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5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522
页数: 35
页码: 2608-2642
摘要: 域内中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抚郡中学堂开始,陆续开办中学。民国时期,公立中学、私立中学、教会中学并立,但数量少,规模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办学热情空前高涨,中学教育迅猛发展,规模扩大,设施大为改观,教学质量居全省前列,学科竞赛成绩在全省领先。2000年后,抚州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域内中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立抚郡中学堂开始,陆续开办中学。民国时期,公立中学、私立中学、教会中学并立,但数量少,规模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办学热情空前高涨,中学教育迅猛发展,规模扩大,设施大为改观,教学质量居全省前列,学科竞赛成绩在全省领先。2000年后,抚州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2002年6月市政府以抚州一中、临川一中和临川二中为基础组建临川教育集团后,全市高中教育“龙头”形成,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高考成绩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获奖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第一节 办学进程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和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两次下令改书院为学堂。据此,抚州知府何刚德于二十七年将府城兴鲁书院改为普通学舍,随即改为抚郡中学堂。次年,建昌府亦开办府立建郡中学堂,不久改名建昌府立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抚郡中学堂改名抚州府立中学堂。同年,临川妇女黄道休在县城泰山背创办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
   民国元年(1912)冬,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中学校令》,抚州中学堂、建昌中学堂分别改为抚州中学校、建昌中学校,学制4年。民国3年,抚州中学校改为省立第七中学,建昌中学停办。12年,省教育厅依照前清郡治,将全省划为南昌、九江、赣县、鄱阳、吉安、临川、宜春、宁都、上饶、南城、樟树、星子、大余13个中学区,恢复建昌中学,并改为省立第十一中学。同年8月,尧师鲁等人在抚州创办私立辅仁中学,并成立校董会。15年,国民革命军光复江西,组织政务委员会,并派员维持学校。是年,创办抚州六县公立女子中学。16年2月,省政务委员会将全省划为14个中学区,省立各中学与师范合并,重定校名。据此,省立第七中学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合并,改名为临川中学;省立第十一中学改名南城中学。同年11月,省立各校重新改组定名,临川中学改为省立第八中学,南城中学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20年,私立开智初中及临川县立女子初中先后创办。22年7月,培养9届毕业生的私立辅仁中学改办职业中学。至25年,在全省10所省立中学中,抚州有临川中学和抚州六县公立女子中学2所。省立第十二中学改为省立南城乡村师范。26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入侵,南昌沦陷大批难民涌入南城、南丰、黎川、广昌等县,私立心远中学、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及上海江西中学等先后迁入南城县。27年,南丰县创办县立初中。私立江西中学黎川分校开办初中,3年后设高中部。28年,省立南昌第一中学迁入广昌县驿前街和白水街继续办学,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初中部从南城县迁至东乡县,私立章贡中学由临川县迁入黎川县。后上海江西中学从南城县迁入东乡县(次年迁至上饶,改名祝同中学)。私立章江中学迁至广昌县甘竹村。是年,省教育厅制订《中学教育改进计划》,规定初级中学由县设立,完全中学由省设立,并将全省重新按次序划为南昌、宜春、吉安、赣县、波阳、上饶、南城、宁都8个中学区。据此,崇仁、临川、金溪、宜黄、乐安、南城6县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次年,资溪、东乡2县亦创办县立初级中学。金溪县还创办私立振德中学。30年,黎川县立中学创办。同年,教会在抚州创办真光中学,金溪县创办私立应钦中学。31年,广昌县创办初级中学;私立剑声中学迁至广昌县头陂,章江中学、洪都中学、江西中学相继迁至南丰县。34年,崇仁县创办私立增辉中学,金溪县创办私立溪头中学。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外地先后有10所中学迁入抚州,加上各县新创办不少公、私立中学,抚州区域中学教育在艰苦环境中得到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难民迁回原籍,外地学校陆续迁回原地,加上教育经费不足,域内中学教育逐步削弱而趋于落后。至35年,基础较好的临川县只有中学生2379人,平均每万人仅73人。依照省教育厅《动员戡乱时期施政准则》及《中等以上学校改进办法》《整顿私立中学办法》规定,域内省立中学以办高中为主;各初中逐渐紧缩至3个~4个班,且不再增设县立初中;同时严格限制私立学校。37年,域内有省立中学2所,县立初中11所,私立中学5所;在校学生3564人,其中高中生500余人。
   抚州全境解放后,军管会迅速接管原有公私立学校,确立学校“为工农兵服务”方针,并依照省人民政府《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规定每县设1所县立中学;有两个中学以上的,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合并或改为联合中学。同年9月,省立临川中学、省立临川女子中学、临川县立中学、临川县立辅仁职业学校合并,定名为省立临川联合中学。南城县立中学、南城乡村师范学校初中部合并为南城中学;资溪县立中学停办;保留县立崇仁中学、宜黄中学、广昌中学、黎川中学、南丰中学、金溪中学、东乡中学;保留私立金溪县浒湾中学、崇仁县增辉中学;教会中学有临川县真光中学。此时,全区共有中学14所,其中省立中学1所,县立中学10所,私立中学2所,教会中学1所。共有教职工274人;在校学生2009人,其中,高中学生305人。
   1950年,抚州专署对域内中学作调整:教会真光中学停办,学生并入临川联合中学;私立金溪县浒湾中学停办,学生并入金溪县中学;资溪县中学复办;崇仁县中学停办,1951年秋复办。1952年2月,崇仁县私立增辉中学停办,学生并入崇仁县中学。此后,地区文教科对域内中小学进行整顿,抚州域内中学教育逐渐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有重点地发展。1953年,临川联合中学被确定为全省9所重点中学之一。是年,根据省定学校命名原则,中学校名统一冠以所在县(市)名,完全中学为某县(市)中学,初中为某县(市)初级中学。1954年,各地落实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大力办好高中、完全中学和一定数量的初级中学。其时,临川联合中学更名为临川中学,南城县中学改为完全中学。1955年秋,在上顿渡镇创办临川县初级中学。1956年,崇仁县中学改为完全中学,临川县初中改为临川县第一初级中学,临川县李渡镇增办临川县第二初级中学。南城县增办新丰初中,金溪县复办浒湾中学。1957年秋,创办抚州市初级中学及黎川县东山初级中学。1958年“大跃进”,兴起群众性办学热潮,临川县第一初中(后改为临川县上顿渡中学)、第二初中(后改为临川县李渡中学)及金溪、宜黄、广昌、南丰、黎川、东乡、乐安等县中均改为完全中学,高中部开始招生。新开办东乡县小璜初中,黎川县宏村初中、茶亭初中,南丰县太和初中、白舍初中、洽湾初中,广昌县赤水初中,崇仁县秋溪中学。乐安县创办4所农村初中。抚州市荆公路公社、若士路公社、桥东公社各办起1所民办初中。临川县唱凯小学、温圳小学的戴帽初中亦单独设校。全区中学数量迅速增加。次年,全区中学教育发展继续升温,东乡县开办詹圩、南建、东源、杨桥4所农村初中,宜黄县创办黄陂、梨溪初中;临川中学改名抚州市第一中学,抚州市初级中学增办高中,改名抚州市第二中学;资溪县初级中学增办高中,改名资溪县中学。1960年,黎川县开办城关镇初级中学;临川县的温圳、唱凯增办高中,展坪、湖南两所戴帽初中单独设校,并在罗湖等16个公社各创办1所初中;广昌县增办长桥初中;南丰县增办市山初中;东乡县开办王桥初中;省属企业东乡磷肥厂、红星垦殖场、东乡铜矿也各办1所初中(子弟学校初中部)。至此,域内共有普通中学82所,其中完全中学16所,初级中学66所。由于各地普遍采取小学戴帽附设初中班,初中增办高中班,学生提前毕业等办法,中学教育发展过快,战线拉得过长,存在力量分散,师资不足,资金、设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区控制中学发展,县城以上完全中学主要集中力量办好高中。到1963年,抚州专区普通中学减至59所,其中完中14所。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校舍紧张现象有所缓解,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亦有所增加,教学质量问题重新得到重视。6月,抚州市一中、南城县新丰中学(初中)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64年,抚州地区根据省教育厅《江西省1961-1970年中小学教育事业规划》,稳定高中现有规模,适当控制普通初中发展速度,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大力贯彻中央“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全日制、半农半读教育制度;八小时劳动制度、四小时劳动制度)的指示,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发展半工(农)半读教育。到1965年,农业中学发展到95所,在校学生7045人;全日制普通初中调整为45所,在校学生13873人;普通完全中学14所,在校学生2718人。同年,东乡一中被定为全省3所教学改革试点中学之一,选定初中一年级两个班进行教改试验。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各中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复课后,强调中学教育应面向农村,面向山区,照顾民办。1968年,各地推广农村一村一校经验,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大办“五七”新型学校。抚州专区按省革委会有关要求,一部分城镇中学迁往乡村,一些县中改为“五七”中学,普通中学增至288所,是1965年的4.8倍,在校学生32778人,比1965年增长近1倍。另有附设初中班的小学100余所。1975年,地区革委会政治部教育组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子女入学方便。此后,小学办初中,初中办高中,教师逐级上拔,造成教师奇缺,且力不胜任,教学水平低下。许多中学几经迁并,图书仪器设备多被损坏。全区被占作他用的校舍面积达109116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全区中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抚州市一中、临川县一中、进贤县李渡中学、乐安县龚坊中学等被定为省重点中学。至1979年,全区学校数虽比1968年有所减少,但学生达149981人,是1968年的4.6倍,其中高(完)中105所,占中学数35.7%,学生28012人。1980年12月,省政府将全省227所重点中学调整为110所,要求重点中学在贯彻教育方针、学校管理、教改实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示范作用。是年,抚州市一中、抚州市三中、临川县一中、崇仁县一中、宜黄县中学、乐安县中学、南城县一中、南丰县一中、广昌县中学、黎川县一中、金溪县一中、资溪县中学、东乡县一中13所学校被定为省重点中学。这些中学,同时为地、县(市)重点中学。1984年,南城县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分管的教育改革试验。1985年,抚州地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有中小学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办学体制。至1990年,全区有普通中学249所,在校学生175139人,其中,普通高(完)中45所,在校学生27146人;初中204所,在校学生147993人;共有教职工11009人,其中专任教师9348人,占84.9%。是年,抚州在全省第一个宣布实施初中义务教育。1992年,全区12个县(市)全部实施初中义务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其中抚州市区和各县县城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1994年,抚州地委和行署制定《关于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此后抚州中学教育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实施初中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区共筹措资金681万元,用于改善重点中学办学条件,临川中学、临川市一中、南城县一中、南丰一中首批通过省教委评估验收,并被被评为省优秀重点中学。1996年,经省评估验收,临川市二中晋升为省重点中学,并被评为优秀重点中学。至此,全区有省重点中学14所。1997年,地区教委下发《关于在抚州地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把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健体、有特长作为学生素质要求。地区成立素质教育试点领导小组,并制订《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南城、黎川为试点县。同时要求各县(市)抓好一两个试点单位,在“九五”期间办好一批素质教育示范学校。1998年,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给抚州教育事业带来重重困难。在地、县(市)委、政府领导下,全区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中学教育不仅未受影响,而且有新突破。是年,全区有中学242所,其中完全中学33所,初中209所;在校学生220824人,其中初中生193021人,高中生27803人;每万人口中有中学生627人,其中,高中生79人,初中生548人;每万人口中学生数比1948年增加约86倍。中学教职工中专任教师12266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7.9%,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45.2%。
