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县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437
颗粒名称: 二、县学
分类号: G4
页数: 2
页码: 2564-2565
摘要: 县学为县级地方政府官办学校。抚州域内县学始于宋代。两宋期间,共建县学9所,其中北宋8所,即临川、崇仁、宜黄、金溪、南城、南丰、新城、广昌诸县学,南宋增建乐安县学。至明代,又增建东乡、泸溪2所县学。至此,县学格局遂定,并延至清末。
关键词: 抚州 教育

内容

县学为县级地方政府官办学校。抚州域内县学始于宋代。两宋期间,共建县学9所,其中北宋8所,即临川、崇仁、宜黄、金溪、南城、南丰、新城、广昌诸县学,南宋增建乐安县学。至明代,又增建东乡、泸溪2所县学。至此,县学格局遂定,并延至清末。
   临川县儒学 原在顺化门外,北宋咸平三年(1006),县令陈从易始建于府城南青云峰下。元延祐间(1314—1320),县尹马祖寿予以修葺。明正统四年(1439),知府王升重建。嘉靖十一年(1532),值城中宝应寺毁坏,巡抚胡岳、提学徐阶听从众绅士建议,将学宫迁建于宝应寺废址。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邱泰予以重建。清末,有学田197.6亩,年租额谷510.1桶,折钱9050文;地租钱10330文。清代,县学设教谕、训导各1人,斋夫3人,门子3人。学额,岁科试各取文生20名,武生15名;后文、武生各加额7名。
   崇仁县儒学 在县城偏东,原开泰门内,始建于宋庆历三年(1043),以后屡毁屡兴,至元末,毁于战乱。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门时中、徐绳武相继予以重建。正德年间(1506—1521)和万历七年(1579)、崇祯元年(1628),三度被毁,均被重新修复。入清以后,屡有修葺。清代学额,岁科试各取文生12名,武生12名;后文、武生各加额10名。
   宜黄县儒学 在县城北社稷坛之右,由县令李祥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曾巩为此撰有《宜黄县学记》,盛赞“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以后屡易其址,几毁几建。至明嘉靖二年(1523),知县鲍凤根据诸生请求,定基于大井头侧。清康熙十三年(1674),毁于战乱。三十七年,教谕王善诱、训导林欲兰率绅士重建。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考棚,可容1360余人。清代有学田102石。清代学额,岁科试各取文生15名,武生12名;后文、武生各加额10名。
   乐安县儒学 在县城北,宋绍兴二十年(1150),县令魏彦林建。元初废,镇守千户王祜予以恢复。元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战乱。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戴智重建。嘉靖中(1522—1566)又毁,知县吴淮率义士乐魁鸾等重建。清康熙十三年(1674),复毁于战乱。其后知县吴顺、训导谭经国率绅士捐资复建。清代有学田860亩。清代学额,岁科试各取文生12名,武生12名;后文、武生各加额10名。
   南城县儒学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奉朝廷之命建立文庙。宋庆历三年(1043)辟地置建昌军学,南城县学即附于军学之内。南宋初,县学毁。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赵旦另择县城南隅太平寺荒园重建。元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战乱。十九年,县尹曾必高予以修复。明洪武七年(1374),知县张悦重新修缮庙学。明末,毁于战乱。清顺治十五年(1685),知县李正蔚重建。其后屡有修葺。咸丰六年(1856)又毁。九年,知县毛延长集资修复。学宫除建有大成殿、明伦堂、讲业堂外,尚有藏书楼,藏书甚丰。清代学额:文生15名,后增至30名;武生15名,后增至25名。
   南丰县儒学 宋庆历四年(1044),县令周燮建于县治西里坊文明门内。殿庑门堂廨舍俱备,因与孔庙设在一起,故名学宫。元至元十三年(1276)毁于战乱,后修复。十九年,县升州,县学亦升为州学。不久又毁,后宣差武抄儿予以重建。明洪武三年(1370),州改县,复为县学。天顺六年(1402),毁于战乱。按察佥事陈骐、同知萧允恭、知县杨休、杨参先后予以修复整治,使县学规模建制如初。天启六年(1626)文庙遭火灾,知县康采萍、教谕刘日曙重建。清康熙十三年(1674),毁于战乱。十九年再建。咸丰六年(1856)复毁。九年,邑绅汤兆禧、赵德望集资修复。清代学额:文生12名,后增至17名;武生12名,后增至14名。
   广昌县儒学 宋绍兴八年(1138)建于县治西,十七年,县令承敷迁至县治南。嘉泰年间,县令曹进之又迁建县治东南。绍定三年(1230)毁。端平三年(1236),县令葛崇节重建。元末又毁。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侯端利用旧基重建。至清,仍屡有修葺。咸丰六年(1856)毁。同治七年(1868),邑人何氏族修复崇圣祠、饶希孟族修复明伦堂。八年,知县邢景彬修复忠义孝弟祠。清代学额:文生12名,后增至25名;武生12名,后增至22名。
   金溪县儒学 在县城南望仙门外,宋皇祐三年(1051)县令刘佐建。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周绎迁于社稷坛之右;二十七年,县令陈博文再迁于社稷坛之南;嘉定二年(1209),县令王衡仲三迁于晁氏九经堂故址。元大德元年(1297),县丞吴瑾重新修建。元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战乱。二十四年,邑人邓思诚予以重修。以后屡有修葺。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县任元撰率乡绅捐资修治一新。清代有学田24亩。清代学额,岁科试取文生20名,武生15名;后文、武生各加额9名。
   泸溪(资溪)县儒学 明万历八年(1580)知县陈王廷、教谕周延士、训导范汝仁建于县治东城外。十五年,知县汪谟迁建于县治西。中为明伦堂,左为博文斋,右为约礼斋。三十九年,知县梁应抡重建明伦堂、启圣祠及两庑两斋,并建射圃、号房、宰牲房。崇祯十一年(1638)毁。十二年,邑人傅登觉、傅元崧等倡修。清代屡有修葺。咸丰六年(1856)又毁。同治八年(1869),知县杨松兆集资修复。清代学额为禀生20名,增生20名,文、武生各8名。
   新城(黎川)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县令李维芑建。元末毁。明洪武元年(1368),知县沙良佐重建。明末再毁。清顺治十二年(1655),邑人涂斯皇重建。咸丰六年(1856),又毁。九年,全城筹资兴修,同治年间复修。清代学额:廪生20名,增生20名;文生15名,后增至25名;武生15名,后增至16名。
   东乡县儒学 在县城东广信门内,明正德九年(1514)由兵备胡世宁、知府方学、知县黄堂建。学宫东为求忠斋,西为立孝斋。嘉靖二十五年(1546)署县事邢龠于学宫前开挖泮池。次年,知县崔一濂于大成门两旁修建名宦祠和乡贤祠。三十五年,知县蔡结改建明伦堂于大成殿后,学校规制才初步确定。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李丹重建,咸丰六年(1856)、同治三年(1864),两遭兵燹。同治五年(1866),知县朱昌言及后任知县李士芬、孙毓秀,先后倡议捐资重建。清代,有学田136亩。清代学额,岁科试取文生15名,武生12名。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