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7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分类号: G4
页数: 22
页码: 2642-2663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师范、卫生、经贸、农业、文艺、体育、技工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稳步发展;一度兴盛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得颇有特色;职业中学大量涌现。域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初具规模。2000年后,受学历层次要求提高、分配就业等因素影响,抚州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调整阶段,学校数和学生数逐年减少。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域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清末,起初只办有中医、师范、蚕桑等学堂,规模小。民国时期,农业、林业、制麻等公私立职业学校陆续开办,并有专门女子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师范、卫生、经贸、农业、文艺、体育、技工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稳步发展;一度兴盛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得颇有特色;职业中学大量涌现。域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初具规模。2000年后,受学历层次要求提高、分配就业等因素影响,抚州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调整阶段,学校数和学生数逐年减少。
   第一节 办学进程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抚郡医学堂、东乡蚕桑学社,随后创办抚州府立初级师范学堂、东乡习艺所、东乡师范传习所、崇仁师范传习所等,但办学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域内职业技术教育有所发展,除抚州师范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三师范)外,先后创办省立南城乡村师范,省立临川师范,广昌、南丰、崇仁、乐安等县立简易师范及抚州六县昭武甲种农业学校(后改为省立第二农校),抚州六县公立女子职业学校,省立宜黄制麻初级实用职业学校,东乡县立女子职业学校,黎川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宜黄县立农林职业学校,省立南丰高级职业学校等。期间,私立职业学校开始出现,有临川县私立辅仁职校、私立毓灵女子初级家庭工业职校,东乡县私立开智初级农科职校,金溪县私立惠民农科职业学校等。最多时,抚州区域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所,其中师范学校6所,职业中学5所,另有中学附设简师班5个。共有在校学生13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很快。1949年秋,仅有学校4所,学生800余人。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创办10所共大分校。到1959年,有各种职业学校102所,学生9000余人。1960年经过调整后,全区有师范学校10所,学生2594人。至1965年,全区有共大分校14所,学生3362人;农、职业学校96所,学生311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受到批判,农、职业学校被解散,或改办为五七中学,仅有的两所中专(抚州师范、抚州卫校)分别下放到黎川、南城,并停止招生。但共大分校却“一花独秀”,到1972年,13所学校学生人数高达5745人,以后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陆续开办一批中专。1977年,抚州师范在南城、崇仁、东乡开办分校(1980年正式定名南城师范、崇仁师范、东乡师范),江西省文艺学校在抚州设采茶班(后改为抚州分校),在广昌县开办盱河戏班,在宜黄县开办宜黄戏班。1980年,抚州农校复办,各县(市)陆续开办农、职业学校。随之先后开办江西重型机床厂技工学校、东乡食品技工学校、抚州地区技工学校、抚州中医学校、抚州地区体校等。至1987年,全区已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7所,其中中专8所,技校3所,农职业学校36所;学生13074人,约为解放前夕10倍。进入90年代后,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多规格人才,学生数量继续增加。1993年,共大南城分校改办为抚州经贸学校。到1996年,全区职业技术学校调整为32所(中专8所、技校3所、职业中学21所),学生18955人。此后,随着学历层次要求逐渐提高以及受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分配、就业等因素影响,全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调整阶段,学校数和学生数逐年减少。到2000年,全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减为27所(其中职业中学16所),在校学生13276人。
   2001年,抚州市委、市政府压缩中等师范规模,将南城师范、东乡师范整体下放到南城县、东乡县管理,并分别改办为南城实验中学,东乡实验中学,满足当地初中高峰入学的需要。2002年,随着社会力量办学的加入,抚州市一批民办职业学校创办。2003年6月1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设立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以抚州经贸学校、抚州文艺学校、抚州农业学校、抚州技工学校、江西机械电子技工学校为基础组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崇仁师范挂靠东华理工学院,以崇仁师范为基础成立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分为定向和非定向招生,招收“3+2”分段学制的师范生,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2008年,江西省中医药学校升格为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节 中等专业(技工)学校 一、师范学校 (一)办学进程 域内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办抚州府立初级师范学堂。该校以抚州考棚为校舍,由府署提供经费,招收府属6县的贡生、禀生、增生入学。不久办有抚州师范传习所。次年,东乡县开办师范传习所。宣统三年(1911),崇仁县开办师范传习所,有学生20人,不久停办。
   民国元年(1912),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一律为省立。改学堂监督为校长。2年,抚州师范改名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6年,江西省立第三师范与省立第七中学合并,改名临川中学,不久改为省立八中,并在高中部设置师范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3年。22年师范科停止招生。是年,崇仁县开办教育讲习所,招生30人。25年,省立十二中改为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设师范班1个,初中班3个。28年迁广昌县白水寨(今赤水镇)。31年迁黎川县宏村,设高师2个班,简师4个班。抗战胜利后,迁回南城县城。37年,初中部停办,高师部有学生223人,简师部有学生168人。27年,全省推行义务教育制,急需大量师资,省教育厅令各师范学校尽量扩充学额,增办师资训练班,8个行政区均开办义务师资训练所(简称“义教所”),训练时间为1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小学毕业曾任教小学两年以上的同等学力者入学。江西省第七行政区“义教所”设在黎川县钟贤。29年,江西实施《国民教育第一次五年计划》(1940—1945),逐步实现每乡(镇)设一中心国民学校,每保设一保国民学校。为培养师资,省教育厅通知各省立师范增设简师科(班)、各县(市)设立简易师范学校或在县(市)立中学开办简师班。据此,抚州区域绝大多数县陆续开办简师科和简易师范。30年,江西省第七行政区“义教所”改为省立临川简易师范学校。该校从27年至34年共培养简师生591人。
  民国32年(1943)年春,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创办的国立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由泰和县迁入广昌县甘竹乡,次年下半年,省立宁都乡村师范简师部迁入广昌县城郊(34年迁回宁都)。是年起,东乡、崇仁、广昌、宜黄、南城、南丰、乐安等县在县中附设或单独创办简易师范学校,学制4年,各县入学者数十人至200人不等。35年,省立临川简易师范由黎川迁抚州,次年改名为省立临川师范学校,有教职工28人,中师2个班,学生71人,简师7个班,学生224人。至37年,抚州区域有师范6所,分别为省立临川师范、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广昌县立简师、南丰县立简师、崇仁县立简师、乐安县立简师。
   1949年8月,根据省人民政府《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全省师范调整为12所,南城师范及南城中学师范部并入临川师范,校名为江西省临川师范学校。广昌、南丰、崇仁、乐安等4所简易师范取消或改办简师班,设在县立中学内。至1952年,全区师范毕业生(含初师)每年不足100人。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全区除增加师范招生名额外,各县开办各种形式短训班,以解决师资不足。
   1956年9月,开办南城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20人;次年秋,并入临川师范学校。广昌创办初级师范,附在广昌中学内,由广昌中学管理。1958年秋,江西省临川师范学校更名抚州师范学校。是年,全区通过短训,培养小学教师1091名,占解放后培养小学教师总数39.8%1958年“大跃进”,小学大增,师资缺额严重,1959年,增设临川师范、南城师范、南丰师范、崇仁师范,乐安开办师训班。次年,黎川、宜黄、资溪、金溪相继开办师范学校,全区师范学校增至10所,当年招生1873人,在校学生2594人。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区保留抚州、临川、南城和南丰师范学校。1962年后,仅保留抚州师范学校。1965年秋,创办南城县耕读师范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抚州师范招收一届新生后即停止招生。1968年11月底,搬迁至黎川县樟村,改名抚州地区教育学校;1971年,又改名抚州地区五七教育学校,主要培训在职教师和行政干部;1973年9月,迁回原校址,复名抚州师范学校。1974年后,招收下放知识青年(称工农兵学员)。
   1977年,在崇仁、南城、东乡增设抚州师范分校,分别由各县自行管理。1978年,抚州师范停办。1980年12月,3所分校分别正式定名崇仁师范、南城师范、东乡师范。南城师范被确立为全省10所首批办好的师范学校之一,教师由省教育厅直接调配,基建费由省教育厅提出建议数下达,教学仪器由省统一安排,在二三年内按大纲要求基本配齐。1982年,抚州行署决定将3所师范收归地区管理,其中中师部只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从1984年起,师范招生名额,定向到县(市)。
   2000年,地委、行署调整大中专教育结构,保留崇仁师范,南城和东乡师范从2000年秋季起停止招收中师新生,改招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并将两校下放东乡、南城管辖。改制的两校,在过渡时期(2000—2002年)实行“三不变”:现任领导班子构成和待遇不变,学校副县级以上干部在过渡后由地委考察统一安排;经费标准不变;在校学生继续就读不变,直到毕业。崇仁师范办学方向是培养小学教师达到大专水平。1949年至2000年,全区师范学校共培养小学教师2.9万人,约占小学教师总数60%;培训小学教师2万余人。2000年后,崇仁师范学校成为全市小学、幼儿教育培养主要基地。2005年,学校挂靠东华理工大学,成立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开始面向全省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2007年,崇仁师范学校成为抚州市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院校,开始面向全市招收初中毕业起点5年一贯制大专初等教育定向生和高中毕业起点3年制大专初等教育定向生。2010年停招高中毕业起点3年制大专初等教育定向生。2011年,学校开始面向全市招收初中毕业起点3年制中师、5年一贯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定向生。从2001年至2011年,崇仁师范学校共培养教育及其他专业人才6000余名。