   2000年6月,各县(市)认真贯彻行署《关于进一步改革基层教育管理工作的决定》,对中小学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办学规模进行调整。根据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临川一中、二中秋季不招初一学生,东乡一中、宜黄一中、金溪一中、南丰一中、南城一中等重点中学也开始剥离初中;完中继续扩大招生,而临川七中、九中等薄弱完中则从秋季起撤销高中部;另外,东乡师范、南城师范开始招收高一学生,临川职教中心等部分职业中学也招收普通高中学生。是年,全区高中招生人数达15819人,比1992年增加1倍。其他部门所办中学经调整减为9所,有学生4682人,其中高中1102人,初中3580人;民办中学有3所,学生400余人。全区中学在调整中注意抓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年,全区中学高考成绩文科、理科和文理综合上省专线考生人数,均居全省首位。从1949年至2000年,全区中学共招生1900794人,其中高中341894人、初中生1558900人;共培养中学毕业生1411284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82740人、初中毕业生1128544人。2001年,市教委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几项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年秋季始,初中实行三年学制,全市撤并高中(包括职业高中)4所、初中11所。2002年4月,在“教育产业化”思潮泛滥,个别地方政府故意将普通高中推向社会的背景下,为维护教育稳定,保护优质教育资源,市政府决定将临川一中、临川二中收为市管,与抚州一中一道,组建江西省抚州(临川)教育集团,组成多层次、多形式、跨区域、跨行业的教育联合体,面向全国招生,力争在3年至5年时间内在校生规模达到5万人,进一步彰显抚州教育的品牌。6月26日上午,(临川)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03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通知》,出台《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要十不准”,增强敬业精神,提高服务水平。2004年,市政府确定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临川区三中、乐安县二中、资溪县一中、南丰县一中、金溪县一中、崇仁县一中、南城县二中、黎川县一中为第一批江西省优质高中建设工程项目学校。2005年,抚州市被省教育厅评为实验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临川十中等12所学校被省体育局、省教育厅重新命名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6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和市文明办联合下发《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家同创”工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协调和调动学校、家庭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2007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符爱起老师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教师向符爱起老师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努力工作,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教师。2008年,市教育局被省政府评为江西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建设与管理,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的意见》,要求各地普通高中以推进新课程实验(以下简称“新课程”)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大班额问题,改革教育模式,规范招生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9年,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对学生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崇仁县二中、南城县二中、乐安县二中、东乡县实验中学、黎川县二中新增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宜黄县安石中学、广昌县二中新增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师资力量均衡、经费投入均衡、办学水平均衡、教育机会均衡,努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区)。
  2010年,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创新素质教育载体,构建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市教育局印发《抚州市教育系统开展“提升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活动内容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提升教育发展、教育创新、教育服务、教育保障、项目建设、教育管理、工作落实、教育督导、教育评价和队伍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信息技术保障、教育评价、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安全稳定工作、办学治校、师资队伍建设。4月20日,市教育局党委印发《抚州市教育系统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廉政教育进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主要目的是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优化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环境。2011年,市教育局印发《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主要目标是创优教育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市教育局部署2011年教育“民生工程”,要求落实六大民生任务: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资助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抚州一中等10所中小学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市教育局授予抚州一中等17所学校为第三批“抚州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称号。是年底,全市有中学212所,其中完全中学29所,初中183所;在校学生262940人,其中高中69398人,初中193542人;教师15298人,其中高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6.4%和98.37%。
  民办普通高中自20世纪末民办临川玉茗中学创办后,南丰县剑鹰学校、美佛儿国际学校、抚州创新学校、南丰中学、崇仁县天之然中学、宜黄县安石中学、抚州文昌高级中学、黎川县三中等相继问世。至2011年底,由于升学率和生源减少,全市民办普通高中硕果仅存美佛儿国际学校、抚州创新学校。
  一、学制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抚州中学堂按《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修业4年,第三、第四年设实科。次年按《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域内中学堂修业5年,文实不分科。宣统元年(1909),中学堂修业年限仍为5年,并实行文实分科。
   民国2年(1913),根据教育部《壬子癸丑学制》,临川县抚州中学校、毓灵初级女子中学校及南城县建昌中学校学制均为4年,取消文实分科。11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规定中学修业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3年;依设科性质,亦可定为初级4年、高级2年,或初级2年、高级4年。域内江西省立第七中学、第十二中学,学制初为4年。12年始,域内几所中学学制均为高中3年、初中3年。17年,高中分设普通师范、农、工、商、家事等各科;初中从第3年起,酌设选修。21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域内中学取消普通科名称,公立高中和初中分别附设特别师范科和简易师范科。此后,中学学制无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域内普通中学仍采用“三三”制,初、高中分段,各3年。从1958年起,域内部分中学进行缩短学制改革试验。1960年,抚州一中在部分班级试行“三二”制,修业年限为初中3年、高中2年。部分中学开办跃进班,崇仁中学高中及广昌中学、赤水中学初中等均开设此类班,学生提前1年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域内中学统一实行“二二”制,即初、高中各两年。1978年秋,域内中学又普遍实行“三二”制。1980年,抚州市一中、临川县一中等校恢复“三三”制,到1984年,域内中学全面实行“三三”制,并从高二起,实行文理分科。从1993年起,域内中学统一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材,初中学制仍为3年,只有宜黄县梨溪中学、城南中学等部分学校实行“五四”制,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毕业后加修1年,称“三加一”制)。2003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实行“六三”学制。自2000年始,只有抚州一中1个~2个班采取2年制“超常教育实验”初中毕业学制。
   二、课程 清末,抚州辖区中学堂按《奏定学堂章程》,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每周授课36小时。宣统元年(1909),中学堂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主修课为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等,通习课为修身、算学、博物、理化、图画、体操、法制及理财等;实科主修课为外国语、算学、博物、化学等,通习课为修身、经学、国文、历史、地理、图画、手工、体操、法制及理财等。每周授课36小时。由于缺乏新科目教师和必要教学设备,不少学堂课程未能开齐。
   民国元年(1912),域内中学按教育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不分文实科,其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家事。12年,实施教育部颁《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中学采用学分制和选科制(每半年度每周上课1小时为1学分、无课外之预备、自修或预备时间较少者,设以每半年度每周1小时、2小时或3小时为1学分),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17年,域内初中自三年级起,高中自一年级起,开设必修科和选修科两类。高中又分第一(文科)、第二(理科)两组。初中须修满180学分,其中必修科176分,选修科4学分;高中须修满160学分,其中两级公共必修课87学分,分级必修课第一组64学分,第二组58学分;选修科第一组9学分,第二组15学分。选修科目,初中21门,高中文科19门,高中理科20门。27年,域内高中设公民、军训、国文、英语、算学、生物、化学、物理、本国史、外国史、本国地理、外国地理、音乐、图画、体育等科目,第一、第二学年每周授课31小时,第三学年每周授课28小时。同时按省政府《江西省中等以上学校战时教育实施纲要》,在公民课中增授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国民天职、江西施政纲要等内容。34年,域内中学高中、初中英语均为必修课,每周授课时间均为6小时。
   1949年8月,抚州专署转发江西省人民政府通令,取消公民、党义、军训等课程,在中学各年级开设政治课。1950年秋,域内中学执行教育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算术、代数、平面几何)、自然(植物、动物、达尔文学说基础、生理卫生)、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每周教学时数:第一学年29课时,第二学年31课时,第三学年30课时,总时数3600课时。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大代数)、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国语、体育、音乐、美术、制图。每周教学时数各学年均为30课时,总时数3600课时。1953年8月,全区中学执行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修正草案)》,地理课分为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1954年,初中停开外语课,1957年秋恢复。1956年,从初中三年级起增设农业基本知识课,语文课分为文学、汉语2门,初三和高一、高二年级停开政治课,1957年秋恢复。1958年,文学、汉语两门课合为语文科。是年,全区中学执行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全年安排劳动14天~28天,参观6天;生产劳动正式列入课表,每周2课时;有关学科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并结合生产劳动加强实验、实习。1959年,农村初中加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基础课程,适当减少历史、地理等科教学课时,增加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活动时间。1960年7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问题的指示》,抚州专署文教科对全日制三三制中学教学计划作适当调整,以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为主要学科,以语文、数学两科为主线,带动理化、生物、史地各科,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学生参加劳动,初中每周6小时~8小时,高中8小时~10小时。1963年起,域内中学实行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要求不一的3类教学计划:第一类是教育部新订的《全日制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比较完备,对语文、数学、外语3门基础课程要求较高,在抚州市一中等条件较好的中学施行;第二类教学计划一般用于县城完中和1957年前所办初级中学;第三类教学计划在1957年后所办农村初中和民办初中实施。全学年教学时间38周,参加体力劳动6周,假期9周。1965年,域内农村中学执行省教育厅修订的《部分农村初中教学计划》(即全日制中学第三类教学计划),实行“八三一”制度,即全学年教学时间8个月,生产劳动时间3个月,假期1个月,增加与农村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域内各类中学政治、语文、历史课停止讲授原教材,改为学习毛泽东有关著作、“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有关社论及文章;外语课删去其中政治性不强的课文,补授毛泽东语录和雷锋、王杰日记。随即“停课闹革命”。1967年秋复课,历史、地理、外语等课程停开。从1969年春起,域内中学使用江西省自编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和“革命文艺”等教材。1973年1月,大部分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农业基础知识、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知识等课。条件不具备的公社中学不开外语课;缺乏师资,地理、历史、卫生知识也暂不开设。高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农业基础知识、体育。受省文教办公室委托,抚州地区负责组织编写《农业基础知识》,供全省使用。1978年,域内中学执行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新教材。1981年,域内省重点中学和经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六年制的中学,执行部颁《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其他中学执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1985年,域内中学学制均改为六年,按部颁《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安排教学。1990年,域内中学执行国家教委《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1991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以及〈关于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意见〉的通知》。域内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会考科目为:高一,历史、生物;高二,外语、地理、物理、化学;高三,政治、语文、数学。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行),域内中小学于1993年秋季全面实施并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根据本地实际,初中采用“六三”制中的初中部分,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实际是采用“五三”过渡学制课程安排。199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域内普通完中从199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参与试验(包括新课程计划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大纲、新教材试验)。根据省教委要求确定临川中学、临川市唱凯中学、东乡县二中、南城县二中为试点样本校,由省、地两级教研室具体联系。省教委根据这一试验要求,对课程设置作出安排。
