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村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507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村镇建设
分类号: TU98
页数: 13
页码: 2407-2419
摘要: 宋、元时期,域内村镇建设缓慢发展。明、清时期,各地村镇建有大量宫观寺院、碑塔桥亭,尤以书院建筑较多。仅在清代,域内各地即有知名书院74所;乐安、临川、南城、崇仁等县所建书院居全省前列,其院址多坐落在环境幽雅、依山傍水的茂林修竹处,祠堂、寺庙、道观、学堂、戏台、桥梁、凉亭等,广布各地村镇。鸦片战争至清末,战事频繁,天灾人祸,使村镇日见萧疏。民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使大批古建筑毁坏,至解放前夕,农村住宅多破旧简陋,公共设施几近空白。
关键词: 抚州 建设

内容

宋、元时期,域内村镇建设缓慢发展。明、清时期,各地村镇建有大量宫观寺院、碑塔桥亭,尤以书院建筑较多。仅在清代,域内各地即有知名书院74所;乐安、临川、南城、崇仁等县所建书院居全省前列,其院址多坐落在环境幽雅、依山傍水的茂林修竹处,祠堂、寺庙、道观、学堂、戏台、桥梁、凉亭等,广布各地村镇。鸦片战争至清末,战事频繁,天灾人祸,使村镇日见萧疏。民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使大批古建筑毁坏,至解放前夕,农村住宅多破旧简陋,公共设施几近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农村建设,不断扩大投资比重,实行政策扶持,使村镇建房、修路、造桥、开发农贸市场、各种公共事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进入90年代,域内各地村镇建设速度更快。1994年地区行署先后颁发《批转地区建设局关于加快区内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意见》《抚州开展明星村(镇)建设标准》和《关于开展区内国道沿线及沿边小城镇建设竞赛活动方案》,并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对乡(镇)人民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县(市)把抓小城镇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加强对国道沿线、部分省道及沿边33个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形成全区小城镇建设大气候。1995年,各县(市)乡(镇)党委和政府积极发挥地方资源、交通优势,通过成片对旧镇区拆迁改造、建成区道路的扩建、水厂与通讯设施建设、市场开发等实现自我发展。1996年,全区村镇房屋建设投资34333.5万元,村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3164.24万元。地区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继续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强化管理为重点,抓点带面,制定优惠政策,吸收资金投入,从而涌现出一批先进集镇。1县(宜黄县)5镇(宜黄县黄陂镇、临川市唱凯镇、南城县上塘镇、东乡县圩上桥镇、金溪县浒湾镇)和17个村被评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1997年—2000年,各县(市)以开展国道、省道沿线小城镇建设竞赛活动为手段,以“试点先行、规划完善、政策落实、机构健全、培训到位”为基本要求,整体推进村镇建设。
   进入21世纪,抚州市村镇建设加快发展速度。2009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全省28个省级示范镇,用3年时间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加以重点扶持,临川区云山镇、唱凯镇被列入其中。市委、市政府在抓好两个省级示范镇的基础上,下发《关于加快示范镇(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在全市10个县及金巢经济开发区确定崇仁县六家桥乡、相山镇,宜黄县桃陂乡、棠阴镇,乐安县公溪镇、牛田镇,南丰县白舍镇、市山镇,黎川县熊村镇、德胜镇,南城县万坊镇、上唐镇,金溪县浒湾镇、对桥镇,广昌县驿前镇、头陂镇,东乡县岗上积镇、詹圩镇,资溪县鹤城镇、嵩市镇,金巢经济开发区崇岗镇等21个示范镇和23个示范村,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村镇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第一节 村镇规划 一、建制镇规划 域内建制镇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一样,经过第一轮编制、实施和第二轮调整、实施。
