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97
颗粒名称: 干部管理
分类号: D262.2
页数: 3
页码: 378-380
摘要: 全区干部管理重点是抓审查、教育、提拔干部,全区有干部5293人,全区提拔县级干部162人,干部管理由过去大批迅速提升干部职务,转变为稳定干部职务,全区先后两次在专、县机关抽调干部2331人,各行政部门干部由3705人减少到3137人,全区各级党委采取种试验田、实行劳动日、机关办工厂和农场等方法,组织干部进行劳动锻炼,全区提拔187名干部到领导岗位上,省委从该区上调干部14人,全区先后下放干部7307人到县、社、队担任实职或参加劳动,一般干部和社队干部6664人。全区已有干部15373人。
关键词: 干部 组织工作

内容

1949年—1950年,全区干部管理重点是抓审查、教育、提拔干部,建立和充实各级各部门领导机构。考察干部时突出“德、才、资”三个方面条件。至1951年,全区有干部5293人,其中地(厅)级8人,县级74人,区(科)级350人,一般干部4861人。1953年,依照“德才兼备”标准,全区提拔县级干部162人,区级干部965人。1956年,全区提拔主要地(厅)级1人,一般地(厅)级7人,地委委员9人;主要县级25人,一般县级113人,县委委员108人(其中候补委员27人);主要区(科)级101人,一般区(科)级169人,股级299人。1957年,干部管理由过去大批迅速提升干部职务,转变为稳定干部职务,提高干部工作能力。6月—8月,全区先后两次在专、县机关抽调干部2331人,派往区、乡基层单位工作,其中县级51人,区(科)级935人,一般干部1292人。各行政部门干部由3705人减少到3137人,精简人员13.5%,在干部中树立服从工作需要“能升能降”新风气。1958年,全区各级党委采取种试验田、实行劳动日、机关办工厂和农场等方法,组织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组织所有机关干部轮流参加炼钢炼铁劳动。1959年,全区提拔187名干部到领导岗位上,其中县级40人,区(科)级147人。省委从该区上调干部14人,其中地(厅)级1人,县级8人,区(科)级1人。
   1960年,全区共提拔干部1059人,其中,主要地(厅)级4人,一般地(厅)级6人,主要县级32人,一般县级85人,区(科)级925人。共调整干部401人,县级以上干部34人,区(科)级和一般干部367人。同时,从农民、工人和营业员中选拔脱产干部859人,以解决各条战线上干部缺额问题。上调干部38人,其中地级3人,县级19人,区级和一般干部16人。为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指示精神,至1961年,全区先后下放干部7307人到县、社、队担任实职或参加劳动,其中地(厅)级8人,县级90人,区(科)级545人,一般干部和社队干部6664人。1965年,全区提拔干部3160人,其中县委副书记4人,专署处长2人,县委正副部长16人,公社正副书记43人,县人委正副局长30人,生产大队干部893人,生产队干部2172人。年底,全区已有干部15373人。1968年,根据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等一系列指示,在1月—2月两个月时间,基本完成撤并机构及精简人员工作。专直单位由75个撤并为31个,精简60%;工作人员由1972人减少到1093人,精简978人,占45%。一大批干部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1980年,选拔和培养8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作为进入各县(市)和地直单位领导班子预备名单。吸收新干部2324人,其中,银行招干496人,社队经营管理干部170人,警察转干170人,民办教师转正530人,工分加补贴干部转正376人,部队复员干部改办转业480人,共大总校“社来社去”毕业生择优录用98人,社会闲散外来人员择优录用4人。1982年,对全区优秀中青年干部300余人进行一次较全面考察,提拔113名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担任公社管理会主任、地直单位副科长以上职务。1983年,为使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做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简称干部“四化”),对中青年干部贯彻执行“积极培养、大胆使用”方针,采取群众推荐、民意测验、组织考察办法,对地直部、委、办、局58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推荐的178名中青年干部进行考察,调整其中46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由174人减少为95人,平均年龄下降5.4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由53人(占原班子20.4%)增至58人(占新班子61.6%)。选拔8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部、委、办、局领导班子。该年底,全区有干部36781人,其中地(厅)级干部13人,县级干部298人。1984年,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对各县(市)委、政府班子进行调整,年龄初步形成梯形结构。调整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至45岁以下,具有大专文化程度63人,占42%。同时确定县(处)级后备干部221人,地(厅)级后备干部23人。将地管1900名区(科)级干部,下放给县(市)和地区主管部门管理,将地委管理的部分干部授权给地委组织部审批。1987年,全区各县(市)领导班子换届,新进领导班子31人,交流59人,占总人数42%,其中:地区下县(市)25人,县与县之间交流34人。换届后县委、政府班子平均年龄42.5岁,比上届下降2.1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4人,增加到42.4%。正、副县长60人,平均年龄42.5岁,比上届下降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8人,增加到24.1%。1988年,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将行署驻上海、厦门、南昌、海口4个市办事处(联络处)主任进行公开选拔和应聘,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良好反映。
   1990年,下发《关于加强县级以上企业干部管理的规定》,企业中层干部由组织部门管理,负责干部考察、培养和选拔,其任免由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对地、县(市)直单位宣传口干部划归宣传部管理。重新建立一支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下半年,地委组织部成立干部二科,负责管理全区科级干部,至年底,共审批科级干部470多人,其中,不予审批和备案42人。1992年,根据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对企业只管法人代表,把科级干部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企业,由企业自行选聘;对县(市)缩小管理范围,只管几个重点科级岗位;对地区正县级单位,由过去管理正科改为只管负责人事工作科室负责人,副县级单位只管副职。同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县级后备干部有300多人,在该年县(市)换届中,进入新班子成员全部从后备干部中选拔。1994年,对县(市)领导班子换届后1年的运行情况进行考察,共调整县级干部93人,其中,提拔46人,换岗47人。1995年,按照“妥善安置、平稳过渡、利于工作”的指导思想,抓好抚州市、临川县合并班子组建和干部配备,其成员除个别因工作需要从外地调入外,绝大多数在原抚州市、临川县党政班子中任职。