   (二)师范学校选介 崇仁师范学校 创办于1977年10月,位于崇仁县。1997年5月,该校通过国家教委中师联检团的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办学质量检查评估,进入全国标准化师范学校行列。2004年11月,通过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资格评估。200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挂靠东华理工大学,成立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该校占地面积328亩,校舍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拥有校园网、电视差转台、通风化学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琴房、舞蹈房、多媒体语音室和省内一流的计算机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20万册,报刊杂志700多种。2011年有教职员工200人,专任教师160人,其中省特级教师2人,高级讲师36人。开设学前教育(幼师)、英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育、初等教育、语文教育6个专业,在校生3819名。
   该校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开辟“学陶”(学习陶行知)园地——行知园。1987年成立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开办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班,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园丁科技活动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做到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四板块有机结合,切实抓好教学改革,始终坚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学生的听、说、读、写、算、做、唱、画、舞、操、教等12项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参加首届全国中师生书法大赛,1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在中国首届“浏阳河”杯硬笔书法大赛中,1人获金奖。学校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成立包括文学社团、手工制作、科技发明在内的28个课外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求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比赛,获国家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0人次,优胜奖21人次;省级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11人次,三等奖14人次。学校在学生中实行“实践周”制度,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接受“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提高管理能力,在管理中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称赞该校是全国中师“学陶”工作的一面旗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该校写下“弘扬艰苦奋斗传统,坚持从严治校作风”的题词。1997年,该校被评为江西省中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2005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2005年,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评为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先进集体。1977年至2011年,该校共培养教育及其他专业人才1.8万名。
   建校初期,开设中文、数理、生化、体育4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79年增设普师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1年招收民师,学制1年;1982年停止招收高中毕业生,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94年,学校在继续招收师范专业外,还招收非师范专业(企业管理、装潢设计专业,学制3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制造、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学制4年;1998年非师范专业停招);2000年,增设3年制普师(英语专业);2001年增设3年制信息技术专业以及5年制(“3+2”)模式大专学历小学英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专业;2003年增设3年制学前教育专业;2004年增设五年制“3+2”大专学前教育专业;2005年招收5年一贯制小学英语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开设3年制大专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现代技术教育专业。同年,开办专科、本科函授班;2007年开设5年制大专学历“三定向”初等教育专业;2010年增设3年制大专数学教育专业;2011年开设3年制中师学历和五年制大专学历“三定向”学前教育专业;2011年增设3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严格按照《江西省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执行。基础课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两大类,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0%和70%。公共基础课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英语教育专业不开)、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体育教育专业不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类课程,开设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课程与教学论、班级管理、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少年儿童健康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法、数学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法、英语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法、艺术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法、体育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法等课程。第二部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开设大学语文(语文教育专业可不开)、大学数学(数学教育专业可不开)、自然科学基础(科学教育专业可不开)、社会科学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不开)、音乐(音乐教育专业可不开)、美术(美术教育专业可不开)、教师口语、书写等课程。
   专业课是在公共类课程基础上提高学生某一专业学科方向素养的课程。其中语文教育专业开设:汉语基础、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外国文学、写作、文学概论、美学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等课程。数学教育专业开设: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等课程。英语教育专业开设: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翻译、英美时文(文化、文学)、英语歌曲与表演、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教学案例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声乐、合唱与指挥、钢琴与伴奏、电子琴与手风琴、民族器乐、乐理与视唱、儿童歌曲创编、中外简史及名作赏析、舞蹈与畅游、艺术概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中国画、电脑美术、儿童美术创作等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学、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动画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校本课程。公共选修课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欣赏、艺术鉴赏、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美育、演讲与口才、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保护、社交礼仪、就业指导、课程资源开发等课程;跨专业选修课指根据学生需要开设的非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校本(地方)课程指利用本地教学资源所开设的课程。
   五年一贯制前两年以学习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为主,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书写、普通话(语音基础)等课程。
   南城师范学校 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原名江西省立南城乡村师范学校,校舍设在明益王府旧址(今南城县实验小学)。28年,日本侵略军逼近江西,该校奉令疏散,迁往广昌县白水寨(今赤水镇)。31年迁到黎川县宏村。抗战胜利后,迁回南城县城。南城解放后并入临川师范。1956年秋复办南城师范,次年秋并入临川师范。1959年秋复校,1962年又停办。1977年秋,再度重建,时名抚州师范南城分校,由南城县管辖。1980年,更名江西省南城师范学校。1982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办好的10所中等师范学校之一。1983年后,隶属抚州地区行署管辖。2000年5月,下放南城县管辖,并改名南城县实验中学,从秋季开始招收初、高中生;剩下两届中师学生继续在校学习至毕业;另承担全区小学教师培训任务。2000年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55人;学生1148人。其中,中师班283人,民师班100人,高中班45人,初中班720人。设有普师、艺师、民师3个专业和附属实验小学。
