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73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驻军
分类号: E26
页数: 19
页码: 988-1006
摘要: 宋太祖立国后改革兵制,以矫正晚唐、五代军人跋扈之弊。宋代以禁军为中央军队,厢军为地方军队,禁军负责守卫京都、边境及各地重镇。厢军驻守地方州县,由马、步军都指挥使指挥,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起义,起义部队头戴红头巾,身穿红上衣,史称“红巾军”。
关键词: 驻军 抚州

内容

一、禁军、厢军 宋太祖立国后改革兵制,以矫正晚唐、五代军人跋扈之弊。宋代以禁军为中央军队,厢军为地方军队,禁军负责守卫京都、边境及各地重镇。厢军驻守地方州县,由马、步军都指挥使指挥,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抚州禁军设忠节第26指挥营、武雄第14指挥营;厢军设效勇第9指挥营、牢城第4指挥营。忠节营有兵额418人,武雄营510人,效勇营410人,牢城营410人,合计1748人。此后增设壮城指挥营、宁节指挥营。壮城指挥以禁、厢二军将校统领,有兵额100人;宁节指挥营主要用于安置禁、厢二军年老将校。驻扎在抚州的军事长官有江南西路兵马副都监1员,兵马监押1员,添差兵马监押1员。
   建隆元年(公元960),建武军(军治在南城)命效勇指挥领兵120人,驻守南丰县秩巴寨(今广昌县水南圩乡)。开宝二年(公元969),建武军立水军、骑射、保节、宣义4营。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改水军等营为效武、忠节、武雄、壮城、牢城左都、牢城右都6营,有禁军800余人,由指挥及兵马都监、兵马监押统领。元祐年间(1086—1093),福建发生农民起义,为防止起义军攻打建昌,在今资溪县设抚建都巡寨。绍圣年间(1094—1098),南城石陂(今黎川县境)治安不宁,设石陂寨,派兵50名驻守。
   二、红巾军 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起义,起义部队头戴红头巾,身穿红上衣,史称“红巾军”。次年四月,红巾军彭莹玉部由临江富州(今宜春丰城)入抚州,遭元军监郡谔勒哲特穆尔、元帅章士谦阻击。红巾军转攻宜黄、崇仁、乐安。此时,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宜黄县涂祐、临川县邓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加入红巾军。邓忠攻陷建昌路,宜黄县涂乙、涂祐,新城(今黎川)县童远与邵武、建宁应必达起义部队联合攻陷邵武。徐桂庭陷南丰州,知州王居仁逃遁。乡民戴良集义兵收复南丰,徐桂庭于是转攻建昌。此时广昌亦被起义军攻陷,县人饶秀远起兵克复。
   至正十三年(1353),临川胡志学、邓和,崇仁杜四、熊三、刘世英等起兵加入红巾军。胡志学据有明水山寨(在今临川区温泉镇),元军检校章迪率兵攻寨。胡志学之子胡观勇果善战,但不敌元军锋芒,山寨被攻破。红巾军遁入戚姑山(在今临川区腾桥镇西北部),章迪以长栅联围半年才将这支队伍剿灭。十六年,江西廉访使吴当调章迪率本部与兵部尚书黄昭夹攻抚州,剿杀义军首领胡志学,进而规复崇仁、宜黄,平定建昌、抚州两路。
   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红巾军陈友谅率兵攻陷龙兴路(今南昌)时,江西平章事道通弃城退保抚州,陈友谅部南下追击,道通欲迎敌,渡河未及登岸便被消灭,陈友谅部一举攻陷抚州,俘虏完者帖木儿。八月攻陷建昌路。
   至正十九年(1359)六月,新淦(今新干县)邓克铭擒杀刘世英,踞有崇仁、乐安。安仁(今余江)人王溥踞金溪,陈友谅任命邓克铭为右丞踞抚州。八月,陈友谅遣兵攻建昌,左丞兼建昌路总管王溥投降。至此,赣东全境为陈友谅控制。
   同为农民起义红巾军的朱元璋,此时已发展壮大,足以抗衡陈友谅军事集团。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调兵攻取江西诸路,八月间,朱元璋部将金大旺擒杀邓克铭之弟邓至铭于崇仁,将红巾军驱赶出抚州境域。
   三、绿营 清代改革军队体制,撤销明代设置的千户所、百户所,实行漕运、守城分设制。设漕运千总统辖漕运军丁,设守备统辖守城之兵,各专其职,漕运军丁仍属军户。建昌有漕船32只,每年更新1/10船只。清军在抚州、建昌两府有绿营兵3个营,道光年间有官兵1007人,分驻98处。
   清军绿营是清政府收编归降明军官兵和招募汉族壮丁所组成的部队。因其使用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其地位比八旗军低,兵力却是八旗军的3倍,多达60余万人。绿营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统辖。其军事单位,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江西省初设巡抚节制南赣镇和九江镇。道光二十年(1840)九江镇所辖抚州营驻抚州府(今临川区)、建昌营驻建昌府(今南城县)、广昌营驻广昌县。主要任务是缉捕要犯、防守驿道、护卫行人和稽察匪类。宣统三年(1911),抚州、建昌光复,绿营兵被遣散或改编。
   抚州营 设分镇游击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2人、把总4人,统兵7000人。康熙十四年(1675)耿精忠反叛,清廷为提高抚州防卫能力,次年提升抚州营格次,改设副将1人、左右守备2人、千总4人、把总8人,增添马步守兵丁1220人,共2015人。至十八年,地方安定,抚州全营官兵裁撤。二十四年二月又恢复抚州营建制,设千 总1人,把总3人,有官兵404人。
   雍正四年(1726),抚州特设分镇游击,有官兵800人。设千总1人,兼临川、崇仁汛,设马步战守兵丁175人。分防崇仁的为外委千总,配派兵丁50人。设把总2人,右哨驻扎金溪,兼东乡县汛,有兵丁38人,分防东乡的为外委把总,配派兵丁25人;左哨兼防宜黄县讯,配派兵丁54人,分防宜黄的为外委把总,配派兵丁34人。
   道光二十年(1840)抚州营有兵丁343人,分防汛塘45处,有驻防官7人、兵283人。
   同治九年(1870)抚州营有都司1人、千总1人、把总2人、兵丁350人,设大小炮22座。其中,威远炮1座、子母炮1座、斑鸠炮8座、法火贡炮12座。抚州营所属营汛有临川、崇仁、金溪、乐安、东乡、宜黄6处,均驻各县城内。临川汛有千总1人,兵丁63人。崇仁汛有外委千总1人、兵丁50人。金溪汛有右哨把总1人,兵丁34人。乐安汛有左哨把总1人,兵丁64人。东乡汛有外委把总1人,兵丁35人。宜黄汛有外委把总1人,兵丁35人。
   光绪二年(1876)抚州营有汛塘39处,有防兵210人。其中,临川县有青泥、黄汰渡、流坊、文昌桥、章家石、肖公渡、周渡、柴埠、焦石、李家渡、新畲渡、温家圳、上顿渡13处,每处5人;金溪县有2处,浒湾防兵10人,石门防兵5人;崇仁县有民塘、茶山桥、朱陂街、潭溪、太平市、登仙桥、罗坊桥、白溪8处汛塘,每处防兵5人;乐安有水南、卢溪坳、小岭、望仙、徐庄、李山坳、麻岭、骆公庙、蛟湖、新塘11处,每处有防兵5人;宜黄有3处,东陂、新丰市各有防兵10人,官仓前有防兵5人;东乡有润溪、秋塘2处,每处有防兵5人。
   建昌营 顺治三年(1646)八月,建昌营设参将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1人,把总2人,标兵600人。后增设经制官兵8人,马步战守官兵950人。十八年,建昌营派外委千总1人领兵40人驻防泸溪。
   康熙二年(1663)江西提督移镇建昌。三年,裁撤参将,改中军守备为城守守备。五年,江西提督移镇南昌,并分遣建昌营千总1人领兵50人驻防新城,又分遣营官防守南丰。八年,改设副将于建昌。十四年,耿精忠反叛,朝廷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征建昌,调游击冯元常、守备吕颖驻南丰讨伐耿精忠。二十三年,建昌营设游击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1人、把总2人,领兵600人。
   雍正七年(1729),建昌营增加外委千总1人,分防石硖;外委把总3人,协防南城、南丰、新城3县。
   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昌营有游击1人,中军守备1人,千总1人,把总2人,外委千总1人,外委把总3人,员弁养廉40人,公粮16人,字识22人,弓箭兵304人,鸟枪兵174人,藤牌兵20人。其中,驻防南城县的有把总1人,协防外委1人,兵丁76人,陆汛1处,兵丁5人;水塘有杨家渡、湫牛、绕池、大安桥、新丰、都军、唐家渡、西梅潭、东港、山门石、水溅架、硝石、黄源13处,各设兵丁5人。驻防南丰县的有把总1人,协防外委1人,兵丁90人。陆汛5处:五黄、沙瞿村、刊都各设兵10人,若竹、盘湖隘各设兵5人;水塘有杨家港、磨刀渡、漳潭、罗坊4处,各设兵5人。驻防新城县的有千总1人,协防外委1人,兵丁110人,陆汛4处:飞鸢设兵12人、石硖设兵24人、樟村设兵13人、德胜关设兵5人;水塘4处,各设兵5人。驻防泸溪县的有外委1人,兵丁38人,陆汛有花山、草坪2处,各设兵5人。
   道光二十年(1840),建昌营有兵丁495人,分防塘汛37处,有驻防官8人,兵298人。
   广昌营 顺治三年(1646)八月,广昌营设守备1人,把总2人,领兵300人。九年,增设守备1人于广昌,领兵300人立营外。康熙十四年(1675)耿精忠反清,广昌地处闽赣要冲,次年增设游击1人、千总1人、把总4人,领兵1000人驻防广昌。
   雍正七年(1729),广昌营增外委把总1人,协防头陂。十年,改广昌营守备为都司佥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广昌营有都司1人,马兵13人,步兵16人,守兵61人,字识8人,员弁养廉15人,公粮5人。驻防头陂把总1人,协防外委1人,步兵10人,守兵73人。陆汛12处:头陂设兵23人,秀岭、驿前、塘坊、尖峰、千善、马鞍石各设兵4人,竹桥、茗坑、郎君桥、尧山、枫树各设兵2人。还有水塘7处:白水、巴口桥、深水、南关外、长生桥、甘竹各设兵4人,高洲设兵2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广昌营有兵丁169人,分防塘汛16处,有驻防官3人、兵100人。
   四、勇营 湘军 太平军攻占抚州期间,清政府调集大批勇营兵至赣东与太平军作战,其中以清军为主,包括湘军和其他勇营。
   李元度部。统领李元度部4个营约2000人,于咸丰六年(1856)二月,进驻抚州城南门外,攻打抚州城。战至六月,被太平军击溃,李元度带残部撤往临川县流坊。九月上旬,李元度率五岳、宝庆、志同3个营约1500人,由流坊攻占宜黄县城和崇仁县城。十月上旬,太平军攻崇仁,李元度率3个营弃宜黄、崇仁县城逃往丰城。
