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94
颗粒名称: 二、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9
页码: 375-383
摘要: 发展党的组织和党员工作逐步公开。各级党组织适当加快发展党员速度,着重在互助合作组织中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贫农和下中农入党。全区党员发展到21337人,全区有控制地发展新党员525人,注意从贫下中农、老工人和先进积极分子中发展,建党工作重点放在做好预备党员考察教育和转正处理上。
关键词: 党务 组织工作

内容

发展党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党员不足1000人,大多数为南下干部。从1950年起,根据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精神,发展党的组织和党员工作逐步公开。至1952年,全区党员发展到4049人。1954年后,各级党组织适当加快发展党员速度,强调贯彻阶级路线,着重在互助合作组织中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贫农和下中农入党。至1956年,全区党员发展到21337人,建立党支部1079个,党总支334个。1957年,全区有控制地发展新党员525人,其中老苏区干部297人,知识分子35人,手工业社员66人,其他127人。1959年,贯彻“积极慎重”建党方针,在接收新党员时,注意从贫下中农、老工人和先进积极分子中发展,注意在党的力量薄弱和穷队中发展,同时继续在苏区老干部和妇女中发展。全年发展新党员5948人。
  1961年,建党工作重点放在做好预备党员考察教育和转正处理上。该年,全区到期预备党员5696人,办理转正手续4386人,占到期预备党员77%;延长预备期的803人,占14.1%;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507人,占8.9%。1965年,发展新党员1019人,全区党员增至40787人,其中男36282人,女4505人。建立党支部3084个,党总支43个,党委302个。
   “文化大革命”中,全区党的活动一度处于不正常状态,党员有较快发展。至1976年,全区共有党员90281人。
   1982年,全区有计划地发展新党员1190人。这批新党员大都是各条战线骨干,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工作者221人,妇女164人。1985年,贯彻中央组织部《关于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报告》精神,解决优秀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全区发展新党员4709人,知识分子2289人,占48.7%。1987年,全区发展新党员3380人,党员总数增至108965人,建立党支部6189个,党总支290个,党委312个,党组223个。1989年,按照“严格党员标准,确保发展党员质量”要求,新党员数量控制在党员总数2%以内,全区共发展党员2473人,其中,生产一线工人、农民1148人,占46.4%。
   1992年,发展党员工作做到“三个注重”:注重从生产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注重从党的力量薄弱的村委会发展党员;注重从优秀共青团员中发展党员。全区发展新党员3231人,其中,一线的工人、农民、服务人员1927人,专业技术人员460人,大、中专学生59人,35岁以下2160人。1995年—1997年,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16字方针,突出发展重点,尤其是多年未发展党员和无党员的车间班组和村民小组。全区共发展党员14724人,其中,生产一线1030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563人,35岁以下10625人。
   1999年—2000年,强化发展党员质量管理,根据“均衡发展,适度增长”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区共发展党员7878人,其中,生产一线的491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179人,35岁以下的5920人,女党员1800人。2000年底,全区党员总数达141771人(其中女党员18879人),有党支部7294个,党总支270个,党委410个,党组171个。2007年—2011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8338人,全市党员总数达167365人。
  党员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教育多采取党员大会、党支部会、党小组生活会及举办党员短期培训班或轮训班等形式,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事政策教育。1949年7月,抚州地委开办干部学校(简称地干校),各县(市)举办干部训练班,大量吸收和抽调新干部参加学习。1952年一1953年,地干校培训机关干部2161人,各县短期训练班培训乡村干部10616人。1955年—1956年,向上输送干部调训,全区送中央党校、中南等地各类学校学习干部73人,另外送省受训干部835人。1957年,通过支部过组织生活和党课教育制度,对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时事政策和党章教育。对于预备党员和少数后进党员,集中起来进行训练提高,全区共训练预备党员1158人,后进党员1500多人。1958年,为提高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对地委党校和9所县干校进行整顿。同时,在基层单位新办政治、文化和技术学校1923所。全年培训区、乡主要领导干部1673人。1959年,在全区党的基层组织中,开展以促进生产为中心的支部工作“三定五好”运动,训练支部骨干和党员10054人。
