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 学校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537
颗粒名称: 第—节 学校规模
分类号: G520.1
页数: 5
页码: 2584-2588
摘要: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谕令各地书院改为学堂,南城县将凤岗书院改为南城官立小学堂。二十七年,清廷再次下令兴办学堂,是年,泸溪官立鹤城小学创立,各地办学之风渐兴。至二十八年,临川、东乡、宜黄、金溪等县共办起小学堂16所。嗣后,崇仁、南丰、黎川、乐安等县亦先后办起小学堂。
关键词: 抚州 教育规划

内容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谕令各地书院改为学堂,南城县将凤岗书院改为南城官立小学堂。二十七年,清廷再次下令兴办学堂,是年,泸溪官立鹤城小学创立,各地办学之风渐兴。至二十八年,临川、东乡、宜黄、金溪等县共办起小学堂16所。嗣后,崇仁、南丰、黎川、乐安等县亦先后办起小学堂。三十一年,新城县钟贤、石峡两地富绅各创办1所私立小学。次年,崇仁县创办陈氏私立小学校2所,东乡县创办向寅小学1所。英国传教士在新城县创办1所教会子弟小学。三十三年,域内办起公、私立小学51所,其中抚州府32所,建昌府19所。宣统元年(1909),基督教美国卫理公会所属组织美以美会在南城创办启秀女子小学校。二年,各地根据学部《简易识字学塾章程》办学塾。此后,先后创办南城私立匡德女子小学堂、崇仁县私立宝水女子小学堂等,不久,女子小学遍及各县。
   民国成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初等小学可男女同校,小学读经一律废止。民国3年(1914),江西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在临川县城创立,同年,广昌县立高等小学校创立。至此,域内各县均办起新式小学校。为促进小学普及工作,各地根据《半日学校规程》,为12岁至15岁失学儿童办起半日学校。4年,初等小学改为国民学校。9年,南丰人包发鸾捐资在城区同时创办5所私立小学。临川人桂瑞藩创办桂桥小学,该校以优良学风和可信教学质量在省内私立小学中名列前茅。18年,教育部颁布《捐资兴学褒奖条例》,一时,临川县城办起震群、震华、双氏、蔡氏、光华等私立小学,乡镇办起培才、竞强、怀圣、培育、临江、金台、仙桂、普育、日新、振中、玉屏、北田、石鼓等私立小学,私立辅仁中学还附设小学部。这些学校后因资金不足多有夭折,但私人办学势头仍然趋旺。农村仍有大量私塾。至22年,仅临川、金溪、东乡、宜黄、崇仁、南城、南丰7县就有私塾1248所,有塾师1263人,入学塾童1.5万人。除全日制小学之外,另设简易小学、短期小学。简易小学实行半日制,招收学龄儿童,上、下午分级教学;短期小学招10至16岁失学儿童,每日上、下午或晚上上课。23年,初等小学在乡村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抚州有初等小学910所,在校学生3.8万人;其中私立小学300余所,学生2万余人。
   1929年—1934年间,乐安、宜黄、广昌、南丰、黎川、资溪等县先后建立苏维埃政府。苏区政府大力开展义务教育,进行扫盲同时创办许多列宁小学,免费招收劳苦工农子弟入学。仅广昌县即办有列宁小学60余所,入学儿童2000余人,不少乡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50%以上,高于1930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8.73%。
   民国24年(1935),根据省教育厅《江西省设立保学暂行办法》,开始推行保学制度,将所有私立初小和完全小学初级部全部改为保学。此后,私立初级小学大减。次年,域内11个县办有各种小学1667所;入学儿童837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55.9%。南城、宜黄、乐安、资溪等县不良私塾均被封闭。
   抗日战争爆发后,域内小学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义务教育。民国27年(1938),各县将办学成绩较好的私塾改成代用保立小学,对私塾管理有所加强。29年,黎川县成立私塾管理委员会,设塾须经批准,教材、课程亦有统一规定。域内私塾有所减少。是年,根据省教育厅《江西省提前实施国民教育办法大纲》,各县开始在保设国民学校,各乡镇设乡镇中心学校,两种学校均设儿童部和民教部。33年,抚州域内各乡镇中心学校和保国民学校改办、设置工作完成,公立学校有所增加。但各校设备大都欠缺,教职工待遇甚低,保学谷多未筹足,学生多不足额。抗日战争胜利后,不少乡镇学校得到恢复和发展,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的南城县启秀小学恢复初级班。35年,临川、南城、黎川、东乡4县办有各类小学1000余所,在校学生5万余人。不久,内战开始,经费紧缺,各县公办小学纷纷停办,大量学生失学。36年,崇仁县天主教神父曾益创办崇正小学。至37年,域内各县几乎都办有教会小学。38年初,国民党政府面临溃败,无心教育事业,小学教育一蹶不振,就连小学教育成效较好的南城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仅18%。域内公立小学不到900所,学生不足3万人,农村遂延师教学,一时蒙馆大增,仅临川县就有私塾696所,学生6190人。
   抚州全境解放后,小学教育逐步发展。1950年,教育部门办公立小学1500余所,在校学生7万多人。同年,各地推行乡村小学“民办公助”“乡学乡办”方针,域内民办小学发展到133所,在校学生3000多人。1951年1月,域内各小学贯彻省政府《优待工农子弟入学的通令》,至次年上半年,域内小学中工农子弟比例占学生总数80%以上。同时,各县根据中央和省政府指示,完成对教会小学接管工作。抚州域内民办公助乡村小学及已登记在案的私立小学逐渐由政府接办。但一些地方过分强调正规化,出现取缔民办小学倾向。1953年,根据省政府《关于整顿小学教育的指示》,对农村小学进行适当合并,群众办学积极性重新得到支持。至1956年,域内民办小学发展到975所,在校学生4万余人。1956年,在山区创办一批多种形式的简易小学,包括早晚班、牧童班、巡回教学、送字上门等。此类学校无固定教室,见缝插针,儿童就近入学,学习年限不定。1957年,域内港航运单位创办水上初级小学,此后企业办小学逐年得到发展。1958年,各行各业“大跃进”,竟提出“苦战五天普及小学”口号,域内办学热不断升温,公办小学大力扩充学额,民办小学村村开花,还创办一批半日制小学,村办小学一时增到2532所,学生7.4万人。域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很快达到90%以上,但办学质量严重下降。
