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心群众生活,抓好基础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943
颗粒名称: (三)关心群众生活,抓好基础建设
分类号: D630
页数: 6
页码: 598-603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时常出现抢购风潮,导致物价暴涨。人民政府及时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制度,打击哄抬物价和投机倒把等扰乱市场不法行为;通过国营商业、粮食部门从外地组织调运短缺商品,平衡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向生产者提供资金,供应平价化肥、发放奖售粮、奖售工业品等,鼓励发展生产,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一些匮乏物资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凭票购买;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对粮油、蔬菜、肉食、煤炭等生活必需品提供价格补贴和经营亏损补贴。从而有效控制物价,特别是控制人民生活必需品物价波动,保持域内物价相对稳定。
关键词: 群众 基础建设

内容

平抑物价和稳定市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时常出现抢购风潮,导致物价暴涨。人民政府及时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制度,打击哄抬物价和投机倒把等扰乱市场不法行为;通过国营商业、粮食部门从外地组织调运短缺商品,平衡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向生产者提供资金,供应平价化肥、发放奖售粮、奖售工业品等,鼓励发展生产,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一些匮乏物资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凭票购买;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对粮油、蔬菜、肉食、煤炭等生活必需品提供价格补贴和经营亏损补贴。从而有效控制物价,特别是控制人民生活必需品物价波动,保持域内物价相对稳定。
   粮油统购统销 1950年7月,中国粮食公司抚州分公司在全区各县(市)设立粮食购销站和粮店,开展粮食购销业务,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每天在市场挂出牌价,采取机动吞吐、多吞少吐、掌握粮源,既稳定粮价,又打击私商投机倒把。1953年12月,根据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命令》,全区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到1954年3月底,全区共征购入库稻谷24316.5千克。根据江西省《1954年粮食统购试行办法》,农户粮食总产除去三留粮(口粮、种子、饲料)和交纳公粮后,还有剩余粮食,实行累计征购。1955年,实行定产定购,增产不增购。以农户的土地质量、自然环境、经营条件为依据,评定常年粮食产量,减去种子、饲料、口粮和公粮后,按余粮80%~90%核定定购任务。在正常年景下,3年不变。全区连续3年丰收,征购未增,农户存粮逐年增加,生活不断改善。1958年实行“包产包购、三年不变”政策,受“大跃进”虚报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越报越多。从1959年起,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一减再减,粮食征购任务未减,还高征购,到处出现缺粮现象。为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全区各级粮食部门对已购“过头粮”的生产队给予返销,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减轻农民负担以后,全区征购任务由1978年24720万千克减到1981年15850万千克,调幅35.88%。同时,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对超购粮加价幅度由原来30%提高到50%。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81年全区粮食产量突破15亿千克。1982年实行粮食购销包干,一定三年,市场粮价低于国家超购价,农民把余粮全卖给国家,全区国家粮食库存59625.5万千克。1984年,这一势头有增无减,造成国库爆满,虽然抢建新仓,搭盖临时仓棚,大抓露天堆垛,大办收储服务站,仍不能满足农民卖粮要求,全区第一次普遍出现农民卖粮难和国家储粮难。之后,行署组织领导全区农民打破专种水稻局面,发展多种经营。同时,政府放宽粮油政策,不实行统购统销,实行产销自由,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1953年11月至1992年底,全区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实行粮油定量供应。粮油统购统销时期,县(市)人民政府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物价,保障人民生活,多次提高粮油统购价格。对统销粮油则采取低价政策,致使粮油购销价出现倒挂现象(即统销价低于统购价),粮食商业企业由上缴利润企业变为亏损企业,粮油购销差价的差额,全部由国家财政补贴。直到1993年1月,取消城乡居民凭证(凭票)定量供应制度。
   促进商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及时从外地组织调入大批商品投放市场。专区先后成立百货、五金、交电、贸易、商业储运、食品、饮食服务、纺织品、盐业、医药、石油、燃料、烟草等17个公司,使国营商业在流通领域起到主导作用。1956年全区实行公私合营商户2061户,占私商总户数9657户的21.3%;代销店1205户,占总户数12.4%;合作商店3660户,占总户数37.89%;合作小组1075户,占总户数17.5%;未批转自营户354户,占5.76%。至此,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营、集体商业为主体的商业体制,城乡市场走向繁荣。1957年,全区有商业网点3917个,从业人员1万人,商品零售额9080.92万元。1954年至1985年,政府对农副产品(生猪、菜牛、家禽、鲜蛋)实行派购政策,以保证城市生活的供应。同时,对粮食、食油、布匹、猪羊肉、食糖、糕点、卷烟等实行定量凭票证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部门遭受冲击,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物资非常紧缺,火柴、煤油、肥皂等生活日用品都按户定量供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州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改进工业品购销形式,改革商业管理体制,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商业企业蓬勃发展,城乡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流通渠道畅通,商品货源充足,全区出现购销两旺市场繁荣景象。200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3.6亿元,是1978年的24倍,市场交易额超过30亿元。2001年后,全市国有商业企业全面改制,大力发展民营及个体企业,商业进入繁荣时期。