   第一轮对32个建制镇(不含县城所在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各县(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后与详细规划同步进行,主要依靠各县(市)建设部门自身力量完成,采取集中人员、驻地勘测、收集资料、区情历史与现状分析,结合需要与可能,在充分征求当地政府与群众意见基础上着手编制。规划的基本思路是统一要求,因地制宜,注重基础设施布局和改善投资环境,逐步提高其经济辐射功能,加快其发展和合理有效使用土地。规划原则是合理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点面结合、体现地方特色。各地对建制镇规划特别注意镇区现有的发展条件和在一定时期内实施规划的能力,避免盲目发展。对少数交通、资源和现状设施条件较好,规模较大,乡镇工业较发达,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建制镇,则以提高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和加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为规划重点。这批建制镇第一轮规划对各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工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旧镇区改造利用、新区开发建设等均提出分期建设和发展指导性意见。对镇区的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筑、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进行定量、定位的平面布局,作远、中、近期用地安排,对部分当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的建制镇还提出环保综治措施。对实施规划提出“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第一轮建制镇规划完成率为100%。
   建制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着力协调和理顺部门多头管理关系,逐步扭转单位和个人各行其是、滥用土地等混乱局面,各项建设活动开始纳入按规划有序建设的轨道。乐安县公溪、戴坊、牛田、招携4个建制镇1985年实施规划,兴建51条镇区道路,3条防洪堤、4个农贸市场。资溪县饶桥、高阜、嵩市、乌石4个建制镇,辟建住宅、排水沟、中学、医院、电站、电视差转台等;南城县洪门、上唐两建制镇分别于1988年、1989年实施规划建农民街,1990年分别按规划要求实施8个建设项目和4项主要公共设施;宜黄县黄陂镇、棠阴镇积极实施规划,1990年分别建成占地15亩,主街有花圃、路灯等设施的农贸市场和自建简易水厂;临川县唱凯镇1987年建成农民新街后,1990年10月又建城域内建制镇第一个日供水能力2000吨的正规自来水厂;南丰县白舍镇1988年后根据规划要求对新区施行项目建设,拓宽道路铺设水泥路面,新挖排水沟,完成防洪堤建设工程,建成发电站1座,1989年按规划要求建房58栋。
   第二轮建制镇规划于90年代后进行。为适应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自身建设日趋加快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城镇在振兴区域经济中的纽带和“据点”作用,按照省建设厅统一部署,地区建设局组织各县(市)从1993年开始,对各地建制镇规划的调整工作分期分批进行布置和督导。1996年全面铺开建制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至1997年年末,有16个建制镇完成规划调整修编。2000年着重抓昌厦公路抚州路段沿线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重点镇规划修编工作。至是年底,全市有乡镇188个,其中建制镇59个(各县城关镇11个,其他镇48个),乡129个,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31%。第二轮规划修编完成“七图一书”规划的54个镇。
   各县(市)建制镇总体规划的修编调整,对各建制镇的经济发展指标、旧镇区的改造利用、新镇区的建设发展、人口规模、生产生活环境和功能布局,都按规划期限分别作出规划。对镇区的市场、住宅、公共建筑、生产建设、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包括乡镇工业的发展布局,都按照不同时期发展目标作出具体安排。调整后的规划从全方位上进一步体现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利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各自的地方特色。乐安县招携镇每年雨季多遭水患,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中,规划沿河两岸按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修建防洪堤;戴坊镇则规划修筑2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堤。东乡县所属建制镇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中,考虑原规划区面积切合实际,且有发展余地,因而规划不再扩大,重点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临川市唱凯镇总体规划经修编调整后,对镇区各项建设用地进行整体协调,进一步合理安排各项用地,明确各分区功能,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和潜力,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的城镇服务体系,按《临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将唱凯镇逐步建设成为跨世纪、多功能的现代化工贸型中心城镇打下基础。