   黄虎臣部。营官黄虎臣指挥3500人,于咸丰六年(1856)五月初四围攻建昌府,数月不下,十月十八日,被太平军击溃,黄虎臣率残部撤往新城。
   老湘营等部。咸丰七年(1857)六月二十五日,由统领王鑫指挥在广昌县境三官殿与太平军激战;七月初三,进驻乐安县城;八月初三,王鑫中暑身亡,所部由营官张运兰、王开化分别指挥,仍驻乐安县城;十二月十七日,太平军攻乐安,老湘营等部撤走。咸丰八年二月中旬,张运兰、王开化指挥老湘营、副湘营、吉字营、宝庆营、宝前营、宝副中营攻占乐安县城。三月初,留一部守乐安,一部攻占宜黄县城,不久撤往别处。
   刘长佑部。统领刘长佑率营官肖启江部、刘坤一部,于咸丰八年(1858)三月上旬攻占崇仁县城,四月下旬攻占东乡县城,不久撤走。
   吉安营。参将文瑞于咸丰八年(1858)四月二十日攻占抚州城,不久撤走。
   平江营。咸丰八年(1858)五月由候补知府元善率领驻防抚州城,八月底,转驻宜黄县城,不久撤走。
   清捷营。营官江忠义约500人,于咸丰八年(1858)八月进驻崇仁,不久撤走。
   水师。刘于浔率水师于咸丰八年至同治三年(1858—1864)驻抚河一线,先后参加过攻打抚州城、万年桥、建昌城。
   升字营。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至五月进驻建昌府。
   鲍超部。统领鲍超部于同治三年(1864)七月在金溪县浒湾、新城、南丰等地同太平军作战,不久该部撤走。
   江忠朝部、席宝田部、王文瑞部。分统江忠朝部、席宝田部、王文瑞部,同治三年(1864)五月围攻崇仁县城,七月初十攻占崇仁县城,七月十三日攻占宜黄县城,不久撤走。
   其他勇营 闽勇、广信勇、南丰勇。副将张从龙、陈上国率闽勇3000人,郭守廉率广信勇1200人,袁英率南丰勇500人于咸丰六年(1856)五月初四围攻建昌府,数月不下,十月十八日被太平军击溃。
   宝字营。咸丰八年四月由广信都司刘宝洪率领进驻金溪。八月,宝字营驻南城扰民,十八日南城十八都团练局团丁杀宝字营33人,营官朱步青要求查办团练局,曾国藩令南城县令黄荫山查办,团练局仅交出3人,后不了了之。
   李定太部。总兵李定太于咸丰七年(1857)八月领兵数千人进驻东乡县大桥岗、将军岭等地,扎营36处,负责转运军粮,十月初被太平军石达开部击溃。
   普承忠部。赣南镇总兵普承忠带兵千余人,于同治二年(1863)驻防抚州府,何时撤走不详。
   熊得胜部。总兵熊得胜率兵500人,于同治四年(1865)进驻崇仁县城,何时撤走无考。
   五、太平军 (一)太平军主力 太平军于咸丰六年(1856)二月至同治三年(1864)八月在抚州境内活动,历时9年。
   翼王石达开部 咸丰六年(1856)二月,石达开部数万人由永丰县进入乐安县境,先后攻克乐安县、崇仁县、抚州府城。二月下旬石达开留部分兵力驻守抚州,亲率大部回援天京(今南京)途中进占东乡,分兵攻克金溪。驻抚州太平军于二月底至三月初相继攻占建昌府城以及南丰、新城、宜黄县城。七年十月,石达开统率10万大军从安仁(今余江)县进驻东乡、进贤、抚州、崇仁一带,与原驻抚州一带太平军会合。八年正月,石达开以“江西形势败坏,决以全力图浙(江)”为由,率大军由崇仁、抚州、东乡、进贤等地经邓家埠东进,留军略余子安部守抚州府,监军冷逢辰部守金溪城,将军张三和部守建昌府。四月中旬,冷逢辰部在清军进攻下弃金溪县城,经泸溪(今资溪)去浙江;四月二十日,余子安率万余人弃抚州城,经金溪去浙江;四月二十五日,驻建昌府太平军弃城经新城去浙江。
   国宗杨柳青部 咸丰六年(1856)七月十八日进驻广昌县城,二十三日移驻南丰县城,二十四日移驻新城县城,二十九日移驻泸溪县城,次日撤离。
   国宗杨义清部 咸丰七年(1857)六月,杨义清统军进驻广昌头陂,七月初三在广昌三官殿与湘军统领王鑫部接战失利,太平军杨辅清领兵来援又败,杨义清率大军退走长生桥,攻占南丰县城,十七日弃南丰县城,转驻他处。
   忠王李秀成部 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十九日,李秀成统10万大军从广信府至南城,围攻建昌府城20日不下,二月初九转攻抚州府,十三日撤抚州围,二十日攻占崇仁县城,二十三日弃崇仁县移驻清江(今樟树市)。七月二十日,李秀成率10万大军自丰城再次围攻抚州府,八月初二撤抚州围,经浒湾东去。
   太平军某部 同治三年(1864)二月上旬进驻建昌府,二月二十日从新城、广昌转驻他处。
   侍王李世贤部 同治三年(1864)四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李世贤率数万人驻宜黄、崇仁两县,七月中旬弃崇仁驻宜黄,后弃宜黄走南丰,最后弃南丰经广昌撤往他处。
   听王陈炳文部 同治三年(1864)五月,陈炳文率数万人驻东乡、金溪一带,七月初十撤离东乡、金溪县城。次日,听王陈炳文、宁王张学明、奖王陶金会带6万太平军在金溪浒湾向湘军统领鲍超投降。
   康王汪海洋部 同治三年(1864)五月,汪海洋率4万人驻金溪浒湾一带,七月初四撤离浒湾去新城,十四日攻占新城县城,次日撤往福建。
   干王洪仁歼、佑王李远继、昭王黄文英部 同治三年(1864)八月从铅山县进入泸溪、新城一带,后经广昌县尖峰、塘坊、白水岭、杨家牌等地,欲会合李世贤、汪海洋主力,不久被清军击败,所部溃散。洪仁歼北走广昌,九月初九在白水(今赤水)被俘。
   (二)花旗军 花旗军原本是广东天地会起义军,后来归属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广东天地会众在东莞、佛山等地起义,并迅速遍及整个珠江三角洲,陆军号称数十万,水军有大海船数千艘。次年初因作战失利,佛山大本营陷落,各路义军分头散去,其中一支在谭星等人率领下,北上湖南、转战江西,适逢太平军翼王石达开自湖北入赣,花旗军便成建制投入太平军队伍。
   罗元帅部 咸丰七年(1857)十二月进驻崇仁县城礼陂桥、沧源及太平市、谷岗金家村(今属乐安县)等地,次年三月撤往抚州。
   沛王谭星部 同治三年(1864)二月初九,攻占金溪县城,当日撤离,初十再占金溪县城,旋又撤离。二十一日攻占南丰县城,三月初弃南丰县城移驻新城县城。三月中旬移驻福建。
   花旗军某部 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由闽入赣至建昌府境,分驻硝石、公口一带。不久进驻金溪县城和珀开、枫山铺一带,次年正月后移驻贵溪县境。
   六、北洋军 江西省宪兵团1队 民国2年—4年(1913—1915)刘宝题带省宪兵团1队40余人驻乐安县城,弹压农民抗租。
   援湘第2路军第2混成旅 该旅(旅长张克瑶)2个营,民国7年(1918)春驻宜黄县城月余,后经吉安去萍乡。
   直系刘宝题团 民国10年(1921),团长刘宝题带1000余人驻宜黄,不久移驻抚州。
   河南第1师 民国11年(1922)5月,曹锟、吴佩孚派蔡成勋为援赣总司令,率河南常德胜第1师入赣。常德胜师入赣后,曾入黎川杉关声援,后驻南城待命,1个旅驻宜黄。次年8月常德胜师奉命入闽。
   直系方振武旅 民国11年(1922),该旅约3000人从赣南抵宜黄,驻1月后撤走。
   某部1营 营长曾懋带4个连于民国11年—14年(1922—1925)驻防乐安县城。
   山东第1混成旅 旅长张克瑶率部于民国15年(1926)1月驻临川一带。该旅后被北伐军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33军。
   江西第1混成旅 民国15年(1926)上半年,旅长刘宝题率2000余人驻守抚州城;一部驻守崇仁城,不久撤回抚州;一部驻守南城曾潭。10月24日,北伐军攻克抚州,该旅撤往东乡,后退至福建。
   中央暂编第6师、滇军陆军第1师 两师各1个营于民国15年(1926)上半年驻宜黄。同年冬,第6师(师长杨如轩)和第1师(师长杨池生)被北伐军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9军。
   中央陆军第1师 民国15年(1926)9月16日,由赣军总司令兼师长邓如琢带领进驻抚州,22日撤往清江。
   七、国民革命军 北伐军第14军 民国15年(1926)9月由军长赖世璜率领从赣南分兵两路入赣东,一部于9月26日占永丰、乐安,10月11日克宜黄、崇仁;另一部于9月29日经宁都连克广昌、南丰,10月14日攻占南城县,24日攻占抚州。不久部队推进到进贤,封锁抚河。
   北伐军第2军第6师 民国15年(1926)10月前后,由师长戴岳、党代表肖劲光率领途经资溪县去福建。
   第3军军官教育团 团长朱德、党代表魏瑾钧、参谋长陈奇涵,下辖3个营共1100余人,于民国16年(1927)4月10日,由南昌到抚州担负剿匪任务,驻在抚州城东天主堂。不久派第1营去崇仁县剿匪,驻扎在县城天主堂,9天后返回抚州。6月6日后,返回南昌。
   第20军 民国16年(1927)夏,军长贺龙率领驻临川县2天。
   第9军 民国16年(1927)夏,军长金汉鼎率部驻东乡、进贤一带,该军第27师(师长杨如轩)4月8日驻防临川、抚州一带。8月7日,南昌八一起义军途经抚州,27师撤往南城,10月27师驻崇仁县。17年春,该军第27师和第9师(师长杨池生)转驻井冈山地区,参加“进剿”红军。
   八、国民党军(国民革命军) 赣军35旅 民国18年(1929)1月—3月驻防乐安、广昌县城。同年6月至次年6月驻防乐安县城。后转驻瑞金和吉安“围剿”红军第4军。
   第18师 民国18年(1929)10月,该师(师长张辉瓒)第52旅驻抚州,后到洽村、新丰、甘竹、罗坊一带“进剿”红军。19年2月,该师第54旅主力和第52旅一部驻乐安、宜黄一带,不久撤走。6月—10月,第52旅驻防抚州,11月调往清江县城(今樟树市)。12月初,该师先后攻占崇仁、南丰,不久去永丰集结。
   新编第13师 后改编为第79师。民国19年(1930)11月5日至23年(1934)10月24日驻域内,期间先后由邓英、路孝忱、樊崧甫任师长。第一次、二次、三次“围剿”中,在抚州、崇仁、南城、宜黄等地担负“清剿”和维护后方任务。第四次“围剿”中在金溪、南城、宜黄等地担任预备队。第五次“围剿”在黎川、南丰、广昌担负主攻红军任务。26年5月—7月,第79师曾在东乡县詹圩、荫岭、幕塘一带驻扎,后调走。
   第24师 民国19年(1930)11月,由师长许克祥带领从新干、永丰一线进入乐安县境,中旬由抚州经南丰向广昌附近集结,参加第一次“围剿”,并在南丰洽村东西之线收容被红军击溃的国民党军第50师残部;20年3月下旬驻守南丰县城及附近地区,参加第二次“围剿”,在南丰、广昌间活动。第三次“围剿”中担负南丰至南城旴江沿线的防守任务,在南城东北礼西赵(即渭水桥)地区被红军歼灭1个团。第四次“围剿”时,在南城、南丰一带活动。第五次“围剿”中,起初负责构筑资溪桥经石峡至洵口一线碉堡,接着守备光泽、杉关、资溪、洪门、硝石一带。23年5月下旬,该师构筑南丰经新丰市至宜黄间横缀碉堡线。
