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盲与成人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扫盲与成人初等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6
页码: 2671-2676
摘要: 民国初期,临川县成立实施民众教育委员会,并开办民众教育馆。其时,省立第三师范创办民众补习夜校1所,招收临川城乡不识字妇女40名。民国16年(1927),域内办起民众补习学校5所。到20年,有民众教育馆12个,教职员38人。各县民众教育馆均开办民众补习学校,学校大都附设在小学内,教师由小学教师兼任,对失学民众和不识字成年男女进行扫盲和初等教育。农村多利用冬闲或晚间开课;城市每周开课4个晚上,每晚3节。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民国初期,临川县成立实施民众教育委员会,并开办民众教育馆。其时,省立第三师范创办民众补习夜校1所,招收临川城乡不识字妇女40名。民国16年(1927),域内办起民众补习学校5所。到20年,有民众教育馆12个,教职员38人。各县民众教育馆均开办民众补习学校,学校大都附设在小学内,教师由小学教师兼任,对失学民众和不识字成年男女进行扫盲和初等教育。农村多利用冬闲或晚间开课;城市每周开课4个晚上,每晚3节。课程为识字、常识、算术(含珠算、笔算)、乐歌(音乐)等;农村加授农业知识,城镇加授商业知识。此外,有工厂、商店和团体兼办职业补习学校,开设夜班或星期班,实施“百业教育”。是年,仅临川县就办有21所公私立民众业余学校,学员281人。
   1929年至1934年,宜黄、南丰、乐安、广昌、黎川、资溪等县先后建立苏维埃政府。其时,苏区各地开办工农夜校、妇女识字班,帮助群众学文化,并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由于物质困难,他们没练习本,用废纸或石板代替;没有笔,用树枝在地面上写。各村庄中心屋场或田头路旁,均建有识字牌,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据1934年3月统计,在广昌县67875人中,有9361人受完初等教育,占全县人口14%。其他苏区县义务教育均见成效。直到苏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轰轰烈烈的苏区义务教育被迫停止。
   民国23年(1934),省教育厅特种教育处在南丰县设立实验区,开办中山民校6所,设成人识字班7个,入学农民302人;还开设妇女识字班2个,入学妇女64人。24年,各地推行保学制度,城镇小学均开设成人班、妇女班,采取成班教学、巡回教学、上门教学等形式强迫学生入学,以推行识字教育。9月,各县义教委员会成立,加强推行识字运动的督导。其时,第七行政区各县(除光泽县,增广昌县)共有中山民众学校及保学附设的妇女补习学校和农民补习学校1038所,参加学习的民众50943人。其中临川县326所,参学民众21720人;金溪县210所,参学民众17050人。25年,城镇各级中心小学纷纷设立民众夜校,课本由省教育厅翻印,各县教育科散发。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域内在成人教育中加强抗日宣传。各乡镇设有强迫入学委员会,规定城镇各机关团体、学校均附设民众学校,对失学民众采用劝告、警告、罚款、征工等方式,限期入学,实施强迫性补习教育,并结合实施壮丁训练、劳工教育、职业教育,每次训练加授成人识字教育40小时。是年,崇仁县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特种教育示范县,该县中洲村中山民众学校被指定为示范学校,负责辅导崇仁、宜黄和乐安3县特种教育。临川县开设夜校100多所,有男女学员3202人。不久,临川、东乡、金溪等县由于日军侵扰,学校纷纷外迁,民众教育被迫停止。27年,江西省第七行政区在黎川钟贤创办义务教育师资训练所,域内中心小学一律改为中心国民学校,保立小学也分批改办为保国民学校,并兼办夜校负责扫盲工作。由于日军入侵,办夜校不了了之。29年,各地设立巡视教育辅导团,督导民众补习教育的实施。次年,域内各县的区乡组织实施政、教、军三位一体制,由于经费自筹困难,民众教育无人问津。31年,省教育厅派巡回教育团进驻乐安县。在县郊附近没有设小学的西边、唐家等村开设扫盲点,1年后巡回教育团裁撤,该团所设几所扫盲学校随之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各城镇国民学校民教部大多无民可教,民众教育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群众文化教育。各县按专署《迅速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通知》精神,成立扫除文盲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各配扫盲专职干部4人至12人;各区成立扫盲协会,配备扫盲专职干部1人至2人。1950年,各县还先后成立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由工会牵头,在职工中进行以识字为重点的扫盲教育。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在域内遍地开花,冬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民夜校学习《农民识字课本》《土改法》以及时事政治;职工夜校学习《工人政治课本》和《工会法》;妇女识字班学习《妇女文化课本》和《婚姻法》等。同时,域内推广由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速成识字法”。1953年,域内加大扫除干部中文盲的力度,干部职工业余学校每晚上2节课,专职教师由县文教局派任,兼职教师聘请当地中小学教师担任。专署扫盲办公室出台《抚州专区缩减扫盲任务办法的初步意见》,在抚州市范围内整顿扫盲工作。各区、乡进一步健全扫盲组织,培训义务教师720名。各乡由乡文教委员、义务教师、学员代表3人~7人组成农民夜校班委会,设有学习、生活、总务、文娱股,负责组织全乡夜校活动。
