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制课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学制课程
分类号: G52
页数: 7
页码: 2613-2619
摘要: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抚州中学堂按《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修业4年,第三、第四年设实科。次年按《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域内中学堂修业5年,文实不分科。宣统元年(1909),中学堂修业年限仍为5年,并实行文实分科。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抚州中学堂按《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修业4年,第三、第四年设实科。次年按《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域内中学堂修业5年,文实不分科。宣统元年(1909),中学堂修业年限仍为5年,并实行文实分科。
   民国2年(1913),根据教育部《壬子癸丑学制》,临川县抚州中学校、毓灵初级女子中学校及南城县建昌中学校学制均为4年,取消文实分科。11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规定中学修业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依设科性质,亦可定为初级4年、高级2年,或初级2年、高级4年。域内江西省立第七中学、第十二中学,学制初为4年。12年始,域内几所中学学制均为高中3年、初中3年。17年,高中分设普通师范、农、工、商、家事等各科;初中从第3年起,酌设选修。21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域内中学取消普通科名称,公立高中和初中分别附设特别师范科和简易师范科。此后,中学学制无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域内普通中学仍采用“三三”制,初、高中分段,各3年。从1958年起,域内部分中学进行缩短学制改革试验。1960年,抚州一中在部分班级试行“三二”制,修业年限为初中3年、高中2年。部分中学开办跃进班,崇仁中学高中及广昌中学、赤水中学初中等均开设此类班,学生提前1年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域内中学统一实行“二二”制,即初、高中各两年。1978年秋,域内中学又普遍实行“三二”制。1980年,抚州市一中、临川县一中等校恢复“三三”制,到1984年,域内中学全面实行“三三”制,并从高二起,实行文理分科。从1993年起,域内中学统一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初中学制仍为3年,只有宜黄县梨溪中学、城南中学等部分学校实行“五四”制,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毕业后加修1年,称“三加一”制)。200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实行“六三”学制。自2000年始,只有抚州一中1个~2个班采取2年制“超常教育实验”初中毕业学制。
   二、课程 清末,抚州辖区中学堂按《奏定学堂章程》,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每周授课36小时。宣统元年(1909),中学堂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主修课为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等,通习课为修身、算学、博物、理化、图画、体操、法制及理财等;实科主修课为外国语、算学、博物、化学等,通习课为修身、经学、国文、历史、地理、图画、手工、体操、法制及理财等。每周授课36小时。由于缺乏新科目教师和必要教学设备,不少学堂课程未能开齐。
   民国元年(1912),域内中学按教育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不分文实科,其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家事。12年,实施教育部颁《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每半年度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无课外之预备、自修或预备时间较少者,设以每半年度每周1小时、2小时或3小时为1学分),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17年,域内初中自三年级起,高中自一年级起,开设必修科和选修科两类。高中又分第一(文科)、第二(理科)两组。初中须修满180学分,其中必修科176分,选修科4学分;高中须修满160学分,其中两级公共必修课87学分,分级必修课第一组64学分,第二组58学分;选修科第一组9学分,第二组15学分。选修科目,初中21门,高中文科19门,高中理科20门。27年,域内高中设公民、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音乐、图画、体育等科目,第一、第二学年每周授课31小时,第三学年每周授课28小时。同时按省政府《江西省中等以上学校战时教育实施纲要》,在公民课中增授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国民天职、江西施政纲要等内容。34年,域内中学高中、初中英语均为必修课,每周授课时间均为6小时。
   1949年8月,抚州专署转发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取消公民、党义、军训等课程,在中学各年级开设政治课。1950年秋,域内中学执行教育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算术、代数、平面几何)、自然(植物、动物、达尔文学说基础、生理卫生)、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每周教学时数:第一学年29课时,第二学年31课时,第三学年30课时,总时数3600课时。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大代数)、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每周教学时数各学年均为30课时,总时数3600课时。1953年8月,全区中学执行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修正草案)》,地理课分为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1954年,初中停开外语课,1957年秋恢复。1956年,从初中三年级起增设农业基本知识课,语文课分为文学、汉语2门,初三和高一、高二年级停开政治课,1957年秋恢复。1958年,文学、汉语两门课合为语文科。是年,全区中学执行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全年安排劳动14天~28天,参观6天;生产劳动正式列入课表,每周2课时;有关学科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并结合生产劳动加强实验、实习。1959年,农村初中加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基础课程,适当减少历史、地理等科教学课时,增加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活动时间。1960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抚州专署文教科对全日制三三制中学教学计划作适当调整,以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为主要学科,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主线,带动理化、生物、史地各科,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学生参加劳动,初中每周6小时~8小时,高中8小时~10小时。1963年起,域内中学实行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要求不一的3类教学计划:第一类是教育部新订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比较完备,对语文、数学、外语3门基础课程要求较高,在抚州市一中等条件较好的中学施行;第二类教学计划一般用于县城完中和1957年前所办初级中学;第三类教学计划在1957年后所办农村初中和民办初中实施。全学年教学时间38周,参加体力劳动6周,假期9周。