   该校占地面积约50亩,校舍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有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图书馆、大礼堂、学生浴室、学生练功房各1栋。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校园硬件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该校坚持德育为首,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1989年,该校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德育先进学校;该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培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1977年以后,教师中有200余人次在省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或参编专业著作,有16人受省级表彰,4人受国家级表彰。国画家、高级讲师肖赛明被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学部委员会聘为一级国画艺术委员,其多幅作品被海内外艺博馆和收藏家购藏。该校先后推行《教师职责评估制度》《毕业生综合评价方案》和《学生寝室星级评比制度》等,把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开足课时,突出特色,丰富内容,改革教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抓好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先后获省级奖30余人次,国家级奖20余人次 1977年至2000年,该校共培养16届中师毕业生6000多名、中师函授毕业生1335人,培训乡镇教办主任和中心小学校长514人。2002年,南城师范学校停止招生,下放南城县政府管理。
   东乡师范学校 1977年创办,初名抚州师范东乡分校。校址位于距东乡县城1千米的阮子岗,隶属东乡县。1980年,更名江西省东乡师范学校,隶属地区管辖。2000年有教职工115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高级职称10人;有教学班24个,其中中师班12个,普通中学班12个(初中班10个,高中班2个);在校学生1246人,其中中师生586人,初一新生555人,高一新生105人。该校占地面积约275亩,校舍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建有敬业楼、科技楼、育英楼、艺术楼、图书馆以及大礼堂、运动场、体操房、篮球场等配套设施。学校实验仪器较齐全,有图书资料6.8万册。
   该校坚持面向小学,立足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以教学工作为本,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德育工作内容分成基本观点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3个系列;根据年级特点分3个层次开展德育工作,即一年级主要进行“三热爱”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二年级主要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三年级主要开展国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师德教育,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再根据教学安排分6个阶段,把德育内容分散到6个学期落实。1992年,该校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评为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该校重点抓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后成为“四有”人才,具体做到会讲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唱歌、弹琴、绘画,会动手做实验和制作简单教具;能适应小学教育工作需要,能带好一个班,能教好一门主课,能兼教一门其他课。每年开展“三课”教研活动,即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新秀课。同时组织教学大比武,激发教学改革热情,促进教学水平提高。1977年—2000年,该校共培养中小学和幼儿教师5350名(其中中学教师47名),培训民师931名。教师中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8人受省政府、省教委表彰。
   2000年,该校下放东乡县管辖,改招普通中学生。原中师生在校学习至毕业。
   二、卫生学校 (一)办学进程 清光绪三十年(1904),抚州知府王乃微于兴鲁坊创办抚郡医学堂,聘名中医邹筱兰执教。第一期学生36人,由临川、东乡、崇仁、宜黄、乐安、金溪6县各保送6人,此后学员来源均由各县保送,学制3年。民国3年(1913),因经费不足停办。
   1956年,宜黄卫生院开办初级卫生班,时间6个月,为各乡培训卫生员33人。1958年9月,创办抚州卫生学校,时有教职工11人,其中专职教师7人。当年招生220人。在“大跃进”推动下,广昌、南丰、南城等县陆续开办卫生学校,抚州市还开办中医训练班,学制多为3年。次年,抚州卫生学校改名为抚州医士学校,设医士、护士、中医3个专业。不久恢复原名。1960年,宜黄县在县卫生院内开办卫生学校,招收学生45人,学制4年,后改为3年。同年秋,抚州市中医训练班改为抚州中医学校,招生120人,但在次年调整中停办。1962年撤销广昌、南城卫校,东乡县开办半医半读的医生护士班,招生41人。次年也停办。直到1965年,东乡开办第二期半医半读医生护士班,招生49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开办崇仁卫生学校,南城县重新开办卫生学校,学制均为两年。而宜黄卫校并入共大宜黄分校。同年南城县卫生学校设在县医院内。次年,崇仁卫校又招收20人。1968年6月,南城卫校又被撤销。1970年,抚州卫校迁南城县新丰,教职工增至38人,有在校学生620人。1974年,抚州卫校先后在南城、乐安、金溪、黎川、宜黄等县设立分校或开办培训班,有的班即设在县医院内,学制多为2年。次年,有教职工68人,在校学生491人。南城县卫生局还举办“赤脚医生”大学,招收学员50人,学制1年。
   1978年,在抚州卫校基础上创办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两校合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中专继续招生。抚州卫校南城、黎川、乐安、金溪4所分校也继续招生。同年,临川县医院开办学制3年的护士班,先后招两届,为各乡镇医院培养护理人员。崇仁卫校招50人。广昌县卫校复办,培训“赤脚医生”、妇幼保健员和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980年,崇仁卫校改为卫生人员进修学校。抚州卫校学生达到1265人,有教职工101人。次年,抚州卫校乐安分校并入南城分校。1986年,抚州卫校从江西医学院分出,改办抚州中医学校,原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中医学校就读,西医专业学生由医学分院继续培养至毕业。抚州卫校自1958年创办至1986年,共培养毕业生4531人,其中中医针灸专业538人。1988年,原抚州卫校南城分校改办南城县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1998年,抚州中医学校改名为江西省中医药学校。
   (二)江西省中医药学校 前身是江西抚州中医学校,1986年由抚州卫生学校改办,面向全省招生。1992年4月定为正县级建制,隶属抚州地区行政公署。1998年6月更名为江西省中医药学校,校址坐落在区市赣东大道南端,占地面积114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2000年有教职工135名,其中专任教师97人,教职工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31名,讲师45人;在校学生3640人。学校设有中医医疗、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药护理、药剂、幼妇卫生、助产等9个专业,并有与教学相配套的18个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有附属医院、中药饮片厂、药用植物园,校外实习基地有40所医院和2个药厂。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
   该校面向农村,采用农村定向招生、农村实践教学、药针推拿结合、中西医结合等形式,努力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办学形式注重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化。为适应社会对中级中医药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校除招收正规中专生外,还向省内外招收委托代培生,并承担江西省卫生职业中专中药专业的教学任务,还接受江西中医学院成教部、光明函大、中医自学考试等部分教学任务,使学校逐步成为以正规中专教育为主,以在职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专教育为辅的多向性全省中等医药人才教育中心。该校办学体制注重由“单一教学”向“教学为主体,医科产结合”转化。承担省、地级科研课题15个,参加35部著述及教材编写,在国家及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5篇。将现代实验方法引入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之中,该项研究为国内首创,1997年底,获江西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一等奖。该校以“加强实践,注重应用,保留特色”为基本方针,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立足省内,面向经济特区和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和择业渠道,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推行定岗、定量、定质、定奖及奖金发放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制度和学生滚动淘汰、班级量化达标管理制度,激励师生奋发向上,促进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形成。该校自1986年创办至2008年,共招收新生8000多人,培养合格中等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1991年和1992年,在全省中专办学条件评估和全省中专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该校分别获得全省卫校系列第一名和第二名。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设达标评估。1998年4月,学校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的中医学校。多次被卫生部、江西省卫生厅评为文明单位、十佳学校。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8年,该校升格为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三、经贸学校 域内经贸教育起步晚,规模小。1961年,崇仁县会计学校开办,招生1个班,次年停办。抚州经贸学校系1993年1月由抚州职业大学改办而成的一所中专学校,校址位于南城县里塔镇,隶属抚州地区行署。学校占地400亩,建筑总面积5.7万平方米。2000年有教职工26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教师中高级职称7人。在校学生1208人。