专卖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得到迅猛发展。其中超级市场成为全市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作为现代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方式,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全市餐饮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档酒店、专业酒楼、大众餐饮、小排档、自助餐、快餐、西餐以及美食街等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至2011年,个体和私营商业发展到59967个。其中,商贸批零业45296个,住宿和餐饮业7744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86个,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641个,从业人员356552人,各类商品1万多种,经营金额为76亿元,年创利税7.89亿元,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8.28亿元。
   发展交通事业 20世纪50年代,抚州凭借水运,注重发展航运事业。仅抚河水系就有航线51条,通航里程1727.5千米。1957年货运量为58.5万吨,占水陆货运总量70%。此后,由于河道逐渐淤塞,航运事业随之萎缩。然而,在有效使用国家投资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修路,开发民间公路运输积极性,公路交通运输持续发展。至2000年,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9613.91千米,其中有国道3条计377.8千米,省道17条计984.47千米,县道138条计2193.76千米,乡道237条计1758.09千米,村道1091条计4149.19千米,专用公路14条计150.6千米。国道分别为二级、超二级和一级公路。全区有沥青油路、水泥路1628.61千米,城乡公路逐步向高等级公路方向发展。至2000年,全区1948个行政村有1941个通客班车,通车率达99.8%。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13596辆,从事公路运输汽车6959辆。完成汽车客运量264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80678万人千米;完成货运量1398万吨,货物周转量192669万吨千米。铁路有浙赣线穿境而过,1950年货物发送量4524吨;此后,鹰厦、向乐线相继建成开通营运,1956年货物发送量683072吨;2000年,货物发送量751726吨,货物到达量1744815吨;客运量近百万人。撤地设市以后至2011年,是抚州市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时期。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坚持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区位优势为目标,突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着力培育运输市场,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基本形成以高速和国省道为主干、县乡道为分支、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公路网和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县乡(镇)为结点、辐射广大城乡、四通八达的运输网,道路客货运输基本实现“人便其行,货便其流”。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359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90千米,一级公路170千米,二级552千米,三级公路849千米,四级公路9038千米,等外公路2596千米。实现100%乡镇、10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全市有道路运输经营业户4575户,其中客运企业53户;有客运车辆1446辆30606座,其中高、中级客车493辆;有各类客运班线757条,其中,省际班线82条,市际班线129条,县际班线92条,县内班线454条;有货运车辆3.12万辆,吨位30.5万吨;有一级汽车站1个,二级汽车站16个,三级汽车站2个,五级农村客运站52个,农村候车亭978个。市城区有公交车辆263辆,出租汽车329辆。全市航道里程526千米,其中,六级航道218千米,七级航道62千米,八级航道246千米。有港区3个,码头90座,运输企业23家,船舶165艘,营运船舶19.5万载重吨,货运量97.68万吨,货物周转量119885万吨千米。
   发展邮电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与上级主管部门重视发展邮电事业,各级邮电部门通过不断更新设备,调整网络,增设服务网点,扩大设备容量,增强通信能力,实现邮电事业快速发展。1959年,临川县邮电局改用电传打字机,结束电报人工译码历史,收报手抄电码变为自动收录电码。1976年,全区自动译报逐步取代人工译报。1978年开通BC112型传真机。1991年,全区开通公众真迹传真网。1997年,地区邮电局完成电报传输承载网转入分组网电报技改项目,电报电路增至12路。1999年7月后,新增微机电报终端JK-412PC两套及公众电报电传和传真分集器JK-928一套。1960年,全区电报业务去报量为18.88万份。至1990年,去报量即增至52.63万份。此后,由于程控电话开通,电报业务量日渐减少,2000年去报量仅为4.89万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抚州电信部门按“重点建设,照顾一般”和“有线为主,无线为辅”方针,大力进行网络扩建和改造。至1957年,各县都有市内电话,并有70%乡镇通电话。1992年,抚州地区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实现县以上市话交换自动化和长途直拨。1993年5月,开通磁卡电话,实现人们“一卡在手,打遍天下”愿望。1994年,全区实现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农村电话自动化。1995年,开通200卡电话业务和会议电视电话业务。1996年开通IC卡电话业务。全区电话号码由6位升7位,建成C3本地电话网,并与全省联网。至2000年,全区长途交换机容量达10200线,市话局用交换机容量23772门,用户期末数为170647户,数据通信分组网838节点。全区长话业务去话量高达2381.38万份,收入425878万元;市话期末用户170375户,收入9897.06万元。此后,企业集中精力谋发展,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显著提高。至2011年,电信网络基站924个,其中,3G基站903个,3G信号实现乡镇100%覆盖,移动网络信号实现行政村100%覆盖。1996年6月成立抚州地区移动通信公司,仅一年半时间即完成GSM4期工程,共建移动基站128个、直放站10个,交换机容量15万户。能覆盖11个县(区)180个乡镇,覆盖面90%。到2000年底,全市移动“全球通”用户突破10万户,“神州通”用户2万户。2002年7月,移动公司成功在香港和美国上市。此后,引入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企业的业务再上一个新台阶。到2011年,客户总量1248.91万户,比2000年增长40倍,完成营业收入9.05亿元;渠道网点总量达到3830家,基站数量2305个,覆盖县、乡(镇)、村、组,老百姓享受到快捷的通信服务。