该镇于1996年被评为全省规划先进镇。崇仁县相山镇在完成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后,按规划要求铺设供水管道、建成农民街、铺设水泥路面、兴建新型住宅以及农贸市场与其内部的各项配套设施,较快地改变镇容镇貌,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区各县(市)所属建制镇完成和正在组织实施的第二轮总体规划调整修编,不仅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而且进一步体现出对各地镇区各项建设实施的指导作用,为各镇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其作为纽带和区域经济聚集中心的功能作用由此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进入21世纪,第三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铺开,村镇规划质量和规划严肃性进一步加强,要求乡镇总体规划必须按规定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村镇规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至2011年底,全市80个建制镇(非城关镇)中有70个乡镇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含镇域总体规划)修编,编制率87.5%,其他建制镇也在开展规划修编工作,部分乡镇根据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着手编制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镇域规划 1989年,根据建设部和省建设厅文件精神进行镇域规划试点,广昌县甘竹镇、临川县唱凯镇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编制镇域规划。该项规划编制,从现状调查、测绘、收集资料、分析论证、布局、立项直至规划蓝本、说明书成文与出图,分别由广昌县建设局和由地区建设局组织部分市、县专业规划人员集中时间完成。制定该类规划,涉及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镇区内集镇、村庄发展的方向、规模和性质,社会各项事业的综合协调,生活、生产环境的改造与治理。同时还需确立分期实施建设项目和有关技术指标,以及实施规划有关政策性措施。参与编制两镇镇域规划的人员面征意见,广纳善策,终于按上级制定镇域规划的时间、技术、效果要求分别完成规划任务。广昌甘竹镇的规划编制荣获全国十二省、市镇域规划评比鼓励奖和省评二等奖,经县政府审批付诸实施。临川县唱凯镇的镇域规划成果得到县、镇政府的通过和地区建设主管部门的认可。
   在编制该两镇镇域规划全过程中,其基本原则、目的、期限和方法相似,但因两地社会、经济、自然、历史和现状条件不同,规划重点、立项内容、实施时间、各项用地布局、发展条件、政策指导建设各有纵横之差,深浅之分。规划编制程序和主体内容是:调查现状(农业、工业用地、基础设施、人口规划及分布,社会经济和各项公共事业);分析区情(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存在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需要与可能及发展条件等);提出策略(立足现实,突出重点,展望未来,调整生产和生活用地布局,改、建基础和公用设施,明确分期立项内容和指标核定,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等);制定规划(经济、农业、乡镇工业、多种经营、水利、交通、公用事业、集镇建设、人口规模、环境治理、各项工程竖向设计等);政策指导(扬长避短,统筹安排,理顺关系,加强管理,规划弹性等)。
   1990年后,金溪、资溪、东乡、崇仁等县建制镇也按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指标、技术要求,先后编制镇域规划。
   2000年年底,全市59个建制镇完成镇域规划编制任务。进入21世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和相关规定,乡镇总体规划必须包含镇域规划相关内容。至2011年底,全市141个乡镇(非城关镇)中,120个乡镇完成镇(乡)域规划。
   三、村庄与集镇规划 晚清至民国时期,域内富裕户多选择靠水源,土地肥沃之地建造院落房舍。贫苦农民则在荒地或自己有限土地上择地而建。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农村基本无规划,靠自发性依山就势建造,整个农村建筑布局混乱。个别地方乡村建设有一定规划。1958年至1961年间,东乡县对因兴修水利搬迁的大批村庄,按“在低产畈建新村”的原则,对新建村庄的道路、住房、公共设施等提出具体要求:住宅建造要求行列式,生产建筑要求集中布置,排水沟要求按房屋顺序统一修建,水井一律要求建在村头等。
   至60年代,域内集体生产用房和农民建房由生产大队、生产队指定宅基。60年代末期,农村工业逐步兴起,社队的生产和公共建筑用房日益增多,其时建成大量食堂、会堂、广播室、仓库、代销店、医务室、学校与住宅,但缺乏统筹安排,各就所需交叉混建。