   抚州经贸学校以“育一流人才,创一流学校”为办学宗旨,坚持从严治校,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各项管理,促进良好校风形成。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科学化,使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1993年秋季开始,学校面向全省和沿海地区招生,先后开设市场与营销、财务会计、文秘与档案(办公自动化)、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及应用、英语等6个专业。进行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拓宽专业面;在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践性教学和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使学生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成为实用型经贸人才。学校办有化工厂、加油站、供销公司等8个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拥有固定资产950万元。至2003年,抚州经贸学校共招生4500余人。学校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省科教科技开发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和警民共建文明单位、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8年经省教委评估为合格中专学校。2003年,该校与其他学校合并,组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农业学校 (一)办学进程 民国5年(1916),抚州六县创办公立昭武甲种农业学校,始设3个班,有80余名学生,11名教职员,学制为4年。13年,改名昭武农业学校。次年,改名江西省昭武农业学校,学制改为3年。15年,北伐军到达江西,昭武农校收归省办,改名江西省立农业学校。次年秋,更名江西省立第二农业学校,设校于抚州城南旧都司衙门(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至22年停办,共招收学生408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7月在临川县鹏溪乡沙塘村开办抚州农业专科学校。1959年9月,抚州电力学校并入抚州农干校,不久农干校又并入抚州农业专科学校。后农专中的高中程度学生,转入赣东大学农学系。中专(含初、中技部)部分学生仍留鹏溪乡沙塘村,成立抚州地区农业学校。1960年秋,赣东大学农学系与地区农校合并为抚州农学院,招1个中专农学班。1961年又招中专农学、畜牧兽医各1个班。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撤销抚州农学院,保留抚州地区农校牌子,同时与地区农干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64年,抚州地区农校改为地区农业职业学校。1965年,共大抚州分校并入,招生两个班,成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1980年,恢复抚州农业学校名称。2000年秋,行署决定抚州农校停止招生,将该校办成抚州市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其管理体制未变。
   (二)江西省抚州农业学校 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7月的抚州农业专科学校。校址位于临川县鹏溪乡沙塘村。1959年7月,有农学58级1个班,水力工业建筑、电气运行、机械技工各1个班,还有果树园艺、畜牧兽医、机械等3个初技班。1960年,改为江西省抚州农学院,并招有1个中专农学班,次年又招中专农学、畜牧各1个班。1964年,改名抚州农业职业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80年8月,恢复抚州农业学校,由江西省农业厅和抚州行署双重领导,以主管厅为主;同年12月,改由地区管理。2000年,校园占地面积151亩,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大楼、培训楼、礼堂、食堂、宿舍和办公楼及其他附属设施。藏书7万余册。校园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教学实习基地有稻田20亩,桔园18亩,旱地13亩。该校按照国家统一计划招收高中毕业生,设有农学、畜产品加工、园艺、农经等4个专业,学制为2年。2000年学校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讲师以上职称41人;在校学生738人。
   1980年后,学校逐步形成教学特色,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改革,实现农业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要求。1988年实施“三个环节”(高速教学计划、教学基地建设、增加实验开出率)、搞好“两个突破”(突破统招统分,突破单一办学模式)、做到“两个提高”(提高办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总体规划。在全省中等农业学校中,率先突破统招统分模式,招收不包分配学生。在办好普通中专班基础上,招收职工中专生、委托代培生、自费生;还开办实用技术短训班及农村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等。学校利用人才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通过建立实习服务联系点等途径,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同时大胆进行校内实验基地管理改革,由专业教师承包土地,采用责、权、利相结合办法,在坚持为教学服务前提下,瞄准市场,开展创“三高”农业试验,取得明显效果。该校始终抓住政治方向、思想品质、专业思想“三大教育”不放松,不断提高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逐步形成“团结、严谨、勤奋、创新”的校风,“严教、身教、爱生、求实”的教风,“尊师、守纪、勤学、进取”的学风。从1980年至2000年,学校先后招生4843人,为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4059人。1991年,经国家农业部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抽查,该校获全省第二名。该校还先后被评为江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2003年,该校与其他学校合并,组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五、文艺学校 (一)办学进程 1958年,南丰县开办文艺学校,办学3年,教职工由4人增至9人,共招收学员69人。按文化程度编为小学、初中、高中3个文化学习班和乐器、戏剧、舞台装置3个专业学习组;实行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创作剧本64个,改编剧本12个,演出节目122个。1960年12月,并入抚州专区歌舞团。1960年6月,崇仁县文艺学校开办,有教师2人,学生1个班50人。1961年停办。同年,抚州采茶戏剧学校、地区文艺学校先后创办,12月,与南丰文艺学校、抚州市文工团、抚州地区群艺馆合并,成立抚州专区歌舞团,三校学生既是学员又是演员,以学为主。1970年,东乡县文艺学校创办,招生50人,学制3年。1975年,临川县文艺学校创办,设在临川县中学内,招1个班,为县剧团培养青年演员,学制2年。1977年,抚州采茶班创办。1986年,改为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分校,隶属地区文化局。
   1980年12月,省文艺学校在宜黄开办宜黄戏班,招收学员15人,学制5年,设班于宜黄县戏团内,开设基本功、乐理、声腔、表演以及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1981年,省文艺学校在广昌县开办旴河戏班,由省招办分配定向招生指标,学生享受中专待遇,招收小学毕业生和初中一年级在校学生20人入学,设班于盱河戏团内,学制5年,有专职教师2名。前4年在广昌中学授课,后一年集中在省文艺学校授专业课。同年,宜黄戏班又招10人。1986年7月,广昌县盱河戏班20名学员毕业后即撤销。1987年以后,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分校开始向综合型中等文艺专业学校发展,开设文艺专业班。
   (二)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分校 创办于1977年。其前身为江西省文艺学校抚州采茶班,设在临川县湖南乡鹏溪村。1983年2月,迁至市区黄巢西路16号。1997年9月,又迁至临川市金巢开发区。受省文艺学校和抚州地区文化局双重领导。学校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音响、灯光、练功、美术教具、戏剧服装以及其他相关设施,可容纳550多名学生学习、生活。2000年有学生367人,教师61人,有声乐、器乐、舞蹈、普美、环艺、装潢、公关礼仪等7个专业,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文艺中等专业学校。
   该校坚持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定期组织音乐会、演奏会、运动会、画展,向社会献艺。同时,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营房和风景区开展写生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领导实行兼课制,多者每周17节,少者每周6节。领导在教学第一线熟悉教学,指导教学,成为治校、教书、育人的内行。
   该校鼓励教师自学、进修,并通过公开教学、互相评议、切磋教艺、学生评教师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至2000年,学校共培养采茶戏、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礼仪等各类专业人才557人。2003年,该校与其他学校合并,组建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五、体育学校 (一)办学进程 1958年秋,南丰县体育学校开办,附设于南丰中学内,第一期招1个班,学员38人;第二期招2个班,学生48人,配专业教员2人。1960年,并人南丰师范学校专业班。是年,临川县易俗公社自办体育学校,有教师2人、学生30人,1961年停办。1973年,地区体委与抚州市体委联合创办业余体校,有学员91人。次年,区内各县陆续开办业余体校,招收中小学生,利用寒暑假或每天早晨进行训练,文化课程在原校或集中在某个学校进行。临川县业余体校分别在县中、唱凯、秋溪、湖南中学开办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5个班,有学员200人,后因经费难落实,未能坚持活动。金溪县业余体校先后开设篮球,乒乓球、射击、武术、田径5个班,至1985年,共培训学员192人,为高等体育学校输送新生12名。宜黄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自办排球班,男女学员各12人,历时10年,男女排球队在省、地排球赛中多次名列前茅,共输送体育人才13名。南城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开设田径、足球、篮球3个班,配备教练员6名,额定田径班学员30名,足球班学员22名,篮球班学员24名。至1985年,培训学员774名,其中达到二级运动员7名,达到三级运动员94名,为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6名,为省、地体校输送学员9名。资溪县业余体校开办武术班,学员20余人。1976年开办篮球班,学员48人。1977年开办射击班,学员20人。1980年开办乒乓球,学员30余人。东乡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设篮球班,有男女学员12人。1975年增办少年游泳班,学员20人。1979年正式把游泳班列为普通班。先后为体育院校和省体工队输送学员8名。崇仁县业余体校开设篮球、乒乓球、武术班,有学员128人,教练员6人。1976年,成立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开设田径和乒乓球班,有学员24人,教练员3人。黎川县业余体校设男女体操班各1个,到1990年,共培训等级运动员48人。1976年,临川县少年业余体校创办,有专职教练员2人,设篮球、射击2个班,学员30人。1979年至1980年,增设田径班,有学员20人,配田径教练员1人。1980年后,撤销篮球、射击班。1982年,地区体委把田径班转为重点班。1984年和1985年,田径班由县自办。1986年6月,省体委复将田径班升为重点班,有学员15人,教练员2人。该校有2人破田径1项全省纪录,4人破田径5项全省少年纪录,1人达国家田径一级运动员标准,10人达国家田径二级运动员标准,12人代表省出席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全国少年运动会,为省体工队输送8名运动员。1979年,广昌县业余体校创办,有教练员2名,开设田径、射击2个班,学员20名,为省、地体校输送5名学员。1987年5月,抚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成立。1994年,抚州地区举重单项运动学校创办,设在地区体校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抚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 前身为创办于1976年6月的抚州地区业余体校,隶属地区体委,校址始设赣东大道52号,后迁至抚临路41号。主要招收在校初、高中学生进行业余训练,设有篮球、排球、田径、射击4个训练项目。1987年5月,成立抚州地区体育运动学校,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抚州地区体委。9月开始招收中专班。1994年8月,创办抚州地区举重单项运动学校,附设在地区体校内,由地区体校统一管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学校占地面积22亩。另有田径场1个、篮球场1个,10靶位射击训练场1个。2000年,学校有在编教师31人,外聘教师12人。其中,教练员21人、文化教师19人,有高级职称4人。有6个班,学生211人,其中初中学生111人,中专学生100人。初中班主要招收在校初中学生,中专班主要招收有体育特长的初中应届历届毕业生、高一高二在校学生和优秀运动员,开设田径、举重、羽毛球、摔跤、柔道、射击6个训练项目。
