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计划(规划)及执行结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97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主要计划(规划)及执行结果
分类号: F213
页数: 6
页码: 1139-1144
摘要: 执行计划(规划)主要对策措施:一是妥善处理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与国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较大幅度提高外向型经济比重。三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放活农村信用社,积极发展城市合作银行。四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区域经济主体实力,主要抓住“三高”农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3个主要增长点。五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面积推广适用技术,坚持不懈抓好科教兴农和科教兴企,促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六是运用激励竞争机制,用好用活人才。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八是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关键词: 部门计划 生产规划 生产计划

内容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该时期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农村全面进行土地改革,城市展开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开始小规模建设,计划工作起步。至1952年底,农村土改完成,城市民主改革进展顺利,全区工农业、商业、交通和金融、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为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区内“一五”计划主要任务首先是保证省属各项重点建设工程和国营企业各项计划任务圆满完成,并有计划地进行地方国营工业新建、扩建和改建;其次是动员群众积极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农业增产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中心,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交通、商业、科教等各项事业。专署根据上级下达控制数及国家总路线方针要求,结合区内具体情况,制定“一五”时期各项经济指标。
   农业方面,粮食作物以发展水稻为主,适当扩大副粮作物种植面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5年内逐年增产9%。经济作物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要求5年内达到自给,并力争外销,棉麻等油脂作物逐步发展,改进品质,大力发展柑橘种植。要求1957年粮食种植面积达395.25万亩,总产1950.66万担(1担等于50千克,下同);棉花种植面积3.86万亩,产量1.54万担;苎麻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1.95万担;甘蔗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24万担;苎麻种植面积1.40万亩,产量1.36万担;油菜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30万担;茶叶种植面积500亩,产量250担;柑橘种植面积4300亩,瓜类面积2.43万亩。林业方面以护林护山育林为主,重点进行播种,植树造林,严格执行合理采伐、抚育更新方针。至1957年育苗面积1040亩,造林面积32万亩,封山育林49万亩。水利5年内计划完成水利工程包括陂坝工程7900座,塘井工程9100座,中小型渠道114条,中小型水库7260座,抽水机420部、1万匹马力,总受益面积25.98万亩。工业,至1957年,发电35.1万千瓦小时,生铁115吨,砖392万块,瓦128万块,布4.70万尺,毛巾108万打,袜子2.80万打,铁锅11.05万口,土犁1.51万部。工业产值计划达822.04万元。
   三、“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1958—1965)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江西省委提出“十年规划争取五年完成”和“乘风破浪,大胆跃进,地方工业总产值七年赶上农业”等发展口号。抚州专署提出“万马奔腾,飞跃前进,十年任务四年完成”“上下动手、飞跃发展、由小到大、遍地开花”方针,力争提前6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定各项指标,使全区工农副业产值1961年达到10.10亿元,1962年达到11.20亿元。编制“二五”计划继续围绕工业化展开,以发展钢铁工业为中心,农业生产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
   农业方面,粮食总产量1962年达到16.15亿千克(不含大豆),年均递增19.44%,棉花种植发展到能供应15万纱锭纺织厂原料;油料生产争取4年内产油500万千克,人均3.5千克,基本做到自给;耕牛发展到25万头,生猪230万头。1962年实现全区农业机械化。5年内抚育森林100万亩。工业方面,5年内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855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2.2%。手工业总产值达8864万元,增长40.62%。交通,1962年域内公路发展至55条、1004千米,区、乡大道发展至100条、1104千米;水运整治和疏浚375千米。社社通电话,通讯线路增加至2686千米。商业,1962年全区采购粮食7.5亿千克,棉花45万担,生猪50万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154万元。文教卫生,1962年小学在校生发展至27万人,中学在校生发展至1.86万人,学校发展至60所,5年内中学毕业生共1万名,师范学校增加至3所,师范在校学生5000人,5年内师范毕业生共3000人。两年内普及广播,至1962年队队通有线广播,配备收音机,电影队1962年达30个,电影院增加10个。大力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9年内全区消灭“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病床1962年发展至2400张,5年内培养中医医师450人。
   由于全面实行“大跃进”,加上三年困难时期影响,1959年始,出现物资、财力紧张。“二五”计划前3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除重工业速度增长较快外,轻工业、手工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连年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61年起,区内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计划安排按照“农、轻、重”秩序进行,先保农业,后轻工业、重工业。调低经济和社会事业计划指标,压缩建设规模,停建、缓建一批企业,停办一批条件不具备的企业和事业,精简职工等。1962年,专署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多种多收,高产多收”方针,抓好小农具及农机维修生产。调整工业布局,发展轻、手工业生产,增加市场商品供应。保障木材、钨精矿、松香等重工业产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经过一系列调整,工农业生产下降趋势得到控制,1962年底稳定并有所回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扭转大幅度下降局面。
