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7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池
分类号: E2
页数: 3
页码: 1035-1037
摘要: 域内作为战争攻防所用的城池最早始于南朝梁时,南城人周迪筑城于工塘(今金溪石门乡公塘),保境安民。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十月,陈霸先取代梁敬帝建立陈朝,清州(今长沙)刺史王琳举兵反陈,派余孝顷率兵2万攻周迪,连络洛城(在今金溪浒湾镇)等8地,用树木筑起栅栏,围逼周迪。此地后有栅(珊)城之说。唐代安史之乱后,寇乱四起,民众常遭杀戮逃亡之苦。
关键词: 城池 军事

内容

域内作为战争攻防所用的城池最早始于南朝梁时,南城人周迪筑城于工塘(今金溪石门乡公塘),保境安民。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十月,陈霸先取代梁敬帝建立陈朝,清州(今长沙)刺史王琳举兵反陈,派余孝顷率兵2万攻周迪,连络洛城(在今金溪浒湾镇)等8地,用树木筑起栅栏,围逼周迪。此地后有栅(珊)城之说。唐代安史之乱后,寇乱四起,民众常遭杀戮逃亡之苦。朱纶于元和年间(公元806—820)率领乡亲在今乐安县湖溪乡严陀结寨自保,环村用土石筑高墙,聚居5代150年,安居无恙。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席卷大江南北,南城危全讽与弟危仔倡于乾符二年(公元875)招募同乡青壮年,以保家卫乡之名,在今株良乡城上和里塔乡都军筑土城以自卫,土城环绕数里,规模宏大。
   抚州城 是临川郡和抚州州、路、府及第七行政区、临川县治所在地。临川郡治最早设在今临川区城西街道办事处南岸村的赤岗。唐宝应元年(公元762),抚州刺史王圆将抚州州治迁至连樊水西陲。乾符四年(公元877),黄巢起义军柳彦璋率部从江州(今九江)南下攻占抚州,因抚州无城可守,无险可恃,不敌钟传与谢肇两路进逼,弃抚州而去。
   唐光启元年(公元885),抚州刺史危全讽考虑到置于连樊水西陲的州治地势低洼,不利于战守,遂将州治迁到形势险峻的羊角山(今抚州一中)。光启三年开始筑城,历3年而竣工。新建成的抚州城分内外两重,内为州治官署,叫子城,周长1里225步;外为民居,叫罗城,周长15里26步,辟有8门。罗城内有两条大街,对其繁华景象,时人张保和描述为“贾货骈肩”“豪华接袂”。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居民逐渐把房屋建到城外,周边几座山峰突兀于城外,极目远望,城内动静尽收眼底,不利于防守。南唐昇元四年(公元940),抚州刺史周宏祚扩建城池,城墙加长至20里,辟有13门,把青云峰(今抚州棉纺厂大门)、逍遥峰(今马家山广场)、香楠峰(今曾家园)、桐林峰(今军分区大院)和天庆峰(今泰山背)囊括在城内。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河深3丈,宽6丈。宋绍兴十一年(1141),知州张滉又修城墙,仅留9门。景定年间(1260—1264),知州家坤翁重修城墙,不久倒塌半数。元末战乱不止,抚州城南毁为瓦砾。明初修复城墙时削去南部废墟,城墙周长仅剩9里30步,留4个门,并挖有护城河环绕城郭。成化年间(1465—1477),知府周瑛在护城河岸铸铁栏杆,以抵御攻城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知府仓景恬将城围改置7门,并在城楼筑炮台5座,疏通护城河道,东北面临抚河处以坚石砌岸。太平军凭恃城池坚守两年零两个月,太平天国失败后,城垣疏于修缮,现已难寻城墙踪迹。