   70年代初期,根据外省经验,江西省对山、水、林、田、路、村庄实行过统一规划,要求拆民房建新村,按“八字头上一口塘,两边开渠靠山旁,中间一条机耕道,新村建在山坡上”的模式进行改造和建设,还印制彩色图画发至千家万户,广为宣传,并对少数村庄进行建设试点工作。但因规划强求千篇一律,脱离各村实际情况和管理不善,最后依然逐渐步入旧套。70年代中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农村集体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大增收,涌现大量的生产和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相竞而立,水、电、路、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甚快。
   进入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对村镇建设“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和省建设厅的统一部署,抚州地区建设局组织各县(市)建设局对各地所属乡集镇、中心村以及20户以上自然村开展规划编制工作。1985年至1989年上半年,全区该级规划编制基本结束,先后取得当地(乡镇)政府的认可和通过地区建设局组织的统一规划质量检查验收。
   村镇规划相对建制镇规划较为粗略,主要内容是确定集镇性质、发展方向,提出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定用地规模。建设程序上采取长计划、短安排、边发展边完善的方式。对中心村、主要自然村则依照其实际情况着重于对生产、生活用地指标的核定,主要道路的划定,生活环境的治理,住宅用地安排及建筑形式等方面提出规划意见,起控制作用。规划的制定,对纠正和制止以往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布局零乱、浪费土地,甚至滥占耕地现象,转变农村长期传统、落后的建房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镇面貌都起到有效的监控和促进作用。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村镇建设的发展,各县(市)在对建制镇规划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各地村庄和集镇规划也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规划的调整工作。
   1992年,金溪县建设部门为陈坊积乡上张村、黄河乡关王村、双塘镇竹椅村、珊城乡冠峰村、浒湾镇疏山村作规划调整修编,并做到当年规划,当年实施建设。1993年,抚州市、临川县建设部门分别组织人员,为城西乡伍塘村、东馆乡五湖村、七里岗乡雷溪村、华溪乡王家村、罗针镇岭上徐家村、展坪乡古塘中心村,按规划程序和要求编制规划。1994年,崇仁县建设部门对部分集镇、村庄进行规划调整。东乡县为小璜镇西岗上村、邓家乡邓坊村、长林乡排上村、马圩镇黄塘村迁移的新址编制规划,当年规划,当年实施建设。
   1995年前后,结合规划调整工作,各县(市)先后分别颁发《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准则。1996年,各县(市)调整村镇规划工作陆续铺开。全区各地村庄1991年至2000年分期经调整制定的规划,总结历史经验,从适应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村镇生产、生活环境的目的出发,编制内容更趋丰富和完善。乐安县流坑村编制的《村落保护规划》,将流坑村划分为4个区,并对4个区的范围、保护原则,分别作具体规定,对全村的道路、交通、电力、电讯、排水及消防等项设施建设,分别作出切合实际的具体规划。至2000年年底,全市完成20户以上村庄和中心村规划调整总计15354个,完成乡镇规划调整127个。
   2006年—2011年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累计4140个,均完成村庄建设规划。2011年,全市1823个行政村,其中不在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1532个行政村需编制村庄规划,已完成行政村规划1503个,完成率98%。
   全市有国家、省级重点镇22个:临川区唱凯镇、腾桥镇,东乡县孝岗镇、圩上桥镇,金溪县秀谷镇、双塘镇,资溪县鹤城镇、高阜镇,南城县建昌镇、株良镇,南丰县琴城镇、白舍镇,黎川县日峰镇、熊村镇,广昌县盱江镇、甘竹镇,崇仁县巴山镇、河上镇,宜黄县凤岗镇、棠阴镇,乐安县鳌溪镇、牛田镇。其中,腾桥镇、孝岗镇、秀谷镇、鹤城镇、建昌镇、巴山镇、鳌溪镇为国家重点镇。东乡县孝岗镇、金溪县秀谷镇、资溪县鹤城镇、南城县建昌镇、南丰县琴城镇、黎川县日峰镇、广昌县旴江镇、崇仁县巴山镇、宜黄县凤岗镇、乐安县鳌溪镇10个镇为城关镇,其总体规划纳入县城区总体规划统一编制。
   第二节 乡镇建设 宋代以前,域内乡镇建设缓慢发展。隋唐时期,今临川温泉镇区域有陶瓷生产窑群,名冠抚州;广昌的驿前镇,唐初已形成;南城的株良镇,北宋时已发展为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乐安公溪镇,南北朝时建成高州首府。宋朝至清朝,域内一批集镇发展到一定规模。资溪嵩市镇,明、清期间已是全县的商贸中心;崇仁礼陂镇明代起为县内外商贾云集之地。民国时期,域内各县有1个至2个历代沿袭下来的较大老乡镇,其他乡镇大部分规模较小,为乡镇附近方圆十几里的农副产品、小商品集散地,只有酒家饭店、小手工业作坊、杂货店铺、肉砧等十几户或几十户不等。宜黄棠阴、临川龙溪、金溪浒湾、资溪嵩市、南丰白舍、黎川宏村等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多遭破坏摧残,无以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域内大小乡镇得以恢复、建设和发展,乡镇的地位、性质、经济水平、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都发生巨大变化。