   第8师 民国19年(1930)11月5日至23年(1934)8月初驻域内,期间先后由毛炳文、陶峙岳任师长。参加第一次“围剿”,由宜黄黄陂、南丰一线向广昌、宁都进攻,在洽村东西之线收容被红军击败的国民党军第50师残部。第二次“围剿”,在南丰、广昌担负清剿任务。此后撤向广昌,担负南丰至南城旴江沿线的防守任务。21年11月1日,在南丰以东之沧浪、大洋源地区被红军歼灭2个团。第四次“围剿”时,该师6个团驻守南丰县城及其周围地区。第五次“围剿”中守备南丰、里塔圩、东坪圩、沙岗上、石沟圩一带。23年7月2日由南丰推进至广昌附近,策应国民党军第5纵队作战。7月10日构筑白水至下坪封锁线。8月4日由白水去福建建宁接替第10师守备。
   第50师 民国19年(1930)冬集结于乐安,参加第一次“围剿”,师长由第2纵队司令谭道源兼。12月上旬由乐安经招携、藤田进攻龙冈、东固。20年1月3日,在东韶被红军歼灭1个多旅,残部一部逃回洛口,一部经宜黄逃向临川,2月在抚州集结待命。
   第5师 民国20年(1931)至23年(1934)5月中旬驻域内,期间先后由胡祖钰、周浑元、谢溥福任师长。20年4月1日由南丰向广昌前进,担任“清剿”红军任务,被红军歼灭一部,师长胡祖钰重伤后死亡。第三次“围剿”时,在南城、南丰、乐安、资溪、金溪等地活动。22年1月1日扼守黄狮渡,1月4日一5日被红军消灭一部,旅长周士达和第26团团长等1000多官兵被俘,残部撤往南城。第四次“围剿”中,在金溪、南城、宜黄、南丰等地活动,同年3月与其他师一起沿抚河两岸构筑碉堡封锁线。第五次“围剿”初期,在黎川构筑硝石以南洋墩至九里铺碉堡,接着在团村、东山、德胜关构筑碉堡封锁线。23年1月同第6、第96师一起守备黎川、硝石、洪门、德胜关、东坪圩、熊村一带。4月17日从甘竹以东地区沿抚河东岸向广昌进攻,4月29日至5月2日在香炉峰以南里坊寨一带择点筑碉堡。5月3日开始向建宁推进。
   第25师 在域内期间,师长先后由孙连仲、李松昆担任。民国20年(1931)3月下旬到达宜黄,参加第二次“围剿”。第三次“围剿”时在宜黄、乐安等地活动。9月—12月上旬驻守宁都。12月14日第73旅旅长董振堂和第74旅旅长季振同等率该师师部和3个旅、6个团在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师长李松昆率第27师1个团撤往抚州。重编后的第25师驻守抚州,担负附近“清剿”任务。11月中旬并入第27师,原第25师番号取消。
   第27师 民国20年(1931)春至24年(1935)6月驻域内,期间先后由高树勋、孙连仲、冯安邦任师长。20年3月初进占乐安县城后,参加第二次“围剿”。同年12月14日,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率领第25师、第27师在宁都起义(此时师长高树勋赴南京参加军事会议),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该师第79旅157团团长侯象麟带本部撤往抚州。事后,南昌行营收容该师残部,补充从山东招来的新兵重建该师,仍使用27师番号,驻乐安、宜黄地区。21年8月17日,守乐安城的7个营被红军全歼。8月20日守宜黄的4个团大部被红军歼灭,残部向北逃窜。8月22日,从宜黄撤出的残部在抚州以南龙骨渡又被红军追击部队歼灭大部,余部退往抚州。11月中旬,南昌行营将第25师、第27师、骑兵第4师缩编为一个师,仍用第27师番号,驻守抚州担负后方“清剿”任务。第四次“围剿”中在金溪枫山铺被红军击溃一部,经休整补充后于22年10月17日开赴永丰、乐安之线构筑碉堡封锁线。第五次“围剿”中驻守乐安。23年4月底,开始向乐安增田、望仙、招携苏区步步为营进逼。24年6月曾驻上渡顿整顿一段时间,不久调去湘鄂西边境。
   骑兵第1师 民国20年(1931)3月下旬至4月下旬驻临川、崇仁一带维护后方,参加第二次“围剿”,师长关树人。6月驻临川、樟树镇(今樟树市)一带担任第三次“围剿”的“清剿”和维护后方任务。21年改称骑兵第4师,改由马鸿宾任师长。8月18日该师第1团在崇仁凤岗被红军歼灭大部。11月中旬,该师在抚州并入第27师。
   第6师 民国20年(1931)6月至23年(1934)10月下旬驻域内,期间先后由赵观涛、周磊任师长。20年6月驻南城硝石地区,参加第三次“围剿”,7月5日攻占黎川城。22年2月上旬驻金溪、琅琚地区,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第五次“围剿”中,同第5师、第96师一起由南城、硝石向黎川进攻,并于9月28日攻占黎川城。10月6日—7日在黎川东北的洵口、飞鸢被红军东方军歼灭3个团,第18旅旅长葛钟山被俘。23年1月同第5师、第96师一道守备黎川、硝石、洪门、德胜关、东坪圩、熊村一带。4月9日主力由黎川向南丰开进,同其他4个师一起沿旴江东岸向广昌进攻。27日控制长生桥、饶家堡一带,策应其他部队攻打广昌城。8月2日守备广昌至生长桥、竹桥、新人坪、水南、巴口桥、刘田一带碉堡线,并担任广昌县城警备,此后逐步向南部推进。
   第9师 民国20年(1931)6月至22年(1933)12月驻域内,期间先后由蒋鼎文、李延年任师长。20年6月驻南城以北地区,参加第三次“围剿”,7月上旬集结于临川、南城地区。22年1月1日向金溪附近集中,参加第四次“围剿”,1月21日进至抚州,接替第11师抚河东岸一线防务。此后在南城、金溪、宜黄一带活动。9月集结南城、南丰地区,参加第五次“围剿”,12月21日进抵福建屏南,参加“围剿”蔡廷锴第19路军。
   第10师 民国20年(1931)6月驻抚州,策应第三次“围剿”各方作战,卫立煌任师长。7月6日主力进驻黎川县城,一部进占德胜关。7月31日由黎川进驻广昌。8月15日从广昌移驻抚州,次年去南昌担任警备。22年1月25日由南昌回抚州接替第14师、第90师城防任务,参加第四次“围剿”,师长改由李默庵担任。5月5日在宜黄席家楼遭红军伏击,撤往金溪、腾桥、崇仁一带构筑碉堡封锁线。12月25日进至福建顺昌,参加“围剿”蔡廷锴第19路军。
   第11师 民国20年(1931)6月至23年(1934)9月驻域内,期间先后由罗卓英、肖乾、黄维任师长。20年6月驻南城县硝石地区,参加第三次“围剿”,7月5日进占黎川,13日进占广昌,19日占领宁都县城。21年8月从吉安经崇仁增援宜黄,9月至年底驻崇仁、宜黄。22年1月6日从宜黄向抚州集中待命,参加第四次“围剿”,担负抚河东岸一带防务。2月上旬驻守宜黄、棠阴地区。3月20日进至宜黄草鞋岗、徐庄一线。21日在徐庄以南地区被红军歼灭大部。5名团长死亡,师长肖乾和2名旅长受伤。同年9月,补充后的第11师集结南城、南丰地区,参加第五次“围剿”,在黎川、南丰等地与红军作战。23年4月9日集结在枫林、白舍一带,策应各方作战行动和筑碉堡,配合进攻广昌。7月2日至7日构筑竹桥、头陂、五陵山之线碉堡封锁线。尔后逐步向南推进,相继攻占高虎脑附近的鹅形岭、万年亭、驿前,10月16日集中头陂附近,24日开始进攻宁都。
   第14师 民国20年(1931)6月至24年(1935)9月驻域内,期间先后由陈诚、周至柔、霍揆彰任师长。20年6月驻南城硝石地区,参加第三次“围剿”,7月5日进占黎川城,13日进占广昌,19日进占宁都县城。21年8月从吉水、新干一带经崇仁攻占宜黄。12月7日由南丰、新丰街攻击黎川城。22年1月1日集结抚州,参加第四次“围剿”,1月7日进至金溪琅琚、枫山铺附近,1月8日在黄狮渡以西彭家渡、徐元一线被红军击溃,第40旅旅长夏楚中受伤,余部退往南城。1月下旬驻抚州担负城防任务。3月中旬到达新丰市、侯坊、草鞋岗一线。下旬撤至南城、南丰地区,沿旴江两岸构筑碉堡封锁线。9月集结南城,参加第五次“围剿”,在黎川、南城一带与红军作战。23年2月下旬在黎川西城桥、坪上圩一带构筑工事。3月8日攻占枫林、三坑一线。4月15日控制罗坊圩及其以南地区集结待命。7月1日到广昌附近集中,构筑竹桥、头陂、五陵山之线碉堡封锁线,尔后逐步向南推进。10月24日开始进攻宁都。24年5月从于都县进驻宜黄,驻守4个月后调走。
   第23师 民国20年(1931)6月—7月驻南城、临川、樟树镇一带,担负第三次“围剿”的“清剿”和维护后方任务,师长李云杰。同年8月经广昌进驻头陂,9月初从头陂撤回,至次年8月驻南城地区,担负南城、硝石地区的防守任务。第四次“围剿”中担任乐安地区守备任务,并构筑碉堡封锁线。9月控制抚州附近,参加第五次“围剿”,后去吉安。
   攻城旅 民国20年(1931)6月—9月驻守抚州,策应第三次“围剿”各方作战,旅长李延年。
   第90师 民国21年(1932)8月从清江(今樟树市)、新干一带经崇仁增援宜黄。10月驻守乐安。12月7日由南丰、新丰街攻击黎川城,不久撤回乐安。22年1月1日到抚州集结,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师长由第2纵队纵队长吴奇伟兼任。1月7日该师第268旅由抚州进至浒湾,8日在浒湾以东枫山铺被红军击溃,余部撤往浒湾附近。1月下旬曾驻抚州担任城防任务。4月以后该师集结于南城、南丰地区,同其他师一起沿旴江两岸构筑碉堡封锁线。9月驻新丰街,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改由欧震担任。11月下旬在神岗、党口一带构筑碉堡封锁线。12月上旬驻五都一带构筑碉堡。23年1月底在永丰附近集结。
   第37师 民国21年(1932)10月中旬至次年1月驻守乐安,师长郭炳生。22年3月15日在南丰县下罗堡地区被江西红军独立第4师击溃,师长郭炳生毙命。
   第43师 民国22年(1933)9月—11月中旬驻守乐安、宜黄之间的凤岗,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邹洪。23年1月守备宜黄、五都一带。3月1日担任宜黄、河口一带守备。4月15日沿旴江西岸担任河西纵队进攻广昌进攻的预备队。4月19日驻甘竹、长生桥,28日进驻广昌城。此后集结南丰、广昌地区为总预备队。10月24日开始由秀岭隘、马迹隘一带向宁都进攻。27日进入宁都县境。
   第53师 民国23年(1934)1月6日从余江进援东乡,参加第四次“围剿”,师长李韫珩。1月6日红军1000余人从峡山、竹桥攻克东乡县城,原驻守东乡县城的该师工兵营退至县城以西将军岭。7日李韫珩率3个团从余江进占珀歼,8日进占东乡县城,红军弃城撤走。不久全师集中东乡。28日向乐安移动。3月1日,守备宜黄、河口、棠阴地区,接替第43师、第97师防务。4月10日调去赣江西岸。
   第52师 民国22年(1933)2月5日从赣南向乐安、宜黄地区集结,参加第四次“围剿”,师长李明。2月23日进驻乐安增田地区,26日东进至太平市一带,27日沿登仙桥、大龙坪、蛟湖、桥头之线向宜黄黄陂前进,在大龙坪、小龙坪地区被红军歼灭,师长李明被俘。
