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4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
分类号: G52
页数: 4
页码: 2595-2598
摘要: 民国时期,域内各校按教育部颁《学校管理规程》,对学生进行孝悌、亲爱、义勇、恭敬、勤俭、清洁等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公民知识教育,对女子尤注意贞淑教导;民国11年,小学取消修身科,改设公民科。17年,小学增设三民主义科和国民党童子军科,后又改设党义科,灌输三民主义思想。18年,各小学实施训育制度,训育内容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即所谓“八德”。21年,各小学设公民训练科,实施《公民训练标准》。22年,各校推行“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即所谓“四维”)为生活准则。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小学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抗日救亡思想。31年,教育部颁发《小学训育标准》,各校根据训育细则和起居规律与社交礼仪,对学生进行公民训练和三民主义教育。
关键词: 抚州 教育制度

内容

一、教育内容 清末,域内小学堂思想教育以“明伦理,爱国家”为首务,以“忠君、尊孔”为依归,目的在“养成国民忠国家、重圣教之心”。女子学堂增加不许违背中国传统礼教、不许沾染放纵僻习等要求。
   民国时期,域内各校按教育部颁《学校管理规程》,对学生进行孝悌、亲爱、义勇、恭敬、勤俭、清洁等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公民知识教育,对女子尤注意贞淑教导;民国11年,小学取消修身科,改设公民科。17年,小学增设三民主义科和国民党童子军科,后又改设党义科,灌输三民主义思想。18年,各小学实施训育制度,训育内容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即所谓“八德”。21年,各小学设公民训练科,实施《公民训练标准》。22年,各校推行“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即所谓“四维”)为生活准则。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小学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抗日救亡思想。31年,教育部颁发《小学训育标准》,各校根据训育细则和起居规律与社交礼仪,对学生进行公民训练和三民主义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域内废除民国时期训育制度和公民课、童子军课,各校在高年级开设政治课,广泛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1953年,针对学生毕业去向问题,各校加强劳动教育。1954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劳动、集体主义和纪律教育。1955年,各校对学生开展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尊敬师长、爱护同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大公无私思想、遵守纪律习惯和良好生活作风。1957年,小学各年级每周增设1节周会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时事政策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阶级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1958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周会课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斗争教育和劳动教育;此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教育在各校广为开展。1962年开始,各校经常开展访贫问苦活动,请“三老”(老红军、老工人、老贫农)作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参观家史展览、村史展览、厂史展览。1963年,阶级教育进一步深入。各小学掀起学雷锋热潮,雷锋事迹和雷锋日记成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重要内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提出“兴无灭资…“造反有理”,破“师道尊严”,反“修正主义”,学校正常的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拨乱反正,革命理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逐渐受到重视。1978年,地区文教局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各校大力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红花少年”评比活动和新时期总任务教育。1981年,域内学校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向学生进行国家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同时,各校广泛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活动和争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同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各种评比竞赛。1983年,增加“三热爱”教育内容(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根据省司法厅、省教育厅要求,小学四年级以上思想品德课用四分之一时间进行法制教育。同时,各校继续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和纪律教育。1987年,各校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并将有关内容作为思想品德课补充教材;在每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1节至2节法制教育课。1988年,各小学开始试行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1989年,各校贯彻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进行国情教育和“三热爱”教育。次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国情教育采用省教科所编国情教育读本《祖国在我心中》,作为补充教材。
   1991年,各校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坚持对青少年进行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精神,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97年后,域内建立分级负责制,把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工作列入学校评估检查的重要内容。
   2000年后,各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整体规划江西省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200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各校积极开展以《光辉历程八十年》为主题的“红心永向党”读书教育活动,在学生心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2年4月,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在中小学校开展反邪教教育的通知》要求,各校积极开展各种宣传科学精神、珍惜生命的主题活动,并主动与家庭、社区配合,加大反邪教教育工作力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6月,各校举行青少年学生“弘扬井冈山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读书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2月,各校组织学生学习《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制教育。2003年,市教育局等部门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读书活动,主要内容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04年,各校开展建国55周年庆祝活动。市教育局举办以讴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为主旨的征文、演讲、报告会及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坚定广大师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2月,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举办全市青少年学生“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读书教育活动。8月,全市中小学校集中开展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为主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9月,开展全市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包括:中小学生动漫制作比赛活动;校歌创作、演唱比赛活动(百首歌曲学唱、传唱活动);新童谣、儿童诗歌、儿童歌曲、小话剧和课本剧的推广普及、创作和诵读、表演比赛活动;电视新闻、专题片、宣传教育片的制作和播出活动;绿化、美化校园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70周年为主题,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全面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
   2006年,市教育局下发《抚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家同创”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简称《方案》),在全市实施“校家同创”工程。“校家同创”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开展教师德育工作能力培训活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课题研究活动;创办家长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家互动活动;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环境,开展“阳光网”申报、入网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做好学生家庭及周边环境调查登记活动。各校根据《方案》要求,创新德育模式、充实德育内容,校家联合互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育人新机制,共同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誉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后,这一活动被长期坚持下来。2008年底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校家同创’工程”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2011年,“校家同创”工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同年,“红色之旅”读书教育活动在全省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抚州市被评为“红色之旅”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市。临川区实验小学等11个学校被评为“红色之旅”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学校。