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91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人民政府
分类号: D62
页数: 39
页码: 573-611
摘要: 1949年5月至9月,域内各县相继解放。解放初,各县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旧政权。7月,组建抚州分区。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在抚州设立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区专员公署、专员公署、专区革命委员会、地区革命委员会、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在这些机关中,专员公署、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主要领导成员有专员、副专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设立抚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党政合一”,是“一元化”领导机构,其主要领导为主任、副主任。2000年10月,撤地设市,为省下一级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有市长、副市长。专员公署、革命委员会、行政公署、市政府下属工作部门及人员编制,不同时期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施政、管理工作亦日臻完善。
关键词: 人民政府 抚州

内容

1949年5月至9月,域内各县相继解放。解放初,各县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旧政权。7月,组建抚州分区。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在抚州设立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区专员公署、专员公署、专区革命委员会、地区革命委员会、地区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在这些机关中,专员公署、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主要领导成员有专员、副专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设立抚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党政合一”,是“一元化”领导机构,其主要领导为主任、副主任。2000年10月,撤地设市,为省下一级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有市长、副市长。专员公署、革命委员会、行政公署、市政府下属工作部门及人员编制,不同时期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施政、管理工作亦日臻完善。
   一、辖区 1949年5月,东乡、金溪、资溪、临川、崇仁、宜黄、南城、黎川等县相继解放,各县均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旧政权。临川、东乡、金溪、资溪等县始由赣东北行政区贵溪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7月1日,组建抚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临川市羊城镇,辖临川市和临川、南城、黎川、崇仁、宜黄5县。8月,抚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增辖南丰、金溪、资溪3个县,9月,广昌、乐安县相继解放,乐安县属抚州分区,广昌县属宁都分区,东乡县属上饶分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抚州分区区划、公署名称及驻地不变。1950年4月,临川市改为临川县城关区,仍为抚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50年9月14日,抚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抚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辖区不变。1951年7月6日,抚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抚州专区专员公署。1955年1月,抚州专区专员公署改为抚州专员公署,驻地、辖区不变。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抚州专员公署逐渐被造反派夺权而丧失职能。
   1968年2月,成立抚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是年2月、6月,进贤县和东乡县分别从宜春专区和上饶专区划入抚州专区。1973年2月,抚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抚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驻地、辖区不变。
   1979年5月,抚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抚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辖区不变。1983年8月,广昌县从赣州地区划入抚州地区。9月,进贤县从抚州地区划入南昌市管辖。抚州地区行政公署管辖抚州市和临川、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东乡、广昌县等12个县(市),驻地为抚州市赣东大道33号。
   1987年8月,国务院批准抚州市与临川县合并组建临川市,直到1995年2月方正式组建临川市,4月临川市人民政府挂牌全面开展工作。此时,抚州地区行政公署辖临川市和南城、黎川、南丰、崇仁、乐安、宜黄、金溪、资溪、东乡、广昌县等11个县(市),行署驻临川市赣东大道33号。
   2000年10月,撤销抚州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抚州市人民政府,同时临川市改为临川区,市政府驻地未变。
   二、工作部门和直属单位 行政公署(专员公署、革命委员会)、市政府下设工作部门常有改变。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某部解放抚州后,即接管抚州旧邮政机构,成立临川邮政局和临川电信局。6月接管抚州旧税务机构,成立江西省税务局抚州税务分局。同年7月,抚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下设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公安处、粮食局、江西省银行抚州分行,江西省公路局抚州分区南城工务段和江西省公路局交通运输公司南城运输段。1951年,抚州区专员公署下设机构有秘书室、机要科、人事科、民政科、地政科、财政科、文教科、商业科、工矿科、交通科、农林科、劳动科、合作管理科、卫生科、托儿所、公安处、公安大队、法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计科、监察委员会、检察署;有专员1名、副专员1名,下设机构人员193名,共计195名。至1964年,抚州专员公署有专员1名、副专员4名,下设机构有秘书室、民政处、公安处、人事处(含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计划委员会、物价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手工业管理处、统计处、劳动处、精简安置办公室、财政处、税务局、粮食处、商业处、农水处、农垦处、文教卫生处、科学技术委员会等20个,合计编制267个。中级法院和检察分院,有编制38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专署及其下属工作部门在“造反派”不断冲击下一度瘫痪。2月1日,抚州专署革命造反派接管委员会夺取抚州专员公署一切权力。2月7日改称江西省抚州革命造反派联合接管委员会。3月,成立抚州地区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10月,成立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抚州地区临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保卫领导小组、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2月16日,正式成立抚州专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2月1日改称江西省抚州地区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部、抓促部、保卫部和办公室,统管全区行政及保卫等各方面工作。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抚州地区革命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8名。下属工作单位38个,即政治部、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保卫部(公安局)、办公室、国防工业办公室、普及大寨县办公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民政局、对外贸易公司、手工业管理局、工业局、轻化工业局、物资局、江西省抚州地区交通管理局、江西省抚州汽车运输分局、江西省抚州公路分局、江西省抚州航运分局、邮电局、基本建设委员会、战备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筑工程局、农业局、农业机械化供应公司、农林垦殖局、水利电力局、供电局、气象台、财政局、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地区中心支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抚州地区支行、商业局、供销社、煤炭公司、粮食局、卫生局、体育运动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这些下属工作部门编制不定,按需而设。
   1977年撤销政治部、抓促部、保卫部及办公室,逐步恢复“文化大革命”前的建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州地区行政公署为适应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及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对下设机构进行多次调整。至2000年9月,行署有专员1名,副专员7名。并设有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5人,协助专员开展工作;行署的下属工作单位职责及其编制情况如下(未注明级格为正处级单位): 行署办公室 系行署综合部门和办事机构。主要职责是办理上级党、政部门及地委文电呈(传)阅及处理工作;研究审核地直各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文电,提出意见报行署领导审批;负责草拟、审核、制发行署和本办有关文件;负责行署会议会务工作,协助行署领导组织实施会议决定,检查执行情况;督查行署各部门、各县(市)人民政府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文件及领导重要批示情况;根据行署部署和安排,组织对全区改革和建设中重大问题调研,负责全区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协助和参与领导决策;根据领导指示或办理文件需要,组织协调行署部门间、县(市)间、部门与县(市)间工作,对有争议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报行署领导审定;保持与省人大抚州地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省政协抚州地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联系,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全国人大、省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省政协委员提案;处理人民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及时反映信访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建议;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做好保密、档案工作,管理机关事务;负责全区政府法制、人民防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事务等方面工作;协助省政府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做好全区政府无线电管理工作;承办行署交办的其他工作。内设秘书、工交、财贸、法制(行署法制局)、农业、科教、信息调研、办公自动化、督查、综合、外事侨务(对外称外事侨务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对外称民族宗教事务局)、人民防空13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派驻机构。有行政编制57个,事业编制23个,另有机关服务中心事业编制37个。历任行署秘书长:郑克功、金广彬、延宏章、单及春、喻鹏、温挺、周崎文(副秘书长主持工作)、邱俊峰。历任行署秘书室主任:王陆明、贺健青、李云台、贾振镛。历任行署办公室主任:喻鹏、沈际丰、温挺、李国华、周崎文。
   地区计划委员会 系行署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内设办公室、综合科、国土与农业区划科、投资与设计审查科、对外经济科、财贸与市场调控科、工业能源交通科、农村经济科、以工代赈科(办公室)、重点项目办公室。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的派驻机构。计委机关行政编制26个,事业编制4个。另有重点项目办公室和以工代赈办公室事业编制共7名。历任主任:占日杨(副主任主持工作)、郭风田(副主任主持工作)、张九洲、王琪(副主任主持工作)、张九洲(副主任主持工作)、崔传芸、祝广文、王华、周泰(组长)、蔡长庆(组长)、邹仲庆(负责人)、冯海水(负责人)、吕东壁、彭春荣、龚顺昌、胡松柏。
   地区经济贸易委员会(地区地质矿产局) 系行署管理国民经济和协调经济运行综合部门。地区地质矿产局与之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办公室、综合科(经济法规科和经济研究室)、经济运行科(财政金融科)、市场流通科(对外经济贸易科)、行业发展协调科(交通科)、企业科、技术科、技术改造科(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质量科、能源科(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科)、培训科、地质矿产资源管理科、食品工业科、政治处(党委办公室)等科室。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的派出机构。经贸委机关行政编制48个,事业编制7个。历任主任:钟金泉、邵颂坚、涂绪珍。
   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系行署主管全区科技工作综合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计划科、成果科、技术市场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派驻机构。科委机关行政编制15个,事业编制2个。历任主任:崔传芸、周泰、王华、杨竞存(副主任主持工作)、杨荣祥(副主任主持工作)、魏全裕、游木根。
   地区农村工作办公室 系行署主管全区农村经济工作综合部门。内设秘书科、综合协调科、经济发展科、改革指导科。农办机关行政编制11个,事业编制2个。主任:龙水荣。
   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系行署综合管理全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综合规划科、生产体制科、流通体制科。体改委机关有行政编制9个,事业编制1个。历任主任:饶金保、侯达和、涂孟才、黄晓华。
   地区人事局 系行署综合管理全区人事工作和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计划调配法规科、录用奖惩考核科、工资福利保险科、专业职称管理科、专家管理科、军官转业安置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5个,事业编制4个。另设地区“借脑攀亲”工程办公室,事业编制3个。历任主要负责人:许国平(科长)、刘树森(科长)、韩玉书(代管、处长)、郑素春(处长)、赵东彬(处长)、聂国民(处长)、于培华(处长)、赵广连(副局长主持工作)、汪纾(副局长主持工作,局长)、孙全生(局长)、黄德宪(局长)。
   地区劳动局 系行署综合管理全区劳动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计划工资福利科、劳动关系与监察科、职业培训科、就业培训科、老龄工作办公室、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科、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7个,事业编制4个。另有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事业编制4个,职教办事业编制7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张萱(处长)、杨建中(处长)、薛斗(局长)、李耀南(局长)、张木清(局长)、陈明顺(局长)。
   地区民政局 系行署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优抚科(地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区军队离休干部安置办公室、地区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社会救济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基层政权建设科(区划地名办公室)、社会事务科(社团管理办公室)、移民办公室、老建办秘书科、老建办财务计划科(经济协作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的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7个、事业编制4个。另有老建办事业编制1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张建(科长)、刘坚(科长)、康钧(处长)、张焕印(处长)、安瑞林(处长)、郑紫春(副主任主持工作)、张萱(处长)、郑华(局长)、崔富(局长)、李亦欣(局长)、任茂秋(局长)。
   地区财政局 地区国有资产管理局与之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系行署综合管理全区财政收支、贯彻执行国家和省财税政策、实施财政监督、参与对全区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综合与改革科(地区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地区国库券推销办公室)、预算科(条法税政科)、工业交通科、商贸科、文教行政科、农业科、农业税征收管理科、会计科、基本建设科、社会保障科、行署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预算外资金管理科、资产综合统计科、企业资产科、外经科、行政事业资产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的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48个、事业编制7个。另有财政驻厂员、三检办和预算外管理机构单列事业编制共21个,国债服务部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刘占国、张如元、范澄芝(副局长主持工作)、胡秉诚、李振九、黄亮庭、张玉峰、王文友、黄贵诚(副局长主持工作)、李臣、杨水生(副局长)、曾纪仲、王青山、黄水清。
   地区税务局 系行署主管地方税收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税收一科、税收二科、征收管理科、计划会计统计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33个,事业编制5个。所属直属分局、稽查分局事业编制共22个。2000年10月,地区税务局撤销,成立地区国家税务局和地区地方税务局。地区国税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教育科、监察室、税政管理科、涉外税政管理科、征收管理科、计划财务科、党团工委办公室;直属行政机构:稽查局、直属分局;直属事业机构:发票管理所、信息中心、税务干部学校。实有65人。地区地方税务局内设人事秘书科、征收管理科、计划财会科、税收一科、税收二科、监察室;直属机构:直属分局、稽查分局、发票管理局、培训中心。实有64人。历任局长:张全智、徐大贝、刘宪琦、赵蔚文、黄金灼(国税)、汤志水(国税)、黄伟军(国税)、黄水清(地税)、甘永安(地税)。
   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系行署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普法办公室)、企业注册监督管理科(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监督管理科)、市场监督管理科、公平交易科(公平交易局)、个体私营经济管理科(个体私营经济管理局)、商标广告监督管理科(经济合同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1个、事业编制3个。历任局长:蔡静山(副局长主持工作)、黄亮庭、王名武(副局长主持工作)、伍汉辉、张山东、冯锦庭。
   地区物价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物价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综合信息科、价格科、收费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4个,事业编制2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张如元(主任)、黄祥辉(副主任、副局长主持工作)、侯达和(局长)、许国光(局长)、廖其丁(局长)、邱欣森(局长)。
   地区审计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审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财政金融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企业审计科、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综合法规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4个,事业编制3个。下属审计事务所事业编制2个。历任局长:吴武仙、魏全裕、曹宝泉、张建国。
   地区农业局 系行署主管农村经济和综合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业机械化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信息办公室)、计划财务审计科、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科技教育科、生产科、环保能源科。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5个,事业编制4个。历任主要负责人:杨振起(处长)、杜润芝(处长)、金广彬(主任)、寇健(主任、处长)、单及春(主任)、王冶(主任)、杜润芝(主任)、郑克功(主任)、杜润芝(局长)、黄友兴(局长)、李宾(局长)、孙美新(局长)、周广云(局长)、许国光(局长)、廖海明(局长)。