   一、乡镇建房 1978年始,域内各乡镇先后辟建或扩建农贸市场,兴建商业网点,个体商店增多。80年代中期开始按规划要求实施乡镇建房。
   90年代后,各地乡镇的房屋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1年—1997年,临川市各乡镇的住宅建筑面积累计86.42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68.2%。房屋结构绝大多数是砖混结构,3层以上的楼房70%以上按规划要求施工,经过设计,采用通用设计或标准设计。其造型各具特色,有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前凹后凸形、前凸后凹形、组合形等,建筑风格有仿古式、现代式及古今结合式等。7年间,各乡镇的党、政、企、事业单位用房建设发展很快,全市乡镇所建房屋建筑面积为3.4万平方米,投资额1200万元。同期,金溪县各乡镇所建房屋面积计40.8万平方米,较1990年增长94%,其中,住宅面积26.3万平方米,增长44%,人均增加住房3.1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含党、政、企、事业单位用房面积7.07万平方米)。东乡县各乡镇房屋建设面积为46.46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73.6%,党、政、企、事业单位用房面积为15.04万平方米。资溪县各乡镇房屋建筑面积为12.39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67.7%,其中,住宅面积为6.7万平方米,增长33%,人均增加住房面积2.7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为5.6万平方米(含党、政、企、事业单位用房面积为4.1万平方米)。宜黄县各乡镇共建有新住宅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房屋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乐安县各乡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15.7万平方米,比1990年增长16.77%,人均增加住宅面积3.86平方米;公共建筑的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含党、政、企、事业单位建房面积1.1万平方米)。崇仁县各乡镇先后新建新颖住宅180幢。
   1998年—2000年,各地乡镇住宅、公共建筑及生产性建筑进一步发展。
  进入21世纪,乡镇房屋建设有新的进展和特点,一是住宅建设力度加强,人均住宅面积有较大增长,特别是2009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以后,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改善;二是便民服务中心、学校、医疗、农贸市场等公共建筑建设力度加大,公共建筑面积增幅明显;三是随着工业项目集中进园,乡镇生产性建筑的建设增速减缓;四是房屋建设中砖混结构以上建筑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年末全市141个乡镇(非城关镇)住宅建筑面积1895.9万平方米,比2000年年末增长190.74%,其中砖混结构以上的290.55万平方米,比2000年年末增长302.34%。公共建筑面积360.14万平方米,比2000年年末增长83.90%,其中砖混结构以上的290.55万平方米,比2000年年末增长154.78%。2011年年末全市141个乡镇(非城关镇)生产性建筑面积206.89万平方米,比2000年年末增长23.81%,其中砖混结构以上的125.61万平方米,比2000年年末增长73%。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域内乡镇建设走统一规划、配套建设、依托旧镇、开发新区的路子,各乡镇先后拓宽街道,改造路面,逐步加快水、电、道路等设施建设。
   水厂建设9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并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乡镇水厂发展迅速。临川市抚北、唱凯、罗针等乡镇,均建有自来水厂,总规模1.5万立方米吨/口。资溪县高阜、乌石、饶桥等乡镇都设立简易供水设施。东乡县店前、詹圩两乡镇由省建设厅拨款援建水厂;1995年—1996年,省建设厅先后拨款8万元和9万元给金溪双塘、浒湾两镇建设自来水厂;乐安县到1997年年末,有4个乡乡镇建自来水厂。崇仁县相山镇实现自来水厂供水;河上镇也积极兴建自来水厂。宜黄县棠阴、黄陂等乡镇建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4500立方米。广昌县驿前镇于1995年筹建水厂,得到省建设厅支持拨给8万元,还得到技术服务和咨询,该镇水厂建设进度快、质量好,被省财政厅、省建设厅评为村镇自来水建设先进单位。南城县于1995年在龙湖、上塘、株良、洪门等乡镇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先后兴建自来水厂。2000年,全市有27个乡镇建成不同形式给水管网和不同规模的自来水厂。
   2000年后,乡镇自来水厂建设进度逐年加大。至2011年年底,全市有63个建制镇、36个乡建有自来水厂,用水人口38.56万人,年供水总量2522.01万立方米,供水管道876.52千米。