   第59师 民国22年(1933)2月5日从吉水、峡江一带向乐安、宜黄附近集结,参加第四次“围剿”,师长陈时骥。2月23日进驻乐安,26日东进至罗山街一带。27日沿谷岗、西源、霍源向宜黄黄陂前进,被红军歼灭大部。陈时骥见败局已定,率残部数百人乘夜暗向蛟湖方向逃窜,3月1日上午逃至登仙桥东北地区时被红军歼灭,陈时骥被活捉。16日该师残部驻东陂、黄陂、蛟湖地区。20日黄昏,该师残部进至雷公嵊附近,遭到红军严重打击,此后撤往南城、南丰地区,构筑碉堡封锁线。9月驻株良,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由韩汉英担任。10月中旬驻抚州担任守备,11月下旬在宜黄神岗、党口一带构筑碉堡封锁线。23年1月底在永丰附近集结。
   独立第32旅 民国22年(1933)2月驻临川,参加第四次“围剿”,旅长柏天民。6月上旬驻宜黄,不久调走。
   第3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南城,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李玉堂。10月13日进援硝石。22日由南城进占里塔。11月15日集结南丰,17日攻占云盖山,19日袭取神岗。12月21日进至福建屏南,参加“围剿”蔡廷锴第19路军。
   第4师 民国22年(1933)9月至11月驻金溪琅琚地区,负责构筑金溪、左坊营、琅琚一带工事,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邢震南。12月25日进至福建邵武拿口地区,参加“围剿”蔡廷锴第19路军。23年7月7日进至广昌附近,8日进攻白水,9日攻占蛤蟆台,10日负责构筑巴口桥、白水间碉堡。21日攻占大寨脑。8月5日攻占王家山,7日攻占高虎脑附近阵地,26日由驿前向石城小松进攻。
   第36师 民国22年(1933)9月—11月驻浒湾,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宋希濂。12月25日奉命进至福建邵武拿口地区,参加“围剿”蔡廷锴第19路军。
   第46师 民国22年(1933)9月—11月驻守宜黄棠阴,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戴嗣夏。23年1月守备崇仁凤岗。3月1日接替第96师守备黎川熊村、五都一带。4月24日担任邱家排、调村一带防务。5月11日去泰宁接替防务。
   第67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南城新丰街,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傅仲芳。10月4日—7日在元口桥、路口、株良一带与红军激战,12月11日在三都、横店和黎川附近策应第8纵队进攻团村、东山、德胜关。14日集结在东山附近,21日进至熊村、坊坪间。23年1月25日攻占横村,26日攻占邱家隘,2月14日在西城桥、坪上圩一带构筑工事。15日攻占凤翔峰附近的司令岩。8日进占南丰枫林、三坑一线并构筑碉堡。4月10日驻白舍策应各方行动和构筑碉堡。后沿旴江西岸向广昌进攻,于28日晚进占广昌城。4月29日—5月3日除担任广昌附近警备外,并在卖竹坪、焦坑、三官殿、小港至河东一线择点增筑碉堡。7月2日—7日在竹桥、头陂、五陵山之线构筑碉堡封锁线。尔后逐步向南推进,31日攻占驿前。10月24日开始进攻宁都。
   第83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金溪、腾桥、崇仁地区构筑碉堡封锁线,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刘戡。后调走。
   第87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临川腾桥,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王敬久。10月26日进驻南城硝石。11月15日全师驻守南城。12月20日移至福建建瓯,参加“围剿”蔡廷锴第19路军。
   第88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金溪、腾桥、崇仁地区,构筑碉堡封锁线,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孙元良。12月20日进至福建建瓯,参加“围剿”蔡廷锴第19路军。23年7月7日从福建进抵广昌附近,9日进至梓州附近,10日构筑巴口桥、白水间碉堡。23日构筑大寨脑一带碉堡。8月5日由大寨脑向驿前以北地区进攻。7日攻占高虎脑阵地。26日开始由驿前向石城小松进攻。
   第89师 民国22年(1933)9月—11月中旬驻临川龙骨渡,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王仲廉。不久调走。23年7月7日从福建进抵广昌附近,10日攻占白水后,即构筑巴口桥、白水间碉堡封锁线。21日攻占大寨脑,8月7日攻占贯桥附近阵地并守备,21日接替大寨脑、刘田一带守备及香炉峰的守碉任务。10月4日由白水向石城进攻。
   第94师 民国22年(1933)9月集结南城、南丰地区,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李树森。9月18日进占黎川资溪桥地区,此后在南城、黎川、南丰地区与红军作战。23年3月8日进占枫林、三坑一线构筑碉堡。4月28日与其他师一道攻占广昌,该师未进城。4月29日—5月2日在新人坪、仙人山至卖竹坪之线以南高地择点构筑碉堡,后守备。7月1日集中在广昌附近,2日开始进攻头陂,步步为营逐步构筑竹桥、头陂、五陵山一线碉堡封锁线,并担任守备。10月24日由头陂向宁都进攻。
   第96师 民国22年(1933)9月集结南城、硝石地区,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肖致平。9月28日攻占黎川城。11月7日在硝石以南构筑洋墩、九里铺间碉堡。16日—20日进驻黎川团村、东山、德胜关,构筑碉堡封锁线。23年1月同第5师、第6师一起守备黎川、硝石、洪门、德胜关、东坪圩、熊村一带。4月17日进至广昌甘竹以东地区,沿旴江东岸向广昌进攻,19日攻占大罗山、延福嶂。4月29日—5月2日在香炉峰以南马坊寨、中坊一带择点构筑碉堡。5月3日开始向建宁推进。
   第97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崇仁,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 孔令恂。10月22日移至南城里塔以西的永丰桥、见贤桥一带构筑碉堡,后驻宜黄棠阴。23年4月17日进至南丰以南的桑田圩,沿抚河东岸向广昌进攻。19日攻占大罗山、延福嶂。20日由大罗山、延福嶂向高洲段方向推进。7月2日进至广昌以北的枫竹圩一带待命,担任“围剿”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总预备队。后调走。
   第98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抚州,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夏楚中。10月上旬移至南城,10月13日进援硝石,11月15日进至南城、新丰街、里塔地区。23年1月守备南城、后车、黄狮渡一带地区。2月7日主力向黎川推进,一部担任樟村、横村、龙安、邱家隘、寨头隘一带守备任务,一部去杨梅寨、三溪圩以北地区维护交通,作进攻广昌之准备。4月9日集结在枫林圩、白舍一带,沿旴江西岸向广昌进攻。13日控制罗坊圩、柴灵山一带。17日攻占慧眼岩、朱华山一带,21日攻占沙家陂。4月29日—5月2日构筑伞盖尖、巴掌形至新人坪一线碉堡。7月中旬由广昌附近西移吉安、泰和、万安一带。
   第99师 民国22年(1933)9月驻宜黄,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郭思演。10月22日移驻宜黄棠阴。11月17日进驻南城新丰街,12月中旬驻黎川附近,构筑黎川至团村碉堡工事。23年1月去永丰集结。
   第13师 民国22年(1933)10月中旬驻抚州附近,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万耀煌。23年1月守备金溪。2月14日守备黎川、德胜关、熊村一带。4月9日由黎川向南丰开进,17日进至广昌甘竹以东地区,后在广昌、南丰间策应、守备。7月中旬由广昌附近西移吉安、泰和、万安一带。
   第85师 民国22年(1933)10月中旬驻南城,参加第五次“围剿”,师长谢彬。11月10日守备金溪,11日—13日在浒湾同红军东方军作战。
   补充旅 民国23年(1934)1月守备临川、崇仁等地。
   独立第43旅 民国23年(1934)3月中旬驻南城、岳口。
   保卫第3师 民国23年(1934)3月中旬守备新丰街、株良、甘潭、南城、河东、后车一线。
   第26师 民国28年(1939)4月驻东乡县与进贤县交界处,师长刘雨卿。
   第100军 民国31年(1942)5月军部驻守资溪,军长刘广济。所辖第19师驻守浒湾、金溪一带。6月5日日军高桥兵团从抚州进攻浒湾、金溪,第19师放弃浒湾、金溪向南退却。8月23日第19师第55团收复浒湾,24日该师第57团收复东乡,不久调走。
   第79军 军长夏楚中,下辖第98师、第194师、暂编第6师和军直属队。民国31年(1942)5月奉命驰往临川参加“赣东会战”。5月31日下午该军暂编第6师为第1梯队,由驻地经醴陵、萍乡、宜春、分宜、清江向临川方向前进。第194师为第2梯队,第98师为第3梯队,沿暂编第6师前进路线跟进,军部和军直属队尾随第194师前进。6月4日14时,暂编第6师在临川桐源以西的桥东与日军高桥兵团右路军遭遇,伤亡惨重,被迫向崇仁方向撤退。此后该军会同第4军、第58军、第100军在赣江以东、抚河流域开展赣东会战,至8月23日先后收复宜黄、南城、崇仁、抚州几座城池。不久,第79军调走。
   第4军 民国31年(1942)5月21日奉命自湖南向江西移动,参加“赣东会战”,军长欧震,下辖第59师、第90师、第102师。6月12日第4军渡过赣江,15日下午第90师一举攻克崇仁城。16日第59师收复宜黄城。21日乘胜攻占五里塘、黄石岗、高桥、罗溪桥各要点,紧逼抚州。24日第4军迅速转移至临川茅排南北一线。29日第4军退往宜黄、凤岗圩以南山地集结。7月4日第90师攻克宜黄。7日第4军集结在公陂圩(今乐安公溪镇)、白陂、焦坑地区待命。不久由白陂向樟树之敌进攻。
   第58军 军长孙渡,下辖新编第10师、第11师。民国31年(1942)6月中下旬与日军转战于抚州、崇仁、丰城之间。6月30日全军奉命在潘桥、秀才埠地区集结,以新编第10师对抚州、崇仁之敌警戒,以新编第11师向许家渡、李家渡、三江口地区警戒,保障赣北战场侧翼之安全。并以一部分作数支队,向抚州、李家渡、三江口之日军佯攻,主力秘密向秀才埠、潘桥西南集结,准备侧击由崇仁方面逃窜之日军。
   江西保安第4师 民国31年(1942)5月下旬担任临川附近及其以北地区防务。6月3日,该师在临川附近与日军左路兵力近2万人发生战斗,因寡不敌众被迫向南撤退转向金溪,临川陷入敌手。10日,江西保安第4师第2团驻守南城。
