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
唯一号: | 140220020220002198 |
颗粒名称: | 第一节 土壤普查 |
分类号: | S159 |
页数: | 3 |
页码: | 1395-1397 |
摘要: | 第一节 土壤普查 一、土壤调查 民国23年(1934),江西农业院成立,设立农业化学组,进行土壤、肥料试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时,全国很多土壤科学工作者在域内对部分县进行土壤约测和详测,成果有李连捷等编《江西黎川县土壤》等。31年—33年,完成赣东等区土壤约测和部分县土壤详测。35年—37年,吴本忠等完成全省土壤约测,编绘土壤图、土壤利用图及侵蚀图。37年,朱显谟《江西东部土壤》一书中介绍域内土壤分类方法,域内主要土壤类型有:红色土、棕色土、灰棕色土、紫色土、黄色土、栗色土、淡灰色土、暗灰色土、潴育性土(水稻土)和潜育性土等10类。土壤分布以红色土面积最大,次为潴育性土及紫色土。 新中国成立后,省土地利用局1957年派出技术人员对临川、崇仁2县进行耕地普查,掘取土壤样本化验分析。 二、第一次土壤普查 1958年,遵照国家和江西省土壤普查工作鉴定委员会统一部署,由抚州专署农业水利处主持,在区域范围内以耕地为主,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 (一)普查进程 1958年11月,省农业厅土地利用管理局工作组和抚州专署农业水利处在黎川县潭溪人民公社举办土壤普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培训班,采用边讲课边普查方法,历时50余天,完成潭溪人民公社1:2万土壤分布示意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和土壤普查鉴定说明书。1959年1月试点结束后,专署在黎川召开现场会,后向域内铺开。1959年3月—11月,由县农业局具体负责,抽调20名~30名农技干部,经过短期培训,用15天~20天时间,完成1个公社土壤普查试点。从12月开始,各县采用路线概查与重点地区调查相结合方法,经过3个月野外调查,于1960年2月底全面完成第一次土壤普查。 (二)普查成果 查清土壤类型。以五级分类制(即土类、亚类、土型、土种和变种),划分域内土壤共7个土类,14个亚类,25个土型,50个土种和92个变种。即:水田划分水稻土一个土类,该土类划分冲积土、积水田、黄泥田、马肝土、黄沙泥田、黄泥田(原积红土发育)、麻骨石土和冷浸田等8个亚类,总面积为375.5万亩,主栽水稻。旱地土壤划分为冲积土和红壤两个土类。冲积土分冲积土亚类,红壤分黄泥土亚类。总面积20万亩,是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麦、薯)主产地。洲地、丘陵山地土壤。指沙洲、荒山荒地土壤,划分沙土、麻骨石土、马肝土和红土4个土类,泛滥冲积土、麻骨石土、马肝土和红土等4个亚类。其中,部分可垦为农业用地或种植果树、油茶、油桐、茶叶等作物,或可发展为用材林基地。 查清低产田类型和数量。在375.5万亩水田中,查出各种低产田110.89万亩,占水田面积33.5%。低产田亩产一般比当地平均产量低20%~30%,共归并为3类:黄泥田类(包括浅足黄泥田、死黄泥田、火烧塥田等),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带垄田和排田;冷浸田类(包括冷水田、冷浆田、深脚田、锈水田、烂泥田等),主要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垄田和坑田;沙土田类(包括粗沙田、白沙田、大沙田、沙脚田等),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 编撰成果。专区各县(市)编绘出1:5万土壤概图、土壤改良分区概图和土地利用现状概图。1960年4月专署农业处编印8.7万字《抚州专区土壤志》,编绘1:40万的《抚州专区土壤概图》。 三、第二次土壤普查 域内第二次土壤普查由地县(市)农业局负责,于1979年冬在南城县试点后,先后分4批进行,1985年12月全面完成县级土壤普查任务,至1986年9月,完成地区土壤普查资料汇总,历时8年。8900人参加,耗资108万元。其中,中央拨款84万元,各县(市)自投资金24万元。 (一)普查进程 1979年11月,地区农业局在南城县举办土壤普查技术培训班,培训各县(市)技术骨干70余人。尔后,在域内选择3个代表性生产大队,进行普查试点。1980年1月,域内分4批进行县级土壤普查。各县(市)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中心组。1985年9月完成资料整理汇总,评定域内土壤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新积土、粗骨土、红黏土、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9个土类,15个亚类,65个土属,200个土种。编绘1:25万域内土壤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全氮图、土壤磷素图、土壤钾素图、土壤酸碱度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壤利用现状图和可垦荒地分布概图共计9幅。编写《抚州地区土壤》《抚州地区土种册》《抚州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总结》及4篇专题调查报告。至1985年12月,域内12个县(市)所有土壤普查成果全部通过地区验收,发给验收合格证书。抚州地区土壤普查于1986年底由国家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7月获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二)普查成果 土壤形成与分类。在地形、气候、母质、植被、水文和人为综合条件影响下,域内土壤出现不同土壤类型,如红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在县级土壤普查工作分类基础上,经域内评土比土,定类土样分析化验结果整理和全省统一定类后,提出抚州地区土壤分类系统。在分类时,运用“诊断层”和诊断指标,使土壤分类的依据由定性研究向定量分析迈出一大步。 土壤类型资源数量及特征。域内红壤面积1982.8万亩,占土壤类型总面积76.12%,其次为水稻土475.1万亩(包括田塍田埂),占土壤类型总面积18.24%,其他土壤类型面积较少。 土壤基本性状。经过土壤剖面诊断、理化分析等,得出域内耕地中酸性土壤面积大,呈酸性反应的(pH小于5.5)面积有322.7万亩,占耕地土壤面积62.7%。其中,以黎川、宜黄两县最为突出,酸性土壤分别占当地耕地面积94.3%和95.7%;土壤缺磷少钾,化验结果统计,域内耕地全磷小于0.04%和速效磷小于5ppm(百万分率)的缺磷面积分别为407.6万亩和134.7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79.1%和26.2%;域内耕地全钾小于0.5%和速效钾小于50ppm的缺钾面积分别为90.3万亩和247.7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17.6%和48.1%;耕层浅薄(厚度小于10厘米)水田18.6万亩,旱地(厚度小于15厘米)12.5万亩,总计31.1万亩,占耕地面积6%,多为坡耕地或多砾石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有的耕层仅5厘米左右;质地不良,水田、旱地土壤中,质地黏重板结面积144万亩,占耕地面积27.9%。砂性重水田28.8万亩,占水田6%左右;排水不良,潜育化水田(常年地下水位高于40厘米)面积59.6万亩,占水田面积12.5%。 土壤资源合理利用。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抚州地区土壤改良利用分区系统,将域内划分4个土壤改良利用区和8个土壤改良利用亚区。 (三)普查成果应用 1981年域内成果应用示范点30个。至2000年,域内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肥料施用由单一的对口施肥到优化配方施肥、使用复混肥和BB肥;作物种类由粮、棉、油作物为主扩展到经济作物及果、茶、桑等20余种;成果应用范围由中低产地区扩大到高产地区。1990年统计,因土增施磷肥面积56.4万亩,增施钾肥面积112.8万亩,增施微量元素面积64万亩,酸性土增施石灰面积24.7万亩,冷浸低产田改良面积10.2万亩,串流漫灌改沟灌240万亩,治理山地水土流失面积80万亩,因土种棉增产面积0.5万亩,因土种植油菜增产面积10万亩,因土种植甘蔗等其他作物增产面积10万亩。 |
关键词: | 土壤普查 江西 |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