   1961年,各地通过各级党校、党训班、党课日等形式,对党员进行形势与任务、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党的群众路线和阶级斗争教育。全区训练党员15049人,占农村党员的71.5%。1963年,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党校、党训班对党员进行一次全面教育,训练党员24630人。1965年,通过抽调党员到各级党校学习、开办党员训练班、机关党员坚持“学习日”、农村党支部建立学习制度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年,各级党校共训练党员1885人,参加党员训练班学习1961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党员教育工作秩序被破坏。1968年5月,全区各级党校陆续恢复,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九大文件和毛主席著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员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轨,大多数党支部恢复“三会一课”(党的小组会、支部会、民主生活会和党课)制度。为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抽调大批干部进行轮训。1980年,地委党校轮训干部737人,县(市)委党校轮训干部6760人,送到省委党校学习92人、华中农学院学习3人。1982年,全区各级党组织以中共十二大会议精神和新党章为主要内容,举办轮训班,轮训党员90838人,占党员总数85.6%;训练党支部书记4930人,占支部书记总数91.3%。1983年,通过党校轮训班、单位举办短训班、上党课等形式,进行以学习《邓小平文选》和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全区轮训党员85788,占党员总数90.2%。1984年,全区进行以学习整党文件为主要内容,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作为实现干部队伍“四化”一项重要措施而摆上议事日程,地委组织部成立干部培训科。全区有2436名干部在各级党校、干校、大中专院校接受政治、文化和业务培训。1985年,立足“干部教育正规化”,地委党校试办两年制大专培训班,县(市)党校试办中专培训班,毕业后分别发给大、中专文凭。为适应经济改革新形势,农村党组织认真探索党员教育方法,部分乡(镇)办起党校。1987年,采取开放式、社会化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工作,地、县(市)13所党校,5所高等院校和7所中专学校都承担培训任务。粮食、商业、工交、财贸以及政法等业务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社会团体,也举办各种业余学校,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地培训经济建设所需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989年,对全区党员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地直机关党委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关于反对动乱重要讲话,使地直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没有参与上街游行、写大字报和外出串连。1990年,对广大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坚持分级负责、层层培训,对全区11万党员普遍进行培训。
   1992年—1993年,地区党员电教中心成立,12个县(市)、148个乡(镇)配齐电教设备,各县(市)有党员电化教室。1994年,农村、企业、机关等基层党组织开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地区和各县(市)还成立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编印培训教材,农村党员培训面达89%。1995年—1997年,党员教育主要围绕“提高3个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开展工作。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知识。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十五大文件。1997年,在全区通过社会公开考试,选调97名基层青年干部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北京中华商科学校脱产培训,学业结束后,全部到乡镇工作。
   1998年,制定《全区党员教育工作三年规划(1998—2000)》。开展以“从我做起,党员做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干部做全党的表率”为主题的争做表率活动。继续开展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2376期,参加学习96940人次,有59472人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3626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开展国有企业下岗党员培训工作,全区对215名党员进行转岗培训,对831名党员进行转业培训,有1780名下岗党员实现再就业。1999年,在全区11个县(市)和地直114个县级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在全区党员中开展解决邪教“法轮功”问题学习教育活动,对参与修炼邪教“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党员采取办班灌输、领导谈心、现身说法、亲友劝说、专家剖析、解决实际困难等多种帮教形式,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离、退休党员及下岗职工党员,基层党组织还派员上门帮教。对外出打工党员则寄送学习材料,要求他们自学。全区157名修炼邪教“法轮功”党员,经过学习和帮教,全部脱离“法轮功”组织,并带动其他修炼者实现转化。2000年,重点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采用专题学习班集中学习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全区掀起学习教育热潮。该年,全市电教机构发展到168个,电教人员3905人,电教硬件建设逐步由录放机向VCD,模拟摄像机向数字摄像机过渡。制作党员电教专题片283部,播放1327场,观看人数78万人次,党员受教育面达95%以上。2001年,金溪、东乡两县共派出218名科级以下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训干”。2002年,该做法在全市推广,全市共选派609名科级以下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谋职锻炼,并选送29名县、科级干部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为期2个~3个月的挂职锻炼。