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农业生产,抓好工业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929
颗粒名称: (二)发展农业生产,抓好工业建设
分类号: D630
页数: 7
页码: 592-598
摘要: 发展农业生产,抓好工业建设:一、促进农业发展;二、农村所有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三、水利电力建设;四、农田基本建设;五、改革耕作制度;六、推广良种;七、兴办垦殖场与开发红壤;八、农业综合开发;九、农业产业化经营;十、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十一、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十二、打好工业强攻战。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工业建设

内容

促进农业发展 抚州以栽种水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粮食亩产369千克,比1949年亩产98.5千克增长近4倍,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情况下,粮食总产192.58万吨,比1950年5.5万吨增长34倍,油料(花生、油菜子、芝麻)总产7.38万吨,棉花4974吨,农林牧副渔总产值82161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2155元。撤地设市以后,全市农业生产发展尤为迅速。到2011年,粮食亩产441千克,比1949年亩产98.5千克增长3.5倍,粮食总产268.5万吨,比1950年5.5万吨增长48倍,油料(花生、油菜子、芝麻)总产6.59万吨,棉花3858吨,蔬菜133.2万吨,水果139.2万吨,肉类总产量31.68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7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0元。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作物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至2011年,全市共发放农作物补贴资金21.96亿元。其中,水稻补贴资金21.89亿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5亿元,拉动民间资金5.25亿元。2007年,全市启动南丰蜜桔“双百工程”(即到2011年全市南丰蜜桔总面积10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经过5年努力,至2011年,全市南丰蜜桔总面积达106万亩,总产量超120万吨。
   农村所有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土地改革结束后,域内各级人民政府按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开展互助合作运动。1952年春,临时互助组遍及全区,并开始向常年互助组过渡。年底,全区共有互助组22489个,入组农户370668户。1953年,抚州专署在临川县嘉溪乡和崇仁县沙堤乡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1954年,全区建成初级社507个,到1955年底发展到1900个。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的决议》,1955年11月,地委、专署作出全区农业合作社全面规划。1956年11月,在临川县嘉溪初级社基础上建立全区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7年底,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2270个,其中高级社2051个,入社农户378532户,占总农户99.5%,组织农村劳力621663个。农业合作社发展到高级社阶段,实现农民土地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转变。1958年11月,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指示》,地委下达《关于在全区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规划方案(草案)》,专署把全区375个乡镇1775个农业社规划成121个人民公社。到1959年2月,全区建立人民公社105个,入社农户34756户,占全区总农户97.4%。1961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 精神,由公社统一核算体制改变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政社合一体制不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一系列改革 ,纠正人民公社在经营管理上的“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1978年12月,抚州市红雨桥公社(今孝桥镇)进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试点,随即由“联产到组”改为“联产到劳”“包产到户”,逐步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由农户经营,30年不变,农户经营所得,除上交税金(或公粮)和集体提留外,其余归农户所有。原有集体经营项目,也由农户投标承包或由集体统一经营。1983年10月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区将198个人民公社改建为208个乡(镇)。1998年2 月12日,抚州地委办公室、地区行署办公室下发《关于贯彻赣办发〔1997〕10号文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要求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土地保持稳定,承包期内不足30年的延长到30年,严禁强行改变土地权属关系将属于组级所有的土地收归村有,或在村范围内平均承包。承包土地经营权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社区农户发包,至12月底,全区11个县(市)205乡(镇)全部完成土地延包登记造册工作,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乡、村、组3级延包档案。全区土地延包面积378.75万亩,占耕地面积99.3%,有61.3万农户得到经营权证书,占农户总数99.4%。2009年,全市以加强合同和权证管理、流转服务管理、纠纷调处管理、档案管理4项工作为重点,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后续完善工作,解决土地承包遗留问题,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到年底,全市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64.22万份,占农户总数92%,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64.91万份,占农户总数93%。