   地区林业局 系行署主管林业行政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管理和林业产业行业管理,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林政资源管理科、科技教育科、营林科(地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人民武装部、林业产业科、地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农垦科(农垦局)。另设监察和审计科,为地区监察局和审计局的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3个,事业编制3个。林业局农垦科(农垦局)行政编制3个,事业编制7个(其中1个为工勤人员事业编制)。行署林业公安分局为地区林业局下属科级行政机构,事业编制15个。地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事业编制9个,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站事业编制1个。历任主要负责人:王陆明(主任)、李凯亭(主任)、项成(副科长主持工作)、杨振起(主任)、严寿清(处长)、彭耀(处长)、李凯亭(处长)、郑克功(处长)、李凯亭(处长)、赵殿功(主任)、冯春洲(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郑克功(组长)、丁金林(组长)、周文清(主任)、章仰荣(局长)、朱和铭(局长)、张波(局长)、李求明(局长)。
   地区机械电子工业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机械电子工业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教育培训科)、行业发展科、生产协作科、企业管理科。局机关行政编制12个,事业编制2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危健鹤(副经理主持工作)、陈嗣源(副局长主持工作)、危健鹤(副局长主持工作)、韩雨亭(局长)。
   地区纺织工业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纺织行业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规划信息科、行业管理科、财务审计科。局机关行政编制12个、事业编制2个。历任局长:伍河清、徐雅芳、涂孟才。
   地区商业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商品流通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市场业务科、财会审计科、科技工业科、保卫科(人民武装部);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7个,事业编制3个。历任主要负责人:郭孝友(科长)、李刚(科长)、贾振镛(科长)、胡秉诚(科长)、张连壁(处长)、刘宪琦(处长)、朱志良(处长)、胡秉诚(处长)、李臣(主任)、朱志良(主任)、遇斌(主任、局长)、江映川(局长)、殷兴进(副局长主持工作)、孔春辉(副局长主持工作)、许爱民(局长)、饶仲安(局长)、江清明(局长)。
   地区粮食局 系行署负责全区粮油储备和粮油流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财务审计科、计划统计科、购销管理科、科技工业科、储运管理科、基建科;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的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0个,事业编制3个。另有局单列事业编制10个。历任主要负责人:杨敏之、胡秉诚、黄亮庭、刘元恒(局长、主任、经理)、李臣(主任)、吴鸿江(主任)、吴鸿江(局长)、廖其丁(局长)、刘定东(局长)。
   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系行署综合管理全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计划财务科、外贸管理科、外资管理科、外经管理科;另设审计科、监察室,分别为地区审计局、监察局的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7个,事业编制3个。局单列事业编制18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尹晓鹏(经理、副主任主持工作)、蔡汝珍(经理)、于静泊(经理、副局长主持工作)、龚玉峰(局长)、黄源辉(副局长主持工作)、邹高生(副局长主持工作)、邹怀浩(局长)、尧贵生(局长)、章光馨(局长)、谭正(副局长主持工作)。
   地区文化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文化艺术工作和新闻出版事业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文化艺术科、文化市场管理科、文物科。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3个,事业编制2个。局下属事业单位地区文物博物管理所事业编制5个。历任局长:杨竞存、刘辉祥、孙云光。
   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 系行署主管全区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群众体育科(地区老年体育协会办公室)、竞赛训练科。体委机关行政编制10个,事业编制1个。历任主任:周建中、王华、张加英、冉珍、龙泉、汤舜庭、王桂水(副主任主持工作)、毛明瑞、王桂水、黄晓波、刘辉祥。
   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系地委、行署负责全区机构改革和管理全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综合、协调、监督机构,其办公室与地区人事局合署办公,职能是在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处理全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日常工作。内设秘书科(行政机构编制管理科)、事业机构编制管理科。编办机关行政编制7个,事业编制1个。历任编制委员会主任:张立文、李毅章、王敬民、王华、李子良、崔传芸、周泰、王华、田积福、李爱荪、单及春、舒惠国、毕必胜、刘德旺、徐俊如、刘礼祖。历任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唐萱生、何晓东、邓全恩。
   地区教育委员会 系行署主管全区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科、计划财务科(校园管理办公室)、普通教育科(更名后为中学教育科)、综合教育科(大中专教育科)、职业教育科(地区职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初等教育科;另设审计室、监察室,分别为地区审计局、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2个,事业编制3个。局下属事业单位地区招生考试办公室事业编制8个,地区中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事业编制5个,地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事业编制2个。历任主要负责人:黄明(科长)、李力(科长)、刘夷(科长、处长、主任)、于振先(主任、处长)、张竹泉(处长)、邱寒星(主任、处长)、沈毅生(处长)、王叔学(军代表)、吴琦(局长)、潘济陶(局长)、周天祥(局长)、任建才(局长)、游日辉(局长、主任)。
   地区水利电力局 系行署主管水利电力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科技教育科)、水政水资源科、计划财务审计科、水利管理科、水电科、地区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1个,事业编制3个。另外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和廖坊水利枢纽工程各有事业编制3个。历任主要负责人:王陆明(科长)、李云台(科长)、杨振起(副科长主持工作)、金广彬(副科长主持工作)、杨振起(主任)、金广彬(处长、主任)、寇健(主任、处长)、金广彬(处长)、杨振起(处长)、王国本(处长)、张义坤(处长)、郑克功(负责人)、李文鑫(负责人)、陈芳(负责人)、孙元勤(主任)、张义坤(主任、局长)、姜华耀(局长)、吴科山(局长)、李宾(局长)、万怀德(局长)、丁兆祥(局长)。
   地区统计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法规制度科、综合统计科、工业交通统计科、农业统计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9个,事业编制3个。历任局长:张凤翔、颜赣辉、林志建。
   地区乡镇企业局 系行署主管乡镇企业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生产技术科、企业管理科、科教信息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8个,事业编制3个。另有乡镇企业教育培训中心事业编制2个。历任局长:王振海、章仰荣、吕火根、詹水晶。
   地区技术监督局 系行署统一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区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计量科、标准化科、执法监督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2个,事业编制2个,另有地区技术监督稽查大队事业编制7个。历任局长:吴溱祥(副局长主持工作)、黄祥辉、乐文全、刘长荣。
   地区建设局(地区环境保护局) 系行署综合管理全区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职能部门。地区环境保护局与之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建筑业科、规划建设科(测绘科)、房地产业科、环境保护科;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0个,事业编制3个。另有地区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事业编制5个。历任主要负责人:曲中顺(副主任主持工作)、马树桐(主任)、周振林(主任)、王景阳(副局长主持工作)、朱和铭(局长)、牛家宝(局长)、饶仲安(局长)。
   地区土地管理局 系行署负责全区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地籍管理科、建设用地管理科、法规监察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2个,事业编制2个。历任局长:郑元芳、童庆河、邹德贵。
   地区交通局 系行署主管交通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计划财务科、稽查征费科、综合科、地区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6个,事业编制2个。另有地区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办公室单列事业编制4个。历任主要负责人:李安林(科长)、李振九(科长)、夏季(科长、主任)、赵殿功(副处长主持工作)、曲振东(局长、处长)、葛铁铮(主任)、曲振东(处长)、许国庆(经委分管副主任)、李斌(经委分管副主任)、孙世昌(经委分管副主任)、李志强(组长)、王信(主任)、勾喜信(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曲振东(局长)、徐助国(局长)、陈接华(处长、局长)、于怀山(局长)、罗学年(局长)。
   地区轻化工业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轻工、化工、建材行业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计划生产科、技术科、财务审计科、合作事业指导科、企业管理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0个、事业编制3个。历任主要负责人:许国平(主任)、韩玉书(局长)、毛端嵋(经理)、陈贵生(经理、局长)。
   地区卫生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科、计划财务科(审计科)、医政医教科(中医科)、防疫妇保科(卫生监督科、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药政管理科、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健康教育所)、职工医疗保障办公室、红十字会办公室(挂靠在卫生局内);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22个,事业编制3个。另有地区职工医疗保障办公室事业编制3个,地区红十字会办公室事业编制2个,地区健康教育所事业编制2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刘健(科长)、许国庆(科长)、刘云科(副科长主持工作)、刘夷(主任)、于振先(主任、处长)、张竹泉(处长)、邱寒星(主任、处长)、段伟(副处长主持工作)、沈毅生(处长)、吴广祥(主任)、尹晓鹏(局长)、王淑琴(局长)、解春汉(副局长主持工作)、刘殿清(局长)、周琪(局长)、胡志昌(副局长主持工作)、祝国龙(局长)。
   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 系行署主管全区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基层工作科)、政策法规科、规划统计科、宣传教育科、科学技术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12个,事业编制2个。另有地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事业编制2个,地区计划生育协会挂靠卫生局,事业编制2个。历任主任:吴广祥、解春汉、尹小鹏、王淑琴、刘玉兰(副主任主持工作)、许兰娇(副主任主持工作),王亚芳(副主任主持工作),魏木香、乐文全、汤舜庭、许四星、杨小梅。
   地区广播电视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视事业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社会管理科(音像管理科)、总编室、技术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机构编制12个,事业编制2个。历任负责人:陈启光(副局长主持工作)、张炳华(副局长主持工作)、杜九香(局长)、李家怡(局长)、汤舜庭(局长)。
   地区物资总公司 系行署直属经济组织,并受行署委托负责全区物资流通的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保留地区物资局的牌子。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劳动人事科、财务审计科、保卫科、经营管理科;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事业编制33个。历任主要负责人:李振九(局长)、陈德宽(局长、主任)、吕东壁(主任)、马国良(主任、局长)、程挹(副局长主持工作)、邓印根(局长、处长)、朱和铭(局长)、钟勇(局长)、廖建辉(局长)、黄耀波(局长)、张文骏(局长)。
   地区公安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公安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办公室、指挥中心、信访科、政治保卫科(对外称政治侦察支队)、治安管理科(对外称治安警察支队)、刑事警察支队(副处级)、经济文化保卫科(对外称经济文化保卫支队)、出入境和外国人管理科(外事科)、法制科、技术侦察科(对外称技术侦察支队)、预审科(对外称预审监管支队)、机要通信科、计算机管理监察科、行政财务科、装备科、户政科、地区看守所、政治处;另设监察室(与纪委合署办公),为地区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113个。另有局直属科级事业单位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事业编制5个。历任主要负责人:李如皋、严东、祝广文、杨喜林、孙竹寿(代)、张安臣(主任)、徐成江(负责人)、孙竹寿(负责人)、胡万镒(局长)、孙竹寿(局长)、孙景云(局长)、冯盛辉(局长)、姜高山(局长)、邹友常(局长)。
   地区国家安全局 系行署主管对外情报和反间谍工作部门。内设一科至八科和办公室、行政财务装备科、政治处;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30个,事业编制40个。历任主要负责人:肖冠英(副局长主持工作)、周泽钧(局长)。
   地区司法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内设人事秘书科、法制宣传教育科(普法办公室)、基层工作科、律师工作科、公证工作科、法制科;另设纪检组(监察室),为地区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局机关行政编制35个。另有地区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事业编制6个。历任局长:高义文、谢德仁(副局长主持工作)、敖国华、徐仁生、周安邦。
   地区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系行署负责全区道路交通管理的职能部门,级格为副处。内设办公室、交通管理科、车辆管理科、宣传科(驾驶员考验中心)、财务科。支队事业编制39个(含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0个)。历任主要负责人:花成南(支队长)、乐惠芳(支队长)、吴结助(政委)、花成南(政委)、谌常青(政委)。
   地区供销合作社 系行署直接领导的全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组织。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财会审计科、市场综合科、农业服务科、保卫科(武装部)。另设监察室,为地区监察局的派驻机构。供销社机关事业编制32个。历任主要负责人:贾振镛、王子才、李振九、甘港龙、朱子良、张忠民、邓印根、胡国平(副主任主持工作)、徐三毛、张信昌(副主任主持工作)。
   地区旅游局 系行署主管全区旅游行业的直属事业单位,级格为副处。内设秘书科、企业管理科、综合科。局机关事业编制10个。历任局长:蒋义财、何泉根、朱萍。
   地区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系地区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管理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级格为副处。内设综合科。房改办事业编制5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彭芮和(副主任主持工作)、陈菁(主任)。
   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公室(招商引资中心) 招商引资中心与之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内设人事秘书科、利用外资科(行署利用外资办公室)、利用内资科、企业管理科、综合科、经济贸易科、宣传信息科。办公室机关事业编制32个。历任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公室主任:邹仲庆、李臣、占水晶。历任招商局主要负责人:毕必胜(局长)、伍河清(局长)、胡松柏(副局长主持工作、局长)、邱俊峰(副局长主持工作、局长)、魏建新(主任)。
   地区冶金煤炭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 同时挂地区冶金煤炭工业总公司牌子。系行署主管全区冶金煤炭工业的管理部门,负责全区冶金煤炭工业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工作。内设人事科、生产经营监督科、安全监察科。办公室机关事业编制13个。主任:辛秋和。
   地区农业开发办公室 系地区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办事机构,挂靠地区农村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工作。级格为副处。内设计划财务科,项目管理科。办公室事业编制10个。历任主任:龙水荣(兼)、祝友清。
   中共抚州地委、抚州地区行署信访办公室 系地委、行署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职能部门。归口地委办公室。内设秘书科、信访一科、信访二科。信访办行政编制6个,事业编制1个。另有专用事业编制4个。历任主要负责人:周佳鼎(科长)、万绍先(科长、主任)、鲁雪珍(主任)。
   地区档案局 系地委、行署直属负责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及提供利用等工作的事业单位。地区档案馆与之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内设办公室、业务科、保管利用科。局(馆)事业编制17个。历任局长:李亦欣、周庆阳、伍汉辉、李佐秀。历任馆长:陈元、宋西华、王淑琴、修如桂、伍汉辉、张淑敏、喻传符。
   地区地方志办公室 与中共抚州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系地委、行署直属事业单位。内设秘书科、党史科、地方志科。办公室事业编制15个。历任主任:宋友贤、杨佐经(副主任主持工作)、范茂芝、吴志成、邹德贵、黄文贤、杨忠民(副主任负责)。
   2000年10月撤地设市,原地区行政公署各工作部门改为市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后历经2002年机构改革、2005年机构调整、2010年机构改革,部分机构作了相应调整。2011年底,市政府有市长1个,副市长8个,市长助理3个,协助市长开展工作。市政府下设工作部门和直属单位编制情况及主要负责人如下(未注明级格为正处级): 市政府办公室(另挂政府法制办公室牌子) 系市政府综合办事机构。内设秘书、财贸、工交、农业、科教、综合、城建、涉外、信息、办公自动化(秘书二科)、督查、提案办理、调研、市长专线室、应急管理、经济研究、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审核19个职能科室,监察室为市纪委(市监察局)的派驻机构,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副处级)内设2个职能科室(副科级):金融科、上市科。抚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应急办公室),为市应急委的常设机构,下设应急管理科(既是市应急委的常设机构,又是市政府办公室的内设机构),市应急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归口管理单位有:人民防空办公室、外事侨务办公室(副处级)。市政府办公室定编制114个,行政编制80个,后勤事业编制9个,机关后勤中心编制25个,实有111人。历任市政府秘书长:邱俊峰、陈克、赵元泰、余建平。历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张逢林、赵元泰、余建平、喻志勇、吴猛强。历任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局)主要负责人:吴印权(局长、主任)、肖京华(主任)、饶举元(主任)。历任人民防空办公室(局)主要负责人:杨国伟(主任)、许萍乡(主任、局长)、胡香兰(主任、局长)。历任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张伟平、章勤。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刘龙飞。历任市应急办主任:余建平、喻志勇、吴猛强。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另挂物价局牌子) 2005年政府部分机构调整,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系市政府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部门,定编制61个,实有80人,历任主任:胡松柏、廖建辉、姚瑞宗。历任物价局长:邱欣森、龚金保、徐建平。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系政府主管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2010年机构改革前为经济贸易委员会,定编制32个,实有30人。历任主任:涂绪珍、张逢林、柏林、蓝师龙。
   市公安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公安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1245个,实有1448人。历任局长:邹友常、肖冬根、刘安东、袁才华、勒世标。
   市司法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39个,实有35人。历任局长:周安邦、汪丽萍、蔡菁。
   市监察局(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 系市政府主管理全市行政监察工作的职能部门,历任局长:廖功亮、李云、徐云发。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机构改革,撤销人事局和劳动保障局,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系市政府综合管理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和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的职能部门,定编制59个,实有56人。局长:吴方振。历任人事局长:黄德宪、周木杨、徐华德。历任劳动保障局长:陈明顺、吴方振。
