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党务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200004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党务工作
分类号: D630
页数: 36
页码: 366-401
摘要: 一、宣传工作,二、组织工作:发展党员,四、统战工作:私营工商业改造和落实政, 五、政法工作:组织、协调抓好社会治安,六、党校工作:教学、科研,七、党史工作:资料征集,八、信访工作,九、农村工作,十、政研工作:调查研究。
关键词: 抚州 党务工作

内容

一、宣传工作 时事政策宣传 解放初期,在全区组织开展新中国成立伟大意义和剿匪反霸、巩固新生政权等宣传。1950年春,结合反霸斗争,在全区进行减租减息政策宣传,抽调部分干部到专区干部学校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有关土改政策。是年冬至次年春,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全区组织宣传队员4119人,共散发宣传品1110种,194225件,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进行谴责,宣传志愿军奋勇杀敌英雄事迹。
   1951年至1952年,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宣传,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动员犯罪分子坦白认罪。1953年,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通过群众会、妇女会、家婆会等多种形式,批判封建婚姻制度。是年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宣传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重大意义。同时,进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宣传。1955年10月,全区开展农业合作化宣传月活动,共组织约12万人的宣传队伍,深入田头、村庄,动员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按照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传要点》,组织一批报告员到工厂、农村向群众作报告,着重宣传中共八大伟大历史意义。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宣传。1958年,开展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宣传。宣传中出现明显“左”倾偏向,主要表现为:片面地认为共产主义很快即可实现,因而急于宣传向共产主义过渡;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主观能动作用,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政治挂帅插红旗,大破大立放‘卫星’”等口号,从而助长共产风、高指标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和浮夸风“五风”的泛滥。1959年,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宣传。1960年,继续开展人民公社优越性宣传。
   1961年,宣传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动员全区人民战胜暂时困难。宣传《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并对1958年至1961年宣传工作进行总结,认为4年中出现“左”倾错误,应认真吸取经验教训。1963年,开展学雷锋、王杰、南京路上好八连宣传。1964年,在城市开展新“五反”和在农村开展“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宣传。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思想影响,宣传中再次出现“左”倾偏向。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发动,在全区进行“破四旧,立四新”(破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宣传。随后开展对“三家村”黑帮进行批判的宣传。10月后,宣传“三忠于”(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无限”(对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男女老幼跳“忠”字舞,挂“忠”字牌,唱毛主席语录歌,背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用红漆书写“三忠于”“四无限”、毛主席语录巨幅宣传标语,遍布全区城乡。1967年2月,各级党委宣传部被造反派夺权,宣传工作被迫停止。1968年,专区革委会宣传组取代宣传部工作。至1970年,着重开展国民经济计划纲要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方针的宣传。1971年—1972年,专区宣传组要求各县成立县、公社、大队三级宣传队,批判林彪反党集团《571工程纪要》。1974年,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宣传。不久,进行“批林批孔”宣传。1975年9月,全区掀起学大寨,赶昔阳,建设大寨县的宣传热潮。该年冬,进行批邓(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宣传。
   1976年10月后,全区开展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罪行的宣传。1977年,对开展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进行宣传,宣传中共十一大文件精神,宣传“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提出“学大寨、赶大寨,决战两年建成大寨县”等口号,宣传工作中“左”倾偏向仍很严重。11月,恢复地委宣传部。1978年,组织全区干部群众,联系本部门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学习和讨论。地区举办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读书班6期,地、县(市)两级党校轮训干部18900人。1979年,在全区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部门分5个专题编写辅导材料印发全区,通过办学习班、有线广播和报纸,广泛组织宣传学习,帮助干部群众从思想上拨乱反正。
   1980年—1981年,重点宣传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宣传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正确认识毛泽东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伟大意义。1982年,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治理“脏、乱、差”为中心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民主与法制宣传。1984年,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传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举办8次经济形势报告会,听众近万人。1985年5月,宣传《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农村着重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改革》。9月,在全区开展理想纪律教育和争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职工的宣传。组织收听当代“牧马人”曲啸《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录音讲话,听取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报告团报告,还组织舍己救人的南城县民兵营长朱应生事迹报告团、全省“三八”红旗手管春花等人“四有”报告团,赴全区巡回演讲47场(次),听众达5万余人。1987年11月至1988年,宣传中共十三大会议精神,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9年,北京发生反革命动乱,全区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宣传。同时,对近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是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地委宣传部与省人民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江西40年抚州地区卷》一书,对抚州地区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进行综合性宣传。1990年,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全区抽调干部8543人组成工作组分赴各县(市),利用板报、幻灯、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采用座谈会、交流会、问卷调查、入户宣讲、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方式,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共编印宣讲材料10万余份,培训骨干15130人,受教育面达90%以上。
   1991年,大力宣传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同时,在全区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地、县(市)共抽调干部4598人,组成898个工作组,分赴全区666个村委会,在村民小组中共宣讲5000多次,出宣传栏、板报13791期,编播稿件2万多篇。在企业,开展基础理论教育,全区共培训师资1556人,有12316名固定职工和29218名合同制职工参加系统学习,占职工总人数75%。1992年,全区组织8800余人的宣传队伍,下到基层宣传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共举办报告会290场,听众达3万人次。1994年—1995年,突出宣传“立足农业、主攻工业”发展战略,以发展“三高”农业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农民增收、“公司+农户”经营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等10个方面内容宣传;以加速形成工业主导地位宣传,突出提高效益、搞好国有企业、高速高效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方面宣传。1996年,为积极实施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1133工程”,在全区力创省、地级文明集镇、文明乡镇企业、文明村、文明家庭399个。1997年,宣传工作突出三个方面:开展庆祝香港回归宣传,包括理论研讨、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知识竞赛、电影展映等14项活动内容;开展开好全区三级干部大会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全区十强企业、百名优秀厂长(经理)、十强乡镇、百个文明新村和一线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对地委、行署重大改革决策和举措开展宣传,包括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结构、主攻工业特别是发展乡镇工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招商引资等。1998年,组织开展“改革开放20周年成就图片展览”宣传活动,全区60多块展板在临川市展出8天,观展人数万余人。6月—7月,集中力量开展抗洪抢险宣传,全区在省级报刊、电台用稿330篇,还组织“情系灾区,重建家园”赈灾义演10余场,观众达38万人次。1999年,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成就图片展览”宣传活动,70多个地直单位,140多块图板参展,观展人数2万余人次,并选出100余幅图片赴省参展。组织“万人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揭批“法轮功”宣传教育活动。2000年,围绕撤地设市进行宣传,组织万人游行庆典活动,宣传“创文化名城、建经济强市”发展战略。在《香港商报》《江西日报》开辟专版宣传抚州经济、历史文化及名人。同时,开展经济战线学习劳模杨灿龙、公安战线学习英模石建国宣传活动。开展县(市)“三讲”(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宣传教育活动。2001年,组织全市干部群众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3月,抚州市召开“创文化名城”研讨会,省内外70多名领导、专家、学者及中央、省、市新闻单位参会。会上,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等专家学者就抚州文化名城如何定位、文化名城的基本内容、如何选择突破口、创文化名城中的政府行为等问题作针对性较强的专题发言,研讨会共收到讲话稿及论文45篇,均汇编成册并在全市发行。
   2002年,在全市开展“塑造江西人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突出打造抚州人团结协调、求新思变、开明开放、善谋实干、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的新形象,推出一批新形象典型,有5人获得全省“新形象楷模”荣誉称号。加强新闻媒体的管理,建立新闻评阅制度,坚持新闻例会制度,全年召开例会18次。对市级媒体的栏目和专题改革进行指导,将临川区委机关报《临川晚报》整体上划。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意见》,举办首届抚州市大型春节文艺晚会。
   2003年,在全市开展“弘扬井冈山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省率先开展声势浩大的建设“信用抚州”活动。突出信用抚州建设,重点抓窗口服务行业的公开承诺,组织信用测评,开展诚信创评,树立一批诚信企业、信用示范窗口、信用乡镇、诚信市民、诚信员工的典型。成立抚州市“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文艺作品生产。在全市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三贴近”创新奖评选活动。黎川县一中实施的“3+1”德育模式荣获江西省思想道德建设“三贴近”工作十佳创新奖,并被中宣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编入《公民道德教育与实践100例》,向全国推广。
   2004年,在全市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兴我美好江西”主题教育活动。抽调1万余名干部组成1800多个宣讲团深入农村宣讲中央精神。积极推进文化产业改革,成立市文化产业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文化产业改革方案。组织编撰出版发行“临川文化系列丛书”。在市城区开始筹建抚州12位历史名人雕像。制定下发《抚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命名15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有5个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召开纪念陆象山逝世811周年暨国际陆学研讨会。
   2005年,在全市开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战役。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战役,对城市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进行高密度宣传。着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围绕“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抚州”这一主题,组织开展市容市貌整治活动、系列文明养成教育活动、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组织145个市文明委成员单位、市目标考评单位和部分省、市级文明单位对全市78个村镇开展帮建活动。在全省首创成立抚州市新经济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论坛的管理意见》,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论坛的管理。出台《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市直宣传口联席会议制度》《新闻会稿制度》《市直大中专院校(中学)书记校长联席会议制度》等10项制度,使宣传思想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轨道。
   2006年,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主题教育活动。9月,隆重举行汤显祖逝世39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和国内高校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就汤显祖的艺术成就及如何促成汤学进一步发展等进行深入探讨。2007年,在全市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共开展四大系列26项活动。组织中共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到各县(区)开展集中宣讲。成立市重大重要新闻报道组,加大大稿重稿的新闻采写力度。中央和省直新闻媒体20余名记者到抚州市集中采访。分别举办市中心城区文化生态名城建设高峰论坛、市中心城区文化生态名城建设专家座谈会,40多位省、市专家学者就抚州市中心城区的定位、风格、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充分论证。同年,对乐安县集中采访在讲台上故去的教师符爱起进行宣传。
   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大篇幅、多角度宣传报道抚州市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其中《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抚州倾力建设文化生态名城》的新闻,是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市中心工作首次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开展“抓项目、促发展”“抚州市创业先锋”“抗冰救灾”“首届十大优秀母亲”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的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在城区,组织开展以“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农村,深入开展以“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营造新环境、建设新文化”为主题的“文明帮建”活动。
   2009年,开展“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主题教育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上洋率省主要媒体和中央驻赣媒体领导到抚州考察调研,对抚州集中宣传报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江西日报》《中国江西新闻网》及《江西文明网》等中央、省级15家主流媒体对抚州实施项目建设加快赶超发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广昌县“大力实施‘六进农村’工程,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全覆盖”的创新做法在全省广泛推广。开展全国“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先进典型评选推荐活动,东乡县瑶圩乡党委书记胡林高荣获全省唯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称号,并受邀进京参加国庆60周年盛典。2010年开展“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主题教育活动。同年6月中下旬抚州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6月21日临川区唱凯堤出现决口,导致10多万人受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江西日报》以及凤凰卫视、美国CNN等境外、国外共100多家媒体派出近400名记者到抚州采访。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媒体刊发“6·21”抗洪救灾稿件1.2万余篇。《抚州日报》、抚州电视台和抚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市直各媒体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发布灾情报道。抚州新闻网建立新闻发布平台,设立抗洪救灾专题,将抗洪救灾最新进展在新闻网上第一时间进行发布。加强网上舆情的监控,迅速启动网上舆情监管应急机制,成立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小组,全天候监管网络舆情。及时编印抗洪抢险宣传画册《奇迹——抚州“6·21”抗洪抢险纪实》和《抚州宣传工作》(抗洪救灾专辑)。抗洪抢险宣传工作被评为全省宣传文化工作十大有影响的活动之一。10月,举办首届中国(抚州)汤显祖艺术节,临川版抚州采茶戏《牡丹亭》进行首演。上海昆剧团、河北邯郸平调落子剧团、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南昌大学赣剧艺术中心等4家艺术团到抚州市进行以汤显祖“临川四梦”剧目为主的展演。艺术节期间还组织国内知名汤学专家学者及国内主流媒体前往各县(区)开展采风活动,举行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美术展。12月,《〈临川四梦〉评注》(含《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临川四梦》简体横排艺术表现形式的空白。下发《关于成立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整合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3个部门的文化稽查队伍,成立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
   2011年,抚州市开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成立网络信息研究中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互联网舆情监控体系。全市党政系统建立新闻发言人队伍,加强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机制,注重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出台《抚州市文明单位管理办法》和《抚州市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办法》。表彰一批市级文明单位。培育推出的广昌县“六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典型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第2批重点报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1个典型之一(江西省唯一入选),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深入报道。广昌县检察院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视讯会议上受到了表彰。举办抚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打好3大战役、建设幸福抚州”文艺节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代会精神,营造浓厚的建设幸福抚州氛围,激发社会各界建设幸福抚州的热情。
   对外宣传 1982年,抚州部署对外对台宣传工作。1985年,地区外经、外贸部门分别编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利用外资合作洽谈项目》等对外宣传品,介绍抚州自然概况、悠久历史、资源优势、投资环境及优惠政策。1990年,《江西40年抚州地区卷》《抚州画册》出版,宣传抚州的专题电视片等对外宣传品20件制作完成并发行。
   1991年,在全省率先召开地区对外宣传研究会年会;承办第五届中国新闻纪录片电影展览周,共有80余部新闻纪录片在全区20多家影院上映,观众达20万人次;为在抚州举行的4省9地市横向经济联合第六次联席会、全区第2届商品交易会暨经济技术洽谈会、第2届南丰蜜桔节暨商品交易会等会议做好宣传服务;会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全区第一部新闻纪录电影片《抚州魂》,举办纪念晏殊诞辰1000周年暨二晏研究学术讨论会。1992年,广昌县利用盛产通心白莲优势举办首届白莲节,吸引省内外1500多人到广昌,新闻媒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1993年,拍摄电视片和编印画册《抚州名胜》,制作《抚州投资指南》和《项目书》,首次在《中国日报》英文版刊登介绍抚州基本情况的专版,参加电视系列片《变化中的中国》组稿工作。1997年,编辑出版新《抚州画册》,拍摄制作电视纪录片《五皇殿的女老板》,参加在美国举办的“江西电视展览周”活动,并获中国外宣电视片“金桥奖”。1998年,突出“临川文化”对外宣传,南丰傩舞班首次出国赴日本演出,临川市接待日本岐阜县穗积町教育访问团。乐安流坑村先后接待日本、中国香港等地8个团队120余人观光。其间,出版发行《千古流坑》《临川》大型画册,制作中国杰出青年农民之一朱新华事迹外宣片。2000年,为开发教育、文化旅游产业,拍摄一批电视专题片扩大对外宣传。开始通过互联网对外宣传。