开展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到12月中旬,全区204个乡(镇)领导班子调整到位。班子中党政正职35岁以下146人,占35%;妇女干部227人,平均每个乡(镇)至少有妇女干部1人,还有87名优秀党外干部走上领导岗位。1996年初,地委组成16个考察组,分3批对地直97个单位领导班子和后备人选进行考察,对其中72个班子进行调整,换岗交流117人,改任调研员或助理调研员47人,提拔63人。对地直11家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察和调整,其中换岗交流21人,免职解聘10人,退休8人,改任调研员6人,提拔17人。取消企业行政级格,实行动态管理。1997年,全区有国家行政干部76962人,其中妇女21185人。该年为县(市)换届年,对全区11个县(市)的279名县级班子成员和104名县级后备干部进行考察和调整。新进党政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25人,党外干部11人,妇女干部13人,在被提拔干部中有29名来自乡(镇)党委书记。新一届党政班子中,地级干部29人,县级干部716人,平均年龄为42.4岁。
   1998年,对地直66个推行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334名领导干部,采取实施“考学”、听取意见、反馈情况、公开结果4项新举措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有21个地直领导班子进行调整,29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被选拔任用,12名退出领导岗位。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进行大幅度精减,规定3万人口以上乡镇由上届设党委委员11人减为9人,乡、镇长由一正五副减为一正四副;1万~3万人乡镇,党委委员由9人减为7人,乡、镇长由一正四副减为一正三副;1万人以下乡镇,设党委委员7人,乡、镇长一正二副。按此规定,全区乡镇班子成员比上届减少356人,精减17.1%。1999年,地委将地委党校、地区科委、地区农办、地区供销社、地区招商引资中心副职和行署驻厦门办事处主任等6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临川、宜黄、乐安、南丰、东乡5个县(市)拿出3个正科级、21个副科级职位在县(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增强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开展竞争上岗和岗位转换工作,全区共有257个科级职位开展竞争上岗,445名科级干部进行交流轮岗。对全区185个企业的751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考核,调整72个企业92名班子成员。2000年撤地设市前,配合省委考察组,对第一届抚州市委、政府班子中考察对象有关问题进行核实。分别对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党内委员候选人资格进行严格考察。撤地设市后,对县区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分两批调整任免128名领导干部。11个县(市)党政班子正职中40岁左右18人,40岁以下4人,还有3人为研究生,年龄结构、文化素质都有较大改善。2002年,市委出台《关于改进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意见》,取消39家市属非工口企业的行政级格,将其中37家下放给市属企业主管部门管理,东乡红星企业集团和黎川德胜企业集团2家企业分别下放至其所在地党委管理。到2002年底,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改制,并获得恢复性增长。该年,采取解聘清退、鼓励自愿分流、提前退养、竞聘上岗等方式,率先在全省大面积分流乡镇富余人员。全市共分流富余人员1万多人,其中,乡镇干部4894人,中小学教师5755人,村组干部1613人,乡镇干部分流比例为36.7%。2004年,制定《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市委全委会表决实施细则》。市直有7个单位的72个职位开展竞争上岗,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2005年,临川、东乡、乐安等县区进行科级干部公开选拔,全市共选拔科级干部14人。2006年,在乡镇换届中,每个县区安排1个乡镇进行党政正职“一肩挑”试点,该工作在全省位于前列,形成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导向。同时在乡镇换届中,将全委会票决制向县区延伸,全市291名乡镇党政正职全部实行全委会票决。是年,为适应主攻工业的需要,在全市定向推选20名熟悉工业经济、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的副县级干部,重点选配到工业园区任职。2007年,干部任用初始提名采取党委党组(党委)推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差额提出干部任用初始人选,对3种推荐结果相一致的,就确定为考察对象,反之则不列入考察对象。同时,探索县级干部“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公推差选”、部门副职“公推比选”、机关中层干部“公推竞选”等4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机制。2010年,市委出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10项25条改革措施,出台《抚州市县级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暂行办法》,实行党政正职人选署名推荐、其他党政领导干部人选非定向推荐制度。党委(党组)决定干部任免全面实行票决制度,实现党委(党组)任免干部决定方式的重大改革。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形成规模,全市共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364名,其中,市委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12名,公推差选正县级领导干部3名,公推比选副县级领导干部11名;县区竞争性选拔科级领导干部338名,其中公开选拔137人。市直单位全面实行机关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制度,共竞争上岗42人,占新提任人员的61%。差额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全年市县两级共差额选拔领导干部412人,占新提任人数的28.6%。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形成链条,市委提拔任用的干部中,有52人来自基层一线,占新提任人员的48.1%;市县领导机关共向基层公开选调一般工作人员264名,其中市直机关36人。2011年县区换届工作中,紧紧抓住县区党政正职选配这一关键,在全省率先采取全程差额(差额酝酿、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的办法,选优配强县(区)党政正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厦门办事处
相关机构
抚州市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厦门
相关地名
南昌
相关地名
海口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临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