1965年,域内农村中学执行省教育厅修订的《部分农村初中教学计划》(即全日制中学第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八三一”制度,即全学年教学时间8个月,生产劳动时间3个月,假期1个月,增加与农村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域内各类中学政治、语文、历史课停止讲授原教材,改为学习毛泽东有关著作、“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有关社论及文章;外语课删去其中政治性不强的课文,补授毛泽东语录和雷锋、王杰日记。随即“停课闹革命”。1967年秋复课,历史、地理、外语等课程停开。从1969年春起,域内中学使用江西省自编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和“革命文艺”等教材。1973年1月,大部分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农业基础知识、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知识等课。条件不具备的公社中学不开外语课;缺乏师资,地理、历史、卫生知识也暂不开设。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农业基础知识、体育。受省文教办公室委托,抚州地区负责组织编写《农业基础知识》,供全省使用。1978年,域内中学执行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新教材。1981年,域内省重点中学和经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六年制的中学,执行部颁《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其他中学执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1985年,域内中学学制均改为六年,按部颁《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安排教学。1990年,域内中学执行国家教委《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以及〈关于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的通知》。域内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科目为:高一,历史、生物;高二,外语、地理、物理、化学;高三,政治、语文、数学。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行),域内中小学于1993年秋季全面实施并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根据本地实际,初中采用“六三”制中的初中部分,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实际是采用“五三”过渡学制课程安排。199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域内普通完中从199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参与试验(包括新课程计划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大纲、新教材试验)。根据省教委要求确定临川中学、临川市唱凯中学、东乡县二中、南城县二中为试点样本校,由省、地两级教研室具体联系。省教委根据这一试验要求,对课程设置作出安排。
  2003年秋季,全市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六三”学制,初级中学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市各校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共包括“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地方类课程”三类,设思想品德等16门课程。2008年,全市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方面,涉及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17科。
   2003年9月至2011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初级中学课程安排 表22—4—10 单位:课时 续表22—4—10 2008年—2011年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内容安排 表22—4—11 续表22—4—11 “新课程”的课程设置,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必修课程:语文学科(1-5)、英语学科(1-5)、数学学科(1-5)、思想政治学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历史学科(1-3)、地理学科(1-3)、物理学科(1-2)、化学学科(1-2)、生物学科(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态与环境)、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学科、美术学科(从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模块中任选三个模块)、体育与健康(从体育运动项目中选修若十模块,确保每周两节课教学时间,学生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保证1个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选修课程Ⅰ,分为ⅠA、ⅠB、ⅠC三类。以语文学科为例,选修ⅠA: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选修ⅠB: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ⅠC: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外国小说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按照分类指导,积极稳步推进的原则,各校都选择“选修ⅠA”。选修课程Ⅱ,划为通用地方课程(2学分),专题地方课程(1学分),标本课程(至少3学分)。
   新课程安排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全市各学校成立由校长、主管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和各学科组长组成的新课程指导小组,负责指导这项工作。其要求:学校将每学期分上下两个学段(10周)安排课时(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让学生每一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能修好一定的学分。学校在每个学期末,编排好三个课程安排表:课程安排总表、必修课课程表、选修课课程表(注明上课的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姓名)。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课程要一直开设到高三下学期。必修课要安排好结束时间。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为高一下学期,英语、数学为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语文、英语教学为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历史、地理为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政治、生物、通用技术为高二下学期。作息时间的安排与现行的作息时间大致相同,即一节课45分钟,一天7节课,学生在校时间480分钟左右。必修课的安排与现行各校作息时间基本一致,但选修课程往往须采用课段形式,每个课段90分钟(2节课连排)。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教育局
相关机构
政务院
相关机构
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省卫生厅
相关机构
国家教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乐安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