   2001年9月,首次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厅举行临川文化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内容有:乐安县流坑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抚州市计划投资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王安石》、南丰举办国际蜜桔节。国内包括港、澳、台等40余家新闻单位的70多名记者到现场采访,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及人民网等媒体作即时报道。该年,组织南丰傩舞班赴日本参加国际文化交流。
   2002年,在香港《文汇报》推出抚州市招商引资一个专版,在厦门举行新闻发布会。制作市情电视片《千年古邑,绿色硅谷》,并配合江西电视台制作《投资江西》(抚州篇)。组织市民间艺术团体赴台湾进行巡回演出。
   2003年,配合南丰国际蜜桔节,制作两本抚州投资指南画册和一本招商集,拍摄市情片并译成英文,出版《抚州百事通》。2004年,全年召开新闻发布会6次。邀请《人民中国》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媒体对华南虎野生放养、华南虎特种邮票首发式、黎川县船形古宅、特有的洪门文化背景等进行宣传报道。2005年,组织举办纪念舒同百年诞辰系列活动、流坑文化节、中国(南丰)蜜桔节等大型文化经贸活动。
   2006年,举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和国内高校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就汤显祖的艺术成就及如何促成汤学进一步发展等进行深入探讨。举办中国(广昌)首届国际莲花节,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月刊》等50多家新闻媒体对莲花节作集中宣传报道。制作招商引资市情片,改版“中国抚州”新闻网,开展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安全生产等系列新闻发布活动。
   2007年,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CCTV—4)《走遍中国》节目组到黎川、临川、宜黄、乐安4县,拍摄反映洲湖古船屋、金山寺、流坑、野生华南虎的《古屋疑云》《尼众学院的生活》《千年流坑》《虎影迷踪》4部专题片,并在央视4套黄金时段播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放两期专题节目《小桔子大产业》。11月5日,中国抚州论坛建立。
   2008年,抚州市最大的新闻网站——“中国抚州网”成立,开辟“市县概况”“临川文化”“才乡教育”“抚州旅游”等38个窗口对外宣传。1月,成立抚州市互联网宣传办公室,负责网络宣传管理工作。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举办全市网络评论评论员培训班,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控和管理。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香港商报》都分别对抚州作重要报道,11个县(区)和金巢经济开发区分别在《文汇报》《大公报》上刊登一个新闻专版。
   2009年,抚州市属新闻网站开辟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抚州在破解难题中逆势赶超、中央和省直媒体聚集抚州等10多个专题。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机构新闻发布工作的意见》,并围绕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食品安全、旅游推介、经贸活动、文化活动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相关单位新闻发言人举办10多场新闻发布会。抓住江西(香港)招商活动周、赣台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海西经贸洽谈、广昌白莲节、南丰蜜桔节等重大商贸活动契机,主动与有关媒体进行联系沟通,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香港商报》都分别对抚州作重要报道,11个县(区)和金巢经济开发区分别在众多境外媒体上刊登新闻专版。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香港《大公报》刊登一期跨版的抚州专题新闻《借势海西、策应鄱湖、建设双城——椽笔纵横绘双城、赶超进位新抚州》,香港《文汇报》集中宣传抚州农林水建设的成就、特色、优势和资源。设立市委、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举行抗洪救灾情况、第1届汤显祖艺术节情况、经济运行情况、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等25场新闻发布会。凤凰卫视、美国CNN等媒体到抚州采访报道抚州抗洪抢险情况。
   2011年,近10家海外华文媒体的记者在抚州市采访3天。人民网江西频道、江西文明网与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民生面对面——走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型网络直播访谈活动,全面介绍抚州市积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措施和成就。全市党政系统新闻发言人队伍组建工作初步完成。市委各部门、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委、县(区)政府、金巢开发区均设立新闻发言人。
   理论教育和培训 1950年,组织全区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有关政策法令同时系统学习《社会发展简史》。对有自修能力的干部,以个人自学为主;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采取上课、听启发报告、座谈讨论等方法进行学习;对在农村工作的区、乡干部,主要利用每月三四天时间集中学习,分散前布置学习任务,集中时进行检查。至年底,全区共培训各级干部4000余人。1952年,建立正规学习和考试制度,分初、中、高3个级别进行学习。机关坚持每周6小时学习,厂矿企业坚持每周4小时学习。初级组学习政治常识,以《政治常识读本》为基本教材,采取讲课、自学、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等方法,学习认识国家基本政策和共产主义基本原理。中级组学习理论常识,以《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主要科目,采取自修为主、讲课为辅方法。高级组主要自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1953年2月,组织初级组干部、县区干部、中学教师学习《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和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7月,全区在职干部开始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新民主主义论》,参学中级组干部129人,初级组干部4216人。从1955年10月起,全区各县(市)直属机关干部学习苏联政治学校教材,历时半年,参学干部3255人。专区直属机关干部在直属机关创办的初级业余政治学校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党史3门课程,历时半年,参学干部1784人(含抚州市)。1956年10月至1957年初,地委宣传部先后下发《关于干部理论学习课程的通知》《关于加强在职干部理论学习的指示》和《抚州地区在职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计划》,规定1957年全体干部统一学哲学,以《哲学常识讲义》作为教材,以杨献珍《什么是唯物主义》、艾思奇《唯物辩证法启发报告》和《辩证唯物主义讲义》作为学习辅助材料。要求各级党委加强领导和督促,及时解决学习辅导问题。4月,按照省委要求,组织干部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各级领导支持推动下,学习组、学习班、夜大学越办越多。至1958年,学习毛主席著作在全区已形成工农群众学哲学的群众性活动。临川县孝桥乡创办一所红专大学,有学员500多人。崇仁县有2000多人参加学习哲学。抚州市在青年职工中建立48个哲学自学研究小组,成员2100多人。这次全民学理论、学哲学对破除迷信、普及哲学知识、开阔群众眼界起到一定作用。1960年初,各县(市)党委领导干部组织读书小组,认真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等经济著作、言论。机关、乡村一般干部学习毛泽东经济著作、言论及中央有关文件。机关、厂矿、学校读书小组每周集中学习不少于两小时,公社、大队读书小组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机动学。9月,组织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结合学习党内文件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有关文章,听取辅导报告,组织学习讨论。1963年7月,全区公社书记以上领导干部结合学习中央关于农村工作和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件,认真阅读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等著述,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提高思想水平。该次哲学学习,持续到1965年冬,参学干部带着反修防修问题学,带着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任务学,由于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学习效果并不好。
   “文化大革命”期间,系统理论学习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肆意破坏和“极左”思潮严重冲击,用学习《毛主席语录》代替学习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被割裂得支离破碎,造成干部群众思想混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理论教育中心内容。1979年,为使广大干部从思想上适应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需要,地委下发《关于轮训干部的通知》。上半年,全区各级党校共轮训各级干部39242人,参训率为75%。此外,还轮训大队、生产队干部18714人。重点学习马列主义的经济理论,学习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胡乔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等。同时,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端正干部群众思想路线,打破“两个凡是”束缚。1980年—1982年,地委党校轮训干部2165人,县(市)委党校轮训干部20579人,公社办学习班轮训大队、生产队干部84222人。地直机关办干训班478期,轮训干部28776人。主要学习关于再生产理论、《陈云同志文稿》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3年—1984年,在全区开展新党章党员教育,共轮训党员9.9万余人,参训率为94%。连续举办地直机关县级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读书班3期,每期15天,共389人参加,参训率为80%。1986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临川、宜黄、南丰、崇仁、黎川、乐安6个县共举办学习班960期,轮训干部、学员57410人。全区有1300多名干部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并进行统考,70%干部取得较好成绩,有1.7万多名干部开始《政治经济学》学习。该年,全区乡(镇)党校建设初具规模,由1985年的50所发展到167所,共举办学习班960多期,参训人数近6万人次。1988年,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精神,对副科级以上的党员干部采取小集中方式进行轮训,分专题组织学习讨论。南丰、黎川、崇仁、临川、金溪等县先后举办乡、局级干部理论辅导员等各类学习班53期,轮训干部2000余人。该年,初步开展生产力标准问题学习讨论,举办中层干部、理论辅导员学习班220期,学员达1.5万多人次,并先后请省委党校、省社科院专家为地直机关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从地委讲师团、党校抽调理论教员组成巡回报告团,深入基层进行辅导,共作报告42场,听众达3.5万余人。10月初,召开全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75篇。各县(市)分别召开各类理论研讨会40余次。1989年,对继续抓好马列主义正规化教育作出统一部署,分层次、分领域、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教育,着重抓好县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把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几次重要讲话、江泽民国庆讲话作为重要内容。地、县(市)委中心组全年共集中学习150余次,撰写论文、调查报告180多篇。1990年,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全区集中轮训县级干部511名。各县(市)和地直机关集中办班49期,轮训科级干部5748人。全区90%以上的一般干部也以不同形式参加学习。1991年,继续组织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区共举办学习班64期,轮训县级干部300多人,科级干部8442人次。该年下半年结合建党70周年纪念活动,树立和宣传一批基层党校建设典型,其中黎川县日峰镇党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校,受到中央宣传部的表彰。
   1992年,组织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会议精神,广泛进行解放思想大发动,改革开放大动员。地、县(市)中心组共学习61次,1350人次参加。各县(市)还针对不同对象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121期,6000余人次参加,培训理论骨干1200多人。1993年,召开全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研讨会,50多位厂长、经理和理论工作者参加会议。地委中心组全年集中学习6次,县级干部和乡镇主要领导集中办班4期,300多人参加学习。科级干部集中办班39期,3000多人参加学习。1994年,把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中共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全区共举办县、科级干部培训班44期,培训3200多人。各基层党校办班191期,轮训党员、干部1.3万人。此外,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单位自身素质,联合举办学习班两期,培训300多人,主要学习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思想及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等内容。1995年,重点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纲要》,学习科技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文化历史知识。建立全区理论学习音像辅导网络,及时提供音像辅导教材。地委党校举办县级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及其他各类培训班、进修班10期,培训3500余人。各县(市)党校共举办培训班4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2000多人。组织现代科学技术读书活动,全区1545名县级干部参加知识竞赛,4400多名干部参加考试,及格率100%。1996年,理论教育围绕“双学”(学理论、学党章)活动开展,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章及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全区共举办理论培训班60多期,培训领导干部4000多人次。其他各类培训班983期,培训党员、干部10.7万人次。组织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讲”(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指示,利用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并邀请省“三讲”先进典型报告团作专场报告。配合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区机关、学校、企业和部队开展《中华正气歌》读书活动,组织编写《光照临川》《原野沃金》两本书,发行理论学习专题片《擎天之柱》。加大理论研究工作力度,对全区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八五”期间的课题进行验收和评审,推出《社区教育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等一批优秀科研成果。1997年,由地委党校采用短训方式分期分批轮训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共900多人。讲师团开办地直机关业余党校,与地区直属工委联合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科级干部270多人。学习内容主要有党建、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抚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临川文化等。地委宣传部还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理论界人士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座谈会。1998年,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开展理论学习,地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0次,各县(市)中心组分别集中学习8次。地委宣传部、讲师团、地直机关工委利用地直机关业余党校培训地直单位科级干部270人,邀请中央党校教育长、省社科院研究员等专家到抚州讲学。组织参加全省第五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全区有两篇论文获奖。1999年,重点开展领导干部“三讲”教育活动,地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4次。组织一次干部理论考试,并抽查部分领导干部读书笔记。举办两期全区乡镇宣传委员170多人的培训班。会同地委组织部、讲师团、地直机关工委,利用地直机关业余党校培训地直单位科级干部280余人。组织参加全省第六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两篇论文获奖。2000年,为提高理论学习效果,地委宣传部组织力量,以邓小平理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三讲”教育等6个专题,编写理论学习辅导材料,供全区干部学习使用;会同地委讲师团、地直机关工委培训地直单位科级干部300人。在全区青少年中开展提高全面素质,跨入新世纪读书教育活动。撤地设市后,制定《中共抚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意见》,提出完善考勤、发言、调研、考核等制度,使全市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01年,举办两期党务干部培训班,组织党员冬训,下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简明读本》2000余册,开展全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识竞赛,举办4次理论座谈会,组织理论文章参加省委庆祝建党80周年理论研讨会和全省第八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
   2002年,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5·31”重要讲话,推出一批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型,其中全国劳模、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支书吴木根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派出宣讲团下到11个县(区)宣讲中共十六大精神,并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开展宣讲。在新闻媒体开辟学习十六大精神专题专栏,发行《十六大报告》、新党章以及辅导读物10万余册,召开两次学习宣传十六大理论研讨会,组织理论文章参加全省第九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
   2003年,下发《关于在全市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意见》,召开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安排四套班子18名成员带队深入挂点乡村送戏,并与群众面对面宣讲;组织3个专家宣讲团到11个县(区)巡回宣讲,并组织干部群众听取省委宣讲团成员的宣讲报告;邀请省领导、专家就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加快城市化进程等作专题报告;组织市级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推出评论、述评,采写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积极开展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传战役;利用培训班、座谈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等形式,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先后组织编辑《“三个代表”在抚州》文集,举办6期理论骨干培训班、《纲要》电视大赛、“电信杯”学习十六大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筹办成立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研究会,组织理论文章参加全省研讨会,入选数量列全省各设区市之首。
   2004年,下发《中共抚州市委关于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开展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广泛开展争做“学习型干部”活动。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6次,对全市各县区党委中心组、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组织全市3万余名干部参加理论考试。特邀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作《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专题报告。组织举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演讲比赛、有奖征文活动。积极做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员干部关心的25个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学习、宣传工作。组织举办15场理论研讨会、论坛。
   2005年,组织举办理论报告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分别就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经济形势等干部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举办5场专题讲座,全市200余名理论骨干聆听报告。组织举办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报告会;组织举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党的先进性建设报告会。进一步规范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全年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8次。
   2006年,市委中心组就工业化、城市化、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内容,组织5次集中学习。举办全市理论报告周暨理论骨干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博弈论与领导干部决策思维”“领导干部如何把握和驾驭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作4场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专家学者、创业政策和创业先进典型宣讲团赴各地巡回宣讲,全市近10万名干部群众参加报告会。
   2007年,市委中心组围绕中共十七大精神、执政能力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学习浙江经验等专题,开展4次集中学习。市委宣传部会同组织部、党校联合举办10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对全市在职县级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在全市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学习《胡锦涛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读书活动。围绕市委提出的赶超发展主战略,邀请省信用联合社理事长肖四如,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全第,省国税局局长周广仁就现代金融、法律、财税知识、和谐社会与法制建设作专题报告。