   第108师 民国33年(1944)冬驻临川,师长顾宏扬。34年2月4日由临川增援赣州。
   第2编练司令部 民国38年(1949)2月,国民政府国防部在南城成立第2编练司令部,负责收集从长江以北溃败逃至江南的国民党军官兵,并补充新兵,司令胡琏。不久第2编练司令部编练成立第10军和第18军称“雄狮”部队。胡琏兼任第18军军长(一说是高魁元),张世光任第10军军长(一说是刘濂一),分驻南城、抚州、金溪、崇仁、宜黄、乐安等县境,军纪不好,驻地群众怨声载道。5月中旬第2编练司令部改编为第12兵团,胡琏任司令,不久撤离南城。
   九、中国工农红军 第4军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1929年2月27日主力从永丰藤田进至乐安招携。28日经大金竹去宁都肖田。3月3日到达广昌苦竹,4日进驻广昌县城,5日驻白水,尔后经石城去闽西游击。5月上旬曾从宁都到广昌活动,旋即去瑞金。1930年1月16日又占领广昌县城。不久转往广昌西北的宁都东韶、永丰藤田一带。1月19日第4军前委和第2纵队从福建进入广昌塘坊,下旬在东韶与朱德部会合。
   第1军团 1930年7月上旬由福建长汀入赣,经广昌到兴国集结。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和政委。11月5日前后该军团第4军、第12军从袁水两岸向赣江以东崇仁、宜黄地区转移,进行第一次反“围剿”的各项准备工作。1931年1月上旬,打破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后,该军团第3军所辖第8师、第9师进至招携,向乐安、永丰进逼;第4军进驻广昌、头陂及南丰康都地区,向建宁、黎川发展。第8师、第9师和第4军在驻地发动群众,筹措给养、经费,进行军政训练,准备第二次反“围剿”。3月下旬,军团陆续转移到广昌、宁都、石城地区。4月23日退到东固、龙冈地区隐蔽集结。5月26日第3军、第4军、第12军由宁都南团进驻广昌苦竹,第3军经广昌甘竹向南丰急进,追击北逃的国民党军第8师、第24师。27日第4军、第12军和第3军团攻克广昌城,歼国民党军第5师一部,师长胡祖钰受伤不久死去。6月上旬第1军团各军分别进至宜黄以南、南丰、南城、黎川之间威逼抚州。下旬留第3军第9师和第4军第12师在宜黄、南丰以南地区监视国民党军。
   1932年8月15日,第1军团从兴国进至乐安以南,参加乐安、宜黄战役,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委,下辖第3军、第4军。17日中午攻克乐安城,全歼国民党守军第27师1个多旅,俘敌3000余人。19日在宜黄城北担负助攻宜黄城任务,22日第1军团追击部队在临川龙骨渡将从宜黄北窜的第27师残部大部歼灭。10月16日第1军团由广昌地区东进,参加建(宁)、黎(川)、泰(宁)战役。11月1日由福建建宁进至南丰以东之沧浪、大洋源地区,3日进占黎川城。16日参加金溪、资溪战役,17日第4军击溃国民党军资溪守军第5师1个团,占领资溪城。19日第1军团乘胜在金溪附近歼国民党军一部,占领金溪城。21日第3军主力配合第3军团向南城东北渭水桥发起进攻,歼国民党军第24师1个团。22日第1军团在浒湾与国民党军第27师激战,形成对峙局面。12月18日第1军团由福建邵武进至黎川熊村待命。28日部队在黎川地区整编,撤销第3军、第4军军部,第1军团下辖第7师、第9师、第10师、第11师。
   1933年1月8日,第1军团由金溪沿公路经樟树埠向荷树铺进攻,9日一部进至彭家渡附近,一部进至浒湾,下旬南移至金溪东南部。2月上旬参加围攻南丰县城,14日转至南丰、南城里塔圩一线以西地区。22日—24日撤至宁都东韶、洛口地区。26日隐蔽集结于乐安金竹、大龙坪地区参加黄陂战役。27日将国民党军第52师师部和第309团歼灭,俘师长李明。28日第7师协同第3军团在武湖大道以东全歼国民党军第52师第154旅主力。3月1日在乐安登仙桥东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59师残部数百人,活捉师长陈时骥。20日进至草鞋岗、徐庄地区,参加宜黄草鞋岗战斗。21日同红军第一方面军其他部队一起歼国民党军第11师大部。
   6月7日,中革军委在乐安县大湖坪对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整编,第1军团仍由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下辖第1师、第2师、第3师。6月中下旬第1师、第2师在抚河流域活动。7月—8月第1军团在吉水、永丰、乐安、宜黄、新干之间打击国民党军筑碉部队,破坏封锁线。9月28日第1师、第2师由永丰、乐安地区东移,攻击和牵制南城、南丰之敌。10月7日第3师驻洵口、黎川一带。22日第1师、第2师集结于湖坊地区。28日第9军团组建,第3师划归第9军团,此后第1军团下辖第1师、第2师。11月15日第1军团由见贤桥至棠阴国民党军堡垒封锁线的间隙北出,进至宜黄云盖山、大雄关地区,遭国民党军5个师攻击,第1军团被迫放弃阵地向苏区内转移。1934年1月26日在黎川县与建宁县交界的邱家隘、坪寮打阵地反击战。2月15日在黎川西南部的凤翔峰打阵地防御战。3月11日—14日在南丰西南三溪圩、三坑打阵地反击战。此3战都未能击破或打乱国民党军的进攻计划,第1军团遭受重大损失,15日—17日撤至里罗坊一带休整。18日由南丰洽村向福建泰宁前进。4月6日从福建建宁地区回师江西,参加广昌保卫战。10日—19日在广昌甘竹东北的大罗山、延福嶂阵地防御作战。20日—27日退守旴江东岸的高洲段阵地。27日晚广昌失守,第1军团撤离,29日奉命东援福建建宁。
   第3军团 1931年1月1日从永丰龙冈经广昌头陂攻击宁都东韶。16日—18日从集结地宁都洛口、广昌苦竹、南丰白舍一带威逼南丰,准备第二次反“围剿”。彭德怀任总指挥和前委书记,滕代远任政委,下辖第5军、第8军。22日以1个师进占黄陂,向宜黄威逼筹款,1个师位于白舍附近监视南丰,掩护筹款工作。3月4日第5军第3师接替第1军团第3军乐安地区工作,军团主力仍在宜黄、南丰地区作反“围剿”准备。5月26日由宁都南团直逼广昌,27日晨第1军团第4军、第12军开始攻击广昌城,第3军团为攻城预备队,后在广昌城北投入战斗,27日21时攻克广昌城,歼广昌守军第5师一部。28日渡过旴江向福建建宁前进,军团主力攻克黎川城。尔后整训部队,7月22日第7军编入第3军团序列。9月第3军团整编,取消第8军番号,整编后的第3军团下辖第5军、第7军。
   1932年8月15日,第3军团进至宜黄以南的牌楼港警戒宜黄、崇仁,策应第1军团攻乐安城。20日开始总攻宜黄城,歼灭国民党军第27师第79旅、第81旅3个团,俘敌2000余人。31日国民党军第14师围攻宜黄城,第3军团第2师、第3师、第21师与敌激战后,撤出宜黄城。9月26日第3军团以新丰市为中心,以备战姿态布置预定战场;此时第5军番号撤销,第3军团直属第1师、2师、3师和第7军。10月14日为左纵队向黎川前进,参加建、黎、泰战役,于18日攻占黎川城,歼敌一部。23日第3军团撤出黎川城,转移至团村、横村地区待机。11月1日第7军和第1军团第4军在南丰以东的沧浪、大洋源附近与国民党军第8师2个团遭遇,将敌击溃;3日第3军团和第1军团主力并肩向黎川开进,敌弃城退回南城,红军重占黎川城。4日第3军团在黎川附近游击筹款。6日第3师击溃新丰街国民党军孙连仲残部1个团。15日第3军团进驻黎川钟贤、龙安镇,16日由黎川地区开拔,参加金溪、资溪战役,担任红一方面军总预备队,并派小部兵力警戒硝石、南城,17日到达陈坊、岭村一线,对南城方面实施严密侦察。22日第3军团主力由西向东猛攻渭水桥,敌向南城方向撤退。12月7日第7军驻南城硝石,11日集结黎川城北地区,14日第3军团进至严田市附近集结,17日进至极高、中站、严田一带待命。22日起第3军团进行整顿,第7军取消各师番号。1933年1月4日6时,第3军团由寒山、古塘出发,向南城黄狮渡攻击,5日7时半,红军对黄狮渡敌发起攻击。8日凌晨,第3军团从金溪左坊营、侯坊一带向荷树铺方向攻击前进,歼敌一部。1月下旬第3军团南移至金溪东南部,准备第四次反“围剿”。2月9日开始向南丰地区开进,11日进至枫林圩及其以西集结待命,12日晚第3军团以一部向南丰城西北外围阵地冒雨发起攻击,未能突破国民党守军主阵地,主攻部队伤亡较重,第3师师长彭遨牺牲。14日撤出战斗,集结于南丰和里塔圩一线以西地区待机。22日由南丰西北南移宁都洛口,25日隐蔽集结于乐安金竹、大坪地区参加黄陂战役。27日18时将国民党军第52师第155旅主力合围于桥头,28日8时向桥头猛攻,将第155旅主力逐次解决,同时以一部兵力进攻蛟湖之国民党军第52师第154旅主力,在第1军团一部协同下于11时全歼该旅主力。4日撤至宁都东韶地区休整,15日由东韶向金鸡石、长罗、金竹、跃龙坪、蛟湖开进,准备参加宜黄东陂战役。21日拂晓,第3军团同第1军团、第21军乘大雾向当面之敌发起进攻,歼国民党军第11师师部及1个团,黄柏岭国民党军守军2个团在突围中大部被歼灭。25日第3军团担任主攻乐安城任务,进攻数次都未成功,29日撤乐安围。4月15日第3军团到达乐安南村附近集结待命。27日进至崇仁凤岗圩。28日以1个师接替第1军团在凤岗圩的警戒。6月中旬第3军团奉命在乐安县大湖坪进行整编,军团直辖第4师、第5师、第6师。7月1日以第3军团第4师、第5师和军团直属队共1万多人组建东方军,在大湖坪举行东征誓师大会。7月2日东方军分3路入闽作战。7月下旬第6师从乐安大湖坪、崇仁等地开往黎川地区防守,后在福建同东方军并肩作战。10月5日第3军团等东方军部队从福建泰宁进至黎川飞鸢,与国民党军第18旅旅长葛钟山率领的3个团遭遇,击溃敌第31团、第34团,余部向洵口溃退。7日第4师、第5师和第7军团第20师分别由飞鸢、际原和杨关出发,向洵口发起猛攻,歼国民党军3个团,活捉旅长葛钟山。9日第4师、第5师由寒丰桥(韩公桥)从北面向硝石攻击,第5军团第13师由陈坊向硝石攻击,红军连续攻击硝石5天不克,被迫撤出战斗。22日第3军团位于石峡、洵口一线。11月5日奉命前往洪门攻击在南城、硝石之间构筑碉堡的国民党军第79师第237旅和第87师第259旅,缴获极少。12日第3军团在杨公桥一带与西援浒湾的国民党军第4师接火,红军第4师向八角亭之敌攻击,遭到重大伤亡。尔后第3军团由资溪桥附近及黎川以东向根据地内转移。10日第3军团集结在黎川团村以东3千米的长丰源、大原附近,12日由团村东面向西进攻,第4师师长张锡龙牺牲。27日集结于广昌头陂地区。12月下旬滕代远调任红军总医院政委,由杨尚昆接任第3军团政委。
