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施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889
颗粒名称: 三、施政
分类号: D691.2
页数: 3
页码: 563-565
摘要: 抚州自古多水患,历代地方官府都重视水利建设。抚河唐初决一口,支港横溢,正道堙淤。为治其患,先后用过多种办法,最有成效的是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太守戴叔伦制“均水法”,修筑河堤数十条,以均水利,始创堤防工程。抚州、建昌二府历代官员都鼓励乡民私建桥梁津渡,地方官府也调集人力、物力架桥筑路。唐总章二年(公元669)诏令抚州、南城设立文庙,开重教之风。宋代,抚州州学、建昌军学及各县县学创办。地方政府颁定学额,设立学官,拨给学田,极力扶持办学,教育事业开始发展。
关键词: 兴修水利 修筑城池

内容

(—)兴修水利 抚州自古多水患,历代地方官府都重视水利建设。抚河唐初决一口,支港横溢,正道堙淤。为治其患,先后用过多种办法,最有成效的是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太守戴叔伦制“均水法”,修筑河堤数十条,以均水利,始创堤防工程。
   陂、堰、湖、塘、圳为旧时主要引水工程,其中水陂是主体设施,最有名的是千金陂。据旧志载,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太守周法猛建述陂,灌田200余顷;上元年间(公元760—761)在抚河建华陂(即千金陂前身);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太守颜真卿修筑土塍陂;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太守戴叔伦筑冷泉陂,咸道九年(公元868),太守渤海李公凿冷泉陂旧基,自文昌桥直抵南洲铺口,长970丈,又于其上横截汝水筑起千金陂,长125丈,费时2年完工,灌田百余顷。宋代,千金陂多次溃决,经嘉祐四年(1059)殿中丞谢卿林,熙宁年间(1068—1077)临川知县谢洞,淳祐十年(1250)抚州知州叶梦得等多次组织民众维修。元至清,千金陂又进行过多次维修,遗址至今可观。
   (二)修筑城池 抚州府城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为防御入侵,刺史危全讽开始进行城池建设,府城四周筑起两层城墙,内为子城,周长1里225步,设城门3处;外为罗城,周长15里26步,设城门8处。南唐昇元三年(939)城门增设为13处,并在城周挖掘护城池,城门上建瞭望楼。宋绍兴十一年(1141),改城门为朝宗、清风、凤鸣、金溪、顺化、安丰、迎恩、安仁、进贤9门。明洪武元年(1368)缩减为东(文昌)、西(武安)、南(顺化)、北(进贤)4门,沿墙修起马路。清代,城墙城楼屡毁屡修,先后5次之多。抗日战争时期因遭日军飞机轰炸,为便于人口疏散,城墙拆毁殆尽。
   建昌府城 唐乾符三年至大顺二年(公元876—891),汝南公(据光绪五年版《建昌府志》第三册第1页~2页载:“习尚能《罗城记》称汝南公筑城,而不着其姓名,其后各志多称汝南公为危全讽,然全讽在抚州二十余年未尝他徙,汝南乃迁南康太守次去,安得强合为一乎,缺之为是”。)筑罗城,横跨旴江,东西以浮桥相连,城墙周长13里,厚1.6丈,高2丈。筑敌楼32所,设城门10处。宋开宝二年(公元969),于罗城内增筑制院城,周长160丈,设4所门楼。元丰年间(1078—1085),为利防守,筑新城,敛东展西,周长9里30步,设城门10处,以旴水为池。明初,加固东边城墙,设东、西、南、北四门,堵塞其他城门。墙高2.5丈,厚1.9丈,基宽2.9丈。东边仍以旴江为濠,西南北挖濠,深1丈,宽4尺。旴江激流凿岸,虑及城基,叠石筑之。城北的水道,每遇暴涨,水自外入,官民庐舍为患,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道、府、县通议,用石垒实,水患消除。清咸丰初,增筑空心炮台一座,东南俱结女城,西北加砌女墙,深挖城壕。自宋至清,先后十余次修筑城楼、城门,因岁久木腐,旋修旋塌。
   (三)架桥筑路 抚州、建昌二府历代官员都鼓励乡民私建桥梁津渡,地方官府也调集人力、物力架桥筑路。文昌桥是抚州府城东主要出口,宋乾道元年(1165)始作浮桥以通往来,后遇洪水漂之殆尽。淳熙二年(1175)“联舟为梁,东西百丈,合五十四艘”。嘉泰年间建石梁,而屋其上,中厄于火。宝庆元年(1225)重修,名曰文昌桥。自乾道元年作浮桥至清末(1911)石桥,文昌桥屡毁屡修,计17次。建昌府于明崇祯间所建的万年桥,“为郡邑诸桥之冠”,也为江西现存最长(411米)石拱桥。自宋至清,两府建有许多桥梁,旧志均有记载,今考察,毁十之八九。
   抚州府筑有5条古道,通往东乡、金溪、南城、宜黄、崇仁、丰城、进贤、南昌等地;建昌府筑有“东陆”“西陆”“东北陆”“北陆”等5条大路,通往新城(黎川)、邵武、南丰、赣州、临川、金溪、泸溪(资溪)等地。沿途设邮驿、邮馆、邮亭、递铺。开辟4条航道,沿河道建设码头圩镇,两府航运自宋至清向为发达。水陆兼济,沟通周边府县,开展贸易,方便百姓。