2000年9月,抚州联通公司与国信通讯公司合并,组成抚州联通分公司。10月,GSM130在全区开通,12月底该网的移动电话用户达10233户。1998年进行无线寻呼四期扩容建设,是年用户达59907户。此外,与用户计算机联网的数据通讯业务亦有较快发展。1995年,全区分组交换网用户期末数为56户。到2000年,分组交换网期末用户已有321户,DDN网用户期末数为492户,互联网用户期末数达14267户。2008年10月,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重组成立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全球规模最大的WCDMA3G无线网络。至2011年,固定资产近5亿元,2G基站1500个,3G基站600个,2G用户20万户,3G用户近3万户。1998年11月,抚州地区邮电局实行邮电分营后,成立抚州市邮政局,加快改革步伐,先后于2007年12月和2010年6月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抚州市分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抚州公司,形成邮务类、速递物流类和金融类三大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体制格局。至2011年,下辖11个县(区)邮政局,有从业人员1300余人,其中,邮政代理金融网点139个、农村委代办所11个、委代办点24个,村级网点覆盖率87.6%,设置信筒(箱)363个,报刊亭67个,安装20万多个信报箱。建有1个三级邮区中心,有邮运车辆12辆,开通市至县(区)6条自办汽车邮路,6条物流专线,直通全市所有县和干线沿途、乡镇农村,每日邮路路程1494千米,形成以抚州市为中心,辐射全市,连接南昌向全国扩展的信息化、机械化、一体化实物立体运输网络。全市共有投递段道355个,投递路线总长16043余千米,实行县城每日投递2班,农村实行逐日班,实行机动车和自行车投递,邮政网络覆盖城市每个角落和乡村。
   做好救济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战乱、灾荒,区内到处是贫穷和饥饿,抚州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收容、改造、遣送和就地安置流落街头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妓女、难民、灾民和游民,组织贫民、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开展生产自救,创办敬老院,收养孤老残幼。据统计,1950年全区遣送外省灾民9批3000人,安置无家可归者2500人参加劳动生产,为4.7万名贫困市民发放救济粮258万千克,为占农户总数20%的贫苦农民发放救济粮11万千克,救济款10万元。之后,人民政府建立社会救济制度,每年对城镇贫困市民和因天灾人祸特别困难的市民给予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一般是发给钱、粮、衣、被。对农村贫困农民进行救济扶助,发给救济款和物,同时给予贷款和支援农用物资,帮助发展生产,脱离贫困。对农村孤老残幼实行“五保”(吃、穿、住、医、葬)制度。20世纪80年代,人民政府改革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全区11个县(市)205个乡(镇)全部建立并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统计,是年全区享受城市低保对象9812人,占全区非农业人口1.3%,发放生活保障金420.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22235人,占农业人口0.8%,发放保障金269.3万元。为全面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市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先后下发《抚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抚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抚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文,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城乡社会救助保障范围、救助标准、申请审核审批程序、资金管理发放等内容,确保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全面实施。至2011年,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3424人,全年月人均补差206元,比2000年的16.8元提高189.2元。全市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22901人,全年月人均补差91元,比2006年的21元提高70元。2006年开始在全市全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城乡医疗救助比例最高达到50%,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全部实行全额救助,救助年封顶线最高8万元。至2011年,全市累计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3991.47万元,累计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6661.68万元。2008年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因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临时救助,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特殊困难。至2011年,全市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额474万元。
   做好赈灾工作 域内自然灾害频繁,尤以水灾为重。新中国成立后,专署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发动群众,防洪抗旱,积谷防荒,举办义仓,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建立自然灾害储金会。政府发放救灾钱物,组织“以工代赈”等。1950年—2000年,共战胜33次水灾(其中4次特大水灾,即1961年临川主堤3处决口,1968年临川李渡圩堤溃决,1982年临川华溪抚河圩堤溃决,1998年全区205个乡镇受灾,有9个县城进水被淹),16次旱灾、2次雹灾、4次风灾、2次霜冻灾。2001年始,市政府在重大灾情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第一时间向灾区调运救灾物资,在全省率先建立过渡性生活救助制度,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至2011年,战胜2次水灾,1次冰冻灾。11年中,全市重建灾民住房近8万户,新建灾民新村近160个。2010年6月21日抚河唱凯堤决堤,全市集中力量抢险救灾,48小时内,10万受灾群众安全转移,5.3万灾民集中安置,6小时内基本生活救助保障到位。