  2003年秋季,全市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六三”学制,初级中学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市各校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共包括“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地方类课程”三类,设思想品德等16门课程。2008年,全市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方面,涉及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17科。
  “新课程”的课程设置,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必修课程:语文学科(1-5)、英语学科(1-5)、数学学科(1-5)、思想政治学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历史学科(1-3)、地理学科(1-3)、物理学科(1-2)、化学学科(1-2)、生物学科(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态与环境)、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学科、美术学科(从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模块中任选三个模块)、体育与健康(从体育运动项目中选修若十模块,确保每周两节课教学时间,学生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保证1个学分)。
   选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选修课程Ⅰ,分为ⅠA、ⅠB、ⅠC三类。以语文学科为例,选修ⅠA: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选修ⅠB: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ⅠC: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外国小说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按照分类指导,积极稳步推进的原则,各校都选择“选修ⅠA”。选修课程Ⅱ,划为通用地方课程(2学分),专题地方课程(1学分),标本课程(至少3学分)。
   新课程安排是一项严肃而细致的工作,全市各学校成立由校长、主管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和各学科组长组成的新课程指导小组,负责指导这项工作。其要求:学校将每学期分上下两个学段(10周)安排课时(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让学生每一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能修好一定的学分。学校在每个学期末,编排好三个课程安排表:课程安排总表、必修课课程表、选修课课程表(注明上课的时间、地点、授课教师姓名)。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课程要一直开设到高三下学期。必修课要安排好结束时间。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为高一下学期,英语、数学为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语文、英语教学为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段,历史、地理为高二上学期第二学段,政治、生物、通用技术为高二下学期。作息时间的安排与现行的作息时间大致相同,即一节课45分钟,一天7节课,学生在校时间480分钟左右。必修课的安排与现行各校作息时间基本一致,但选修课程往往须采用课段形式,每个课段90分钟(2节课连排)。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
   第三节 教学 一、课堂教学 清末,抚州中学堂实行班级授课制,开设新科目,教授新内容。光绪二十九年(1903),按《学务纲要》要求,讲课注重由浅入深、由短而长,勿令学生苦其艰难。课堂教学不停留在说文解字上,开始注重讲授知识与探讨问题相结合,并按《奏定中学堂章程》要求,在讲授博物、理化课时,开始采用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新方法。
   民国元年(1912),抚州执行教育部颁《中学令及其施行细则》,中学文实不分科,取消读经课,增加手工课。9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抚州中学遵照教育部指示,改文言为语体,采用白话教学。删去封建性糟粕,增加反映民主、科学精神和有关社会人生的现实内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稍后,部分学校开始采用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提倡自学,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治能力。17年,根据省教育厅《改进中学教学方法案》,抚州以县为单位,联合或单独成立教学研究会,探讨改进教学方法。对未实行能力分组的学校,各班酌情采用分级教学法,即对能力较强学生,适当增加教材内容;对于能力较弱学生,给予相应指导。除班级教学外,教师还注重个别辅导。35年至37年,按教育部、省教育厅要求,各中学分学科成立研究会,各科教学要活用教本、注重实验实习。但当时的中学学科研究会多流于形式,抚州各中学几无理化分组实验。
   新中国成立初,域内中学重视学习和引进苏联教学理论与方法。1952年,开展学习凯洛夫教育理论等活动。1953年,推广苏联普希金在武汉进行“红领巾”现场教学的方法,即教学按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整理、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进行,遵循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巩固性五大原则,域内中学教学改革得以促进,但很多学校出现照搬课堂模式忽视因材施教现象。1953年,域内中学把教学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校长带领教师端正业务思想,实行业务责任制,加强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不仅教懂学生,而且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使之能用于实践。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等形成制度。1957年开始,各中学批判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1958年“大跃进”,各校大抓勤工俭学,大办小工厂、小农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使正常教学工作受到不同程度影响。1959年2月,地区文教处重申学校以教学为主,强调教育革命中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域内各中学注意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教学与劳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教师与学生等关系问题。在1964年春节中央教育工作会座谈会上,毛泽东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改革作出指示(即春节谈话);次年,毛泽东又在给陆定一的一封信(即“七三”批示)中说:“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域内各中学减轻学生负担,区分主要课程和一般课程,减少课时和考试次数,考试不出偏题怪题,不突然袭击,考前安排一周左右复习时间,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
   1966年,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域内中学安排学工、学农时间,体育课增加军事内容,更名为军体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度“停课闹革命”。1967年“复课闹革命”,提倡“开门办学”,各校深入工厂、农村学工、学农,轻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1971年,中小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采取各种形式实行开门办学。域内中学从高二起,用一半时间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参加工农业劳动,初中组织兼学小组进行学农、学工活动,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被打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域内中学恢复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教学有计划、备课有保证、学习有要求、成绩有考查。1978年以后,域内中学整顿教学秩序,按部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安排教学。
   1980年10月,地区教育局要求普通中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三育”一起抓;教学上从低年级抓起,加强双基,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规定不得按升学率高低、考分高低排名次进行奖励;不得在期中、期末考试外统考统测;不能只抓少数,忽视多数;不能随意改变教学计划,砍课程,提前结束课程,突击复习。域内中学探求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陆续开展教改实验。数千教师参与“三课”活动(新教师过关课,老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究课),全区中学各科先后举办20余次学科优质课竞赛,有近400人参加。在全省中学各科优质课竞赛中,抚州有百余人获奖,其中获一等奖30多人。1982年至1983年,地区教育局贯彻教育部关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做法的《五项规定》和《十项规定》,强调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普通中学教学任务,重申不准排名次,不准办快、慢班,不准办全日制升学补习班,不准吸收往届毕业生复读。从80年代初开始,域内各中学陆续开展教学实验。到1987年,在全省六年制重点中学8个初中语文教材试验班(又称大改本试教班)中,抚州市一中就有2个班;在全省第3届实验班中,抚州地区又有3个班,其中有高中大改本试教班1个。其他县也纷纷抓教改实验,南城县一中采用中央教科所教材开展以写作为主的实验;黎川、广昌等县有近20个班进行“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实验。域内语文学科的教改实验起步早、抓得紧,由开始引进性实验,逐渐形成个性特色,南丰县熊信之“369阅读教学法”、南城县宁冠群“六环节四步迁移单元教学法”等实验模式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临川县一中、临川县二中、南城县一中、东乡县一中、临川中学等还先后开展“超常教育实验”,为高等学校输送一批少年大学生。至1991年,全区毕业的中学教改实验班227个,继续进行实验400个班,学生20000人。其中语文学科,列入省首轮试验班的抚州市一中、南丰县一中3个班使用统编教材,分别以阅读和写作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其后,南丰县的“缺口教学实验”、临川市一中“协同论教学实验”等又崭露头角,引起人们注意。此外,数学科引进上海青浦教改经验,在全区有55个试点班,学生3300人,影响较大。其他学科教改试验普遍开展。
   1997年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公布后,地区教委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由地区教研室牵头,组成地区实验指导小组和9个学科的试验研究小组。各县(市)和中学也成立相应组织,具体抓实验。地区教委还制订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第一年全面落实必修课,开展活动课样本研究;第二年巩固提高必修课,指导研究选修课,全面推广活动课;第三年合理安排教学与复习,进行总结与提高。具体措施有:培训提高教师。地区教委先后3次组织首轮实验教师参加省举办的高一至高三3个年级教师培训班,其中参加高一年级培训10个学科398人,高二年级10个学科430人,高三年级8个学科277人。参训老师负责其余任课教师的培训指导。同时地区对第二轮5个学科(语、数、英、理、化共226人)和第三轮4个学科(语、数、理、化共173人)的高一教师进行培训,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交流经验,做到教师上岗前了解新大纲、新教材,把握新教法。凡不参加培训者,不能上课。开展教学调查。实验初,地区教研室组织人员分赴域内30所完中了解教师对新课程方案实验的认识、各校课程安排、教学情况和有关意见。第二年对选修课、活动课开展普查。每学期还开展专题调查,总结样本校的典型经验,汇总这些学校期末考试各科成绩。根据各方面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举办多种形式教研活动,探索规律,提高实验效果。其中,语文组举行全区中学语文说课比赛、说课教案比赛,全区高中优质课比赛,高一语文论文比赛,以及两届高一语文教师朗读、作文、粉笔字、板书设计4项基本功竞赛;政治组、化学组分别举办新教材研讨会,化学组还举办说课活动,艺术组举办高中教师音乐欣赏培训班。开展专题研究。地区建立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的申报、立项、评审、验收制度。各县、市教改课题在全区立项53项,地区高中教改课题在省立项12项。同时规定全体学生都必须参加校会、班会、社会实践、体育活动等活动课;还要自愿选择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等任选课。活动课、任选课均由各校选定项目,列入课表,“两课”逐步走向正规。加强选修课管理。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地区组织各学科研究小组成员,编写单元达标检测题,使各学科在每一单元教学后,能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同年,地区教委转发地区教研室《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抚州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根据现代教学论和评估学新成果,从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10个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评价量表》不仅成为优质课、过关课评定标准,也成为平时教学的衡量标准,从而深化全区各科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1998年后,广大师生逐渐形成共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根本途径。全区中学教改实验有新发展,过去视为禁区的高中学段也出现一批教改实验班,而且几乎每个学科都有实验项目。是年,全区中学有实验班100余个,学生6000余人。
