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视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素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953
颗粒名称: (四)重视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素质
分类号: D630
页数: 6
页码: 603-608
摘要: 一、发展科学技术。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先后建立各种科研机构,发展科技队伍,普及科技知识,进行科技交流,创办新技术开发区,以科学技术推动抚州发展。二、发展文化事业。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使全区文化事业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三、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全市形成以市电视台和市广播电台为龙头、以县(区)广播电视台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宣传网;以光缆传输为主体,高山转播台发射和无线数字传播为补充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以广播、电视、广电报广告收入为主,积极延伸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四、发展教育事业。人民政府接管公、私立中、小学和教会学校,优待工农子女入学,开展扫盲运动。五、发展体育事业。抚州专署把体育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抓,促进全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自1958年成立专区体育管理机构后,加大各地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至2000年,全区已建起体育活动场馆869个。六、发展卫生事业。抚州各级政府一直注重抓医疗卫生工作。至2000年,全区有地区级医院1所,县(市)级中西医院30所、乡镇卫生院186所,还有大批个体诊所。七、抓好计划生育。八、发展旅游产业,抚州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优势比较明显。旅游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全市第三产业龙头产业。九、主持地方志编修。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人民素质

内容

发展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先后建立各种科研机构,发展科技队伍,普及科技知识,进行科技交流,创办新技术开发区,以科学技术推动抚州发展。1958年12月创建中国科学院江西省抚州分院。随后,地区建立7个科研所,分别从事科技情报、农业、林业、柑桔、水产、工业、电渣熔铸等方面研究。全区11个县(市)共办科研所46个,地区直属部门及大中专院校建立科研机构14个。至2000年,全区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928名,编制科技计划项目累计1400余项,完成近1000项,其中500多项通过鉴定验收,投入生产。各级科研机构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地区行署派出农业、医疗、建筑、交通、运输、水电、机械、冶金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援助非洲、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组织各类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进修、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良种,地区行署举办商品经济洽谈和科工联姻活动,与全国各地400多个单位建立广泛长期技术协作、科技交流和科技联谊关系,促进和推动全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撤地设市以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2009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06亿元,占GDP比重5.98%;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丰硕,至2011年,累计争取国家、省计划428项,完成重点科技成果256项;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10年专利申请1242件,授权770件,获全国专利执法先进集体殊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6.8%,年均增长0.6%,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使全区文化事业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县(市)分别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文物博物馆、新华书店、剧团、电影院等,各乡镇建立广播、放映、图书等多位一体文化站,全区形成一个以临川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网络。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全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1959年创作大型革命历史剧《红松林》;60年代创作现代小戏《秋》《怎么谈不拢》,独角戏《张大妈打电话》;70年代创作抚州道情《细妹子进山窝》,现代京剧《卞主任》;80年代创作现代小戏《翠竹青青》,历史京戏《灞陵亭》,革命故事剧《花妹》,电影剧本《拦灵车的人》,电视剧本《实习报告》《明月照我还》,长篇小说《映山红》,文学专著《汤显祖传》《汤显祖评传》,古词研究《珠玉词校笺》《小山词校笺》,小品《挂中堂》《迷路》,歌曲《问一问老百姓》,戏曲《鸡缘》,舞蹈《丽娘之死》《祭》《玩偶人》《尘缘》,声乐节目《乡土》《祖国,我们跑步前进》等,均较有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省级奖。此外,地区还完成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歌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戏曲音乐》《中国民间器乐》《民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童谣》《民间谚语》等十大集成抚州卷和省有关条目的搜集、整理、撰写工作。改革开放后,全区文化活动十分活跃。1998年,行署把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列入地区十项实事之中。至2000年,全区共送戏下乡1万余场,送电影下乡2.7万余场,送图书、科技书下乡数万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50多个业余文化队伍经常开展活动,闹龙灯、舞狮子、打桥灯、龙舟会、傩舞是开展较广泛的传统节目。地区举办农民艺术节,经常组织农民代表队赴省演出。2000年,戏曲《县官下乡》被选送北京演出,并荣获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金牛奖”。全区经常举办少儿故事演讲会、音乐、舞蹈比赛、谷雨诗会、书法大赛、诗歌散文朗诵赛、业余歌手赛、临川文化艺术节、戏剧调演、专业剧团展演、名人书画精品展出、赣东风情摄影展、南丰傩文化展等多种文化艺术活动。1998年在组织参加全国第八届“群星奖”活动中,有39件作品送省参评,7件作品被选送北京参评。选送20件作品参加全省改革开放2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及优秀奖多项。