   1961年,域内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学校数量有所回落,招生数由1960年9万人减至5万人。此后两年继续调整,办学质量有所提高。1964年,地委宣传部和专署文教处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学习和推广宜黄县坚持“两条腿走路”办学经验,实行全日制教育与耕(工)读教育并举,提高工人、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率。各县在办好全日制同时,积极开办半日制、隔日制、早班、晚班、识字班、牧童班等多种形式的简易小学,并鼓励厂矿企业开办职工子弟学校。是年,民办耕读小学发展到2000余所。到1965年,域内有小学4837所,在校学生30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3.4%。其中民办小学3268所,在校学生11万人,占小学生总数36.8%。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教师被揪斗,校舍被占用。1968年,省革委会提出“小学不出生产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各县城镇小学大办二部制,农村大量吸收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工农兵登上讲台,小学数量大增。到1976年,域内各类小学发展到8640所,在校学生58.6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7%。有教职工1.8万名,其中民办教职工占74%。是时,各县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流生率较高等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教师中冤假错案得到纠正,教学秩序逐步好转,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抚州市工农兵小学、临川县上顿渡公社小学、进贤县李渡小学、乐安县龚坊公社前进小学被列为地区重点小学。
   1985年,各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体制。此后,乡中心小学实行乡办,县、乡两级共管;村小实行村办乡管。到1986年,域内12个县(市)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国家教委表彰临川县为基础教育先进县。1988年,经省政府组织验收,资溪县达到校园建设“六配套”(即教学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运动场地、围墙和校门、道路和环境化等配套)标准,成为全省先进县之一。1991年底,域内基本实现小学校园建设“六配套”。此后,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半日制小学逐渐改为全日制。
   1992年,各地开展弱智儿童随班就读试验,一些学校设立弱智儿童特殊教育班。1993年,域内共建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对聋哑儿童实施康复教育。通过不断摸索,域内逐步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弱智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教育格局,使相当一批残疾儿童经过学校教育达到小学四年级甚至更高水平。从1996年起,域内县市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一律按学籍管理规定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到2000年,全市有小学2303所,教学点664个,在校学生39万人,素质教育在各级各类小学普遍推行。
   2001年,各县(区)开始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工作。重点是打破村村办小学的小而全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一些村小和教学点。9月,市教委派出12个开学督查工作组,深入到11个县(区)的143所学校进行实地督查。至2001年9月1日,全市203个乡镇教办和中心小学基本合署办公,分流教办人员455人,分流学校管理人员602人;精简学校内设机构318个,精简学校管理人员674人。全市小学实行定编定岗、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共分流教师2918人,撤并小学64所,教学点310个。是年,全市共有小学1974所,教学点300个,在校学生347348人。
   2004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农村教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工资统发”“经费统筹”“队伍统管”。各县(区)通过实施“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贫困学生扶助机制,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金溪县通过省政府“普九”工作评估验收,标志着全市“普九”工作全部顺利完成。2005年,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抚州市财政、教育、民政等部门合力协作,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先由学生提出申请,经学校和村委会考察以及学校评审小组审核后,初步确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再张榜公布7天,最后报县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审批发放。