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炮台 碉堡 工事 机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7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炮台 碉堡 工事 机场
分类号: E2
页数: 4
页码: 1038-1041
摘要: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抚州知府仓景恬、临川知县张炳坤,在抚州城上筑炮台5座。咸丰五年(1855),南城知县张景在建昌府城城楼南隅修筑炮台。民国时期,抚州各县修筑炮台无考。新中国成立后,各炮台年久失修,仅存遗址。
关键词: 炮台 碉堡 工事 机场

内容

一、炮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抚州知府仓景恬、临川知县张炳坤,在抚州城上筑炮台5座。咸丰五年(1855),南城知县张景在建昌府城城楼南隅修筑炮台。民国时期,抚州各县修筑炮台无考。新中国成立后,各炮台年久失修,仅存遗址。
   二、碉堡
   民国19年—20年(1930—1931),国民党军在抚州城附郭建筑碉堡5座。21年增建1座,至23年先后在城内及郊区要隘处修筑护路堡、桥头堡、碉堡共153座。宜黄、乐安、南城、南丰、黎川、金溪、崇仁、资溪8县共建碉堡2032座。碉堡分军碉、民碉两类,军碉由驻防军队建筑留守,民碉由保联派人施工。金溪县建有碉堡94座,其中,营建碉堡6座,排建碉堡45座,班建碉堡43座。在这些碉堡中,42座为土筑,52座为石建,配有国民党正规军31名、团丁45名、民众56名扼守。
   国民党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时,推行“堡垒主义”新战略,全面构筑碉堡封锁线,且随作战行动的进展逐渐延伸,以此为依托进犯中央苏区。其间,陈诚指挥的第三路军先后在抚州境内修筑碉堡2000余座,以构成对中央苏区的严密封锁。
   民国22年(1933)10月,第三路军为逐步向广昌方向推进,寻求与中央红军主力作战,计划在旴江沿岸一带构筑碉堡封锁线。分3期完成,其任务区分为:第一期,为吴奇伟部的第67师、第11师,构筑七里坳—里塔—东坪—营前之线的元桥(排用)、曾潭(连用)、里塔(团用)、官岭前(连用)、周坊(连用)、七里坳(连用),限15天完成;郭思演部的第97师、第99师,构筑永兴桥—见贤桥—麻坑桥之线的永兴桥(连用)、见贤桥(连用)、麻坑(2个营用)碉堡,限15天完成;薛岳部的第9师、第79师,构筑硝石—黎川之线的十里山(排用)、百顺(排用)、礼义(营用)、洋敦(排用)、九岗铺(连用)、石下促堡(连用)、洪门(营用)碉堡。薛岳部的第14师、第94师,构筑熊村—湖坊—石峡之线的熊村(营用)、株庵(排用)碉堡,限9天完成;刘兴部的第96师、第5师、第67师,构筑龙线的大平峡(排用)、石家桥(排用),石沟圩(营用)、永兴桥(连用)碉堡,限9天完成。第三期,薛岳部的第3师、第9师、第90师、第99师,构筑沧浪—宜古坳—回成桥之线的沧浪(连用)、宜古坳(营用)、坪上圩(连用)、回成桥(团用)碉堡,限15天完成;刘兴部的第5师、第6师、第79师、第96师构筑樟村之线的樟村(团用)、横村(营用)碉堡,限15天完成。要求各部在构筑碉堡时,尽量选择各点附近地势险要处,结构主要以砖石为主,排列呈梅花状且彼此能顾及侧防。
   11月21日,第三路军第79师(樊松甫)据守已建成的金溪—黄狮渡线上的碉堡,同时拟构筑黄狮渡—南城碉堡封锁线;第14师(霍揆彰)据守已建成的南城—南丰、南城—徐口—见贤桥—棠阴—宜黄线上的碉堡;第8纵队(刘兴)据守已建成的南城—硝石—八都圩线上的碉堡,同时拟在八都圩—实岗—演口—河口构筑碉堡封锁线。
   12月16日,蒋介石为切断闽、赣边区红军交通,电令陈诚在占领黎川德胜关后,以第8纵队(刘兴)负责构筑德胜关至团村间的碉堡工事;第99师(郭思演)为预备队,控制黎川附近并构筑黎川至团村间的碉堡工事;第5纵队(陈诚兼)各师,由熊村北亘中站、极高、李家场、飞鸢向杉关、光泽推进,构筑碉堡工事,限于月底完成。陈诚立即令所属各部队开始筑碉,在已完成硝石—潭头镇—资溪桥至黎川段碉堡线的基础上,又分3期完成各线碉堡封锁。第一期,以第5纵队主力,构筑黎川—永兴桥—团村—东山—德胜关—线碉堡,限12月20日前完成。第二期,以第5纵队为主,第8纵队为辅,构筑东山—熊村—黄土关—金坑—关山—李家坊—线碉堡,限12月27日前完成。第三期,以第5纵队为主,构筑李家坊—五都—光泽(福建)—杨关(福建)—飞鸢—资溪桥—线碉堡,限次年1月上旬完成。同时要求各碉堡封锁线上的主要地段还应各成据点,各据点以排碉堡3个至5个编成,各据点间再筑辅助碉,每里一碉。