1999年组织参加“99江西艺术节”(江西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节、第四届音乐节、第五届玉茗花节),共获奖65个,其中一等奖10个65人次,二等奖18个28人次。抚州文艺学校学生先后有近百人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国家级、省级高等艺术学院深造,有130多人在国家级、省级演出或比赛中获大奖。全区先后新建12个全省百强文化中心站、60个特色村级文化大院,并涌现出戏剧村、傩舞村、书法村、摄影村、故事村、龙舟村、管弦乐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1998年,南城县、临川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南城县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区文化市场十分繁荣。演出、娱乐、电影、音像、文物、美术、书报、文艺、印刷、出版十大市场,仅1999年就新增各类文化经营户2000余户。为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行署成立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开展“扫黄打非”和各类文化市场专项治理活动。至2000年,全区共出动检查900多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5844家(项),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00814件,其中录像带14670盒、VCD光盘4190盒、录音带2817盒、书报刊141426册。共查封非法经营场所108家,限期整改的经营场所87家,处罚违法经营活动154家次。文化、政法、工商等部门开展清理整顿校园周边200米内的环境,取缔游戏机室34家、桌球室20家、录像放映室5家、卡拉OK厅11家、歌舞厅5家。从而净化环境,保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区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人民政府坚持“加强保护、改善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兴建一批纪念馆,保护一批珍贵文物。临川汤显祖墓,南城万年桥、聚星塔、洪门益王家族墓群,金溪陆象山墓,宜黄谭纶墓、大司马牌坊,黎川危全讽塑像、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崇仁相山石塔、石经幢、乐史墓、太和寺塔,乐安董裕墓、流坑村等,均保护完好或基本恢复原貌。而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及“千古第一村”流坑等兴建和维修,以崭新面目展现临川文化深厚内涵。撤地设市以后至2011年,全市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之前数十年总和,以汤显祖大院剧、宜黄戏大剧院及众多乡镇文化站为代表的一批市县乡文化基础设施拔地而起,新图书馆、博物馆建成使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全市艺术事业获得可喜成绩,戏剧《县官下乡》《王妈妈爱鸡》、摄影作品《选村官》分别获文化部颁发的十一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小品《他乡老乡与家乡》参加六省一市大赛获一等奖;全市参加历届江西省艺术节和大赛创作剧(节目)歌曲40部首,获一等奖38个、获二等奖64个、三等奖100余个,尤其是2009年省第八届艺术节全市就获大、小奖项64个。群众文化飞跃发展,共举办大型群文活动254次,获得全国大奖56项,省级奖89项,整体呈逐年递增态势。群文艺术团队活跃在广场、社区、乡镇、企业、校园。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历经两次大规模普查,共普查出17个大类5706条线索,716个项目资源。全市“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初成规模,列入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名录28项、市级名录30项、县级名录79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分别为:李安平(孟戏)、曾国林(孟戏)、罗会武(傩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名。以临川文化为主线,修缮和保护了流坑古建筑群、万寿宫、文昌桥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保护重点,保护好文物资源,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共普查文物4402处,其中新发现3848处。并在普查成果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总量。
   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抚州地区广播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电视事业始于1973年10月,尔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卫星发射和地面收转相配套的基本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网。到1999年底,全区有经广电部和省广电厅批准的地级电视台1家、有线广播电视台1家、10千瓦电视转播台1座、中波发射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家、广播电台5座、有线广播电视台5座;乡镇广播电视站205个。91.6%的村通广播电视。撤地设市以后,全市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至2011年,全市拥有市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县(区)广播电视台10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48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0.6万户,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4497千米;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31%。抚州电视台发展到2个频道,18个自办栏目,每天播出32个小时。抚州人民广播电台有2个频率,20个栏目,每天播出17个小时。全市形成以市电视台和市广播电台为龙头、以县(区)广播电视台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宣传网;以光缆传输为主体,高山转播台发射和无线数字传播为补充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以广播、电视、广电报广告收入为主,积极延伸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