   2000年—2007年,全市各中学使用的教材、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估等,与20世纪末大致相同。2008年—2011年,全市各中学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对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多样化、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运用提出更高要求,各校均在实践之中。在课堂上,教师们不再是“满堂灌”,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以及个性差异,实行师生互动,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不再全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张讲台。各学校条件好的配置卫星接收系统,大部分教室都安装多媒体系列,诸如液晶大屏幕投影仪、数字视屏展示台,在教室可以联上互联网,进行远程教学。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有的学校在电教楼内设有卫星差转台、多媒体演播厅、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等,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多种教学手段,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抚州市一中超常教育实验,是江西省“八五”“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全省仅有两所中学承担),超常少年班学生用5年时间,学习完中学阶段6年课程,提前一年至两年升入二本以上大学。超常少年班学生参加全国高考,重点大学录取率达到80%以上,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100%。从初中、高中直接公费留学海外的有11位同学,考入香港特区院校的有6位同学。2000年后,抚州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特色鲜明,成绩令人瞩目。
   1990年,抚州一中15位学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从全市考生被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情况看,12年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江西省计划线招生数为1647人,抚州市被录取412人,占全省计划招生数的25.01%。从全市各校考生被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所占两校计划招生数的比例看,2000年—2005年,一直在15%左右;2006年为36.09%;2007年达48.53%,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赣计划招生数的半壁江山;2008年为27.97%;2009年为34.03%;2010年为32.87%;2011年为25.53%,而且又创造江西省理工类两连冠及文理状元为一校独占鳌头的佳绩。自2002年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上收市管与抚州一中组建临川教育集团后,3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本上线人数和录取到北大、清华的学生人数一直名列全省同类学校前茅。
   二、课外活动 清末,各书院几无课外活动。书院改学堂后,课外活动始有简单游戏。
  民国时期,开始重视学生课外活动,主要有体操、器械操、球类、游泳、野营等。从抗日战争开始,加上军事训练及到民众中演讲宣传抗战、开展募捐等。据民国27年(1938)省教育厅督学视察报告载,省立临川中学课外活动,由各种球队、学术研究会、讲演团、出版股、游艺运动会等组成的劳动服务团人数最多。课外活动形式,有运动会、比赛会、游艺会、学术研究等,均由学生自治会、级会推举负责人主持,级任导师分别进行指导。具体由训育主任将全校活动分为若干组,每一学生必须参加两组以上,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时还用竞赛方式,培养学生对各科学习的竞争心。
   新中国成立后,各中学学生的课外活动逐渐多样化。共产党、共青团各级组织及有关部门都对中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指导。1958年“大跃进”时,学校课外活动更为频繁,除体育活动外,还有公益劳动、社会宣传、调查等。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接触和了解社会实际;但各种政治、劳动活动过多,有些活动超出课外活动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教学秩序。1962年始,各地纠正忽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倾向,课外活动限制在规定时间之内。1964年,各中学结合“四清”运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课外政治活动有所增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度“停课闹革命”。复课后,全区中学课外活动主要为军事训练和学工、学农活动,参加“斗、批、改”活动,正常体育锻炼、学科活动难以开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中学课外活动重新得到重视。从1977年开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逐步成为学校师生共识,学生的课外活动日渐活跃。7动内容既有文体活动,又有学科活动。大多数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成立体育运动队、文艺队和各种学科兴趣小组。各种队、组除以学校为单位建组外,还有以县市为单位建组。理科兴趣小组以辅导学科竞赛为主,文科兴趣小组类型更多,有书法、朗读、讲故事、写作等多种,全区中学有影响的文学社20余个,南城县二中的《吁笛》、南城一中的《绿洲》、广昌一中的《并蒂莲》、临川市秋溪中学的《秋苑》、崇仁二中的《校园拾贝》、黎川二中的《红杏》、德胜中学的《山泉》等都是佼佼者。临川二中经过逐年巩固发展,至1985年冬,有才乡文学社、微机小组、模型小组,文工队、体工队、美工队等10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全区中学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也为全区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深厚基础。1984年7月,地区教育局、团地委召开全区大、中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座谈会,总结推广临川二中、南丰一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经验。12月,又在临川县召开全区活跃中学生生活活动座谈会,交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经验,要求各中学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继续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1992年11月,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竞赛颁奖大会在临川二中举行 20世纪90年代,域内初、高中课程计划都要求开设活动课程,注意学生实际特长与技能的培养。同时,在重视培养尖子学生的同时,还注意营造“全员参与”氛围,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参加课外活动,扩大视野,增长才干,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历届全国、全省学科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1981年-2000年,获全国一等奖238人次,二等奖458人次,三等奖846人次;获省级奖574人次。全省32次学科竞赛颁奖大会就有16次在抚州地区举行。仅1998年,全区中学生获全国一等奖26人次,二等奖44人次,三等奖84人次;获省级奖45人次。其中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临川中学张新未获江西赛区第一名,并参加全国冬令营,取得进军奥林匹克预选赛资格。是年,全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奖32项;11月,国家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授予抚州地区“全国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后,全市各中学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文艺、体育、学科竞赛活动。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 一、教育内容 清末,强调忠孝教育。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三十二年,抚州中学堂、建昌中学堂明确提出造就“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之“通才”。
  民国时期,域内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忠孝教育、爱国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党化教育、抗日救亡教育等为主;同时,反共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亦列为重要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极为丰富。不同时期依据形势特点,教育内容有所侧重。初期,全区中学在学生中开展反对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革命道路的教育。并向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和“四个观点”(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各中学根据形势需要,加强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60年代—70年代,各中学根据上级指示,为防止和反对修正主义,强调革命传统教育。
   1978年,规定“三好”学生首要条件是思想品德好,热心为集体服务,积极参加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执行《中学生守则》,在同学中能起模范作用。1980年,抓学生的革命思想、革命人生观、革命传统、共产主义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1981年,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区学校以此为契机,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内容,对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劳动教育。1983年后,遵照教育部《关于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意见》,全区中学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为重点,向学生进行“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1987年3月,根据国家教委和省教委部署,全区中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1995年3月后,各中学根据国家教委《中学德育大纲》要求,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对高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1996年后,各校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为指针,组织广大师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组织学生参加庆祝香港、澳门回归以及国庆五十周年等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06年6月,为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落到实处,根据《抚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家同创”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精神,各校全面开展“校家同创”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从小处着手,注重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增强学生家庭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011年,市纪委、市教育局组织教育专家、资深德育工作者编写出版《廉洁修身教育读本》,作为地方校本教材。该读本不拘泥于深奥的廉洁修身道理,深入浅出,被媒体称为“江西省内德育教材的首创”。全市各校对这一工作抓得较扎实,作出有益探索。
   二、教育方法 (一)课堂教育 清末,抚州中学堂、建昌中学堂及之后的私立毓灵女子初级中学,都通过读经讲经和修身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民国元年(1912),域内各公、私立中学取消读经讲经课,仍以修身作为必修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格。17年,各中学开设党义课,宣讲“三民主义”等,并规定党义课不及格,不得升级。根据教学计划,域内初、高中均开设“三民主义”课。24年,教育部下令,学校设童子军课,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智、仁、勇品德的忠良国民。27年,“三民主义”课改为公民课,直至解放前夕。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中学各年级均开设政治课,每周2课时。此后,中学各年级政治课名称虽有变动,但政治课始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中学政治课主要用于读毛主席语录,进行大辩论、大批判。1969年秋,开设毛泽东思想课,1972年复为政治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中学按教育部要求规范政治课教学。1978年,初中一年级学《社会发展史》,初二、初三年级学《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高一年级学《政治经济常识》,高二年级学《辩证唯物主义常识》。1980年9月,对学习内容作调整,初一年级学《青少年修养》,初二年级学《政治常识》,初三年级学《社会发展史》。1982年,初二年级改学《法律常识》。1986年,根据国家教委《中学思想政治课实验大纲》,课程改为初一年级学《公民》,初二年级学《社会发展史》,初三年级学《中国革命建设常识》,高一年级学《科学人生观》,高二年级学《经济常识》,高三年级学《政治常识》。
