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理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9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管理体制
分类号: D63
页数: 5
页码: 1129-1133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相应建立起计划管理体系,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纳入计划管理范围。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制订长远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或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均纳入国家统一计划。在统一计划指导下,组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积累,按照权限管理国民经济。2000年—2011年,计划工作转为负责监测全市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全市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等。
关键词: 国家机构工作人员 行政事业单位

内容

一、体制建立与职能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相应建立起计划管理体系,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纳入计划管理范围。1950年—1978年,建立和健全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1950年2月抚州财委编制下达农林生产计划草案,随后计划管理范围逐步扩大,从编制专业计划发展到全面编制年度计划、五年计划、长期规划,内容涉及从工农业生产主要方面到生产、建设、流通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到1978年,形成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又包括经济、社会事业各方面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1979年—2000年,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加快重点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各方积极性。根据中央和省部署,抚州地区从1979年开始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1979年—1992年,按照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原则,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使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协调发展,逐步减少计划管理指标,缩小计划管理范围,逐步扩大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县(市)、部门和企业自主权。同时逐步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由此前的行政管理为主转到依靠经济杠杆调节和法律手段。至1990年,区内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只有基本建设投资、外汇、信贷等少数方面;部分计划指标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主要方面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其他部分均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至1997年,国家计划以市场为基础,总体实行指导性计划。计划工作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做好经济预测、规划重大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计划工作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把重点放在长期计划上,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国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
   “九五”计划期间,计划部门和计划职能转变迈出重大步伐。计划工作抓大事、抓全面、抓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计划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功能;加强投资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对重要经济活动的监督;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
   2000年—2011年,发展改革部门从偏重于推动经济发展转向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主要关注国有经济发展转向引导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习惯于行政审批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工作重心进一步转向战略规划、政策研究、经济预测和经济调节以及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
   二、管理原则 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制订长远规划、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或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均纳入国家统一计划。在统一计划指导下,组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积累,按照权限管理国民经济。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国家对经济集中统一领导下,允许部门、县(市、区)和基层单位在制订和执行计划时,在人力、物力、财力管理上有一定机动权和灵活性,以调动县(市、区)和基层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对国民经济统一计划管理一方面充分发挥行政组织系统管理作用,运用行政手段,颁布行政命令,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办法进行经济监督,领导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在组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利润、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计划管理上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有计划地管理好国民经济。
   经济权力、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相结合。在计划经济阶段强调权限划分多些,特别是在批项目、投资、物资方面忽视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权、责、利脱节,以致争项目、争投资、争物资、指挥不当、效率低、效果差。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之后,有明显改变,在计划管理权限方面逐步放权,扩大地方和基层权限,将经济权力、经济责任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特别是在批项目、投资方面,制定奖惩制度和考核办法,每年年终进行评比和兑现。
   2000年撤地设市至2011年,市一级计划管理主要是侧重于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监测全市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全市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承担规划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力布局的责任,拟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及措施等。
   三、计划种类、编制程序和方法 (一)种类 计划种类有年度计划、专项计划、中期计划(1年~5年)和长期规划(5年~20年)。
   每年编制年度计划,“一五”计划时期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教育、人口、卫生、基本建设、劳动工资、利税等方面,“二五”计划时期增加财政、金融、外贸、物资、科技等,1978年后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品产量、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设备利用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额、新增固定资产等)、财政收支、人民生活(城镇职工年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人民储蓄存款等)等经济指标。
   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有:1.社会总产值。2.国民收入。3.国民生产总值。4.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工业总产值及各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副、渔业产值及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粮食作物、多种经营、林牧副渔、经济作物、养殖业产值及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工业总产值(不含村及村以下)中轻、重工业产值及比重,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产值及所占比重,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中乡办工业、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纺织工业、机械电子工业、一轻工业、化学工业、二轻工业、建材工业、冶金煤炭工业、粮油工业、乡村工业、其他工业产值。5.主要农产品粮食、油脂、甘蔗、黄红麻、晒烟、茶叶、白莲、水果、肉类产量,耕牛存栏、生猪存栏、出栏肥猪、牛奶产量、家禽存笼、鲜蛋产量、水产品产量。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7.基本建设投资(全民)。8.财政收入。9.地方交通运输中汽车货运量、汽车货运周转量、汽车客运量、汽车客运周转量。10.商业中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对外贸易中对外贸易收购总值。12.教育中高校招生人数、中专招生人数。13.卫生中医院床位张数。14.体育中县以上运动会举办次数、县以上运动会参加人数、训练总人数。15.人口中年末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6.劳动生产率(地方)。17.农民人均纯收入。
   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有:1.国民生产总值。2.工农业总产值,工业、农业总产值及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多种经营产值,乡镇企业产值,乡镇工业产值,工业总产值(老口径)中轻、重工业产值。3.全民固定资产投资额,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技术改造投资额。4.财政收入,其中工商税收。5.预算内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工业资金利税率,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国营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6.农业主要产品产量。7.工业主要产品产量。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外贸出口供货总值。10.利用外资、借用国外贷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1.劳动工资和农民收入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增加人数(包括大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转业干部人数),全民所有制单位工资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12.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数。13.教育中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招生人数。14.医院床位张数。15.年末总人口、当年增加人口数、出生人数、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16.非农业建设用地,其中耕地、非耕地。