   1934年1月3日,第3军团移师广昌白水镇(今赤水)以东地区待命,4日入闽作战。2月15日第4师从泰宁地区至黎川西南部的凤翔峰配合第1军团作战,25日第5师、第6师从泰宁到达南丰以南的石嘴附近。3月11日第3军团进攻五都寨,击溃国民党军第94师,占领五都寨,接着在南丰西南的三溪圩、三坑与国民党军第79师、第14师、第98师作战,部队伤亡严重,后陆续撤至里罗坊一带休整。18日奉命由南丰洽村去泰宁堵击国民党军进攻。4月6日第3军团由闽回师广昌。11日—18日在旴江东岸大罗山、延福嶂阵地反击国民党军河东纵队的猛烈进攻,19日阵地丢失。20日在饶家堡激战,阵地6次易手。22日第3军团渡过旴江,到达西岸广昌西北地区。27日晨向广昌的国民党军反击,是夜撤出广昌城。29日因第3军团在广昌保卫战中损耗较大,留在头陂地区休整,5月4日移至新安及其附近地区,准备迎击由广昌西进或南下之敌。7月3日第4师、第5师到达贯桥和驿前以北地区,构筑纵深防御阵地,阻击国民党军第3路军的进攻。8月5日国民党军左右两纵队同时向贯桥方向攻击,第3军团主力与敌激战终日,高虎脑、万年亭、保护山、蜡烛形阵地相继丢失。至28日,第4师、第5师全部南撤至驿前及其北端组织防御。30日国民党军全线进攻驿前,红军节节抗击,且战且退,第4师、第5师退至驿前南面的桐江、小松市一带设防,部队进行休整、训练。尔后撤出抚州境内。
   第5军团 1932年8月15日由兴国进至乐安以南的望仙、南村附近,担任红一方面军攻打乐安城的总预备队。董振堂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委,下辖第13军、第15军。8月19日进至宜黄城西南龙源一带,担任红一方面军攻打宜黄的总预备队。10月16日从广昌地区出发东进至大田,参加建、黎、泰战役,担任战役预备队。11月1日第13军在南丰以东之沧浪、大洋源地区作战。16日后第5军团在黎川以北地区集结。12月28日第13军军部撤销,下辖15军和第38师、第39师;1933年1月8日—9日在金溪浒湾至彭家渡、徐元一线与国民党军第14师作战。此战,副军团长赵博生在长源庙地区头部中弹牺牲。下旬南移至金溪东南部,准备第四次反“围剿”。2月12日一部向南丰城西北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战至次日晨,未能突破国民党军主阵地,14日撤往南丰、里塔圩一线以西地区,待机打击援敌。22日—24日陆续撤至广昌以西之宁都东韶、洛口地区待机。26日隐蔽集结于宜黄横石、侯坊一线参加黄陂战役。27日到达黄陂、秀源一线,第15军在霍源以南占领阵地,并与国民党军第59师第177旅激战。28日第5军团和第22军向云峰山、军山一带发动全线进攻,相继占领云峰山、军山,歼国民党军第59师大部。3月中旬参加宜黄东陂战役,20日夜第5军团和第12军进入攻击位置,准备由东向西进攻侯坊、徐庄、雷公嵊一带。21日拂晓第15军向龙咀寨之敌攻击,第39师向雷公嵊之敌攻击,歼国民党军第11师约2个团。22日奉命围攻乐安城,29日撤乐安围。4月11日秘密东移至宜黄、乐安间的凤岗以南地区。5月30日配合第3军团在乐安城北面的沙港、龙潭一带与南下凤岗之敌激战,切断敌人崇仁至乐安间的交通。
   6月7日奉命整编,撤销军的建制,军团直辖第13师,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朱瑞。不久入闽作战。10月7日第13师从泰宁出发,到达黎川洵口,8日由陈坊向南城硝石攻击,13日晚撤出战斗。22日第5军团向黎川资溪桥和潭头市发起攻击,进攻4天未能占领资溪桥和潭头市,26日撤出战斗。此时第5军团下辖第13师和第15师。12月上旬驻黎川、团村一带,第34师归第5军团指挥,11日固守团村地区阵地。12日与国民党军第8纵队2个师展开阵地战,第13师进攻李公岭之敌。12月下旬至次年1月在黎川以南之横村、樟村作阵地防御。1934年3月5日—17日,第13师、第15师撤至里罗坊地区休整。4月6日第13师从福建建宁地区回师广昌,11日在旴江东岸大罗山、延福嶂地区作战。21日第5军团和第3军团一部在云际峰击退国民党军第98师的进攻。27日第13师在旴江东岸牵制敌军,5月4日移至广昌新安及其附近地区。7月初第13师防御头陂地区,第15师防守白水镇,第34师防守新安,7月10日前后撤往驿前以北地区防御。21日第15师在大寨脑抗击国民党军第10纵队的进攻,在毙伤敌军500余人后,撤离大寨脑。8月初第34师守备画眉寨、中沙排、高脚岭、赖禾岭,5日转守香炉寨阵地,10日又撤往驿前地区。29日第13师防守驿前附近的公平寨一带;第15师防守驿前河西岸。9月初第13师撤往宁都方向;第15师和第34师撤往石城方向。
   第7军团 1933年10月5日从福建泰宁地区出发向黎川北面的硝石前进(此时第7军团的成立还未得到中央军委的正式批准,但已开始活动,直接指挥第19师、第20师)。10月7日第20师在黎川洵口作战。8日第19师进攻南城洪门。12日第7军团由南城珀玕、水口、黄狮渡三面围攻金溪左坊营,13日撤出战斗。10月28日中央军委决定,正式组建第7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下辖第19师、第20师、第34师(实际上第34师未编入第7军团,归第5军团指挥)。11月上旬第7军团进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以牵制金溪及南城、南丰之敌;11月11日向金溪浒湾之国民党军第36师、第85师发起攻击,未能奏效;12日主力在浒湾八角亭、大仙岭、高山岭之线构筑阵地,遭受敌夹击,阵地被突破后匆忙后撤,伤亡较大。此后第7军团入闽作战。
   第9军团 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下辖第3师、第14师和独立第1团、第4团。1933年11月15日第14师由宜黄以东的见贤桥、棠阴地区北出,至云盖山、大雄关地区与国民党军作战,蒙受较大损失,17日被迫放弃阵地。12月12日第3师防守黎川团村一带阵地。1934年1月第9军团驻守黎川与建宁交界的邱家隘、坪察一带阵地,26日撤往鸡公山阵地,3月11日攻占东华山。13日在南丰西南的三溪圩、三坑一带阵地激战,伤亡较大,14日晨撤离阵地。4月第9军团参加广昌保卫战,29日奉命东援福建建宁。
   第11军 1933年1月下旬到达金溪东南部,此时第11军属红军第一方面军直辖,军长周建屏,政委肖劲光。2月12日攻占南城新丰街,22日由新丰街渡河撤往黎川钟贤地区。3月中旬进至广昌西北地区。6月撤销第11军番号,所部编入第19师,周建屏改任第19师师长。
   第12军 1932年8月23日从兴国东南攻占南丰。此时第12军属闽西军区,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1933年2月上旬集结南丰以西地区,改由张宗逊任军长,黄苏任政委。2月22日—24日撤至广昌以西的宁都东韶、洛口地区,26日集结于宜黄横石、侯坊一线,担任宜黄黄陂战役预备队。3月4日前后撤至宁都小布、洛口、东韶地区。中旬参加宜黄东陂战役,21日和第5军团一起攻占草鞋岗地区的龙咀寨,歼敌约2个团。6月该军改编为福建军区独立第1团。
   第21军 1933年1月下旬从赣南到达宜黄、乐安、崇仁地区,此时属江西军区,归红一方面军直接指挥,军长寻淮洲,政委李井泉,下辖第61师、第62师、第63师。2月22日—24日第21军撤至广昌以西的宁都东韶、洛口地区。26日隐蔽集结于乐安金竹、大坪地区参加宜黄黄陂战役。27日在登仙桥附近作战。3月中旬参加宜黄东陂战役。21日在草鞋岗地区大公田、西岭作战。22日同第1军团、第3军团、第5军团等部队一起围攻乐安城,29日撤乐安围。4月—5月在永丰、乐安、宜黄地区活动。6月中旬在乐安县大湖坪整编,取消第21军番号,所部编入第3军团第5师。
   第22军 1932年8月15日—20日从兴国进入乐安、宜黄地区,参加乐安、宜黄战役。此时属江西军区,军长肖克,政委梁锡佑,下辖第64师、第65师、第66师。10月16日由广昌地区出发东进,攻打福建泰宁。11月22日前后从福建光泽出发经资溪到达金溪以南地区。1933年1月4日由南城珀玕向黄狮渡迂回,攻占黄狮渡左侧阵地。此时改由罗炳辉任军长,蔡树藩任政委。1月5日进占金溪县城和浒湾,9日追击国民党军至琉璃河附近,一部追至抚州千金陂机场。下旬南移至金溪东南部。2月11日占领南城里塔圩,12日占领新丰街,歼敌数百。22日—24日撤至广昌以西的宁都东韶、洛口地区。26日隐蔽集结于横石、侯坊一线参加宜黄黄陂战役;27日到达黄陂、秀源一线,第64师迅速占领黄陂西北一带高地。28日同第5军团一起相继攻占云峰山、军山,歼国民党军第59师大部。3月20日到达郭家地附近,担任宜黄东陂战役预备队,21日在雷公嵊南端大排附近作战。22日奉命围攻乐安城,29日撤乐安围。5月中下旬在乐安、宜黄地区活动。6月上旬整编,撤销第22军番号,所部编入第1军团。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解放抚州部队 1949年5月,解放抚州境域的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第14军 1949年5月5日该军第42师解放东乡,9日解放临川(今抚州市),后继续南下;第40师5月7日解放金溪,10日解放南城后继续南下。
   第17军 1949年5月8日该军第51师解放资溪后继续南下。
   第15军 1949年5月10日该军第43师解放崇仁、宜黄,留下少数部队驻防,主力继续南下,7月驻防部队调走;5月28日第45师解放黎川后继续南下。
   (二)剿匪部队 第483团 1949年8月14日,第483团随第四野战军第54军161师师直一部进入抚州,接替原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部队防务,成立抚州军分区。第483团隶属抚州军分区,团长张绍卿、政委刘光焯(后崔同喜、郭化远)。从1949年8月中旬开始,该团所属3个营、14个连陆续进驻域内临川、南城、崇仁、宜黄、资溪、金溪、南丰、黎川、乐安9个县,担负清剿国民党军残部和股匪任务。8月17日第1营解放南丰,9月18日第3营解放乐安。1952年1月抚州军分区整编,抽调第483团一部分人员成立抚州军分区基干营(独立营),撤销第483团番号。
   第469团 1949年9月该团1个连进驻东乡县火车站、寺前、杨溪、衙前一带;1个连进驻金溪对桥一带。担负清剿国民党军残部任务。1951年1月调回上饶军分区。
   第430团 1949年9月—1951年4月驻广昌县境。团部驻县城,所属各营分驻长桥、尖峰、白水等地,执行武装剿匪任务。
   (三)驻抚州其他部队 4965工地修理营 1950年—1983年驻东乡。
   某野战军医院 1952年—1953年驻临川上顿渡。
   雷达某团2连 1956年进驻临川县唱凯,1959年移驻抚州,1961年迁回唱凯,1971年9月移迁抚州城郊,1978年调离。
   宁都军分区独立团 1959年冬,宁都军分区集中兵员在广昌县组建独立团,1960年春部队整编,独立团撤销。
   广昌雷达连 1959年驻广昌县赤水,同年8月迁驻广昌县城,1964年移驻该县甘竹长生桥,1983年调离。
   铁道兵部队 1960年—1962年8503部队、8507部队、8508部队、8513部队、6353部队分驻临川县大岗、桐源、上顿渡、红旗桥等地,修建向乐铁路。1963年后仍有一部分铁道兵部队驻临川县境,1966年全部调离。铁道兵第3师某团1964年—1966年驻崇仁县,修建向乐线崇仁段铁路。