   从90年代起,中学政治课统一改名“政治思想常识”课,高一年级学《哲学常识》,高二学《经济常识》,高三学《社会常识》。全区中学按规定配齐专兼职教师,开足课时,同时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教学改革实验和优质课评选活动。1991年成立地区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有组织地开展政治课教学研究。各校在政治课教学中,注意突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逐渐多样,除讲授法外,还有讨论式、练习式,以及参观、调查后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以及中小学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称分科《纲要》),要求各校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指示,发挥这四科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作用,并明确提出各科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此后,全区各中学注意把各学科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语文学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自然而然地“动情”“生情”“移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历史、地理学科则坚持史论结合,古为今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数理化生等学科不仅注意发掘教材中隐含的唯物辩证法,“渗透”思想教育,还特别注意通过理化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真理”,接受教育,并从中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与艰辛。同时,各校还注意发掘音、体、美学科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各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1996年11月,全区第二届中小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研讨会收到论文97篇,提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注重必要性、学科性、系列性、有效性。
   2000年后,全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目的和任务为依据,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为出发点,用先进的思想体系武装学生头脑,用切合时代脉搏与青年心理特征的丰富内容影响学生思想,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大纲》规定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哲学基本理论、逻辑学基本概念、科学发展观基本要素、道德修养基本准则以及形势政策分析基本方法。根据高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树立公平正义、克己奉公、民主法制理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培养健康人格,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以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孝亲感恩、自立自强。
   (二)课外教育 清末,域内中学主要通过学堂监督、经史传教以及强制性措施规范学生行为。基本方法是进行灌输,同时用一些“忠臣”“名人”“孝子”故事感化学生,培养学生忠孝思想。光绪三十二年(1906),根据清廷规定,各中学课堂悬挂《圣谕广训》,令学生遵守,规定学生不得干预国家政治,不得离经叛道,不得妄言怪论等,以此限制学生思想行动。
   民国时期,全区中学课外思想教育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公益劳动及制度规范学生行为。采取级任制管理办法,每学级设一专任教师负责训导学生。在教育方法上,提倡积极指导,反对消极管理。其时,各中学先后成立学生自治会等团体,由教职员予以指导,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民国24年(1935),全区中学设童子军。学校训育工作一般采用个别训导及团体训导相结合的方式。规定每周星期一第一节课举行纪念周活动,全校性集会和“公民训练”,由校长、训导主任等进行“训导”。25年,各中学训育主任、公民教员利用各种集会和参加学生团体活动,将三民主义教育、党义教育、反共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渗透于学生生活中,随时侦悉学生思想言行,予以控制。27年,各中学实行导师制,规定学生须信仰三民主义并服从领导,分级分段设导师,由主任导师或训育主任对全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学业、身心健康,施以严密训导,两次受到导师退训的学生,即由学校开除。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28年,教育部通令各中小学,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为校训,开展“新生活运动”,每一学级设级主任1人,掌握该级的训育和管理事项。各中学制订学生遵守通则,明确规定禁戒事项。30年,各中学训导工作注重生活、思想指导。对学生课外活动,学校教员负训育责任,要求教师破除教学、训育分裂之积习。社会科学、国文教员如有迎合学生好奇心理、言论偏激者,训导人员报告学校当局处理。32年,各中学作为社会教育中心,向当地群众开放,开展德育日活动。活动内容为举行国民周会,宣传重要法令、时事政策;推行新生活运动;推行社会服务工作。崇仁、广昌等县立中学按年级轮流参加德育日活动。35年,江西省政府制定《整理各级公私立学校校风校纪办法》,各中学加强对师生思想控制,其中对学生自治会控制尤为严厉。规定学生自治会由校长及主管训导人员负责监督,各种会议及活动由学校分别选派教职员担任指导,学生自治会不得参加各种团体活动或校际联合组织。学生凡有“越轨行动”,即予严厉制裁;凡鼓动学潮之教职员,予以解聘;并规定因学潮而开除的学生,其他学校不得“收容”。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各中学废除训育制和导师制,建立教导合一的班主任工作制。教师摒弃简单粗暴的思想教育方法,通过谈心、讨论、书面交流等办法加强与学生沟通。在充分研究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基础上,坚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学科活动、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使学生不断受到熏陶和教育。
   20世纪50年代初,全区各中学通过张贴标语、办宣传栏及学习园地、组织学生看电影《白毛女》、组织文艺宣传队开展宣传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分子参加征粮、剿匪、土改等工作。抗美援朝期间,组织学生投身爱国捐献、参军拥军等运动。稍后,又组织学生参加合作化运动。学校号召学生以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为榜样,努力培养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1958年“大跃进”,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参加大炼钢铁和农田基本建设运动,让学生在革命和生产实践中“炼一颗红心”。
   60年代,全区各中学图书馆、阅览室普遍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读健康有益书籍。不少学校还组织文工团,让学生参加排演具有教育意义的歌舞、戏剧,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学雷锋运动,还号召学生学少年英雄刘文学、学“草原英雄小姐妹”、学向秀丽、罗迈生,大家都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以艰苦为荣、助人为乐、不计名利,好人好事大量涌现,校风为之一新。
   “文化大革命”期间,域内各校纷纷组建“红卫兵”组织,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不久,“停课闹革命”,学生写大字报、开展大批判、大鸣大放、大辩论。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乱揪乱斗,乱抄家现象时有发生。最后发展到“红卫兵”组织间武斗不断升级。“复课闹革命”后,这些现象虽有所纠正,但“左”的思想影响在学生中久未消除。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拨乱反正,全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正轨。课堂之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按教育方针和中学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思想实际,配合社会和家庭,采取多种方法,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校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发挥英雄模范的榜样作用,一直注重开展学雷锋活动。80年代至90年代,开展学赖宁、学孔繁森活动。还注意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坚持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学生干部活动,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通过学英雄模范、学先进同学,全区中学涌现许多好人好事。1991年,南丰县琴城镇中学初二(1)班学生汤晓玲(女)因舍己救人而牺牲,被地区教育局、共青团地委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省政府批准其为烈士,各校积极开展学汤晓玲活动。1998年6月2日,临川一中高三女学生郑水荣为保护同学,勇斗歹徒,身负重伤,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赞扬。6月30日,地区教育局下文号召全区中小学生向她学习。1996年3月16日,资溪县乌石中学初三(4)班女学生林艳与撬门闯入宿舍盗窃财物的歹徒英勇搏斗,多处受伤,被评为全区“三好学生”“十佳青年”,《中国教育报》报道其事迹。从1985年起,地区每年都表彰约400名中小学“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并推荐评选省“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仅1993年至1997年间,全区评为省“三好学生”的有200余名,优秀学生干部近60名。1999年,全区有278人被评为省“三好学生”,85名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
   80年代以后,各校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1982年起,全区以每年3月为“文明礼貌月”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宣传活动,受到很好的教育。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奖惩结合。学校每周均召开班会,民主生活会。学期结束,还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操行评定,依据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发展情况,评出先进,予以表彰,激励后进。对违反校规的学生,提出批语作出相应处理,以达到防微杜渐目的。
   校园文化逐步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既注重基础建设,又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熏陶。1992年后,全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新发展。各中学美化环境,重新设计学校布局,狠抓国旗法的执行,制定校训,创作校歌,创办校报,建立文化走廊、宣传橱窗,充实图书馆、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陈列室等。全区最早恢复学生阅览室是南丰县一中,80年代就将小礼堂改为可容纳数百人的学生阅览室。以后,临川中学、广昌县一中、临川市二中、南城县一中等校随着图书馆建成,先后开辟学生阅览室。
   各县(市)利用本地丰富资源,逐步建立一批德育基地,临川的王羲之洗墨池、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墓、汤显祖纪念馆,南丰县曾巩读书岩,宜黄县黄陂、东陂战役旧址,金溪县金溪战役纪念碑,广昌县沙子岭毛泽东旧居,黎川县湖坊乡闽赣省苏维埃旧址,宜黄、南城、资溪、黎川、乐安、崇仁等县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南丰县一中、二中修建赵醒侬烈士塑像,临川中学修建傅烈、李井泉、舒同、饶毓泰、余瑞璜、游国恩塑像等等。临川中学、临川二中、南城一中等学校还设有校史陈列室,新生入学第一课即参观校史陈列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校教育。
   地区编写的乡土教材有《赣东烽火》《可爱的抚州》《光照临川》《抚州简史》等。《抚州简史》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批准,列为全区初中乡土教材。各县(市)编写教材包括:《可爱的家乡崇仁县》《赣东明珠·崇仁》《发展中的临川》《临川故事》《千年古邑话南城》《红星照我上征途》(广昌)《广昌英烈传》《赣东明珠金溪县》《陆象山的青少年时代》(金溪)、《大山的脊梁》(资溪)、《可爱的乐安》《乐安英烈》《流坑人文景观》(乐安)、《可爱的家乡——东乡县》《奋进中的宜黄》等。
   各中学普遍建立家长会制度,开办家长学校。黎川县二中等还设有家长联系卡,随时收集家长意见和要求。1996年6月,黎川县教育局被省教委评为全省家长函授学校办学先进单位。1997年6月,黎川县日峰镇教办被评为全省家长函授学校办学先进单位。不少学校还与当地公安局、派出所建立联防关系,开展“警民共建文明校”活动,请武警官兵培训学生,打击社会不法分子,净化育人环境。
   全区中学在德育工作中注重不断改进方法,总结经验。1991年11月,地区教育局下发《抚州地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管理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德育工作的计划管理25分,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40分、德育工作的质量管理(学生思想品质)35分。在学校的整体评估中,即凡德育评估不及格者,学校评估为不及格。每1年~2年,地区组织人员对各中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一次评估,以促进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地区教委组织人员参加省教委主持的《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1992年,南丰县莱溪中学开展培养初中学生国家意识、爱国情感实验,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南城县一中坚持每晚组织学生按时收看《新闻联播》,集时事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于一体,被誉为“珍贵的营养晚餐”,这一成果由中宣部和国家教委收入《爱国主义教育100例》一书。1995年,南城县被评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县,南城县一中和南丰县一中被评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学校。黎川县一中从1996年开始的“3+1”德育实验(“3”是3点基本教育目标: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1”是开展一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省内外多家报刊作报道,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奖。2000年,该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同年,临川二中也以突出的成果被江西省定为中学德育示范学校。
   2000年后,抚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及各县(区)市组织人员编写不少“乡土教材”,发挥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进而热爱家乡。随着全省、全市加强校本教材工作的推进,全市各校编写一大批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读物,实施爱国、爱家、爱校、廉洁修身教育。2006年—2010年,在全省首创并推广实施“校家同创”德育工程,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力量,形成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科学育人新格局,开创一种“以人为本、校家同创”的德育教育新模式,荣获“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并被列入市“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期间,全市有65万中小学生从中直接受益。2011年,市纪委、市教育局在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廉洁修身教育,同时开展演讲、征文比赛以及文艺演出、“开学第一课”等活动,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坚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加强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五节 体育 美育 卫生 劳动 一、体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公立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抚郡中学堂、建郡中学堂都设置体操科,每周2小时,配备专职体育教习,进行列队操练。
