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175
颗粒名称: 一、古代建筑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4
页码: 2447-2450
摘要: 万魁塔 坐落于临川区展坪乡抚河西岸。据清同治《临川县志》记载,该塔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重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塔高42米,共7层,塔基周长31.80米,用麻石砌筑。塔基高2.10米,塔身为青砖叠垒,呈等边三角形,远看似圆柱体。全塔内空,每层都有用青石砌成能两人并行的石阶至5层。
关键词: 抚州 古建筑

内容

状元楼 坐落于乐安县西南牛田镇流坑村。始建于宋隆兴二年(1164)。楼高7米,面宽10.85米,进深10.36米,二层阁式,砖木结构,硬山二坡顶,底层前后有拱形门相通,两侧为厢房,正墙里侧角上有一窄楼直通上层,上层有回廊四面贯通。正中间用雕花格扇门围成一间敬神龛室。其建筑结构特点:穿底层明间开阔斗——抬梁相结合的构架解决高敞问题;上下不一致的柱网,方便楼下住人,作通道,楼上祭祀、供游览;前后不对称的出檐既解决登楼道路,又解决建筑中轴对称问题,使该楼的面貌似三重,显得气派轩昂;楼上的内外槽式布局,既加强建筑整体性,弥补上下柱网不一致带来的缺点,还便于登临观赏和造成室内的宁静气氛。
   万魁塔 坐落于临川区展坪乡抚河西岸。据清同治《临川县志》记载,该塔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重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塔高42米,共7层,塔基周长31.80米,用麻石砌筑。塔基高2.10米,塔身为青砖叠垒,呈等边三角形,远看似圆柱体。全塔内空,每层都有用青石砌成能两人并行的石阶至5层。其上两层沿木梯而上可供人游览。塔顶呈圆形,嵌有铜片,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顶端有6只兽形略带拱状的鹰嘴角。塔身分层之间有用青石垒成的飘檐。每层6个边均有略带模式的洞门,塔南面第二层镶有一块大麻石刻的“万魁塔”3个大字。
   南城聚星塔 聚星塔 坐落在南城县城郊外武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由建昌知府胡明佐出资兴建,取名“启元”。崇祯十一年(1638)受雷击顶毁。清康熙元年(1662)易名“双江”。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姚文光出资重修,改名“聚星塔”。该塔既雄伟挺拔,又素雅玲珑,塔表上敷有一层淡黄色灰泥,塔门朝西偏南,行首嵌有一块长条青石板门额,书有“聚星塔”3字,字迹雄浑有力。塔檐7级,呈八角形,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呈锯齿形,迭托而上。塔高30米,塔基为八角形,基部外径周围25.6米,内径周围6.8米,基础用红石、糯米浇浆成。塔梯夹在砖壁中,梯宽0.6米,分左右两个石梯转折而上,左梯可以上至7级,右梯上至5级,两人若从左右梯同时而上不致相遇。塔身各层高度不一,从下而上,逐层递减,每层都开有窗户。1972年12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已收集该塔的文字资料和照片。1992年曾对该塔进行维修。
   八府君祠 坐落于宜黄县棠阴镇中街,为吴姓大宗祠。其开基祖吴竦(字敬之),排行第八,称八府君,宗祠称八府君祠。据《吴氏宗谱·八府君传》载:“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七月,于人和市建造祠堂,中厅三门东西二开,二十八柱。祠外左右楼店,祠西厢房,祠前买地立人和神庙,规划井然”。现中厅保存完好。单檐歇山顶,面前3间,进深5间,有石磉木柱30根。4根中柱,周长为2.45米,石磉周长2.90米,为抬梁式构架,斗拱交叠。中厅两旁为腋门,门外各有大小天井,中厅前为一大天井,长19.67米,宽7.46米。中有古井2口。天井两旁,各有28根柱走廊,栏杆相连。1985年省文物部门拨款6000元修理该祠。
