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性调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1143
颗粒名称: (一)一般性调配
分类号: D630
页数: 2
页码: 681-682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内工人自行流动。1954年,劳动部门开始建立工人调配制度,县(市)内调动由企、事业单位自行办理,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1958年8月,全区各县(市)成立劳动局,有组织有计划地调配工人,开展生产定额定员、节约用人工作。1963年7月,省劳动局下发《关于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平衡调剂的意见》,要求贯彻统筹安排、以余补缺、保证重点、有利生产原则;集体所有制职工一般不得调入全民所有制单位,农、林、牧、渔生产单位多余工人在农业生产单位之间调剂,原则上不得调往非农业生产单位或城镇;调配手续由调出、调入单位所在地劳动部门办理。1977年,职工由农业单位调入非农业单位须报省劳动局批准。
关键词: 调配制度 工人

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区内工人自行流动。1954年,劳动部门开始建立工人调配制度,县(市)内调动由企、事业单位自行办理,劳动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检查。1958年8月,全区各县(市)成立劳动局,有组织有计划地调配工人,开展生产定额定员、节约用人工作。1960年,区内调配1700名技术工人支援省新建、扩建的44个重点企业。1961年—1963年,专、县(市)劳动部门协助精简领导小组调剂一批职工到国营垦殖场和农场工作。1963年7月,省劳动局下发《关于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平衡调剂的意见》,要求贯彻统筹安排、以余补缺、保证重点、有利生产原则;集体所有制职工一般不得调入全民所有制单位,农、林、牧、渔生产单位多余工人在农业生产单位之间调剂,原则上不得调往非农业生产单位或城镇;调配手续由调出、调入单位所在地劳动部门办理。
   “文化大革命”初期,劳动力调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劳动力管理混乱。1972年,国家计委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增加职工,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的通知》,劳动调配制度开始恢复正常。抚州地区对非生产人员和脱产工人进行压缩,恢复劳动定员定额制度,对新建、扩建企业的劳动力进行余缺调剂。1977年,职工由农业单位调入非农业单位须报省劳动局批准。1982年,国家调整不合理工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域内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劳动部门将企业调整出现的多余职工调配到新建、扩建企业和因生产需要、根据劳动计划需增加劳动力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允许增人单位公开招收在职职工。1983年,区内开展技术工人交流和建立企业内部劳务市场,开始出现工人选企业、企业聘工人的竞争趋势。1984年,区内全民所有制单位在企业之间调动工人(包括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之间以及部门之间调动),由调出、调入单位直接办理;全民所有制单位正式职工调到集体企业(含乡镇企业)和国营农、林、牧、渔场工作,调转手续由调出、调入单位自行办理,报同级劳动人事部门备案。
   1990年,对停工待工企业富余职工进行调剂,全区调配结构性劳动力1000余人。1991年,地区劳动部门对纺织、机械、建筑三大行业开展劳动力结构调查,指导企业搞好职工余缺调剂。调剂方式有正式调动、临时使用,对从全民企业调到集体、乡镇企业的职工保留全民职工身份和户口粮油关系,是年调剂劳动力1100人次。1992年,地区劳动局下发《关于简化企业工人流动手续的通知》,下放职工调配权限。企业可直接联系并办理同一县(市)范围内相同所有制企业之间职工调动手续;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工和劳动合同制工人调入集体所有制企业,由双方企业直接办理;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人调入全民所有制,从严控制,报同级劳动部门审批;全民所有制农、林、牧、渔场属城镇户粮关系的农业工人调往集体所有制非农企业,按企业隶属关系报同级劳动部门审批。1993年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工人流动比较频繁,调动手续简化,大多数工人流动时以劳动合同进行规范。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