   民国初期,全区各中学体操科每周增至3小时。民国4年(1915),各校开始增设体育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武术之类传统体育活动,有时开展体育竞赛活动。12年,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体育教习改为体育教员。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相继在学校出现。16年,初中每周增设童子军训练2节;高中增设军事训练2节。19年,宜黄县举办首届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参赛运动员240人。23年,临川县通过预选赛选出男选手19人、女选手6人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运动会,其中4人获锦标,11人入选省代表队,参加武汉华中运动会,其中沈时获万米冠军。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中学贯彻毛泽东主席1950年“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和1953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等指示,不断加强体育教学工作,除按部颁教学大纲开足体育课外,还注意科学安排运动量,改革教学方法。体育课主要开展球类活动和简单队列操练。各县(市)中学先后创办各种类型体育运动队。1954年,国家体委、教育部等5个单位联合推广少年儿童广播体操,成为中学体育课内容。1955年9月,全区中学推行国家“劳动卫国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劳卫制”),积极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此外,组织学生做课间操、眼保健操,注意培养体育运动积极分子。1956年后,教育部颁布新体育教学大纲,中学体育教学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1958年,全区中学全面开展“劳卫制”锻炼,但出现“指标到班,任务到人”违背体育锻炼初衷的不实际做法。9月,临川县上顿渡中学、李渡中学分别开办田径班,每班50人,学制2年。11月,省委宣传部和教育厅在临川县召开全省中小学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临川县在会上介绍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经验。临川县上顿渡中学于当年被教育部、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体育运动红旗学校”。由于受“大跃进”影响,会议要求各中小学校在年底前基本实现“四红”,即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高中毕业生达到二级标准,等级运动员和普通射手数也要达标。面对过高、过急的要求,许多学校“大干快上”,突击训练,突击测验“劳卫制”项目,突击测验等级运动员,出现虚报“劳卫制”和等级运动员“达标”现象。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学生物质供给减少,中学体育运动受到影响,学生体质有所下降。1964年,国家公布《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一些县(市)中学被列为达标重点学校。是年,崇仁县一中有94人达一级标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中学体育教学先是被劳动课所代替,后又改为军体课。体育竞赛一度中断。1971年,国家教育部、体委重新公布《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临川县等8所完中有756人达标。1973年,地、市体委联合创办抚州业余体校,从各中、小学选送在校学生进行业余训练。1976年,抚州业余体校改由地区体委承办,设有篮球、排球、田径、射击、女子举重5个班,先后为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46名。1976年,正式创办抚州体校,开设举重、乒乓球、田径3个班,坚持长年训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中学体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9年,全区中学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委《中学生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新的《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两课”(两节体育课)“两操”(早操、课间操)活动,按江西省《中学体育教学常规》及地区教育局《抚州地区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开展体育教学,并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学校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逐渐增多,还涌现一批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优秀教师。1982年2月,临川县二中傅汉兴、广昌县中学吴绍辉获《光明日报》《文汇报》《体育报》联合组织评选的“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同年11月,地区教育局印发《抚州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暂行规定试点检查验收工作会议纪要》,通报抚州市一中、进贤县一中等4校达标人数,其中抚州市一中学生体育达标比例为:1980年25%,1981年35.8%,1982年41.8%。
   1984年,地区成立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组,以促进学校体育课教研活动的开展。1985年10月,地区教育局、体委颁发《抚州地区贯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一批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先后被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时,各校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检测,金溪县城镇中学达标率80%,农村中学达标率20%。全区有中学生26023人,达标人数4083人,其中临川县一中、临川县二中两所重点中学达标率60%,其余普通中学达标率40%。1987年起,地区教育局规定,凡体育不达标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各校组织学生参加达标训练,并建立《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登记卡》。至此,抚州体校为省体工队输送13名运动员。临川各中学举办19届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还举行多次全区中小学运动会、田径会。全区中学从80年代初到1987年开展的体育观摩教学活动128次。全区中学生体育运动会每年举行1届。1988年3月,地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实行中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合格登记卡的通知》,将体质健康体育合格登记卡作为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报考凭证之一。次年,广昌一中体育达标率89%,被评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1990年2月,临川二中成为百所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之一。3月,国家教委、体委发布经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区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同年,在全省中小幼自制体育教具比赛中,抚州地区获三等奖以上12人次,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2年,地区教育局、地区体委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通知》,各中学认真执行。是年,金溪县中学达标学生由1986年的489人增至4000人。全区中考招生进行加试体育试点,体育占50分,计入总分。地区教育局下文同意临川二中在抚州地区小学、初中招收有培养前途的学生运动员,还成立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研究会。1994年起,中考招生加试体育在全区推广,成绩由50分改为30分。测试项目为:男生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女生50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至1996年,全区中学为体育院校输送数百名合格新生,仅广昌县一中就达百名。全区中学从80年代初至1997年开展体育教研活动40余次,举行全区性体育优质课竞赛10次,还组织参加全省中学体育优质课竞赛,有10人次获奖,其中7人获一等奖。临川市一中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破全国纪录1人,破省纪录5人次;广昌县一中获省运动会金牌1枚。1997年12月,地区教委在全省率先组织“三操两仪”(“三操”指第8套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学校自选团体操;“二仪”指升旗仪式,鼓乐队仪式)评比竞赛活动。至1998年,临川市二中在全国级(少年)比赛中获金牌4枚,铜牌1枚;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25枚,银牌15枚,铜牌34枚;先后向国家田径队输送运动员2名,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6名。是年,省教委批准该校为江西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每年面向抚州地区招收体育特长生30名。同年5月10日—12日,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临川市二中举行,抚州地区获中学男子组第一名,女子组第6名,团体总分第3名,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1999年,为确保中考体育加试的质量,地区向各县(市)派出工作组进行监测。
   2000年5月14日—16日,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农业部对东乡县进行体育工作达标验收,被抽查单位有东乡一中、小璜中学、虎圩中学、东乡二小、东乡实验小学及小璜、孝岗、虎圩、店前等4个乡镇。验收内容有体委的田径场、灯光球场、游泳馆等硬件是否齐全;各校体育器材、设施、师资、课程是否到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是否活跃。经验收,国家体育总局宣布东乡县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县,为全区第一个全国体育达标县。至2000年,全区中学先后有14校43次被评为省、全国施行国家体育锻炼达标先进单位,省、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2008年,体育学科易名“体育与健康”学科。该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掌握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促进青年学生自我锻炼,进而养成终生锻炼习惯的一门重要课程。各校“从田径、球类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水上或冰雪运动、新兴运动、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课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保证1学分。各校从高一至高三年级都开足这一课程(学校体育竞赛成绩详见本志卷二十三第三章《体育》)。
   二、美育 清末,抚州、建昌两府中学开设有修身、图画、体操课。文实分科后,文实两科的通习课增设手工课。同时对学生仪表有所规范。
   民国时期,域内中学除设有音乐、图画、体育课外,还开展一些游艺活动。抗日战争时期,教师教学生唱抗日歌曲,师生组织宣传队,以抗日歌舞、街头剧、宣传画等进行抗日宣传。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经费严重缺乏,加上音乐、图画、体育课师资、器材不足,开课困难,美育工作难以顾及。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中学都开设美术、音乐课。美术课讲授基础知识,还指导学生静物写生。音乐课讲简谱,有的还介绍五线谱知识。其时,要求学生必须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并教唱其他革命歌曲及一些健康向上的抒情歌曲。学生在开会或集体活动前都唱歌,还不时开展拉歌比赛。课余时间,学校组建文工团,师生同台唱歌、跳舞、演戏,有的还组建号鼓队。要求学生衣着整齐,不穿奇装异服,不穿背心、拖鞋进课堂,不烫头,不讲脏话,不随地吐痰等。通过上述活动,不断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
   “文化大革命”中,各中学强调人人唱语录歌、唱革命样板戏、跳“忠字舞”,纷纷组织文艺宣传队做宣传。师生还以漫画、宣传画等手段参与运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学美育工作日渐丰富多彩。初中仍设有音乐、美术、体育课,高中则设艺术、体育课。高中艺术课既有美术内容,又有音乐欣赏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受到艺术感染和美的启迪。开大会时,唱《国歌》《国际歌》。初中学生集体活动时,有时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不少学校还创作有校歌。从1981年开始,全区中学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师生共同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努力塑造自己美的心灵。大家都注意使用美的语言,注意改善校园环境。1984年后,随着财政对教育投入增加,广大干部群众捐资助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各中学加大校园建设力度,美育环境逐步形成。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日趋活跃,宣传画廊、学习园地形式多样,校园歌曲在学校广泛传唱,一些通俗歌曲也在学生中得以流传。为丰富学生课余活动,临川一中、二中及各县(市)一些普通中学还开办音乐、美术、书法等特长班,不少中学建立文艺宣传队、号鼓队、器乐小组,各种艺术类兴趣小组在各中学普遍建立。地区、各县(市)还间或组织中学文艺调演。1987年后,全区每隔一年举行一届中小学艺术节,每届都有学生1000余人参加比赛。在艺术节中,既有文艺调演,又开展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并以每个节目、每个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为标准,评出个人奖、团体奖,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表演和艺术作品的水平和对美的感悟力。90年代,韵律操、第八套青少年广播体操推广后,美育又增添新内容。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课与辅导水平也不断提高,1995年至2000年,先后有2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全国音乐、美术优秀教师;1名中学教师被评为全国艺术类教育先进个人;1名中学教师获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三等奖。广昌一中、金溪县实验小学被评为全国艺术类教育先进集体。9名教师获全省中小学教师音乐、美术优质课竞赛或教师技能、技巧、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所中小学获全省号鼓队演奏比赛金奖。