   2008年,市委下发《中共抚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从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形式、学习制度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市委中心组就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现代农业和“优化发展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赶超发展”等方面知识举行4次集中扩大学习。征集的《论文化力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抚州赶超谋新篇》等论文荣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三等奖。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理论文章评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和《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学习宣传活动。宣传推荐临川区离休干部欧阳辉、资溪高田乡徐顺泽等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2009年,全年组织举办4次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分别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及现代工业等知识。6月,举办“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专题研讨会,听取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城市规划师杨保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专题报告。10月,邀请省社科院院长汪玉奇作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宣讲。同月,举行打造现代工业新城高峰论坛。
   2010年,下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为副组长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协调小组。金溪县实施“书房行动”等方式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做法,被作为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典型在《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四项监督制度及廉政准则”“江西省党政代表团赴福建、重庆、天津学习考察的情况和苏书记、吴省长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万名党员干部‘三包为民’活动”中,广泛开展理论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汇编》等学习宣传活动。4月,省委宣讲团深入抚州市11个县(区)作12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题宣讲。5月,组织市、县(区)、乡镇三级理论工作者,开展“百名理论工作者送理论下基层”活动。2011年,组织开展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和配合省委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同时,组织进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活动。市委中心组先后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专题组织5次集中扩大学习。
   二、组织工作 发展党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党员不足1000人,大多数为南下干部。从1950年起,根据中央《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精神,发展党的组织和党员工作逐步公开。至1952年,全区党员发展到4049人。1954年后,各级党组织适当加快发展党员速度,强调贯彻阶级路线,着重在互助合作组织中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贫农和下中农入党。至1956年,全区党员发展到21337人,建立党支部1079个,党总支334个。1957年,全区有控制地发展新党员525人,其中老苏区干部297人,知识分子35人,手工业社员66人,其他127人。1959年,贯彻“积极慎重”建党方针,在接收新党员时,注意从贫下中农、老工人和先进积极分子中发展,注意在党的力量薄弱和穷队中发展,同时继续在苏区老干部和妇女中发展。全年发展新党员5948人。
  1961年,建党工作重点放在做好预备党员考察教育和转正处理上。该年,全区到期预备党员5696人,办理转正手续4386人,占到期预备党员77%;延长预备期的803人,占14.1%;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507人,占8.9%。1965年,发展新党员1019人,全区党员增至40787人,其中男36282人,女4505人。建立党支部3084个,党总支43个,党委302个。
   “文化大革命”中,全区党的活动一度处于不正常状态,党员有较快发展。至1976年,全区共有党员90281人。
   1982年,全区有计划地发展新党员1190人。这批新党员大都是各条战线骨干,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工作者221人,妇女164人。1985年,贯彻中央组织部《关于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的报告》精神,解决优秀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全区发展新党员4709人,知识分子2289人,占48.7%。1987年,全区发展新党员3380人,党员总数增至108965人,建立党支部6189个,党总支290个,党委312个,党组223个。1989年,按照“严格党员标准,确保发展党员质量”要求,新党员数量控制在党员总数2%以内,全区共发展党员2473人,其中,生产一线工人、农民1148人,占46.4%。
   1992年,发展党员工作做到“三个注重”:注重从生产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注重从党的力量薄弱的村委会发展党员;注重从优秀共青团员中发展党员。全区发展新党员3231人,其中,一线的工人、农民、服务人员1927人,专业技术人员460人,大、中专学生59人,35岁以下2160人。1995年—1997年,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16字方针,突出发展重点,尤其是多年未发展党员和无党员的车间班组和村民小组。全区共发展党员14724人,其中,生产一线1030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563人,35岁以下10625人。
   1999年—2000年,强化发展党员质量管理,根据“均衡发展,适度增长”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区共发展党员7878人,其中,生产一线的491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179人,35岁以下的5920人,女党员1800人。2000年底,全区党员总数达141771人(其中女党员18879人),有党支部7294个,党总支270个,党委410个,党组171个。2007年—2011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8338人,全市党员总数达167365人。
   党员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教育多采取党员大会、党支部会、党小组生活会及举办党员短期培训班或轮训班等形式,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事政策教育。1949年7月,抚州地委开办干部学校(简称地干校),各县(市)举办干部训练班,大量吸收和抽调新干部参加学习。1952年一1953年,地干校培训机关干部2161人,各县短期训练班培训乡村干部10616人。1955年—1956年,向上输送干部调训,全区送中央党校、中南等地各类学校学习干部73人,另外送省受训干部835人。1957年,通过支部过组织生活和党课教育制度,对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时事政策和党章教育。对于预备党员和少数后进党员,集中起来进行训练提高,全区共训练预备党员1158人,后进党员1500多人。1958年,为提高干部政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对地委党校和9所县干校进行整顿。同时,在基层单位新办政治、文化和技术学校1923所。全年培训区、乡主要领导干部1673人。1959年,在全区党的基层组织中,开展以促进生产为中心的支部工作“三定五好”运动,训练支部骨干和党员10054人。
   1961年,各地通过各级党校、党训班、党课日等形式,对党员进行形势与任务、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党的群众路线和阶级斗争教育。全区训练党员15049人,占农村党员的71.5%。1963年,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党校、党训班对党员进行一次全面教育,训练党员24630人。1965年,通过抽调党员到各级党校学习、开办党员训练班、机关党员坚持“学习日”、农村党支部建立学习制度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年,各级党校共训练党员1885人,参加党员训练班学习1961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党员教育工作秩序被破坏。1968年5月,全区各级党校陆续恢复,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九大文件和毛主席著作。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员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轨,大多数党支部恢复“三会一课”(党的小组会、支部会、民主生活会和党课)制度。为适应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抽调大批干部进行轮训。1980年,地委党校轮训干部737人,县(市)委党校轮训干部6760人,送到省委党校学习92人、华中农学院学习3人。1982年,全区各级党组织以中共十二大会议精神和新党章为主要内容,举办轮训班,轮训党员90838人,占党员总数85.6%;训练党支部书记4930人,占支部书记总数91.3%。1983年,通过党校轮训班、单位举办短训班、上党课等形式,进行以学习《邓小平文选》和新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全区轮训党员85788,占党员总数90.2%。1984年,全区进行以学习整党文件为主要内容,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作为实现干部队伍“四化”一项重要措施而摆上议事日程,地委组织部成立干部培训科。全区有2436名干部在各级党校、干校、大中专院校接受政治、文化和业务培训。1985年,立足“干部教育正规化”,地委党校试办两年制大专培训班,县(市)党校试办中专培训班,毕业后分别发给大、中专文凭。为适应经济改革新形势,农村党组织认真探索党员教育方法,部分乡(镇)办起党校。1987年,采取开放式、社会化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工作,地、县(市)13所党校,5所高等院校和7所中专学校都承担培训任务。粮食、商业、工交、财贸以及政法等业务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社会团体,也举办各种业余学校,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地培训经济建设所需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989年,对全区党员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地直机关党委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关于反对动乱重要讲话,使地直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没有参与上街游行、写大字报和外出串连。1990年,对广大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坚持分级负责、层层培训,对全区11万党员普遍进行培训。
   1992年—1993年,地区党员电教中心成立,12个县(市)、148个乡(镇)配齐电教设备,各县(市)有党员电化教室。1994年,农村、企业、机关等基层党组织开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地区和各县(市)还成立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编印培训教材,农村党员培训面达89%。1995年—1997年,党员教育主要围绕“提高3个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开展工作。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知识。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十五大文件。1997年,在全区通过社会公开考试,选调97名基层青年干部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北京中华商科学校脱产培训,学业结束后,全部到乡镇工作。
   1998年,制定《全区党员教育工作三年规划(1998—2000)》。开展以“从我做起,党员做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干部做全党的表率”为主题的争做表率活动。继续开展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2376期,参加学习96940人次,有59472人掌握1门~2门实用技术,3626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开展国有企业下岗党员培训工作,全区对215名党员进行转岗培训,对831名党员进行转业培训,有1780名下岗党员实现再就业。1999年,在全区11个县(市)和地直114个县级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在全区党员中开展解决邪教“法轮功”问题学习教育活动,对参与修炼邪教“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党员采取办班灌输、领导谈心、现身说法、亲友劝说、专家剖析、解决实际困难等多种帮教形式,耐心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离、退休党员及下岗职工党员,基层党组织还派员上门帮教。对外出打工党员则寄送学习材料,要求他们自学。全区157名修炼邪教“法轮功”党员,经过学习和帮教,全部脱离“法轮功”组织,并带动其他修炼者实现转化。2000年,重点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采用专题学习班集中学习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全区掀起学习教育热潮。该年,全市电教机构发展到168个,电教人员3905人,电教硬件建设逐步由录放机向VCD,模拟摄像机向数字摄像机过渡。制作党员电教专题片283部,播放1327场,观看人数78万人次,党员受教育面达95%以上。2001年,金溪、东乡两县共派出218名科级以下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训干”。2002年,该做法在全市推广,全市共选派609名科级以下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谋职锻炼,并选送29名县、科级干部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为期2个~3个月的挂职锻炼。每年选派若干干部到招商引资企业、信访部门、乡镇和小康示范村以及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2003年,在县级领导班子中开展“抓好‘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的先进班子”创建活动,在乡镇领导班子中积极开展以“亲民、为民、富民”为主题的好班子好干部创评活动,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抓落实的能力。2004年,先后邀请全国、省、市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到抚州举办“双休日”新知识讲座,累计1600余名干部参加学习。2007年,制定下发《抚州市“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浙江绍兴市委党校正式挂牌建立了抚州第一个干部教育培训基地。2009年,下发《抚州市2009年—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实施意见》;建立全市干部培训管理系统,组建涵盖2005年以后干部培训情况的干部培训数据库。实施“三个一千”年轻干部培养锻炼工程,即从2009年开始,在市、县、乡三级,用3年时间,选派1000名左右的市、县(区)直机关年轻干部到乡镇、村挂职锻炼,选拔1000名左右的乡镇机关年轻干部到市、县(区)直单位学习锻炼,选派1000名左右的年轻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2011年,开展基层干部双向挂职锻炼培训工作,先后安排100名县(区)机关、乡镇(街道)工作的年轻干部到市直单位挂职或跟班学习;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工业园区、城市重点建设项目、信访部门挂职;安排60名市、县机关干部到乡镇(街道)、行政村挂职锻炼。
   干部管理 1949年—1950年,全区干部管理重点是抓审查、教育、提拔干部,建立和充实各级各部门领导机构。考察干部时突出“德、才、资”三个方面条件。至1951年,全区有干部5293人,其中地(厅)级8人,县级74人,区(科)级350人,一般干部4861人。1953年,依照“德才兼备”标准,全区提拔县级干部162人,区级干部965人。1956年,全区提拔主要地(厅)级1人,一般地(厅)级7人,地委委员9人;主要县级25人,一般县级113人,县委委员108人(其中候补委员27人);主要区(科)级101人,一般区(科)级169人,股级299人。1957年,干部管理由过去大批迅速提升干部职务,转变为稳定干部职务,提高干部工作能力。6月—8月,全区先后两次在专、县机关抽调干部2331人,派往区、乡基层单位工作,其中县级51人,区(科)级935人,一般干部1292人。各行政部门干部由3705人减少到3137人,精简人员13.5%,在干部中树立服从工作需要“能升能降”新风气。1958年,全区各级党委采取种试验田、实行劳动日、机关办工厂和农场等方法,组织干部进行劳动锻炼,组织所有机关干部轮流参加炼钢炼铁劳动。1959年,全区提拔187名干部到领导岗位上,其中县级40人,区(科)级147人。省委从该区上调干部14人,其中地(厅)级1人,县级8人,区(科)级1人。
   1960年,全区共提拔干部1059人,其中,主要地(厅)级4人,一般地(厅)级6人,主要县级32人,一般县级85人,区(科)级925人。共调整干部401人,县级以上干部34人,区(科)级和一般干部367人。同时,从农民、工人和营业员中选拔脱产干部859人,以解决各条战线上干部缺额问题。上调干部38人,其中地级3人,县级19人,区级和一般干部16人。为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指示精神,至1961年,全区先后下放干部7307人到县、社、队担任实职或参加劳动,其中地(厅)级8人,县级90人,区(科)级545人,一般干部和社队干部6664人。1965年,全区提拔干部3160人,其中县委副书记4人,专署处长2人,县委正副部长16人,公社正副书记43人,县人委正副局长30人,生产大队干部893人,生产队干部2172人。年底,全区已有干部15373人。1968年,根据毛主席关于“精兵简政”“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等一系列指示,在1月—2月两个月时间,基本完成撤并机构及精简人员工作。专直单位由75个撤并为31个,精简60%;工作人员由1972人减少到1093人,精简978人,占45%。一大批干部下放农村“插队落户”。
   1980年,选拔和培养8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作为进入各县(市)和地直单位领导班子预备名单。吸收新干部2324人,其中,银行招干496人,社队经营管理干部170人,警察转干170人,民办教师转正530人,工分加补贴干部转正376人,部队复员干部改办转业480人,共大总校“社来社去”毕业生择优录用98人,社会闲散外来人员择优录用4人。1982年,对全区优秀中青年干部300余人进行一次较全面考察,提拔113名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担任公社管理会主任、地直单位副科长以上职务。1983年,为使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做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简称干部“四化”),对中青年干部贯彻执行“积极培养、大胆使用”方针,采取群众推荐、民意测验、组织考察办法,对地直部、委、办、局58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推荐的178名中青年干部进行考察,调整其中46个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由174人减少为95人,平均年龄下降5.4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由53人(占原班子20.4%)增至58人(占新班子61.6%)。选拔81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部、委、办、局领导班子。该年底,全区有干部36781人,其中地(厅)级干部13人,县级干部298人。1984年,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对各县(市)委、政府班子进行调整,年龄初步形成梯形结构。调整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降至45岁以下,具有大专文化程度63人,占42%。同时确定县(处)级后备干部221人,地(厅)级后备干部23人。将地管1900名区(科)级干部,下放给县(市)和地区主管部门管理,将地委管理的部分干部授权给地委组织部审批。1987年,全区各县(市)领导班子换届,新进领导班子31人,交流59人,占总人数42%,其中:地区下县(市)25人,县与县之间交流34人。换届后县委、政府班子平均年龄42.5岁,比上届下降2.1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4人,增加到42.4%。正、副县长60人,平均年龄42.5岁,比上届下降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8人,增加到24.1%。1988年,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将行署驻上海、厦门、南昌、海口4个市办事处(联络处)主任进行公开选拔和应聘,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良好反映。
   1990年,下发《关于加强县级以上企业干部管理的规定》,企业中层干部由组织部门管理,负责干部考察、培养和选拔,其任免由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对地、县(市)直单位宣传口干部划归宣传部管理。重新建立一支县级后备干部队伍。下半年,地委组织部成立干部二科,负责管理全区科级干部,至年底,共审批科级干部470多人,其中,不予审批和备案42人。1992年,根据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对企业只管法人代表,把科级干部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企业,由企业自行选聘;对县(市)缩小管理范围,只管几个重点科级岗位;对地区正县级单位,由过去管理正科改为只管负责人事工作科室负责人,副县级单位只管副职。同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县级后备干部有300多人,在该年县(市)换届中,进入新班子成员全部从后备干部中选拔。1994年,对县(市)领导班子换届后1年的运行情况进行考察,共调整县级干部93人,其中,提拔46人,换岗47人。1995年,按照“妥善安置、平稳过渡、利于工作”的指导思想,抓好抚州市、临川县合并班子组建和干部配备,其成员除个别因工作需要从外地调入外,绝大多数在原抚州市、临川县党政班子中任职。开展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到12月中旬,全区204个乡(镇)领导班子调整到位。班子中党政正职35岁以下146人,占35%;妇女干部227人,平均每个乡(镇)至少有妇女干部1人,还有87名优秀党外干部走上领导岗位。1996年初,地委组成16个考察组,分3批对地直97个单位领导班子和后备人选进行考察,对其中72个班子进行调整,换岗交流117人,改任调研员或助理调研员47人,提拔63人。对地直11家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察和调整,其中换岗交流21人,免职解聘10人,退休8人,改任调研员6人,提拔17人。取消企业行政级格,实行动态管理。1997年,全区有国家行政干部76962人,其中妇女21185人。该年为县(市)换届年,对全区11个县(市)的279名县级班子成员和104名县级后备干部进行考察和调整。新进党政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年轻干部25人,党外干部11人,妇女干部13人,在被提拔干部中有29名来自乡(镇)党委书记。新一届党政班子中,地级干部29人,县级干部716人,平均年龄为42.4岁。