   1957年,专署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对农村扫盲工作领导的通知》《继续加强当前农村扫盲工作的通知》《关于积极做好组织农民坚持常年学习的通知》和《对开展今冬农村扫盲工作的指示》,全面部署业余教育工作。各地开设扫盲班、业余高小班等,域内有19万人基本脱盲,其中50%~60%转入常年民校。1958年“大跃进”,各县(市)大多成立扫盲指挥部,组织大批教师、学生、社会知识青年和社、队干部参与扫盲工作,兴办各级业余学校、红专学校,下达高指标,要求高速度,有的县(市)甚至提出5天完成扫盲任务的口号,一时办学数量、入学人数猛增,近90%青壮年文盲、半文盲都参加学习。由于各地大炼钢铁,大搞水利,劳动力调动频繁,许多学校难于坚持上课。1959年,部分县(市)红专学校合并或下放到厂矿自办。1960年至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各县根据专署文教处《对当前扫盲业余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对今冬明春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农村业余教育工作的意见》,采取政治、技术、文化学习三结合形式开展业余教育,开设一些速成班、小学班。至1963年,域内191个公社办班1724个,5万余人参加学习,占青壮年总数19%。参加职工教育的人数有所下降。1964年,专署文卫处制发《关于建立常年农民业余夜校的意见》,域内建立一批常年夜校,农村扫盲和业余教育巩固率上升。12月,先后在崇仁、宜黄两县召开全区扫盲业余教育现场会,促使农村业余教育进一步发展。1965年6月17日《江西日报》刊登省教育厅、宜黄县文教局工作组介绍宜黄县黄陂公社秀山大队“一揽子”办学,普及初小教育,文盲村变成文化村的事迹。
   1952年—1965年全区成人接受业余教育人数 表22—7—26 单位:人 续表22—7—26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全区职工教育受到严重影响,不少职工业余学校校舍被占,部分职工业余学校以政治夜校形式坚持上课。各地农民夜校纷纷改称为农民政治夜校、红专学校,学习《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以及中央“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和重要文章。1968年冬至1969年春,南城县红旗公社将政治夜校改称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成为全省、全国一个创举,很快得到推广。1970年,全区共有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政治夜校)5491所,学员474238人。1971年,发展到11028所,学员784519人。这些学校均以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开展革命大批判为主。1972年,抚州地区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此后,职工业余教育主要以职工夜校形式得到恢复。地委批转地区业余教育委员会《关于今冬明春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的意见》,制发《抚州地区扫盲和业余教育规划》(1973—1975)。各地发挥回乡、下放知识青年的作用,让他们参加扫盲和业余教育,并定期举办学习班或进行巡回教学辅导。农村各中小学都与当地夜校建立挂钩联系,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中小学教师通过与业余教师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教评学,不断提高扫盲和业余教育水平。但在政治运动不断冲击下,许多夜校办办停停,域内扫盲和业余教育未能达到规划要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地成立业余教育领导小组,恢复县、社两级工农业余教育机构,配备兼职(或会计兼)工农教育干部,逐步开展正常业余教育。1978年,政治夜校改为文化夜校,组织青年工人和农民学文化、学技术。1979年,县(市)职工业余学校恢复。
   1979年3月,恢复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全区10个县(市)、57个公社和10多个厂矿先后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配备20多名工农教育专职干部,200多个公社相继配备专职干部,并挑选和培养大批义务教师担任夜校的扫盲教学工作。根据《抚州地区农民教育规则》,各地坚持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扫盲工作,并对青壮年文盲进行“一堵、二扫、三提高”(堵住新文盲的产生;扫除12岁~45岁人口中的文盲;对脱盲人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继续学习)。1980年,地区制发《抚州地区发展职工业余教育,提高职工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意见》,广大职工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经济、学管理热情空前高涨,全区共举办职工业余学校271所,在校学员20785人,到6月底,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有1347人毕业,各种技术短训班有562人结业。南丰县总工会、抚州棉纺厂和抚州电机厂的职工业余学校为办好企业培养一批人才。全区健全县、社、大队三级农民业余教育网络,并把人武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民兵之家”“工会之家”“妇女之家”“团员之家”建成扫盲阵地。是年全区有文化夜校5190多所,学员7.8万人,其中1万多人摘掉文盲帽子;有工农业余初等学校10356所,学生298947人。