   2002年—2011年全市部分学校学生参加艺术竞赛获省级以上一等奖情况 表22—4—19 三、卫生 民国时期,域内各中学注意开展卫生工作。公立中学都设有保健医生。学生每天打扫教室,学校定期开展卫生检查。民国20年(1931),各地设立健康教育委员会,开始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及卫生、环境监督。26年,崇仁县卫生院视察学校卫生12次,给850名学生体检,实施缺点矫治28例。34年,崇仁县卫生院给299名学生体检,查出缺点155例,矫治83例,矫正31例。36年,宜黄县对县城3所学校574名学生进行体检,发现患有疾病者95人,治疗91人。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学校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注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加强防病措施,矫治学生常见疾病,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1951年夏,全区中学开展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通过举办卫生讲座等多种形式宣传卫生知识及防病措施,制订卫生晨检制度。学生会和各班均设卫生委员,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10月,临川联中有8人参加省委贯彻毛泽东主席“健康第一”批示的全省中学健康教育会议,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1953年,各县(市)普遍建立学校保健工作指导委员会,各校亦成立相应组织,并对中小学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大力推动学校保健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1955年暑假,仅东乡县就训练保健教师15名,配发保健药箱13只。1956年后,各校进一步健全保健组织,成立学生卫生队,推行卫生工作责任制。同时加强对保健人员的业务训练,提高其业务水平。仅1960年,抚州市就培训保健教师70名。1964年7月,省教育厅和卫生厅对南昌、抚州等七市一镇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检查,抚州镇一中等20所学校卫生工作受到好评。1979年,全区中学按《中小学卫生暂行规定》加强卫生工作,学生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统一做眼保健操;同时按卫生标准改善教室采光条件,保护学生视力。1982年,广昌县教育局、防疫站对广昌中学28间教室的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只有16间教室基本达到卫生标准,有12间教室采光照度极差,“Ⅰ”字型教学楼大部分教室采光照度严重不合格。对此,学校按卫生标准作改进。各校每年均开展校园植树、栽花、种草活动,美化校园,校园环境普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同时,各中学均开设生理卫生课,通过课堂教学和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青少年卫生知识。许多学校还建立校医室,配备1名至2名校医,在做好学生日常保健工作的同时,定期帮学生体检,把防病治病工作做在前头。
   20世纪80年代后,域内少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注重智育,出现忽视体育卫生工作倾向,不少学生体质有所下降。1980年,抚州市一中高一年级学生近视率达40%,90%的学生体重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临川县一中720多名学生中,视力减退者427人,占59.34%,其中视力0.3以下者147人,占20.41%。据崇仁县一中学生健康卡记载:1981年第一学期,受检者941人,未发现严重疾病,唯视力减退者192人,占20.4%;第二学期,413人受检,视力减退者101人,占24.45%。1982年1394人受检,515人视力减退,占36.9%,1983年,1709人受检,822人视力减退,占48.1%。1984年,2022人受检,1158人视力减退,占57.27%。学生视力减退幅度呈上升趋势。1984年,对广昌中学等校1056名学生进行肠道寄生虫病调查,查出蛔虫感染656人,占62.12%;钩虫感染45人,占4.26%。同年,地区对19所非重点中小学1567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查,不少学生患有近视,且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据1989年大中专考试统计,全区上体检线的3020名应届毕业生,体检完全合格仅1701人,合格率为56.34%,其中因身体有种种情况而限报有关专业1322人,限报率为43.66%。因身体条件不合格而未被录取者不少。针对上述情况,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注意改善教室采光条件,大力抓好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注意劳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心身愉快健康成长。各地进一步加强中学校医室建设,落实校医编制,提高校医素质,为校医室添置机械设备和常用药品。进一步明确校医室任务是宣传贯彻医疗卫生方针政策,预防流行性突发性疾病,治疗小疾小伤,担任卫生知识教学,讲解卫生保健知识,并协助学校管理校内环境卫生,督促检查每周1次校内大扫除,参加学生卫生检查评比活动,进行每学期1次的师生健康检查,负责建立健康卡片、病历档案,掌握师生健康情况。地、县(市)教育部门加强体育卫生检查督促工作,每隔1年或2年召开1次全区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或进行全区性的体育卫生工作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1988年,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要求从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掌握适度、适当原则,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方面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全区先在重点中学开展试点,然后全面推行。进入90年代,地区教委先后转发国家教委《学生卫生工作条例》《1994年全国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公告》及省教委《1996年全省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情况的通报》,针对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情况,要求全区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共同做好学生视力监测和近视眼防治工作。南丰县一中、崇仁县一中被省教委指定为学生视力监测学校。1998年,各校对碘制品、加碘食品、含碘保健食品以及学生用药进行全面清查,并开展以“一灭三管”(灭苍蝇;管水、管粪、管饮食卫生)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活动。1999年,全区中学贯彻执行省教委《关于加强学校卫生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通知》,加强对食品卫生管理,健全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疫情报告制度。同时,各地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学校按教学计划要求,每周开设1/2课时健康教育课。
   2000年7月后,全区中学执行地区教委、卫生局转发省教委、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学校饮食饮水卫生要求暂行规定”的通知》,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在学校流行与发生,保障学生身体健康。10月11日至是月底,地区教委、体委、卫生局、民族宗教局、科委联合组织50余名工作人员,对临川市三中、十中、四小、湖南乡中心小学7800余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检测和调研,发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而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男学生和女学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如视力,城市学生一般比农村学生差,男同学又比女同学差。整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跑步、跳远等,城市学生明显好于农村学生,反映出学生生活条件、学习条件等差异。为国家制订体育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全民健康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地区教委针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各校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按规定开足体育课,保证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艺、体育活动。2000年后,全市各校制定《卫生管理方案》《卫生检查及环境管理方案》等,针对环境卫生、教室卫生、饮食卫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把卫生教育、卫生工作作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展示师生形象和素质的一个重要窗口。按照“方案”要求,各年级各班对各自的教室、宿舍及责任区每天进行两次小扫,每周一次大扫;对于突击性清扫任务要求在通知后要及时、按时、高标准完成。“方案”还规定了检查标准及措施,具体明确。此外,还进行预防流行病、传染病的教育,教学卫生教育,生活卫生教育,预防近视眼的教育。
   四、劳动 清末,域内中学堂无劳动课。
   民国初,各中学虽有劳作、手工课设置,但劳动教育未被重视。民国21年(1932),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以“劳动生产”训导各级学校。是年6月,省务会议通过《二十年度改进本省教育实施方案》,把“教育生产化”列为原则之一。23年,全区先后创办以中学师生为团员的青年劳动服务团及青年假期劳动服务团,利用寒假及星期日参加社会劳动服务。各校设有劳作课,倡导学生热爱劳动。但鉴于当时教育体制,劳动教育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明确提出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中学把劳动教育列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1954年,全区将劳动课正式列入中学课程表,并号召青年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专区和各县(市)成立高小、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和升学指导委员会,广泛深入开展劳动教育。1957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域内各中学增设劳动技术课。同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带到工厂、田间的劳动现场上课,让学生向工人、农民学习。1958年,各校纷纷兴办工厂、农场,组织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但在“大跃进”影响下,一度出现学生劳动过多现象,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文化大革命”中,各中学实行开门办学,学生下到工厂、农村劳动,参加政治运动。师生劳动频繁,影响课堂教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轻视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得到改变,但一度出现忽视劳动现象。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在新的条件下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此后,各校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并给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使学生逐渐养成劳动观念。各中学相继开办校办工厂、农场,其中临川二中校服厂、临川一中印刷厂、临川中学精密铸造厂、南城县龙湖中学柑桔园等都办得很有特色。1991年起,全区中学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对学生加强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中学普遍建立劳动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方案。年底,全区共建劳动基地2304个,土地面积为1861公顷,学校勤工俭学开展率达92%,总收入689.7万元。1986年至2000年,全区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助教育经费达1.6亿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亿元。
   2000年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全市各校原有的农场纷纷转包给当地农民,劳动课基本没有安排。对此,学校开展“校家同创”德育工程的同时,大力提供劳动教育。其内容:树立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劳动的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而这些内容的实现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参加扫地、倒垃圾、擦桌子、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等家务劳动。教育他们学会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安排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打扫街道、打扫教室、义务植树、主动给敬老院老人洗衣服、收拾房间、擦玻璃等。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为希望工程捐款……开展社会调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抚州一中校门 第六节 中学选介 抚州一中 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抚州知府何刚德在书院旧址创办抚郡中学堂,到2011年,三迁其址、九易其名。11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这里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和著名学者,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傅烈、傅大庆、李井泉、舒同等;有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饶毓泰、余瑞璜、程孝刚、艾兴、邱定藩、游国恩、丁秋林等200多人;有业绩卓著的企业家王兹华等200多人;有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500余人。
