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8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分类号: G4
页数: 4
页码: 2660-2663
摘要: 1958年6月9日,江西省委、省人委联合作出《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在南昌市梅岭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不久改名为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8月1日,总校和30所分校在南昌举行开学典礼。是年,抚州地区开办10所共大分校:东乡红星分校,崇仁分校,临川太阳分校、荣山分校,黎川德胜关分校,宜黄分校,南丰分校,南城分校,金溪分校,广昌分校。各分校设在当地国营综合垦殖场内。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一、办学进程 1958年6月9日,江西省委、省人委联合作出《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在南昌市梅岭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不久改名为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8月1日,总校和30所分校在南昌举行开学典礼。是年,抚州地区开办10所共大分校:东乡红星分校,崇仁分校,临川太阳分校、荣山分校,黎川德胜关分校,宜黄分校,南丰分校,南城分校,金溪分校,广昌分校。各分校设在当地国营综合垦殖场内。
   域内各共大分校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农)半读;注重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创办初期,主要进行劳动建校,逐步实现生产自给。从1959年开始,设置专业和编制教学计划,逐渐扩大规模,发展生产,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摸索半工半读办学经验。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域内各共大分校受到很大影响。经过整顿提高,于1965年增办3所分校:抚州分校、资溪分校、东乡红光分校。1966年5月,创办乐安分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域内共大分校受到严重干扰。1968年6月,省革委会作出《关于改变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共大总校改由省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农业组领导,各分校一律下放,由所在县(市)革委会领导,并改名为某某县(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此后,共大总校与分校脱钩,一批中学与共大分校合并办学。1968年秋,南昌三中600余名初中生并入东乡共大,以后又有200名初中生并入该校。1970年8月,东乡县工业共大创办,首届招生400人,学制3年。1972年,全区共大在校学生5745人,其中学生最多的是东乡县红星共大(758人),最少的是资溪共大(279人);域内有共大教职工1109人,其中教师234人。
   域内共大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校自力更生建立“三结合”基地,即为教学服务的农场、林场、畜牧场和小型工厂;另一种是场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利用垦殖场生产基地,开展教学、生产、科研活动。全区有12所共大属于前一种类型,有1所共大(宜黄共大)属后一种类型。南城、抚州、南丰、临川、广昌等县(市)共大,原属场校合办,1971年底先后与垦殖场分开。1973年11月,省革委会规定各地共大分校接受共大总校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以当地党委为主,具体业务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1975年,全区各县(市)共大开展庆祝毛泽东主席《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发表15周年活动,地区编印彩色张贴画《共大的光辉道路》,宣传全区共大,特别是南城、乐安共大的办学业绩。1978年7月,省文教办公室教育组批准抚州共大为地区分校。1980年,总校所设分校工作办公室撤销,各分校与总校正式脱钩。1983年,全区恢复6所县办共大(加上南城共大共7所)。198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关于不宜采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名称的意见》,域内共大陆续作调整。是年,南城共大改为抚州职业大学。1985年,临川共大改为临川县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共大或停办或改为全日制学校,只有黎川共大直到1997年才并入黎川县职业中专。在办学过程中,全区涌现南城、德胜关、红星、乐安共大等先进典型。至1984年,全区共大共培养具有一定农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2万余人。
   1958年—1985年全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情况 表22—5—24 1963年—1984年全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生数和教职工数 表22—5—25 单位:个、人 二、南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创办于1958年,始称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初时校址在麻姑山,1960年迁至里塔公社大乐村林冈山。校园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有教学用房12栋,学生宿舍9栋,教工宿舍11栋,还有大礼堂、图书馆、附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招待所、商店等附属设施。办有农机厂、化工厂、香料厂、综合厂和农场,有生产实习基地1950亩。该校先后开设农业、园林、畜牧兽医、财会等专业。6000多名毕业生,遍布南城县每个乡村和各个行业。
   该校多次受到中央、省、地、县级党委和政府表彰和奖励。197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980年被评为全省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1977年,校长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75年,一位副校长代表学校随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出访东非5国。《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年—1984年)载:“南城共大分校创办以来,为全县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全县乡镇(公社)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技术人员中,有80%是共大毕业生。各村(大队)气象员、植保员、种子员中,90%是共大毕业生”。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教育界人士先后到南城共大参观。1976年7月,由21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教育考察团到校考察,随后又有5个国家的人士陆续到校考察。1980年5月,美国一研究职业教育的学者考察后,称赞该校为第三世界职业教育树立榜样。
   全校师生学习和发扬抗大精神,勤工俭学,一边教学,一边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培养大批农村建设人才,又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办学27年,共生产粮食5000多吨、油料2500担、果茶9万担、生猪2万多头;向国家提供水稻、油菜良种300多万斤、果木良苗40多万株、禽畜良种各5万多只、水产良种4万多尾,栽种温州蜜桔3万多株,上缴国家利税300多万元。学校实现粮、油、肉、菜、钱五自给。自1976年起,校办工厂每年产值均在100多万元以上,利润20多万元。
   该校坚持“农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先后研究出80多项科技成果,并得到推广和应用。其中从水稻“农红七三”的变异株中,选育出“南共一号”晚稻良种,获亩产930斤的好收成;培育1年的泡桐苗,高达5米、树径7.8厘米;以深翻改土、大种绿肥、施用农家肥掺沙改土为内容的改造红壤及桉叶素治疗猪水泡等,在生产实践中都取得明显效果。《中草药防治仔猪白痢》等4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地科学技术进步奖。该校还编写专业教材500多万字。该校坚持面向农村、“社来社去”的办学宗旨。学生毕业后,学校继续关心其成长,学校的各种良种,优惠供给他们,大力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定期召开毕业生回校汇报会,交流致富经验,教育在校学生热爱农村,认真学好本领,毕业后做科技兴农的带头人。该校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做到“三结合”(教学、生产、科研)、“三个对口”(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与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和“三个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质劳动为主),建立“教学、生产、科研”新体制。该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好3年制普通班的同时,把对乡村干部、技术员、专业户的培训作为自身重要任务,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还常常采取“快速培训”办法,赶在某一生产季节之前的十几天,及时为农村培训育秧员、制种员等。1985年,该校改名抚州职业大学。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张贴画
相关人物
果木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江西省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