   该校办学宗旨是以训练为中心,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初中班课程按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中专班课程按国家体委颁布的体育运动学校教学计划执行。开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注意突出体育特色。公共必修课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专业必修课有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技术课、专项训练;选修课有计算机基础、公文写作、体育管理、运动训练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体育技术课和专业训练课分别占总学时14.21%和39.96%。在课程安排上与普通学校不同,采取上午和晚上进行文化课教学,早上和下午进行运动训练,寒、暑假进行冬夏训练。
   该校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原则,先后为省体工队和体育院校输送90多名运动员,其中有6名达运动健将标准。先后培养出北京亚运会划船冠军王跃东、打破世界女子举重纪录的薛娟、香港“金一里”国际田径邀请赛女子中长跑冠军占汇英、全国射击锦标赛季军张照军、全国女子举重亚军沈玲玲等优秀运动员。组团参与江西省运会和青运会,共获金牌56枚,举重队曾5次获全省“新苗杯”团体总分第一名,3次获第二名。该校先后被评为全省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体育系统先进单位。
   七、技工学校 (一)办学进程 1958年8月,抚州工业技术学校、抚州电力学校创办。是年,抚州工业技校招生437人,有教员26人。1959年,抚州工业技校又招收学生38人,教员增至45人;抚州电力学校招生120人,有教员11人。1962年两校停办。抚州工业技校办学3年,共培训车工96人,钳工98人,化验员36人,机器制造、棉纺织专业中级技术人员152人。9月,金溪县邮电局和工业局联合创办金溪邮电工业学校,招生44人,设邮电、工业两个专业,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在邮电、工业部门工作。1959年冬,宜黄县筹办工业技术学校,1960年秋开学,招收学生90人,培养麻纺织技工,学制3年,除文化课外,还开设纺织、化工等专业课。1966年9月,广昌县经济委员会创办广昌县工读技术学校,学制3年,实行半工半读,设有农业机械、电工、化工3个专业,共招生100人,专业课分别由县农机厂、化工厂和青桐电站技术人员兼任。1968年11月停办,学生大部分回乡生产,少部分留厂当工人。
   1983年,创办江西省重型机床厂技工学校(在崇仁县)。1985年,东乡食品技工学校创办,设在东乡职业技术学校内,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86年,创办抚州地区技工学校,由富奇汽车厂、抚州印染厂与地区劳动局联合办学,校本部设富奇汽车厂内,二部设抚州印染厂,主要培养具有相当于高中水平的中级技工,毕业后由劳动部门分配。以后几经搬迁和易名,1992年5月,单独办学。是时,该校配有教职员工30人(其中教师22人)。1997年,抚州地区技工学校有建筑面积18096平方米,其中教室1283平方米,实习场地755平方米;有教职工73人,其中,理论课教师49人,实习指导教师4人,在校学生1082人。江西重型机床厂技工学校有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教室938平方米,实习场地6900平方米;有教职工167人,其中理论教师41人,实习指导教师98人;在校学生867人。东乡食品技工学校有建筑面积7954平方米,其中教室840平方米,实习场地240平方米;有教职工62人,其中理论教师课39人,实习指导教师9人,在校学生456人。
   (二)抚州地区技工学校 创办于1986年,位于市区抚临大道(今临川大道)东端,占地45亩,校舍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8个班教学、实验及师生食宿。6月,地区劳动局在江西富奇汽车制造厂、抚州印染厂开设钣金和染整专业2个教学班,有教职工11人。1990年3月,学校迁至抚州地区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内,并与之联合办学,成立抚州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隶属地区经委、地区劳动局。开设机械班2个,在校学生350人,教工33人。1992年5月技校独立办学,隶属地区劳动局,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校址迁到黄巢路13号,先后开设机械、电机、化工、造纸、纺织保全、商业管理、水利运行、汽车维修、物资经营、装潢、簿记、微机应用等专业。1999年,该校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在校学生374人。到2000年,该校共培养7000余名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2000年5月后,该校开始承担被撤销的地区经济管理干部学校、政法干部学校、粮食干部学校及商业干部学校相关培训职能。
   该校确立以振兴抚州经济为宗旨,提高学校整体实力为目标,增强学校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的办学思路。注重内部科学管理,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制度。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学校大力改革招生办法,在搞好规范化招生基础上,报经省劳动厅批准,扩大计划外招生。既招收城镇委培生、自费生,又招收乡镇委培生,扩大校外办班点,与省内多所中专学校联合办班,为更多的城乡青年入校就读提供方便。通过劳动局,给技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定优惠政策;对长期在沿海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允许办理保编、连续计算工龄及养老保险手续;对不适应沿海工作的毕业生一律负责派遣介绍,办理就业手续;同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校内设置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专门向区外,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荐就业。一方面把握就业信息,建立劳务合作关系,为学校培训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加强对输出的技校毕业生、实习生服务和管理工作,配合当地劳动部门和用工单位,贯彻执行《劳动法》,抓好用工管理,进行跟踪服务,把技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在稳定、可靠基点上。
   1997年,该校顺利通过省劳动厅组织的对全省80余所技工学校进行的合格性评估(全省仅25所通过),跨入全省合格技校行列。为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学校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福州、厦门、杭州、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域内优秀企业、域内工业园区建立实习与就业网点,就业网络完善,学生就业率每年都达90%以上,并实现就业后的跟踪服务。撤地设市后更名抚州市技工学校,是市首批省级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市劳动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为市工业园区培训技术工人的重点培训机构。2007年有教职工62人,其中高级讲师11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拥有100多台新型微机,实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集电子电工实验操作、家电维修、语音教学、美术设计、缝纫电车工、机械类实习车间厂房等为一体。同年10月并入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三)江西机械电子技工学校 1983年在崇仁县创办,原称江西重型机床厂技工学校,是一所以车工、数控机床加工、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重点专业、培养中级和高级技工人才的学校。2001年更为现名;2002年划归抚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管理。此后成为中德合作“江西省职业促进就业综合项目试点学校”、江西省十所骨干技校之一、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抚州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地、抚州市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培训基地。该校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机械制造类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2004年6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技工学校,2005年4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007年并入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学院机械电子系、中专部和实训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占地面积90亩。2007年有教职员工174余人,其中在职教师50人,外聘教师124人;在校学生2200余人。至2007年,共培训下岗工人和其他各类人员5000余人。
   第三节 职业中学 一、办学进程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东乡知县何敬钊在县城王、艾二公祠侧创办蚕桑学社,传授饲蚕缫茧之技;次年,东乡设立习艺所,向民众传授织布、压鞭炮等技术。
   民国2年(1913)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分实业学校为甲、乙两种:乙种施以简易普通实业教育,甲种施以完全普通实业教育。15年,抚州六县公立昭武甲种农业学校收归省办后,经抚郡人士商议,以其原办学基金,创办抚州六县公立女子职业学校,设3个班,有学生71人,教职员11人。18年,该校改办为公立女子初级中学。
   民国16年(1927),私立辅仁初级中学改为私立辅仁职业学校,有3个班,学生80余人,教职工14人。22年,私立辅仁职业学校改为私立辅仁初级园艺学校,有6个班,学生138人,教职员16人。30年,辅仁初级园艺学校改为私立辅仁农业职业学校。次年,日本侵略军窜扰临川,学校生产基地被破坏,办校经费来源枯竭,校董会申请停办,经省研究,于35年改由县办,更名临川县立辅仁农业职业学校。17年,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改办为私立毓灵女子家庭初级职业学校,设编织与草织两科,开始每科一个班级,学生60人,教员16人;后增至每科2个班。25年,有4个班,学生51人,教职员7人。