   3888部队 1962年该部1个连进驻金溪县对桥、横源;1个连进驻金溪县孔坊参加军农生产,1969年调走。
   福州空军基地留守处 1965年进驻资溪,1979年改为福州空军后勤干部教导队,1985年撤销。
   福字611部队 1967年上半年进驻抚州,7月30日所属65分队进驻南城洪门水库工地开展“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11月6日撤走。1969年所部1个连进驻金溪县“三支两军”,1970年撤走。
   6011部队 1967年8月24日,6011部队一部进驻抚州地区“三支两军”,所属73分队驻抚州;9月上旬派1个连驻乐安;同月派一个连驻宜黄,该连一年后撤离。1968年6011部队67分队和所属6014部队85分队进驻临川“三支两军”;同年1个连驻金溪,年底撤走;同年某分队驻乐安“三支两军”。1969年1个连进驻崇仁,半年后撤走。
   6797部队 1968年秋,进驻抚州地区开展“三支两军”。部队机关驻中共抚州地委大院;所辖6798部队机关驻南城县城,6799部队机关驻抚州城东党校院内,6800部队机关驻东乡铜矿(该部队自1966年起就驻东乡一带)。1969年10月前后,6797部队和下辖的6798部队、6799部队、6780部队调往福建省厦门一带,留下80余名干部继续驻抚州。
   6015部队 1969年10月前后进驻抚州地区开展“三支两军”,团部驻东乡铜矿,1个营驻东乡县城,1个营驻金溪县城和金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校内,1个营驻临川县湖南公社鹏溪村。1975年4月该部调往福建省连江地区。
   通信兵某部 1967年—1982年,该部3个班分驻崇仁县河上、沙堤、许坊3个公社,维护国防通信线路。
   空军87060部队70分队 1968年6月进驻南丰县桥背乡太平嵊至2000年底。
   32168部队 1970年4月该部70分队、71分队进驻临川县展坪地区,1986年1月70分队调走,71分队驻展坪乡杨家村至2000年;1973年6月该部72分队进驻黎川县日峰山山背村小组,后改编为南京军区通讯第三总站某分队,其团部在福建省福州市,营部在福建省顺昌县。该分队营区占地76亩(含山地),有营房6栋,2003年该分队调离;1976年6月该部某分队进驻宜黄县凤岗镇北关村至2000年。该部驻抚州地区境内的分队,都是担负国防通信维护任务。
   驻抚军事代表室 1970年6月福州军区后勤部军代表办事处驻抚州军事代表室,编制22人,分驻江西车辆开关厂、永胜机械厂、星火机械厂、惠明机械厂。1985年改称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代表办事处驻抚州军事代表室,编制7人,驻永胜机械厂。
   0487部队 1970年进驻乐安县,接管戴坊新乐农场。1974年调走, 0484部队 1974年该部队接替0487部队驻新乐农场,1975年代号改为32380部队,1984年农场交江西省劳改局管理。
   32113部队防化连 1977年进驻金溪县石门,在福州军区石门防化训练场训练,1985年调走。
   32129部队 1978年进驻资溪县城附近长塘村,负责后方工程建设和物资储备。1986年撤走。
   ×××××部队 属正团级单位,1961年8月入驻,部队除干部工作、业务领导归属福州军区后勤部领导外,党政管理教育、供给等工作由江西省军区代管。1963年1月划归福州军区后勤第17分部领导。1977年10月更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1999年、2005年,仓库先后隶属后勤某分部、××办事处、联勤某分部。
   十一、武警抚州支队 1949年6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南下干部辽西大队进驻抚州一中,接替第二野战军冀鲁豫南下工作队(该队奉命调往贵州省)。6月底,由南下冀察热辽中央分局警卫队的部分指战员组建抚州分区警卫队,隶属抚州分区督察专员公署公安处领导,担负剿匪、巡逻、警卫及看守、押解人犯等任务。队部设在抚州分区公安处内。同时,以中央东北局财经办事处警卫连为骨干,成立抚州分区警卫队直属公安队,番号为公安处公安队。
   此外,金溪县于1949年6月,临川、崇仁、黎川、南城、乐安5个县于1949年7月,宜黄县于1949年10月,资溪县于1950年2月,南丰县于1950年10月相继成立县公安队,番号为“××县公安局公安队”,为连级建制,隶属各县公安局建制领导,人员主要由公安处抽调一部分素质较好的老兵分配到各县公安队担任领导干部职务,另一部分由第483团驻县部队的骨干及改造后的国民政府警察及新征人员组成。
   抚州境内当时还有两支属军分区管辖的担负内卫任务的部队,一支是第483团,辖有3个连。另一支是1949年8月—12月以第483团驻各县部队为骨干相继组建的全区9个县大队,每个大队辖有若干个区中队,临川县大队辖有5个连兵力,其他县大队辖有3个连约130人的兵力。这两支部队主要担负全区的剿匪任务,各县大队还同时担负县委会、县政府等首长机关的警卫任务。
   1950年4月抚州分区警卫队改称抚州分区公安队,任务、隶属关系不变,各县公安队名称、建制、任务未变。
   1951年4月,遵照中共中南局、中南军区《关于公安武装建设决定》精神及江西省委、省政府及江西军区的命令,中共抚州区委、抚州区专员公署和抚州军分区以全区公安武装为基础,正式组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抚州区公安大队。各县公安局公安队同时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县公安队”。公安大队隶属江西省公安总队建制领导,同时接受抚州区委和公安机关的领导,下辖1个直属公安队及临川、乐安、金溪、资溪、南丰、南城、崇仁、宜黄、黎川9个县公安队。大队部驻抚州。6月10日,抚州军分区在整编中撤销第483团,其中一部编为抚州军分区基干营(又称独立营),辖剿匪连及1连、2连、3连共4个连,另一部编入抚州区公安大队。
   1952年2月,根据中南公安司令部指示精神,全省公安部队开始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关系,全区部队的行政领导隶属公安部队。5月15日,抚州军分区在整编中将所辖9个县大队撤销,其中一部分编入各县公安中队。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公安部、军委公安司令部《关于整编各级人民公安机关、各地人民警察和人民公安部队的决定》,全区公安部队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抚州专区公安大队番号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抚州专区公安大队”,各中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县公安中队”。抚州专区公安大队隶属江西省公安总队建制领导,同时接受抚州专署公安处的领导,下辖2个直属连和临川、崇仁、宜黄、金溪、资溪、南丰、南城、黎川、乐安9个县公安中队。同年9月,广昌县中队由赣州专区公安大队划属抚州专区公安大队管辖,1954年6月28日又划归赣南专区公安大队管辖。1955年3月,抚州专区公安大队改由抚州军分区领导,各县公安中队改由各县兵役局领导。
   1955年7月17日—24日,全区公安部队整编,抚州军分区将专区公安大队及2个直属连、9个县公安中队移交当地政府公安部门,改为人民警察,由军队建制改为公安机关建制领导,全体干部战士集体转业,实行民警工资制。8月6日,抚州行署公安处正式设立民警大队,全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抚州专区大队部”,简称“抚州行署公安处民警大队”,抚州专区公安大队2个直属连改编为抚州专区民警大队直属队,各县中队同时改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县中队部”,简称为“××县公安局民警中队”。其主要任务是担负逮捕反革命分子,看守、押解罪犯,看管县所属劳改单位之劳改犯人,搜捕零星散匪,维护社会治安,警卫首脑机关等。
   1957年,根据福州军区司令部第019号命令,江西军区对内卫部队进行调整。同年5月,抚州军分区以原有内卫部队为基础,组编军分区内卫连。1958年12月4日江西军区颁布《部队整编命令》,对内卫部队进行再次调整,抚州军分区内卫连番号撤销,改称抚州军分区独立连。1961年11月军分区独立连撤销,成立军分区警通排。1962年1月警通排改编为警通连。11月复称警通排。1966年6月撤销警通排,与公安机关移交的抚州地区公安大队及直属中队改编成抚州军分区独立营。
   1958年11月6日,公安部发出《关于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警察的几个问题的指示》。据此,1959年1月,抚州行署公安处民警大队改编为抚州行署公安处人民武装警察大队,隶属公安机关建制领导,各县民警中队改称为“人民武装警察××县中队”。武装警察大队下辖1个直属队和资溪、乐安、黎川、南丰、南城、临川、宜黄、崇仁、金溪9个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
   1961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公安部党组《关于改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体制的报告》,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恢复军队体制,建制仍归公安机关,干部战士集体转为现役,享受解放军同等待遇,领导关系改由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1962年1月,抚州大队及其所属各中队干部、战士集体转为现役,建制番号不变,隶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西省总队领导,在执行公安业务方面接受当地公安机关的领导。1963年1月2日,中央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番号。1月16日军委、公安部下发《关于改变武警部队名称》电令,抚州行署公安处人民武装警察大队从1963年2月1日起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抚州专区公安大队”,各县中队改称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县中队”。抚州专区公安大队隶属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江西省总队建制领导,同时接受抚州行署公安处的领导,大队下辖直属中队及临川、金溪、资溪、南丰、南城、黎川、崇仁、宜黄、乐安9个县中队。