每年选派若干干部到招商引资企业、信访部门、乡镇和小康示范村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2003年,在县级领导班子中开展“抓好‘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的先进班子”创建活动,在乡镇领导班子中积极开展以“亲民、为民、富民”为主题的好班子好干部创评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抓落实的能力。2004年,先后邀请全国、省、市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到抚州举办“双休日”新知识讲座,累计1600余名干部参加学习。2007年,制定下发《抚州市“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浙江绍兴市委党校正式挂牌建立了抚州第一个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09年,下发《抚州市2009年—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实施意见》;建立全市干部培训管理系统,组建涵盖2005年以后干部培训情况的干部培训数据库。实施“三个一千”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程,即从2009年开始,在市、县、乡三级,用3年时间,选派1000名左右的市、县(区)直机关年轻干部到乡镇、村挂职锻炼,选拔1000名左右的乡镇机关年轻干部到市、县(区)直单位学习锻炼,选派1000名左右的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2011年,开展基层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培训工作,先后安排100名县(区)机关、乡镇(街道)工作的年轻干部到市直单位挂职或跟班学习;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工业园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信访部门挂职;安排60名市、县机关干部到乡镇(街道)、行政村挂职锻炼。
   干部管理 1949年—1950年,全区干部管理重点是抓审查、教育、提拔干部,建立和充实各级各部门领导机构。考察干部时突出“德、才、资”三个方面条件。至1951年,全区有干部5293人,其中地(厅)级8人,县级74人,区(科)级350人,一般干部4861人。1953年,依照“德才兼备”标准,全区提拔县级干部162人,区级干部965人。1956年,全区提拔主要地(厅)级1人,一般地(厅)级7人,地委委员9人;主要县级25人,一般县级113人,县委委员108人(其中候补委员27人);主要区(科)级101人,一般区(科)级169人,股级299人。1957年,干部管理由过去大批迅速提升干部职务,转变为稳定干部职务,提高干部工作能力。6月—8月,全区先后两次在专、县机关抽调干部2331人,派往区、乡基层单位工作,其中县级51人,区(科)级935人,一般干部1292人。各行政部门干部由3705人减少到3137人,精简人员13.5%,在干部中树立服从工作需要“能升能降”新风气。1958年,全区各级党委采取种试验田、实行劳动日、机关办工厂和农场等方法,组织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组织所有机关干部轮流参加炼钢炼铁劳动。1959年,全区提拔187名干部到领导岗位上,其中县级40人,区(科)级147人。省委从该区上调干部14人,其中地(厅)级1人,县级8人,区(科)级1人。
   1960年,全区共提拔干部1059人,其中,主要地(厅)级4人,一般地(厅)级6人,主要县级32人,一般县级85人,区(科)级925人。共调整干部401人,县级以上干部34人,区(科)级和一般干部367人。同时,从农民、工人和营业员中选拔脱产干部859人,以解决各条战线上干部缺额问题。上调干部38人,其中地级3人,县级19人,区级和一般干部16人。为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指示精神,至1961年,全区先后下放干部7307人到县、社、队担任实职或参加劳动,其中地(厅)级8人,县级90人,区(科)级545人,一般干部和社队干部6664人。1965年,全区提拔干部3160人,其中县委副书记4人,专署处长2人,县委正副部长16人,公社正副书记43人,县人委正副局长30人,生产大队干部893人,生产队干部2172人。年底,全区已有干部15373人。1968年,根据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等一系列指示,在1月—2月两个月时间,基本完成撤并机构及精简人员工作。专直单位由75个撤并为31个,精简60%;工作人员由1972人减少到1093人,精简978人,占45%。一大批干部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1980年,选拔和培养8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作为进入各县(市)和地直单位领导班子预备名单。吸收新干部2324人,其中,银行招干496人,社队经营管理干部170人,警察转干170人,民办教师转正530人,工分加补贴干部转正376人,部队复员干部改办转业480人,共大总校“社来社去”毕业生择优录用98人,社会闲散外来人员择优录用4人。1982年,对全区优秀中青年干部300余人进行一次较全面考察,提拔113名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担任公社管理会主任、地直单位副科长以上职务。1983年,为使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做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简称干部“四化”),对中青年干部贯彻执行“积极培养、大胆使用”方针,采取群众推荐、民意测验、组织考察办法,对地直部、委、办、局58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推荐的178名中青年干部进行考察,调整其中46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由174人减少为95人,平均年龄下降5.4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由53人(占原班子20.4%)增至58人(占新班子61.6%)。选拔8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部、委、办、局领导班子。该年底,全区有干部36781人,其中地(厅)级干部13人,县级干部298人。