   民国20年(1931)8月,东乡县竹商陈祥创办的私立开智初级中学改办为公立开智初级农科职业学校,始设1个班,后发展到6个班。至29年,在校学生130人,最多时达300人。1949年停办。22年,全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鉴于教育经费紧缺,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停办,其学生并入辅仁初级园艺学校。在“教育生产化”声浪中,不少中学办职业科或职业班,省立临川中学于23年停办高中普通科,创办民筑科,学制3年,办两届后复办高中普通科。
   抗日战争爆发后,依照战时教育计划,各职业学校加强战时必要知识、技能训练。民国28年(1939),省教育厅在夏布特产地宜黄县棠阴创办省立制麻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秋季招2个班,学生90名,学制3年,除开设文化课外,尚有漂染学、机织学、图案组织学等专业课程。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员中有8名大学毕业生,其中3名曾留学日本。尔后每年招收1个班,50余名学生。36年,迁临川县湖南鹏溪村。29年4月,东乡县立女子职业学校创办,招收女工,既学文化,又学打袜子、织毛巾等技能,校址设城西王氏、艾氏两公祠。32年,宜黄县立农林职业学校在宜黄县梅杏村(今二都镇)开办,有学生51人,其中农科班22人,林科班29人,学制3年。35年有3个班,学生78人。37年停办。同年,黎川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在城郊粟塘坪山创办。35年有教职员7人。38年停办。
   民国33年(1944),省立南丰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创办,校址设在洽湾胡氏宗祠,设园艺科,学制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35年,迁县城北郊天心堂(今南丰制药厂),增五年制农艺科,共有学生200余人,教职员10余人。36年,首届3年制园艺科30余人毕业,37年和38年,两届园艺科毕业生共55人。
   民国34年(1945),崇仁县秋溪创办纺织职业班。35年,崇仁县立初中设棉织科1个班,学生50人。同年,该县创办女子缝纫补习班;金溪县在双塘古圩崇岭村创办惠民农科职业学校,1个班,学生40人,36年迁双塘孔家塘,增为4个班。次年又增设2个班,学生150人,两届毕业生共计40人。民国时期抚州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学校集中在临川;学生数量不足;毕业生就业问题难以解决。学校不稳定,办办停停,只有毓灵、辅仁等职校坚持时间较长。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江西省教育改造方案》,于1949年停办临川县立辅仁农业职业学校,师生并入省立临川联合中学。1950年,省立宜黄制麻初级实用学校、省立南丰高级职业学校、金溪县惠民农科职业学校先后停办。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大办农业中学,金溪县办起10所;宜黄县创办33所;广昌县创办8所;南丰县开办13所,有学生529人;临川县办97所,次年调整为26所,共有学生2532人;到1959年,域内共有农业中学89所,在校学生5308人,教工266人。所办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校长多由公社主要领导兼任。师资缺乏,除部分专任教师由教育部门调配外,多数由当地“上山下乡”干部、农业劳动模范、技术人员和老农兼任。学生实行半耕半读,社来社去,不包分配。经费以自给自足为主,公社补助为辅,或由群众自筹。教学活动安排为农闲多学(文化知识),农忙少学,雨天集中学,晴天分散学,力图做到教学与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经费、设备、师资等条件较差,学校数量虽多,但教育质量不高。
   60年代初,根据省《关于巩固发展农业中学的通知》《关于做好民办农业中学的巩固工作的意见》,域内农业中学在调整中不断巩固和提高,并先后涌现一批先进典型。1960年7月,省委宣传部在临川县召开全省农业中学现场会,临川县在会上介绍经验。1961年,东乡县东源农中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到1962年底,域内农业中学调整为14所,在校学生879人,教职工42人。是年,东乡县愉怡农中、孝岗农中和小璜农中先后被评为省、全国半耕半读先进单位。1963年,省教育厅在东乡县召开全省农业中学现场会。1965年6月8日,《江西日报》刊登《半耕半读的一面旗帜——介绍东乡县小璜镇农业中学办学经验》。此后,域内农业职业教育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推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过程中得到发展,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有农业中学363所,在校学生31867人,教职工237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被视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产物,半工半读中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或停办,或与普通中学合并改称五七中学,学校图书、资料、仪器及其他教学设备损失严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职业教育逐步得到恢复。至1980年,域内陆续开办职业中学10所,有学生942人,教师71人。
   80年代初,抚州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职业教育有新发展。1983年,创办金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乐安县招携林业中学。1984年,宜黄县梨溪中学开办培养木竹技术人才的4年制职业班。到1985年,域内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逐步得到扭转。该年,地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搞好我区教育改革的初步意见》,确定以临川县、抚州市分别为域内农村、城市职业技术教育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出现域内第一职业高中、临川县职业技术学校、南丰县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龙头职业中学和一批为当地经济服务的特色职业学校。为当地陶瓷工业发展培养初级技工及财会人员的黎川县陶瓷职业中学,绝大多数毕业生都由劳动部门对口分配就业。年底,域内有农职校36所,在校学生约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40%。有教职工近900人。1987年,黎川县陶瓷职业中学被评为全省21所示范职业高中之一。
   1989年,行署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及《抚州地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并改革招生方法,以志愿为第一条件,只要填报职业高中志愿即予录取,不完全受考分约束,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南城县采用自办(县职中)、附办(在普通中学附设农林班)、学校与企业挂钩、社办(由社会力量开办育才电子学校、家电维修学校)、单位联办等形式,推行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域内部门办和民办职业教育也有新发展,先后开办富奇汽车职业学校、民办东乡宏州职业技术学校等。至1990年,域内职业中学有26所,招收新生2687人,完成计划107.5%,在校学生7308人,比1989年增长14.4%。1991年,职业高中和初中分别招收新生2869人和3124人,是历年招生最好一年。职高在校学生4191人,比1990年增长133%,职高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26.4%,比1990年提高0.9%。各地办学条件有不同程度改善,1993年,域内职业学校校园面积1531亩,比1989年增加212%;校舍建筑面积80127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47%;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5.7万元,比1989年增加272%;校办工厂15个,比1989年增加50%;农场土地3239亩,比1989年增加102%;国家用于职业教育事业经费为259.14万元,比1989年增加47.5%。校办工厂年总产值324.7万元,纯收入46.74万元,其中用于补充办学经费30.34万元,比1989年有较大幅度增加。教师队伍得到充实,有专任教师567人,比1989年增加140%。1993年3月,黎川县陶瓷职业学校、临川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跨入省第二批8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之列。域内职校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各地农职学校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及经济开发项目,有计划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大力推广短、平、快实用技术,为实现地区“661农业开发工程”培养一批初级实用人才。其中,黎川县陶瓷专业、南丰县蜜桔加工专业、临川县建筑专业、东乡县食品加工专业、金溪县蚕桑专业等,均办得很有特色。黎川县陶瓷职业学校成立董事会,从1989年至1993年,5届毕业生累计580人,安置录用460人,录用率76%,学校步入“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分得掉”的良性循环轨道。黎川县陶瓷厂有1/4工人、1/2技术人员是县陶瓷职业中学毕业生。南丰县职校缝纫专业毕业生遍布全县,带动该县服装业兴起。他们设计的服装独具特色,多次在省里获奖。资溪县职业学校与上海长宁区劳动人事局签订3年毕业生劳务输出合同。临川市一职、临川市职业中专学校、南丰县职业学校广开毕业生就业门路,均取得明显成效。至1997年,域内职业高中有21所,在校学生7978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26.2%,是1987年后占比例较高的一年。
   1998年,地区教委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抚州地区示范性职业高中建设与初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逐步拓宽办学路子,促使全区中等教育结构日趋合理。全区职业学校由过去封闭的办学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是年,全区招收职校生(不含转校生)2075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此外,普通中学也增加职教内容,临川二中增设职业高中班,有装潢、美术专业,学制2年;临川一中、三中等校开办职业班,不少学校开设专业课或讲座。各县(市)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临川市把职业教育列入各乡镇工作目标考核之中,教育占乡镇工作目标考核的3分,其中职教占1分。该市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10%用于职教事业,并规定在市一职和荣山垦殖场职业高中班任教的教师工资上浮一级。黎川县3所职校,在县政府支持下与对口经济实体、管理部门联合办学,形成从招生到毕业安置的配套办法,在校学生由1987年287人增至621人。学生巩固率在95%以上。同年,南丰县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省教委评估验收,成为全省示范性职业学校。1996年至1998年,全区职业学校总投入1000.6万元,其中1998年664.4万元,比1995年至1997年3年总和多109.4万元。