   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有:1.国内生产总值,一产,二产、工业增加值,三产。2.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3.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单位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投资、非国有单位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5.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引进市外资金。6.人民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人口与就业,年末人口总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城镇登记失业率。8.农业与农村经济,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烤烟产量、肉类总产量、水产品产量、商品蔬菜面积、造林合格面积;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加值,其中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9.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汽车、机制纸及纸板、纱、水泥、化学农药、化学纤维、人血白蛋白、饮料酒、黄金。10.环境保护及污染控制,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率、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COD排放量、石油排放量、有毒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有:1.生产总值,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2.财政总收入,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中出口总额、吸收外资直接资金、吸引市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6.人民生活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7.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险中人口年末达到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登记率,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参加工伤保险人数。8.安全生产中每十万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安全事故死亡人数。9.工业化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城镇化率。11.科技与创新中全市R&D经费占GDP比重、专利申请件数、技术贸易成交额。12.教育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人数。13.广播电视中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14、每千人口医院病床张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5.社会福利及社区服务中城乡各种福利院床位张数、城镇社区服务设施个数。16.旅游中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17.人民防空中防空地下设施新增面积。18.土地利用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其中耕地面积。19.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烟尘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业水排放达标率、城镇生活垃圾。20.农业主要产品和播种面积。
   所编中长期计划(规划)有:《抚州专区1953年—1957年农林生产计划草案》《抚州专区1958年一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抚州专区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设想意见(交群众讨论)》《抚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关于编制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初步设想意见》《抚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意见》《抚州地区1981年—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草案》《抚州地区“一心三带”建设总体规划》《抚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意见》《抚州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意见》《抚州市医药工业发展“十五”规划》《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三五”计划和“五五”计划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未形成正式稿。
   (二)编制程序 地区(市)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编制年度计划,一般根据省计委计划编制要求,根据当地实际,分别编制计划草案报地区(市)计委(发改委),地(市)计委(发改委)对照地(市)委、行署(市政府)要求,参照本期各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平衡后,编制地区(市)年度计划建议指标,经行署(市政府)研究同意后,上报省计委(发改委),经省计委(发改委)批准后再下达。地区(市)根据省计划,修改原计划草案,经全区(市)计划会议讨论,地(市)委、行署(市政府)审查批准后,成为全区(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正式下达各地执行。
   编制中长期计划,一般是按照抚州实际,参照省计划要求和地(市)委、行署(市政府)意见,提出计划期发展计划建议稿,同时报地委、行署和省计委,经地委、行署和省计委审批后再下达各地参照执行。2000年撤地设市后,计划编制出来后报市委、市政府审批,最后经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下达各地执行。
   (三)编制方法 经济分析法,为计划编制主要方法之一。对国民经济状况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全面统计、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掌握主要计划指标完成情况、资源利用和市场供求情况,找出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挖掘经济发展潜力。邀请有关专家座谈,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在经济分析基础上,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提出计划期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针、任务和需要采取的重大措施,并对经济发展速度、主要比例关系、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等主要指标作出初步预测,作为制订计划的客观依据。
   综合平衡法。根据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当地生产力水平,编制一系列国民经济平衡表,反映平衡情况,对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以克服国民经济发展薄弱环节,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突出的“长线”,加强“短线”,保证经济和各项事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专项规划法。是制定专门综合规划的方法,又称目标规划法。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各地、各部门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出现许多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问题,需要制定专门规划解决。1996年抚州地区计委参与编制《闽西南、赣中南、粤东区域合作规划》。
   四、计划实施和检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国家规定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直接计划管理,对其他经济成分主要采取间接计划管理。直接计划管理部分,生产、建设、流通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主要条件均作相应安排、各单位认真执行。间接计划管理部分,采取多种形式促其实现,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供应原材料等方法及必要的行政措施,促使其接受国家计划,并努力实现。对农业生产采取间接计划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1956年始,全面实行直接计划管理。1963年—1965年的3年调整时期,对大部分农业计划实行间接计划管理。计划执行手段主要靠行政措施,并辅以调整价格、安排贷款等经济手段。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以农、轻、重为序的原则,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一时期计划管理体制、计划编制程序和方法、管理范围和形式等仍沿用“文化大革命”前的办法,计划难以顺利执行、经济运行艰难的状态延续至1979年。1980年后,随着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计划管理形式有变化,既有指令性计划,也有指导性计划,部分不作计划,实行市场调节。1994年,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实行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管理或指导性计划管理指标均充分注意到价值规律作用,注意各方面经济利益。为促进计划实施,调节经济手段由主要依靠行政措施转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实现对国民经济计划管理,计划管理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经常、系统检查,检查国家计划落实情况,使国家计划任务落实到各个计划执行单位;检查国家计划与计划执行单位计划是否一致,及时发现和消除二者脱节现象;检查计划执行单位是否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国家计划实现。在检查计划时,及时了解计划完成情况,监督计划执行;了解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各种产品产供销之间平衡和协调情况,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措施弥补不足。
   “九五”计划期间,随着计划体制改革深化,计划职能转化,计划内容与方法更新,新计划实施手段不断完善,确保宏观调控目标和各项任务实现。完善对重要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基础工业产品等国家统一订货制度;对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猪肉等15种重要基础性或特需商品编制国家储备计划;完善国家计划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增加宏观决策透明度;完善计划实施政策手段,包括提出落实国债投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增加居民收入、高校扩招、加快发展旅游业、保持消费需求增长等方面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贯彻落实价格法、招标投标法及招标公告发布暂行办法等,加大执法力度,计划工作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2000年—2011年,计划工作转为负责监测全市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全市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等。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省计委
相关机构
发改委
相关机构
市政府
相关机构
市委
相关机构
市人民代表大会
相关机构
抚州地区计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