   市民政局 系市政府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定编制34个,实有36人。历任局长:张建国、黄德宪、周付德、曾龙昌、祝文渊。
   市财政局 系市政府管理全市财政工作和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定编制80个,实有85人。历任财政局长:黄水清、姚瑞宗、黄赛荣、林彬杨、魏建新(副局长主持工作)、周付德、伍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方征。
   市审计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审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34个,实有36人。历任局长:张建国、黄德宪、周付德、曾龙昌、魏建平。
   市统计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职能部门,定编制20个,实有20人。历任局长:林志建、陶雪华。
   市国土资源局 系市政府负责全市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和地质矿产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定编制68个,实有114人(含直属分局、临川分局、金巢分局)。历任局长:邹德贵、吴福才、罗光华。
   市建设局 系市政府综合管理全市城乡建设的职能部门,定编制23个,实有21人。历任局长:饶仲安、林彬杨、张信昌、郑济平。
   市环境保护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14个,实有20人。历任局长:邱俊峰、饶仲安、袁任民。
   市交通运输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交通的职能部门,2010年机构改革前称交通局,定编制22个,实有28人。历任主要负责人:罗学年(局长)、苏泉生(局长)、孙玉英(党委书记,主持工作)、陈克(局长)、徐华德(局长)。
   市农业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农村经济和综合管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业机械化的职能部门,定编27个,实有29人。历任局长廖海明、邱欣森、帅歌柳、周跃飞。
   市林业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林业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34个,实有35人。历任局长:李求明、曾龙昌、魏建平、帅歌柳。
   市水利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水利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21个,实有25人。历任局长:丁兆祥、邱俊峰、周跃飞、魏建平、周希平。
   市卫生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26个,实有25人。历任局长:祝国龙、辛建华、吴建发。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能部门,2005年政府部分机构调动,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定编制14个,实有21人,历任主任:杨小梅、丁国华。
   市教育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28个,实有26人。历任局长:游日辉、李晶。
   市科学技术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科学技术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15个,实有14人。历任局长:游木根、陈贵生、徐三毛。
   市文化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文化艺术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16个,实有16人。历任局长:刘辉祥、孙云光、付威、李建林、黄有盛。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的职能部门,2010年机构改革前称广播电视局,定编制15个,实有14人。历任局长:汤舜庭、杨大进。
   市体育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20个,实有20人。历任局长:黄耀波、刘辉祥、孙云光、熊远定。
   市旅游局 系市政府负责全市旅游工作的职能部门,定编制9个,实有10人。历任局长:朱萍、雷东水、胡宝钦、杨更生。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民族宗教事务的职能部门,定编制10个,实有10人。历任局长:邓小玲、雷东水、朱萍。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另挂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系市政府主管全市安全生产和监督的职能部门,定编制19个,实有18人。历任局长:张逢林、袁任民、张水龙、陈文、雷东水。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系市政府主管城市管理和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能部门,定编制22个,实有26人。历任局长:乐和盛、周希平、吴建华。
   市扶贫和移民局 系市政府负责全市扶贫和移民工作的职能部门,2010年机构改革前称市扶贫办公室(另挂老区建设办公室牌子),定编制9个,实有11人。历任主要负责人:帅歌柳(主任)、苏建国(主任)、郑英华(局长)。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系市政府负责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定编制44个,实有49人。历任局长:戴凯旗、江明、周卫国。
   市供销社 系市政府直接领导的全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组织,定编制22个,实有22人。历任主任:徐三毛、刘勇建、辜志鹏。
   市商务局 系市政府主管对外经济贸易和商业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2010年机构改革,撤销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和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组建商务局,定编制29个,实有27人。局长:章树和。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历任局长:谭正、章树和。市商业行业管理办公室历任主任:邓久泉、万海良、梁安。
   市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 系受市政府委托负责全市物资流通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单位,定编制18个,实有15人。主任:黄武明。
   市地方税务局 实行由省地方税务局和市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全系统在编人员224人,历任局长:甘永安、刘金保。
   市城市规划局 系市政府主管城市规划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2年,定编制22个,实有23人。历任局长:李茂荣、张信昌。
   市房产管理局 系市政府主管房产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5年6月,定编制30个,实有47人。历任局长:付铁夫、张信昌、李茂荣。
   市园林绿化局 系市政府主管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管理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9年9月,定编制25个,实有28人。历任局长:周国平、杨皓。
   市中小企业局 系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定编制19个,实有19人,历任局长:詹水晶、黄武明、刘冰冰。
   市招商局(另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公室牌子) 系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定编制35个,实有28人。招商局历任局长:魏建新、聂仕雄、张冲林、姚飞翔、贾小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公室历任主任:谭正、章树和、魏建新。
   市新闻出版局 系市政府主管新闻出版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5年,定编制8个,实有7人。历任主要负责人:饶乾坤(局长)、陈高赞(负责人)、李林荣(局长)。
   市公路局 2002年8月,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抚州分局下放市管,同时更名市公路局,定编制78个,实有72人。历任局长:曾怀民、吴宜文、苏建国。
   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 系市政府主管行政服务工作的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5年10月,定编制14个,实有15人。主任:万科风。
   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系市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成立于2002年,定编制25个,实有20人。历任总经理:孙磊、郑济平、杨皓、周国平。
   市投融资管理中心 系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9年,定编制7个,实有7人。历任主任:周付德、伍鹏。
   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系市政府直属的副厅级事业单位,成立于2001年5月,定编制401个,实有149人。历任校长:何晓辉、胡志方。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系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3年,定编制402个,实有373人。历任院长:顾胜和、熊海文、郑友清。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系市政府直属副处级事业单位,成立于2004年5月,定编制13个,实有13人。历任主要负责人:潘金明、吴爱环(副主任)。
   市农业开发办公室 系市政府直属副处级事业单位和市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常设办事机构,定编制11个,实有10人。主任:祝友清。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系市政府直属副处级事业单位,2004年4月成立,定编制64个,实有51人。主任:黎嵘嵘。
   市档案局 系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及提供利用等工作,与市档案馆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定编制19个,实有16人。历任局长:吴东、赵臻、王惠霞。
   市地方志办公室 系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与中共抚州市委党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定编制15个,实有15人。历任主要负责人:杨忠民(副主任)、黄亚玲。
   市接待办公室 系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2年,时称市接待处,2006年9月更名市接待办公室,定编制12个,实有11人。历任主要负责人:张伟平(处长)、韦萍(处长、主任)、鲍峰庭(主任)、邓长明(主任)。
   市机关事务局 系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6年,定编制37个,实有33人。局长:徐国安。
   三、行政领导 (二)历任市长助理 潘晓华 黄川 宗良 廖功亮 龙水荣 周战超 赵元泰 黄赛荣 林彬杨 柏林 王双正 (三)历届县(市、镇、区)长、革命委员会主任 抚州市 吴欣斋 齐祥 梁新(区长) 闻东进 王德珍(市长、镇长) 安正荣(镇长) 祁文(镇长) 郭海楼(镇长) 许国庆 夏季(市长、镇长) 曾凡(主任) 李明志(主任) 尹晓鹏(主任) 高崇山 刘志高 李朔尧 陈九如 临川县 张武云 徐之光 王华 阎兴 郑克功 张如元 胡火生 甘港龙 胡火生 张振刚 田绍彬 孙殿甲 王金凯 王冶 田积福 叶学龄(主任) 江映川(主任) 许天浩(主任) 龚顺昌 汲家凤 王扬光 管日顺 陈其辉 曹宝泉 临川市 许爱民 钟金泉 临川区 周崎文 徐云发 习东森 方百春 南城县 王华 张俊卫 张昆 杨振起 张茂和 谢赐环 王金凯 邹呈祥 张茂和(主任) 王金凯(主任) 王冶(主任) 曹二俚(主任) 黄以传 任建才 揭国雄 程传裕 张建国 胡新生 廖建辉 曾龙昌 黄耀波 周付德 江玉兰 徐华德 王小林 南丰县 刘健 郭海楼 刘云科 郭海楼 邹年芳 谭声伯 周德鑫 石振宗(代) 刘国治(主任) 谭阳辉 吴国辉 李耀南 谢允森 孙谦 朱章明 饶剑明 熊世平 谢昌贵 祝宏根 许中伟 黎川县 李云台 姚岚 刘书麟(代) 万良贵 刘均仔 刘占华 刘均仔 吴广祥(主任) 杨振起(主任) 周振林(主任) 卢接绍(主任) 罗细通 管日顺 黄有光(代) 李华青 赵令煌 曾志勇 王晓媛 叶建青 罗晓泉(代) 林彬杨 祝宏根 韦萍 聂仕雄 崇仁县 贺健青 吴士荣 刘国治 周文清(县长、主任) 刘均仔(主任) 黄俊秀(主任) 陈接华 李宾 胡发群 陈小青 赵恩洪 陈明顺 黄赛荣 饶剑明 江晓斌 彭银贵 程新飞 宜黄县 刘质毅 谢富明 刘雨芳 傅震 路杰(代) 余文峰 卢接绍 郝生箴 徐成江(主任) 吴国辉(主任) 单及春(主任) 王青山(主任) 章仰荣 龚顺昌 万怀德 魏朝和 谢发明 陈克 谢祖鹏 邱建国 苏建国 毛宗保 乐安县 阎兴 伍西亭 肖万春(代) 范泰冬 官赫茂 焦风翔 李芳珂(主任) 李宾(主任) 章伯贤(主任) 张波 饶士圻 钱家琪 邱欣森 胡松柏 何建辉 黄耀波 李来木 徐建辉 姚飞翔 公溪镇(县级) 刘兴涛 金溪县 武大觉 杨建中 张如元 刘景义 陈启河 饶敬衡 罗细通 郑华 董玉祥(主任) 龚玉峰(主任) 邓印根(主任) 李宾 许国光 孙美新 冯锦庭 颜赣辉 黄牡香 周小平 吴信根 谭小平 彭银贵 资溪县 王子奎 晨光 夏季(代) 陈绍礼(代) 万祥明 江映川(县长、主任) 朱和铭 魏木香 孙美新 韩雨亭 罗老忠 黄德宪 邱火明 熊云鹏 邹润发 傅清 徐国义 彭映梅 广昌县 陈国良(代) 刘登云(代) 马加 杜文学 王德珍 符宗秀 肖著源 温殿陛 肖著源 杨德财(主任) 黎明(主任) 朱英茂(主任) 赵焕起(主任) 韩道修 王样生 揭国雄 刘志高 游木根 姚水根 尧希平 谢发明 李晓浩 曾龙昌 许爱军 欧阳巧文 东乡县 于振东 周燮衡 张汉城 马建国 梁思维(代) 董贤 饶雪贵 周全 杨福行 吴贵良 白纯义 袁峰(主任) 罗志远(主任) 张振刚(主任) 白纯义(主任) 汪长贤(主任) 吴科山 颜承荣 吕火根 胡发群 许爱民 张山东 张逢林 杨大进 魏建新 胡领高 许萍乡 四、施政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域内地区(市)级行政机关施政方式主要有: 行政首长负责制 将政务分成财经、政法、农林水、工交、教科文卫等若干方面,专员(市长)负责全面工作,副专员(副市长)协助专员(市长)分管某些方面工作的一种制度。对各部门请示具体问题,在职权范围内,分管副专员(副市长)可自行处理,涉及其他部门工作,要同有关分管副专员(副市长)商定,或请示专员(市长)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则通过专员办公会议(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或呈报地委(市委)决定,或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
   请示报告制 行署(市政府)下属各部门必须定期汇报工作。如有重要问题急需处理,须及时向分管副专员(副市长)汇报请示。一般问题可口头汇报,重要问题须书面请示。年度结束,须上报工作总结。各部门请示报告,一般工作处理意见由分管副专员(副市长)决定,涉及面广问题,由专员(市长)或专员办公会议(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
   召开各种会议 专员办公会(市政府全体会议或市政府常务会议)着重研究解决涉及面广、影响大的问题。部门工作会主要解决本部门工作问题。此外,还有动员会、典型会、表彰会、促进会、新闻发布会、横向联系会等各种会议,均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更有成效。
   派工作组 由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对一个时期中心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现场办公 对涉及面、互相牵制、难于解决的问题,由专员(市长)或分管副专员(副市长)出面,组织有关部门到现场具体研究,当场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分工协作做好工作,使“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行文或发布告示 行文主要是对各部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规范行动准则。发布告示,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及张贴文告,让广大群众知晓某项工作有关目的要求及行动安排,发动群众共同做好工作。
   处理来信、接待来访 主要由信访办公室(信访局)负责此项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呼声,了解群众困难,向领导汇报或联系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专员(市长)、副专员(副市长)定期亲自接待来信来访人员,顺应民意,化解矛盾,密切与群众联系,创造安定团结同心协力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
   2000年10月撤地设市后,适应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市人民政府的施政方式增添新内容。
   科学民主决策 制定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集体决定的决策制度,健全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坚持依法行政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行政权力。
   推进政务公开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成立行政服务管理委员会,建立集中办事大厅,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共事务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提高行政效能 根据自身的职责,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健全监督制度 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并报告政府工作,接受询问和质询;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加强廉政建设 从严治政,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按照程序和时限要求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事项不予办理;对因推诿、拖延等官僚作风及失职、渎职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追究责任;对越权办事、以权谋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五、施政纪略 (一)巩固新生政权,铲除陈旧势力 接管政权 1949年5月—9月,抚州全境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及随军工作队在各县、市成立军管委员会,接管1日政权,发布安民告示,成立人民政府。对旧职人员登记造册,进行审查,分别处理。域内各县(市)在旧政府机关人员近千人,留用300余人,遣散600多人。对旧政府的物资和军械武器全部接收。
   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域内匪情严重,土匪、特务、恶霸大肆进行活动,袭击地方政府,杀害干部群众,抢劫粮食、耕牛、食盐、金银财物、枪支弹药,扰民生祸。从1949年7月到1953年底,全区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据1953年12月24日《镇压反革命彻底程度判定书》载,全区镇反共打击5个方面敌人9768名(土匪2235名,恶霸3914名,特务529名,反动党团骨干分子817名,反动会道门头子401名,其他1872名)。
   土地改革 1950年12月至1952年4月,全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共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和公堂土地124.27万亩,房屋11.6万间,耕畜1.09万头,农具116.54万件,粮食175.67万千克,衣被26.23万件,家具59.94万件,黄金2888两,白银24032千克,人民币(旧币)670713.47万元,布匹2789匹,铜、锡291千克,棉纱161.5千克。21万户无地、少地农民,78万多人口分得124.27万亩土地,平均每户5.92亩,平均每人1.59亩,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人民政府还将没收物资分给贫苦农民。
   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专署和县(市)政府号召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极投入抗美援朝运动。各县(市)纷纷成立抗美援朝分会,全区逾百万人次游行示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签名活动,有6254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各界人民捐献99.80亿元(旧币)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
   禁毒禁赌禁娼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严禁吸毒、贩毒、赌博、卖淫嫖娼。全区各县(市)封闭鸦片烟馆,逮捕法办毒犯,烧毁全部缴获的鸦片、海洛因、吸毒工具等;查封妓院,打击鸨母,改造妓女;对赌头、赌棍及窝赌分子分别给予判刑、行政拘留、罚款处理,狠狠打击毒、赌、娼犯罪分子,区内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二)发展农业生产,抓好工业建设 促进农业发展 抚州以栽种水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粮食亩产369千克,比1949年亩产98.5千克增长近4倍,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情况下,粮食总产192.58万吨,比1950年5.5万吨增长34倍,油料(花生、油菜子、芝麻)总产7.38万吨,棉花4974吨,农林牧副渔总产值82161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2155元。撤地设市以后,全市农业生产发展尤为迅速。到2011年,粮食亩产441千克,比1949年亩产98.5千克增长3.5倍,粮食总产268.5万吨,比1950年5.5万吨增长48倍,油料(花生、油菜子、芝麻)总产6.59万吨,棉花3858吨,蔬菜133.2万吨,水果139.2万吨,肉类总产量31.68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7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0元。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作物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至2011年,全市共发放农作物补贴资金21.96亿元。其中,水稻补贴资金21.89亿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5亿元,拉动民间资金5.25亿元。2007年,全市启动南丰蜜桔“双百工程”(即到2011年全市南丰蜜桔总面积10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经过5年努力,至2011年,全市南丰蜜桔总面积达106万亩,总产量超120万吨。