   截至民国23年(1934)1月上旬,以上各段碉堡封锁线均已筑成。除此之外,还构筑了棠阴—凤岗—乐安—永丰的碉堡封锁线。3月中旬,蒋介石为集中正规部队与中央红军作战,将已构成的碉堡封锁线各段的大多数碉堡交给第3保卫师及黎川保卫团、南丰保卫团等地方部队据守。
   3月下旬,第三路军在向广昌地区推进前,构筑白舍、瑶陂至朱坊、甘竹的碉堡封锁线。4月11日一27日,在进取广昌战斗中,先后构筑白水岩—吴家山碉堡封锁线,修筑了延福嶂、白叶堡、平山、大罗山一带碉堡,并增筑大罗山、如意亭、树德亭一线碉堡。攻占广昌县城后,4月29日—5月3日,该路军第98师(夏楚中)在伞盖头、巴掌形至新人坪;第14师、第94师(霍揆彰、李树森)在新人坪、仙人山至卖竹坪之线以南高地;第79师、第62师(樊松甫、傅仲芳)在卖竹坪焦坑、三官殿、小港至河东之线,第95师、第96师、第97师(张达、肖致平、孔令恂)在番炉寺以南马坊寨、中坊、郭峰山至老头树一带,择要点构筑碉堡。
   7月3日—7日,第三路军第5纵队(罗卓英)攻占广昌头陂后,令部队构筑竹桥—头陂—五陵山之线碉堡封锁线。7月10日—14日,攻占赤水后,为准备向石城县发展攻势,陈诚令第10纵队(汤恩伯)构筑巴山桥—赤水间的碉堡;第5纵队构筑新安—下坪间的碉堡。7月21日攻占大寨脑后,第10纵队接着修筑大寨脑一带碉堡,以备继续向石城县推进。8月30日为攻占驿前,陈诚令第1纵队(卫立煌)构筑老巢—洛寨碉堡,逐步向驿前东端延伸;第3纵队(樊松甫)构筑刘季尖迤南至南岭脑间碉堡,逐步向驿前西部延伸;第5纵队巩固驿前北端工事,以期完成对驿前一带红军的堡垒封锁。
   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后的民国26年(1937)《南丰县社会概况调查报告》称:“全县已筑成之碉堡共525座,其分布地区以县城附近之山岗为最多。各区碉堡现经划为4个守护区,除各区内主要碉堡由团队守护外,其余均责成铲共义勇队守护。但民众守碉甚费督促,稍不强制即无人应赴。”
   三、工事
   民国23年(1934),国民党南京政府出于对南城县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考虑,在该县举办土木工程训练班。教官从各部队抽人担任,学员为各部队的尉级军官。土木工程训练班创办以后,一面授课,一面在南城北门外,构筑许多永久性及临时性工事。这些工事未从战术上统一规划,因而缺点颇多,实用性不强。抗日战争中,民国31年6月5日,国民政府军第194师到达南城后,为阻击浙赣会战时侵抚日军南进,一边将原有工事进行整修,一边逐次加强阵地内的工事,如散兵坑、交通壕、掩蔽部、俺体及防御设施等。在南城县外围构筑比较整体的防御阵地带,为后续与日军作战起到重要作用。抗战胜利以后,该防御工事逐渐消失。
   四、机场
   新中国成立前,抚州境内有多处机场。1958年6月19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江西军区转发福州军区和总参谋部指示精神,决定保留2处,其中有场道设备的,除留出原修建的场道设备外,空闲土地可交群众生产,保留产权。场内空闲营房可借给当地政府使用,并负责维护、保养。在场内修建永久性建筑时,应征得军事部门同意。其余废弃机场,由当地政府和军事部门协商处理。
   1970年2月,东乡县在城郊大富岗动工兴建简易农用机场,当年竣工。机场位于县城西北2000米平岗上,紧靠南昌一景德镇浮梁张公庙公路北测。跑道南北走向,长1千米,泥沙道面。属农用飞机临时停机场。
   (一)废旧机场
   临川机场 位于抚州城东南侧千金陂一带。民国22年(1933),国民党中路军总指挥陈诚进驻抚州,为“进剿”苏区之急需要,圈地数百亩,强征民工修建飞机场,于是年底完工。飞机跑道用卵石铺成,宽30米。该机场曾作为南昌空军基地,直接服务于掩护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使用机型为达格拉斯型。民国31年(1942)6月,在日军发动浙赣会战前,该机场被国民政府军主动破坏。抗战胜利后场内跑道已无痕迹,曾拟重修,因故而未动工。此后,千金陂一带逐步成为菜地、桔园。