1984年,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对各县(市)委、政府班子进行调整,年龄初步形成梯形结构。调整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至45岁以下,具有大专文化程度63人,占42%。同时确定县(处)级后备干部221人,地(厅)级后备干部23人。将地管1900名区(科)级干部,下放给县(市)和地区主管部门管理,将地委管理的部分干部授权给地委组织部审批。1987年,全区各县(市)领导班子换届,新进领导班子31人,交流59人,占总人数42%,其中:地区下县(市)25人,县与县之间交流34人。换届后县委、政府班子平均年龄42.5岁,比上届下降2.1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4人,增加到42.4%。正、副县长60人,平均年龄42.5岁,比上届下降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8人,增加到24.1%。1988年,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将行署驻上海、厦门、南昌、海口4个市办事处(联络处)主任进行公开选拔和应聘,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良好反映。
   1990年,下发《关于加强县级以上企业干部管理的规定》,企业中层干部由组织部门管理,负责干部考察、培养和选拔,其任免由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对地、县(市)直单位宣传口干部划归宣传部管理。重新建立一支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下半年,地委组织部成立干部二科,负责管理全区科级干部,至年底,共审批科级干部470多人,其中,不予审批和备案42人。1992年,根据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对企业只管法人代表,把科级干部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企业,由企业自行选聘;对县(市)缩小管理范围,只管几个重点科级岗位;对地区正县级单位,由过去管理正科改为只管负责人事工作科室负责人,副县级单位只管副职。同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县级后备干部有300多人,在该年县(市)换届中,进入新班子成员全部从后备干部中选拔。1994年,对县(市)领导班子换届后1年的运行情况进行考察,共调整县级干部93人,其中,提拔46人,换岗47人。1995年,按照“妥善安置、平稳过渡、利于工作”的指导思想,抓好抚州市、临川县合并班子组建和干部配备,其成员除个别因工作需要从外地调入外,绝大多数在原抚州市、临川县党政班子中任职。开展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到12月中旬,全区204个乡(镇)领导班子调整到位。班子中党政正职35岁以下146人,占35%;妇女干部227人,平均每个乡(镇)至少有妇女干部1人,还有87名优秀党外干部走上领导岗位。1996年初,地委组成16个考察组,分3批对地直97个单位领导班子和后备人选进行考察,对其中72个班子进行调整,换岗交流117人,改任调研员或助理调研员47人,提拔63人。对地直11家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察和调整,其中换岗交流21人,免职解聘10人,退休8人,改任调研员6人,提拔17人。取消企业行政级格,实行动态管理。1997年,全区有国家行政干部76962人,其中妇女21185人。该年为县(市)换届年,对全区11个县(市)的279名县级班子成员和104名县级后备干部进行考察和调整。新进党政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25人,党外干部11人,妇女干部13人,在被提拔干部中有29名来自乡(镇)党委书记。新一届党政班子中,地级干部29人,县级干部716人,平均年龄为42.4岁。
   1998年,对地直66个推行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334名领导干部,采取实施“考学”、听取意见、反馈情况、公开结果4项新举措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有21个地直领导班子进行调整,29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被选拔任用,12名退出领导岗位。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进行大幅度精减,规定3万人口以上乡镇由上届设党委委员11人减为9人,乡、镇长由一正五副减为一正四副;1万~3万人乡镇,党委委员由9人减为7人,乡、镇长由一正四副减为一正三副;1万人以下乡镇,设党委委员7人,乡、镇长一正二副。按此规定,全区乡镇班子成员比上届减少356人,精减17.1%。1999年,地委将地委党校、地区科委、地区农办、地区供销社、地区招商引资中心副职和行署驻厦门办事处主任等6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临川、宜黄、乐安、南丰、东乡5个县(市)拿出3个正科级、21个副科级职位在县(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增强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开展竞争上岗和岗位转换工作,全区共有257个科级职位开展竞争上岗,445名科级干部进行交流轮岗。对全区185个企业的751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考核,调整72个企业92名班子成员。2000年撤地设市前,配合省委考察组,对第一届抚州市委、政府班子中考察对象有关问题进行核实。分别对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党内委员候选人资格进行严格考察。撤地设市后,对县区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分两批调整任免128名领导干部。11个县(市)党政班子正职中40岁左右18人,40岁以下4人,还有3人为研究生,年龄结构、文化素质都有较大改善。2002年,市委出台《关于改进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意见》,取消39家市属非工口企业的行政级格,将其中37家下放给市属企业主管部门管理,东乡红星企业集团和黎川德胜企业集团2家企业分别下放至其所在地党委管理。到2002年底,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改制,并获得恢复性增长。