   发展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公、私立中、小学和教会学校,优待工农子女入学,开展扫盲运动。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指示,全区在办好全日制中学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1965年,全区有普通小学4800余所,耕读小学3500余所,在校小学生30多万人,是1949年6倍;有普通中学64所、耕读中学60所,在校中学生2万余人;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62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教师受到批判,大批教师下放农村劳动,基础教育受到影响,区内各县(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得到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此后,全区按照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认真贯彻大、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调整教育结构,整顿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初等教育。至1985年底,全区12个县(市)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目标。次年,实现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96.6%,巩固率97.1%。1992年,全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人均4.21平方米。基本实现校园“六配套”(教学和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运动场地、围墙和校门、道路和绿化环境等配套)建设。到1997年,全区共累集教育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近万名干部与农村贫困学生认亲结对,使9000多名失学或即将失学的中小学生能继续上学,400名考上大专院校而无钱上学的青年完成学业。至2000年,区内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8932人;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7所,在校学生7000人;职业高中16所,在校学生5800余人;普通中学338所,在校学生230304人;小学2303所,在校学生390059人;幼儿园300所,入园幼儿24005人。此外,还有成人高校1所、成人中专6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579所、成人初等学校1332所,基本形成从高等学校到幼儿园,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从面对面教育到利用广播电视、函授、刊授进行远距离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各种门类、多种形式的教育网络。从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全区共计培养小学毕业生220万人、初中毕业生113万人、高中毕业生28万人、中专毕业生4.4万人、大专毕业生2.7万人。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4万人,其中少年大学生224人,约占全国少年大学生总数1/10。全区11个县(市)成人受教育面及学历层次普遍得到提高。撤地设市以后,抚州教育开拓创新,教育事业整体推进、亮点纷呈,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声名远播,成为抚州对外的一张名片、一个窗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投入快速增长,城区中小学校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民生工程让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成为历史。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国检高标准通过。2002年6月,市政府以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为基础组建临川教育集团后,全市高中教育“龙头”形成,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教育竞争实力显著增强。高考升学率长期位列全省前茅,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连年占全省1/3以上;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学生就业率98%以上,远超全省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首创“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并多次获得表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发展体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把体育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抓,促进全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自1958年成立专区体育管理机构后,加大各地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至2000年,全区已建起体育活动场馆869个。其中,体育馆3座、田径场17个、游泳池3个、训练房14个、门球场28个、小运动场51个、射击场1个、溜冰场5个、篮球场722个、排球场25个。1988年地方财政投资380万元建成抚州体育馆,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其屋面工程跨度当时在全国居前列。各种体育器材不断增加和更新,基本可适应全民健身活动需要。同时,也具备承办全区、全省乃至全国部分体育比赛项目能力。全区各县(市)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先后涌现一批上等级的体育人才。至2000年,全区有教练员84人,其中专职教练员55人;有裁判员948名,其中,国际级1名,国家级7名,一级40名,二级390名,三级510名;有等级运动员7467人,其中,健将21人,一级58人,二级416人,三级6972人。从50年代开始至2000年,全区先后举办过10次综合性运动会,全省体育赛事先后在区内举办过65次,参赛人数共11500人。1986年至2000年,在区内举办全国性赛事19次,参赛人数3800余人。在各项比赛中,抚州运动员破全省、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纪录的日渐增多。至2000年,共有2人2次超4项世界纪录,2人6次超5项亚洲纪录,3人3次破3项超1项全国青少年纪录,20人1队60次破42项全省纪录,4人9次破8项全省青少年纪录,19人28次破全省少年纪录。共获金牌119枚、银牌112枚、铜牌113枚。1983年后,地区先后成立老年体协、农民体协、体育总会、地直机关体协、前卫体协、银鹰体协、邮电体协、供电体协、建设体协及门球、钓鱼、象棋等群众体协,有力地促进全区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全区有效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男女老少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至2000年底,全区先后有7个单位8次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集体,被评为全省农村体育先进乡镇29个、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14个。全区共有15个单位先后26次获国家级、省级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26人35次获国家级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奖。撤地设市以后,抚州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和进步。全民健身活动开创新局面。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至2009年底共成立单项体育协会109个,共有会员81260人;以市体育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建成,从根本上改变全市体育场地设施多年来一直落后的面貌,方便市民健身。