   杨氏宗祠 又名思竹公祠,坐落在崇仁县城小东门。清顺治十七年(1660)始建木祠,雍正元年(1723)重修,易木为石,改称石祠。咸丰九年(1859)重修至同治元年(1862)竣工。全祠除桁条、瓦楞为木料外,其他梁、柱、槛枋等均用巨石雕琢而成。四周墙壁瓷粉涂刷,大门上为长条石牌坊,横刻“杨氏宗祠”4字,周围布满人物、山水、鸟兽的浮雕和花纹,浮雕于龙口内的石珠无法取出,风吹即动。祠堂纵分3格,横切3幢,前幢为门,筑戏台,两廊上方有走楼;中幢为正厅,厅后建一宽大的天井池,四周筑石围,正中架一单孔桥,称作状元桥。上下桥均有台阶,桥旁护右栏,两边各竖4支短柱,柱头雕坐狮像,中间镶石板,镌有各种花纹,池内养鱼供人观赏;后幢为寝殿。石祠长40米,宽15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流坑村明清古建筑群流坑村位于乐安县西南牛田镇恩江上游、乌江河畔的金鼓峰山脚下,距县城38千米。该村有21处古建筑经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整齐划一,大街小巷纵横,形似棋盘。屋宇祠庙,高大华丽,多为明清建筑。牌坊与门额仿宫殿模式,用木雕、石雕或泥塑,缀有龙凤、人物、花鸟等图案。特别是壁画,用数百块浮雕方砖拼合,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实不多见。俗称村中村的“金石钱”,由多栋房屋墙并墙,构成一个整体建筑,青石铺道,两门出入,独具特色。全村现保存明代建筑19处,清代建筑250余处。其中牌坊楼阁26座,祠堂50多座。较典型的建筑有: 敬吉堂宅。为清代早期建筑,位于流坑村贤伯巷中段北侧,坐北朝南,两进半天井。其建筑特点是:平面布置左右不对称,次间稍间连成下正房,左侧宽3.42米,右侧宽4.68米,上正房亦相类;立面构架异于后代单进式建筑的常制。由于前后堂明间尺寸不一,故明间梁架前后错位。住宅平面近似两进式,但实为前有双步梁后带拖步的单进穿斗式构架,只有一个中脊。又由于前后檐部有天井折水,故进深尺寸虽大,而前后墙不至太低,且改善室内通风照明,明式建筑遗风甚浓。整个建筑布置以前堂为主,是明代早期建筑的特点。此外,二穿枋作成月梁式,枋、柱间隔断为编竹造,一些房门低矮,青砖尺寸偏大,装饰以砖雕为主,不见人物造型的图案,一切为有别于后代建筑之处;该宅建筑用砖,特别是铺地砖尺寸不一,铺排方式各异。
   大宾第建筑群。一组7栋,为清式建筑,占地近2000平方米。整个结构浑然一体,装饰讲究,构成村中一景观。纵观整个建筑群,特点甚为明显:在主体建筑的两侧或一侧附建单被水廊屋,既护卫主体建筑,又方便佃户、佣工居住和杂物堆放;附属建筑廊屋以墙代柱,主体建筑除明间外,也多以墙代柱,既加强建筑物整体性和坚固度,又于防火尤为优势;平面布局既遵守传统对称原则,又不墨守成规,因地制宜地安排次间和稍间;隔扇和漏窗装修图案,纹样丰富,手法多样。
   乐安流坑文馆 文馆(含藏书楼)。属清代建筑,位于流坑村大宗祠西侧,坐北向南,是一栋前带庭院,有上、中、下三堂一天井的建筑,院内设水池、拱桥,靠西建有带前院的“藏书楼”。整个建筑,用料相当粗壮,明间构架采用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以粗硕的金柱和柁梁、额枋构成梁架,扩大明间高度和平面空间。考虑到后金柱较小,中部立两棵宝壁树,实际是减柱造的变通。加之前后檐柱和两侧山柱均予以省略,一切都达到经济实用目的,体现工艺上的先进。配以色彩对比强烈的彩画,精美的雕刻,使其古香古色中不失华美绚丽。
   式好居 坐落在宜黄县棠阴镇政府后面,是清代早期建筑,因其门额题有“式好居”而得名。正门为八字形,门墙是半圆形。沿门墙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厢房间为“U”字形天井,中有3间房舍,明间为穿堂,左右两间为不规则形居室,室各有六边形串花窗户,顶部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丰拱承托。整屋结构精致,别具风格。