该年,采取解聘清退、鼓励自愿分流、提前退养、竞聘上岗等方式,率先在全省大面积分流乡镇富余人员。全市共分流富余人员1万多人,其中,乡镇干部4894人,中小学教师5755人,村组干部1613人,乡镇干部分流比例为36.7%。2004年,制定《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市委全委会表决实施细则》。市直有7个单位的72个职位开展竞争上岗,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2005年,临川、东乡、乐安等县区进行科级干部公开选拔,全市共选拔科级干部14人。2006年,在乡镇换届中,每个县区安排1个乡镇进行党政正职“一肩挑”试点,该工作在全省位于前列,形成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导向。同时在乡镇换届中,将全委会票决制向县区延伸,全市291名乡镇党政正职全部实行全委会票决。是年,为适应主攻工业的需要,在全市定向推选20名熟悉工业经济、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的副县级干部,重点选配到工业园区任职。2007年,干部任用初始提名采取党委党组(党委)推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差额提出干部任用初始人选,对3种推荐结果相一致的,就确定为考察对象,反之则不列入考察对象。同时,探索县级干部“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公推差选”、部门副职“公推比选”、机关中层干部“公推竞选”等4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机制。2010年,市委出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10项25条改革措施,出台《抚州市县级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暂行办法》,实行党政正职人选署名推荐、其他党政领导干部人选非定向推荐制度。党委(党组)决定干部任免全面实行票决制度,实现党委(党组)任免干部决定方式的重大改革。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形成规模,全市共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364名,其中,市委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12名,公推差选正县级领导干部3名,公推比选副县级领导干部11名;县区竞争性选拔科级领导干部338名,其中公开选拔137人。市直单位全面实行机关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制度,共竞争上岗42人,占新提任人员的61%。差额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全年市县两级共差额选拔领导干部412人,占新提任人数的28.6%。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形成链条,市委提拔任用的干部中,有52人来自基层一线,占新提任人员的48.1%;市县领导机关共向基层公开选调一般工作人员264名,其中市直机关36人。2011年县区换届工作中,紧紧抓住县区党政正职选配这一关键,在全省率先采取全程差额(差额酝酿、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的办法,选优配强县(区)党政正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干部监督工作 1954年,地委成立审干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8月,全区审干工作开始,专直机关分两批进行,县(市)在临川、南城、南丰、黎川4个县和抚州市铺开。1955年,全区开展肃反斗争,审干工作暂停。1958年,审干中列为审查对象的干部4976人,作出结论4172人。
   1961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审干复查工作,复查对象为各级领导骨干,查清1714人政治历史问题,占复查对象总数的94%。1965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对一部分干部的政治历史、出身成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问题进行审查。
   1976年,审干工作重点转移到落实政策,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至1980年,全区为1201名干部落实政策,178名干部解决党籍遗留问题,均占应完成任务的98%。
   1982年,“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的复查平反工作基本结束,因所谓政治历史问题受审查1395人,全部作复查结论:因所谓“三反”问题受审查435人,除1人有其他问题牵连外,其余都公开平反,恢复名誉;被错误开除公职233人,全部收回,作妥善安排。并复查部分“文化大革命”前案件,有263人得到妥善处理。1983年,对需要复查的历史案件727件,复查处理580件。1984年,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对50年代在审干、肃反运动中留下的历史老案726件,复查处理718件。1985年,恢复和提高一批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其中恢复县级待遇12人、副地级待遇25人。1987年,审理“文化大革命”前历史案件24件。1988年—1989年,进行清查“三种人”工作。
   1990年后,干部审查工作由落实政策转移到从政治上审查干部,为正确使用干部把好关。政治审查把是否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组织决议,在历次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情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和1989年政治风波中的态度,其交往密切的直系亲属的政治情况等作为主要内容。
