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筑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891
颗粒名称: (二)修筑城池
分类号: D691.2
页数: 2
页码: 563-564
摘要: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为防御入侵,刺史危全讽开始进行城池建设,府城四周筑起两层城墙,内为子城,周长1里225步,设城门3处;外为罗城,周长15里26步,设城门8处。南唐昇元三年(939)城门增设为13处,并在城周挖掘护城池,城门上建瞭望楼。宋绍兴十一年(1141),改城门为朝宗、清风、凤鸣、金溪、顺化、安丰、迎恩、安仁、进贤9门。明洪武元年(1368)缩减为东(文昌)、西(武安)、南(顺化)、北(进贤)4门,沿墙修起马路。清代,城墙城楼屡毁屡修,先后5次之多。抗日战争时期因遭日军飞机轰炸,为便于人口疏散,城墙拆毁殆尽。
关键词: 修筑城池 城池建设

内容

抚州府城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为防御入侵,刺史危全讽开始进行城池建设,府城四周筑起两层城墙,内为子城,周长1里225步,设城门3处;外为罗城,周长15里26步,设城门8处。南唐昇元三年(939)城门增设为13处,并在城周挖掘护城池,城门上建瞭望楼。宋绍兴十一年(1141),改城门为朝宗、清风、凤鸣、金溪、顺化、安丰、迎恩、安仁、进贤9门。明洪武元年(1368)缩减为东(文昌)、西(武安)、南(顺化)、北(进贤)4门,沿墙修起马路。清代,城墙城楼屡毁屡修,先后5次之多。抗日战争时期因遭日军飞机轰炸,为便于人口疏散,城墙拆毁殆尽。
   建昌府城 唐乾符三年至大顺二年(公元876—891),汝南公(据光绪五年版《建昌府志》第三册第1页~2页载:“习尚能《罗城记》称汝南公筑城,而不着其姓名,其后各志多称汝南公为危全讽,然全讽在抚州二十余年未尝他徙,汝南乃迁南康太守次去,安得强合为一乎,缺之为是”。)筑罗城,横跨旴江,东西以浮桥相连,城墙周长13里,厚1.6丈,高2丈。筑敌楼32所,设城门10处。宋开宝二年(公元969),于罗城内增筑制院城,周长160丈,设4所门楼。元丰年间(1078—1085),为利防守,筑新城,敛东展西,周长9里30步,设城门10处,以旴水为池。明初,加固东边城墙,设东、西、南、北四门,堵塞其他城门。墙高2.5丈,厚1.9丈,基宽2.9丈。东边仍以旴江为濠,西南北挖濠,深1丈,宽4尺。旴江激流凿岸,虑及城基,叠石筑之。城北的水道,每遇暴涨,水自外入,官民庐舍为患,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道、府、县通议,用石垒实,水患消除。清咸丰初,增筑空心炮台一座,东南俱结女城,西北加砌女墙,深挖城壕。自宋至清,先后十余次修筑城楼、城门,因岁久木腐,旋修旋塌。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危全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