   建昌府城 南城县城,宋、元、明、清4朝均为建昌军(路、府)所在地。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始建城墙。城区东跨旴江至天井源,西到门楼岭,周长13里,城高2丈,厚1丈,开城门10处,并于城上建敌楼32所,称罗城,东西两城以浮桥相连。宋元丰四年(1081),福建邵武爆发农民起义,波及周边府县,建昌知军事郑琰顾虑旧城跨越旴江,不便于守御,遂于八年凭借旴江天堑,以罗城为基础,敛东展西修筑新城。东沿旴江垒以石,西城扩至磨盘山(今县城老西门)砌以砖,周长9里30步,仍开10门。建炎年间(1127—1130)后虽屡遭兵祸,但城坚不可破。元末王溥归附明太祖朱元璋,部将章益谦率兵围城54日不克。事后,王溥整修加固城墙,高2丈5尺,厚1丈9尺,墙基宽2丈9尺,仅留4门。城垣东临旴江,又于西南北三面掘壕,深1丈,宽1丈4尺,更利于战守。明建文年间(1399—1402),指挥使耿显忠建城楼4处,增筑西、南、北门瓮城。弘治八年(1495),益端王朱祐槟(明宪宗第三子)封藩南城,征发建昌府所辖各县工匠夫役,于城内东南部兴建王城王府,并加固建昌府城墙,使建昌府形成外有府城,内有王城的格局。府城墙周长4.6千米,高8.4米,厚6.4米,墙基宽9.7米。4座城门外均加筑瓮城。城外西南北3面有护城河,河宽5米,深4米,城门上建有高大城楼,险要处还设有箭楼。府城东凭旴江天堑,西枕磨盘山屏障,城高池深,十分坚固。清代,益王府改作文庙,王城城墙逐渐毁弃。咸丰五年(1855),南城知县张景在府城南隅增筑炮台。兵部侍郎曾国藩考察建昌府城后,称:“守之甚易,攻之颇难”。民国时期,城墙疏于修缮,多处塌毁,西南北城壕逐渐淤塞。抗日战争时期,县城两次遭日机轰炸,城墙也不能幸免。新中国成立后,旧城墙失去军事防御作用,且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除东门沿河一带古城墙留作防洪外,其余城门、城墙被陆续拆除。
   崇仁县城 明代以前县治无城,仅设关门6处。明弘治十二年(1499),环县治通衢建门楼栅栏30余所。嘉靖四十一年(1562),开始修筑南北两城垣,两城隔河相望,有桥联通。北城周长803丈,高1丈9尺,厚1丈2尺,设5门通城外,越南门渡桥而入南城,县署官衙、学校及官绅、富户住宅多在此,故称“官城”。南城高、厚与北城相同,惟周长870丈,设5门通城外。南城居民、商店胜于北城,庐舍栉比,财货繁茂,称“民城”。两城墙垣每隔20余丈建有垛口,共753个,城下除临河一段外,皆挖有护城壕。各门派岗设哨守护城堡。南城于明隆庆、万历年间进行过两次修葺,至清同治时已倒毁,仅余5城门遗迹。北城在明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和清顺治、乾隆、咸丰间共修葺过7次,同治元年(1862)大修,历6载竣工,改为7门。从民国22年(1933)起,逐渐拆除城墙,至29年拆毁殆尽。
   宜黄县城 宋代筑有土城,立5门,嘉定十七年(1224)重修,6年后塌毁。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城垣,城东面临河,西至仙人石、环风山而抵岳岭,周长1300丈,厚1丈2尺,城高也大体如此。崇祯五年(1632),赣州农民起义军压境,官府加固城墙,往西扩展300丈。民国28年(1939)拆毁。
   乐安县城 明正德七年(1512)兴筑土城墙,城内宽3里,长4里,周长10里,城高1丈5尺。至嘉靖四十年(1561)城墙塌毁过半,始改土墙为石墙,城高1丈7尺,厚1丈5尺,立城门9个。崇祯五年(1632),赣州农民起义军从永丰入乐安县境,攻打县城,城墙多处损坏,九年发动民工大修,扩大城区面积,城周长1160丈,高2丈2尺,设城门5个,并建有城楼。清康熙十六年(1677),又将城墙内垣增高2尺1寸。民国20年(1931),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第三次“围剿”失败后,驻守部队加固城墙,加强防务。28年,为防止日本侵略军攻占县城,不利于中国军队反攻,国民政府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