自2005年秋季起,各县(区)加大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力度,全市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网点调整有实质性进展。到2007年,全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实现义务教育由“人民办”向“政府办”的根本转变。是年,全市“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市小学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07%;各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年,全市普通小学(含村不完全小学)由2006年的1652所调整到1088所,减少574所;在校学生385135人;教职工20640人。调整后的1088所小学全部为完全小学,在校学生达到校均314人,比2006年增加98人。通过教育资源整合与布局调整,各校办学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师资力量得到优化组合,学校管理步入正轨,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把“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入学工作当做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两大工程”(即校家同创工程、关爱工程),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帮扶制度、校家联系制度、学习接纳制度,把“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008年,为降低成班率,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区人口就读需求,市规划局、市教育局编制《抚州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学校布点规划》;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城区学校建设问题,对部分成班率过高的学校进行紧急疏散,初步缓解教室拥挤问题。11月,市政府下发《抚州市加快中心城区小学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市中心城区加快小学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启动实施“市中心城区小学校园建设工程”。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至2011年,市城区新建抚州市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临川十一小,临川七小;改建抚州文艺学校;扩建临川八小;在建梦湖小学,伟星小学。据统计,2011年城区小学共有班级921个,其中25人以下班级80个,26人~35人班级78个,36人~45人班级158个,46人~55人班级492个,55人~65人班级50个,66人及以上班级63个。成班率有所下降。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多方筹措校建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每年投入1亿多元实施校舍维修改造新建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积极落实各项捐赠项目,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到2011年,全市小学校园占地面积682.97万平方米,比2001增加198.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193.78万平方米,比2001年增加35.46万平方米。
   随着信息化教育发展,2001年后,全市通过增加政府投入、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初步搭建教育局域网和市、县(区)教育信息平台,装备200多个网络教室、课件制作室和视听阅览室。2007年始,全市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2009年农远工程全面竣工,通过省级验收,实现远程教育工程基本覆盖全市农村中小学(包括教学点)的目标,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2011年,全市小学(含教学点)共有计算机10346台,其中教学用6075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7780个;小学教学仪器设备价值5637.7万元;图书资料4076420册。
   2001年—2011年,全市小学共评出省级学科带头人1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3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021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52人。另有10名教师被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到2011年,全市共有小学1225所,教学点708个;在校学生415217人,教职工19222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毕业生2362人,专科毕业生10708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72%。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地区文教局
相关机构
市教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