   1966年6月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撤销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番号的决定,7月16日—31日,抚州专区公安大队及其所属部队全部移交给抚州军分区建制领导。专区大队及其直属公安部队移交抚州军分区,与抚州军分区警通排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抚州军分区独立营。独立营下辖营部、1连、2连,并代管警通连。临川、金溪、资溪、南丰、南城、黎川、崇仁、宜黄、乐安9个县公安中队,统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县中队”。整编后部队担负的任务基本未变,仍继续执行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双重领导体制,独立营接受抚州军分区的领导,各县中队归属各县人武部管辖,在执行公安业务方面受县公安机关的指导。1968年4月,根据江西省行政区域的变动,宜春军分区管辖的进贤县人武部及县中队划属抚州军分区管辖。6月上饶军分区管辖的东乡县人武部及县中队划属抚州军分区管辖。8月20日奉江西省军区命令,抚州军分区独立营(含警通连)调防宜春,九江军分区独立营(含警通连)调防抚州。1970年9月,抚州军分区独立营改称为江西省军区第6营。
   1975年9月7日,根据福州军区关于整编省军区机关、直属队,整编地方武装部队的通知精神,江西省军区颁发《抚州军分区机关、部队编制系统表》,江西省军区独立第6营又改称抚州军分区独立营,抚州军分区辖临川、金溪、资溪、南丰、南城、黎川、崇仁、宜黄、乐安、进贤、东乡11个县中队,各中队编制有所减少。
   1975年12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县、市中队交由公安机关建制领导有关问题的报告》和福州军区指示精神,抚州军分区将全区所辖12个县、市中队移交抚州地区公安局建制领导。从1976年1月1日开始,部队番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市)县中队”改为“江西省××县(市)公安局人民武装民警中队”。改为武装民警后,着上绿下蓝警服,佩戴人民警察帽徽、领章,继续执行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供应标准,战士仍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由2年改为3年。
   1976年3月1日,抚州地区公安局设立武装民警科,负责管理全区12个县(市)武装民警中队。各县、市中队同时接受各县、市公安局的领导。
   1980年1月14日,组建地区公安处武装民警科教导队。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增加兵役制民警编制的通知》和省公安厅党组2月11日决定,正式组建抚州行署公安处直属武装民警中队。
   1982年5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内卫任务及执勤部队交接实施方案》和《内卫执勤部队移交后需由军队协助解决的若干问题的规定》,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公安部党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将人民解放军担负的内卫任务及其执勤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3个警种统一组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新组建的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党和国家的一支武装力量,是公安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上级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在编制序列、服装式样、供给标准、纪律要求、教育训练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经常性的工作由公安部门分级管理、分级指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及其各级机关,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执行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供应标准,享受解放军的同等待遇。12月31日,抚州军分区独立营改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独立营担负内卫执勤的江西省储备物资管理局673处、梁家渡铁(公)路大桥,从本日起移交抚州地区武警支队守护。
   1983年1月1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抚州地区支队由抚州地区公安处民警科、消防科及抚州军分区独立营等单位正式组建。1月4日正式启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抚州地区支队”印章。1984年7月,武警江西总队颁发抚州地区支队暂行编制为正团级单位,行署公安处处长兼任第一政委。支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消防科4个部门,8个股;下辖××个内卫中队和××个消防中队。
   1987年1月1日,根据公安部〔1985155号文件和江西省公安厅《印发省委批复中共江西省公安厅党组<关于改进和加强我省消防部队领导和管理的请示>的通知》精神,消防科从武警支队序列中划出,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抚州地区消防支队,隶属武警江西省消防总队和抚州地区公安处领导,全区12个县(市)消防中队、1个消防轮训队同时划归武警抚州地区消防支队管辖。
   1992年3月18日,武警抚州地区支队执行三类支队编制标准,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下辖直属中队、轮训队及抚州、临川、东乡、金溪、资溪、南丰、南城、黎川、广昌、崇仁、宜黄、乐安等12个县(市)中队。支队为正团级,各部门为副团级,机关各股和教导队为营级,各中队为连级。同年5月根据新编制和江西省总队编制会议精神以及总队《关于编制调整情况的通知》,支队组建一中队,轮训队改称教导队,直属中队改称为警通中队,673处中队改番号为二中队。
   1995年3月3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管理体制的决定》精神,武警部队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体制。在执行公安任务和机关业务建设方面,武警支队接受地区公安处领导。武警部队平时执行正常勤务的兵力使用,按照现行规定执行。处置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需要使用武警部队时,地区党委和政府可按照权限调动使用本行政区域内的武警部队,武警部队各级党委接受上一级党委和同级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
   1996年7月29日,鉴于临川县和抚州市于5月1日正式合并为临川市,支队将原抚州市中队改称为临川市一中队,原临川县中队改称为临川市二中队。12月18日,根据武警总部《关于警备处、科、股更改名称的通知》的精神,支队司令部的警备训练股改称作战训练股和警务装备股。1999年9月,根据武警总部《关于调整编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抚州支队后勤处由副团级调整为正营级。
   2000年10月20日,抚州撤地设市,支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抚州市支队。武警抚州市支队下辖××个中队和×个教导队。其主要任务是担负看守、守卫勤务,反恐处突,抢险救灾,城市武装巡逻、武装押运、押解,协助公安机关抓捕逃犯等。
   十二、预备役部队 1998年根据南京军区和江西省委文件精神,南昌预备役师由地建师改为省建师,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陆军预备役步兵师,为全国×个一类预备役步兵师之一。全师共编×个步兵团,×个高射炮团。江西省赋予抚州地区组建两个预备役直属营,即汽车营、侦察营,各设两个连。汽车营×××人,现役军官×人,预任军官××人,预任士兵×××人;侦察营×××人,现役军官×人,预任士兵×××人。侦察营营部设在东乡县人武部,汽车营营部设在临川市人武部。1999年1月12日,抚州地区成立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任组长,行署常务副专员,军分区司令员、政委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军分区参谋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成立军事、政工、后勤3个协调组。地委、行署、军分区联合下发《关于做好预备役部队改革调整工作的通知》,对组建东乡侦察营、临川汽车营涉及的经费、装备、营房、通信、预任干部选配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1999年4月,侦察营在东乡成立,6月30日汽车营在临川成立。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忠
相关人物
刘福通
相关人物
彭莹玉
相关人物
胡志学
相关人物
邓和
相关人物
杜四
相关人物
熊三
相关人物
刘世英
相关人物
朱元璋
相关人物
李元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黄县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
资溪县
相关地名
广昌县
相关地名
新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