   发展金融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各级政府一直把金融业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抓,促进全市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撤地设市后,全市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方针政策,积极顺应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事业有长足发展。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由2000年8家增至2011年9家;市级保险机构由2000年2家增至2011年20家,其中,财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11家。2011年,全市有证券公司营业部6家;有融资性担保公司22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民营性担保机构10家;有小额贷款公司12家,实现县域全覆盖。至2011年,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786.97亿元,贷款余额380.05亿元,余额存贷比为48.29%,分别比2000年增长524.53%、195.07%、-52.75%。2011年,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856.5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7.21亿元,累计实现账面利润9.4亿元;全市落实担保资金(基金)56577万元,累计担保贷款226823.9万元,其中政策融资性担保机构完成担保贷款总额128558万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服务;全市共开办财产保险、农业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业务种类600多个,实现保费收入16.2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91亿元、寿险公司保费收入11.37亿元。同时大力推进政策性能繁母猪、林木火灾、水稻、油菜保险,积极开办南丰蜜桔气象指数保险、烟叶保险等特色农作物保险,全市农业保险实现保费3795.56万元,为69.11万户次参保农户提供5.94亿元风险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616笔、11.27亿元,其中,纯农贷款累放数4.67亿元,单户贷款余额50万元以下的贷款累放数5.09亿元;贷款余额4.62亿元,其中,纯农贷款余额1.84亿元,单户贷款余额50万元以下的贷款余额2.12亿元。有效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成立抚州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开展农村信用体系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农户信用评价与授信相结合模式,高位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试验区建设,在辖区推广“产业基地+信用培植+融资服务”模式。成立抚州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力度,完善定期风险排查机制和民间借贷监测体系。积极推进国库支付业务创新,办理涉农抚恤、残疾人补助等国库直接支付业务170多万元,惠及农民1281户。全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教育助学贷款,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5845.9万元(含贴息贷款58776.9万元),其中,为直接扶持个人创业者发放贷款51226.9万元,为劳动力密集型小企业发放贷款14619万元。
   推进城市建设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赶超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适度超前的城市发展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展开声势浩大的城市建设攻坚战,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壮大工业园区,以中心城区的发展,引领、带动、辐射小城镇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和“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引森林进城市,变园林为森林”的发展理念,重点做好“产业兴城、文化立城、治水秀城、生态绿城”4篇文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至2011年,在市中心城区建成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项目,包括占地1000亩、立有66尊抚州先贤雕塑的名人雕塑园以及拟岘台和汤显祖大戏院、图书馆、博物馆、能容纳2万人的文化广场组成的建筑群。布局一批品位较高的广场、公园、绿地、水面工程项目,坚持项目建设到哪里,绿化、美化、亮化就推进到哪里,不断做优城市环境,做到“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绿色生态抚州初步显现,全市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座,总面积2.05万亩,公园绿地面积360亩。其中,市中心城区东南的汝水森林公园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园内四面环水、山水相连、亭台掩映、古木参天,名贵树木簇拥,飞鸟云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标志性景点。通过改造后的凤岗河,与梦湖相连,水面133.33亩,再现“春风荡漾吹湖波,千花万草使人迷”的江湖烟波胜境。大力实施市政建设工程,新建、改建道路140多条,人均道路面积18平方米,较2000年增长近1倍;大力实施路灯亮化建设工程,新装路灯及各类景观灯11万余盏,较2000年增长近10倍。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工作,市中心城市绿化率34.4%,绿化覆盖率39.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6平方米。2011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施156个惠民工程项目:即新建或改造10个农贸(农超)市场、续建20个城建重点项目、新建30个街头小游园、打造六大中心、改造70条老城区道路和大街小巷,延伸8条城市主干道,实施12个文化教育卫生项目。各县(区)也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好400多个城市建设项目,经过11年的建设,基本实现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凸显文化生态特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截至2011年底,抚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1平方千米,城区人口50.43万人,城镇化率38.8%。各县(区)中心城面积日新月异,10个县城建成区面积103.5平方千米,人口达到101.4万人。抚州的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委书记苏荣称赞抚州“长大了、长高了、变美了”,省长鹿心社评价抚州城市建设“有气势、有力度,成效很明显”。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政务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