   经过1961年、1962年两年经济调整,区内经济开始良性循环,但农业生产水平尚未完全恢复,山区经济未得到合理调整;工业、手工业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所需生活资料尚不能满足需求,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不少工业、商业、建筑、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1963年始,区内继续贯彻执行“八字”方针,重点是巩固、充实、提高,“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同时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战略方针,以乐安、崇仁、宜黄山区为重点进行“小三线”军工企业建设。
   1963年—1965年作为“二五”计划和“三五”计划过渡时期,经过调整和发展,经济运行步入正常轨道。1965年农业总产值9146万元,工业总产值24155万元,基本建设投资完成计划20.3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499万元,完成计划132.14%。经过3年调整,计划比较切合实际,执行情况较好,区内国民经济扭转“大跃进”带来的连年受挫、比例严重失调局面,国民经济各项比例关系基本趋于合理,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项计划指标达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工业方面新建和扩建抚州棉纺厂、抚州油脂厂、临川水电站、抚州造纸厂、抚州糖厂、南城洪门水电站(2万千瓦)等一批骨干企业,完成全区轻纺工业布局,为“三五”计划增强物资、技术基础。
   四、“三五”计划(1966—1970)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内经济出现新波折,计划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三五”计划未形成正式文本,围绕“备战、备荒、为人民”战略方针和以农、轻、重为序的原则进行安排。总体安排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努力增加产量;加快建设以电力、化工、煤炭、机械工业,配之以必要的建材、森工等基础工业,以适应国防及其他经济部门需要;相应发展人民生活必需的轻工业,安排好市场供应;加速发展山区公路建设,积极整治河道;在不影响农业生产,产品有销路的原则下,积极发展社办企业。
   五、“四五”计划(1971—1975) 1970年抚州专区革委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编制下达《抚州专区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设想意见》,继续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和军工生产,加强轻工业、交通运输和机械工业,开展技术革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立为战备服务、为农业服务的工业体系,旨在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
   全区“四五”计划总目标:至1975年,年产25亿千克粮食,储备粮食7.5亿千克;年产6万吨钢和10万吨铁。总任务是:基本实现农业“四化”(水利化、化肥化、机械化、电气化),初步建立为战备、为农业服务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具体任务是: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前提下,积极发展棉花、油脂和其他经济作物,棉花1975年播种28万亩,总产39万担,油料36万担;狠抓基础工业和军工生产,大力发展轻工业、交通运输和机制工业,工业总产值1975年计划7亿元,比1970年增长3.5倍。至1975年,除实现钢铁目标外,钢材产量5万吨,铁矿石40万吨,煤60万吨,焦炭20万吨,水电21.6万瓦,发电量5亿千瓦小时,汽车5000辆,化肥40万吨,化学农药1万吨,机床9000台;轻工业尽快做到自给;建材工业要求建设1个年产8万吨~15万吨的水泥厂,计划1975年产水泥25万吨。5年内建设抚州北站一抚州市、宜黄—崇仁两条路,达到6个县通铁路,修通临川—丰城、乐安—南丰、宜黄—宁都、乐安—宁都4条公路,形成公路网,港口车间装卸全部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村实现运输机械化。
   执行“四五”计划主要措施:一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二是大抓水利电力建设。5年兴建大小水利、电力工程10886座,兴建、扩建110千伏安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20座,增加旱涝保收面积126.77万亩,园田化面积192.39万亩;三是以钢为纲,坚持战备,以实现农业“四化”为基础任务,凡是铁矿、煤矿资源丰富的县都建钢铁厂和小煤矿;四是改革经营管理体制,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产建设,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块块为主,条块结合”原则编制年度计划;五是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实行基本建设、物资分配大包干,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实行财政大包干,定收定支,保证上缴,收支包干,节约留用。
   六、“五五”计划(1976—1980) 1975年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区内各方面工作秩序受严重干扰,“五五”计划未形成正式稿,每年有年度计划。1976年冬开始拨乱反正,至1979年秋,经济和社会事业均出现加快发展局面,但经济运行中出现较多困难,各方面比例关系不协调。根据中央工作会议部署,1979年—1981年区内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加快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提高消费基金比例,调整投资结构,提高非生产性建设比重。
   计划调整的内容和目标:争取农、林、牧、副、渔全面增长,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5%左右;争取轻纺工业和其他消费品生产有较大增长,轻工业产值每年递增12%以上;积极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使燃料动力和交通运输紧张状况逐步有所缓和;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减少基建项目,加强基建管理,提高投资效果;努力发展外贸事业,扩大外贸出口;在发展生产基础上,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把城镇待业人员安排好;继续加强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薄弱环节,控制人口增长。