   1981年,根据省教育厅《江西省农村扫除文盲标准和检查验收实施办法》,各县(市)制定实现基本无盲县规划,再次掀起扫盲教育高潮。全区共办3680个扫盲班(校),41600人参加学习;50个业余高小班,有学员1200人;共验收2万多名扫盲对象,有15602人达到脱盲标准。同时,地委、行署颁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加快职工教育步伐,是年全区全日制职工学校办有初技班5个,学员232人;高小班108个,学员4053人;初小班(包括扫盲识字)18个,学员550人,举办6个月以下的短训班334期,学员16459人。1982年,行署批转地区文教局《关于基本无盲县(市)脱盲验收实施方案的请示报告》,规定县(市)脱盲验收工作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地、县(市)、厂矿企业先后成立职工教育领导和管理机构,加大职工文化补习力度。多种技术培训班为各厂矿企业培养大批实用人才。1983年,经省有关单位组织验收,抚州市、南城县、广昌县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市),崇仁、东乡、宜黄3县为基本扫除文盲县。抚州市被定为无文盲市。1984年8月,贯彻地区行署《关于迅速建立和健全职工教育管理机构的通知》精神,各县(市)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地区教育局还协助有关部门开办11所职工学校和1所干部文化学校。根据地区教育局《关于办好地区重点农民学校的通知》,全区共办重点农民夜校22所,恢复或创办1013个农民识字扫盲班、536个农民业余初小班、377个农民业余高小班,71056人参加学习。地区教育局自编农民业余小学教材23万册。全区扫除少青壮年文盲15422人。经检查验收,金溪、东乡、资溪、南城、南丰、乐安6县基本扫除文盲。至此,全区有11个县(市)成为基本无盲县(市)。
   抚州地区实现基本无文盲县(市)验收批准情况 表22—7—27 1985年,行署批转地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扫盲和农民教育工作的意见》,召开全区农民教育工作表彰会,派出工作小组,分赴临川、乐安、宜黄、南城4县开展扫盲和普及教育试点工作。全区各级各类农民学校发展到3040多个班,有76400多名干部社员参加学习,共扫除文盲4.36万人,农村少青壮年非盲率达89.1%,其中40岁以下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1986年,地区教育局在宜黄县召开抚州市农民教育经验交流会。之后,各地纷纷编写出有当地特色的实用科技读本和扫盲识字课本,全区有各种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农技班、短训班2000余个,学员7万多人,扫除文盲4100多人。95%农民夜校改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5万人,其中1.3万人脱盲后达到高小毕业程度。次年,全区又扫除文盲1.05万人,有485名农民接受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
   1989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大力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通知》,地区转发省教委扫盲验收办法,各乡(镇)、村都注意做好“一簿”“二表”“三册”工作:“一簿”指文化户口簿;“二表”指《1990年15至40周岁人口文化状况统计表》《1990年12周岁至14周岁人口非盲率统计表》;“三册”指适龄儿童名册,在校学生名册,12周岁至40周岁少、青、壮年人及40周岁以下妇女名册。各学校抓好“三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和学生辍学率),堵住新文盲产生,做到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一师兼两教,并以各县所印扫盲识字课本和地区编印的《农村应酬》《农民普法常识》《鸡鸭饲养法》等进行教学。是年全区共办成人初等学校750所,扫除15至40岁青壮年文盲9500人,临川、黎川、南城被省教委评为扫盲先进县。1990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扫盲工作步伐的通知》,各县(市)扫盲被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全区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地、县、乡、村都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扫盲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省扫盲工作组到临川县龙溪、秋溪检查后,及时总结并向全省推广龙溪镇“五四三”扫盲工作经验,即“五解决”(解决认识、班子、场所、经费、师资问题)、“四结合”(扫盲与农事教育、科学教育、法纪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三寓教”(寓教于理、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各县派出工作队蹲点驻村,建立和巩固以乡村干部、小学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扫盲队伍,形成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配合开展扫盲工作的局面。全区共组织3.21万人参加脱盲学习,开办各种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班)1079个,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794所,参加学习的农民29959人;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400余期,受训者7万人次,翻(编)印各种学习资料10万余册。不少农民学校装备录音机、电视机、放像机等设备,有的还与卫星电视学校、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挂钩,使广大农民既学文化,又学生产实用技术。是年,全区共扫除15岁~40岁的青壮年文盲14920人。1991年,行署下发《关于抓紧冬季农闲季节,大力开展扫盲工作的通知》,扫盲工作继续开展。是年,全区共扫除文盲1891人,还有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84所,接受培训的职工和农民8737人;有成人初等学校711所,参加学习者29762人。1992年3月,抚州地区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成立。黎川县在各乡镇办起燎原广播电视学校,与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合二为一,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教育网络。省教委推广黎川县人民政府《办好燎原广播学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确定黎川、资溪、南丰为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县。到年底,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1万人,培训农村基层干部840人。