   2002年,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力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具体表现制定28条认定标准,规定8个方面的调整措施。2001年—2002年,全市共有9名县级干部、349名科级干部被认定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其中,78人被诫勉,38人被组织劝辞,18人被责令辞职,26人被降职,198人改任非领导职务。2002年10月的调查问卷显示,抚州市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情况好和较好的比例达到96.7%,精神状态好和较好的占97.4%。下发《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行为。2004年,开展“转变作风年”活动,在市、县、乡三级党政班子中开展“1+1”帮扶活动,在县区部门和乡镇站所开展“双评双促”活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2005年,市县两级聘请106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干部监督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2006年,为有效保证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先后制定下发《抚州市组工干部在换届工作中的九条纪律规定》《关于进一步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的通知》等文件。2007年,在黎川县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调研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首次集中实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全面掌握市管领导干部9个方面有关情况。2008年,建立“12380”电话举报、信访举报、网上举报等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从2009年开始,全面开展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2010年,深入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4项监督制度的学习贯彻。
   知识分子(人才)工作1980年,成立地区科技干部管理局,对全区15145名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帮助76名学非所用的科技干部做到归口使用,解决685名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夫妻分居问题,为129名科技干部评定技术职称,并把一批业务精通、表现较好的科技人员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1982年,全区共组织139个工作组分赴各行各业检查知识分子工作情况,总结全区知识分子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地委作出高级知识分子生病住院可住五号干部病房的决定,并拨款62万元为地区医院添置医疗设备;清理50人档案材料,归还“文化大革命”中没收的一户私房;从高、中级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51人,定为建党发展对象150人;提拔科技人员担任县级领导职务13人,区(科)级领导职务55人,进入区(科)级以下领导班子86人;专业归队10人,评定中级职称39人;调整中级以上科技人员住房239户;解决67对科技人员夫妻分居问题;安排科技人员子女就业30人;“农转非”14户。1983年—1985年,全区发展知识分子党员连年增加,由403人增至2289人。1986年,成立地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知识分子工作逐步转到正常性工作上。1987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基本结束,全区共完成历史遗留任务1541件,其中复查平反冤假错案申诉187件,清退“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财物713件,补偿款126498.51元,清退“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私房103户,补发211人“文化大革命”中错停、减发工资143180.28元,解决因冤假错案影响“农转非”136户、300人。该年6月,地委召开全区优秀知识分子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知识分子129人,知识分子工作先进个人42人,先进集体40个。1988年—1989年,先后选拔两批地管拔尖人才共20人,各县(市)也开展拔尖人才选拔工作。
   1990年,加强拔尖人才管理,建立有业绩档案、年度考核、例会、走访联系、体检、滚动式目标管理,嘉奖激励等的管理制度。地区筹措资金30万元,设立“科技人才”基金会,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1992年,完成第三批地管拔尖人才的选拔、评审工作,使地管拔尖人才增至30人,县(市)管拔尖人才增至58人,提高拔尖人才技术津贴。1994年,把加强优秀专家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全区组织部门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至该年底,全区已有获国务院技术津贴26人,省政府技术津贴11人,地管拔尖人才48人,县(市)拔尖人才84人。1995年,下发《抚州地区科技人才基金奖励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知识分子管理工作。1996年,提出全区今后知识分子工作转到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重点抓好地管拔尖人才、农村科技人员和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三个轮子一起转”的知识分子工作新格局,并举办首届地区中青年专家、拔尖人才理论培训班。该年底,重奖19名在全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1997年,制定《抚州地区优秀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全区组织部门管理的乡土人才336人,其中地管优秀乡土人才30人,并有5人获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委、省人事厅命名表彰的首批“江西省优秀种养能手”称号,占表彰总数16人的1/3。是年,反映全区优秀乡土人才业绩的电视专题片在省电视台播放,引起较大反响。1998年,地、县(市)、乡(镇)管理的乡土人才1607人。1999年,举办首期乡土人才培训班,各县(市)也分别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346期,培训乡土人才8000人。为发挥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组织乡土人才广泛开展帮扶活动,全区2853名乡土人才,帮扶9005户贫困户,帮扶资金156.7万元,并按单位和专业组成工业、农业、卫生、教育、文化艺术与理论研究5个科技咨询服务团。2000年,下发《关于开展选拔培养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工作的通知》,全区首批7人被批准为跨世纪优秀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乡土人才管理基本完成地、县、乡三级管理网络建设。该年底,全区205个乡镇中有197个乡镇建立乡土人才队伍,177个乡镇制定乡土人才管理办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