   1998年,对地直66个推行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334名领导干部,采取实施“考学”、听取意见、反馈情况、公开结果4项新举措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结果,有21个地直领导班子进行调整,29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被选拔任用,12名退出领导岗位。对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进行大幅度精减,规定3万人口以上乡镇由上届设党委委员11人减为9人,乡、镇长由一正五副减为一正四副;1万~3万人乡镇,党委委员由9人减为7人,乡、镇长由一正四副减为一正三副;1万人以下乡镇,设党委委员7人,乡、镇长一正二副。按此规定,全区乡镇班子成员比上届减少356人,精减17.1%。1999年,地委将地委党校、地区科委、地区农办、地区供销社、地区招商引资中心副职和行署驻厦门办事处主任等6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临川、宜黄、乐安、南丰、东乡5个县(市)拿出3个正科级、21个副科级职位在县(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实施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增强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开展竞争上岗和岗位转换工作,全区共有257个科级职位开展竞争上岗,445名科级干部进行交流轮岗。对全区185个企业的751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考核,调整72个企业92名班子成员。2000年撤地设市前,配合省委考察组,对第一届抚州市委、政府班子中考察对象有关问题进行核实。分别对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党内委员候选人资格进行严格考察。撤地设市后,对县区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年度工作考核,分两批调整任免128名领导干部。11个县(市)党政班子正职中40岁左右18人,40岁以下4人,还有3人为研究生,年龄结构、文化素质都有较大改善。2002年,市委出台《关于改进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意见》,取消39家市属非工口企业的行政级格,将其中37家下放给市属企业主管部门管理,东乡红星企业集团和黎川德胜企业集团2家企业分别下放至其所在地党委管理。到2002年底,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改制,并获得恢复性增长。该年,采取解聘清退、鼓励自愿分流、提前退养、竞聘上岗等方式,率先在全省大面积分流乡镇富余人员。全市共分流富余人员1万多人,其中,乡镇干部4894人,中小学教师5755人,村组干部1613人,乡镇干部分流比例为36.7%。2004年,制定《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市委全委会表决实施细则》。市直有7个单位的72个职位开展竞争上岗,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2005年,临川、东乡、乐安等县区进行科级干部公开选拔,全市共选拔科级干部14人。2006年,在乡镇换届中,每个县区安排1个乡镇进行党政正职“一肩挑”试点,该工作在全省位于前列,形成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导向。同时在乡镇换届中,将全委会票决制向县区延伸,全市291名乡镇党政正职全部实行全委会票决。是年,为适应主攻工业的需要,在全市定向推选20名熟悉工业经济、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的副县级干部,重点选配到工业园区任职。2007年,干部任用初始提名采取党委党组(党委)推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差额提出干部任用初始人选,对3种推荐结果相一致的,就确定为考察对象,反之则不列入考察对象。同时,探索县级干部“公推公选”、乡镇党委书记“公推差选”、部门副职“公推比选”、机关中层干部“公推竞选”等4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机制。2010年,市委出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10项25条改革措施,出台《抚州市县级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暂行办法》,实行党政正职人选署名推荐、其他党政领导干部人选非定向推荐制度。党委(党组)决定干部任免全面实行票决制度,实现党委(党组)任免干部决定方式的重大改革。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形成规模,全市共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364名,其中,市委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12名,公推差选正县级领导干部3名,公推比选副县级领导干部11名;县区竞争性选拔科级领导干部338名,其中公开选拔137人。市直单位全面实行机关中层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制度,共竞争上岗42人,占新提任人员的61%。差额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全年市县两级共差额选拔领导干部412人,占新提任人数的28.6%。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形成链条,市委提拔任用的干部中,有52人来自基层一线,占新提任人员的48.1%;市县领导机关共向基层公开选调一般工作人员264名,其中市直机关36人。2011年县区换届工作中,紧紧抓住县区党政正职选配这一关键,在全省率先采取全程差额(差额酝酿、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的办法,选优配强县(区)党政正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干部监督工作 1954年,地委成立审干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8月,全区审干工作开始,专直机关分两批进行,县(市)在临川、南城、南丰、黎川4个县和抚州市铺开。1955年,全区开展肃反斗争,审干工作暂停。1958年,审干中列为审查对象的干部4976人,作出结论4172人。
   1961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审干复查工作,复查对象为各级领导骨干,查清1714人政治历史问题,占复查对象总数的94%。1965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对一部分干部的政治历史、出身成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问题进行审查。
   1976年,审干工作重点转移到落实政策,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至1980年,全区为1201名干部落实政策,178名干部解决党籍遗留问题,均占应完成任务的98%。
   1982年,“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的复查平反工作基本结束,因所谓政治历史问题受审查1395人,全部作复查结论:因所谓“三反”问题受审查435人,除1人有其他问题牵连外,其余都公开平反,恢复名誉;被错误开除公职233人,全部收回,作妥善安排。并复查部分“文化大革命”前案件,有263人得到妥善处理。1983年,对需要复查的历史案件727件,复查处理580件。1984年,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对50年代在审干、肃反运动中留下的历史老案726件,复查处理718件。1985年,恢复和提高一批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其中恢复县级待遇12人、副地级待遇25人。1987年,审理“文化大革命”前历史案件24件。1988年—1989年,进行清查“三种人”工作。
   1990年后,干部审查工作由落实政策转移到从政治上审查干部,为正确使用干部把好关。政治审查把是否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执行组织决议,在历次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情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和1989年政治风波中的态度,其交往密切的直系亲属的政治情况等作为主要内容。
   2002年,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力度,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具体表现制定28条认定标准,规定8个方面的调整措施。2001年—2002年,全市共有9名县级干部、349名科级干部被认定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其中,78人被诫勉,38人被组织劝辞,18人被责令辞职,26人被降职,198人改任非领导职务。2002年10月的调查问卷显示,抚州市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情况好和较好的比例达到96.7%,精神状态好和较好的占97.4%。下发《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行为。2004年,开展“转变作风年”活动,在市、县、乡三级党政班子中开展“1+1”帮扶活动,在县区部门和乡镇站所开展“双评双促”活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2005年,市县两级聘请106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干部监督员,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2006年,为有效保证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先后制定下发《抚州市组工干部在换届工作中的九条纪律规定》《关于进一步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的通知》等文件。2007年,在黎川县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委书记用人行为”调研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首次集中实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全面掌握市管领导干部9个方面有关情况。2008年,建立“12380”电话举报、信访举报、网上举报等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从2009年开始,全面开展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2010年,深入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4项监督制度的学习贯彻。
   知识分子(人才)工作1980年,成立地区科技干部管理局,对全区15145名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帮助76名学非所用的科技干部做到归口使用,解决685名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夫妻分居问题,为129名科技干部评定技术职称,并把一批业务精通、表现较好的科技人员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1982年,全区共组织139个工作组分赴各行各业检查知识分子工作情况,总结全区知识分子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地委作出高级知识分子生病住院可住五号干部病房的决定,并拨款62万元为地区医院添置医疗设备;清理50人档案材料,归还“文化大革命”中没收的一户私房;从高、中级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51人,定为建党发展对象150人;提拔科技人员担任县级领导职务13人,区(科)级领导职务55人,进入区(科)级以下领导班子86人;专业归队10人,评定中级职称39人;调整中级以上科技人员住房239户;解决67对科技人员夫妻分居问题;安排科技人员子女就业30人;“农转非”14户。1983年—1985年,全区发展知识分子党员连年增加,由403人增至2289人。1986年,成立地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知识分子工作逐步转到正常性工作上。1987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基本结束,全区共完成历史遗留任务1541件,其中复查平反冤假错案申诉187件,清退“文化大革命”中被查抄财物713件,补偿款126498.51元,清退“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私房103户,补发211人“文化大革命”中错停、减发工资143180.28元,解决因冤假错案影响“农转非”136户、300人。该年6月,地委召开全区优秀知识分子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知识分子129人,知识分子工作先进个人42人,先进集体40个。1988年—1989年,先后选拔两批地管拔尖人才共20人,各县(市)也开展拔尖人才选拔工作。
   1990年,加强拔尖人才管理,建立有业绩档案、年度考核、例会、走访联系、体检、滚动式目标管理,嘉奖激励等的管理制度。地区筹措资金30万元,设立“科技人才”基金会,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1992年,完成第三批地管拔尖人才的选拔、评审工作,使地管拔尖人才增至30人,县(市)管拔尖人才增至58人,提高拔尖人才技术津贴。1994年,把加强优秀专家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全区组织部门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至该年底,全区已有获国务院技术津贴26人,省政府技术津贴11人,地管拔尖人才48人,县(市)拔尖人才84人。1995年,下发《抚州地区科技人才基金奖励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知识分子管理工作。1996年,提出全区今后知识分子工作转到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重点抓好地管拔尖人才、农村科技人员和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三个轮子一起转”的知识分子工作新格局,并举办首届地区中青年专家、拔尖人才理论培训班。该年底,重奖19名在全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1997年,制定《抚州地区优秀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全区组织部门管理的乡土人才336人,其中地管优秀乡土人才30人,并有5人获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委、省人事厅命名表彰的首批“江西省优秀种养能手”称号,占表彰总数16人的1/3。是年,反映全区优秀乡土人才业绩的电视专题片在省电视台播放,引起较大反响。1998年,地、县(市)、乡(镇)管理的乡土人才1607人。1999年,举办首期乡土人才培训班,各县(市)也分别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346期,培训乡土人才8000人。为发挥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组织乡土人才广泛开展帮扶活动,全区2853名乡土人才,帮扶9005户贫困户,帮扶资金156.7万元,并按单位和专业组成工业、农业、卫生、教育、文化艺术与理论研究5个科技咨询服务团。2000年,下发《关于开展选拔培养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工作的通知》,全区首批7人被批准为跨世纪优秀中青年学术、学科带头人。乡土人才管理基本完成地、县、乡三级管理网络建设。该年底,全区205个乡镇中有197个乡镇建立乡土人才队伍,177个乡镇制定乡土人才管理办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
   2001年,确定48名市首批拔尖人才,乐安、金溪、黎川、南城、临川等县区对拔尖人才实行任期制管理。2002年,制定下发《抚州市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和管理办法》,建立抚州籍在外人才和市重点管理的优秀专家、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数据库。2003年,建立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员例会制度,拟定、修改《抚州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抚州市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面向全省公开招录93名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对乡土人才实施动态管理,先后组建46个乡土人才联谊会、乡土人才协会,实现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转变。2004年,对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的管理,改终身制为任期制,规定任期届满后,业绩突出的,可重新申报,当选后继续享受特殊津贴待遇。开展网上登记招聘服务,有60家(次)单位在网上登记招聘;举办人才招聘会6次,参加招聘单位110家,提供就业职位3400多个,实际招聘人员1360人。实行柔性引才,面向国外,共完成4项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引进项目,10多名外国专家到抚州解决工业和农业方面的技术难题。2005年,面向国内,柔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71名,建立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入库人员共4509人。结合“全民创业、富民兴市”,深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帮带创业”活动,建立上千个全民创业“孵化”器,14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结对带动5000多户群众共同创业。2006年,改革完善市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在全市开展评选“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拔尖人才)”,侧重在一线工作,技术水平领先、知名度较高、影响较大的工业、教育、医疗卫生及农村实用人才中的优秀人才,在全省率先将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纳入评选范围。下发《抚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和管理办法》,首次开展“抚州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抚州市技术能手)”的评选工作。继续实施“千名优秀实用人才帮带创业工程”,采取直接入股、资金投入、技术扶持、项目推动、跟班经营、母子孵化等途径,探索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抚州市关于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材料,刊发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供中央领导参阅。2008年,策应赶超发展需要,大力实施招商引智工程和“候鸟工程”,市县两级工业园区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5000多名,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1000多名到抚州讲学或工作,其中两院院士4人。组织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等培训计划,为300多名非公企业高技能人员评定职称,为近200名职业指导师、保洁员等开展职业技术鉴定。探索实行党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建设、统一协调、统一考核和按部门工作职能分头抓好实施、按人才工作职责分头抓好督办的“六统两分”工作模式,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2009年,策应全市“项目建设年”活动,依托驻外办事机构,以同乡会、联谊会等形式,建立5个抚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站,修编完成总人数500多人的全市抚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库,引导在外高层次人才为抚州赶超发展献计出力。2010年,编制完成《抚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此后10年抚州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采取特聘的方式引进2名“两院”院士及40多名各类拔尖专家、博士。2011年,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联姻,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柔性引进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到抚州讲学或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发现评价机制,扩大企业认定高技能人才工作试点范围,把大中专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培养对象,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为300多名非公企业专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破格评定职称。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技能人才3.49万人次。“全龙面包烘焙技能工作室”成为全省首批5个江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徐全龙等9位高技能人才荣获“江西省首席技师”称号。
   老干部工作1979年,地委组织部设立老干部科,负责调查掌握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情况,审批安置老弱病残的离休干部。随着老干部人数逐年增多,工作量加大,1985年2月,地区老干部局正式成立,同时撤销组织部老干部科。1986年11月,总投资65万元的地区老干部活动室正式开放。1987年,老干部活动领导小组成立。该年,举办元宵灯会,数百名老干部参加。1988年,地区老同志大学开学。随后,各县(市)相继办起老同志大学。大学学制1年—2年,办有书法、绘画、摄影、音乐、戏剧、文史、气功、保健、花卉种养、家用电器等专业,学员以离、退休干部为主。至1997年,入校学员8000多人次,毕(结)业学员4000多人(次)。1989年,地区关心下一代协会成立,1992年改名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至1997年,全区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719个,有3143名老干部参加,帮教失足青年、后进学生41000多人次。
   1991年6月,地区老干部艺术团参加全区文艺调演活动,表演歌曲、小品、相声、乐器、京剧等节目。10月,举办老干部功绩展览,展出全区老红军、老干部照片、奖章和其他实物143件,吸引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3万余人前去参观。1993年,全区有老干部81人创办经济实体,164人从事种养业和承包荒山开发。1995年,地区老干部局举办“发扬抗洪精神,为振兴抚州经济献计献策”征文比赛活动,收到老干部应征文章40多篇。1996年7月,对全区离、退休老干部参观游览公园、纪念馆,乘坐公交车和上收费公厕予以免费。8月,地委、行署邀请部分离退休干部参加“献良策”座谈会。10月,举办全区老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知识竞赛活动,48名老同志参加比赛。1998年免费优惠对象调整为地直单位和临川市离休干部,年满70周岁、享受副县级以上待遇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退休干部。是年,全区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78个,培训党支部书记94人次。有老干部316人创办经济实体,1090人从事种养业,257人撰写回忆录。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举办全区老干部歌颂“伟大的祖国”演唱会和征文比赛活动。地区老干部集邮协会和老干部活动室联合举办集邮书画展览。2000年,全区有离休干部1475人(含地级52人,县级717人),退休干部10762人(含地级5人,县级1301人)。全区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增为1396人,参加的老干部增为6230人。地委、行署组织部分老干部赴临川、广昌、东乡、崇仁、乐安、南城、资溪、金溪等县(市)参观考察,为发展全区经济献计献策。2001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后,对全市范围内开展离休干部“两费”拖欠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研究制定出破解难题的具体意见。2002年8月,市本级离休干部“两费”“三个机制”全部运行到位。各县(区)于同年11月底之前相继建立并开始运行离休干部“三个机制”。自此,全市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医药费彻底告别拖欠的历史。2006年2月,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着手抓好全市国有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截至11月,全市所有企业离休干部全部安置到主管部门或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其中,78.9%的离休干部被主管部门接收管理,档案全部移交;21.1%的离休干部被安置到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企业离休干部党员普遍编入党的组织,全市新成立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党支部5个、党小组11个。所有企业离休干部和遗属各项经费的落实有了根本保障,以往拖欠的企业离休干部的公用经费、电话费等相关费用及遗属的生活补助费得到全面清理。自2007年度起,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分别安排特困离休干部解困资金10万和5万元。2007年2月,市委、市政府在2003年解决无固定收入的老红军遗孀按退休干部待遇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的基础上,为无固定收入的抗战离休干部遗孀办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参保所需费用由市财政承担。2009年—2011年,市委、市政府接连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和庆祝建党90周年走访慰问市直离休干部和担任过地级领导实职的退休干部的活动,市党政领导带队深入老同志家中走访慰问。至2011年12月,全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总数437个,比2000年的103个翻了两番多。