   2000年,行署提出“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奋斗目标,并转发地区教委、科委、科协《关于〈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区加快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进程。南丰县职业中专搬至新校址,迎接教育部对其进行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达标评估检查;崇仁县职教中心、临川职教中心、黎川县职业中专等校也多方筹措资金,加快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步伐。是年,域内有433名职业高中毕业生(含普高分流87人)参加高职招生考试,录取410人,录取率95%。
  2001年,社会力量开始进入教育部门,民办职业学校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全市先后开办抚州振兴科技学校、抚州中大星城科技学校、抚州创新学校、中国农工民主党抚州市前进学校、抚州成功教育学校、北大燕工抚州科技学校、临川金山武术学校、抚州育才学校、临川天一职业技术学校、抚州市昂扬美术职业学校、抚州市领航美术学校、抚州市樱之花中等职业学校、抚州建昌科技学校、黎川科源教育学校、乐安现代高级中学。这些民办职业学校到2009年,因生源减少,办学成本增加,招生困难,一些学校退出招生、办学。但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为全市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2001年始,全市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2005年临川现代教育学校顺利通过省教委的国家重点职业学校达标评估检查。2006年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顺利通过省级重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评估;至2009年,崇仁县职业教育中心、资溪县职业中学、抚州创新学校、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金溪县中等职业学校、东乡县职业教育中心(东乡机电中专)、南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先后通过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2008年,市政府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目标的考评。确立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教育局加强职业院校内部管理,规范招生工作。加大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能力建设,仅2008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进行基础能力建设。开展职业技能竞赛。2010年3月26日至31日,成功组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届技能竞赛。竞赛分别在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金溪县中等职业学校、临川现代教育学校和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共有26所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中专部)的308名选手参加21个项目竞赛。2011年3月底又分别在东乡机电中专和临川现代教育学校成功举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技能竞赛活动。2006年至2010年全市共投入资金24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60万元,省财政540万元,地方配套1040万元,先后建设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实训基地项目、临川现代教育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项目、东乡县职业教育中心数控实训基地项目、南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车维修实训基地项目、崇仁县职业教育中心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南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控专业实训基地项目、广昌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工及自动化专业实训基地项目、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项目。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培训。2009年,全市把全民创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增强群众的创业和就业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有近6万人次参加农村劳动力各类技能培训,70%以上人数达到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水平,培训后有近5万人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职业学校选介 临川现代教育学校 位于市区环城北路2号,系1983年由抚州市第四中学高中部改招职业高中班学生而创办,时称抚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与市四中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3年8月,抚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开始独立设校,并从市四中迁到原抚州市二小。1996年8月,抚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改为临川市第一职校。2001年8月改为现名并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
   该校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为办学宗旨,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之路。重视专业课硬件建设,分阶段落实教学任务,重点检查实训操作技能,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钻有所专,毕业后能以所学专业技术直接为社会服务。该校面对市场,适时调整专业,先后开办食品、园艺、机械、体育、电子电器、电脑财会、电脑文秘、装潢美术等专业,学校专门成立学生处,做好人才就业安置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新生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的特殊情况,在普及文化知识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前,均分期分批到对口专业需要的单位实习或就业;并针对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需要,加大文化及专业课教学分量,使学生毕业后都找到较理想的升学或就业出路。除积极推荐部分学生到国外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外,还教育学生热爱家乡,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直接为振兴临川经济服务。该校特色教育屡获殊荣。艺术中专班学生2002年代表江西省赴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希望之星”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3年高考中有36名艺术类考生被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名牌大学录取;夺得江西省第二届中学生艺术节一等奖;2004年63名艺术类考生分别被北京师大、南京师大、上海师大、广州大学等高校录取;荣获江西省中等专业学校首届学生技能竞赛两项大奖;2006年116名学生分别被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大、中国戏曲学院录取。2006年第三届全省技能竞赛中,竞赛获奖最多、成绩最好。该校大力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从独立设校起,先后向社会输送毕业生4500余人(含原二职毕业生1000余人),向日本国岐阜县输送服装专业毕业研修生75人,向新加坡、毛里求斯、美国塞斑岛等输送电子、服装缝制工76人。2002年、2003年新生入学及在校生人数均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
   临川现代教育学校 南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创办于1996年6月,是省级示范性职业高中,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评估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学校坐落在琴城镇彩虹路48号。校园面积62669平方米,校舍面积23248平方米。教职工93人,其中专职教师80人,先后有20余人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在校学生980人,开设有幼师、机械加工、物流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6个专业和对口高考班。
   该校教育教学质量、招生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国外就业在全省更是独树一帜。学校连续4年夺得全市职校生高考团体第一;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还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该校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类竞赛中共100多人次获奖。2003年《职教论坛》杂志以《职业教育的一面旗》详细报道该校的办学经验。该校是江西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江西省劳动厅驻沪办事处的出国研修培训基地及劳务输出地。每年向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输送电子、服装、花木、纺织等研修生40多名,至2007年底共向国外输送600余名。
   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创办于1985年,其前身为黎川县陶瓷职业学校,1988年定为省示范性职业学校,1992年定为省重点职业高中,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职业中专,改校名为黎川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址设在县城东郊东门排村凤形山,占地面积21亩,校舍建筑面积8500余平方米。2000年学校有20个班610余名学生,教职工60人。其中,高级教师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2人。开设过工业企业管理、陶瓷工艺、陶瓷雕塑、陶瓷机械、陶瓷电工、陶瓷美术、陶瓷热工、文秘公关、工艺美术、电子电工、电力运行、电算财会、微机应用等近20个专业,以微机应用、电子电工、工艺美术专业见长。