   水利电力建设 1950年初至2000年,全区人民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大兴水利工程,建成大型水库(洪门水库)1座,中型水库22座,小(一)型水库166座,小(二)型水库1011座,塘坝11678座。这些水库既灌溉百万亩良田,还具有发电、防洪、航运、养殖等多种效益。兴修引水工程4座(其中灌田10万亩以上1座,1万亩~10万亩3座),总干渠道4条,灌溉33.64万亩,著名的有金临渠和宜惠渠。兴修保护万亩以上圩堤15条,万亩以下圩堤269条,最大圩堤是临川唱凯圩堤,保护农田12.29万亩,人口14.43万人,保护面积100.65平方千米,保护316国道昌抚段以及圩区6个乡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6年建成大型防洪墙1座(临川市文昌桥东防洪墙),总投资1496.2万元,墙长1713.64米,保护桥东城区0.76平方千米内5000余户人家2万人口。50年代,兴建临川葫芦圩机械排灌站,70年代全区建成9座500千瓦以上电力排灌站,排涝面积7万亩,灌溉面积近万亩,基本实现旱涝保收。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全区电力事业发展很快。建有变电站63座,其中220千伏3座,110千伏15座,35千伏45座。35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总长1937.3千米,10千伏线路12846.5千米,380伏~220伏低压配电线路27783.5千米。35千伏以上变电路总容量为95台/113.3万千伏安。年发电量3.5亿千瓦,城镇供电率100%,农村户通电率96.8%,全区10县中有6个县达到国家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标准。2001年—2011年,全市新建大型水库1座(廖坊水库),中型水库3座(南丰潘家渡、资溪刘家山、乐安龙潭水库),小(一)型水库14座;完成中型水库19座,小(一)型水库68座,小(二)型水库194座除险加固;新建100千瓦以上水电站118座,新增装机容量17.83万千瓦;兴建农村饮水工程1600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70.6万人。廖坊水库2002年10月开工,2005年下闸蓄水,2006年10月3台机组并网发电。廖坊灌区一期工程2007年12月开工,2011年5月全线试通水。全市城市防洪工程基本建成。主城区内付家堤、上下沿河路堤、瑶坪堤、城西堤以及橡胶坝、翻板坝及梦湖等相继建成,凤岗河改造逐段展开。临川、崇仁、宜黄、广昌、南城、南丰、黎川、乐安等县(区)县城城防工程初具规模。临川区唱凯堤、中洲堤、河东堤、河西堤、嵩湖堤、青泥堤、秋溪堤、庆丰堤,崇仁县孙坊堤、沙堤堤,金溪县浒湾堤,南城县八堡堤、胜利堤,东乡县马圩堤、南北港堤等万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启动。尤其是临川区唱凯堤罗针段在2010年决堤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从2010年9月始全面展开唱凯堤、中洲堤除险加固,成立唱凯堤中洲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投资6.6亿元,于2011年5月全面完成两堤133千米,219处险工险段应急除险加固项目。2003年起全面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市19座中型水库、68座重点小(一)型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农村水电开发迅速发展,宜黄、黎川、乐安等县吸引外商开发小水电成为一项基础产业,至2011年,全市水电装机达到25.33万千瓦(不含省管洪门电厂)。黎川、资溪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县2009年通过验收。
   农田基本建设 1965年,抚州专署在全区县长会议上提出改造低产田,注重增肥改土,推广稻田养萍。1973年,学习大寨精神,推行园田化。1980年,行署明确提出抓好“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和低产田改造,按照高产稳产、能排、能灌、能降要求,抓好田间渠系配套,改“三跑田”为“三保田”。全区大抓开沟排水,丘陵山区开好一垄三沟,平原地区开好丰产沟,实行排灌分家。增肥改土,加速改造低产田。1998年,行署部署“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上农用地逐步退耕还林,坡度在25度以下耕地实行“坡改梯”,做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据1998年调查,80年代至2000年,全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47.6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64%,使荒沙地成为花果山和米粮川。从2005年起,中央逐年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至2008年年底,全市争取中央、省专项小农水资金4832万元,兴建261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9年,金溪、南城列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中央、省每县专项经费补助1400万元;其他9个县(区)安排38个专项工程,中央、省分别下发补助经费585万元、365万元,工程完工后,全市可改善灌溉面积7.69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218万亩。2010年,中央下达专项小农水专项资金345万元,用于全市22个专项工程,中央、省将金溪、南城、临川、黎川4个县列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6100万元。同时,启动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金溪、乐安、临川、崇仁、东乡、南城6个县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高产田13.5万亩。2011年,中央下达6700万元、省下达6900万元至临川、南城、黎川、南丰、宜黄、金溪、资溪、东乡8个小农水重点县及崇仁、乐安、广昌3个非重点县专项工程,用于40个新农村建设中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受益新农村25个。2010年、2011年省政府连续在抚州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2011年8月,市委、市政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结合全市实际,制定《关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细则》,明确今后5年~10年水利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五大水利保障体系,全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十大工程”。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实施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切实搞好抚河干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努力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强化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加快农村水环境整治力度。