   农村所有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土地改革结束后,域内各级人民政府按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开展互助合作运动。1952年春,临时互助组遍及全区,并开始向常年互助组过渡。年底,全区共有互助组22489个,入组农户370668户。1953年,抚州专署在临川县嘉溪乡和崇仁县沙堤乡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1954年,全区建成初级社507个,到1955年底发展到1900个。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合作社问题的决议》,1955年11月,地委、专署作出全区农业合作社全面规划。1956年11月,在临川县嘉溪初级社基础上建立全区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7年底,全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2270个,其中高级社2051个,入社农户378532户,占总农户99.5%,组织农村劳力621663个。农业合作社发展到高级社阶段,实现农民土地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转变。1958年11月,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指示》,地委下达《关于在全区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规划方案(草案)》,专署把全区375个乡镇1775个农业社规划成121个人民公社。到1959年2月,全区建立人民公社105个,入社农户34756户,占全区总农户97.4%。1961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 精神,由公社统一核算体制改变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政社合一体制不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一系列改革 ,纠正人民公社在经营管理上的“大锅饭”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1978年12月,抚州市红雨桥公社(今孝桥镇)进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试点,随即由“联产到组”改为“联产到劳”“包产到户”,逐步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由农户经营,30年不变,农户经营所得,除上交税金(或公粮)和集体提留外,其余归农户所有。原有集体经营项目,也由农户投标承包或由集体统一经营。1983年10月后,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全区将198个人民公社改建为208个乡(镇)。1998年2 月12日,抚州地委办公室、地区行署办公室下发《关于贯彻赣办发〔1997〕10号文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要求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土地保持稳定,承包期内不足30年的延长到30年,严禁强行改变土地权属关系将属于组级所有的土地收归村有,或在村范围内平均承包。承包土地经营权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社区农户发包,至12月底,全区11个县(市)205乡(镇)全部完成土地延包登记造册工作,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乡、村、组3级延包档案。全区土地延包面积378.75万亩,占耕地面积99.3%,有61.3万农户得到经营权证书,占农户总数99.4%。2009年,全市以加强合同和权证管理、流转服务管理、纠纷调处管理、档案管理4项工作为重点,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后续完善工作,解决土地承包遗留问题,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到年底,全市换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64.22万份,占农户总数92%,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64.91万份,占农户总数93%。
   水利电力建设 1950年初至2000年,全区人民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大兴水利工程,建成大型水库(洪门水库)1座,中型水库22座,小(一)型水库166座,小(二)型水库1011座,塘坝11678座。这些水库既灌溉百万亩良田,还具有发电、防洪、航运、养殖等多种效益。兴修引水工程4座(其中灌田10万亩以上1座,1万亩~10万亩3座),总干渠道4条,灌溉33.64万亩,著名的有金临渠和宜惠渠。兴修保护万亩以上圩堤15条,万亩以下圩堤269条,最大圩堤是临川唱凯圩堤,保护农田12.29万亩,人口14.43万人,保护面积100.65平方千米,保护316国道昌抚段以及圩区6个乡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6年建成大型防洪墙1座(临川市文昌桥东防洪墙),总投资1496.2万元,墙长1713.64米,保护桥东城区0.76平方千米内5000余户人家2万人口。50年代,兴建临川葫芦圩机械排灌站,70年代全区建成9座500千瓦以上电力排灌站,排涝面积7万亩,灌溉面积近万亩,基本实现旱涝保收。20世纪60年代至2000年,全区电力事业发展很快。建有变电站63座,其中220千伏3座,110千伏15座,35千伏45座。35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总长1937.3千米,10千伏线路12846.5千米,380伏~220伏低压配电线路27783.5千米。35千伏以上变电路总容量为95台/113.3万千伏安。年发电量3.5亿千瓦,城镇供电率100%,农村户通电率96.8%,全区10县中有6个县达到国家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标准。2001年—2011年,全市新建大型水库1座(廖坊水库),中型水库3座(南丰潘家渡、资溪刘家山、乐安龙潭水库),小(一)型水库14座;完成中型水库19座,小(一)型水库68座,小(二)型水库194座除险加固;新建100千瓦以上水电站118座,新增装机容量17.83万千瓦;兴建农村饮水工程1600处,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70.6万人。廖坊水库2002年10月开工,2005年下闸蓄水,2006年10月3台机组并网发电。廖坊灌区一期工程2007年12月开工,2011年5月全线试通水。全市城市防洪工程基本建成。主城区内付家堤、上下沿河路堤、瑶坪堤、城西堤以及橡胶坝、翻板坝及梦湖等相继建成,凤岗河改造逐段展开。临川、崇仁、宜黄、广昌、南城、南丰、黎川、乐安等县(区)县城城防工程初具规模。临川区唱凯堤、中洲堤、河东堤、河西堤、嵩湖堤、青泥堤、秋溪堤、庆丰堤,崇仁县孙坊堤、沙堤堤,金溪县浒湾堤,南城县八堡堤、胜利堤,东乡县马圩堤、南北港堤等万亩以上圩堤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启动。尤其是临川区唱凯堤罗针段在2010年决堤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从2010年9月始全面展开唱凯堤、中洲堤除险加固,成立唱凯堤中洲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投资6.6亿元,于2011年5月全面完成两堤133千米,219处险工险段应急除险加固项目。2003年起全面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市19座中型水库、68座重点小(一)型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农村水电开发迅速发展,宜黄、黎川、乐安等县吸引外商开发小水电成为一项基础产业,至2011年,全市水电装机达到25.33万千瓦(不含省管洪门电厂)。黎川、资溪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县2009年通过验收。
   农田基本建设 1965年,抚州专署在全区县长会议上提出改造低产田,注重增肥改土,推广稻田养萍。1973年,学习大寨精神,推行园田化。1980年,行署明确提出抓好“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和低产田改造,按照高产稳产、能排、能灌、能降要求,抓好田间渠系配套,改“三跑田”为“三保田”。全区大抓开沟排水,丘陵山区开好一垄三沟,平原地区开好丰产沟,实行排灌分家。增肥改土,加速改造低产田。1998年,行署部署“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要求坡度在25度以上农用地逐步退耕还林,坡度在25度以下耕地实行“坡改梯”,做好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据1998年调查,80年代至2000年,全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47.6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总面积64%,使荒沙地成为花果山和米粮川。从2005年起,中央逐年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至2008年年底,全市争取中央、省专项小农水资金4832万元,兴建261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9年,金溪、南城列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中央、省每县专项经费补助1400万元;其他9个县(区)安排38个专项工程,中央、省分别下发补助经费585万元、365万元,工程完工后,全市可改善灌溉面积7.69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218万亩。2010年,中央下达专项小农水专项资金345万元,用于全市22个专项工程,中央、省将金溪、南城、临川、黎川4个县列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6100万元。同时,启动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金溪、乐安、临川、崇仁、东乡、南城6个县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高产田13.5万亩。2011年,中央下达6700万元、省下达6900万元至临川、南城、黎川、南丰、宜黄、金溪、资溪、东乡8个小农水重点县及崇仁、乐安、广昌3个非重点县专项工程,用于40个新农村建设中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受益新农村25个。2010年、2011年省政府连续在抚州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2011年8月,市委、市政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结合全市实际,制定《关于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细则》,明确今后5年~10年水利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五大水利保障体系,全力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十大工程”。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加快实施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切实搞好抚河干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努力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高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强化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加快农村水环境整治力度。
   改革耕作制度 1971年,全区平原地区推行“三熟制”。1976年行署提出积极改革耕作制度,实现多种、高产、多收,提高复种指数,改单季为双季,改旱地为水田,确保棉花种植面积。1981年,全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推广轮作制度。重点放在大豆、油菜和绿肥等作物轮种上。平原地区主要扩大油菜面积,推广稻稻油三熟制,丘陵山区推广稻豆肥、稻豆和稻稻肥等多种形式轮作制。1987年,行署提出发展立体农业,实行轮作种、间种、套种、多熟栽培,推广稻稻油、稻豆油、烟稻、瓜稻油等多种形式耕作制度。1992年,行署强调推广水旱轮作,发展间作套种,建立高产高效耕作制度。1996年,行署提出冬种重点突出“两菜”(油菜、蔬菜),提高覆盖率,重点推广稻—稻—油、稻—稻—菜、菜—稻—菜、瓜—稻—菜和棉(蔗)套种蔬菜、冬种油菜高产模式。
   推广良种 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十分重视良种推广。50年代推广南特号、陆才号、莲塘早等高秆早、中熟水稻品种。1965年,矮秆早稻品种大面积试种成功。1976年,全区早稻全面栽种矮杆良种6044、7055、广解9号、先锋1号、珍珠矮等,获得高产稳产。1977年,发展杂交水稻生产,一晚和易涝田,都栽上一季杂交水稻。1981年,行署提出品种要简化,要有当家品种。早稻以红四一〇、密粒红、广陆矮四号、湘矮早9号当家,占早稻面积60%~70%,晚稻以汕优2号、754、桂朝2号当家,占晚稻面积80%。1992年,全区农业工作重点加强种子建设,积极推广优质新良种、新组合。早杂有协优华联2号、协优49,晚杂有协优46、汕优46号、汕优63、协优64等,同时推广优质常规稻栽种面积,早稻有m099、浙幅9号、早籼213、湖南软米、丝苗、毛芽。晚稻有秀水11、秀水66、香稻、4015。玉米推广丹玉13、中单14、掖单2号、掖单4号。棉花普及泗棉2号。西瓜普及新红宝、新澄2号杂交良种。花生推广抚花2号、汕油523、汕油71、粤油551~116高产良种。1996年,全区继续推广优质高产良种,早杂栽种面积60%,常规优质稻35%,晚稻杂交稻85%,晚常规优质稻10%。棉花普及栽种泗棉3号优质良种。1998年,行署提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实施良种工程。至2000年,域内引进推广新优品种十几种,晚稻有优质杂交6502,蔬菜有上海特2号青花菜、泰华厚叶菜、大棚辣椒,瓜果有黑蜜2号、无子西瓜、西农8号、南丰蜜桔杨小2~6、翠冠、金水2号、早熟梨,畜牧禽有三元杂交猪、崇仁麻鸡、五黑鸡、商品牛肉,水产有美国大口胭脂鱼、加州鲈以及彭泽鲫等。2001年至2011年,全市注重引进抗性中等以上、优质、高产、适应市内生态环境种植的优良品种,早稻有全优402、优Ⅰ402、中优402等,中稻有两优培9、扬两优6号、淮两优527等,二晚有协优432、天优998、岳优9113等,棉花有赣棉杂1号、湘杂棉3号、赣杂106等,油菜有中油杂11号、赣油杂1号、德油早1号等,瓜果有黛美人、特小兰等小型西瓜、翠冠蜜梨,蔬菜有美国无架豇豆、长白苦瓜、二华子红菜苔、芦笋、槟榔芋等,蚕种有青松×皓、新抗×白云,畜牧有瘦肉型良种猪、波尔山羊,禽有蛋用型海兰、江汉鸡和龙岩麻鸭、浙江绍鸭,水产有棘胸蛙、日本沼虾、巴西龟等。
   兴办垦殖场与开发红壤 1957年,抚州专署组织1000多名干部奔赴山区,创建国营垦殖场,开发利用山区资源,繁荣山区经济。至2000年,全区建立垦殖场17个,分场65个,总人口56526人,土地总面积454.6万亩,固定职工16892人,开垦土地46904.56亩,其中林地36168.93亩,耕地3446亩,茶果桑园804.41亩。红壤为域内宝贵土地资源,全区红壤132.1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76.1%。红壤开发虽有三四千年历史,但效益不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世界银行贷款,红壤开发大规模上马,至2000年底,全区开垦红壤3万公顷,主要种植果树、套种经济作物。
   农业综合开发 抚州从1989年开始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行列。崇仁、宜黄、乐安3个县1989年,临川、东乡、南城、南丰4个县(区)1995年,广昌县1996年,金溪县2001年,黎川县2010年被批准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1996年—2011年,全区(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199136.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67239.76万元,省级配套资金29164.38万元,市级财政配套3514.32万元,县级财政配套5982.19万元,自筹资金64249.69万元,银行贷款28986.24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总投资102088.45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97048.13万元。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61.18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4.66万亩,治理生态小流域面积18.64万亩,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212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域内逐步兴起。至2000年,域内江西昌顺(集团)有限公司、飞环酒业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经农业部审定为第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1年,市政府下发《抚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发展规划》,开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新里程。2003年,市委、市政府成立抚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将水稻、棉花、南丰蜜桔、广昌白莲、黄栀子、食用菌、南方早熟梨、花卉、水稻制种、崇仁麻鸡、东乡种猪、池蝶蚌、鳜鱼、甲鱼等14种优势农产品列为2003年—2007年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的重点。是年,全市有8家企业经省农业厅审定为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288个,其中,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0家,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81家,带动农户24万余户。2004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党政领导联系农业产业化工作制度,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至2011年,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组织119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市级龙头企业284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7家,超5亿元的2家、超10亿元的1家;带动农户31.4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46.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16亿元,户均增收2600元。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89家。其中,粮食类54家、经济作物类685家、畜牧类312家、水产类74家、农机类51家、林业类113家,出资额126065.6万元;成员13320个,其中,农民12863个、其他自然人418个、企业法人35个、事业法人4个。优质稻、南丰蜜桔、瘦肉型猪、崇仁麻鸡和广昌白莲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规模日益扩大,已建立500万亩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区、100万亩南丰蜜桔生产区、285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区、15万亩优质太空白莲生产区、8000万只麻鸡生产区、15万亩烟叶生产区。