   1993年,地、县(市)政府召开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动员大会,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任副组长和成员的“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政府也成立相应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地委、行署制定“两基”工作规划,要求各县(市)政府在本届任期内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各县(市)、乡镇、村农民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取代农民文化夜校,成为农民接受扫盲和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场所。1994年,临川和资溪县“两基”工作通过省教委验收,成为全国首批“两基”达标县。临川县被定为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1995年9月,行署下发《关于贯彻省人民政府继续做好扫除青壮年文盲指示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府行为,完善督检制度,确保扫盲经费到位,并大力开展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是年,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40104人,全区非文盲率达97.1%;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达90%以上。1996年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1万人,脱盲后参加巩固提高班学习3.9万人,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者16.1万人次。黎川、东乡、广昌3县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1997年,全区开办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05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23所,农民教育网络覆盖抚州区域,学文化、学技术在全区蔚然成风。脱盲后参加巩固提高班者4万人,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者20万人次。全区扫除青壮年文盲3.2万人,其中妇女文盲2.5万人;青壮年文盲下降至2.8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1.35%。崇仁、宜黄县通过省政府“两基”验收,使全区实现“两基”目标的县市达到9个,“两基”人口覆盖率为78.7%。国家教委授予临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县(市)”称号。
   1998年,成立抚州地区扫盲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市)成立宣传组、扫盲组、数据组、督查组、检测组、协调组,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行政首长负总责,政府和教育部门双承包,多渠道筹措扫盲经费,制定《扫盲乡规民约》,开办多种形式的扫盲班,完善责任到人包教包学合同,使扫盲工作得到全面落实。是年,全区10个县(市)“两基”工作基本达到省政府规定的检查评估标准。“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1.4%,比全省“两基”平均人口覆盖率高出4.3个百分点。地区荣获第二届中华扫盲奖。在第一、二、三届中华扫盲奖评选中,全区先后有1个县、3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获先进集体奖,5人获先进个人奖,1人获全省惟一的先进个人特等奖(全国只有10人获该奖项),获奖数量连续2年居全省各地(市)榜首。
   1999年至2000年,根据行署《关于全面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通知》,全区进一步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职业教育网络,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以县(市)示范性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农校)为重点基地,着力抓好1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好100所示范性乡(镇)农校;县(市)示范性职业学校和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重点扶植带动10个专业村、1000户科技示范户,并辐射1万户农民,运用科技致富。全区中小学建起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培养经济实用型人才作贡献。2000年金溪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至此,全市11个县(区)全部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国家教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