   改革耕作制度 1971年,全区平原地区推行“三熟制”。1976年行署提出积极改革耕作制度,实现多种、高产、多收,提高复种指数,改单季为双季,改旱地为水田,确保棉花种植面积。1981年,全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推广轮作制度。重点放在大豆、油菜和绿肥等作物轮种上。平原地区主要扩大油菜面积,推广稻稻油三熟制,丘陵山区推广稻豆肥、稻豆和稻稻肥等多种形式轮作制。1987年,行署提出发展立体农业,实行轮作种、间种、套种、多熟栽培,推广稻稻油、稻豆油、烟稻、瓜稻油等多种形式耕作制度。1992年,行署强调推广水旱轮作,发展间作套种,建立高产高效耕作制度。1996年,行署提出冬种重点突出“两菜”(油菜、蔬菜),提高覆盖率,重点推广稻—稻—油、稻—稻—菜、菜—稻—菜、瓜—稻—菜和棉(蔗)套种蔬菜、冬种油菜高产模式。
   推广良种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十分重视良种推广。50年代推广南特号、陆才号、莲塘早等高秆早、中熟水稻品种。1965年,矮秆早稻品种大面积试种成功。1976年,全区早稻全面栽种矮杆良种6044、7055、广解9号、先锋1号、珍珠矮等,获得高产稳产。1977年,发展杂交水稻生产,一晚和易涝田,都栽上一季杂交水稻。1981年,行署提出品种要简化,要有当家品种。早稻以红四一〇、密粒红、广陆矮四号、湘矮早9号当家,占早稻面积60%~70%,晚稻以汕优2号、754、桂朝2号当家,占晚稻面积80%。1992年,全区农业工作重点加强种子建设,积极推广优质新良种、新组合。早杂有协优华联2号、协优49,晚杂有协优46、汕优46号、汕优63、协优64等,同时推广优质常规稻栽种面积,早稻有m099、浙幅9号、早籼213、湖南软米、丝苗、毛芽。晚稻有秀水11、秀水66、香稻、4015。玉米推广丹玉13、中单14、掖单2号、掖单4号。棉花普及泗棉2号。西瓜普及新红宝、新澄2号杂交良种。花生推广抚花2号、汕油523、汕油71、粤油551~116高产良种。1996年,全区继续推广优质高产良种,早杂栽种面积60%,常规优质稻35%,晚稻杂交稻85%,晚常规优质稻10%。棉花普及栽种泗棉3号优质良种。1998年,行署提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实施良种工程。至2000年,域内引进推广新优品种十几种,晚稻有优质杂交6502,蔬菜有上海特2号青花菜、泰华厚叶菜、大棚辣椒,瓜果有黑蜜2号、无子西瓜、西农8号、南丰蜜桔杨小2~6、翠冠、金水2号、早熟梨,畜牧禽有三元杂交猪、崇仁麻鸡、五黑鸡、商品牛肉,水产有美国大口胭脂鱼、加州鲈以及彭泽鲫等。2001年至2011年,全市注重引进抗性中等以上、优质、高产、适应市内生态环境种植的优良品种,早稻有全优402、优Ⅰ402、中优402等,中稻有两优培9、扬两优6号、淮两优527等,二晚有协优432、天优998、岳优9113等,棉花有赣棉杂1号、湘杂棉3号、赣杂106等,油菜有中油杂11号、赣油杂1号、德油早1号等,瓜果有黛美人、特小兰等小型西瓜、翠冠蜜梨,蔬菜有美国无架豇豆、长白苦瓜、二华子红菜苔、芦笋、槟榔芋等,蚕种有青松×皓、新抗×白云,畜牧有瘦肉型良种猪、波尔山羊,禽有蛋用型海兰、江汉鸡和龙岩麻鸭、浙江绍鸭,水产有棘胸蛙、日本沼虾、巴西龟等。
   兴办垦殖场与开发红壤 1957年,抚州专署组织1000多名干部奔赴山区,创建国营垦殖场,开发利用山区资源,繁荣山区经济。至2000年,全区建立垦殖场17个,分场65个,总人口56526人,土地总面积454.6万亩,固定职工16892人,开垦土地46904.56亩,其中林地36168.93亩,耕地3446亩,茶果桑园804.41亩。红壤为域内宝贵土地资源,全区红壤132.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6.1%。红壤开发虽有三四千年历史,但效益不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世界银行贷款,红壤开发大规模上马,至2000年底,全区开垦红壤3万公顷,主要种植果树、套种经济作物。
   农业综合开发 抚州从1989年开始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列。崇仁、宜黄、乐安3个县1989年,临川、东乡、南城、南丰4个县(区)1995年,广昌县1996年,金溪县2001年,黎川县2010年被批准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1996年—2011年,全区(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99136.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67239.76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9164.38万元,市级财政配套3514.3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5982.19万元,自筹资金64249.69万元,银行贷款28986.24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02088.45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97048.13万元。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61.1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4.66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面积18.64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12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域内逐步兴起。至2000年,域内江西昌顺(集团)有限公司、飞环酒业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经农业部审定为第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1年,市政府下发《抚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发展规划》,开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新里程。2003年,市委、市政府成立抚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将水稻、棉花、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黄栀子、食用菌、南方早熟梨、花卉、水稻制种、崇仁麻鸡、东乡种猪、池蝶蚌、鳜鱼、甲鱼等14种优势农产品列为2003年—2007年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的重点。是年,全市有8家企业经省农业厅审定为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288个,其中,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0家,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81家,带动农户24万余户。2004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党政领导联系农业产业化工作制度,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至2011年,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组织119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市级龙头企业284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7家,超5亿元的2家、超10亿元的1家;带动农户31.4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46.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16亿元,户均增收2600元。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89家。其中,粮食类54家、经济作物类685家、畜牧类312家、水产类74家、农机类51家、林业类113家,出资额126065.6万元;成员13320个,其中,农民12863个、其他自然人418个、企业法人35个、事业法人4个。优质稻、南丰蜜桔、瘦肉型猪、崇仁麻鸡和广昌白莲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已建立500万亩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区、100万亩南丰蜜桔生产区、285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区、15万亩优质太空白莲生产区、8000万只麻鸡生产区、15万亩烟叶生产区。
