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化大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556
颗粒名称: 十、“文化大革命”
分类号: D65
页数: 1
页码: 413
摘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组织在全区各大、中学校迅速发展,红卫兵从学校冲向社会,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对所谓“封、资、修”的事物,进行大破坏。
关键词: 整风运动 文化大革命

内容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组织在全区各大、中学校迅速发展,红卫兵从学校冲向社会,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对所谓“封、资、修”的事物,进行大破坏。该年7月后,红卫兵大串联,各种“造反派”组织在各县纷纷成立,造反派以“造反有理”为由“炮打司令部”,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方式,到处揪“黑帮分子”“牛鬼蛇神”“走资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地委遭到严重破坏,领导干部被乱揪乱斗。文化教育界许多人被当作“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到批斗、抄家,爱国人士、原工商业者和港、澳、台、侨属也受到严重冲击和迫害。
   1967年2月,地委机关被“造反派”非法夺权。6月—7月,全区“造反派”群众组织之间派性斗争愈演愈烈,分别以“红革会”和“井冈山公社”战斗队为首的两派组织,在抚州饭店和抚州第一中学发生严重武斗事件。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011部队进驻抚州“支左”(支持“左派”),介入全区“文化大革命”。10月,传达毛泽东主席批示:“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全区在该建党方针指导下,于1968年3月进行整党试点,以后相继转入群众性开门整党,至1970年上半年结束。全区近2000个单位参加整党运动,大体分3步进行:第一步大学大批;第二步斗私批修,群众评议;第三步组织建设,吐故纳新。整党中充满极“左”色彩,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被诬陷为“叛徒”“特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蜕化变质分子”“阶级异己分子”而无辜受到批判,清除出党。同时吸收一批“造反派”入党。
   1968年2月,专区革委会成立,宣布自成立之日起,前地委、专署一切党、政大权归革委会。8月,成立专区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随后,在各个领域开展“斗、批、改”和“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一些乘机钻进各级领导班子的投机分子和阴谋分子,借“清理阶级队伍”之机,制造大批冤、假、错案。全区大批干部被送进“五七”干校劳动或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1年6月,恢复抚州地委领导机构。
   1972年8月,地委作出《关于认真总结在第十二次路线斗争中的经验教训,把粉碎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定》,在全区开展批林整风运动。开始平反部分冤、假、错案,恢复工农业生产秩序,调整各级领导班子,清除一些行为不端的坏分子。
   1974年,全区开展“批林批孔”(批判林彪批判孔丘)运动。
   1975年5月,地区从全区抽调3800名干部,分赴399个基层单位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11月,地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和宣传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通知》,在全区范围开展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
   1976年初,全区开展“批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一些领导干部再次受到打击迫害。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孔丘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抚州饭店
相关机构
抚州第一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大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