   四、统战工作 私营工商业改造和落实政策 1954年,抚州地委对全区私营工商业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地委统战部协同抚州镇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先在抚州镇的德丰、大中两家绸布百货业进行公私合营试点,然后由点到面,由个别户到全行业普遍展开。按照“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自清自估、职工协助监督、同业评议、工作委员会核实、政府批准”的办法,至1956年上半年,全区私营工商业者全部走上合作化道路。公私合营后,本着“量才录用”原则,对私方人员作妥善安置。担任县级国营公司副经理3人,国营合作部门正副经理25人,科、股长35人,正副厂长48人,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正副经理663人。在经济上,贯彻赎买政策、偿还私股定息5%(支付10年),高薪不变。1957年,在整风反“右”斗争中,由于受扩大化影响,131名工商业者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1959年,一批工商业者被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
   1960年—1963年,举办工商业者政治学习班7期,全区2623名工商业者(资本家529人,小业主2094人)有1400多人参加学习。1961年5月—6月,在全区进行统战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纠正无故停发和少发私方人员定息147户,补发金额5240元;补发股息212户,金额11890元。补发无故降低和扣发私方人员工资165人工资额8700元。收回下放农村和其他单位劳动的工商业者265人。让86名年老体弱不能坚持工作的私方人员,以请长假方式退下来,工资照发。“文化大革命”期间,团结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政策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批工商业者被诬为“牛鬼蛇神”挨揪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全区工商业者全面落实政策。1979年11月,成立地区区别“三小”(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领导小组。至1980年10月,将2122名“三小”人员与民族资产阶级区别开来,占原定工商业者2623人的81%。接着对错划的131名“右派分子”给予纠正,恢复名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的638名工商业者及其亲属全部收回安置,对其年满16周岁以上非在校子女,亦按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对待给予安置。至1985年,全部补发768名被停、扣、减发工资的工商业者工资9997443.95元,定息35316.69元。还恢复109名工商业者干部待遇。对他们的存款、财产被查抄,房屋被挤占等一些问题,统战部门按地委、行署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处理。1984年后,各县(市)工商联相继恢复并开展活动。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域内开始仅有农工民主党。20世纪50年代初,经内部整顿,剩下20名合格党员。抚州地委为加强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积极帮助农工党发展组织。1957年,其党员增至35人,并成立农工党抚州市委会。“文化大革命”中,农工党成员大多数遭揪斗,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5月,落实统战政策,区内农工党恢复组织。此后,在抚州、临川等县(市)先后建立起民革、民盟、民建、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成员逐渐发展到430余人。
   从1990年开始,全区民主党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地委和有民主党派组织的县(市),每年都坚持召开4次以上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向其通报全区政治经济情况、重大问题、重要决策等,广泛听取其意见和建议。有关县(市)召开中共代表大会和政府有关会议,邀请民主党派列席,为其知情出力创造良好条件。1994年,下发《关于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1997年,全区民主党派组织由13个发展到34个。1999年5月,临川市内各民主党派举行集会,支持中共严正立场,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无耻暴行。同年12月,在全区“三讲”教育活动中,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1999年—2000年,各民主党派还派员参加全区社会治安综合考评、优化经济环境大检查和民主评议行风等活动。多年,有关县(市)人大、政协,都安排有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并注意选拔和推荐优秀民主党派成员担任领导职务。2000年,全区民主党派成员中,有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代表1人,县(市)人大代表5人。有省政协委员7人,县(市)政协委员41人。有1人担任行署副专员,1人担任副县长,2人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人担任县(市)政协副主席,3人担任地直单位副局长(副主任)。还有2人担任特约教育督导员,1人担任特约监察员。抚州撤地设市,民主党派管理上收到市,各民主党派机关内设办公室,有科级职数1名。2001年7月,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召开,建立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队伍,同时举办培训班,分8个专题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培训;该年12月举办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41人参训,学员前往上海、江苏等地参观学习。2002年,全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2003年,召开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座谈会,加强党外人士培训工作,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470余人次,创培训人数新高。该年,7位党外地厅级干部工作经费和交通经费得到解决。2004年,民主党派、工商联4位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用车均得到解决;民主党派5名机关干部被提拔担任科级职务。2005年,市委统战部规范各民主党派发展程序,发展成员“坚持四期三关”制度,即发展新成员,要经过接触期、考察期、沟通期、审批期;在发展新成员时要通过公示关、提问关、表决关。2006年和2007年,先后组织民主党派新成员举办“知荣明耻”、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演讲比赛,组织21名民主党派新成员前往井冈山老革命根据地进行学习考察。2007年,以民主党派为单位举办“十七大精神知识问答竞赛”。2009年,市新建两幢政府机关大楼,给民主党派安排3间面积1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安装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2010年解决民主党派机关工作用车2部,增拨经费20余万元。2011年,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知联会成员广泛开展以“爱国、守信、和谐、奉献”为基本内容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召开全市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重温历史、同心同行”活动动员大会,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联会主要负责人到贵州毕节开展小范围谈心活动,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系列庆祝活动。
   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 1956年,全区10个县(市)相继召开第二次人民代表和第二次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会议党外人士有:代表114人,占代表总数7.1%,政协委员50人,占委员总数58.8%;选举担任副县(市)长9人,占全区正副县级干部总数6.6%,政协副主席6人,占政协正副主席总数54.5%。同时选用党外人士担任正副科(局)长22人,占全区正副科(局)长总数18%。1958年,全区开展献计、献技、献力活动,党外人士共献计献技45037条,在可采用的16635条中,属发明创造2860条,属医药秘验方904条,属改良和仿制6587条。1959年,全区各县(市)人大、政协换届,党外人士有人大代表186人,政协委员140人,副县长2人,政协副主席10人。同时选用党外人士担任正副科(局)长6人。在全区“反右倾”、鼓干劲、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党外人士提合理化建议11188条,其中,技术革新建议5269条,改善经营管理建议5616条。被采用合理化建议5267条。
   1962年,全区各县(市)人大、政协换届,党外人士有人大代表145人,政协委员183人,副县长2人,政协副主席12人。同时选用党外人士担任正副科(局)长6人。还推荐省人大代表5人,省政协委员5人。
   1983年,全区各县(市)人大、政协换届,党外人士有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0人,政协副主席16人,地直单位选用副局长3人,县(市)副科(局)长86人。1987年,全区各县(市)人大、政协换届,党外人士有人大代表246人,政协委员887人,选用县级干部35人,副科(局)干部31人。
   1990年,全区人大、政协换届,党外人士有人大代表621人,政协委员995人,选用县级干部35人,实现每年县(市)都有1名党外人士担任副县(市)长。选用科(局)级干部60人。由于对党外人士安排工作有较大进步,1991年1月,省委统战部在抚州召开党外人士干部安排工作现场会。1993年,全区各县(市)人大、政协换届,党外人士有人大代表630人,政协委员997人,推荐省人大代表14人,省政协委员25人。选用县级干部52人,科(局)级干部423人。1994年,地委统战部召开全区“我为兴抚献计谋作贡献”表彰大会,表彰党外人士69人,并办街头宣传橱窗,对党外人士先进事迹广为宣传。1995年一1996年,地委统战部联合地区科委组织党外人士开展“创百项成果,献百条良策”竞赛活动,收到成果项目81个,良策项目41个。其中20个项目在省获奖,奖项之多居全省各地、市之首。地委统战部荣获竞赛组织奖。1998年—2000年,地委统战部先后举办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期,组织60名科级干部、47名国有企业和大中专院校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统战政策、科技创新知识和道德修养知识,以进一步提高党外干部工作能力。抚州撤地设市后,市委每年坚持召开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和党外人士交流会,就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重要文件以及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通报或座谈,广泛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每年会议次数不少于4次,邀请市直单位党外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党外副县级领导干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党外知名人士出席。每年春节前,市委、市政府领导还走访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为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建立市政府有关部门与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重大政策措施、本年度工作计划、各项活动、各种会议年终总结时,均邀请对口联系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参加。2001年,抽调5个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全市行风评议。2002年,先后抽调14名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2004年,制定《抚州市聘请特约人员规定》,组织7名民主党派成员、工商联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2004年和2007年,对交友联谊工作进行两次完善,明确市委、市政府领导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交友对象。市内6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知名人士都有一位中共抚州市委常委负责联系。2004年4月,市政府各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工作座谈会召开,交流对口联系经验,规定政府部门按照分工,与对口联系的民主党派、工商联互通情况、互邀参加活动、互发文件、互相访问等,促进对口联系工作开展。2005年,市直各单位新聘请党外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和人民陪审员(通称“五员”)25人,总人数增至57人。2007年下发《关于加强特约人员工作的意见》,用制度保证特约人员能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2008年,全市8个市直单位和11个县(区)共聘请“五员”492人,先后开展各类督导、检查、调研活动30余次。2009年,向上推荐2名党外人士担任省邮政局特邀监督员。2011年6名特约人员参加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活动。至2011年,市本级聘请特约“五员”共142名,考核、考评工作共进行12次,推动各部门行风建设和执法工作。2010和2011年,市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知联会主要领导先后到南城县和金溪县,开展“共促发展抚州行”考察活动,实地参观考察两地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和部分工业企业,并召开建言献策座谈会。2000年至2011年,全市先后召开20多次民主党派专职副主委联席会议,交流情况,研究工作。
   抚州撤地设市后,市委加大党外人士的选拔力度,全市党外厅级干部数至7人。2002年,推荐选拔14名党外人士任省政协委员,推荐选拔1名党外人士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市首位党外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各县(区)换届,选用党外县级干部43人,推荐选拔第八届省人大党外代表16人;新增市一届党外政协委员32人;建立200余名党外人士电子档案。2004年,提拔12名党外县级干部,全市党外县级干部由47人增至59人。2005年,按照“一职一备”原则,建立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选用1名党外人士任市监察局副局长。2006年,抚州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产生党外厅级干部6人。2007年,县(区)换届,安排党外县级干部65人。2009年,安排4名党外人士任市直单位领导职务。2010年,1名党外干部由副县转为正县,市检察院1名副县级非领导职务转为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市直单位提拔3名党外县级领导干部。县(区)2位党外政协副主席转为县政府副县长。2011年,市直单位有2位正科级党外干部提拔为副县级,2位副县级党外干部提拔成正县级。特别是在县(区)领导班子换届中,有3位党外科级干部提拔为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人提拔为县政府副县长,8人提拔为县(区)政协副主席,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加强。至2011年底,全市任地厅级党外领导职务的有6人,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有77人。有省人大代表3名、省政协委员6名;市人大代表14名(含4名常委)、市政协委员85名(含14名常委);县区人大代表24名(含8名常委)、县区政协委员65名(含12名常委)。
   落实统战政策 详见本卷第一章第五节。
   民族和宗教工作 截至2011年,全市少数民族有32个,人口10128人,约占全市人口的3%,其中畲族人口最多,有7521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4%。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乐安县,有4457人,其次是南丰县,有1081人,再次是资溪县718人。域内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抚州是江西省重点宗教地区,正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为404个,其中,佛教220个,基督教136个,天主教15个,道教33个;信徒总人数为93710人,其中,佛教40115人,基督教27405人,天主教7693人,道教18497人;全市教职人员共854人,其中佛教405人,基督教198人,天主教13人,道教238人;伊斯兰教16人。
   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地委统战部设有民族宗教科,与行署民族宗教事务处共同负责。1990年以后,全区先后推荐并选出少数民族、宗教人士1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32人担任省、县(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人担任副县长、乡(镇)记,乡(镇)长、副乡(镇)长,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等副科级以上职务。2000年,撤地设市后,推荐并选出3人担任市人大代表,4人担任市政协委员。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1999年—2000年,全区先后从中央、省有关部门争取援助资金60万元,引进技术项目40余个,解决9个少数民族村小组用电、用水问题,使该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1982年,人均收入272元,1997年提高到1379元。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多次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0年以后,全区共建立地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地区佛教协会等爱国宗教团体23个。地委统战部制定部领导与宗教上层人士联谊制度,经常走访或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至2000年,全区先后落实宗教房产2.3万平方米。此外,1998年后,全区各宗教活动场所均被当地纳入旅游规划,划入旅游交通线路图。宗教与旅游结合,既进一步活跃宗教活动,又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2000年,为加强旅游业建设,决定重点投资兴建临川大金山寺。2003年8月,金竹畲族乡正式挂牌成立。至此,全市有1个民族乡、8个民族村,共28个民族村小组。2005年资溪新月畲族村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全市每年举办多期宗教人士学习班、培训班,2000多人受教育。从2001年起,域内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创“五好”(民主管理好、遵纪守法好、正常活动好、服务社会好、环境安全好)活动。2004年受到国家宗教局的通报表扬。是年8月,全省天主教工作现场会在崇仁县召开。2005年,抚州市政府被评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重点难点整治先进单位。2008年,抚州天主教工作得到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的肯定,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以专报的形式上报中央政治局各常委。2009年起,开展宗教界“双和谐”(和谐宗教团结、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全市宗教稳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全省宗教工作会议在抚州召开,抚州市作典型发言。
   经济统战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抚州国有企业统战工作主要在中型企业开展,至1988年前后,棉纺织厂、第二棉纺织厂、第三棉纺织厂、富奇汽车厂、印染厂等中型国有企业有各类统战对象2077人,其中,党外中、高级知识分子319人,民主党派成员27人,三胞及眷属101人。至1995年底,市直10家中型国有企业共选拔64名党外知识分子担任科室负责人和车间主任,推荐17名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县(市)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1997国有企业开始转机建制,至2000年转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结束。
   1993年4月,抚州市首次表彰一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物先进典型。1995年,率先在全省成立以非公经济人士为主的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并提出“4411工程”计划,即每年为贫困县、乡培训40名人才,开办4个项目,开发1种资源,引资扶助1个企业。1995年—1996两年中,非公经济人士共开发项目65个,总投资5107万元,开发资源25种,办培训班88期,培训人才6812人,为希望工程和赈灾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175万元。1997年在全市民营企业家中开展“五争五比创十佳”活动(即动员和鼓励非公经济人士争办实事,比参与面;争开发项目,比经济效益;争培训人才,比科技兴企;争引进资金,比社会贡献;争当典型,比光彩形象,并评出10名优秀企业家)。是年,宜黄兴华特优稻米开发公司总经理朱新华获“全国扶贫贡献奖”。1999年—2000年,在民营企业家中开展“扶贫助学结对”活动,全区有85名民营企业家与206名中、小学生结对,有20多家会员企业租赁、承包国有中、小型企业,安置下岗职工2866人。2001年,组织动员非公人士开展“博雅杯”“光海杯”竞赛活动,即对在贫困地区积极开发资源、开办项目、热心公益事业的非公人士授予“博雅杯”;对在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非公人士授予“光海杯”。2001年和2002年,在广大党外人士中开展“兴赣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各县(区)共有50个科研项目参赛。2004年,以“钧天杯”夺杯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光彩项目32个,项目资金2.1亿元,培训各类人才2万余人,吸纳就业和再就业1.1万余人,捐助办学等600多万元。对21名光彩事业优秀个人授予“钧天杯”,对5个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颁发“特殊贡献奖”。对30名获得“抚州优秀建设者”荣誉称号的非公经济人士进行表彰,其中杨灿龙、林锦聪、徐金昌等3人获得“江西优秀建设者”荣誉称号,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05年,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全民创业”活动。编印发行《抚州优秀建设者》一书,对成功创业者进行宣传;以“创业精神与历程”为主题,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创业论坛”;编印《能人创业谱》专刊,对23位非公经济人士的创业事迹进行宣传。2006年,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联系制度,全年实施光彩事业项目40多个,投资到位资金1.7亿多元,安排就业3000多人。2006年始,以“百千万联村惠农工程”为目标,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采取结对帮扶、资金助村、项目援村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全市共有226家企业参加“百千万惠农工程”,对接村270家。实施惠农项目33个,投入帮扶资金总计为14333.8万元。累计安排就业10000多人,其中返乡农民工3600多人,高校毕业生500余人。2010年6月中下旬,抚州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企业、基层商会、异地商会等捐赠款物共计4000多万元。同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中开展“感恩行动”双百工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1年,在昆明、深圳相继成立抚州商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赴商会成立大会。中共抚州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委员会成立。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全市累计开展光彩事业项目36个,总投资2.5亿元,为全市农村培训各类人才5000多人,吸纳就业2.2万余人。