   为实现计划目标,狠抓6个方面调整:一是调整农业内部关系,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抓好经济作物生产,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扩为8.1%;林、牧、副、渔产值比重达30%左右。二是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轻工业所占比重要求达到70%;重工业除动力、燃料、建材等部门需继续加强外,其他根据社会需要,按专业化协作原则进行改组。三是通过增产节约和合理利用等各项有效措施,使供电紧张状况缓和,因地制宜加快水利建设速度。四是调整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积累和消费关系。五是调整挖潜、革新、改造与新建的关系,按照“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后新建”方针,将现有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置于第一位,提高现有企业技术水平,确保工业生产每年递增6%以上。六是调整局部和全局关系,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抓好各方面平衡。
   七、“六五”计划(1981—1985) 全区“六五”计划总目标:通过国民经济调整,突出加强能源、经济作物和轻纺工业3个薄弱环节;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整顿重工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建筑业和建材业;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控制人口增长;扭转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状况,做到财政收支平衡,改善能源紧张状况,使全区国民经济步人稳步发展轨道。具体任务: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65亿元,年均递增8.4%,其中农业总产值10亿元、年均递增8%,工业总产值7.65亿元、年均递增9.5%;粮食总产量达到22.95亿千克、年均递增5.5%,棉花总产量17.5万担、年均递增13%,油脂总产量34.6万担、年均递增15%;社队企业总收入5亿元;工业机制纸产量1万吨,机制糖4500吨,日用瓷1500万件,棉纱10万件,棉布6600万米,印染布7000万米,发电量9000万千瓦小时,原煤产量18万吨,水泥12万吨,化肥(折100%)20.7万吨;财政收入13761万元,年均递增9%,5年累计收入58376万元。
   执行“六五”计划主要措施:一是全面发展农业。保护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大抓科学种田、制定农业区划,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讲究农业建设工程实效,继续兴建水利工程;促进农机化。二是积极发展社队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开展“一种、二养、三加工”,把社队企业办好。三是加快轻纺工业发展。不断扩大轻工业生产能力;逐步改变轻工业原料结构;进一步发展集体所有制工业生产。四是在调整中发展重工业。节约3%电力、5%煤炭;大力发展水泥生产,至1985年末要扩建1座3.2万吨水泥厂;合理调整机械工业,统一规划;提高化肥、农药工业质量,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五是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加强公路建设、改造;整治抚河航道,提高通航力。六是集中力量打基本建设歼灭战。加强基建管理,按章办事,量力而行,推行经济合同制,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造价。七是积极发展内外贸易,活跃城乡市场。八是在发展生产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九是抓好计划生育、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十是加强科学、文教、卫生建设。十一是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计划调节改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认真贯彻统一计划,分级管理,抓好计划体制改革。
   八、“七五”计划(1986—1990) “七五”计划围绕全国“翻两番”目标,结合区内实际,计划总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理顺各方面关系,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为后10年振兴抚州经济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在具体安排上,逐步提高工业在工农业中的比重,调整工农业内部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能源交通,集中财力物力确保重点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协调发展。
   “七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17.89亿元增加至1990年23.25亿元,年均递增5.4%,其中,农业总产值由10.89亿元增加至13.89亿元,年均递增5%;工业总产值由7亿元增加到9.36亿元,年均递增6%。农业:粮食由19.75亿千克增加到24.4亿千克,年均递增3%;棉花由3万担增加至3.9万担,年均递增5.4%;油脂总产由12.5万担增加到20.6万担,年均递增10.5%;生猪出栏由80万头增加至120万头,年均递增8.4%;每年造林33万亩;水产品产量1990年达到40万担,年均递增14.9%。工业:至1990年,发电量达12200万千瓦小时,每年递增6.3%;水泥产量26万吨,每年递增14.9%;合成氨2万吨,每年递增20%;化学农药达6200吨,每年递增9.2%;棉纱产量达8.63万件,每年递增2.8%;布产量7413万米,每年递增7.3%;机制纸达42000吨,每年递增39.5%;机制糖达16000吨,每年递增21.5%;配混合饲料达11万吨,每年递增14.4%。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总投资2270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技术改造2500万元。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电力工业2600万元,水利建设600万元,农业建设600万元,煤炭工业580万元,建材工业720万元,化学工业570万元,轻工业7700万元,食品工业500万元,饲料工业1010万元,纺织工业500万元,粮食520万元,林业1720万元,科教500万元,城建650万元。技改投资中,建材工业1000万元,化学工业1500万元。教育:至199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460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600人,技术工业学校招生400人。人口:至1990年末,全内人口控制在314.24万人,年均递增8.6%。
   执行“七五”计划主要措施:一是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走综合经营路子。尽快改变单一发展粮食生产状况,逐步建立农、林、牧、副、渔、工、商全面发展的大农业;同时要使食品、建材、饲料、商业、服务业、小能源六业兴旺,做到农、工、商、运紧密结合,同步发展。二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在继续抓好粮油加工、制糖、酿酒、罐头生产同时,使全区饮料、食品、果胶等生产配套,力争全区食品工业有较大突破。发展饲料工业,各县(市)分别建成年产3000吨~5000吨饲料加工厂,农村建小型饲料加工厂。加强木竹综合利用,发展造纸工业;同时有计划地改造一批地方建材生产厂家,适应生产需要。三是开展经济协作,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协作和技术交流,大胆引进外资、实用技术和必要的先进设备,建立和健全经济技术协作组织和充实人员。四是疏通流通渠道,激活城乡经济,抓好市场预测,加强信息工作。五是重视人才培养。努力办好幼儿教育,普及中小学教育,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积极办好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中等函授教育,发展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六是抓好计划生育。
