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劳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71
颗粒名称: 四、劳动
分类号: G4
页数: 2
页码: 2638-2639
摘要: 民国初,各中学虽有劳作、手工课设置,但劳动教育未被重视。民国21年(1932),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以“劳动生产”训导各级学校。是年6月,省务会议通过《二十年度改进本省教育实施方案》,把“教育生产化”列为原则之一。23年,全区先后创办以中学师生为团员的青年劳动服务团及青年假期劳动服务团,利用寒假及星期日参加社会劳动服务。各校设有劳作课,倡导学生热爱劳动。但鉴于当时教育体制,劳动教育收效甚微。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清末,域内中学堂无劳动课。
   民国初,各中学虽有劳作、手工课设置,但劳动教育未被重视。民国21年(1932),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以“劳动生产”训导各级学校。是年6月,省务会议通过《二十年度改进本省教育实施方案》,把“教育生产化”列为原则之一。23年,全区先后创办以中学师生为团员的青年劳动服务团及青年假期劳动服务团,利用寒假及星期日参加社会劳动服务。各校设有劳作课,倡导学生热爱劳动。但鉴于当时教育体制,劳动教育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把劳动教育列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1954年,全区将劳动课正式列入中学课程表,并号召青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专区和各县(市)成立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和升学指导委员会,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教育。1957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域内各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同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带到工厂、田间的劳动现场上课,让学生向工人、农民学习。1958年,各校纷纷兴办工厂、农场,组织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但在“大跃进”影响下,一度出现学生劳动过多现象,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文化大革命”中,各中学实行开门办学,学生下到工厂、农村劳动,参加政治运动。师生劳动频繁,影响课堂教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轻视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得到改变,但一度出现忽视劳动现象。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此后,各校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并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学生逐渐养成劳动观念。各中学相继开办校办工厂、农场,其中临川二中校服厂、临川一中印刷厂、临川中学精密铸造厂、南城县龙湖中学柑桔园等都办得很有特色。1991年起,全区中学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对学生加强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中学普遍建立劳动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方案。年底,全区共建劳动基地2304个,土地面积为1861公顷,学校勤工俭学开展率达92%,总收入689.7万元。1986年至2000年,全区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助教育经费达1.6亿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亿元。
   2000年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全市各校原有的农场纷纷转包给当地农民,劳动课基本没有安排。对此,学校开展“校家同创”德育工程的同时,大力提供劳动教育。其内容:树立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劳动的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而这些内容的实现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参加扫地、倒垃圾、擦桌子、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等家务劳动。教育他们学会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打扫街道、打扫教室、义务植树、主动给敬老院老人洗衣服、收拾房间、擦玻璃等。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为希望工程捐款……开展社会调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省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