   该校坐落在市区中心,校园占地近200亩,金棍园、绣花楼、名人网、惺园等亭台楼榭,茂林修竹,绿化覆盖率达70%,是全国绿色学校;有现代化的教学楼6栋,共106个教室;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健身房、室内体育馆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优秀传统项目学校;多媒体教学普及率达到100%,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和大、小演播厅等现代教学设施在全省堪称一流。2011年有在校学生6169名,在职教职工343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45人,全国十大杰出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共130余人。特别是开始于1985年的5年制超常实验教育,在1990年创造一校一年录取少年大学生15人、占该年全国招生总数1/10的奇迹,轰动海内外。此项实验为省教育科研重点项目,至2011年共培养140多名少年班大学生,为全国之最,被誉为“少年大学生的摇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校在1980年代就成为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江西省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2007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省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省和谐平安校园示范学校;2011年被评为全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临川一中新校区 临川一中 创办于1955年秋,校址设在上顿渡镇,是江西省首批优秀重点中学。201 1年有在职教师486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高级教师166人,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负责人及市学科带头人18人;有教学班125个,在校学生9800人。 该校老校区占地105亩。教学设施齐全,达部颁标准。多媒体教室、电子视听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画室、琴房、健身房、400米标准跑道的田径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居全省先进。高中新校区占地336亩,该校实行 “一校两区”管理模式,是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生源基地。恢复高考至2011年,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新生4万人。特别是2002年至2011年,共有214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2011年高考,创造了一所学校摘取全省文、理科两个第一的奇迹:先后被评为中国百强中学、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中国十大名牌中学等。
   该校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适时提出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四个转变”,端正办学思想,致力于“三个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办人民满意学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该校始终把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放在首要地位,注重读书习惯、读书方法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团结、勤奋、朴实、求新”的和谐校风。该校把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支柱”来打造,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吸引各地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纷纷前来加盟,教师之间互助友爱,相互协作,形成“严谨、扎实、生动、求新”的良好教风。2008年初,该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中国教育学会培训中心合作,成立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连续4年举办“牛津、剑桥暑期常青藤英语夏令营”活动,组织有条件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英国等欧洲国家夏令营,创办了高中SAT班,邀请外籍教师讲学,接待和聘请外教上百人。大胆尝试与世界知名大学强强联合,开辟多个国外大学留学项目,成立出国留学语言强化班,与加拿大康奈尔公立高中签约成为友好学校,还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萨省大学,法国UT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美国玛瑞埃塔大学等院校之间建立了直升大学的绿色通道,并成为中国留学人才基金会基地学校,为培养面向世界的高层次国际型人才开创新的模式。
   临川二中 创办于1978年9月,后三易其名。1996年1月确定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8亩,校舍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7.2万平方米),有2个400米标准田径场,运动场地4.5万平方米。有设施先进的宽带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和语音教学系统,有达部颁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等实验仪品和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近30万册,生均图书藏书量达部颁二类标准。
   临川二中新校区 该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原则和“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提高,学生要进步”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品德高尚,学业优秀,身心健康,个性鲜明”育人目标,“志道据德,知本达志”的“校训”,把学生的“品德”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健康成长。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该校总结一套“先分后合、强化能力、专人负责、集体作战”和“早期发现、及时指导、课内从严、课外超前”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培养超常少年的经验和做法,仅2000年至2011年,共有94人次获教育部认定的学科竞赛(含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级以上一等奖;江西省多次在该校隆重举行授奖大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五育并举,文理并重,教研并进,课程多元,传承文化,培养特长”的办学特色,高考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茅。至2011年,累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近5万人,先后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3万名高素质优秀人才。该校先后获江西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等荣誉。
   临川区四中 始建于1973年,是全省首批示范性初级中学。初期为普通完中,中期高中部改为职业高中,后期职高取消,成为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占地38.4亩,校舍面积7119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校园面积的60%。2011年有44个初中教学班,学生2265人,教职员工104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辟有200米标准田径场和标准水泥篮、排、乒乓球场,理、化、生实验室、体艺室、美术室齐全,图书馆藏书8万册。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被省委和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人民群众满意学校。该校淳朴、勤勉的校风享誉全市。1996年以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均有几门学科平均成绩居抚州市第一。校舞蹈队曾摘区、市、省中小学文艺汇演三项桂冠。
   临川区六中 创办于1976年,位于市中心赣东大道中段兴鲁坊路28号。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早在宋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便在此开办书院,著书讲学。2011年有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2489名,教师99人,其中高级教师54人,占教师总数50%,省骨干教师2名。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设有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舞蹈室等专用教室。该校历年中考屡创佳绩,录取临川教育集团的人数,高居抚州市前列,各科平均分居抚州市同类中学榜首。该校是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宜黄县二中 创建于1977年,原名宜黄县风冈镇初级中学,1982年改名宜黄县第二中学,并设高中部;1986年,高中部改办职业班;1987年,重新恢复高中部,2004年改为初级中学。原校址在宜黄县东门外,2010年搬迁至城南凤冈镇文中路2号(宜黄县一中原校址)。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5050.19平方米,办学硬件设施有教学大楼、理化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配食堂)、行政楼、运动场;学校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各功能室齐全,各种配套教学设施基本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2011年有38个教学班,学生2505人,教职工136人,其中,高级教师32人,省骨干教师1人,省优秀班主任1人。该校注重办学特色的形成,着情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力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着色未来,注重师生发展潜质的培养;着眼学生的“成人”教育,以活动为载体,创新模式,丰富德育渠道;着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积极快乐”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金溪县二中 始建于1975年7月,坐落在秀谷镇象山南路20号。2001年7月前,为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2001年8月剥离高中后为县重点初级中学。2003年在县城北郊白马路8号创办分校——云林中学,实行公助民营的办学形式。2008年7月县政府收回后,改为金溪县二中云林校区。2011年7月,云林校区与金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校区置换,遂迁至县城新区。该校有新老两个校区,占地218亩,建筑面积44373平方米。其中,修缮一新的云林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达180亩,建筑面积32400平方米。该校承担着全县一半以上的初级中学义务教育任务,2011年有教职工330名,学生5822人,班级92个。2009年6月29日,省文明办到该校召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看特色、看亮点”流动现场会。课改经验多次在省市教研工作会议上推介。该校先后获得江西省“素质教育月”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江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称号。
   东乡县二中 创办于1976年,坐落在县城德政街5号,1977年秋增办高中,1978年秋停办高中,1985年复办高中,2000年开始剥离高中,2002年完全剥离高中。2005年成为办学效益显著的市级重点初级中学。占地面积21亩,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校内有2栋教学大楼58个教室,每个教室都安装1台25英寸彩色电视机,建成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可自办3套电视节目供学生同时观看。多功能电教综合大楼内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教学仪器设施先进齐全,藏书量10万余册,初步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现代化;2011年有教师193人,其中,高级教师29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2人。教学班61个,在校学生4900人。该校教师在全国、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47人次,省级奖85人次;科技小发明竞赛获省级6件;科技小论文竞赛获国家级奖2篇,省级奖4篇。该校形成“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校风和乐教乐学、善教善学、苦教苦学的教风、学风。2004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
   江西美佛儿国际学校 系著名民办教育家、企业家施守春于2002年投资2亿元兴办的一所从幼儿到高中15年一贯制、多学制的全寄宿学校。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107747平方米,2011年在校师生5700余人。该校吸收临川传统文化深厚底蕴,高标准定位,高规格建校,高品位办学。以“自然、人文、环保”为主题规划兴建校园,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校园引进远程网络教育与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系统;所有教室都配置多媒体设备;建有琴房、画室、形体房、乒乓球室、围棋俱乐部等艺术活动中心和足球场及多功能体育馆。学校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硬件和软件上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给力。该校致力于国际合作,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担任学生的口语教学,与国外教育机构和院校联合办学,让国内学生在美佛儿留学,毕业后直接到国外高等院校深造。该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培养一身好习惯”的现代教育理念,笃行“独立、合作、自信、自律”的校训,坚持“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实现教书育人、学校发展双丰收。跻身于全国十大名牌民办学校之列。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教育局
相关机构
政务院
相关机构
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省卫生厅
相关机构
国家教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乐安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