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退耕还林与林权制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935
颗粒名称: 五、退耕还林与林权制度改革
分类号: F327
页数: 2
页码: 1112-1113
摘要: 2001年,全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总任务130万亩。2001年—2003年落实退耕还林77.5万亩,其中退耕造林39万亩,荒山造林38.5万亩;生态林占80%,经济林占20%。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村经济出现新变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退耕还林工程使部分农民从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林业、养殖业生产或家庭经营及外出务工经商。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林权制度

内容

2001年,全市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退耕还林总任务130万亩。2001年—2003年落实退耕还林77.5万亩,其中退耕造林39万亩,荒山造林38.5万亩;生态林占80%,经济林占20%。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村经济出现新变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退耕还林工程使部分农民从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林业、养殖业生产或家庭经营及外出务工经商。仅2001年一2003年中全市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乡村劳动力就减少近4万人,减幅4%,粮食播种面积减少33万亩,减幅为6%。农民收入构成出现明显变化。2002年与2000年相比,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从44.3%下降到38.0%,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1.2%下降到20.8%,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比重从61%下降到54%。南丰县三溪乡467户退耕户中,近1/3的农户彻底“洗脚上岸”经商或创办企业;宜黄县1.2万户退耕农户中,有3000多户转向新的绿色产业开发,半数以上的退耕户有人常年外出打工或经商。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程度,各县(区)结合退耕还林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和培植一批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临川、金溪的黄栀子生产基地仅2003年就扩大规模2万亩;南丰县着重南丰蜜桔开发,3年新增蜜桔种植面积近10万亩;黎川县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全县栽培规模6000万袋,年产茶树菇2万吨,参与农户4.2万人,其中退耕农户占一半以上;宜黄县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注重开发林业优势,抓好原材料基地建设,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形成木竹板材、林产化工、造纸及水煮笋、笋罐头、笋干、木耳、香菇等绿色食品加工四大龙头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全县农民约5万人致富,其中退耕农民3.2万人,占总参与人数的64%。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减负。通过退耕还林,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约两个百分点。退耕还林主要选择在高投入、低产出的山高水冷、边远缺水的低产田进行,退耕还林不但免交相应的农业税及节省每年的生产性投入,还可以在5年~8年的国家补助期内获得每年每亩20元现金补助、150千克粮食补助及50元一次性种苗补助。项目建设的生态林成果木林基地投产后,还可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退耕还林给农户带来的减支增收效益十分可观。南丰县三溪乡鸡月岭村的吴炳孙,全家6口人,原有耕地8亩,退耕5亩后其家庭人均年收入由1300元增加到2004年的2160元。宜黄县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人均年增收200元以上。
   2004年8月,黎川县被列为全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简称林改)7个试点县之一,将荷源乡作为试点乡。次月全市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发放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至2008年,全市共明晰林权面积1850.34万亩(国有林220.06万亩、集体林1630.28万亩),涉林地947447宗,发证544039本,发证面积2008.52万亩(含林地使用权与林木所有权分开发证重复计算面积部分)。471800户农户参与林改,落实自留山面积431.55万亩,家庭承包经营山面积891.53万亩,集体统一经营面积264.27万亩,联营面积2.47万亩,其他40.46万亩。
   林改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涉及千家万户林农切身利益的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改革后,取消木竹农业特产税及全市所有木竹收费项目,对从事木竹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自产自销原木、原竹取得的收入依法免征增值税,暂免征收所得税,林农每立方米木材增收140元左右。林农收益增加,造林护林积极性提高,“千把斧头变万把锄头”,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增多。林改前,村民为村里砍一根毛竹只能得几毛钱,林改后毛竹林分给农户自主经营,每根毛竹平均收入约10元。林业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经济林、商品林、林产品加工、风景经济等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活跃的林业经济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许多农民返乡务林。林改还盘活山林资源,木竹价格和林木、林地流转价格大幅上涨。昔日无人问津的野岭荒山,变成林农争着要的“金山银山”。荒山拍卖价格由林改前的平均每亩50元提高到120元;荒山租赁价格由每年每亩不足8元提高到20多元;杉木流转价格由平均每亩600元上升至1300元,有的甚至高达3000多元;毛竹林租赁年租金由每亩15元上升至80多元。
   2007年10月,全市林业产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市开始以规范林地林权流转、建设林业要素市场、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改革林业融资体制、开展林木火灾保险、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的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2008年,省里出台意见,鼓励将林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起来组建民营林场,使以分户经营为基础的集体林地经营制度逐步向现代林业规模经营转变。高产油茶、多木园林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抚州迅猛发展。林改后,全市每年造林面积保持在50万亩左右,综合造林成活率90%以上,森林覆盖率64.5%。2011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63亿元。
   至2011年年底,全市商品林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率为100%;参与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的运营,基本完成县级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整合,形成统一管理的林业产权交易网络体系,盘活了林农手中的资产;建立健全了林权管理机构,积极推动县级林业产权交易中心逐步向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更名过渡,为全市林业改革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满足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林改金融配套改革,林业和财政部门大力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服务,林农不用砍伐森林资源就可以从银行借钱,既拓宽林业融资渠道,有效缓解林业投入不足的难题,又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全市还积极培育林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林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资溪作为首批创建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8个,涉及林农1052户5365人,社员从专业合作社可获收入3588元,占其总收入的67%。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南丰县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
黎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