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全市有体育场地1885个,其中标准场地868个。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全市经常参与健身的人数近62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2%。涌现出一批受到国家和省表彰的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2001年至2011年,全市有30个单位、25名个人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141个单位、54名个人受省表彰。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11年中,抚州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共夺得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6个,全国冠军16个,全省冠军87个。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张志武不仅结束抚州有史以来无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历史,而且取得皮划艇第五名的好成绩,这一成绩也是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该项目取得的最好成绩;至2011年,全市有国际运动健将1人,运动健将4人,一级运动员27人。以“电体彩”为支柱的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1年开始,开展发行中国体育彩票的业务,全市已拥有“电体彩”终端机260台,从业人员300名,共销售体育彩票2亿多元,所得公益金1000多万元用于发展体育事业。
   发展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各级政府一直注重抓医疗卫生工作。至2000年,全区有地区级医院1所,县(市)级中西医院30所、乡镇卫生院186所,还有大批个体诊所。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038人,是1949年207人的48.5倍;有病床6857张,是1949年104张的65.9倍。全区地、县(市)红十字会已有基层组织278个,会员35820人。他们在当地党政部门领导下,积极开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活动。地区和县(市)医院分别拥有CT、颈颅多普勒、800mAX光机、体外震碎石机、心电监护仪、钴60治疗器、肾透仪、超速离心机、500mA带闭路电视X光机、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自动生化分析仪、进口纤维胃镜、结肠镜、B超诊断仪、纤维内窥镜、核磁共振、新型救护车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全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其中地区医院在颅脑外科、矫形外科和儿科方面颇有特色,能够完成与之相关的高难度手术,医疗技术跻身于全省先进行列。全区培训大批农村“赤脚医生”,1979年区内基本建立延伸至生产大队的农村医疗网络。是时,全区2056个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2005个。全区有获证乡村医生2046人,获证“赤脚医生”1125人,无证“赤脚医生”1059人。至2000年,全区85%的乡村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即村卫生室实行“三制”(工资制、聘任制、养老保险制)、“四有”(看病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证、转诊有记录)、“五统一”(统一建制、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购药途径、统一财务管理)。这一经验得到卫生部充分肯定,新华社内部刊物《国内动态》进行过专题报道。区内各级政府一直注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知识,消灭病媒虫害,提高环境质量,提升人民卫生和健康水平。1952年,美国在临川、东乡、金溪、南城等县(市)空投有害昆虫及带病带菌老鼠、树叶、鸡毛等物品,进行细菌战。专署防疫委员会紧急动员全区人民广泛开展消灭病媒虫害的卫生防疫运动,保护饮用水源,隔离医治传染病人,宣传细菌战防御方法和防疫知识。1958年以后,省、地(专)、县卫生部门每年都在春耕、双抢农忙季节组织巡回医疗队赴农村巡回医疗,组织计划生育手术队、血防医疗队、救灾医疗队支援农村。每次发生洪涝灾害后,行(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都组织医疗卫生防疫人员赴灾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没有发生中疫以上疫情,先后多次受到省政府和省卫生厅表扬,地区卫生局还被卫生部授予全国救灾防病先进集体。1998年,当东乡、临川、南城、黎川等县相继出现输入性霍乱疫情时,行署及时组织医务卫生防疫人员奔赴疫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取得“无二代霍乱病人、无疫情扩散、无病人死亡”的好成绩。1995年至2000年,金溪、南丰、黎川、崇仁、南城、广昌、宜黄、东乡等县先后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江西省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先进县;地区教委、临川市检察院等112个庭院被授予江西省卫生庭院。宜黄、乐安、崇仁、东乡等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995年—2001年)和地方配套资金开展“综合性妇幼卫生项目”有关活动,至2000年基本完成项目目标要求,孕产妇死亡率由105.67/10万降至30.37/10万,婴儿死亡率由74.32‰降至23.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98.40‰降至35.53‰。全区从1995年开始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使全区88165名参保人员获得较好的基本医疗保障。到2000年底,全市医保基金节余1121.2万元,公费医疗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并获省公费医疗委员会表彰和奖励。撤地设市以后至2011年,全市90%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医疗设备全面更新,并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儿童规划免疫接种率95%以上,非典、甲流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组建市、县二级卫生监督网络,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监督覆盖率达10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6.5%,为农民报销医药费用6.3亿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实行农村孕产妇在县乡两级正常分娩免费,住院分娩率由77.25%提高到97.79%,孕产妇死亡率由42.29/10万降至7.9/10万,婴儿死亡率由22.66‰降至5.9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98%以上的居民,80%的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65岁以上老年人、3岁以下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每年可获得免费体检。为全市所有具备手术适应症的白内障和唇腭残裂患者免费进行手术治疗,为14岁以下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免费治疗。