   2001年,确定48名市首批拔尖人才,乐安、金溪、黎川、南城、临川等县区对拔尖人才实行任期制管理。2002年,制定下发《抚州市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建立抚州籍在外人才和市重点管理的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数据库。2003年,建立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例会制度,拟定、修改《抚州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抚州市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面向全省公开招录93名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对乡土人才实施动态管理,先后组建46个乡土人才联谊会、乡土人才协会,实现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转变。2004年,对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管理,改终身制为任期制,规定任期届满后,业绩突出的,可重新申报,当选后继续享受特殊津贴待遇。开展网上登记招聘服务,有60家(次)单位在网上登记招聘;举办人才招聘会6次,参加招聘单位110家,提供就业职位3400多个,实际招聘人员1360人。实行柔性引才,面向国外,共完成4项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项目,10多名外国专家到抚州解决工业和农业方面的技术难题。2005年,面向国内,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71名,建立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入库人员共4509人。结合“全民创业、富民兴市”,深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帮带创业”活动,建立上千个全民创业“孵化”器,14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结对带动5000多户群众共同创业。2006年,改革完善市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在全市开展评选“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拔尖人才)”,侧重在一线工作,技术水平领先、知名度较高、影响较大的工业、教育、医疗卫生及农村实用人才中的优秀人才,在全省率先将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纳入评选范围。下发《抚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首次开展“抚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抚州市技术能手)”的评选工作。继续实施“千名优秀实用人才帮带创业工程”,采取直接入股、资金投入、技术扶持、项目推动、跟班经营、母子孵化等途径,探索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抚州市关于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材料,刊发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供中央领导参阅。2008年,策应赶超发展需要,大力实施招商引智工程和“候鸟工程”,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5000多名,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1000多名到抚州讲学或工作,其中两院院士4人。组织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等培训计划,为300多名非公企业高技能人员评定职称,为近200名职业指导师、保洁员等开展职业技术鉴定。探索实行党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建设、统一协调、统一考核和按部门工作职能分头抓好实施、按人才工作职责分头抓好督办的“六统两分”工作模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2009年,策应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依托驻外办事机构,以同乡会、联谊会等形式,建立5个抚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站,修编完成总人数500多人的全市抚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库,引导在外高层次人才为抚州赶超发展献计出力。2010年,编制完成《抚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此后10年抚州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采取特聘的方式引进2名“两院”院士及40多名各类拔尖专家、博士。2011年,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联姻,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柔性引进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到抚州讲学或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发现评价机制,扩大企业认定高技能人才工作试点范围,把大中专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养对象,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为300多名非公企业专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破格评定职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技能人才3.49万人次。“全龙面包烘焙技能工作室”成为全省首批5个江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徐全龙等9位高技能人才荣获“江西省首席技师”称号。