   “6·21”洪灾后重建 2010年6月下旬,全市遭受百年不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11个县(区)有8个受重灾,4个县城被淹,受灾人口235万,紧急转移人口51.2万人,16.93万亩农作物受灾,绝对面积4.8万亩,7.2万间房屋受损,其中倒塌居民住房9722户、3.2万间,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6月21日抚河唱凯大堤发生决堤,造成临川区4个镇、56个村委会、358个自然村被淹,受灾区域面积70平方千米,受灾人口10万余人,被淹农田13.5万亩,成为该年入汛以来全国最大的洪涝灾害。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洪涝灾害给全市造成116.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5.2亿元。灾情发生后,抚州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6月28日,召开全市灾后重建动员大会,组织千名干部进灾区,下派33个领导挂点指导组,13个专业技术组和2个督导组,帮助开展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出台免费供种、享受补贴、评先优先、项目倾斜、农机补贴、贴身服务6项激励措施,千方百计鼓励农民扩种二晚。二晚种植面积280.6万亩,比2009年扩大20.6万亩。与此同时,及时组织动物防疫人员深入灾区逐村进行拉网式巡查,市、县(区)安排专项经费600余万元,对养殖场(户)严格执行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做到动物尸体100%无害化处理,受灾栏舍100%消毒。对抗体达不到要求的畜禽,及时进行补免,防止疫情发生。全市通过深埋等措施无害化处理家畜23.1万头、家禽259万只,消毒栏舍2415.6万平方米,强制免疫家畜63.6万头、家禽419万只。全市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动物疫情。突出抓好种子种苗、农膜、化肥、农药、仔畜禽、饲料、疫苗等恢复生产农用物资的调运供应,满足灾区的生产需求。对上级部门分配的种子、鱼苗、疫苗、消毒药等农业生产救灾物资,迅速落实到灾区生产一线,严禁滞留截留,严禁改变用途。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对生产资料的价格监管,全市未出现哄抬生产资料价格的现象。全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2000多名农技人员组成500余个小分队,开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发放《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1.2万册,分区域、分行业、分作物、分品种、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受灾农民开展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自救水平。大灾之年实现“四无两增”:即大灾之后无一人死亡、无疫情、无赴京赴省非正常集体上访,无群体性事件,大灾这年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铁器、木器、篾器、印刷等手工作坊及小火力发电、冶金钨矿、铸铁、翻砂等小型厂矿。194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1872.99万元(旧币),其中轻工业总产值为1424.78万元(旧币),占总产值76.07%;重工业总产值为448.21万元(旧币),占总产值23.93%。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7.87%。1950年至1957年是恢复国民经济和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减免税收、发放借款、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扶持工业和手工业发展。1952年底,全区工业总产值6237万元,比1949年2755万元增长1.27倍,平均每年递增31.31%。1953年,人民政府开展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区成立手工业合作社36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41个,手工业供销小组7个,参加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11087人,占整个手工业人数97%,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同时,人民政府采取稳定货币市场,控制金融信贷,并对粮食、油料等实行统购统销,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经营活动置于国家计划控制之下,通过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将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并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企业,奠定抚州工业发展基础。1953年至1957年,全区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10.86%。1958年—1979年,抚州工业继续缓慢发展。其间,遇到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在“高指标”“大跃进”“以钢为纲”错误思想指导下,抚州出现“小工厂遍地开花,土高炉到处林立”,工业生产呈负增长局势。1963年—196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全区关停并转127个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并加快消费资料生产,协调轻、重工业发展,工业年平均递增3.38%。同时,扩建几家纺织、印染骨干企业。“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发展受到阻碍。1980年—2000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行署和县(市)人民政府对工业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适应性关、停、并、转调整,是全区工业发展最好时期,纺织、食品、医药、机械、化建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区内支柱行业。经过50年的努力,全区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工业门类趋向齐全,工业生产行业35类,其中纺织、食品、机械占有重要位置。2000年,全区工业(不含中央、省属厂矿)总产值51880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全区有工业企业1304个,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私营等企业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291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1个,外商投资企业2个。2001年—2011年,抚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国企改制热潮。到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改制基本结束。283户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改制250户,占88.34%;市级18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累计出让产权19.76亿元,转移债务14.1亿元,置换职工身份4.29万人。通过国企改革,盘活国有资产,添光化工、明恒纺织、江铃底盘、博雅生物、高信化工、环球纺织、珍视明等一大批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多。从2006年起,市委、市政府加大主攻工业力度,以“工业强市”战略的确立为标志,紧紧抓住抚州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拉开“全力主攻两区、推进三大建设、三年确保财政收入翻番、五年实现全面进位”的赶超型发展序幕。2011年,又对工业经济发展作出部署,制定政策,提出措施,抚州工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至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606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74.27.2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列全省设区市第四;主营业务收入完成806.81亿元,同比增长31.17%;实现利税59.47亿元,同比增长28.03%;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0.17%,比2010年提高12.31个百分点。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29.3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44.3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9%,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入库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12.8%。支柱产业雏形基本形成。生物医药、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六大支柱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40.64亿元,同比增长29.7%,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79.40%;全市过百亿产业4个,产值超亿元企业180家。品牌效应不断增强。金溪县致力于打造“中国香都”,香料企业短时间达到18家,成为仅次于江苏昆山的全国第二大香料生产基地;临川区抚北工业园引进“银圣王”铜制品企业,1年中吸引8家铜制品企业落户;黎川县建成拥有包括“达芙妮”品牌在内的12家企业的制鞋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高于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速9.5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抚州市工业园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县(市)乡镇工业小区,进入21世纪,几届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园区发展精心部署,制定政策,提出措施,优化环境,拓展园区平台,经过10余年高标准建设。至2011年,全市12个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44.5平方千米,资产总额287.95亿元,投产企业864个,在建工业企业478个;全市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9.24亿元,同比增长28.14%,实现税金24.45亿元,同比增长19.19%;全市园区从业人员120864人。经过几年的大力培植,每个工业园区均培植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其中,金巢经济开发区是江西省一类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15平方千米,有入园企业250余家,其中,投产企业140家,规模以上企业98家,初步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物、纺织服装、轻工建材等产业群;有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和生物两个省级产业基地。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2.25亿元。
   抚北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落户企业94家,投产53家,主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崇仁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按“一区多园”(崇仁工业园区、天台产业园、高新科技园、永康工业园、机电产业园、盛世创业园)建设,实际开发面积7平方千米,初步形成机电制造、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加工、食品药品、轻工化工五大板块工业企业集群。2011年园区有落户企业128家,其中投产7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亿元。
   南城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一区三园”(南城工业园区、金山口工业园、全民创业园、河东工业园)的发展框架,开发面积8000亩,进园落户企业123家,其中,投产105家,在建18家,从业人员1.7万人。已初步形成机电、高档轻纺、循环经济、五金建材、食品医药五大优势产业。有省级农副食品加工基地1个。2011年,实现主营收入55亿元。
   南丰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开发5000亩,园区落户企业135家,其中,投产7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初步形成以国元天然乳品、华夏五千年等企业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以康齐药业、桔王药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绿遥电子、佰特励科技电子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电子产业三大板块经济,有省级农副食品加工基地1个。
   黎川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9000多亩。初步形成陶瓷、新型材料、鞋服纺织、机械制造四大产业群和完备的产业链。有省级耐热陶瓷产业基地1个,2011年升级为国家级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园区落户企业172家,其中,投产110家,规模以上47家。2011年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
   金溪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引进企业145家,其中,建成投产85家,在建60家;已形成香料化工、机电冶金、轻工纺织、食品加工四大产业群。有省级香料产业基地1个。2011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49.2亿元。
   东乡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以东临工业走廊为轴心的中山、南山、渊山岗、金桥、浅水湾“一带五园”发展格局。2011年,园区有企业138家,其中建成投产94家,主营业务收入121.85亿元,初步形成机电冶金、医药化工、轻工纺织三大主导产业。
   宜黄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7800亩,入园工业企业145家(投产111家,在建34家),物流企业5家。初步形成以塑料制品、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现代纺织四大主导产业。有省级塑料制品产业基地1个。2011年,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4亿元。
   广昌工业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18家,其中,投产87家,在建31家。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工艺和有色金属等特色产业“多业并举”的格局。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个。2011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3.35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2.18亿元。
   乐安工业园区为市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3.5平方千米,已形成由前坪工业区和公溪工业区构成的“一园两区”的新格局。聚集轻纺鞋服、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印刷包装五大主导产业。2011年,50家投产企业营业务收入13.1亿元。
   资溪县工业园区为市级工业园区,开发面积2082.4亩,并成为由抚州(资溪)工业园、鹤城低碳生态工业园和高阜木竹精深加工基地“两园一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木竹精深加工业、有机食品、服装鞋帽、旅游工艺品等优势产业。2011年入园区企业44家,其中,投产32家,在建12家。
   打好工业强攻战 为彻底改变抚州“农业大市、工业弱市、财政穷市”的面貌,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作出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用3年时间打好“三大战役”(工业强攻战、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跑项争资攻坚战)重大战略决策,并将工业强攻战作为三大战役之首,以工业的大突破引领全市经济的大跨越。下发《关于全力打好工业强攻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工业强攻战考评办法》《关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向重点工业企业派驻特派员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2011年10月8日,召开全市千人动员大会,对实施“三大战役和一个主题月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向全市上下吹响强攻工业冲锋号,一个“高位推动、强势推进、聚神集力、思工业、谋工业、干工业”的氛围逐渐形成。同年11月3日,再次召开千人大会,对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发动。11月25日,邀请经济学家黄卫平到抚州,作题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的专题讲座。与此同时,各县(区)也都纷纷举办相关活动,对开展“三大战役”进行动员部署。通过一系列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活动,全市上下形成打好“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抚州的浓厚氛围。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更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市四套班子领导巡查考评和挂点全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难题;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定期和不定期地深入园区和企业,通过召开定期调度会议和现场办公会等形式,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市很快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的格局。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策应,争当主攻手、不当旁观者,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工业强攻战,全市上下人人关心、参与、支持“三大战役”活动的氛围空前浓厚。在开展强攻工业战中,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促进机制,突出抓好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抚州市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全市投资过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实行“一月一梳理、两月一调度、三月一巡查”,开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和建立部门协调推进制度,力促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户、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标。
   (三)关心群众生活,抓好基础建设 平抑物价和稳定市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时常出现抢购风潮,导致物价暴涨。人民政府及时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制度,打击哄抬物价和投机倒把等扰乱市场不法行为;通过国营商业、粮食部门从外地组织调运短缺商品,平衡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向生产者提供资金,供应平价化肥、发放奖售粮、奖售工业品等,鼓励发展生产,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农产品;一些匮乏物资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凭票购买;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对粮油、蔬菜、肉食、煤炭等生活必需品提供价格补贴和经营亏损补贴。从而有效控制物价,特别是控制人民生活必需品物价波动,保持域内物价相对稳定。
   粮油统购统销 1950年7月,中国粮食公司抚州分公司在全区各县(市)设立粮食购销站和粮店,开展粮食购销业务,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每天在市场挂出牌价,采取机动吞吐、多吞少吐、掌握粮源,既稳定粮价,又打击私商投机倒把。1953年12月,根据政务院《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命令》,全区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到1954年3月底,全区共征购入库稻谷24316.5千克。根据江西省《1954年粮食统购试行办法》,农户粮食总产除去三留粮(口粮、种子、饲料)和交纳公粮后,还有剩余粮食,实行累计征购。1955年,实行定产定购,增产不增购。以农户的土地质量、自然环境、经营条件为依据,评定常年粮食产量,减去种子、饲料、口粮和公粮后,按余粮80%~90%核定定购任务。在正常年景下,3年不变。全区连续3年丰收,征购未增,农户存粮逐年增加,生活不断改善。1958年实行“包产包购、三年不变”政策,受“大跃进”虚报浮夸风影响,粮食产量越报越多。从1959年起,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一减再减,粮食征购任务未减,还高征购,到处出现缺粮现象。为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全区各级粮食部门对已购“过头粮”的生产队给予返销,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减轻农民负担以后,全区征购任务由1978年24720万千克减到1981年15850万千克,调幅35.88%。同时,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对超购粮加价幅度由原来30%提高到50%。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81年全区粮食产量突破15亿千克。1982年实行粮食购销包干,一定三年,市场粮价低于国家超购价,农民把余粮全卖给国家,全区国家粮食库存59625.5万千克。1984年,这一势头有增无减,造成国库爆满,虽然抢建新仓,搭盖临时仓棚,大抓露天堆垛,大办收储服务站,仍不能满足农民卖粮要求,全区第一次普遍出现农民卖粮难和国家储粮难。之后,行署组织领导全区农民打破专种水稻局面,发展多种经营。同时,政府放宽粮油政策,不实行统购统销,实行产销自由,充分发挥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1953年11月至1992年底,全区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实行粮油定量供应。粮油统购统销时期,县(市)人民政府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市场物价,保障人民生活,多次提高粮油统购价格。对统销粮油则采取低价政策,致使粮油购销价出现倒挂现象(即统销价低于统购价),粮食商业企业由上缴利润企业变为亏损企业,粮油购销差价的差额,全部由国家财政补贴。直到1993年1月,取消城乡居民凭证(凭票)定量供应制度。
   促进商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及时从外地组织调入大批商品投放市场。专区先后成立百货、五金、交电、贸易、商业储运、食品、饮食服务、纺织品、盐业、医药、石油、燃料、烟草等17个公司,使国营商业在流通领域起到主导作用。1956年全区实行公私合营商户2061户,占私商总户数9657户的21.3%;代销店1205户,占总户数12.4%;合作商店3660户,占总户数37.89%;合作小组1075户,占总户数17.5%;未批转自营户354户,占5.76%。至此,基本完成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营、集体商业为主体的商业体制,城乡市场走向繁荣。1957年,全区有商业网点3917个,从业人员1万人,商品零售额9080.92万元。1954年至1985年,政府对农副产品(生猪、菜牛、家禽、鲜蛋)实行派购政策,以保证城市生活的供应。同时,对粮食、食油、布匹、猪羊肉、食糖、糕点、卷烟等实行定量凭票证供应。“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部门遭受冲击,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物资非常紧缺,火柴、煤油、肥皂等生活日用品都按户定量供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抚州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改进工业品购销形式,改革商业管理体制,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商业企业蓬勃发展,城乡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流通渠道畅通,商品货源充足,全区出现购销两旺市场繁荣景象。200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3.6亿元,是1978年的24倍,市场交易额超过30亿元。2001年后,全市国有商业企业全面改制,大力发展民营及个体企业,商业进入繁荣时期。专卖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得到迅猛发展。其中超级市场成为全市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主力业态。作为现代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方式,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全市餐饮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档酒店、专业酒楼、大众餐饮、小排档、自助餐、快餐、西餐以及美食街等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至2011年,个体和私营商业发展到59967个。其中,商贸批零业45296个,住宿和餐饮业7744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86个,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641个,从业人员356552人,各类商品1万多种,经营金额为76亿元,年创利税7.89亿元,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8.28亿元。