   海外统战工作 1986年,全区有不少海外侨胞及外籍华人、亲属。为做好统战工作,1987年3月,正式成立地区海外联谊会,每年召开2次会议,部署工作。1992年后,先后组织5次共42人到俄罗斯、美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友联谊,经贸洽谈。至1997年,全区通过统战部门洽谈签订经济项目76个,引进外资美元1378.3万元,人民币1942.37万元。1999年—2000年,地区海外联谊会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向海外亲友写好一封信、提供一条经济信息、引进一笔资金、一个项目、一个客商。此项活动得到侨胞及其眷属的积极响应,3年中共向海外亲友发信726封,提供经济信息325条,统战部门直接引进区外、境外资金2833.78万元,开办和扶助项目36个。为加强联谊与往来,1998年,地区海外联谊会正、副会长和常务理事与地区直属单位15名重点“三胞”眷属开展“结对子”活动。举办中秋联谊会。2000年5月,组织部分理事到泰国等地进行经贸考察,联谊交友。2001年,在侨务系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办好一件实事、树立一批典型、帮扶一家侨资企业、联络一批海外华侨华人、建立一次基础业务、引进一个项目”。2002年,为归侨侨眷解决实际问题80多个,妥善处理享受生活补贴、升学、就业等维护合法权益和享受政策待遇问题。2004年8月,临川、金溪分别举办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班,共38人参加培训,并获得结业证和资格证书。2005年1月始,联合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市归侨侨眷、出国和归侨留学人员家属,办理“侨胞、侨属医疗保健优诊卡”,提供医疗服务,服务期3年,发卡300多人。
   2002年,接待重点海外华侨华人6批21人次,南丰选派3名青年教师赴泰国华文学校任教。2003年美国纽约江西协进会会长罗泰一行到抚州市考察,全美江西同乡会、全美抚州同乡会到抚州市访问。抚州海外联谊会先后两次派员赴欧洲开展海外联谊活动,接触海外华人团体174个、华人华侨代表300余名。2007年,开展“南美交流年”活动,广泛接触南美洲华侨领袖和上层华侨华人20多批次,就机械制造、旅游、环保、能源、矿产等产业进行推介。先后接待南美华人团体5批次40多人,与抚州开展经贸洽谈和项目对接,达成7个投资意向,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一批有影响力、有实力的南美华人华侨建立联系。2008年,全省海外联谊理事会在抚州市召开,接待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到抚州访问6批23人次,同时两次组织海外联谊会理事到北美、欧洲等地友好访问。2011年,加强与美国江西同乡会、澳大利亚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新西兰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西班牙青田同乡联谊会等华人社团的联系与沟通,并邀请6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界人士共5批60余人次到抚州进行经贸考察,进一步对外推介抚州。加强了与印尼中大教育基金会等的联系与沟通。
   五、政法工作 组织、协调抓好社会治安 1955年,地委政法委员会制订工作计划,围绕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对民政、公安、司法、检察、监察等部门工作,作出具体规定。1956年—1957年,对肃反运动中查出的反革命分子,按政策作出处理。1959年冬,贯彻国家主席特赦令,部署特赦有关工作,全区各县(市)抽调干部63人,成立特赦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先后3次特赦罪犯72人。
   1960年初,全区政法工作提出“四不出、四不、四快、四好”口号:不出偷盗、不出抢劫、不出工伤事故、不出治安伤害;不破假案、不判错案、不出错误工作方法、不违法乱纪;发现快、破案快、起诉快、处理快;政治思想好、工作质量好、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好、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好。1961年10月,地委政法领导小组要求全区做好取缔投机倒把活动,取缔迷信活动,打击制造谣言的破坏活动,打击阶级敌人现行破坏活动,开展以阶级教育、法制教育、“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内容的宣传活动。该年12月,部署在全区工矿、基建、交通、林垦、邮电等系统,开展群众性反偷盗斗争。1962年,政法工作以生产为中心,加强战备,巩固后方,支援前线。
   “文化大革命”初期,地委政法领导小组遭到冲击,至1967年2月,全部瘫痪。1973年1月,政法工作由专区革委会政法办公室代理。1975年9月,为整顿社会治安,抽调干部283人对全区43个重点社镇进行调查摸底,摸出打击对象219人。
   1979年4月,地委政法领导小组部署全区复查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至11月,共复查案件613件。该年,部署全区做好“四类分子”摘帽工作,共摘帽27281人,其中,地主分子13311人,富农分子9175人,反革命分子2917人,坏分子1878人。同时,还为地主、富农子女改为社员成分50745人,地主、富农第三代改变出身79863人。从该年11月起,地、县(市)政法领导小组不再审批任何案件,全由公、检、法三家按法律程序办理。
   1981年9月,召开全区治安工作会议,部署整顿全区社会治安工作。会后,各县(市)层层传达会议精神,做到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抓好综合治理。该年,群众检举坏人坏事2182件,扭送违法犯罪分子227人,见义勇为同坏人作斗争的人和事不断涌现,好人怕坏人现象有所扭转,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并建立帮教小组139个,落实帮教对象419人,挽救一批失足青少年。1983年8月—1987年2月,地委政法委拟订《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作战方案》,经地委批转,在全区范围内,采取统一行动、集中打击、从重从快、一网打尽办法,对刑事犯罪活动开展3次战役行动。全区公安机关共收捕7491人,检察机关批准逮捕5296人,法院判决4928人其中死刑78人,死缓27人,无期徒刑48人,有期徒刑4033人,拘役164人;摧毁各种犯罪团伙407个、1900人;缴获各种枪支16支,子弹314发,炸药510公斤,凶器594件,雷管1853个;收缴赃款和赃物折款135万元。“严打”后,1987年较1983年,全区刑事案件下降44.2%,反革命案件下降25%,治安案件下降23.9%。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地委政法领导小组对区内在政治风波中出现的8件重点案件进行清查。
   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地委政法委坚持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要求政法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反渗透、反和平演变、反颠覆”宣传教育活动。地区公安处录制《全区反渗透专项斗争》纪实片在全区播放,观众达116万人次。该年,全区评比先进,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至1997年,全区共否决90个单位评为先进单位,其中,县级2个,乡、镇18个,其他单位70个,并有黄牌警告县(市)4个。从1994年开始,临川、抚州、崇仁等县(市)地下宗教活动频繁,经常非法聚会。地委政法委员会协同地区“制止非法宗教”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在全区开展“制非”专项斗争。制订《制止“12·25”地下天主教非法聚会实施方案》,抽调干部5351人,组成精神文明工作队1450个,进驻48个重点乡(镇)开展“制非”工作。对地下天主教反动头面人物依法打击,对骨干分子采取强制参加学习班进行“转化”处理,对一般群众则坚持正面教育为主。1996年,以“严打”为契机,在全区收枪治暴,打击黄赌现象。至年底,共收缴各类枪支12565支,炸药1074千克,子弹7180发,雷管3285个,管制刀1050把。对美容美发厅、路边店、歌舞厅等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查处涉黄涉赌案件931起,收缴有奖游戏机150台,淫秽录像带68盘,淫秽光盘2盘,淫秽扑克105843张。1997年,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活动。地委政法委、地区综治委把此项活动纳入全区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首,在62个单位进行试点,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创建文明楼院、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活动。该年底,60个试点单位取得明显效果,刑事发案率下降38%。在反邪教方面。2002年,市、县(区)两级反邪教办公室采取集中和单个办法制学习班形式,教育转化7名“法轮功”邪教组织痴迷者。2006年打掉“法轮功”邪教组织团伙1个,处理违法犯罪人员5名,查处基督教“戴帽派”非法活动8起,查处天主教地下势力非法活动事件5起。2007年共破获“法轮功”邪教组织宣传煽动案件4起,查处“法轮功”邪教组织违法犯罪人员4人。2008年建立一支由全市公安、610等部门业务能手组成的专业教育转化队伍和一支以民间文艺团体、群众团体等为主体的民间反邪教宣传队伍。2009年共立法轮功邪教案件2起破2起,捣毁实际神邪教组织窝点1个。2011年破获法轮功邪教组织非法聚会1起,抓获“法轮功”邪教组织分子9人;查处外来务工人员向小学生散发基督教宣传品事件1起,侦破外地基督教家庭教会成员利用宗教名义散布世界末日论案件1起,及时防范外省基督教徒企图组织声援“茉莉花革命”事件1起。
   1998年—2000年,强化综合治理基础建设和狠抓重点整治工作。进一步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机构,全区20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配备综治工作专职副书记或副乡长,村(居)委会设立综治领导小组和专职副主任,建立治保小组2771个。全区11个县(市)的110报警服务台全部开通。为激励广大群众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地、县(市)两级都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基金总额为200万元。对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工作,坚持评先一票否决制,年终对评出的先进单位给予表彰。至2000年,广昌县连续4年考评获第一名。在公路交通整治工作中,东乡县320国道上车匪路霸案件不再发生,国道沿线路边店拦车吃饭,敲诈、殴打乘客和司机现象大为减少。在学校及周边地区整治工作中,全区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143起,摧毁犯罪团伙31个,成员136人。关闭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电子游戏厅263处,烧毁电子游戏机138台。拆除违章建筑467处。收缴“法轮功”邪教组织书籍920册、非法淫秽刊物916册。界山岭林场一度偷盗国有林木现象十分严重。整治中,地区综治委从公安、林业等部门抽调60人组成工作组进驻林场两个月,与林区农民760户签订爱林护林保证书,收缴盗伐林木272立方米。对多次发生抢劫、偷盗、携巨款外逃等重大案件的金融系统,开展以加强内部防范,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整治,地区综治委派出重点整治小组,对各金融单位先后组织4次安全大排查,提出整改意见473份,清理各种废旧印章、凭证4.7万件(份),处理违法违纪职工27人。在向(塘)乐(安)铁路抚州段整治工作中,临川、崇仁、乐安3个县积极开展沿路创建安全带活动,加强沿线村民法制教育,打击破坏铁路安全运输的犯罪分子。经过3年整治,全区出现多年未有的刑事案件全面下降好形势。2000年底,全市已有达标或基本达标“安全乡镇”144个,占乡镇总数70.2%,“安全村”1312个,占村总数66.7%,“安全小区”90个,比1997年增加50%。涉及人口共258万,人口覆盖率67.9%。1999年和2000年,全区综合治理考评成绩连续两年名列全省前茅,被评为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地市。2006年江西省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抚州市公众安全感排序跃升为全省第四位,全市183个社区全部建立综治工作室和警务室,1836个村委会建立综治工作室。抚州市获“2007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市”称号。2008年,抚州市公众安全感测评排序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金溪列全省99个县市区的第1位。抚州市综治办被评为“全国核查纠正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全市公众安全感指数列全省第二位。资溪县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为全国首批160个平安县(区)之一。抚州市被评为“2008年度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市”“全省平安市”,11个县(区)均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区)”,由抚州市创造的“三调联动”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从2010年开始,快速推进“天网工程”建设,于2010年12月2日,正式启动“天网工程”。2011年市综治委成立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工作经验在全国医患纠纷调处工作会议上作书面介绍。与上海合作,建立在沪服刑人员“1+1”帮教机制。该年内,完成“天网工程”二期工程建设,共投入2186万元,建设视频监控点2015个、高清视频监控点22个、重点场所人脸识别系统16个、治安卡口监控点31个。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1957年,地委政法委在对全区监所工作检查中,发现监所普遍存在对犯人生活卫生重视不够,有打骂、虐待犯人,过重增加犯人劳动强度,病犯医治不及时等现象,提出全区政法干警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法纪观念,严格依法办事。
   1960年,围绕增强党性,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做好政法干警思想政治工作。1962年,整顿全区政法队伍,清调部分不宜做政法工作人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砸烂公检法”口号影响,全区政法队伍遭到严重冲击,或被调离岗位,或被下放农村。
   1979年8月,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地委政法领导小组举办全区政法系统领导、骨干学习法律座谈会,会期11天,到会249人,组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等法律的学习。从1983年起,把提高政法队伍文化、政治、业务素质提到议事日程上。该年,全区有政法干警2230人,大专文化占5.9%,中专文化占14.7%。从事政法工作不满5年的1074人,占48%。1984年—1985年,地区公安干校改建为公安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地区司法局办起—所政法干部学校,开始对全区政法干警进行轮训。1986年,地区公安干部中专学校招收学员32人。1987年3月,地委政法委在地区政法干校举办首期政法干警学习班,时间3个月,培训干警31人。选送政法干部64人到上海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省政法干校培训。此后,公、检、法3家又通过多种渠道对干警培训,因而全区政法队伍文化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至2000年,全区4495名政法干警中,大专文化3200人,占71%;中专和高中文化492人,占11%。同时,做到从严治警,不断整顿纪律作风,加强政法队伍政治素质的建设。2002年,政法队伍中涌现一批全国先进典型。宜黄县法院副院长席维花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好法官”称号,临川区抚北镇司法助理员陈全龙被评为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助残先进个人。2003年,建立全市政法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工作。2004年在全市党委政法委机关开展“转变作风年”活动,同时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向席维花学习活动。2005年在全市聘用执法监督员,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向施华山学习活动。2006年对全市政法系统“四五”普法工作进行总结。2007年政法队伍中涌现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乐安县公安局张世伟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新形象楷模”,临川区荆公路司法所廖喜玉被评为“全国司法系统先进个人、优秀人民调解员”,东乡县公安局张敏被评为“全省十大爱心人物”,广昌县检察院魏云秀被评为“全省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工作者”。2007年至2011年,市委政法委组织市政法部门开展“五长”赴县(区)联合接访活动,到基层直接接访群众,现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群众诉求。2007年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成立“抚州市政法综治干部培训中心”,专门培训政法综治干部。2008年市检察院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示范窗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抗冰救灾先进集体”,黎川县法院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法院”,南丰县法院党组织被评为“全国政法系统先进党组织”。
   六、党校工作 教学 抚州地委党校教学以开办县级干部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为主,每年培训人数均在300人以上。并开办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党外中青年干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学习班,培训时间一周至数月不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教学内容主要为《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党史》和《毛泽东选集》,以《毛泽东选集》为主。80年代后,按照“一个中心,四个结合”安排教学内容。“一个中心”即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四个结合”即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基本理论著作结合起来;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备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增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课堂灌输发展到“四式”并举。“四式”即课堂教学式、研讨式、联合办学式和专题调研式。对学员管理实行学分制,学校制定《关于主体班实行学分制管理的规定》,学分项目包括到训到课情况、理论学习情况、社会调研情况、参加集体活动情况四大项,共计100分。凡学分在60分以下的学员不能结业,必须重新调训。
   1985年,党校开始正规化建设,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学制为全脱产两年制大专。是年招生146人,1986年招生133人,1987年招生49人,共招生3届。1988年,改招理论班,学制不变,招生45人。开设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干部写作、形式逻辑等。学员毕业前还须撰写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答辩。
   1987年,党校开办函授专科班。1992年,开办函授本科班。大专班设党政、经济管理、法律3个专业,学制3年。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简明教程、市场经济论纲、法学概论、实用数学等22门。本科班设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涉外经济管理、法律(政法)4个专业,学制两年半。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文选、法学经典文选、邓小平理论概论、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刑法总论、民法学、国内经济与贸易、国际投资与我国利用外资概论等。函授教育以学员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并吸收刊授、电化教学长处,多形式实施教学活动。
   1998年,创办大专自考班,设市场营销专业,招收学员24人。开设课程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经济管理原理、广告学、财务会计、大学语文》等。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大专学历,由联办单位推荐就业。
   2001年—2011年,市委党校教学班次主要有县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和乡镇(场、街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中青年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班,还有科级公务员进修班、党外中青年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班、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班、民主党派新成员学习班,以及与市其他单位联合举办各类计划外班次及异地培训。
  培训时间几周至数月不等。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一个中心,四个结合”,“一个中心”即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中心内容。“四个结合”即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基本理论著作结合起来;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备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增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主要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想、党性锻炼和业务能力”为教学体系,以“三个紧贴”(即理论紧贴现实、科研紧贴学员、教员紧贴学员)为教学方针安排教学内容,着力加强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教学方式由“四式”(即课堂教学式、研讨式、联合办学式、专题调研式)发展到“八式”并举。“八式”即课堂教学式、研讨式、联合办学式、专题调研式、案例教学式、菜单教学式、互动教学式和情景模拟式,实行“百分制考核”,进行量化管理。学分项目包括到训到课情况、理论学习情况、社会调研情况、参加集体活动情况四大项,共计100分。凡学分在60分以下的学员不能结业,必须重新调训。11年共培训学员7084人。其中,培训县级领导干部2395人、乡镇(场、街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修班2019人、中青年干部政治理论培训班529人、科级公务员1048人、党外中青年干部729人、党外知识分子104人、民主党派新成员214人,与市其他单位联合举办各类计划外班42次、赴异地培训4次。
   科研 新中国成立后至90年代,抚州地委党校科研工作,由教研人员自发进行,缺乏有效组织,成果甚微。1991年1月,正式成立理论研究室,负责组织全校课题研究、学术活动和科研成果的鉴定与评奖。制定《中共抚州地委党校理论研究工作暂行办法(试行)》。1995年,出台《中共抚州地委党校科研奖惩办法》。至2000年,校内教研人员先后编写出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纲领》《中国历代经济思想今鉴》《中国历代领导思想今鉴》《中国历代道德思想今鉴》等60部著作。此外,还发表论文360余篇,多人获国家、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01年以后,科研工作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实行四大转变:由消极管理向强化科研激励转变,各级党校均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考核制度;由纯理论研究向对策性研究转变,将调研成果细化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性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由个人单打独斗向集体攻关转变,以成立课题组的形式,变以前科研“单兵作战”为集体攻关,组织精兵强将在研究现实问题上出“精品”、出成果;由注重发表论文向发表论文与参加理论研讨交流并重转变,不仅积极参加省市各级各类理论研讨会,而且国家有重大政治活动时都组织全市党校系统理论研讨会进行交流沟通。2001年—2011年,党校教研人员先后编写出版《领导学》《城市经济学》等6部著作。此外发表论文500余篇,结项课题160多项,对策性论文50余篇。其中,国家级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省级核心期刊10余篇,省级报刊150余篇,省委党校以上级课题90余个,市级课题40余个,校级课题20余个。论文获省级奖励60余篇,市级奖励40余篇。