   九、“八五”计划(1991—1995)和“十年规划”(1991—2000) 1991年3月,地委、行署下达《抚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正确处理效益和速度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有机结合。发展战略是: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据,以逐步建立高效生态经济系统为基本出发点,综合开发农业,积极壮大工业,推进农业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991年—2000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到20世纪末比1980年翻2.6番,其中农业翻1.7番,工业翻3.3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90美元,争取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十年规划”规定达到4条要求:一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八五”计划平均每年增长8.2%,“九五”计划增长7.8%,10年年均增长8%;工农业总产值“八五”计划平均每年增长9.9%,“九五”计划增长9.3%。二是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至2000年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54%提高至70%;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食品、机电、纺织等有比较优势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三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财政收入“八五”计划平均每年增长11.5%,“九五”计划增长12.2%。四是全民文化水准和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健全,党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根据“八五”计划要求,1995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43.2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下同),年均增长9.9%。农业生产:实施“661农业开发工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畜牧和饲料工业;提高棉花、油料、烤烟、茶叶等产量;积极发展林果业,组织实施好“果业工程”;扩大水产养殖,实施“鹅鸭工程”。工业、能源:以调整产品结构为突破口,以拳头产品为龙头,重点抓好食品、纺织、机械、林产等行业改组改造。重点发展水电,积极抓好资源勘探,合理开发煤炭,因地制宜发展农村能源,计划建成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同时,将节能放在重要位置。交通、通信:重点抓好出境通道、境内主要公路干线和铁路等改造。新建油路400千米,地区至县城公路基本实现油路化;加快通信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现代化通信网络。建成抚州市7500门程控数据交换系统;有计划地加快公安通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公安通信技术现代化。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安排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15.7亿元,更新改造17.1亿元。重点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能源、交通、通信以及水利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新建、改建、扩建一批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科学技术: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技术开发,重点推广粮、棉、油、麻等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和相应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畜禽鱼类优良品种、养殖及增殖保护技术,食用菌及新饲料技术,纺织、机电工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食品、林产业产品开发研究和深加工技术等。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至1995年,全区高等学校招生950人,中专招生1550人,初中招生6万人,小学招生6.6万人,职业学校招生3800人;全区医院病床总数达到7100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1995年末全区人口控制在365万人以内。
   执行“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主要措施: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加大改革分量,加快改革步伐。二是坚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向结构要效益,向结构要后劲。四是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到依靠教育和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轨道上。五是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观点指导全区工农业发展。六是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十、“九五”计划(1996—2000)及“长期规划”(1996—2010) 1995年12月下达执行《抚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着眼于解决好加速发展、提高效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等重大问题,以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九五”计划期间要求实现8个主要目标:一是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至20世纪末比1980年翻3番。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至2000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左右,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缓解。“三高”农业有较大发展,农业基础作用进一步增强,三大产业结构比例达到26:48:26。三是继续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重点建设,培植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加快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0%,投资率达16%左右。