   该校积极举办各类成人短训班,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该校大胆创新办学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采取长短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形成校校联合、校企联合、“订单”教育等多元化办学格局。与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工业技术学院、福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电力高级技工学院和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联合办学。与深圳番禺翰华电子有限公司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教育。该校开设微机应用、电子电工、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制作、陶瓷艺术等5类共25个专业教学班。其中,微机应用、工艺美术等专业已成为该校的强势专业。2004年,该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抚州市唯一一个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习基地。该校已与福建柒牌集团、深圳和而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精英模具制作公司等100多家企业建立稳固的人才供求关系,连续3年就业率达100%、就业稳定率达90%。2005年,国家发改委在江西省确立两个职校点为农民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其中一个点就是黎川职业中专。该校各种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76期,培训人员7646人次。
   江西省东乡机电中等专业学校 坐落在江西铜业集团东乡铜矿内,是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该校有在校生3000多人,教职工143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双师型”教师52人。占地400多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开设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化、计算机应用、空乘预科与外事服务、学前教育、市场营销等9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机械加工、电子电工3个专业已成为骨干专业。该校拥有多个电脑网络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400多台计算机全接通互联网,建成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网络;拥有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工技术等成套设备和全国最先进的数控设备。实训条件在全省名列前茅。多功能综合实训室、钳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形体训练房等建设先进,布局合理。
   该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面向市场办学和江铜集团东铜矿业博尔铸造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数控和机械加工生产车间,既改善企业的生产条件,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之外,学校还开拓省内外十多家大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仅2008年,该校就培训农村中学1368名初中毕业生、5067名农民工和300多名失业人员。在办学方式与市场对接上,该校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该校先后获得全省职业学校先进单位、全省职业学校招生先进单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等20多项荣誉。
   第四节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一、办学进程 1958年6月9日,江西省委、省人委联合作出《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在南昌市梅岭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不久改名为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8月1日,总校和30所分校在南昌举行开学典礼。是年,抚州地区开办10所共大分校:东乡红星分校,崇仁分校,临川太阳分校、荣山分校,黎川德胜关分校,宜黄分校,南丰分校,南城分校,金溪分校,广昌分校。各分校设在当地国营综合垦殖场内。
   域内各共大分校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农)半读;注重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创办初期,主要进行劳动建校,逐步实现生产自给。从1959年开始,设置专业和编制教学计划,逐渐扩大规模,发展生产,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摸索半工半读办学经验。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域内各共大分校受到很大影响。经过整顿提高,于1965年增办3所分校:抚州分校、资溪分校、东乡红光分校。1966年5月,创办乐安分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域内共大分校受到严重干扰。1968年6月,省革委会作出《关于改变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管理体制的决定》,将共大总校改由省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农业组领导,各分校一律下放,由所在县(市)革委会领导,并改名为某某县(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此后,共大总校与分校脱钩,一批中学与共大分校合并办学。1968年秋,南昌三中600余名初中生并入东乡共大,以后又有200名初中生并入该校。1970年8月,东乡县工业共大创办,首届招生400人,学制3年。1972年,全区共大在校学生5745人,其中学生最多的是东乡县红星共大(758人),最少的是资溪共大(279人);域内有共大教职工1109人,其中教师234人。
   域内共大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校自力更生建立“三结合”基地,即为教学服务的农场、林场、畜牧场和小型工厂;另一种是场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利用垦殖场生产基地,开展教学、生产、科研活动。全区有12所共大属于前一种类型,有1所共大(宜黄共大)属后一种类型。南城、抚州、南丰、临川、广昌等县(市)共大,原属场校合办,1971年底先后与垦殖场分开。1973年11月,省革委会规定各地共大分校接受共大总校和当地党委双重领导,以当地党委为主,具体业务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1975年,全区各县(市)共大开展庆祝毛泽东主席《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发表15周年活动,地区编印彩色张贴画《共大的光辉道路》,宣传全区共大,特别是南城、乐安共大的办学业绩。1978年7月,省文教办公室教育组批准抚州共大为地区分校。1980年,总校所设分校工作办公室撤销,各分校与总校正式脱钩。1983年,全区恢复6所县办共大(加上南城共大共7所)。1984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关于不宜采用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名称的意见》,域内共大陆续作调整。是年,南城共大改为抚州职业大学。1985年,临川共大改为临川县职业技术学校。其他共大或停办或改为全日制学校,只有黎川共大直到1997年才并入黎川县职业中专。在办学过程中,全区涌现南城、德胜关、红星、乐安共大等先进典型。至1984年,全区共大共培养具有一定农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2万余人。
   二、南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创办于1958年,始称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城分校,初时校址在麻姑山,1960年迁至里塔公社大乐村林冈山。校园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总面积2.6万平方米,有教学用房12栋,学生宿舍9栋,教工宿舍11栋,还有大礼堂、图书馆、附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招待所、商店等附属设施。办有农机厂、化工厂、香料厂、综合厂和农场,有生产实习基地1950亩。该校先后开设农业、园林、畜牧兽医、财会等专业。6000多名毕业生,遍布南城县每个乡村和各个行业。
   该校多次受到中央、省、地、县级党委和政府表彰和奖励。197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1980年被评为全省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1977年,校长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75年,一位副校长代表学校随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出访东非5国。《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年—1984年)载:“南城共大分校创办以来,为全县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全县乡镇(公社)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技术人员中,有80%是共大毕业生。各村(大队)气象员、植保员、种子员中,90%是共大毕业生”。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教育界人士先后到南城共大参观。1976年7月,由21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教育考察团到校考察,随后又有5个国家的人士陆续到校考察。1980年5月,美国一研究职业教育的学者考察后,称赞该校为第三世界职业教育树立榜样。
   全校师生学习和发扬抗大精神,勤工俭学,一边教学,一边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既培养大批农村建设人才,又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办学27年,共生产粮食5000多吨、油料2500担、果茶9万担、生猪2万多头;向国家提供水稻、油菜良种300多万斤、果木良苗40多万株、禽畜良种各5万多只、水产良种4万多尾,栽种温州蜜桔3万多株,上缴国家利税300多万元。学校实现粮、油、肉、菜、钱五自给。自1976年起,校办工厂每年产值均在100多万元以上,利润20多万元。
   该校坚持“农业出题目,学校做文章”,先后研究出80多项科技成果,并得到推广和应用。其中从水稻“农红七三”的变异株中,选育出“南共一号”晚稻良种,获亩产930斤的好收成;培育1年的泡桐苗,高达5米、树径7.8厘米;以深翻改土、大种绿肥、施用农家肥掺沙改土为内容的改造红壤及桉叶素治疗猪水泡等,在生产实践中都取得明显效果。《中草药防治仔猪白痢》等4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省、地科学技术进步奖。该校还编写专业教材500多万字。该校坚持面向农村、“社来社去”的办学宗旨。学生毕业后,学校继续关心其成长,学校的各种良种,优惠供给他们,大力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劳动致富。定期召开毕业生回校汇报会,交流致富经验,教育在校学生热爱农村,认真学好本领,毕业后做科技兴农的带头人。该校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做到“三结合”(教学、生产、科研)、“三个对口”(实践基地与农业生产实际、与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和“三个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生产劳动以专业劳动为主,专业劳动以实习、实验性质劳动为主),建立“教学、生产、科研”新体制。该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在办好3年制普通班的同时,把对乡村干部、技术员、专业户的培训作为自身重要任务,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还常常采取“快速培训”办法,赶在某一生产季节之前的十几天,及时为农村培训育秧员、制种员等。1985年,该校改名抚州职业大学。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