   “6·21”洪灾后重建 2010年6月下旬,全市遭受百年不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11个县(区)有8个受重灾,4个县城被淹,受灾人口235万,紧急转移人口51.2万人,16.93万亩农作物受灾,绝对面积4.8万亩,7.2万间房屋受损,其中倒塌居民住房9722户、3.2万间,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6月21日抚河唱凯大堤发生决堤,造成临川区4个镇、56个村委会、358个自然村被淹,受灾区域面积70平方千米,受灾人口10万余人,被淹农田13.5万亩,成为该年入汛以来全国最大的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洪涝灾害给全市造成116.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5.2亿元。灾情发生后,抚州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6月28日,召开全市灾后重建动员大会,组织千名干部进灾区,下派33个领导挂点指导组,13个专业技术组和2个督导组,帮助开展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出台免费供种、享受补贴、评先优先、项目倾斜、农机补贴、贴身服务6项激励措施,千方百计鼓励农民扩种二晚。二晚种植面积280.6万亩,比2009年扩大20.6万亩。与此同时,及时组织动物防疫人员深入灾区逐村进行拉网式巡查,市、县(区)安排专项经费600余万元,对养殖场(户)严格执行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做到动物尸体100%无害化处理,受灾栏舍100%消毒。对抗体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及时进行补免,防止疫情发生。全市通过深埋等措施无害化处理家畜23.1万头、家禽259万只,消毒栏舍2415.6万平方米,强制免疫家畜63.6万头、家禽419万只。全市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动物疫情。突出抓好种子种苗、农膜、化肥、农药、仔畜禽、饲料、疫苗等恢复生产农用物资的调运供应,满足灾区的生产需求。对上级部门分配的种子、鱼苗、疫苗、消毒药等农业生产救灾物资,迅速落实到灾区生产一线,严禁滞留截留,严禁改变用途。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对生产资料的价格监管,全市未出现哄抬生产资料价格的现象。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2000多名农技人员组成500余个小分队,开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发放《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1.2万册,分区域、分行业、分作物、分品种、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受灾农民开展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自救水平。大灾之年实现“四无两增”:即大灾之后无一人死亡、无疫情、无赴京赴省非正常集体上访,无群体性事件,大灾这年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铁器、木器、篾器、印刷等手工作坊及小火力发电、冶金钨矿、铸铁、翻砂等小型厂矿。194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1872.99万元(旧币),其中轻工业总产值为1424.78万元(旧币),占总产值76.07%;重工业总产值为448.21万元(旧币),占总产值23.93%。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7.87%。1950年至1957年是恢复国民经济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减免税收、发放借款、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扶持工业和手工业发展。1952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6237万元,比1949年2755万元增长1.27倍,平均每年递增31.31%。1953年,人民政府开展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区成立手工业合作社36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41个,手工业供销小组7个,参加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11087人,占整个手工业人数97%,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同时,人民政府采取稳定货币市场,控制金融信贷,并对粮食、油料等实行统购统销,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置于国家计划控制之下,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将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并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企业,奠定抚州工业发展基础。1953年至1957年,全区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10.86%。1958年—1979年,抚州工业继续缓慢发展。其间,遇到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在“高指标”“大跃进”“以钢为纲”错误思想指导下,抚州出现“小工厂遍地开花,土高炉到处林立”,工业生产呈负增长局势。1963年—196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区关停并转127个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并加快消费资料生产,协调轻、重工业发展,工业年平均递增3.38%。同时,扩建几家纺织、印染骨干企业。“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发展受到阻碍。1980年—2000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行署和县(市)人民政府对工业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适应性关、停、并、转调整,是全区工业发展最好时期,纺织、食品、医药、机械、化建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区内支柱行业。经过50年的努力,全区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工业门类趋向齐全,工业生产行业35类,其中纺织、食品、机械占有重要位置。