   七、党史工作 资料征集 1958年—1960年,专区、县(市)成立地方革命斗争史编纂委员会,组织人员广泛收集地方党史和革命史资料。1981年,地、县(市)党史办成立后,开始有计划开展民主革命时期地方史资料征集工作,一方面派员赴北京、南京、云南、贵州、南昌等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抄录、复印各种档案资料;一方面与早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知情者联系,通过发征集函、举行座谈会或上门采访等方式征集口碑资料;先后采访一批在抚州战斗过的革命家,并收到李井泉、聂荣臻、肖劲光、张震、舒同等人回忆文章和复函。到1983年初,全区共征集党史资料2912件,1287万字。
   1983年始,各县(市)在普遍征集当地党史资料同时,重点搜集赵醒侬、傅烈、傅大庆、周建屏、符竹庭、黄火星等党史人物资料。地委党史办有计划地围绕区内几个重大党史专题开展跨县、跨地区乃至跨省协作,征集资料。主要有:由抚州地委党史办牵头,以黎川县为主,联络上饶以及福建三明、建阳4个地区21个县开展协作,征集“中央苏区闽赣省”资料;以乐安县为主,联合宜黄、崇仁两县开展协作,征集“乐宜崇中心县委”资料;以资溪县为主,联络贵溪、光泽、金溪3县开展协作,征集“资光贵和金资贵中心县委”资料。至1985年,征集口碑资料1100多万字,文字资料5800多万字,图片890余幅。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地、县(市)党史办牵头或与组织部、档案馆3家联合组织开展“中共组织史”资料征集工作。宜黄、广昌两县着重征集第四、五次反“围剿”资料。为推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加强横向联系,1982—1987年,地委党史办编发《抚州地方史志通讯》19期。至1990年,区内基本完成民主革命时期主要党史资料征集任务。
   90年代初,开展社会主义时期中共抚州地方史资料征集工作。征集方式以查阅抄录资料为主,以对重点当事人采访为辅,同时结合编修地方志大量收集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至2000年,征集口碑资料430多万字,文字资料8400多万字,图片720余幅。
   2001年—2011年,全市党史工作者通过外调内查,征集到大量党史资料。在编纂市、县(区)志,市、县(区)年鉴过程中,广泛征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党史资料;结合抗战时期抚州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革命遗址普查、原中央苏区县申报核定工作,征集到大量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史资料;同时,在编纂党史专著过程中,征集到一大批有价值的党史资料。征集资料主要方式有:向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征集个人留存的党史资料(革命文物)、各级档案馆保存的党史资料、各级图书馆保存的党史书籍、兄弟省市党史部门征集到的涉及抚州的党史资料。其间,共征集到党史资料500多卷(册),8000多万字,5000多幅照片。
   编研成果 在征集大量资料基础上,地(市)、县(市、区)党史办开始对资料进行编研,编写出版一批党史书籍。20世纪60年代初,地区有《抚州地区人民革命斗争史》、各县(市)亦编写“革命斗争史稿”。80年代有《闽赣省苏区文件资料选编》《中央苏区闽赣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等11部,共计约200万字;90年代有《中共抚州地区党史大事记》《赣东烽火》《赣东英烈》《中央领导在抚州》《王震在抚州》《中共抚州地方史略》《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等31部,共计420万字。编写一批党史专题:80年代有《金资光贵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其斗争》《康都会议》《东、黄陂战役始末》《金溪战役》《二战时期抚州未成立赣东特委》等19部,共计10万字;90年代有《金溪案件始末》《向匪覆灭记》《乐安反“瞒产”斗争》《围捕“二王”在广昌》《抚州全境解放》等13部,共计10多万字。协作编写出版党史书籍有:《江西现代革命史辞典》《江西军民剿匪记》《苏区干部好作风》等8部及13种地、县(市)“中共组织史资料”。2001年—2011年,市委党史办编纂出版党史书籍29种,主要有:《抚州人物》《历史巨变—抚州改革开放三十年》《共和国六十周年之抚州记忆》《赶超发展新跨越—抚州建市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江西省抚州地区组织史资料》(第三卷)《赣东丰碑——抚州革命遗址通览》《抚州党史集萃》等。指导县(区)编纂党史专著69部,主要有:《临川英才》《金溪县移民志》《金溪县人文景观》《东乡人物》《乐安人物》《红色、古色、绿色——乐安》《南丰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风采录》《中共宜黄地方史》(第一卷)《乐安红色经典》《桔都人物》《乐安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风采录》等。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新时期农村变革》《东南分局在江西》《地缘——上海知青与江西》《抗战时期江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日军侵赣暴行实录》《红土巨变》提供40多篇党史文章,50多万字。此期间,与市电视台等部门联合拍摄的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抚州》获全省党史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党史优秀成果三等奖;参与拍摄5集文献纪录片《李井泉》。完成党史专题30多个,主要有:原中央苏区县申报核定专题、革命遗址普查专题、红军标语拍摄和征集专题、抚州解放初期政权建设专题、抚州红色苏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概况、抚州武斗事件、乐安事件、资溪剿匪等专题。
   宣传教育 为把编研成果推向社会,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地(市)、县(市、区)党史办开展多种形式党史宣传教育活动。
   举行演讲比赛、报告会和座谈会。先后举行纪念毛泽东诞辰90、100周年,符竹庭牺牲40周年,赵醒侬牺牲60周年,傅烈、赵醒侬诞辰100周年,以及红军长征胜利50、60周年座谈会。199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地委党史办举办“赣东英烈事迹”演讲比赛,评出优秀选手5人,组成赣东英烈事迹报告团,先后赴全区12个县(市)和抚州武警支队、华东地质学院、江西省委党校作巡回报告15场,听众达8000余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1995年,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讲比赛。1997、1999年,为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地委党史办先后与地区社联、地区历史学会联合举办“庆回归、话历史”座谈会,宜黄、金溪、东乡、黎川等县党史办分别以知识竞赛、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历史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001年—2011年,在建党80、85、90周年之际,先后开展系列纪念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征文、开设纪念专刊专栏、召开座谈会、通过图片展览、组织广大青少年和党员干部参观革命遗址、讲党史科等形式,把纪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2004年开通抚州史志网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抚州党史。全市先后开展党史人物和党史重大事件纪念活动20多次,主要有:纪念中央红军出发长征70周年理论研讨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暨第五次反“围剿”学术研讨会、李井泉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傅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赵醒侬英勇就义80周年纪念活动等。
   开展党史征文活动,积极撰写和发表党史文章。199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地委党史办在《赣东报》开辟“峥嵘岁月”专栏,发表党史纪念文章50余篇。1992年,临川县委党史办撰写《临川党史史话》,在《临川报》连续发表。1996年至1999年,地委党史办与地区历史学会先后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迎接香港和澳门回归征文以及论文评奖活动。2000年,为配合抚州撤地设市,在《抚州日报》开辟“抚州史话”专栏,连载20期。全区党史工作者为各种理论研讨会撰写论文200余篇。2001年—2011年,全市党史部门开展党史征文活动15次,配合省委党史研究室开展党史征文活动9次,共征集到700多篇党史纪实和理论文章,其中《曾金声传》《临川文昌桥的哭泣》《提速赶超势更旺》《特色养殖业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等20多篇文章入选有关书籍;《伟人邓小平在抚州的足迹》《“万人坑”的历史真相》等30多篇党史文章在权威党史期刊上发表;《红军长征前夕的广昌保卫战》《试论如何做大中国红色旅游品牌》《弘扬苏区精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等19篇论文在全国性党史研讨会上交流。有20多部党史专著、50多篇论文获奖。
   发行和赠送党史书籍。1992年,地委党史办向全区中小学生发行《赣东烽火》22万册,乐安县向全县中小学生发行《乐安英烈》《乐安苏区风云录》《乐安地方革命史简明读本》8.8万册。其他县(市)也先后向中小学发行党史书籍6万册。1994年—1999年多次向全区中小学生赠送党史书籍,总计2000余册。2001年—2011年,全市党史部门向全市800余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赠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抚州人物》《抚州党史集萃》等书籍,3000多本;向广大中小学生赠送党史专著15000多套;向广大团员青年赠送党史读物3000多本;向广大党员干部赠送《党史文苑》90多期,4000多册;向各级图书馆赠送党史著作4000册。
   讲授地方党史课,宣传党的历史。1992年,地委党史办以地方党史为内容,在地委党校干训班讲课12次,参加听课700余人次。同年,金溪、资溪、广昌、宜黄等县委党史办派员在中、小学校举行报告会,为近万名学生宣讲地方党史。1995年,广昌县委党史办以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英勇事迹为主要内容,在中、小学校举行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01年—2011年,全市党史工作者深入机关单位、工矿企业、大中专院校,开展党史宣教活动,共开展党史讲座100余堂,讲党史课500余次。
   利用广播电视、图片展览、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地方党史。全区党史部门共撰写广播稿300余篇,举办大型图片展览5次,办宣传栏50多期。2001年—2011年,充分利用抚州史志网,开设各类党史专栏,广泛深入宣传抚州地方党史;同时,联合抚州电视台、《抚州日报》、《临川晚报》、抚州市政府网、抚州新闻网,开设党史纪念专栏,刊载(播发)党史文章、播放党史专题片(文献纪录片),共开设各类专栏30余个,刊载党史文章500多篇,播放党史专题片(文献纪录片)13个。
   设立纪念标志,组织参观瞻仰。南丰、宜黄、广昌、金溪等县委党史办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为重要会址、重大战役、战斗旧址和重要人物旧居等革命纪念地建立标志性建筑,先后建成赵醒侬烈士塑像、东陂与黄陂战役纪念亭、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万年亭战斗纪念亭、符竹庭烈士纪念亭、浒湾战斗纪念亭等。每逢清明、“五一”“六一”“七一”等节日,党史部门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和安排青年、团员、学生等对象,参观和瞻仰革命纪念地。2001年—2011年,特别是在2007年革命遗址普查后,部分革命遗址得到维护修缮,大多数革命遗址设立纪念标志,一些革命遗址成为旅游景点,并确定一批革命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全市党史部门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职能,经常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广大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接受党史教育。全市先后组织300批次,39000人参观革命遗址,瞻仰革命先烈。
   地委党史办于1991年被评为全国党史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2011年,市委党史办先后9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县(区)委党史办先后60多次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全市有2人被评为全国党史工作先进个人,有80多人被评为全省党史工作先进个人。
   八、信访工作 50年代—60年代初,地委、专署办公室指定专(兼)职干部负责处理群众来信办理和来访接待工作,来信接访内容包括控告,有关工资、粮油户口问题,询问政策。
   “文化大革命”初期,信访工作受到冲击。1968年,地区革委会成立后,信访工作逐步恢复,建立一些工作制度,但不够健全,工作并未很好开展,群众反映说:“信访信访,见信就转,转了下去,谁也不管。”1973年,对信访工作开始重视。是年,全区受理“上访团”来信592件,接待来访993人(次)。还有部分人员到省上访,地区革委会及时派员赴省做好上访人员工作,动员他们返回。
   1978年,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为冤、假、错案平反,全区来信来访量成倍增长。由于当时信访机构不够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出现信件下转多,纠缠领导多,越级上访多,重信重访多,积压案件多的“五多”现象。1979年,全区信访总量上升到34105件(次),其中,对历次政治运动处理不服的占24%,要求复工复职的占28%,下放人员要求回城的占25%,房产问题的占12%,揭发违纪的占9%,各类纠纷的占14%。同年10月,地委专题研究部署信访工作,成立落实人的政策调查分团,抽调干部96人分赴全区各地进行调查。各县(市)也相继成立相应组织,抽调干部280人,配合地区调查分团进行工作。对重点案件采用“四定一包”(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间、定质量,一包到底)办法,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至该年底,243件重点案件查清处理结案率86%。此后,信访秩序有所好转,出现重信重访减少,纠缠历史老案减少,无理取闹减少的“三减少”现象。1982年7月,正式建立地委、行署领导定期接待来访群众日制度,规定每月16日由地委委员、行署正副专员轮流参加接待,与来访群众直接见面,解决实际问题。1982年,全区信访总量为12996件(次)。其中,反映“文化大革命”前遗留问题占19%,反映“文化大革命”遗留问题占16%,反映现实问题占65%。地委指示各地本着“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严,宜解不宜结”精神,加快落实政策步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地、县(市)相继成立落实政策办公室,抽调干部加强工作力量,并建立领导定期接待来访群众日制度,让领导直接听取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据该年统计,“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已平反6183人,收回下放城镇居民49693人,落实私房产权2499户、169425平方米,退赔查抄财物金额214878元,复工复职76人,恢复党籍36人,为1957年底前参加工作被精减职工落实救济待遇3381人。1986年7月,领导接待日增加为每月2天,逢16日、30日接待来访群众。1988年,召开全区信访工作会议,决定信访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服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上。工作方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滞后型”向“超前型”转变,由“办案型”向“服务型”转变。对内实行以加强工作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该年,全区信访总量降低到7158件(次),地区信访办公室完成领导交办的重要信访案件159件。1989年2月,为提高领导接待日接访效果,下发《地委、行署关于健全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几点意见》,重申每月15日为接待日,亦将这一制度在《赣东报》登出。该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又值新中国成立40周年庆典。受学潮影响,广昌、东乡、资溪、乐安和抚州市等地相继发生学生串联、请愿、罢课、拒考和300多名学生聚集资溪火车站企图拦车上京等事件,一些上访老户也趁机出来活动,群众集体上访剧增,由1988年36批204人(次)上升到77批737人(次)。根据地委、行署部署,全区信访干部立足于把事态控制在基层,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疏导劝阻工作。对排查出来的14个重点上访老户实行“三包”(包劝阻、包解决、包稳住),领导现场办公,干部下访、回访,作好妥善处理,维护全区正常上访秩序。
   1992年,全区实行“件件结账”制度,对每件(次)来信来访要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全年信访总量再次下降为5302件(次)。地区信访办公室完成领导交办重要信访案件119件。1994年,试行逐级上访和分级管理制度,使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减少越级上访和盲目上访。该年,设立书记、专员公开电话,每天24小时派人值班,为领导联系群众开辟一条新渠道。全区赴京上访3人(次),赴省上级179人(次),为历年越级上访人数最少一年。1995年,区内出现农民负担反弹、城市拆迁、中小学校乱收费等热点问题,全区信访总量开始回升,集体上访大幅度增加。地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和信访部门把工作做细,使集体上访势头得到遏制。1997年,为贯彻《信访条例》,地区信访办公室进一步健全一系列工作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分片挂点负责制、考核考勤制等。全区基层信访网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所有乡(镇)均建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1963个村委会设立信访民调小组,配备专(兼)职信访干部3412人。该年,全区信访总量12696件(次),突出解决其中浙江移民串联回原籍、农业“三站”、农资流通等36个老大难问题。地区信访办公室接待集体上访100批2546人(次),基本处理在始发阶段。完成领导交办重要信访案件185件。2000年初,因农民负担、下岗职工生活、干部工作作风等问题,全区赴省、地上访呈急剧上升趋势,规模不断扩大。地委、行署两个办公室先后两次下达《关于切实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控制减少群众异常越级上访,维护地委、行署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意见》。3月,召开全区信访工作会议研究对策。该年,地区信访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7689人次,人数(次)之多为历年最高纪录。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大多数都得到妥善处理。此外,还完成领导交办重要信访案件194件。
   2001年—2002年,全市信访系统干部积极走出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针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乡镇干部分流、城市拆迁等敏感问题,全力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时,在敏感时期经常组织信访稳定督查组深入基层和重点单位、重点地区进行排查和督查,对梳理排查出来的问题实行“五定”(定督办人员、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解决问题措施、定解决问题时间),有效解决难点问题。2003年,全市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群众重复信访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群众信访问题办结率明显提高,重复信访率逐步下降,进京赴省上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信访秩序明显好转。2004年,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县级领导干部下访、新提任副科级领导到县区信访部门锻炼、民情恳谈等活动,抓好群众进京赴省上访量居高不下重点地区的信访工作,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2005年,信访工作目标列入全市综合目标考评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各地各部门在重大节日、重要敏感时期对赴京人员、赴省缠访老户和赴省集体访等重点人和事进行大排查,对排查出的186件重要案件全部实行领导包案,并严格落实责任。同时,通过开展宣传月或宣传周活动,印发《信访条例》宣传提纲、宣传标语,利用流动宣传车、开展知识竞赛、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务院《信访条例》,并制定与新《信访条例》相适应的告知、回复、转办、交办等12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预警、排查调处、责任追究等6项工作运行机制。
   2006年,全市开展重复上访问题和赴京非正常上访集中整治专项活动,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分工,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创新市领导带头督查、市联席会定期督查、信访部门日常督查等工作方法,及时有效地化解重要疑难信访问题。积极探索公开听证、依法终结新等工作方法,全面化解疑难信访问题,该年7月,市城建局举行一场全市规模最大、法律程序最完备的全市“经租房”信访听证会,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信访局、市法制办、市监察局等部门代表出席,双方律师、投诉方、旁听者共计4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对一些无法自然终结的赴京信访案件,严格按照新《信访条例》的规定,采取法制型终结的办法,试行三级终结。
   2007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实施意见》《抚州市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履行职责错误引发信访事件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抚州市信访事项处理不作为或乱作为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10个有关信访工作文件。进一步创新督查机制,把“重点选择型”督查转变为“责任落实型”督查,重心转移到信访事项承办单位的责任到位情况及信访问题的彻底解决上,提高督查实效。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基层信访工作质量年”活动,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构,完善信访接待场所,开展基层信访工作质量评比活动,各地基层信访工作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分期分批述职制度,规定每个成员单位每年向市联席会议述职1次。深入开展政法部门联合大接访及政法、信访部门联合大巡访活动,不仅建立政法部门与信访部门的工作对接机制,构建涉法涉诉问题与一般性信访问题的综合协调平台,而且及时消除矛盾隐患,化解一批信访积案。2008年,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机关干部下访、市直单位领导轮流接访等一系列接待群众信访方式,确保群众信访渠道畅通。坚持市级每季一排查、县(区)每月一排查、乡镇(街道)每周一排查、村(居)委会每天一排查,做到矛盾查准不漏项、问题查清不漏点、人员查明不漏人。对重要信访问题,做到及时分流,落实领导包案。制定印发《关于全市开展重信重访专项治理的实施意见》,逐步消化上访老户,化解信访积案。组织开展“基层信访工作规范年”活动。通过对基层组织、规章制度、业务内容、机构设置等4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指明基层信访工作改进方向。2009年,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制定下发《关于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各阶段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成功化解东乡县何桂娇、徐港龙、潘慧燕,宜黄县邹引娇母子等“无头案”“钉子案”“骨头案”。同时,全力做好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等敏感时期信访稳定工作,实现重大敏感时期进京非正常上访“零”登记的目标。2010年,开展重信重访排查化解专项治理活动,通过领导包案、督查督办、联合会办、信访救助、三级终结等措施,推进重信重访案件化解,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尤其是在全国“两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残)运会等重要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市联席会议多次组织督导组下到各县(区)、各系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实现全国“两会”、国庆、世博会、亚运会等重要会议活动以及重大节假日期间无进京、赴沪、赴粤非正常访的目标。
