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办学进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办学进程
分类号: G522
页数: 5
页码: 2609-2613
摘要: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和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两次下令改书院为学堂。据此,抚州知府何刚德于二十七年将府城兴鲁书院改为普通学舍,随即改为抚郡中学堂。次年,建昌府亦开办府立建郡中学堂,不久改名建昌府立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抚郡中学堂改名抚州府立中学堂。同年,临川妇女黄道休在县城泰山背创办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第一节 办学进程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和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两次下令改书院为学堂。据此,抚州知府何刚德于二十七年将府城兴鲁书院改为普通学舍,随即改为抚郡中学堂。次年,建昌府亦开办府立建郡中学堂,不久改名建昌府立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抚郡中学堂改名抚州府立中学堂。同年,临川妇女黄道休在县城泰山背创办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
   民国元年(1912)冬,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中学校令》,抚州中学堂、建昌中学堂分别改为抚州中学校、建昌中学校,学制4年。民国3年,抚州中学校改为省立第七中学,建昌中学停办。12年,省教育厅依照前清郡治,将全省划为南昌、九江、赣县、鄱阳、吉安、临川、宜春、宁都、上饶、南城、樟树、星子、大余13个中学区,恢复建昌中学,并改为省立第十一中学。同年8月,尧师鲁等人在抚州创办私立辅仁中学,并成立校董会。15年,国民革命军光复江西,组织政务委员会,并派员维持学校。是年,创办抚州六县公立女子中学。16年2月,省政务委员会将全省划为14个中学区,省立各中学与师范合并,重定校名。据此,省立第七中学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合并,改名为临川中学;省立第十一中学改名南城中学。同年11月,省立各校重新改组定名,临川中学改为省立第八中学,南城中学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20年,私立开智初中及临川县立女子初中先后创办。22年7月,培养9届毕业生的私立辅仁中学改办职业中学。至25年,在全省10所省立中学中,抚州有临川中学和抚州六县公立女子中学2所。省立第十二中学改为省立南城乡村师范。26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入侵,南昌沦陷大批难民涌入南城、南丰、黎川、广昌等县,私立心远中学、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及上海江西中学等先后迁入南城县。27年,南丰县创办县立初中。私立江西中学黎川分校开办初中,3年后设高中部。28年,省立南昌第一中学迁入广昌县驿前街和白水街继续办学,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初中部从南城县迁至东乡县,私立章贡中学由临川县迁入黎川县。后上海江西中学从南城县迁入东乡县(次年迁至上饶,改名祝同中学)。私立章江中学迁至广昌县甘竹村。是年,省教育厅制订《中学教育改进计划》,规定初级中学由县设立,完全中学由省设立,并将全省重新按次序划为南昌、宜春、吉安、赣县、波阳、上饶、南城、宁都8个中学区。据此,崇仁、临川、金溪、宜黄、乐安、南城6县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次年,资溪、东乡2县亦创办县立初级中学。金溪县还创办私立振德中学。30年,黎川县立中学创办。同年,教会在抚州创办真光中学,金溪县创办私立应钦中学。31年,广昌县创办初级中学;私立剑声中学迁至广昌县头陂,章江中学、洪都中学、江西中学相继迁至南丰县。34年,崇仁县创办私立增辉中学,金溪县创办私立溪头中学。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外地先后有10所中学迁入抚州,加上各县新创办不少公、私立中学,抚州区域中学教育在艰苦环境中得到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难民迁回原籍,外地学校陆续迁回原地,加上教育经费不足,域内中学教育逐步削弱而趋于落后。至35年,基础较好的临川县只有中学生2379人,平均每万人仅73人。依照省教育厅《动员戡乱时期施政准则》及《中等以上学校改进办法》《整顿私立中学办法》规定,域内省立中学以办高中为主;各初中逐渐紧缩至3个~4个班,且不再增设县立初中;同时严格限制私立学校。37年,域内有省立中学2所,县立初中11所,私立中学5所;在校学生3564人,其中高中生500余人。
   抚州全境解放后,军管会迅速接管原有公私立学校,确立学校“为工农兵服务”方针,并依照省人民政府《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规定每县设1所县立中学;有两个中学以上的,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合并或改为联合中学。同年9月,省立临川中学、省立临川女子中学、临川县立中学、临川县立辅仁职业学校合并,定名为省立临川联合中学。南城县立中学、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初中部合并为南城中学;资溪县立中学停办;保留县立崇仁中学、宜黄中学、广昌中学、黎川中学、南丰中学、金溪中学、东乡中学;保留私立金溪县浒湾中学、崇仁县增辉中学;教会中学有临川县真光中学。此时,全区共有中学14所,其中省立中学1所,县立中学10所,私立中学2所,教会中学1所。共有教职工274人;在校学生2009人,其中,高中学生305人。
   1950年,抚州专署对域内中学作调整:教会真光中学停办,学生并入临川联合中学;私立金溪县浒湾中学停办,学生并入金溪县中学;资溪县中学复办;崇仁县中学停办,1951年秋复办。1952年2月,崇仁县私立增辉中学停办,学生并入崇仁县中学。此后,地区文教科对域内中小学进行整顿,抚州域内中学教育逐渐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有重点地发展。1953年,临川联合中学被确定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是年,根据省定学校命名原则,中学校名统一冠以所在县(市)名,完全中学为某县(市)中学,初中为某县(市)初级中学。1954年,各地落实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大力办好高中、完全中学和一定数量的初级中学。其时,临川联合中学更名为临川中学,南城县中学改为完全中学。1955年秋,在上顿渡镇创办临川县初级中学。1956年,崇仁县中学改为完全中学,临川县初中改为临川县第一初级中学,临川县李渡镇增办临川县第二初级中学。南城县增办新丰初中,金溪县复办浒湾中学。1957年秋,创办抚州市初级中学及黎川县东山初级中学。1958年“大跃进”,兴起群众性办学热潮,临川县第一初中(后改为临川县上顿渡中学)、第二初中(后改为临川县李渡中学)及金溪、宜黄、广昌、南丰、黎川、东乡、乐安等县中均改为完全中学,高中部开始招生。新开办东乡县小璜初中,黎川县宏村初中、茶亭初中,南丰县太和初中、白舍初中、洽湾初中,广昌县赤水初中,崇仁县秋溪中学。乐安县创办4所农村初中。抚州市荆公路公社、若士路公社、桥东公社各办起1所民办初中。临川县唱凯小学、温圳小学的戴帽初中亦单独设校。全区中学数量迅速增加。次年,全区中学教育发展继续升温,东乡县开办詹圩、南建、东源、杨桥4所农村初中,宜黄县创办黄陂、梨溪初中;临川中学改名抚州市第一中学,抚州市初级中学增办高中,改名抚州市第二中学;资溪县初级中学增办高中,改名资溪县中学。