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煤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3592
颗粒名称: 七、煤矿
分类号: TD8
页数: 2
页码: 1878
摘要: 明、清时期,东乡、崇仁有采煤小矿井。但民间往往以“风水”“龙脉”为由,阻止开采,致使煤炭生产发展缓慢。民国时期,私营煤矿虽有所发展,但规模小,产量低。共有职工423人,煤炭产量6.78万吨。2009年后,全市煤矿企业停产。域内规模较大煤矿为崇仁县中华山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煤炭产量增至2万吨。1968年,因工农业建设急需煤炭,该矿恢复生产,并于1970年开拓“跃进井”,1971年出煤。企业改组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对生产工区实行分片经济责任承包,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转。该矿属国有老矿,人员多、负债重,加之矿井老化,资源萎缩,成本上升,亏损逐年增大,成为财政一大包袱。税收稳定增长,固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职工得到较好安置。
关键词: 矿山开采 煤矿

内容

明、清时期,东乡、崇仁有采煤小矿井。但民间往往以“风水”“龙脉”为由,阻止开采,致使煤炭生产发展缓慢。民国时期,私营煤矿虽有所发展,但规模小,产量低。
   1958年,为使煤炭工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地专(区)、县两级开始建立国有煤矿和集体煤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煤矿有较大发展。2000年,全区有煤矿企业19个。共有职工423人,煤炭产量6.78万吨。2002年,全市煤炭产量7.35万吨。2005年,煤炭产量1.09万吨。2008年,煤炭产量3.68万吨。2009年后,全市煤矿企业停产。
   域内在煤矿建设中,井巷掘进和设备安装工程均严格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组织施工、验收。在生产中,采取系列措施提高煤炭质量:在采煤工作面,避免顶板和两帮的岩石杂人煤中;在煤层较薄的采煤和掘进档头上实行煤、石分采分运;地面分离煤和矸石的堆场,禁止煤和矸石混杂堆放,并用手工拣除矸石,降低原煤灰分,减少煤堆雨水淋渗,降低商品煤外的水分。煤炭质量有所提高。
   域内规模较大煤矿为崇仁县中华山煤矿。国有企业,坐落在崇仁县礼陂镇内。1958年始建,初名崇1仁县礼陂煤矿,1977年改为中华山煤矿。民国时期矿区内煤层已有人开采,但民窿开采只在地表浅部。该矿利用原老窿5号平峒和新5号现峒拓展。1958年,开拓芙蓉坑1号井,半机械化采掘,当年产量8900吨。1959年,开拓2号井和5号井。1960年,开拓3号井。采煤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煤炭产量增至2万吨。后因资源不清、管理不善、质次价高、销售困难以及开采技术能力不够等原因于1964年停产。1968年,因工农业建设急需煤炭,该矿恢复生产,并于1970年开拓“跃进井”,1971年出煤。1972年,“跃进井”扩建为年产3万吨矿井。1976年,开拓6号井(后易名“前进井”)。1978年,筹建年产2万吨无烟煤7号井,1979年投产。至1981年,全矿有7个井,分设3个工区和1个汽车队,共有职工630人,日产煤炭240吨。进入90年代,由于煤炭生产成本上升,发生亏损。1997年,该矿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股本总额137万元,集体股57万元,职工个人股80万元(认股职工占98%)。企业改组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对生产工区实行分片经济责任承包,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转。2000年该矿有职工363人,固定资产450万元,产煤3.1万吨,工业总产值225万元,利税38万元。该矿属国有老矿,人员多、负债重,加之矿井老化,资源萎缩,成本上升,亏损逐年增大,成为财政一大包袱。2002年,煤矿整体出让给福建客商林锦聪经营,生产经营正常。税收稳定增长,固定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职工得到较好安置。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