2007年1月,市教育局开展以“八荣八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读书征文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5月,开展“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宣扬方志敏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精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7月,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各校贯彻通知精神,通过集中宣传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教育宣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革命精神教育活动、主题演讲活动、师德建设活动、理论研究活动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加强青少年廉洁教育,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2008年2月,贯彻市教育局等部门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迎奥运、促和谐”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鼓励广大少年儿童为2008北京奥运会喝彩,抒发对“团结、友谊、进步”奥运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4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廉洁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小学阶段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各校按照《纲要》精神,进一步加强“廉洁文化进校园,廉洁教育进课堂”工作。2009年,市教育局等部门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组织开展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活动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深入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2010年,各校以“生态与环境”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环保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意义,体会到生态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2011年2月,贯彻市纪委、市教育局通知精神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读书活动并举行“廉洁教育”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各校成立廉洁修身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向学生免费发放《廉洁修身教育》读本;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板报、墙报、橱窗、广播、网络等教育资源优势,传播廉政文化精华,挖掘并传递廉政文化信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推进廉洁修身教育。所编印的《廉洁修身教育》系列读本经省教育厅审核并向全省中小学推荐,成为全省第一本省级廉洁修身教育地方教材,也是抚州市唯一的一本省级地方教材,填补抚州市省级地方教材的空白。
   二、教育方法 清末,各级小学堂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修身课、读经讲经课和教师严厉管束来进行,颁布规章禁令为辅助,有斋舍规条、讲室规条、礼仪规条、赏罚规条、学生禁令等。学校气氛严肃,说服教育少,干涉训斥多。
   民国时期,取消读经课,德育工作逐渐由消极管束变为积极教育。各校多自定校训,由级任教师担负校训责任。学生德育首先通过课堂学习进行思想陶冶,除先后安排修身课、公民课、党义课、公民训练课外,还通过国语、历史、地理、社会等课程,结合时事政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建立各种组织,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进行锻炼。活动以校内集会、文体、竞赛、童子军训练等为主,并走出校门参加社会活动。民国32年(1943),省教育厅制定《江西省各级学校德育日工作活动实施办法》,规定德育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并指定各小学必须普遍参加推动民众识字活动和举行通俗宣传活动。但这些活动主要由各中心国民学校开展。其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从30年代开始,各小学主要通过教师作家庭访问和开家长会,联系家长协力同心对学生进行教育。国民学校、中心国民学校还普遍举办家庭教育班,指导开展儿童教育。各校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活动,培养师生感情,因人施教,积极训导,禁止体罚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实施民主管理,提倡说服教育。1950年始,抚州域内小学相继建立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名少年先锋队)和学生会组织,协助学校工作。各地小学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五爱”教育。学校严格管理、严格执行学生守则及班会制度、值周制度,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参加学科竞赛、义务劳动和多种社会活动。在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元旦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听英雄模范报告,从各方面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1952年,各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废止对学生体罚的指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对个别教师的体罚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或严肃处理。1959年,各校开展“文道结合”的讨论,加强各科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渗透。进入60年代,政治课、周会课和主题班会、主题队会都得到加强。学校经常邀请老工人、老农民、老红军、老干部向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革命传统教育。1963年,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各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行正面启发,积极诱导的原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少先队活动停止,代之以“红小兵”组织。1969年后,学校大力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这些活动时间全年为6周左右。各校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如利用语文课、社会课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诚实、谦虚、团结友爱、勤劳俭朴等美德;利用自然课、数学课和各种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刻苦学习、敢于创新的精神;利用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爱美思想、健康体魄、向上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利用历史课、地理课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1978年恢复少先队组织。少先队开展“我们爱科学”等系列活动,不断培养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风气和良好思想品德。80年代至90年代,抚州域内小学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诸如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度,德育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德育工作例会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制度等,结合《小学生守则》的贯彻实施,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各班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总结一周班级工作和学生思想状况;各校每月召开一次校会,宣讲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国内国际形势,表彰校园内好人好事。各校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悬挂国旗、标语,办好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绿化美化校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环境中受到陶冶。1992年,地区教研室编印《小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要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备参考书。1993年,地区教育学会召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研讨会”,收到论文50余篇。各校结合近、现代史中的各种纪念日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科技活动成为课外活动的主阵地。各县(市)还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各完小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劳动基地,课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各小学建有家庭访问制度、家长会议制度。各县(市)团委、妇联和居委会建立校外少年儿童教育组织,开展校外活动。80年代以后,县(市)建起青少年宫、儿童乐园、少儿业余体校、青少年活动之家,不少纪念馆、博物馆、名人墓地被辟为文化传统教育基地。从地区到各县(市)都建有家庭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咨询处,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知识传播。1994年,抚州地区教育局颁发《关于在抚州地区幼儿园、小学开办家长函授学校的通知》,到1998年,抚州地区小学共建有家长学校1205所,占小学总数47%。
   2000年后,各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耐心细致的教育。采取的方法主要有:熏陶法。各小学狠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打造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温馨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榜样法。针对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积极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坚持开展“三好学生”“优秀班干”评选及其他一系列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激励学生团结奋进,使整个校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实践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知识。此外,各地各校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地建设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