1960年,黎川县开办城关镇初级中学;临川县的温圳、唱凯增办高中,展坪、湖南两所戴帽初中单独设校,并在罗湖等16个公社各创办1所初中;广昌县增办长桥初中;南丰县增办市山初中;东乡县开办王桥初中;省属企业东乡磷肥厂、红星垦殖场、东乡铜矿也各办1所初中(子弟学校初中部)。至此,域内共有普通中学82所,其中完全中学16所,初级中学66所。由于各地普遍采取小学戴帽附设初中班,初中增办高中班,学生提前毕业等办法,中学教育发展过快,战线拉得过长,存在力量分散,师资不足,资金、设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区控制中学发展,县城以上完全中学主要集中力量办好高中。到1963年,抚州专区普通中学减至59所,其中完中14所。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校舍紧张现象有所缓解,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亦有所增加,教学质量问题重新得到重视。6月,抚州市一中、南城县新丰中学(初中)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64年,抚州地区根据省教育厅《江西省1961-1970年中小学教育事业规划》,稳定高中现有规模,适当控制普通初中发展速度,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大力贯彻中央“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全日制、半农半读教育制度;八小时劳动制度、四小时劳动制度)的指示,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发展半工(农)半读教育。到1965年,农业中学发展到95所,在校学生7045人;全日制普通初中调整为45所,在校学生13873人;普通完全中学14所,在校学生2718人。同年,东乡一中被定为全省3所教学改革试点中学之一,选定初中一年级两个班进行教改试验。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各中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复课后,强调中学教育应面向农村,面向山区,照顾民办。1968年,各地推广农村一村一校经验,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大办“五七”新型学校。抚州专区按省革委会有关要求,一部分城镇中学迁往乡村,一些县中改为“五七”中学,普通中学增至288所,是1965年的4.8倍,在校学生32778人,比1965年增长近1倍。另有附设初中班的小学100余所。1975年,地区革委会政治部教育组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子女入学方便。此后,小学办初中,初中办高中,教师逐级上拔,造成教师奇缺,且力不胜任,教学水平低下。许多中学几经迁并,图书仪器设备多被损坏。全区被占作他用的校舍面积达109116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全区中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抚州市一中、临川县一中、进贤县李渡中学、乐安县龚坊中学等被定为省重点中学。至1979年,全区学校数虽比1968年有所减少,但学生达149981人,是1968年的4.6倍,其中高(完)中105所,占中学数35.7%,学生28012人。1980年12月,省政府将全省227所重点中学调整为110所,要求重点中学在贯彻教育方针、学校管理、教改实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示范作用。是年,抚州市一中、抚州市三中、临川县一中、崇仁县一中、宜黄县中学、乐安县中学、南城县一中、南丰县一中、广昌县中学、黎川县一中、金溪县一中、资溪县中学、东乡县一中13所学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这些中学,同时为地、县(市)重点中学。1984年,南城县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分管的教育改革试验。1985年,抚州地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中小学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至1990年,全区有普通中学249所,在校学生175139人,其中,普通高(完)中45所,在校学生27146人;初中204所,在校学生147993人;共有教职工11009人,其中专任教师9348人,占84.9%。是年,抚州在全省第一个宣布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2年,全区12个县(市)全部实施初中义务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其中抚州市区和各县县城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1994年,抚州地委和行署制定《关于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此后抚州中学教育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实施初中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区共筹措资金681万元,用于改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临川中学、临川市一中、南城县一中、南丰一中首批通过省教委评估验收,并被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1996年,经省评估验收,临川市二中晋升为省重点中学,并被评为优秀重点中学。至此,全区有省重点中学14所。1997年,地区教委下发《关于在抚州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把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作为学生素质要求。地区成立素质教育试点领导小组,并制订《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南城、黎川为试点县。同时要求各县(市)抓好一两个试点单位,在“九五”期间办好一批素质教育示范学校。1998年,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给抚州教育事业带来重重困难。在地、县(市)委、政府领导下,全区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中学教育不仅未受影响,而且有新突破。是年,全区有中学242所,其中完全中学33所,初中209所;在校学生220824人,其中初中生193021人,高中生27803人;每万人口中有中学生627人,其中,高中生79人,初中生548人;每万人口中学生数比1948年增加约86倍。中学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2266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7.9%,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45.2%。