   电力建设90年代,域内乡镇电力建设加快。金溪县各乡镇都通电,并安装闭路电视和调频广播。
  东乡县岗上积、小璜、王桥3个乡镇,相继建立“三五”变电站。资溪县1993年扩建“红旗”水电站,还陆续扩建或改造其他电站、变电站。临川市各乡镇在1997年年末,通电率达100%。乐安县有4个乡镇建变电站。
   道路建设 90年代初至1997年,临川市各乡镇主要道路硬化率达98%,新修水泥路面长15.8千米,面积2.86万平方米,还修筑下水道,全长计24千米。广昌县各乡镇共建有农民街面积3.2万平方米。宜黄县各乡镇新建商业街3条;改造省道40千米,全部铺设沥青路面;改造县道25千米(其中4千米铺设水泥路面)。崇仁县各乡镇新建农民街3条,总长1.3千米,总面积10.1万平方米;铺设5条水泥路面,总长度3.8千米。金溪县各乡镇新铺水泥路面长13.4千米、总面积15.6万平方米。东乡县各乡镇新增水泥路面长8.82千米,总面积17.6万平方米。资溪县各乡镇增加水泥路面全长106.9千米,总面积4.6万平方米。乐安县各乡镇新修水泥路面10.1千米、总面积10.1万平方米。南城县新丰街乡在1995年至1996年先后新建商贸街、农贸街各1条,共长700米,还建造1座长500米、宽8.4米的新丰街大桥;与此同时,株良镇拓宽1条长1000米的街道,并铺设水泥路面。2000年年末,全市各乡镇新建道路总长265千米。临川区各乡镇主要道路硬化率达100%,实有道路长90千米,面积98.16万平方米,比1990年新增下水道27千米。2011年年底,乡镇道路总长927.56千米,面积599.57万平方米。
   电讯建设 1991年—1997年间,域内各乡镇先后安装路灯,增加电讯设施建设。至2000年年末,临川区各乡镇共增设路灯计288盏;所有乡镇都安装程控电话,累计2万门(其中公用电话460门),安装移动电话计500部。宜黄、乐安、金溪、东乡、资溪等县各乡镇都安装程控电话。
   农贸市场建设 1990年—2000年,临川市共建农贸市场26个,面积108.48万平方米;广昌县建7个,面积3.5万平方米;宜黄县建5个,面积4.73万平方米;崇仁县建7个,面积2.8万平方米;乐安县建37个,面积12.46万平方米;金溪县建9个,面积3.5万平方米;东乡县建15个,面积3万平方米;南城县龙湖镇新建农贸市场1个,面积1.11万平方米。
   三、文化福利设施建设 20世纪70年代起,域内农村兴建一批文化教育和福利设施。至1990年,全区共建乡镇文化中心36个,乡镇电影院34个,乡镇级文化站219个、图书馆12个。
   20世纪90年代后,各级人民政府对乡镇文化福利设施建设倍加重视。临川市1991年—1997年,在各乡镇共投资1000万元,兴建中学教学楼40幢,建筑面积为3.8万平方米;投资900万元,兴建中学综合楼、教师和学生宿舍楼等68幢,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投资900万元;兴建小学教学楼45幢,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还兴建辅导站综合楼46幢,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文化站8幢,建筑面积0.36万平方米;幼儿园、托儿所等36幢,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投资380万元,兴建敬老院37幢,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7年间,金溪县、东乡县、资溪县在乡镇兴建文教卫生房屋分别为3.8万平方米、3.17万平方米和0.78万平方米。2000年年末,临川区各乡镇都建有有线电视发射台;金溪、东乡、资溪、乐安等县各乡镇安装闭路电视和调频广播。
   四、卫生设施建设 1991年—1997年,临川县(市)在乡镇兴建卫生院大楼26幢,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新增病床312张;投资320万元,新建公厕68座,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崇仁县在乡镇新建医院用房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同期,其他各县乡镇的卫生设施日趋完善。南城县上塘镇于1996年在大街人员密乡场地,兴建全区乡镇第一座水冲式公厕。宜黄县在7年间,新建乡镇公厕10座。1991年—2000年,广昌县乡镇共建卫生大楼11幢,建筑面积7875平方米,病床110张;新建公厕34座,建筑面积1708平方米,投资计48.5万元。至2000年,全市有33个乡镇设立环卫专业队伍,各乡镇都建有卫生医疗机构。
   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 进入21世纪,市建设局会同市文化局积极组织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抚州市通过申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分别是2003年10月公布的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和2010年7月公布的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分别是2003年7月公布的广昌县驿前镇、宜黄县棠阴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分别是2007年7月公布的东乡县黎圩镇浯溪村、2009年7月公布的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金溪县琉璃乡东源曾家村为江西省第四批公布历史文化名村。
