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部来源和去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208
颗粒名称: 一、干部来源和去向
分类号: D630.3
页数: 4
页码: 717-720
摘要: 清代及以前,地方官吏来源渠道以科举为主,辅之以捐纳。民国时期,官吏多由官员保荐。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主要来源为:上级派遣和随解放军南下工作人员;录用旧政府职员;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吸收历史清白、思想进步,在政治运动中表现突出,能识字,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录用失学青年、失业知识分子、农村积极分子和高、初中毕业生。
关键词: 干部来源 干部去向

内容

干部来源清代及以前,地方官吏来源渠道以科举为主,辅之以捐纳。民国时期,官吏多由官员保荐。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主要来源为:上级派遣和随解放军南下工作人员;录用旧政府职员;安置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吸收历史清白、思想进步,在政治运动中表现突出,能识字,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录用失学青年、失业知识分子、农村积极分子和高、初中毕业生。1956年后,干部主要来源为: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社会优秀人才。1960年专区直属单位从工人中录用43名国家干部。1964年吸收一批农村半脱产大队干部、积极分子、复员军人、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为临时人员,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上对其进行考察合格后转为国家干部,充实到基层工作;区内银行部门直接吸收录用30名知识青年为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录干工作中止,实行“以工代干”办法。
   1982年,区内大批“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干部。1990年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大部分转为公办教师,政法、税务部门分别在“以工代警”“以工代干”人员中录用人民警察和公务员。1998年—2000年,全区聘用11人为乡(镇)人民武装专职干部,230人为乡(镇)农技、畜牧、农经、农机、水产站专职干部,录用282名民办教师为公办教师,接收安置201名军队转业干部,选调137名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乡(镇)担任干部。
   2003年开始,市、县(区)、乡(镇)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实行“凡进必考”,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1次~2次,至2011年,全市共招考录用公务员3553名。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抚州市认真贯彻执行。2007年,全市进行公务员登记。2008年,全市完成公务员审批、登记,对部分群团机关、事业单位等实施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干部的称谓、涵义、分类发生变化。
   干部减少原因和去向民国及其以前,官员减少主要原因为告老还乡、罢免、革职和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减少主要原因和去向为:离休、退休、退职、精简、调出、自然减员、成建制划转、清除等。1950年—2000年,全区累计减少干部52704名,其中离休1276名,退休21111名,退职150名,清退28名,精简下放16873名。2000年,全区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国家安全部门全部人员成建制划归省垂直管理。
   2000年全市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管理,实行公务员“能进能出”,干部减少原因和去向为:离休、退休、辞职、精简、调出、自然减员、成建制划转、开除等。2000年—2011年,全市先后有质量技术监督、国土资源等全部人员成建制划归省垂直管理。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