   崇仁机场 位于崇仁县沙堤乡刘渡村的沿河洲地。动工于民国25年(1936)6月,长、宽各约2千米,占地面积6000亩,其中一半为荒洲,一半为耕地,修建机场时征集全县男劳动力约2万人,毁去生长正茂的禾苗、花生苗,历时两月初步建成。31年6月某日,机场遭到日军9架飞机的轮番轰炸,投弹数十枚,弹坑累累。此后地方政府又召集民工重修,并建有平房两栋,派县自卫队一班兵丁守卫。机场修复后曾起落过3架飞机,抗战胜利后停用,直至解放后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办农场,恢复可耕地为粮田。
   南城大校场机场 位于南城县河东新街上的神农殿背与黄竹巷村之间,原为清代阅兵和考武场。清代一年一度的绿营军大校阅及3年一次的建昌府考选武秀才均在此举行,场中筑有将台。民国20年(1931),国民党军出于“围剿”苏区的需要,将此开辟为飞机场。除圈定原大校场基地外,还将杨林渡口至大园村一带的大景德地藏庙、封家大屋等10余栋房屋拆除,划入机场范围。为扩大机场视野,又将机场周围大树全部砍光。从是年春开始,每天征派民工五六百人砍树、填塘、拆屋、平基,历时半年才竣工。当年秋末作第一次试飞,由于地基不实,机轮陷入泥内。又征派民工用卵石、黄泥和石灰混合夯实,并派一个工兵营驻神农殿背督工和参加维修机场任务。当地驻军新编第13师派一个连驻黄竹巷担任机场警卫。机场呈梯形,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300米至700米不等,占地面积约600亩。飞机来时在地上铺设白布指示降落点。飞机的起降多是南北向,飞机来时在空中盘旋后,由河对岸的杨兰嵊徐徐下降进入机场,起飞时则向杨兰嵊方向飞走。20年冬至22年底常有单架飞机飞临机场。南城县北门外机场建成后,才废弃未用。
   南丰机场 位于南丰县东郊茅店(今县园艺分场)。民国20年(1931)初,国民党军毛炳文部派出军工,强征民工抢修简易军用飞机场,占用良田近200亩,历半年竣工,停落过1架飞机后即被搁废。
   黎川机场 位于黎川县城东鲤鱼桥,民国22年(1933)修建,面积26万平方米。
   乐安机场 位于乐安县鳌溪镇苗圃。
   (二)保留机场
  南城机场 位于南城县北门关,北抵金溪一南城公路万年桥段,南至今光塔村,东靠旴江河岸,西界南城一抚州公路,是国民党军出于“围剿”中央苏区的需要,征用民工于民国19年(1930)初动工,次年9月建成。面积48万平方米,跑道1100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期间,民国23年4月,国民党空军第三队进驻该机场,就近支援广昌、建宁地区作战。该机场作为南昌空军基地的前进基地,担任通信、补给和协同地面部队作战的任务,使用机型为达格拉斯。抗日战争时期还作为美国和中国军队后方机场,民国31年日军在浙赣会战撤退时破坏该机场。经简单修复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有安—2型飞机和直升机在此起落。1960年后,逐渐被开垦为农田。
   广昌龙陂机场 位于广昌县甘竹镇坪上村附近,东北至西南长约1200米,西北至东南宽约700米,占地面积约1000亩,是国民政府军出于抗击日军的需要,征用民工于民国31年(1942)2月动工,33年基本建成。内设主副跑道和简易机场。分别于刚建成时和1980年、1983年起落过1架飞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两次作为该县军事训练的轻武器射击场。1990年1月,经上海民航(华东局)、江西省民航局审查批准,同意启用广昌机场作农用机场,供广昌、南丰、南城、金溪、乐安等县飞播造林使用。2月投入4万元整修,当年3月航天工业部常州飞机制造厂航空服务队承担飞播作业,在广昌作业9小时。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炳坤
相关人物
张景
相关人物
吴奇伟
相关人物
樊松甫
相关人物
霍揆彰
相关人物
刘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黄
相关地名
乐安
相关地名
南城
相关地名
南丰
相关地名
黎川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
崇仁
相关地名
资溪
相关地名
广昌
相关地名
石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