   第三节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域内农村自然村落零乱简陋,多为人畜混居,垃圾、露天堆放,秽水横流,生活环境差。村庄道路大都自然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活和生产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村庄卫生、教育、文化设施不断得到改观。
   一、农房建设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域内农村建房速度与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1990年,全区农房使用面积人均24.40平方米,为1985年的1.78倍。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0.70平方米,为1985年的1.33倍。
   90年代,各地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农民建房问题,实行政策引导和建设指导,按照“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工作方针,狠抓管理,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的原则,使农村建房基本杜绝盲目性、随意性现象,房屋结构也逐步由砖木结构转为砖混结构,临川市各村庄新建农房砖混结构占建房总数75%。长期“堡垒式”“火柴盒式”传统建房形式得到改变,不断向整体有序、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各具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方向发展。比较典型的民房建设有:临川市七里岗乡雷溪村、华溪乡王家村、抚北镇排头村、唱凯镇刘路寺村,东乡县长林乡排上村,广昌县甘竹镇罗家堡村,南城县徐家乡湖东村,资溪县乌石镇畲族自然村。这些村庄新建房屋,无论建筑风格或建设风貌,都别具一格,充分体现现代农房特色。2000年,全区农民建房投资29991万元,人均使用面积达15.1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32平方米。
   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这是中央改善农村五保户、残疾人家庭、贫困户等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该年,广昌县和乐安县列入试点范围,改造任务1068户,补助资金534万元;2010年,广昌县、乐安县、黎川县、资溪县、南丰县、宜黄县6个县列入试点范围,改造任务5069户,补助资金5795.9万元;2011年,全市11个县(区)列入试点范围,改造任务7045户,补助资金6747.7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域内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至1990年,全区建成村以下小水电站515个,绝大部分村庄已解决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宜黄县成为全国农村首批100个初期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域内村村通公路。村庄用水逐步向集中供水方向发展。
   村级道路建设 1991年—1997年,临川市新建、改建村级砂石路222.6千米,面积为49.42万平方米;修筑水泥路面长16.3千米,面积9.46万平方米,修筑沥青路面长68.2千米,面积38.46万平方米;修造、改造混凝土平板大小桥梁22座;修建下水道长度累计1080千米,面积86万平方米(其中七里岗乡雷溪村修建的下水道2.8千米,面积为0.2万平方米);加固防洪堤总长度30.05千米,填筑砂土方40万立方米,新修渠道8.68千米。同期,乐安县新建、改建村级街道总长10.1千米,面积10.2万平方米。东乡县新建、改建村级道路71.5千米,修造混凝土平板大小桥梁16座,总长195米,有6个自然村修建水泥路面,总长1350米;该县长林乡长林村、马圩乡董塘村、愉怡乡万家村等村委会自筹资金建街道和集贸市场。资溪县新建、改建村级道路106.9千米,修造混凝土平板大小桥梁21座,总长265米,有18个村修建水泥路面,总长1613米,饶桥镇彭坊村自筹资金建街道和集贸市场。广昌县10年间新建改建村级砂石路326.9千米,面积71.8万平方米,修筑水泥路45.69千米,面积9.1万平方米;旴江镇沙子岭自然村按规划建设,形成小街道;甘竹镇罗家堡修村建长500米,宽4米的环村公路。金溪县新建、改建村级道路131.5千米,修造桥梁34座,总长1844米。南城县株良镇路东村在1996年新丰街桥建成之后,从该桥东头扩建并铺设一条长200米、宽20米的水泥路,路两旁建商店,形成一个比较活跃的农村经贸市场;徐家乡湖东村按规划设计,逐步展开村庄道路、公用设施等各项建设。崇仁县各村都有公路可通县城和乡、镇。宜黄县各村庄新建公路共计40千米,新铺水泥路面7千米。
   1998年后,全区各县继续加大村级道路建设力度。至2000年,域内188个乡镇全部通公路,其中,104个乡镇通油路,1996个行政村通车,通车率达99%,村镇道路总长达10052千米,有规模不一的村镇桥梁1060座,村镇防洪堤693.3千米。