   发展交通事业 20世纪50年代,抚州凭借水运,注重发展航运事业。仅抚河水系就有航线51条,通航里程1727.5千米。1957年货运量为58.5万吨,占水陆货运总量70%。此后,由于河道逐渐淤塞,航运事业随之萎缩。然而,在有效使用国家投资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修路,开发民间公路运输积极性,公路交通运输持续发展。至2000年,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9613.91千米,其中有国道3条计377.8千米,省道17条计984.47千米,县道138条计2193.76千米,乡道237条计1758.09千米,村道1091条计4149.19千米,专用公路14条计150.6千米。国道分别为二级、超二级和一级公路。全区有沥青油路、水泥路1628.61千米,城乡公路逐步向高等级公路方向发展。至2000年,全区1948个行政村有1941个通客班车,通车率达99.8%。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13596辆,从事公路运输汽车6959辆。完成汽车客运量264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80678万人千米;完成货运量1398万吨,货物周转量192669万吨千米。铁路有浙赣线穿境而过,1950年货物发送量4524吨;此后,鹰厦、向乐线相继建成开通营运,1956年货物发送量683072吨;2000年,货物发送量751726吨,货物到达量1744815吨;客运量近百万人。撤地设市以后至2011年,是抚州市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时期。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坚持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区位优势为目标,突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着力培育运输市场,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基本形成以高速和国省道为主干、县乡道为分支、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公路网和一个以城市为中心,县乡(镇)为结点、辐射广大城乡、四通八达的运输网,道路客货运输基本实现“人便其行,货便其流”。截至201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359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90千米,一级公路170千米,二级552千米,三级公路849千米,四级公路9038千米,等外公路2596千米。实现100%乡镇、10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全市有道路运输经营业户4575户,其中客运企业53户;有客运车辆1446辆30606座,其中高、中级客车493辆;有各类客运班线757条,其中,省际班线82条,市际班线129条,县际班线92条,县内班线454条;有货运车辆3.12万辆,吨位30.5万吨;有一级汽车站1个,二级汽车站16个,三级汽车站2个,五级农村客运站52个,农村候车亭978个。市城区有公交车辆263辆,出租汽车329辆。全市航道里程526千米,其中,六级航道218千米,七级航道62千米,八级航道246千米。有港区3个,码头90座,运输企业23家,船舶165艘,营运船舶19.5万载重吨,货运量97.68万吨,货物周转量119885万吨千米。
   发展邮电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与上级主管部门重视发展邮电事业,各级邮电部门通过不断更新设备,调整网络,增设服务网点,扩大设备容量,增强通信能力,实现邮电事业快速发展。1959年,临川县邮电局改用电传打字机,结束电报人工译码历史,收报手抄电码变为自动收录电码。1976年,全区自动译报逐步取代人工译报。1978年开通BC112型传真机。1991年,全区开通公众真迹传真网。1997年,地区邮电局完成电报传输承载网转入分组网电报技改项目,电报电路增至12路。1999年7月后,新增微机电报终端JK-412PC两套及公众电报电传和传真分集器JK-928一套。1960年,全区电报业务去报量为18.88万份。至1990年,去报量即增至52.63万份。此后,由于程控电话开通,电报业务量日渐减少,2000年去报量仅为4.89万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抚州电信部门按“重点建设,照顾一般”和“有线为主,无线为辅”方针,大力进行网络扩建和改造。至1957年,各县都有市内电话,并有70%乡镇通电话。1992年,抚州地区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实现县以上市话交换自动化和长途直拨。1993年5月,开通磁卡电话,实现人们“一卡在手,打遍天下”愿望。1994年,全区实现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农村电话自动化。1995年,开通200卡电话业务和会议电视电话业务。1996年开通IC卡电话业务。全区电话号码由6位升7位,建成C3本地电话网,并与全省联网。至2000年,全区长途交换机容量达10200线,市话局用交换机容量23772门,用户期末数为170647户,数据通信分组网838节点。全区长话业务去话量高达2381.38万份,收入425878万元;市话期末用户170375户,收入9897.06万元。此后,企业集中精力谋发展,通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显著提高。至2011年,电信网络基站924个,其中,3G基站903个,3G信号实现乡镇100%覆盖,移动网络信号实现行政村100%覆盖。1996年6月成立抚州地区移动通信公司,仅一年半时间即完成GSM4期工程,共建移动基站128个、直放站10个,交换机容量15万户。能覆盖11个县(区)180个乡镇,覆盖面90%。到2000年底,全市移动“全球通”用户突破10万户,“神州通”用户2万户。2002年7月,移动公司成功在香港和美国上市。此后,引入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企业的业务再上一个新台阶。到2011年,客户总量1248.91万户,比2000年增长40倍,完成营业收入9.05亿元;渠道网点总量达到3830家,基站数量2305个,覆盖县、乡(镇)、村、组,老百姓享受到快捷的通信服务。2000年9月,抚州联通公司与国信通讯公司合并,组成抚州联通分公司。10月,GSM130在全区开通,12月底该网的移动电话用户达10233户。1998年进行无线寻呼四期扩容建设,是年用户达59907户。此外,与用户计算机联网的数据通讯业务亦有较快发展。1995年,全区分组交换网用户期末数为56户。到2000年,分组交换网期末用户已有321户,DDN网用户期末数为492户,互联网用户期末数达14267户。2008年10月,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重组成立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全球规模最大的WCDMA3G无线网络。至2011年,固定资产近5亿元,2G基站1500个,3G基站600个,2G用户20万户,3G用户近3万户。1998年11月,抚州地区邮电局实行邮电分营后,成立抚州市邮政局,加快改革步伐,先后于2007年12月和2010年6月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抚州市分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抚州公司,形成邮务类、速递物流类和金融类三大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体制格局。至2011年,下辖11个县(区)邮政局,有从业人员1300余人,其中,邮政代理金融网点139个、农村委代办所11个、委代办点24个,村级网点覆盖率87.6%,设置信筒(箱)363个,报刊亭67个,安装20万多个信报箱。建有1个三级邮区中心,有邮运车辆12辆,开通市至县(区)6条自办汽车邮路,6条物流专线,直通全市所有县和干线沿途、乡镇农村,每日邮路路程1494千米,形成以抚州市为中心,辐射全市,连接南昌向全国扩展的信息化、机械化、一体化实物立体运输网络。全市共有投递段道355个,投递路线总长16043余千米,实行县城每日投递2班,农村实行逐日班,实行机动车和自行车投递,邮政网络覆盖城市每个角落和乡村。
   做好救济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战乱、灾荒,区内到处是贫穷和饥饿,抚州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大规模救济工作。收容、改造、遣送和就地安置流落街头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妓女、难民、灾民和游民,组织贫民、失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开展生产自救,创办敬老院,收养孤老残幼。据统计,1950年全区遣送外省灾民9批3000人,安置无家可归者2500人参加劳动生产,为4.7万名贫困市民发放救济粮258万千克,为占农户总数20%的贫苦农民发放救济粮11万千克,救济款10万元。之后,人民政府建立社会救济制度,每年对城镇贫困市民和因天灾人祸特别困难的市民给予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一般是发给钱、粮、衣、被。对农村贫困农民进行救济扶助,发给救济款和物,同时给予贷款和支援农用物资,帮助发展生产,脱离贫困。对农村孤老残幼实行“五保”(吃、穿、住、医、葬)制度。20世纪80年代,人民政府改革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全区11个县(市)205个乡(镇)全部建立并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统计,是年全区享受城市低保对象9812人,占全区非农业人口1.3%,发放生活保障金420.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22235人,占农业人口0.8%,发放保障金269.3万元。为全面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市政府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先后下发《抚州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抚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抚州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文,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城乡社会救助保障范围、救助标准、申请审核审批程序、资金管理发放等内容,确保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全面实施。至2011年,全市保障城市低保对象93424人,全年月人均补差206元,比2000年的16.8元提高189.2元。全市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22901人,全年月人均补差91元,比2006年的21元提高70元。2006年开始在全市全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市城乡医疗救助比例最高达到50%,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全部实行全额救助,救助年封顶线最高8万元。至2011年,全市累计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3991.47万元,累计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6661.68万元。2008年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因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临时救助,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特殊困难。至2011年,全市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额474万元。
   做好赈灾工作 域内自然灾害频繁,尤以水灾为重。新中国成立后,专署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发动群众,防洪抗旱,积谷防荒,举办义仓,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建立自然灾害储金会。政府发放救灾钱物,组织“以工代赈”等。1950年—2000年,共战胜33次水灾(其中4次特大水灾,即1961年临川主堤3处决口,1968年临川李渡圩堤溃决,1982年临川华溪抚河圩堤溃决,1998年全区205个乡镇受灾,有9个县城进水被淹),16次旱灾、2次雹灾、4次风灾、2次霜冻灾。2001年始,市政府在重大灾情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第一时间向灾区调运救灾物资,在全省率先建立过渡性生活救助制度,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至2011年,战胜2次水灾,1次冰冻灾。11年中,全市重建灾民住房近8万户,新建灾民新村近160个。2010年6月21日抚河唱凯堤决堤,全市集中力量抢险救灾,48小时内,10万受灾群众安全转移,5.3万灾民集中安置,6小时内基本生活救助保障到位。
   发展金融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各级政府一直把金融业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抓,促进全市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撤地设市后,全市金融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方针政策,积极顺应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事业有长足发展。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由2000年8家增至2011年9家;市级保险机构由2000年2家增至2011年20家,其中,财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11家。2011年,全市有证券公司营业部6家;有融资性担保公司22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民营性担保机构10家;有小额贷款公司12家,实现县域全覆盖。至2011年,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786.97亿元,贷款余额380.05亿元,余额存贷比为48.29%,分别比2000年增长524.53%、195.07%、-52.75%。2011年,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856.5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7.21亿元,累计实现账面利润9.4亿元;全市落实担保资金(基金)56577万元,累计担保贷款226823.9万元,其中政策融资性担保机构完成担保贷款总额128558万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服务;全市共开办财产保险、农业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业务种类600多个,实现保费收入16.28亿元,其中,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91亿元、寿险公司保费收入11.37亿元。同时大力推进政策性能繁母猪、林木火灾、水稻、油菜保险,积极开办南丰蜜桔气象指数保险、烟叶保险等特色农作物保险,全市农业保险实现保费3795.56万元,为69.11万户次参保农户提供5.94亿元风险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616笔、11.27亿元,其中,纯农贷款累放数4.67亿元,单户贷款余额50万元以下的贷款累放数5.09亿元;贷款余额4.62亿元,其中,纯农贷款余额1.84亿元,单户贷款余额50万元以下的贷款余额2.12亿元。有效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试点工作,成立抚州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开展农村信用体系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农户信用评价与授信相结合模式,高位推进中小企业信用试验区建设,在辖区推广“产业基地+信用培植+融资服务”模式。成立抚州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加大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力度,完善定期风险排查机制和民间借贷监测体系。积极推进国库支付业务创新,办理涉农抚恤、残疾人补助等国库直接支付业务170多万元,惠及农民1281户。全力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教育助学贷款,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5845.9万元(含贴息贷款58776.9万元),其中,为直接扶持个人创业者发放贷款51226.9万元,为劳动力密集型小企业发放贷款14619万元。
   推进城市建设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赶超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适度超前的城市发展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展开声势浩大的城市建设攻坚战,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壮大工业园区,以中心城区的发展,引领、带动、辐射小城镇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和“大产业、大文化、大绿化、大水面、大空间”“引森林进城市,变园林为森林”的发展理念,重点做好“产业兴城、文化立城、治水秀城、生态绿城”4篇文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至2011年,在市中心城区建成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项目,包括占地1000亩、立有66尊抚州先贤雕塑的名人雕塑园以及拟岘台和汤显祖大戏院、图书馆、博物馆、能容纳2万人的文化广场组成的建筑群。布局一批品位较高的广场、公园、绿地、水面工程项目,坚持项目建设到哪里,绿化、美化、亮化就推进到哪里,不断做优城市环境,做到“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绿色生态抚州初步显现,全市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座,总面积2.05万亩,公园绿地面积360亩。其中,市中心城区东南的汝水森林公园绿化面积19万平方米,园内四面环水、山水相连、亭台掩映、古木参天,名贵树木簇拥,飞鸟云集,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标志性景点。通过改造后的凤岗河,与梦湖相连,水面133.33亩,再现“春风荡漾吹湖波,千花万草使人迷”的江湖烟波胜境。大力实施市政建设工程,新建、改建道路140多条,人均道路面积18平方米,较2000年增长近1倍;大力实施路灯亮化建设工程,新装路灯及各类景观灯11万余盏,较2000年增长近10倍。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工作,市中心城市绿化率34.4%,绿化覆盖率39.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6平方米。2011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施156个惠民工程项目:即新建或改造10个农贸(农超)市场、续建20个城建重点项目、新建30个街头小游园、打造六大中心、改造70条老城区道路和大街小巷,延伸8条城市主干道,实施12个文化教育卫生项目。各县(区)也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好400多个城市建设项目,经过11年的建设,基本实现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凸显文化生态特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截至2011年底,抚州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1平方千米,城区人口50.43万人,城镇化率38.8%。各县(区)中心城面积日新月异,10个县城建成区面积103.5平方千米,人口达到101.4万人。抚州的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委书记苏荣称赞抚州“长大了、长高了、变美了”,省长鹿心社评价抚州城市建设“有气势、有力度,成效很明显”。