2000年,全区工业(不含中央、省属厂矿)总产值51880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全区有工业企业1304个,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私营等企业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291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个,外商投资企业2个。2001年—2011年,抚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国企改制热潮。到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改制基本结束。283户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改制250户,占88.34%;市级18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累计出让产权19.76亿元,转移债务14.1亿元,置换职工身份4.29万人。通过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添光化工、明恒纺织、江铃底盘、博雅生物、高信化工、环球纺织、珍视明等一大批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多。从2006年起,市委、市政府加大主攻工业力度,以“工业强市”战略的确立为标志,紧紧抓住抚州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拉开“全力主攻两区、推进三大建设、三年确保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赶超型发展序幕。2011年,又对工业经济发展作出部署,制定政策,提出措施,抚州工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606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74.27.2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列全省设区市第四;主营业务收入完成806.81亿元,同比增长31.17%;实现利税59.47亿元,同比增长28.03%;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0.17%,比2010年提高12.31个百分点。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29.3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4.3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9%,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入库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12.8%。支柱产业雏形基本形成。生物医药、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六大支柱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40.64亿元,同比增长29.7%,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79.40%;全市过百亿产业4个,产值超亿元企业180家。品牌效应不断增强。金溪县致力于打造“中国香都”,香料企业短时间达到18家,成为仅次于江苏昆山的全国第二大香料生产基地;临川区抚北工业园引进“银圣王”铜制品企业,1年中吸引8家铜制品企业落户;黎川县建成拥有包括“达芙妮”品牌在内的12家企业的制鞋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高于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9.5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抚州市工业园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县(市)乡镇工业小区,进入21世纪,几届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园区发展精心部署,制定政策,提出措施,优化环境,拓展园区平台,经过10余年高标准建设。至2011年,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44.5平方千米,资产总额287.95亿元,投产企业864个,在建工业企业478个;全市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9.24亿元,同比增长28.14%,实现税金24.45亿元,同比增长19.19%;全市园区从业人员120864人。经过几年的大力培植,每个工业园区均培植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是江西省一类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15平方千米,有入园企业250余家,其中,投产企业140家,规模以上企业98家,初步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物、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产业群;有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和生物两个省级产业基地。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25亿元。
   抚北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落户企业94家,投产53家,主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崇仁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按“一区多园”(崇仁工业园区、天台产业园、高新科技园、永康工业园、机电产业园、盛世创业园)建设,实际开发面积7平方千米,初步形成机电制造、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加工、食品药品、轻工化工五大板块工业企业集群。2011年园区有落户企业128家,其中投产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亿元。
   南城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一区三园”(南城工业园区、金山口工业园、全民创业园、河东工业园)的发展框架,开发面积8000亩,进园落户企业123家,其中,投产105家,在建18家,从业人员1.7万人。已初步形成机电、高档轻纺、循环经济、五金建材、食品医药五大优势产业。有省级农副食品加工基地1个。2011年,实现主营收入55亿元。
   南丰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开发5000亩,园区落户企业135家,其中,投产7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初步形成以国元天然乳品、华夏五千年等企业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以康齐药业、桔王药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绿遥电子、佰特励科技电子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产业三大板块经济,有省级农副食品加工基地1个。