  水电设施建设1990年,抚州市有32个村庄通自来水;南城县20%的村庄自筹资金办简易水厂;东乡县93%的村庄修建公用水井或压水井;乐安县7个村庄自建简易水厂,实现自来水供给。90年代,各地村庄用水日渐走向统一供给和卫生标准化。至2000年,宜黄县各村庄用上符合卫生标准水的有95%以上。乐安县通自来水的村委会24个,计2840户、12765人用上自来水。东乡县有66%以上的村庄农户一户一水井,有20%以上的农户采用压水井和小型机泵抽井水。资溪县嵩市镇于1994年建成水厂,其他村镇50%以上农户一户一水井,还有的村庄集体采用压水井或小型机泵抽井水。广昌县平原地带大多数农户采用压水井或小型机泵抽井水,山区农户多为一户一井或饮用山泉水;苦竹镇严坊村集资购买镀锌管,接山泉当做自来水流入家家户户饮用。金溪县大部分农户各自打井或几户合用一井,小部分农户采用压水井或小型机泵抽井水饮用。临川市40%以上农户一户一井,其中有15%以上农户使用压水井,少量利用小型水泵抽井水饮用。
   2000年,域内各村庄用电普及率日趋上升,临川市2000多个村庄均已通电,家家使用电灯照明;并安装路灯2000余盏。金溪、东乡两县各村庄用电户达99%;资溪县各村庄有98%用电照明;乐安县210个村委会,已有204个用上电灯,占97%以上;崇仁县各村庄基本普及电灯照明。
  2000年后,农民建房进一步加强,农村居住条件得到一定改善。2011年年末村庄住宅建筑实有建筑面积7971.67万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以上的建筑面积5364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3平方米。2011年当年建房户10143户,当年竣工建筑面积142.78万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以上的建筑面积138.32万平方米。
  2000年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11年末,集中供水的行政村691个,供水管道长1313.31千米,用水人口64.66万人,用水普及率24.29%;村庄内道路长度5985.7千米,道路面积4170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沟渠长1542千米。
   三、文化福利设施建设 20世纪70年代起,域内农村在各级政府关心支持下,各方出力兴建文化教育和福利设施。至1990年,全区共建村文化室1700个、文化户1300个、农村放映队239个。
   90年代,各地通过政策扶持和集资统建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快农村文教福利事业发展。崇仁县1995年实现每个行政村建有完全小学、幼儿园各1所,其中多数村新建教学楼和教师宿舍;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都建有1所初级中学,普及9年义务教育。金溪县52%的自然村安装闭路电视和调频广播。
   1991年—1997年,广昌县共改建、新建小学教学楼28幢,分布在28个村委会所在地。同期临川市共新建村级小学教学楼54幢,修缮小学教学楼18幢;新建村级幼儿园42所,总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乐安县至1997年末,设有文化站20个、广播站21个。
   2000年末,全市共有农村放映队158个;农村广播站188个、广播喇叭57260个、村庄普及率92%;农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52台,收录机56台。
   四、卫生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域内农村环境卫生和医疗条件日益改善。至1990年,全区已建乡级卫生院84所、村级卫生所、合作医疗站2300多个,已形成县(市)、乡、村三级医疗网。
   90年代,域内农村的卫生设施进一步完善。1997年,临川市建村级卫生所189个,配有卫生员近400人;每个卫生所均配有医疗器械设备,有的设有临时或简易病床;新建卫生所的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全市80%的村委会设有卫生所,村庄农民可就近看病。金溪县建有村级卫生所113个,全县70%的自然村建有公共厕所。广昌县建有村级卫生所129个,配有卫生人员233人,新建无害化公厕、卫生公厕各200座,改建厕所30座;头陂、赤水、甘竹、高虎脑等乡(镇)的村庄,新建高标准、规范化三格式卫生厕所166座。资溪县有村级卫生所68个,各村庄改厕改水工作使农村厕所及排水设施得到改观。东乡县建有村级卫生所135个,并以董塘、排上等村为试点,进行改水、改厕及卫生讲美活动。乐安县各村庄共建有村级卫生所165个,采用“农户出大头,乡、村出小头”的办法,鼓励农民打出压水井1053眼,有效地改善农民的饮水质量。宜黄、崇仁等县都设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实现村村有医疗站,并配有医务人员。
   2000年,全区有188个农村卫生院,有乡村医生3684人,按集体办医、一村一室的原则,全区1630个行政村实行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市教育局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市委
相关机构
省委
相关机构
省政府
相关机构
省建设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黎川县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
南城
相关地名
南丰
相关地名
崇仁
相关地名
宜黄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
资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