”队伍,各县(区)打造2000余名“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
   立足课堂改进与资源开发。建立市、县(区)教研室对课堂教学的随机调研制度,深入课堂,了解现状,研究改进措施,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重视“田间”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下发《抚州市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试用)》,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丰富教学内涵,尝试独立或联合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形成。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2008年秋,按照《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要求,积极稳妥地在全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展新课程实验。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等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抚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抚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各县(区)政府、各学校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同年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动员大会、全市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座谈会、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会议,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部署;就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时安排等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布置;着力解决各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实际问题。
   2006年至2011年,市政府为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共招聘高中教师300多人,各县(区)共招聘高中教师800多人,基本满足全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师资要求。认真抓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每年暑假,组织全市各年级全体教师参加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和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选派各学科近千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高中新课程教材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各县(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区)长、教育局长和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30多人参加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邀请多位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实验学校校长到抚州讲学,参加听课的14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校长、教师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具体操作能力。各县(区)和学校按要求,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市教育局在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抚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研制度(试行)》《抚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制度(试行)》。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制订一系列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实验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与此同时,成立以在高中新课程任教的特级教师、省市级学科带头人为主要成员的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小组,针对新课程实验工作所涉及到具体问题加强针对性指导。为适应教学改革,市教研室在全市各高中学校中聘任一批骨干教师成立抚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专家指导组。各学科专家指导组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不定期针对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集中研究讨论、举行公开示范课等活动;深入指导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引导一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推进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研室定期组织专家指导组成员深入各高中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学科课程的设置与执行、学分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落实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评估,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使新课程实验得以顺利推进。开展全市性的集体备课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为了推动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进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依托各学科专家指导组的力量,采取研讨与教学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市性的13门学科教学集体备课活动。这既是专家指导组成员的课堂教学示范指导,更是教师们的集体研讨,思维的碰撞,得到与会教师好评。开展各学科教师优质课、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及教学能力竞赛,引导教师加强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改革理论学习,研究课标、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大力开展有效教学改革。制订《抚州市普通高中有效教学实施方案》,通过制定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高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加强特色教学的指导,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等,推进全市普通高中开展有效教学改革。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全市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大幅提高,教研气氛与合作空前浓厚。新课程改革加大教师培训,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国家级、省级专家进行近距离的指导;促进学校对教研工作的重视,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学习和研究的风气空前浓厚,课程计划得到较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方式有改变。教学过程已逐步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能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市委
相关机构
省委
相关机构
省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