   金溪县城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修筑土城墙,周长2里,高5尺,设南北2门,元代时倒毁。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铲平土垣,扩大城区面积,用石垒砌,城垣扩大到周长8里,高1丈8尺,基宽2丈5尺,设4门,历3任知县始竣工。清代又数度进行过修葺,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城墙加长150余丈,高2丈,并增设城垛1458个,城楼4座,水门8座,各水门俱嵌铁片,设铺房增加巡逻警戒,同时还开挖南门外城壕一道。民国期间城墙逐渐被拆除。
   东乡县城 明正德八年(1513)动工修筑土城,历时10年才竣工。城墙周长657丈,高1丈6尺,基厚1丈6尺,墙厚8尺,以石板平覆,上设更铺22所,城设4门,城墙四周有护城壕,深1丈,宽2丈。嘉靖四十二年(1563),削去土城内外侧,夹筑石墙,加固城防。此后城门及城墙经多次修葺,至民国23年(1934)又加固城墙,挖深护城壕,同时,四门分别建筑碉堡。民国28年,日军飞机轰炸县城,城墙塌毁,护城壕淤塞。至38年城池荡然无存,仅遗护城壕痕迹依稀可见。
   南丰县城 明正德六年(1511),闽粤农民起义军攻占南丰,次年始筑土城墙,周长891丈。因不甚坚固,两年后改筑石城,城高1丈8尺,厚1丈,基宽1丈5尺,设城楼4座,砌瓮门,筑墩台。竣工后发现西北城外山高可俯视城内,不利于战守。于是将西北城墙增高8尺,并在城墙上立铺舍44所。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增高其余城墙4尺,并增筑月城、敌楼,又于东北城外开壕沟以护城。清康熙十四年(1675),福建耿精忠起兵反清,分兵攻占南丰县城两年余,城墙倒塌。二十二年重修,嗣后历经修葺加固。新中国成立后,除沿旴江一段城墙用于防汛外,其余均拆毁。
   新城(黎川)县城 明正德七年(1512)始建城墙,初筑土垣,周长938丈,高8尺,分设5门。由于不够坚固,次年增高2尺,内外砌以石,墙厚1丈,墙基1丈5尺,建城堞1850个,铺舍36个,开4门,各覆以城楼,历两年竣工。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建西门城楼,并在东门增筑敌楼1座。后3年又增筑4门月城,并环城建屋舍。崇祯十一年(1638)又加固城墙,增修女墙1980丈,历时两年建成,城高2丈1尺,厚1丈2尺。后经多次修葺。同治九年(1870)三月十六日夜雷电暴雨,次日拂晓,城区水深六七尺,冲塌东南2处城墙10余丈。
   广昌县城 明正德十年(1515)兴建,次年三月告成,城周长785丈,高1丈8尺,厚1丈,基7丈5尺。立4门,各覆以楼。城上设铺舍35个。嘉靖八年(1529)增建月城4座,方城12座。其后历代均有修葺。至崇祯六年(1633)又加长城垣,增高城墙。建成后,城墙长978丈,高2丈5尺,厚1丈6尺。4门建有大卷瓮,并各设内外城门2座。城上设箭楼9座,窝铺24所,垛头1736个。清咸丰四年(1854)五月洪水陡发,城内民居及90余丈城垣毁于一旦。
   泸溪(资溪)县城 明万历八年(1580)始筑城,周长500丈,高1丈5尺。立4门,各建有城楼,并于城墙外掘壕沟,宽、深各7尺。三十七年(1609)洪水冲毁城墙,知县发动百姓重修城垣,并于各水门密加铁条嵌护。至清同治六年(1867),先后进行过10次修葺。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乐安县
相关地名
金溪县
相关地名
东乡县
相关地名
南丰县
相关地名
广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