   抓好计划生育 1957年,国家提倡计划生育。1963年,成立抚州专区计划生育宣传指导委员会及县(市)相应机构,在城镇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1966年,开始提倡晚婚。1973年,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1971年—1976年,开始实施结扎、上环、人工流产手术。1977年冬季,首次开展大规模计划生育活动,全区实施男女绝育手术26300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后,全区实行人口指标和生育政策双轨制,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提出“奖一、限二、杜三”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第二胎,禁止生育第三胎,实行生育证制度。进入9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从孕后补救型向孕前管理型转化,全区11个县(市)205个乡镇、1935个村委会建立人口学校,广泛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县、乡、村、组四级计划生育机构基本健全,计划生育网络已经形成。行署对计划生育工作和纯女户结扎工作进行统一部署,1990年施行四项手术149307例,其中纯女户结扎10335例,占纯女户总数的43%。此后,计划生育工作步步深入。1998年,行署颁发关于贯彻《江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全区公安、城建、卫生、民政、交通、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总体目标,形成综合治理格局,建立计划生育流动人口档案,全面推行计划外生育费“乡收县管,财政监督”管理体制,全区将各项计划生育指标按分类管理原则以“一票否决”责任制形式落实到基层,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至200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由1977年32.09‰下降至15.6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4.11‰下降到8.65‰,计划生育率由18.80%提高到92.89%,已婚妇女节育率由42.50%提高到92.36%。按1977年人口出生率推算,全区从1977年至2000年累计减少出生人口51万人。由于成绩突出,抚州地区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3年,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后,全市切实强化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高度重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就业、人口流动与迁移以及预防艾滋病等问题。紧紧围绕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主题,以“党政重视、夯实基础、利导为重、优质服务”为主线,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责任计生、和谐计生、公平计生、惠民计生,努力实现人口计生工作由“堵”向“导”转变,走出一条具有抚州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之路。至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15.69‰下降至13.5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8.65‰下降到7.49‰,计划生育率由92.89%下降到82.2%,已婚妇女节育率由92.36%提高到93.97%。按2000年人口出生率推算,全市从2001年至2011年累计减少出生人口26.98万人。2011年,抚州被列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并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人口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发展旅游产业 抚州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优势比较明显。旅游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全市第三产业龙头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141万人次,年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186亿元,年均增长22%。2011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呈升温提速之势,有抚州名人故里之旅、丹山碧溪之旅、红色经典之旅、乡村休闲之旅、信众朝觐之旅、教育修学之旅6条精品旅游线路,共接待海外游客5.8万人次,收入1950万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3.78%和13.77%;接待国内游客877万人次,收入64.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3%和50%;旅游总收入66亿元,比2010年增长52%,占GDP的8.9%。有江西省旅游强县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其中AAAA级、AAA级各1家),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国际国内旅行社30家,星级饭店16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5家),旅游车队1家,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
   主持地方志编修 1959年,全区各县(市)成立修志机构,组织人员编修县(市)志。到1961年,大部分县(市)写出初稿,油印成16开本志稿。由于印数少,只有地区及各县(市)档案馆有少量收藏。1981年,地区成立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始组织指导全区各县(市)编修地方志。到1997年,全区12部新编县(市)志及《抚州地区概况》先后公开出版发行。同时还出版一批部门志、专业志。此后,各县(市)着手编修年鉴,为下届修志或续志作准备。至2011年,南丰、金溪、乐安、黎川等县出版1部~2部年鉴。1997年,地委、行署决定编修《抚州地区志》,成立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人员,拟定方案,培训修志骨干,发动地直单位编写部门志或专业志,为编纂《抚州地区志》提供资料。2000年,地委、行署提出《抚州地区志》下限由1997年延长至2000年底。至2010年10月,《抚州地区志》稿通过省专家评审。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抚州地区志》更名为《抚州市志》,下限延长至2011年。至年底绝大多数单位组织领导班子和编写人员,开展续编工作。1999年5月,行署部署各县(市)编修续志。至年底,东乡、金溪、乐安、崇仁、南丰、宜黄、黎川、临川等县(市)成立编纂委员会,开始拟订续志编目,其他各县也在积极筹备之中。至2011年,金溪县志重修出版,南丰、宜黄、崇仁、临川、黎川、广昌、东乡县续志先后出版,资溪县续志完成送审稿,乐安、南城县续志尚在编纂中。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新华书店
相关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
相关机构
北京舞蹈学院
相关机构
省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南城县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