   (四)重视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素质 发展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先后建立各种科研机构,发展科技队伍,普及科技知识,进行科技交流,创办新技术开发区,以科学技术推动抚州发展。1958年12月创建中国科学院江西省抚州分院。随后,地区建立7个科研所,分别从事科技情报、农业、林业、柑桔、水产、工业、电渣熔铸等方面研究。全区11个县(市)共办科研所46个,地区直属部门及大中专院校建立科研机构14个。至2000年,全区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1928名,编制科技计划项目累计1400余项,完成近1000项,其中500多项通过鉴定验收,投入生产。各级科研机构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地区行署派出农业、医疗、建筑、交通、运输、水电、机械、冶金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援助非洲、东南亚、阿拉伯国家,组织各类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进修、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良种,地区行署举办商品经济洽谈和科工联姻活动,与全国各地400多个单位建立广泛长期技术协作、科技交流和科技联谊关系,促进和推动全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撤地设市以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2009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06亿元,占GDP比重5.98%;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丰硕,至2011年,累计争取国家、省计划428项,完成重点科技成果256项;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10年专利申请1242件,授权770件,获全国专利执法先进集体殊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6.8%,年均增长0.6%,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使全区文化事业逐渐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县(市)分别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文物博物馆、新华书店、剧团、电影院等,各乡镇建立广播、放映、图书等多位一体文化站,全区形成一个以临川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网络。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全区文艺创作硕果累累。1959年创作大型革命历史剧《红松林》;60年代创作现代小戏《秋》《怎么谈不拢》,独角戏《张大妈打电话》;70年代创作抚州道情《细妹子进山窝》,现代京剧《卞主任》;80年代创作现代小戏《翠竹青青》,历史京戏《灞陵亭》,革命故事剧《花妹》,电影剧本《拦灵车的人》,电视剧本《实习报告》《明月照我还》,长篇小说《映山红》,文学专著《汤显祖传》《汤显祖评传》,古词研究《珠玉词校笺》《小山词校笺》,小品《挂中堂》《迷路》,歌曲《问一问老百姓》,戏曲《鸡缘》,舞蹈《丽娘之死》《祭》《玩偶人》《尘缘》,声乐节目《乡土》《祖国,我们跑步前进》等,均较有影响,先后获得国家、省级奖。此外,地区还完成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中国民族民间歌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戏曲音乐》《中国民间器乐》《民族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童谣》《民间谚语》等十大集成抚州卷和省有关条目的搜集、整理、撰写工作。改革开放后,全区文化活动十分活跃。1998年,行署把做好“文化下乡”工作列入地区十项实事之中。至2000年,全区共送戏下乡1万余场,送电影下乡2.7万余场,送图书、科技书下乡数万册。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50多个业余文化队伍经常开展活动,闹龙灯、舞狮子、打桥灯、龙舟会、傩舞是开展较广泛的传统节目。地区举办农民艺术节,经常组织农民代表队赴省演出。2000年,戏曲《县官下乡》被选送北京演出,并荣获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金牛奖”。全区经常举办少儿故事演讲会、音乐、舞蹈比赛、谷雨诗会、书法大赛、诗歌散文朗诵赛、业余歌手赛、临川文化艺术节、戏剧调演、专业剧团展演、名人书画精品展出、赣东风情摄影展、南丰傩文化展等多种文化艺术活动。1998年在组织参加全国第八届“群星奖”活动中,有39件作品送省参评,7件作品被选送北京参评。选送20件作品参加全省改革开放2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览,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及优秀奖多项。1999年组织参加“99江西艺术节”(江西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节、第四届音乐节、第五届玉茗花节),共获奖65个,其中一等奖10个65人次,二等奖18个28人次。抚州文艺学校学生先后有近百人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国家级、省级高等艺术学院深造,有130多人在国家级、省级演出或比赛中获大奖。全区先后新建12个全省百强文化中心站、60个特色村级文化大院,并涌现出戏剧村、傩舞村、书法村、摄影村、故事村、龙舟村、管弦乐村等一批特色文化村。1998年,南城县、临川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市),南城县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区文化市场十分繁荣。演出、娱乐、电影、音像、文物、美术、书报、文艺、印刷、出版十大市场,仅1999年就新增各类文化经营户2000余户。为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行署成立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开展“扫黄打非”和各类文化市场专项治理活动。至2000年,全区共出动检查900多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场所5844家(项),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200814件,其中录像带14670盒、VCD光盘4190盒、录音带2817盒、书报刊141426册。共查封非法经营场所108家,限期整改的经营场所87家,处罚违法经营活动154家次。文化、政法、工商等部门开展清理整顿校园周边200米内的环境,取缔游戏机室34家、桌球室20家、录像放映室5家、卡拉OK厅11家、歌舞厅5家。从而净化环境,保证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区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人民政府坚持“加强保护、改善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兴建一批纪念馆,保护一批珍贵文物。临川汤显祖墓,南城万年桥、聚星塔、洪门益王家族墓群,金溪陆象山墓,宜黄谭纶墓、大司马牌坊,黎川危全讽塑像、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崇仁相山石塔、石经幢、乐史墓、太和寺塔,乐安董裕墓、流坑村等,均保护完好或基本恢复原貌。而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及“千古第一村”流坑等兴建和维修,以崭新面目展现临川文化深厚内涵。撤地设市以后至2011年,全市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之前数十年总和,以汤显祖大院剧、宜黄戏大剧院及众多乡镇文化站为代表的一批市县乡文化基础设施拔地而起,新图书馆、博物馆建成使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全市艺术事业获得可喜成绩,戏剧《县官下乡》《王妈妈爱鸡》、摄影作品《选村官》分别获文化部颁发的十一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小品《他乡老乡与家乡》参加六省一市大赛获一等奖;全市参加历届江西省艺术节和大赛创作剧(节目)歌曲40部首,获一等奖38个、获二等奖64个、三等奖100余个,尤其是2009年省第八届艺术节全市就获大、小奖项64个。群众文化飞跃发展,共举办大型群文活动254次,获得全国大奖56项,省级奖89项,整体呈逐年递增态势。群文艺术团队活跃在广场、社区、乡镇、企业、校园。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历经两次大规模普查,共普查出17个大类5706条线索,716个项目资源。全市“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初成规模,列入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名录28项、市级名录30项、县级名录79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名,分别为:李安平(孟戏)、曾国林(孟戏)、罗会武(傩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6名。以临川文化为主线,修缮和保护了流坑古建筑群、万寿宫、文昌桥等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保护重点,保护好文物资源,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共普查文物4402处,其中新发现3848处。并在普查成果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总量。
   发展广播电影电视事业 抚州地区广播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电视事业始于1973年10月,尔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卫星发射和地面收转相配套的基本覆盖全区的广播电视网。到1999年底,全区有经广电部和省广电厅批准的地级电视台1家、有线广播电视台1家、10千瓦电视转播台1座、中波发射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家、广播电台5座、有线广播电视台5座;乡镇广播电视站205个。91.6%的村通广播电视。撤地设市以后,全市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至2011年,全市拥有市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县(区)广播电视台10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48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0.6万户,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4497千米;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31%。抚州电视台发展到2个频道,18个自办栏目,每天播出32个小时。抚州人民广播电台有2个频率,20个栏目,每天播出17个小时。全市形成以市电视台和市广播电台为龙头、以县(区)广播电视台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宣传网;以光缆传输为主体,高山转播台发射和无线数字传播为补充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以广播、电视、广电报广告收入为主,积极延伸相关产业的发展格局。
   发展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公、私立中、小学和教会学校,优待工农子女入学,开展扫盲运动。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指示,全区在办好全日制中学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办学。1965年,全区有普通小学4800余所,耕读小学3500余所,在校小学生30多万人,是1949年6倍;有普通中学64所、耕读中学60所,在校中学生2万余人;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62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教师受到批判,大批教师下放农村劳动,基础教育受到影响,区内各县(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得到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此后,全区按照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认真贯彻大、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调整教育结构,整顿教育秩序,提高教育质量,普及初等教育。至1985年底,全区12个县(市)实现基本扫除文盲目标。次年,实现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96.6%,巩固率97.1%。1992年,全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人均4.21平方米。基本实现校园“六配套”(教学和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卫生设施、运动场地、围墙和校门、道路和绿化环境等配套)建设。到1997年,全区共累集教育扶贫资金1000多万元。近万名干部与农村贫困学生认亲结对,使9000多名失学或即将失学的中小学生能继续上学,400名考上大专院校而无钱上学的青年完成学业。至2000年,区内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8932人;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7所,在校学生7000人;职业高中16所,在校学生5800余人;普通中学338所,在校学生230304人;小学2303所,在校学生390059人;幼儿园300所,入园幼儿24005人。此外,还有成人高校1所、成人中专6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579所、成人初等学校1332所,基本形成从高等学校到幼儿园,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从面对面教育到利用广播电视、函授、刊授进行远距离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各种门类、多种形式的教育网络。从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全区共计培养小学毕业生220万人、初中毕业生113万人、高中毕业生28万人、中专毕业生4.4万人、大专毕业生2.7万人。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4万人,其中少年大学生224人,约占全国少年大学生总数1/10。全区11个县(市)成人受教育面及学历层次普遍得到提高。撤地设市以后,抚州教育开拓创新,教育事业整体推进、亮点纷呈,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声名远播,成为抚州对外的一张名片、一个窗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投入快速增长,城区中小学校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建设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民生工程让学生因贫困失学、辍学成为历史。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国检高标准通过。2002年6月,市政府以抚州一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为基础组建临川教育集团后,全市高中教育“龙头”形成,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教育竞争实力显著增强。高考升学率长期位列全省前茅,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连年占全省1/3以上;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显著,学生就业率98%以上,远超全省平均水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效益提升;首创“校家同创”德育工程并多次获得表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发展体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专署把体育当作一项重要事业来抓,促进全区体育事业快速发展。自1958年成立专区体育管理机构后,加大各地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至2000年,全区已建起体育活动场馆869个。其中,体育馆3座、田径场17个、游泳池3个、训练房14个、门球场28个、小运动场51个、射击场1个、溜冰场5个、篮球场722个、排球场25个。1988年地方财政投资380万元建成抚州体育馆,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其屋面工程跨度当时在全国居前列。各种体育器材不断增加和更新,基本可适应全民健身活动需要。同时,也具备承办全区、全省乃至全国部分体育比赛项目能力。全区各县(市)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先后涌现一批上等级的体育人才。至2000年,全区有教练员84人,其中专职教练员55人;有裁判员948名,其中,国际级1名,国家级7名,一级40名,二级390名,三级510名;有等级运动员7467人,其中,健将21人,一级58人,二级416人,三级6972人。从50年代开始至2000年,全区先后举办过10次综合性运动会,全省体育赛事先后在区内举办过65次,参赛人数共11500人。1986年至2000年,在区内举办全国性赛事19次,参赛人数3800余人。在各项比赛中,抚州运动员破全省、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纪录的日渐增多。至2000年,共有2人2次超4项世界纪录,2人6次超5项亚洲纪录,3人3次破3项超1项全国青少年纪录,20人1队60次破42项全省纪录,4人9次破8项全省青少年纪录,19人28次破全省少年纪录。共获金牌119枚、银牌112枚、铜牌113枚。1983年后,地区先后成立老年体协、农民体协、体育总会、地直机关体协、前卫体协、银鹰体协、邮电体协、供电体协、建设体协及门球、钓鱼、象棋等群众体协,有力地促进全区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全区有效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男女老少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身体素质普遍有所提高。至2000年底,全区先后有7个单位8次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先进集体,被评为全省农村体育先进乡镇29个、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14个。全区共有15个单位先后26次获国家级、省级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26人35次获国家级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奖。撤地设市以后,抚州体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和进步。全民健身活动开创新局面。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至2009年底共成立单项体育协会109个,共有会员81260人;以市体育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体育场地设施逐步建成,从根本上改变全市体育场地设施多年来一直落后的面貌,方便市民健身。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全市有体育场地1885个,其中标准场地868个。群众体育丰富多彩,全市经常参与健身的人数近62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2%。涌现出一批受到国家和省表彰的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2001年至2011年,全市有30个单位、25名个人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141个单位、54名个人受省表彰。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11年中,抚州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共夺得世界冠军3个,亚洲冠军6个,全国冠军16个,全省冠军87个。特别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张志武不仅结束抚州有史以来无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历史,而且取得皮划艇第五名的好成绩,这一成绩也是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该项目取得的最好成绩;至2011年,全市有国际运动健将1人,运动健将4人,一级运动员27人。以“电体彩”为支柱的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1年开始,开展发行中国体育彩票的业务,全市已拥有“电体彩”终端机260台,从业人员300名,共销售体育彩票2亿多元,所得公益金1000多万元用于发展体育事业。
   发展卫生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各级政府一直注重抓医疗卫生工作。至2000年,全区有地区级医院1所,县(市)级中西医院30所、乡镇卫生院186所,还有大批个体诊所。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0038人,是1949年207人的48.5倍;有病床6857张,是1949年104张的65.9倍。全区地、县(市)红十字会已有基层组织278个,会员35820人。他们在当地党政部门领导下,积极开展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活动。地区和县(市)医院分别拥有CT、颈颅多普勒、800mAX光机、体外震碎石机、心电监护仪、钴60治疗器、肾透仪、超速离心机、500mA带闭路电视X光机、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自动生化分析仪、进口纤维胃镜、结肠镜、B超诊断仪、纤维内窥镜、核磁共振、新型救护车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全区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其中地区医院在颅脑外科、矫形外科和儿科方面颇有特色,能够完成与之相关的高难度手术,医疗技术跻身于全省先进行列。全区培训大批农村“赤脚医生”,1979年区内基本建立延伸至生产大队的农村医疗网络。是时,全区2056个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2005个。全区有获证乡村医生2046人,获证“赤脚医生”1125人,无证“赤脚医生”1059人。至2000年,全区85%的乡村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即村卫生室实行“三制”(工资制、聘任制、养老保险制)、“四有”(看病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凭证、转诊有记录)、“五统一”(统一建制、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购药途径、统一财务管理)。这一经验得到卫生部充分肯定,新华社内部刊物《国内动态》进行过专题报道。区内各级政府一直注意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知识,消灭病媒虫害,提高环境质量,提升人民卫生和健康水平。1952年,美国在临川、东乡、金溪、南城等县(市)空投有害昆虫及带病带菌老鼠、树叶、鸡毛等物品,进行细菌战。专署防疫委员会紧急动员全区人民广泛开展消灭病媒虫害的卫生防疫运动,保护饮用水源,隔离医治传染病人,宣传细菌战防御方法和防疫知识。1958年以后,省、地(专)、县卫生部门每年都在春耕、双抢农忙季节组织巡回医疗队赴农村巡回医疗,组织计划生育手术队、血防医疗队、救灾医疗队支援农村。每次发生洪涝灾害后,行(专)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都组织医疗卫生防疫人员赴灾区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没有发生中疫以上疫情,先后多次受到省政府和省卫生厅表扬,地区卫生局还被卫生部授予全国救灾防病先进集体。1998年,当东乡、临川、南城、黎川等县相继出现输入性霍乱疫情时,行署及时组织医务卫生防疫人员奔赴疫区,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取得“无二代霍乱病人、无疫情扩散、无病人死亡”的好成绩。1995年至2000年,金溪、南丰、黎川、崇仁、南城、广昌、宜黄、东乡等县先后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江西省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先进县;地区教委、临川市检察院等112个庭院被授予江西省卫生庭院。宜黄、乐安、崇仁、东乡等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995年—2001年)和地方配套资金开展“综合性妇幼卫生项目”有关活动,至2000年基本完成项目目标要求,孕产妇死亡率由105.67/10万降至30.37/10万,婴儿死亡率由74.32‰降至23.8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98.40‰降至35.53‰。全区从1995年开始进行公费医疗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使全区88165名参保人员获得较好的基本医疗保障。到2000年底,全市医保基金节余1121.2万元,公费医疗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并获省公费医疗委员会表彰和奖励。撤地设市以后至2011年,全市90%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医疗设备全面更新,并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儿童规划免疫接种率95%以上,非典、甲流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组建市、县二级卫生监督网络,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职业卫生等监督覆盖率达100%。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6.5%,为农民报销医药费用6.3亿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实行农村孕产妇在县乡两级正常分娩免费,住院分娩率由77.25%提高到97.79%,孕产妇死亡率由42.29/10万降至7.9/10万,婴儿死亡率由22.66‰降至5.9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98%以上的居民,80%的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65岁以上老年人、3岁以下儿童、孕妇等重点人群每年可获得免费体检。为全市所有具备手术适应症的白内障和唇腭残裂患者免费进行手术治疗,为14岁以下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免费治疗。
