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966
颗粒名称: 一、工业计划管理
分类号: F123.6
页数: 1
页码: 1133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一五”计划期间,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企业实施指导性计划。“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工业计划管理制度和办法有过几次调整,开始为“条条为主,条块结合”,1958年改为“块块为主”。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重大产业管理,从抓项目着手,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工业新城。全市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6个主导产业。培育金巢生物、黎川日用陶瓷、崇仁变电设备、金溪香料、东乡变性淀粉、南城南丰食品加工、宜黄塑料7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益日益凸显。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 指令性计划

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专署财委对全民所有制工业实行计划管理,下达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成本、职工总数、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利率等指标。从新中国成立初到“一五”计划期间,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企业实施指导性计划。1956年后,全区基本实现对工业的计划管理。“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工业计划管理制度和办法有过几次调整,开始为“条条为主,条块结合”,1958年改为“块块为主”。1960年后,中央和省收回下放到地方的部分计划管理权限。1985年4月,省政府批转《江西省关于改革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范围。地区计委管理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由34种减少到4种,工业生产计划指标相应作调整,增加经济效益指标。1990年以后,工业生产计划均为指导性计划。
   2000年—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成为衡量工业发展重要指标。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重大产业管理,从抓项目着手,以培育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工业新城。全市初步形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6个主导产业。培育金巢生物、黎川日用陶瓷、崇仁变电设备、金溪香料、东乡变性淀粉、南城南丰食品加工、宜黄塑料7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益日益凸显。2001年始,全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采取承债式整体出让、生产经营性资产出让、先破产后出让、先租赁后出让、分块出让、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盘活国有资产。至2005年底,大范围国企改制工作告一段落,市本级18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2007年抚州争取节能项目、省重大工业和循环经济前期经费项目、服务平台项目等取得重大突破。东乡江西雨帆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估,在全省3个评估项目中名列第一。2007年全市共争取工业项目资金3060.43万元。至2009年6月,全市原有国有工业企业282户完成改制250户,累计出让产权19.76亿元,核销呆账坏账(债务)10.8亿元,转移债务14.1亿元,置换职工身份4.29万人。2009年7月,启动新一轮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至年底全市32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改制,共安置企业职工12344人。
   2010年全市工业园区开发面积扩大6.8平方千米,达44平方千米;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5.4亿元。在金巢经济开发区规划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园”,进一步推进生物医药企业向园区聚集,签约入驻企业50户,初步形成血液制品、大输液、中成药、化学原料药、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抚州争取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2个、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及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18个,其中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7个项目获得国家资金490万元。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专署财委
相关机构
省政府
相关机构
地区计委
相关机构
股份制改造
相关机构
国家发改委组织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黎川
相关地名
崇仁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
东乡
相关地名
南城
相关地名
南丰
相关地名
宜黄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
工业园区
相关地名
经济开发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