   老干部工作1979年,地委组织部设立老干部科,负责调查掌握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情况,审批安置老弱病残的离休干部。随着老干部人数逐年增多,工作量加大,1985年2月,地区老干部局正式成立,同时撤销组织部老干部科。1986年11月,总投资65万元的地区老干部活动室正式开放。1987年,老干部活动领导小组成立。该年,举办元宵灯会,数百名老干部参加。1988年,地区老同志大学开学。随后,各县(市)相继办起老同志大学。大学学制1年—2年,办有书法、绘画、摄影、音乐、戏剧、文史、气功、保健、花卉种养、家用电器等专业,学员以离、退休干部为主。至1997年,入校学员8000多人次,毕(结)业学员4000多人(次)。1989年,地区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1992年改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至1997年,全区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719个,有3143名老干部参加,帮教失足青年、后进学生41000多人次。
   1991年6月,地区老干部艺术团参加全区文艺调演活动,表演歌曲、小品、相声、乐器、京剧等节目。10月,举办老干部功绩展览,展出全区老红军、老干部照片、奖章和其他实物143件,吸引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3万余人前去参观。1993年,全区有老干部81人创办经济实体,164人从事种养业和承包荒山开发。1995年,地区老干部局举办“发扬抗洪精神,为振兴抚州经济献计献策”征文比赛活动,收到老干部应征文章40多篇。1996年7月,对全区离、退休老干部参观游览公园、纪念馆,乘坐公交车和上收费公厕予以免费。8月,地委、行署邀请部分离退休干部参加“献良策”座谈会。10月,举办全区老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知识竞赛活动,48名老同志参加比赛。1998年免费优惠对象调整为地直单位和临川市离休干部,年满70周岁、享受副县级以上待遇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退休干部。是年,全区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78个,培训党支部书记94人次。有老干部316人创办经济实体,1090人从事种养业,257人撰写回忆录。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举办全区老干部歌颂“伟大的祖国”演唱会和征文比赛活动。地区老干部集邮协会和老干部活动室联合举办集邮书画展览。2000年,全区有离休干部1475人(含地级52人,县级717人),退休干部10762人(含地级5人,县级1301人)。全区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增为1396人,参加的老干部增为6230人。地委、行署组织部分老干部赴临川、广昌、东乡、崇仁、乐安、南城、资溪、金溪等县(市)参观考察,为发展全区经济献计献策。2001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后,对全市范围内开展离休干部“两费”拖欠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研究制定出破解难题的具体意见。2002年8月,市本级离休干部“两费”“三个机制”全部运行到位。各县(区)于同年11月底之前相继建立并开始运行离休干部“三个机制”。自此,全市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医药费彻底告别拖欠的历史。2006年2月,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着手抓好全市国有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截至11月,全市所有企业离休干部全部安置到主管部门或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其中,78.9%的离休干部被主管部门接收管理,档案全部移交;21.1%的离休干部被安置到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企业离休干部党员普遍编入党的组织,全市新成立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党支部5个、党小组11个。所有企业离休干部和遗属各项经费的落实有了根本保障,以往拖欠的企业离休干部的公用经费、电话费等相关费用及遗属的生活补助费得到全面清理。自2007年度起,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分别安排特困离休干部解困资金10万和5万元。2007年2月,市委、市政府在2003年解决无固定收入的老红军遗孀按退休干部待遇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的基础上,为无固定收入的抗战离休干部遗孀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所需费用由市财政承担。2009年—2011年,市委、市政府接连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和庆祝建党90周年走访慰问市直离休干部和担任过地级领导实职的退休干部的活动,市党政领导带队深入老同志家中走访慰问。至2011年12月,全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总数437个,比2000年的103个翻了两番多。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央党校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