   抓好计划生育 1957年,国家提倡计划生育。1963年,成立抚州专区计划生育宣传指导委员会及县(市)相应机构,在城镇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1966年,开始提倡晚婚。1973年,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1971年—1976年,开始实施结扎、上环、人工流产手术。1977年冬季,首次开展大规模计划生育活动,全区实施男女绝育手术26300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后,全区实行人口指标和生育政策双轨制,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提出“奖一、限二、杜三”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格控制第二胎,禁止生育第三胎,实行生育证制度。进入90年代,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从孕后补救型向孕前管理型转化,全区11个县(市)205个乡镇、1935个村委会建立人口学校,广泛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县、乡、村、组四级计划生育机构基本健全,计划生育网络已经形成。行署对计划生育工作和纯女户结扎工作进行统一部署,1990年施行四项手术149307例,其中纯女户结扎10335例,占纯女户总数的43%。此后,计划生育工作步步深入。1998年,行署颁发关于贯彻《江西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全区公安、城建、卫生、民政、交通、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总体目标,形成综合治理格局,建立计划生育流动人口档案,全面推行计划外生育费“乡收县管,财政监督”管理体制,全区将各项计划生育指标按分类管理原则以“一票否决”责任制形式落实到基层,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至200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由1977年32.09‰下降至15.69‰,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4.11‰下降到8.65‰,计划生育率由18.80%提高到92.89%,已婚妇女节育率由42.50%提高到92.36%。按1977年人口出生率推算,全区从1977年至2000年累计减少出生人口51万人。由于成绩突出,抚州地区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2003年,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后,全市切实强化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高度重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就业、人口流动与迁移以及预防艾滋病等问题。紧紧围绕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个主题,以“党政重视、夯实基础、利导为重、优质服务”为主线,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责任计生、和谐计生、公平计生、惠民计生,努力实现人口计生工作由“堵”向“导”转变,走出一条具有抚州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之路。至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15.69‰下降至13.5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8.65‰下降到7.49‰,计划生育率由92.89%下降到82.2%,已婚妇女节育率由92.36%提高到93.97%。按2000年人口出生率推算,全市从2001年至2011年累计减少出生人口26.98万人。2011年,抚州被列入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并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人口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发展旅游产业 抚州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优势比较明显。旅游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全市第三产业龙头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141万人次,年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186亿元,年均增长22%。2011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呈升温提速之势,有抚州名人故里之旅、丹山碧溪之旅、红色经典之旅、乡村休闲之旅、信众朝觐之旅、教育修学之旅6条精品旅游线路,共接待海外游客5.8万人次,收入1950万美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3.78%和13.77%;接待国内游客877万人次,收入64.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3%和50%;旅游总收入66亿元,比2010年增长52%,占GDP的8.9%。有江西省旅游强县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其中AAAA级、AAA级各1家),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国际国内旅行社30家,星级饭店16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5家),旅游车队1家,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
   主持地方志编修 1959年,全区各县(市)成立修志机构,组织人员编修县(市)志。到1961年,大部分县(市)写出初稿,油印成16开本志稿。由于印数少,只有地区及各县(市)档案馆有少量收藏。1981年,地区成立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始组织指导全区各县(市)编修地方志。到1997年,全区12部新编县(市)志及《抚州地区概况》先后公开出版发行。同时还出版一批部门志、专业志。此后,各县(市)着手编修年鉴,为下届修志或续志作准备。至2011年,南丰、金溪、乐安、黎川等县出版1部~2部年鉴。1997年,地委、行署决定编修《抚州地区志》,成立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人员,拟定方案,培训修志骨干,发动地直单位编写部门志或专业志,为编纂《抚州地区志》提供资料。2000年,地委、行署提出《抚州地区志》下限由1997年延长至2000年底。至2010年10月,《抚州地区志》稿通过省专家评审。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抚州地区志》更名为《抚州市志》,下限延长至2011年。至年底绝大多数单位组织领导班子和编写人员,开展续编工作。1999年5月,行署部署各县(市)编修续志。至年底,东乡、金溪、乐安、崇仁、南丰、宜黄、黎川、临川等县(市)成立编纂委员会,开始拟订续志编目,其他各县也在积极筹备之中。至2011年,金溪县志重修出版,南丰、宜黄、崇仁、临川、黎川、广昌、东乡县续志先后出版,资溪县续志完成送审稿,乐安、南城县续志尚在编纂中。
   (五)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法治政府。抚州市政府严格按照纲要的要求,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下发《抚州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抚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合法性审查为重点,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事后监督评估,保障重大行政决策的正确实施。2010年7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抚州市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方案》文件,对2000年10月20日(撤地设市)以后市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共清理市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103件,清理结果为保留84件,废止12件,修改7件。
   化解社会矛盾 发挥行政复议层级监督作用,化解行政争议和纠纷,2003年至2010年,全市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823起。其中,维持合法、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396起,占21.7%;撤销、变更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435起,占23.9%;以其他方式结案810件,其中申请人撤回申请、和解调解等占44.4%。复议案件主要集中在林业、土地、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申请人主要是对资源权属、行政处罚、工伤认定等行政行为不服而提起行政复议,资源权属确权的复议量始终居于全市首位。行政复议机关和人员配置逐步加强。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全面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4年至2011年,连续5次对市级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2004年,市级保留行政许可项目360项,实施主体41个。2006年在2004年清理的基础上,行政许可项目减少10项,增加45项,修改6项。2008年,市级保留行政许可项目339项,实施主体48个。2009年,保留市级行政许可项目215项,精简压缩151项(取消52项、暂停实施20项、下放52项、委托8项、转变管理方式19项),转办1项;保留市级投资项目审批事项43项,精简压缩40项(取消20项、暂停实施8项、下放11项、委托1项)。取消市级行政许可项目11项,承接上级政府下放管理层级由市本级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4项。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实施“持证执法”“亮证执法”,自2006年始,全市认真做好新上岗人员、转岗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证件的资格认证和证件核发工作。共核发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40个,行政执法证和行政执法监督证12416人次,江西省听证主持人资格证30个,发放执收员证40个,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布有关执法证件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开始实施。自条例实施至2011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8万余条,以其他形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0.3万余条,全文电子化率100%。全市政府信息在网络平台公开的单位943个,其中,市级66个,县级716个,乡(镇、街办)161个,建成市、县、乡三级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平台。在公开内容上,市政府和各县(区)政府门户网站均开辟“概况信息、法规文件、发展规划、工作动态、人事信息、财经信息、行政执法、公共服务”等八大类30个小类信息专栏。在公开形式上,主要以政府网站为主,政务公开栏、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其他公开方式为辅。市政府和11个县(区)政府及金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都设立政务公开公告栏,并在档案馆、行政服务中心等设置政府信息公共查阅场所,市林业局、市国税局、移动公司抚州分公司等部门在单位大厅或院内设立电子触摸显示屏等便民公开渠道。在制度保障上,先后建立健全《抚州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抚州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抚州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操作规程》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同时,明确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和谁制作、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对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要求自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在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办理情况上,市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信息作为公开的重点,突出信息公开的政策性、权威性、服务性,有效发挥政府信息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2011年,全市共受理依申请公开162件,均在规定期限内答复,办结率为100%。没有因依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引起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发生。
   应对突发事件 抚州撤地设市后,市及各县(区)均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制订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下发《抚州市处置群体事件应急预案》《抚州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抚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抚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抚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至2011年底,全市共制定各类应急预案7989个,其中,总体应急预案184个、专项应急预案245个、部门应急预案441个。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水利、农业、卫生、安监、公安等部门都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成功处置2008年特大冰灾、2010年“6·21”特大洪灾、“5·23”东乡县境内列车脱轨事故等重特大突发事件。
   六、行政服务 (一)服务机构 2005年10月11日,抚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成立(以下简称服务中心),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定编制14个,内设综合科、业务科、督查科。2008年7月10日增设抚州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挂靠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宗旨,主要职责是:拟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进驻或者退出服务中心的实施部门及其行政服务事项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决定;对依法由市人民政府两个以上部门实施的行政服务事项,建立联办会审制度;对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等行政服务事项,提供代理代办服务;对进入服务中心的各窗口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监督和考核;对市级部门专业办事大厅及下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考核;为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提供后勤保障。
   (二)窗口建设 2005年10月,服务中心进厅单位27个,办理项目186项,工作人员61名。2006年,进厅单位31个,工作人员73名,进厅办理的项目243项。2007年5月,服务中心搬至行政中心西侧楼办公,办公面积约3500平方米,进厅单位29个(经市政府批准,市司法局、市劳动局不在服务中心设立窗口),工作人员72名,进厅办理项目281项。2008年7月增设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费一体化征管中心,凡涉及土地、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的税费征管业务均进入一体化征管中心办理。此后,窗口单位和工作人员逐年增加。至2011年,进驻的窗口部门43个,其中,在服务中心设立办事窗口单位29个,在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办事单位14个;工作人员151人,进驻行政许可事项233项,非许可审批事项77项,公共服务事项41项,收费事项48项。中心下设人劳、公安、交警、国税、地税、药监、质监、供电、供水、人民银行10个分中心。11个县(区)均成立行政服务中心。
   (三)运行机制 实行审批公开 服务中心统一制作窗口单位《办事指南》和监督栏,将所有工作人员的照片、姓名、单位进行公示;通过服务中心网站、电子触摸屏、办事指南等形式,对进驻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实行“十公开”,即公开审批主体、审批依据、办理条件、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事结果、咨询预约电话、监督投诉电话。实行一个窗口收费,按票款分离的原则设立收费专窗,收费直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强化内部管理 服务中心先后建立健全首席代表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并联审批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20多项规章制度,从审批事项办理、队伍建设、业务学习、工作考核、规范服务、人员考勤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严明组织纪律,确保服务中心工作高效运转,做到上班无违纪、承诺无延期、办件无差错、群众无投诉;不让一个群众在服务中心受到冷落,不让布置的工作在服务中心被延误,不让一个项目在服务中心被耽搁,不让服务形象在服务中心受到损害。严明作风纪律,增强服务意识,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坚决清除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严明廉政纪律,强化行政审批监管,坚持公开透明的办事机制,实行“阳光审批”,对办事人故意刁难,或踢皮球和“暗箱操作”的,严肃查处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确保整个审批过程“看得见、行得正、管得住”。同时引入监督机制,中心聘请12名社会监督员,不定期听取他们和办事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严格绩效考核 服务中心建立以客观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评体系。对部门考核分五大项39个小项,对个人考评分五大项20个小项,按不同权重进行量化,输入考评系统,由网络自动生成考评分数,每月评出6个流动红旗窗口,每季评出15名先进个人。对较差的单位,系统能发出警示并通知责任单位、工作人员和相关领导,还可通过不同单位之间的对比分析、同一单位的得分变化,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促进效能的提高。
   拓展服务渠道 服务中心对全市重点项目所需办理的相关审批手续,实行特事特办,同时推出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代办服务、上门服务、联合服务和问需服务,真正做到“白+黑”(白天加上夜晚)、“5+2”(5天工作日加2天休息日),为办事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保姆式”服务。
   提高审批速度 每个窗口单位任命一名首席代表并充分授权,书面委托授权首席代表在授权范围内对委托事项全权代表单位行使审批权力。逐年增大窗口办理“一审一核”事项的比例。2011年,“一审一核”项目增至75项,占审批事项的26%;加大“并联审批”力度,对企业登记注册和市中心城区建设项目改过去的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审批,切实做到“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一单缴费、限时办结”;中心城区建设项目的审批由100天压缩到31天,企业注册登记的审批时间压缩1/3多,只要材料齐全,工商窗口可以当天办结发证。2008年始,服务中心对所有进驻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时间逐年进行压缩。至2011年,平均每项审批时间3天,窗口办结率提高到95%以上。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服务中心于2007年对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改造,窗口所有办件全部进入服务中心内网系统办理。2009年,在市、县(区)推行“两横一纵”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横向联系到市直各部门、县(区)各部门,纵向深入到县(区)、各分中心。该系统主要围绕行政审批、效能监察、要素配置和社会服务4个平台,实现政务公开、网上办理、群众评议、预警纠错、实时监察功能和绩效评估6项功能。2010年9月,按照全省“统一网络、统一软件、统一监察、统一运维”的要求,构建覆盖全市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整个项目覆盖市直56个部门、11个县(区)。为确保系统的全面运行,中心将市级所有涉审部门的499项行政服务事项全部录入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至2011年,中心使用全省网上审批系统审批占总办件的75%以上。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对进驻的部门、许可(审批)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和办结出证等各环节,以及工作人员作风、态度、办事效率进行实时监督。
   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 2009年,在市级具有行政许可的职能部门(单位)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即市直部门行政许可(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市直部门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部门向窗口审批权限授权到位。经市编办批准,市直27个职能部门按照不增加内设机构、不增加人员和职数“三不”要求,均成立行政审批科。实施“两集中、两到位”后,各职能部门窗口授权率由46%提高到78%,有83%的审批事项能在窗口直接办理。大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的受理、现场踏勘、过程服务、证书发放等流程全部授权由窗口独立组织完成。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江西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