   (四)兴办学校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诏令抚州、南城设立文庙,开重教之风。宋代,抚州州学、建昌军学及各县县学创办。地方政府颁定学额,设立学官,拨给学田,极力扶持办学,教育事业开始发展。《新城县学记》载“经宋之世,乡贡士累百数,南宫首荐者三人,登进士第者六十余人”。《乐安县学记》载“其后十倍于初,迨宋季年,升国学、贡礼部,登进士科者甲诸邑”。这一时期,官学、私家书院剧增,域内书院40余所。临川教育空前兴盛,人才层出不穷,为“才子之乡”美誉奠定基础。元代新建书院10余所。朝廷对书院委派山长,授以官衔,督察考课,书院逐步开始官办化。在乡村,凡50家立一社,创办社学。明代,府学县学和书院继续发展。正德年间,李梦阳任江西提学副使,大力整顿社学,各县社学大规模发展。清代,抚州府创办书院60余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书院为学堂,南城、泸溪、临川、金溪、东乡、崇仁、南丰、宜黄、乐安、新城等县创办官立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抚州知府将兴鲁书院改建为抚郡中学堂,次年建昌府创办建郡中学堂,废科举、办新学呈蓬勃之势。光绪三十三年,抚州府有中学1所,公、私立小学32所,建昌府有中学1所,公、私立小学19所,近代教育开始在域内初具规模。光绪年间,域内东乡和临川兴办蚕桑学社和抚郡医学堂,教民养蚕学医。还开办初级师范学堂,培养小学师资。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抚州创办私立毓秀女子初中,开女子入学之先河。
   (五)编纂方志 “抚有志自宋始”。宋以后,编修方志为抚州地方官府所重视。宋景定五年(1264)知州家坤翁主修《临川志》,明《永乐大典》所载宋代的《临川志》,“非记临川县之事,应为郡志”。《祥符图经》《建昌军图经》《抚州罗山志》《鳌溪志》《南丰郡志》《南丰州志》《旴江志》《建昌志》是宋元时代官方所修抚州地方志,记录抚州范围各方面重要史料,但都散失,未流传下来。
   明代多次编修府志,有弘治十六年(1503)杨渊主修28卷《抚州府志》,嘉靖三十三年(1554)黄显修、陈九川、徐良傅主纂16卷《抚州府志》,正德十二年(1517)夏良胜主修19卷《建昌府志》,万历四十一年(1613)邬鸣雷、赵元吉主修《建昌府志》,崇祯七年(1634)蔡邦俊主修20卷《抚州府志》等。其中明弘治《抚州府志》和正德《建昌府志》辑录和记载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资料,对贡赋、物产、经济项目颇有记述,山川、古迹叙述尤详。这两部志书保存完好,流传至今,为域内现存最早府志。
   清代,康熙四年(1665)、二十七年(1688)、雍正七年(1729)、光绪二年(1876)4次编修《抚州府志》。其中光绪府志86卷,首1卷,分10志54目,资料颇丰,叙事赅备,是抚州府志中较好一种。康熙十二年(1673),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十四年(1759)、同治十一年(1872)4次编修《建昌府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纂《建昌乡土志》。这些志书记录大量珍贵史料。
   (六)征收赋税 征收赋税乃历代地方政府主要职能。宋赋有秋苗夏税。绍兴八年(1138),建昌军秋苗米86202石;夏税绢34335匹,绵28707两。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昌府额官民田地山塘13767顷有奇,秋租官民粮米103500石有奇。秋粮之外有夏税,建昌府额农桑丝244斤3两3钱有奇。雍正五年(1727),建昌府成熟田地山塘17035顷27.23亩,共征银88341.6两。共征匠班时价及集办正脚漕耗兵耗屯丁等银50235.52两;人丁食盐课征银9443.67两,典税银235两,牙税银228两,牛税银9.02两,茶课纸价共银1006.46两;共征米40703.38石。
   抚州府清乾隆间官民田地山塘49851.15顷,地亩银共216363.23两。清光绪年间成熟田地山塘49867.19顷,实征银216255.92两。加上匠班、折色、外杂、办商税课、正脚等款。共额征243757.47两(遇闰加银1631.79两)。实征米83438.22石。
   除征收赋税外,还要征收贡品。唐时贡丝、葛、朱桔、红稻米、竹箭;宋贡绢;元贡无考;明贡茶芽、白鹇、野鸡、活兔、活天鹅、药材、翎毛、杂皮、弓箭、黄红熟铜、黑铅、黄白蜡、苗水竹、棕藤、颜料、生漆、桐油、绢等物。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叔伦
相关人物
周法
相关人物
颜真卿
相关人物
谢卿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