四是加大改革力度,基本建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要素市场为核心,统一、开放和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管理职能基本转变,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协调服务体系。五是至2000年全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上,非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75%,工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50%。撤地设市,逐步形成以临川为龙头,功能较为完善,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群。六是至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16亿元,年均递增21%。七是人民生活确保小康,城镇居民人均达到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八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
   农业方面,粮食总产2000年超过22.50亿千克,重点发展优质稻和玉米、豆类、薯类生产,努力形成口粮、饲料粮和工业原料三元结构格局;2000年前实现棉、油等主要工业原料自给,机蔗、蚕桑与区内加工能力相适应;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成为农业一大产业;重点发展林果业及特用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继续抓好速生丰产林、毛竹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等基地建设;强化科教兴农,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工业方面,将创名牌产品、培植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结合起来,走从产品到产业逐步优化的路子;大力发展机电、纺织、食品、造纸、精细化工、建材、陶瓷等行业,重点培养一批产品,以此形成优势产业群。交通、能源方面,公路建设以临川市为中心,以昌抚一级公路、入闽高等级公路、省际出口公路以及以铁路主干线连接公路建设为重点,形成四通八达的区域公路网;继续做好向抚龙铁路建设前期工作,争取东乡火车站升为二级站;重点完成山坑、龙头寨、杨溪水电站建设;开工建设廖坊等一批水电站,使水电装机容量比1995年翻一番;新建成南城、南丰、乐安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力争开工建设抚州60万千瓦火电厂,加快电网改造;新建2个220千瓦变电站和6个110千瓦变电站,使全区各县均有1座以上110千瓦变电站。电信方面,重点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智能网,加快支撑网建设;2000年全区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6部;适时加入省“金桥”信息网并尽快与全国高速信息网联网。科技方面,力争至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1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95年34%提高到2000年45%左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由30%提高到60%;推广种植业、养殖业良种,建立和完善一批繁育基地;抓好“星火”“丰收”计划,抓好《四三七星火工程》实施;对机械、纺织、食品等主要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发展领域,推广一批新科技成果。文教、卫生方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3种办学形式协调发展格局;创办汤显祖文艺学校,争取有2所~3所学校进入全国、全省重点中专行列;普及农民实用技术;创办1所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人口方面,至2000年全区人口控制在38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人民生活方面,重点解决住、行问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积极发展旅游事业,重点开发以临川市区景点为中心,联结麻姑山、金山寺、疏山寺,使其成为旅游金三角区;巩固完善和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实现至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劳动就业方面,5年内通过多种形式安置城镇劳动就业,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60%以上。社会保障方面,以完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为重点,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保障制度。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速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力争2000年基本完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农村进一步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城乡、工农、商农相互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进一步深化价格体系改革,建立由市场经济形成价格的新机制,形成商品价格调节机制;逐步将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方式转变为间接管理方式,通过法规、经济政策和各种经济杠杆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转变政府职能。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工业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努力建设一批良性循环的生态示范区,将临川市建成生态平衡城市。
   执行计划(规划)主要对策措施:一是妥善处理各种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与国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较大幅度提高外向型经济比重。三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放活农村信用社,积极发展城市合作银行。四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区域经济主体实力,主要抓住“三高”农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3个主要增长点。五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面积推广适用技术,坚持不懈抓好科教兴农和科教兴企,促进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六是运用激励竞争机制,用好用活人才。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八是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