   2011年,出台《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抚州市开展市、县(区)两级领导百日大接访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两个文件,加大接访力度和密度,保证市级每周一周三、市直单位和县(区)每天都有县级领导接访,将群众吸附在当地和部门,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单位。市房管、交通、城管、卫生、规划、教育、国土、人社、民政、林业、投资公司等12个单位派员进驻市接访中心坐班接访,实行“一站式”接访,“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模式。对一些诉求合理、但责任单位不明确或时间跨度较长、解决起来相对较难的信访事项,及时以《约访报告单》的形式呈报给市分管领导,推行领导干部约访活动。在全省率先将远程视频接访触角延伸至全市16个试点乡镇,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视频接访网络。采取“三步工作法”化解群众诉求,即面对群众的诉求首先作“有理推定”、对引发群众上访的原因首先作干部“有过推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首先作“有解推定”。开展进京重复非正常上访、信访积案化解、重复访专项治理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采取领导包案、信访救助、联合会办、复查复核等方法解决一大批信访积案。
   农村政策贯彻 2002年以后,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三农”工作文件精神,每年年初,市委农工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科学谋划农业农村工作,起草抚州市当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见,筹备召开全市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发文件至各地执行。2006年以后,组织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宣讲中央1号文件,散发《强农惠农政策要点》等资料,把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农民。同时,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营造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浓厚氛围。组织有关农口及涉农部门,先后多次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工作落实推进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建立和推行包片包县督查机制,加大督查工作的力度和实际成效,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工作部署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安定。
   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新农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等“三农”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实行“一个调研课题,一名领导牵头,一支调研队伍,一篇调研报告”的办法,组织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撰写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的调研报告,供各级领导决策参考,其中一些调研文章被刊用。坚持并加强与市直农口单位、涉农部门和县(区)委农工部的工作联系与情况调度,及时收集、掌握各地“三农”工作信息和动态,经过分析整理,编发《抚州新农村建设简报》。认真分析“三农”形势,先后对上半年和全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信息反馈,并结合抚州市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三农”工作的意见建议,多次被市委、市政府采纳,有的还以文件形式下发。针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大多是口头协商,极易引起矛盾纠纷的情况,2004年初,市委农工部会同市农业局在临川区上顿渡镇和河埠乡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组3月份着手调查摸底,制订方案,经过宣传发动、调查研究和排查问题、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整改和建章立制4个阶段的工作,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试点乡镇全面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和有关规章制度,制定、签订统一式样的合同文本,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达到“规范、有序”的目的,避免以前由于口头协商、不规范合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总结上顿渡镇、河埠乡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临川区当年即全面推广该种做法。在认真总结临川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广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工作。2007年8月22日,《农民日报》介绍抚州市“大力规范农民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验及做法。
   农业产业化工作 2002年,市委、市政府下发《抚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工作任务、具体政策和措施,并抓好督查落实。组织申报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2001年争取到项目8个,无偿扶助资金101万元。认真抓好农业产业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选派农业产业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意见》。2004年8月,南丰县选派35名农业产业化科技特派员到26个村、9个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试点工作,受到广大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欢迎。在总结南丰县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12月,在南丰县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议,要求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全市有600多名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田间地头和龙头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提供致富信息。2002年,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市委农工部会同市气象局抓好农村经济信息网市中心平台建设,11个县(区)农村经济信息网站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行。同时抓好乡(镇)农村经济信息终端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员培训、信息网管理,该年收集整理与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900余条。大力发展培育农村民间流通组织。积极发展江西省农村民间流通协会个体会员、团体会员等民间流通组织1000多家,帮助民间流通组织办理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通行证,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精心组织和承办赴香港、赴厦门农产品博览会,组织抚州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参与展览展销,并在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级别的媒体进行展示宣传。积极抓好农业干部培训和农村人才工作。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工部的安排,每年组织10多名县(区)分管农业领导、市直农口和涉农单位领导先后到浙江、重庆、吉林、海南、福建等地参加全省农业领导干部培训,学习考察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经验,拓宽基层干部视野,并先后多次邀请农业农村工作专家学者到抚州举行专题报告会,给市、县、乡镇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人员作“三农”工作报告。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后,每年均邀请省新村办专职副主任、省清洁办主任王志到抚州指导并作专题报告。市委农工部还按要求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双带”党员干部,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村经纪人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人才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 为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5年年初,抚州市确定南丰县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要求每个县领导牵头负责抓好一个自然村整治建设。同年10月,召开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意见,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力措施。2006年年初,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决定采取以30户以上农户的自然村为单元,按照“村庄申请、乡镇初审、县(区)把关、市审核、省批复”的程序,自下而上选择537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工作,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理事会运作”的模式,积极投资投劳,抓好“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六改(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四普及(普及沼气、普及有线电视、普及电话、普及太阳能)”。试点村当年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的目标。在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每年选择600个以上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2009年后,抓建设点“三绿化一处理”(即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垃圾无害化处理)。截至2011年,已抓4140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同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2009年,按照全省部署,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并下发《抚州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方案》,要求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行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3+5”模式,“3”是指3个主体:村民(分类主体)、保洁员(回收处理主体)、村民理事会(管理主体);“5”是指垃圾的5种分类处理方法:湿垃圾(沤肥垃圾)入沼气池(沤肥窖)做投料(沤肥)处理、干垃圾回收利用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封存或入高科技焚烧炉焚烧处理、建筑垃圾填坑铺路处理、其他垃圾入土灶做燃料处理,努力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环境整洁优美新农村。
   “三农”工作考评督导 为评价各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农”工作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市委农工部先后组织开展对县(区)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考评、新农村建设工作考评、农村清洁工程工作考评,对乡镇开展效益经济考评、经济发展先进乡镇考评等。同时组织推荐县(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评选,调动各地抓好“三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2011年9月,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打好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抚州”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的决定》等文件,市委农工部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考核督导等相关工作,明确考核督导组成员单位职责,提出《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工作意见》和《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考评细则》,同时负责农业产业化升级战考评。
   十、政研工作 调查研究 1988年—2000年,市委政研究室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谋服务作为重要职责,整合本室、市直部门和县(市)力量,围绕地委、行署的决策部署,围绕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围绕全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党建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每年精心挑选一批重点课题,形成调研报告,供地委、行署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2001年至2011年,市委政策研究室共完成重要课题调研139个,有多项成果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其中,各年份完成的重大调研课题有:《跳出农业抓农业,实现农业新跨越》《巩固和发展农村小水电的出路何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抚州主要产业的应对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加快后花园建设》(2002年);《关于我市工业园区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我市烟花爆竹产业退出问题的调研报告》(2003年);《关于我市融入大南昌对接长珠闽的基本方略》《产业集聚是加快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宜黄县发展块状经济的调查》(2004年);《关于抚州融入南昌城市群,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调研报告》《关于增强县(区)发展自主权的调研报告》(2005年);《关于当前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全民创业政策机制的决策建议》(2006年);《关于提高工业园区操作能力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的调研报告》(2007年);《关于我市创建文化生态名城的研究报告》《关于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2008年);《展翅海西两翼,致力抚州赶超》《关于抚州农业产业化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高擎工业赶超大旗,全力打造现代新城》(2009年);《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金巢经济开发区的调研报告》《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致力抚州和谐发展》《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的调研报告》(2010年);《关于抚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调研》《一个和谐重地拆迁的好样本》《挺起工业发展的脊梁——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三有”经济实体的调研报告》(2011年)等。以上重大调研课题,突出调研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政策性和应用性,对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对有关部门改进工作,起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从2001年度开始,每年开展全市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工作。优秀调研成果由市委政策研究室聘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理论、社科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评选范围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撰写的调研文章或领题调研文章,市内各级党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课题组撰写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撰写的各类调研文章。2001年度至2010年度,共评选出获奖优秀调研文章740篇,其中特等奖12篇、一等奖134篇、二等奖242篇、三等奖352篇。
   文稿起草 市委政策研究室始终高度重视文稿写作,大力发挥“以文辅政”作用。2001年至2011年,共起草和参与起草以市委或市委、市政府名义行文的重大文件26个。其中,代表性的有:《关于进一步开放搞活,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2001年);《关于全面学习浙江经验,进一步推动抚州超常规发展的意见》(2002年);《中共抚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实现抚州超常规发展的决议》《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抚州经济发展的意见》(2003年);《中共抚州市委关于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2004年);《中共抚州市委、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5年);《中共抚州市委关于加快县(区)经济发展的意见》《中共抚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能的意见》(2006年);《推动全民创业,加快抚州赶超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2007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赶超发展》(2008年);《关于打好“五大攻坚战”,实施“四大工程”,在新的起点上把赶超发展推向新阶段的意见》《关于抓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机遇,奋力推进抚州赶超发展的意见》(2009年);《关于建设抚州现代工业新城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10年);《关于全力打好工业强攻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关于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战的决定》《关于开展跑项争资攻坚战的决定》(2011年)等。重要文件,对推进全市各阶段的重大工作,起到重要作用。2001年以后,为市委主要领导起草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经济工作会等重要报告、讲话稿,以及署名文章等300多篇。2009年6月至2011年,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任市委办公室写作小组常务副组长,主持或参与起草的市委及市委主要领导文稿120余篇。
   政研刊物 1989年以后,为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服务,为全区(市)工作大局服务,地(市)委政策研究室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先后创办一系列刊物。主要有: 《决策参考》。创办于1989年10月,为地委政策研究室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政研理论刊物。初期出刊频率很高,每周一至两期,后每半月一期,1993年改为每月一期。1999年停刊。
   《政策研究》。创办于1990年3月,每半月编发一期,1993年起改为每月一期。1996年底停刊。
   《调研摘报》。创办于1997年4月,每半月编发一期,书报纸黑白印刷,无封面。1999年底停刊。
   《政研内参》。创办于2000年1月,每半月编发一期,书报纸黑白印刷,无封面,刊名套红。2009年底停刊。
   《半月要览》。创办于2008年1月,每半月编发一期,书报纸黑白印刷,无封面,刊名套红。2009年底停刊。
   《区域要情》。创办于2010年1月,每月编发一期,书报纸黑白印刷,无封面,刊名套红。
   《政策动态》。创办于2010年1月,每月编发一期,书报纸黑白印刷,无封面,刊名套红。
   《发展论坛》。创办于2010年1月,每月编发一期,书报纸黑白印刷,无封面,刊名套红。
   《政研信息》。创办于2010年10月,主要反映市委政研室重大工作成就、工作动态等,书报纸黑白印刷,无封面,刊名套红,不定期编发。
   《谋略》。创刊于1997年1月,为地(市)委政策研究室内部理论刊物。内页为书报纸黑白印刷,封面为铜版纸印刷,刊名套红。1997年—2003年为双月刊,2004年后改为月刊。2007年底停刊。
   《现代抚州》。创刊于2008年1月,属市委、市政府机关刊物。2007年11月30日,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市委政策研究室内部刊物《谋略》更名提升为《现代抚州》,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政策研究室承办,市委政策研究室具体经办,实行免费赠阅。其封面和内页全部采用铜版纸彩色印刷,每月出刊一期。创刊之初,《现代抚州》即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任顾问,市委副书记任主任,市委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市委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担任副主任,编委会成员由各县(区)长、金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政法委、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财政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市委政策研究室各位副主任组成。编委会下设编辑部,归口市委政策研究室管理,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单列事业编制4名。2010年被评为全国城市“十佳党刊”。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抚州市志:全5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卷首部分包括序言、概述、抚州人文综述、抚州革命斗争纪略、大事记;主体分志设29卷174章,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居民生活、政党、群众团体、政权、政务、公安司法、军事、经济发展总情、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林业垦殖、水利、工业、乡镇企业、名优特产、贸易、交通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新闻媒体、方言、宗教民俗传说故事、艺文、人物等栏目介绍了抚州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央电视台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