   2000年6月,各县(市)认真贯彻行署《关于进一步改革基层教育管理工作的决定》,对中小学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办学规模进行调整。根据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临川一中、二中秋季不招初一学生,东乡一中、宜黄一中、金溪一中、南丰一中、南城一中等重点中学也开始剥离初中;完中继续扩大招生,而临川七中、九中等薄弱完中则从秋季起撤销高中部;另外,东乡师范、南城师范开始招收高一学生,临川职教中心等部分职业中学也招收普通高中学生。是年,全区高中招生人数达15819人,比1992年增加1倍。其他部门所办中学经调整减为9所,有学生4682人,其中高中1102人,初中3580人;民办中学有3所,学生400余人。全区中学在调整中注意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年,全区中学高考成绩文科、理科和文理综合上省专线考生人数,均居全省首位。从1949年至2000年,全区中学共招生1900794人,其中高中341894人、初中生1558900人;共培养中学毕业生1411284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82740人、初中毕业生1128544人。2001年,市教委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几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年秋季始,初中实行三年学制,全市撤并高中(包括职业高中)4所、初中11所。2002年4月,在“教育产业化”思潮泛滥,个别地方政府故意将普通高中推向社会的背景下,为维护教育稳定,保护优质教育资源,市政府决定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收为市管,与抚州一中一道,组建江西省抚州(临川)教育集团,组成多层次、多形式、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联合体,面向全国招生,力争在3年至5年时间内在校生规模达到5万人,进一步彰显抚州教育的品牌。6月26日上午,(临川)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03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通知》,出台《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要十不准”,增强敬业精神,提高服务水平。2004年,市政府确定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临川区三中、乐安县二中、资溪县一中、南丰县一中、金溪县一中、崇仁县一中、南城县二中、黎川县一中为第一批江西省优质高中建设工程项目学校。2005年,抚州市被省教育厅评为实验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临川十中等12所学校被省体育局、省教育厅重新命名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6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市文明办联合下发《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家同创”工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协调和调动学校、家庭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2007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符爱起老师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教师向符爱起老师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努力工作,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教师。2008年,市教育局被省政府评为江西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建设与管理,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意见》,要求各地普通高中以推进新课程实验(以下简称“新课程”)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大班额问题,改革教育模式,规范招生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9年,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对学生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崇仁县二中、南城县二中、乐安县二中、东乡县实验中学、黎川县二中新增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宜黄县安石中学、广昌县二中新增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师资力量均衡、经费投入均衡、办学水平均衡、教育机会均衡,努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区)。
  2010年,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创新素质教育载体,构建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市教育局印发《抚州市教育系统开展“提升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活动内容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提升教育发展、教育创新、教育服务、教育保障、项目建设、教育管理、工作落实、教育督导、教育评价和队伍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信息技术保障、教育评价、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安全稳定工作、办学治校、师资队伍建设。4月20日,市教育局党委印发《抚州市教育系统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教育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主要目的是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优化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环境。2011年,市教育局印发《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创优教育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市教育局部署2011年教育“民生工程”,要求落实六大民生任务: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资助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抚州一中等10所中小学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市教育局授予抚州一中等17所学校为第三批“抚州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是年底,全市有中学212所,其中完全中学29所,初中183所;在校学生262940人,其中高中69398人,初中193542人;教师15298人,其中高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6.4%和98.37%。
  民办普通高中自20世纪末民办临川玉茗中学创办后,南丰县剑鹰学校、美佛儿国际学校、抚州创新学校、南丰中学、崇仁县天之然中学、宜黄县安石中学、抚州文昌高级中学、黎川县三中等相继问世。至2011年底,由于升学率和生源减少,全市民办普通高中硕果仅存美佛儿国际学校、抚州创新学校。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市委
相关机构
省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