   谙源戏台坐落在崇仁县许坊乡谙源村东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村人李滨(官居辽东左卫屯经历)在同僚好友谭纶支持下兴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按北京圆明园舞台格式重修,至今保存比较完好。戏台坐南朝北,石木结构,石柱木瓦顶,台底用红石砌筑,木板铺盖台面,从台底至台面高1.5米,从台面至台顶4.5米,全台分前台与后台。前台面积为59.1平方米,为八面体,周长1.24米、高3.5米(台面以上)的石柱4根,各面宽狭不一(4个面为20厘米,4个为11厘米)。石狮一对,分别坐于台前东西两侧,台中央为八角形倒木顶,画有各种有关戏剧人物脸谱,体现戏台独特风格。后台面积为41.96平方米,有正八面体石柱两根(即前台后柱,后台前柱)高2.5米(台面以上)。戏台正前方和前台东西两侧空地是红石铺面,面积为652.74平方米的看戏场。看戏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堵高0.93米,长26.98米的围墙,前、后分界处的两侧有同样高度的围墙与看戏场两侧的围墙相连。看戏场东边围墙夹有20根高1.38米的石柱(原始围墙),西边是修复后的围墙(无石柱)。距戏台正面26.98米处的坡面上有东西两路,各为5级阶梯与看戏场相接,一对石狮分别坐于两路阶梯旁。两路阶梯既是观众入场的石阶,又是最好的观众席。坡上有大路与村相通。路旁(戏台斜对面北角)有德辉公祠(已毁),祠旁是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的李公庙,庙前有一古樟,今犹存,树体不高形如盘结,无主干,下部腰间周长12.7米,谓之盘樟。
   真君庙戏台 坐落于宜黄县新丰乡护竹村河街中段,四周外墙长40米,宽20米,殿内上首为华光神像(早毁)和礼厅,两壁有重修庙碑记;中为天井,两旁有走道;下为戏台,台高1.2米,顶部为八角形藻井,镶有图案;后台过道为演员化妆及过场用,后墙和穿枋上记有部分演出节目和戏班名称,其中有永福班演出的《闹沙河》等剧目。戏台两侧为雕楼,是乐队伴奏及演员住处。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腊月重修。碑文载:“惟故者相传,始于元代。由本都石马桥八堡殿移像于此,至今四百余岁”。戏台为重修时建,保存完好。
   南城万年桥 万年桥 位于南城县东北4千米的武岗山潭上,横跨旴江。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于清顺治四年(1647)竣工,共花14年时间。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桥长411米,宽6.3米,高10米,共23孔,24墩,拱圈跨度14米。拱圈采用纵联式垒砌法。古时分桥基、桥身、桥亭3部分。桥身自下而上均用青石发卷砌成。桥面中间原设一亭,两侧设有青石栏杆,彩绘画梁,优美雅致。每个桥墩均前尖而高仰,后低而矮,皆用麻条石,砂浆座砌,中间空隙加条石填心。第18墩建在武岗深潭,急流漩涡,舟楫难渡,费时数年建成。桥在雍正、乾隆和嘉庆年间都曾维修过。光绪十三年(1887)被洪水冲坏,费时5年修好。抗日战争时期,大桥东岸18墩至21墩被日军飞机炸毁。民国31年(1942),改用木架桥。1949年又炸毁木架桥,1953年国家拨款修复,1955年2月竣工通车。桥面浇捣混凝土,两旁改用水泥预制块花格栏杆。
   雯峰书院位于广昌县甘竹镇龙溪村饶家堡。明成化六年(1470),廉州知府、史学家饶秉鉴(号文峰)致仕后,在祖居建造。明代哲学家罗伦曾写有《文峰书院记》。该院占地面积约5032平方米,由住宅区、花园、庭院3部分组成。住宅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砖木结构平房。大厅分前、中、后3厅,厅之间有天井相连。大厅全长30.2米,宽6米,高7米。地势呈阶梯状,前厅至后厅,由低到高。双开大门,高3.5米,宽2米,两边嵌一块长条石。大门两侧共有卧室50间,左侧多于右侧,有走廊相通。房间砖体由青砖眠砌1米多高,其上为两眠一斗。墙、门和窗用砖砌成花纹或用木板雕刻,美观大方。瓦下面有挡尘板。厅内布置井然有序。花园面积500平方米,内有绣花楼、八角亭和一口半亩面积大的池塘。庭院面积约500平方米,长方形,用青砖筑成两层“马头墙”。墙高4米,上有瓦。院门设于右侧。现列为广昌县文物保护单位。
   大司马坊 坐落于明兵部尚书谭纶故居宜黄县凤冈镇桥下村王家场巷口,是明万历二年(1574)为表彰谭纶而建。石坊坐北朝南,前有“下马桥”,后为谭纶故宅。牌坊全系花岗石建筑,正面六柱三门,两侧呈鼎足三角形,实为五门。高10.4米,宽8.1米。两侧顶部仿木斗拱式,六柱长4.5米。三层额坊间均用浮雕龙凤云图案和宫廷戏曲人物。中间额坊仿“双龙戏珠”,侧门额为“百鸟朝凤”“鲤鱼跳龙门”“蟠桃上寿”等。三楼额坊间均嵌有石匾,上层竖刻“恩荣”二字,中横刻“大司马”3个大字。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