   黎川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9000多亩。初步形成陶瓷、新型材料、鞋服纺织、机械制造四大产业群和完备的产业链。有省级耐热陶瓷产业基地1个,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园区落户企业172家,其中,投产110家,规模以上47家。2011年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
   金溪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引进企业145家,其中,建成投产85家,在建60家;已形成香料化工、机电冶金、轻工纺织、食品加工四大产业群。有省级香料产业基地1个。2011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49.2亿元。
   东乡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以东临工业走廊为轴心的中山、南山、渊山岗、金桥、浅水湾“一带五园”发展格局。2011年,园区有企业138家,其中建成投产94家,主营业务收入121.85亿元,初步形成机电冶金、医药化工、轻工纺织三大主导产业。
   宜黄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7800亩,入园工业企业145家(投产111家,在建34家),物流企业5家。初步形成以塑料制品、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现代纺织四大主导产业。有省级塑料制品产业基地1个。2011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4亿元。
   广昌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18家,其中,投产87家,在建31家。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工艺和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多业并举”的格局。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个。2011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35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2.18亿元。
   乐安工业园区为市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3.5平方千米,已形成由前坪工业区和公溪工业区构成的“一园两区”的新格局。聚集轻纺鞋服、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印刷包装五大主导产业。2011年,50家投产企业营业务收入13.1亿元。
   资溪县工业园区为市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2082.4亩,并成为由抚州(资溪)工业园、鹤城低碳生态工业园和高阜木竹精深加工基地“两园一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木竹精深加工业、有机食品、服装鞋帽、旅游工艺品等优势产业。2011年入园区企业44家,其中,投产32家,在建12家。
   打好工业强攻战 为彻底改变抚州“农业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的面貌,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作出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用3年时间打好“三大战役”(工业强攻战、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跑项争资攻坚战)重大战略决策,并将工业强攻战作为三大战役之首,以工业的大突破引领全市经济的大跨越。下发《关于全力打好工业强攻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工业强攻战考评办法》《关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向重点工业企业派驻特派员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2011年10月8日,召开全市千人动员大会,对实施“三大战役和一个主题月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向全市上下吹响强攻工业冲锋号,一个“高位推动、强势推进、聚神集力、思工业、谋工业、干工业”的氛围逐渐形成。同年11月3日,再次召开千人大会,对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发动。11月25日,邀请经济学家黄卫平到抚州,作题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的专题讲座。与此同时,各县(区)也都纷纷举办相关活动,对开展“三大战役”进行动员部署。通过一系列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活动,全市上下形成打好“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抚州的浓厚氛围。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更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四套班子领导巡查考评和挂点全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难题;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园区和企业,通过召开定期调度会议和现场办公会等形式,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市很快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的格局。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策应,争当主攻手、不当旁观者,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工业强攻战,全市上下人人关心、参与、支持“三大战役”活动的氛围空前浓厚。在开展强攻工业战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促进机制,突出抓好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抚州市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全市投资过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实行“一月一梳理、两月一调度、三月一巡查”,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和建立部门协调推进制度,力促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户、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标。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国务院
相关机构
抚州地委办公室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临川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